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反思改革 学者成“替罪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6:52:13
针对近日某些舆论对经济学家的质疑,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法学家江平教授昨天指出,那些反思改革的“板子没有打在应该打的人身上”,经济学家或知识精英却成了挨板子的“替罪羊”。
2004年以来,中国有关国企、医疗、教育改革的讨论演变成一场事关改革方向的争论。质疑改革的舆论认为,上述改革导致工人下岗、上学贵、看病贵和住房贵,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基本属于失败。而那些主张加快改革的经济学者在改革中与强势集团结成联盟,成为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也应对目前失业和贫富分化严重、甚至腐败盛行负责。
江平昨天在《中国新闻周刊》举办的“新闻中国月度论坛”上说,依照中国决策机制,执政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才是最后的决策者。而现在的情况是,当改革出现争议后,“板子不是打在应该打的人身上,而是打在经济学家或其他人身上”,“因为学者是最好指责的、也是最好骂的。”
江平指出,事实上,经济学家只是提建议,决策者却是政治领导人。在中国现有政治体制下,政策决策人是永远正确的。那些对改革有意见的人不敢批评现任以及已经下台的领导人,却拿学者做“替罪羊”,这是“很不公正、很不应该的事情”。
去年以来,随着舆论不满看病、上学和住房难的声音逐渐增强,力主中国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吴敬琏等经济学家频频遭到批评。一时间,主张改革的经济学家成为众矢之的,公众对经济学家的信任程度也降到最低。
在谈到目前改革遇到的问题时,江平说,改革必须让不同利益群体的人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但中国的现实是,往往只有代表权力和金钱的强势集团才能对改革发表意见,弱势群体的意见基本听不到。
以民众对改革意见最多的国企、教育、医疗和住房改革为例,国企改革很少听到普通职工的声音,教育改革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医疗改革很少听到患者的声音,住房改革很少听到中低收入家庭的声音。
弱势群体发表意见渠道相当狭窄
同时,弱势群体发表意见的渠道相当狭窄。中国的议政机构有政协和人大,但政协都是由企业家、学者等社会精英组成;人大代表中,农民、工人等弱势群体的比例也很低。另一个能代表不同利益阶层说话的应该是非政府组织,但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原因,这些组织在中国都有很大缺陷。
中国没有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会,工会也只是“政府说啥就说啥”的“御用工会”,下岗职工很难通过工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他的非政府组织也很难去代表弱势阶层说话。
江平指出,在议政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不能有效表达弱势阶层意见的情况下,学者或其他社会精英应该成为呼唤社会公正、保护不同利益集团的群体。尽管有些学者依靠同强势集团结盟来获利,但笼统指责学者和社会精英也是不公正的。
江平 “中国民法三杰”之一
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之一(其他两位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谢怀栻和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民法教授梅仲协,均已逝世)的江平教授,现年76岁,是中国法学界的学术泰斗。
江平教授1930年出生于大连,祖籍宁波。早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期,即参加学生运动。1951年留学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律,195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政法学院。在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江平教授同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历经坎坷与磨难,直到80年代才重返法学讲台。
他先后担任过北京政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
从教四十余载的江平教授,以深邃敏锐的思想和宽宏仁厚的人格熏陶了几代学子,影响了整个中国法学界,乃至中国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他参加了《民法通则》的制订,担任《信托法》、《合同法》起草组组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负责人,在公司法、合伙法、合同法的制订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法学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前不久,他还和毛泽东前秘书李锐、前中宣部长朱厚泽、人民日报前社长胡绩伟等13位老干部,就“冰点”停刊事件发表公开声明,声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前主编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