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摘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18:46
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
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
(2010年9月19日)
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时间:上午 9:30
主持人 李平:尊敬的刘国光先生,李克先生,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们,早上好!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举办的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现在开始。中原作为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在中国区域发展布局和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就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目前,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建设中原经济区受到各方关注,为此今天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举办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特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交流。
出席今天研讨会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顾问刘国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李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周叔莲,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陈栋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樊纲,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张维迎。
樊纲先生因为出国,今天早上九点才能到机场,所以要晚到一会儿。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省,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谋划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思路,所以我们专门邀请了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以及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参加今天会议的媒体有人民日报社等中央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文汇报等香港媒体,河南日报等河南省方面的媒体,共计30家媒体。
我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今天的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观看中原经济区的专题片,二是请我们特邀嘉宾讨论发言。首先第一项观看中原经济区专题片。
(播放专题片)
主持人 李平: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议程,请特邀嘉宾发言,首先我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顾问刘国光先生发言。
刘国光:同志们早上好!今天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在这里召开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对于建设中原经济区我表示完全赞成这一战略构想,支持将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且列入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我赞成和支持这项战略构想和建议,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中原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十分重要,中原地处华夏之中,处于国家中心地带,是国家东西交汇、南北贯通的核心地区,战略地位非常的突出。自古就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中原作为内陆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域,区域优势突出,无论是粮食生产、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是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条件等等,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个原因是,中原能够在促进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华兴。建设中原经济区既能够在陇海经济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与长江经济带形成南北呼应的格局,共同支撑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还能够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使东中西主要经济区的功能实现高效的衔接,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腹地。
另外,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中,还要注意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者协调发展。中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建设中原经济区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突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这条主线,要发挥中原经济区在形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活力地位。
我的意见讲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 李平:下面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先生发言。
王一鸣:首先感谢会议邀请我参加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这个事我想从我个人角度是完全赞同的。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些认识。
第一,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不光是全球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我们国家的区域发展格局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内需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内陆地区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提升,产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进程在加快。那么中原地区正好处在承东启西的这么一个战略地位,也是我们国家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重要的一个承接地和平台。所以,在下一步发展中有非常多的机会。
二是随着我们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建成,内陆地区进入到全球化生产网络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内陆地区和一些城市成为全球化生产体系重要结点的机会大大增加。中原地区是我们国家历来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广、京九、陇海都在这里交汇。在下一步高速铁路网的建设,郑州到西安的高速铁路已经开通了,大关东经济的整合就会迅速加快。因为铁路开通以后,郑州到西安的航线都停运了。下一步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中原经济区枢纽的地位还会进一步凸显,就有条件在全国区域的发展格局中扮演自己很重要的角色。
三是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河南这些年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实力增强,在全国位居第五位,按省排列第五位。再加上河南是中国的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农业方面又是全国重要的主产区。再加上制造业也形成相当的规模,服务业这些年也在加快发展。所以为下一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我觉得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第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我们国家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原经济区我认为是内外需的一个交汇点,它具有内外需兼顾的增长模式的特点。如果说沿海很多省份,过去加快发展,在一定程度是靠外需拉动的,那么中原经济区在特征上有内外需兼备的这么一种特征。所以在我们国家下一步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上,它应该具有重要的位置。
另外中原经济区是沿海地区发展以后带动内陆发展,产业向内陆扩散的一个转换点。刚才刘老也讲了,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全国兴,中原强则中部强,中部强则全国强,它是一个枢纽,一个带动各方的发动引擎。
第三,中原经济区是我们国家农业主产区,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方面也有战略意义。如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它有很大的示范作用。随着我们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怎么样保护好18亿亩耕地,怎么样加快农业的现代化经济,怎么样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怎么样保障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些问题都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所以应该说,中原经济区如果能够在这个领域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保护农业、发展农业的这么一条新型的道路,这对全国的发展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中原经济区也是我们内陆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板块,而且它的份额在这两年还是有所上升的,所以它对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板块是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板块,也是一个产业比较综合的板块,又是连接东南西北的这么一个板块。所以在区域协调发展当中,在我们国家下一步实施区域总体协调发展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谋划,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来更好的定位,来明确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原经济区现在在定位上,我看今天材料上,一个是增长极,第二是粮食安全保障区,第三个是试验区,城镇化发展试验区,第四是核心区,第五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我是建议不要忽略了中原枢纽地位,就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这是河南最最独特的。这文件第六上有了。我还是强调,这可以往前放,河南最具特色的就是这一方面。
但是河南这两年,特别是郑州,郑州原来是陇海、京广的枢纽,但是这两年相对位置有所下降,武汉现在铁路超过了郑州,我是想中原经济区最具特色的一个东西,我们老说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这是它最核心的方面,所以把这可以往前提。我是建议在下一步战略规划当中突出这一块,就是枢纽地位,物流设施这方面,特别是在全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中,怎么样纳入到高速铁路网的体系当中,使河南在传统的铁路枢纽的基础上,能够在下一步全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提升它的地位,能够赋予枢纽以新的内涵,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会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地位能够巩固,而且赋予新的内涵,我觉得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就有了更好的基础。物流网络建设起来,你的产业发展的物流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再加上河南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产品资源优势,你的产业规模化发展就具备了条件,你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就加快。
第二点建议,中原经济区发展一定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走新的发展方式之路。我想这也是刚才片子里总书记强调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现在在全国这种区域性板块,国务院已经批了13个还是14个,越来越多。这种大规模的建设如果不能解决好开发和资源环境的保护,农业生产能力的保护,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
所以我是强调,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怎么来具体,怎么来走出一条新路,怎么来使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换当中,能够走出一条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也是希望中原经济区走出一条新的开发模式,现在已经有了好的思想,怎么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使现代农业受损,在这方面能不能创造出一些新的模式,新的道路出来。
第三,中原经济区要加快崛起,最关键的还是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最重要的内核。我想产业发展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河南怎么走出新路子。我们说以工业化的模式去发展农业、提升农业,而不是制约农业的发展,这方面怎么走出新的路子出来。
另外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河南的制造业规模还是很大的,还是有相当的规模,但是大量的是集中在上游、低端产品,怎么样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就是重组提升传统制造部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在两三个领域能够取得进展,比如像新型IT技术网络河南不具有优势,能不能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比如高端制造领域,包括生物医药领域,能不能找到两三个领域能够形成规模,形成优势。
第四,怎么鼓励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发展,河南的服务业大量是集中在生活性服务领域,怎么样发展生产性服务领域,发展服务外包。在下一步开放当中,因为我们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怎么能更多的引进服务外包,通过引进来带动当地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发展。
第五,培育若干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如矿山机械,能不能引进,类似这样能不能形成若干个。
第六,能不能形成一些以中原为特色的品牌。河南原来在产品质量方面声誉不好,我们能不能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重新树立河南产品的信誉,重新树立以中原经济区为特质的品牌,来增强品牌的信誉度、内涵,带动河南经济发展。
当然产业发展对创新体系的要求,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对市场开放度的要求都会有新的要求,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我们今天主要是个人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认同,一个支持,谢谢!
主持人 李平:谢谢王一鸣先生。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长张卓元先生发言。
张卓元: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看到三份材料,总的感觉研究报告对中原经济区和河南省的情况分析的全面、准确。印象特别深的,人口多、市场大、农业基础好、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而且现在要求加快发展很强烈。
我个人赞成报告提出来的将建设中原经济区列为国家战略层面,最好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下面我想讲三点想法。
第一个想法,我非常赞成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以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为主线”,“三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我觉得这个主线抓的很好。
中国有13亿多人,到现在为止吃饭还是第一件大事,粮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到无论是珠三角、长三角还是很多快速发展的城市,比如沿海城市,我总的感觉都是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加快发展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在珠三角、长三角,当时他们走这个路子有它的历史条件,但是这个路子如果在全国全面铺开,这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再走下去,首先要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的自给自足也做不到。我们现在按照农业部门负责人的说法,我们现在每年要大概进口4-5亿亩耕地的农产品才能够满足我们现在中国人提高生活的需要。
所以,以牺牲农业发展来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再普遍走这条路子是走不下去了。河南粮食连续六年增产,连续四年保持在千亿斤以上,这是河南对全国的重大贡献。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每次经济危机都是农业出问题,粮食出问题;每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从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的。中国今后如果出现大的经济问题我想可能是粮食出问题。所以重视农业,不以损害农业发展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我认为是现在重大的原则问题。所以,提出这个思路,我认为对于全国,包括各地区实现它的工业化、城镇化是值得仿效的。
我认为国家对三农,对农业,特别是产粮区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要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要加大对水利、种子、农机、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这几年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加,但老实说还是很不够的。我记得今年两会期间提到,中央财政计划对农业增加7.6%,3700多亿,这太低了,远远低于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口头上是把三农问题看成是最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没有很好地落实。
中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生产农产品是要很好解决的问题。农副产品的涨价我个人认为不是坏事,但是要使得农民真正受惠。将来农产品价格比国际市场高一些应当是正常的,应该像日本、韩国那样,日本农产品,一口袋花生米,中国出口到日本的500日元,本土产品卖2000日元,日本保护本国农产品,使本国农产品价格高很多。我想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仿效日本、韩国。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基本一样的。
所以跟这个道理相似,应当是像河南这样提供大量农产品的地区不吃亏,否则我们怎么能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现在看来从这几年世界经济形势发展来看,保证农产品,保证粮食的供给,现在看的越来越重要。
第二个想法,在谋求经济转型中加快发展步伐。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从数量到注重效益转变,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好”字当头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我想中原经济区和河南省可以在中国经济转型中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来加快发展。经济转型意味着中国经济要逐步进入到中高水平阶段,不再以两位数的增长为标准,这样可以给河南在增长速度方面减压。这意味着未来一二十年,全国能够保持7-8%的增长,应该说是不错了,也算是快速发展,而不是继续以两位数这样的增长。比如2002到2007年,增速达到11.6%,2006年12.7%,2007年14.2%,这样的增速恐怕是很难继续的。
转为中高速增长,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的需要,因为原来的粗放生产已经难以持续;大量的满足外需,大量出口,这样的增长方式现在已经看的很清楚,越来越难走。转入中高速增长,也是中国经济软着陆的需要,因为外需的压力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不能因为追求短期高速增长,过分损害我们长远发展。因此,今后全国是7%到8%的速度,中原经济区、河南只要以8%的9%的增速,就能够比全国平均增速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不一定要求两位数或者两位数以上。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中原经济区和河南达到全国平均的发展水平,或者略高于全国的水平,这也可以做到的。
这个材料写的非常好,我从头到尾看了一下,这里面第96页和97页、98页,这3页有一些数字,你们用的好象是09年统计局的数字。后来因为国家统计局调了这个数字,特别是2009年统计数字做了调整,人均GDP的数字提高了,河南省的人均GDP数字没有变,你这些数字,将来要报给中央的时候,这些数字需要做些调整。河南比全国高大概2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统计局新调整的数字,大概只有1个百分点。
第三点个想法,我想简单说一下深化改革,以政府转型和财政转型为重点。我个人认为今后深化改革应该以政府转型、财政转型为重点。2005年中央提出“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时候,为了配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明确的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当时提这个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个人有机会参加了那次文件的起草,当时提出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转型,如果政府不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能的。所以就提出来,为了更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需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的转型。可惜,这个重要的提法以后被淡化了,没有落实。今后在经济转型中,我个人认为应当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这个转变中,财政的转型很重要,即财政要从经济建设性财政向公共服务性财政转型。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公共事务,而不是用于经济建设。其中用于经济建设的,应该主要用于三农,比如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等等。财政应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可以有效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有一些数据也论证了,这本生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能力,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以财政的转型在政府转型中非常重要,财政更多的用于公共服务,用于经济建设的要更多用于三农。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胡鞍钢:我主要从我的角度为中原经济区纲要谈一点看法。首先一个问题关于中原经济区的范围,我想这在名字的表述中应该是比较清楚,就是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这也是毛泽东当年提出的,河南也好,还是像湖北也好,差不多都属于,这实际构成了这样一个区域,实际是东西南北的大通道。当然具体怎么界定,还可以跟国家发改委协商。
第二,涉及到中原经济区概念,第一个关键词还是腹地,包括三个含义,它确实是战略腹地。现在看来,更应该强调的还是经济腹地。这次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明确提出了所谓两横三纵,而由于它前面第一个属性是属于腹地,又在中部,因此就成为这两横三纵中两横两纵的地方。这又为我们国家战略部署,为我们国家、中原地区包括河南,提供一个非常清晰、沿着两横两纵地带形成的重要区域。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这个思想,以便使规划纲要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相一致。
第三,就是清晰的界定,就是河南主要是指郑州,就是全国性的立体交通枢纽和南北东西大通道的中心或者交叉口。这点现在来看,陆上交通枢纽已经确认了,但是弱点在于航空的交通枢纽不够。中国早晚像美国这样的格局,形成若干个航空枢纽,像洛杉矶也好,纽约也好,中部就有好几个。我认为在文本中强化航空枢纽是非常重要的。这点还应该再进一步强化这个思路,能够争取得到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民航总局的支持,强有力的支持,包括政策上的支持。
第四,在2007年河南省就不是中国第一大人口省,按照常住人口应该是广东省,广东已经是第一大,但是没有关系,河南还是中国第二大。因此,“大”本身就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它将成为内需的一个大市场;此外,从人口地理分布的角度来看,河南本生就是中国的人口地域重心,作为重心是历史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就是它将是全国重要的新兴特大城市群。我这个定义很清楚,就是至少城市人口,不管是按照半小时圈、一小时圈,还是一个半小时圈,大体城市人口规模应该在一千万以上。因此这个报告提出,到2020年,打造800万到一千万以上人口,在郑州为核心,包括开封在内,我认为这个取向和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不过我建议你们还是要到重庆去做一些调研,因为我们也在那个地方做了调研,他们做两个“一千”,一千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一千万城市人口。因此它达到了国家主体功能区所规定的每平方公里,应该在2020年是9千人以上,他们超过了1万人以上。我担心的是你们没有达到9千人,没有达到1万人,能不能更有效的聚集在特大城市群。按照世界银行新的定义,城市人口定义是这样,是指公共交通,不管是地铁还是其他交通方式,与要素密集区,假如郑州中心城就是一小时,它并不考虑是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现在是全国高速公路居第一位,而且你们进一步打造到7千公里,什么概念?就是今天日本的水平,在全世界就已经可以排到第五位了。不说全中国第一,这我想跟大家说清楚。这点就已经加速你的人口聚集,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含义了,还不说农村公路,我看了以后我也挺惊叹的。
这是从人口要素来看。从农业要素来看,增加值河南是第二,正好居山东之后,但从粮食生产来看,持续十年保持第一,油料生产第一,水果生产量第二,蔬菜、肉类第三,奶类第四。这个数据表明河南在中国农业的地位。当然我后面还会谈到河南对全国的农业最重要的,跟这个也有关系,一个是商品粮,一个是绿色食品,特别是安全性的食品,包括肉类食品等等。
再一个来看,河南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我加了一个词叫现代制造业,而且发展非常之快。再者,就是从生态的角度看,没有一个省像河南可以跨越四个流域,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我查了查,从地理角度看很少有这样的。因此我把它界定为腹地,是生态腹地。现在看来是全国非常明显的生态腹地,而且正好处在气候变化区的地带。因此,它为全国提供得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和安全屏障,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很可惜这个报告没有能够强化。
最后一条,当然就是你们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为全国文化做出的贡献,我称为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这也是和你们后面的定位有关系,这是我对河南或者中原经济区的认识。从全国的视角来看。建立中原经济区有着战略意义,我觉得需要简要地给表述出来就可以了,使得全国人民,包括主要的领导同志清楚就可以了。就是前面所说的“中原定中部定,中部定天下定”,“中原兴中部兴,中部兴天下兴”。就围绕很简单、很容易记的语言,其实我们也是和历史的认识联系在一块,进一步展开。其本质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从全世界来看,世界在重新塑造经济地,从全国来看,全国正在塑造新的经济地。从河南来看,其实这个经济区的建立就是要重新塑造河南经济地。当然这篇报告就是要回答我们怎么认识现代的河南经济地,以及如何去设计未来的经济地。如何去打造这样一个经济地,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我们讲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增长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世界银行报告做了详细讨论,这样的话你才能获取国际的经验,包括它失败的教训。
另外,要很好的去认识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你们省的省情,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们提出什么样的目标。从塑造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世界银行报告以及中国的创新,特别是主题功能区规划即将出台,大体分这几方面供你们参考,其实也是如何建立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思路,我也是在消化你们材料基础之上谈的。一个是缩短距离,它强调的是与外部经济一体化,这既包括交通距离,更包括所谓非物理的距离,就是你能不能使人口流动、要素流动。第二,提高密度,主要是两个核心密度,或者三个核心密度。一是人口密度,特别是你们重新打造郑州和开封建成区,能不能实现建成区单位平方公里达到9000人到1万人,进而会提高你的生产要素密集和经济密集。这可能符合“二八”原则,使用的是20%的土地,但是产出占我的80%甚至更高。从城市的角度,甚至有可能是一九开的概念。因此就产生了聚集效应,获得了规模效应。第三个就是公共服务区,实际更加强调内部一体化,从而解决城乡差距和你们内部的差距,河南内部差距一直很大的。第四是创新,就是通过现在全国以及你们省的主题功能区重新划分,进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供生态服务,实现生态价值,保障生态安全,从而解决两个约束,一个资源约束,一个是生态环境约束。我想这点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国规划和省级规划进一步推进,特别是落实。当然我没有看到你们省里的规划。再一个来看,要更加明确地发展绿色经济、绿色能源,尽管河南是我们的煤炭大省、生产消费大省,但是怎么发展绿色能源?要创新。最后一条就是要建立气候适应型社会,来主动应对全球气候的挑战,特别是各类自然灾害,怎么样防灾减灾,我看这个报告没有写,应该充分体现出来。
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看,报告中提出了六个方面,其中也包括在纲要稿中提到的“建立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个人来看,从战略定位还是要确定生态地位。正是我前面所论述的河南处在我国四大流域这样一个特殊地位,以及对黄河下游的生态功能作用。因此,怎么强化你的生态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重庆的生态定位,就把它确定为“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安全保障”,因为它为全国提供了保障,才能保障整个长江中下游。你们正好处在黄河中下游阶段,实际上既对你们的保障,也对下游地区的保障。这我们称之为非常典型的,不光是地理区域性的公共定位,还是全国性的功能产品。因此怎么样进一步强化生态定位,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来凸显你的发展战略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中提出六个方面的目标,我个人认为缺少一个主体。特别是总书记已经提出来,让你们在中部走到前列,现在没有这种表述的语言。此外我们也看到,六个目标还缺少量化指标,我们知道在“十一五”规划,包括这次“十二五”规划,都要进一步强化量化指标。我看了一下你们纲要讨论稿,目标大多分散到十大体系中,没有将十大体系中的核心目标,包括量化指标反映在总体目标设计之中。
此外,我们更加强调纲要是目标导向的,因此目标是这儿的核心内容,量化指标为核心,使得纲要是看得见、可达到的、可实施的目标,这是个建议。纲要的目标也要和“十二五”规划目标,当然我也没有看到你们“十二五”规划草稿本,要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在这个目标中凸显富民目标不够,事实上要从中部崛起出发,国家规划已经明确了这个目标,当然它提出来是人均收入增长9%,我觉得是不是有点过高,我不知道能不能达到,我想达到7%是个底线,而且我建议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人均纯收入,我们更多是用国际上通行的人均准收入,包括转移支付,包括税前,这样更与国际上接轨。
从实施步骤的角度来看,报告的提法,我想能不能用这样的提法更符合中部崛起的提法。就是“五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 可能比你们原来的提法清晰了。因为从胡总书记提出来跨越发展,当然怎么跨越,什么叫跨越,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是我想给出清晰的实施步骤,两步走是非常清楚的。
此外从发展布局来看,我认为这个报告写得比较清楚,确实有所谓的河南特色、中原特色,而且也符合其经济地位,说明你们在这方面可以说对河南的省情有了比较深刻的、全面的认识,是相当务实的。此外构建十大体系的写法有点新意,这又不像一般我看到的区域发展规划,当然是不是十大体系还可以讨论,但是这种写法蛮有新意,但是我们更关心的这十大体系是如何去支撑和实现你的总目标和六项目标,他们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报告之中,我们希望能够了解纲要制订主体到底是谁,是省里的发改委还是谁。第二个来看,批准的主体是谁,是国务院还是国家发改委,还是你们省的,这还是要搞清楚。我现在不清楚纲要是谁的纲要,是你们替发改委写了个纲要还是你们自己的纲要。再来看,纲要和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去年公布的),是什么关系,当然你们在文字上有所表述了,但是我还没有看清楚这是什么样的关系。而且怎么样能够充分地利用和具体地落实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若干政策。就是你怎么样把那上面具体的几方面政策能够体现在你这个文本之中,而且还能够解决河南的具体问题。
另外我觉得这个报告也面对或者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如何把这个区域战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凸显为全国服务,为中国贡献。我看了看,从报告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观点不突出,或者说作用不够明显。我大体给归纳了有这几方面的作用,除了促进你们本地的发展。第一个我比较同意刚才王一鸣院长的看法,还是在全国立体交通枢纽上,就是我们强调报告中所指出的2020年高速公路7千公里(这在世界你可以排第四、第五)、铁路通车里程800公里。
第二个就是你的农业贡献,这包括你的商品粮贡献。我算了一下去年是1千78亿斤,目标是1千300亿斤,新增生产能力222亿斤,这就等于在全国新增1千亿斤的指标中,河南占五分之一以上,贡献这么大,这个贡献远大于你们的耕地。我想这应该凸显这样一句话,而且是你规划纲要的亮点。第二个亮点也是农业贡献,就是我们所说的畜牧业贡献。现在肉类包括奶类你都居全国前列,你提出到2020年达到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0%,这是相当大的规模,事实上中国人口食物构成就是要向肉类、奶类等高附加价值产品转变,你们能够做出这样的规划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要达到50%,这也是一个富民的重要政策。我想这对全国是一个重要贡献。第三个农业贡献我们称为绿色食品贡献,在纲要中提出要从田头到餐桌,现在连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都到你们那投资去了,因此不仅打造中国第一大粮食生产基地,还要包括肉类生产基地,最重要的是绿色食品。我想从这个角度,这就需要凸显其贡献。再一个贡献,我们称之为生态贡献,就是前面所说的怎么让黄河不断流,从而对中下游起到生态屏障和生态安全的作用。此外一个贡献我称之为碳汇贡献,因为你的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达到25%,在全国并不算高,但是河南的森林面积是高的,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它的碳汇能力非常之高,有可能会在2020年位居全国前列。我现在还没有计算,因为你们降雨量还是可以的。
由于你的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立体交通枢纽的作用,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全国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一体化做出重要贡献,就是你们在前面的报告中所分析的,当然怎么具体计算还是可以讨论的。
再一个贡献就是我们称之为扩大内需,创造就业的贡献。报告里很重要的亮点,但是我觉得没有凸显,我们把它称之为“花十年时间,河南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1千万”,这两个1千万在我看来对整个中国未来十年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做出巨大贡献。现在我们没有办法去具体计算到底你会对全国有多大贡献,我估计有可能会做到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贡献,这个贡献就是河南的贡献,既促进了你的就业,也促进了整个中国的就业,既促进了你的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全国劳动力的转移。
再一个来看,公共安全贡献。因为河南人口多,各类案件发生的基数也大,要想做到平安中国,我们就希望能够做到更多的是平安河南,怎样提供一种公共安全服务,大幅度减少比如我们所说的自杀人口,特别是女性,大幅度减少交通事故人口,大幅度减少自然灾害直接伤害的人口,包括矿山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人口。公共安全服务在“十一五”规划中有所体现,但在这个报告如何更加突出体现。
最后一条就是文化贡献了,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看到更闪光的,能看得见的东西,都这个报告中体现了。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这个规划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表达了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立足河南,支撑中部,贯通东西南北,服务中国,面向世界。应当说,这是一个好的初稿,经过各方面的征求意见,多方讨论以后,我们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完整表达刚才上述意图的规划。预祝你们成功,谢谢!
主持人 李平:谢谢胡鞍钢先生,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李京文先生发言。
李京文: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领导,各位媒体记者和编辑同志,今天很高兴应邀出席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研讨会,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刚才几位专家发言都讲的非常好,我赞同他们的意见。
这几天天气不好,很不幸感染了感冒,本来家人劝我今天要请假,如果是别的会议我就请假了,但是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因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关系到中原地区的利益,也关系到全国的发展,各位专家讲到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华兴,是全国的大事,我就来了。
第一,我认为加强区域经济建设是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上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区域一体化也在迅速发展,这是世界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地通过资金来源和技术、物资交流、流动,使得各国家、各地区经济高度融合,而且大大推动了各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了经济效率,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发展经济区对全国各地区都很重要。
中国是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大国,自古以来地区发展就不平衡,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差距日益明显,因此处理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一直是我们中央领导关注的大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些措施也带来了很好的效果,促进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迅速发展。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是要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种背景下,突出建设以河南为主体,涉及山东、河北、安徽、山西等周边几个省的中原经济区,是非常好的建议,是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全国区域经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区域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使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更多向优势地区集聚,各种资源持续集聚能够带来新的增长力。中原地区有很多优势,特别是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有很多优势,刚才胡鞍钢同志讲了很有见地的看法,归纳的很好。首先河南地区是中国最大粮食生产基地,河南耕地占全国耕地的十六分之一,粮食产量却占全国十分之一,是非常了不起的。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地区的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对于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个原因,河南地处国家的中心地带,是全国交通枢纽,是京广、陇海等几大干线铁路的汇集地,高速公路发展也很迅速。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地区发展,对于进一步建设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中原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区。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有1亿多人口,也人力资源最丰富的省份。现在在北京,餐厅服务员大部分是河南人,而不是北京人,小区保安也大多数是河南人,所以,北京市的发展离不开河南人的贡献,全国也是这样。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就很难得到保障,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河南丰富的人力资源,丰富的粮食资源,对于保障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会起重大作用。
因此,把更多资源聚集到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将会对国家全局的发展起重大作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我非常赞成各位专家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我建议中央要把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以便能够加快发展,这也符合中央领导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个建议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接纳,希望尽快实现。
为了保证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的建设起来,我建议要抓三件事情:
第一是进一步做好规划。现在河南已经提出来,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有一个纲要,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我建议在更多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使它成为全面系统的规划,能够使我们经济区建设按规划一步步向前推进。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做好规划,把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摆在前面,一步步往前迈进。
第二,抓好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既要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经济区建设纳入政府的规划,使经济区建设有步骤向前推进。
第三,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要建设好区域创新网络,使经济区成为一个稳定的合作体系,实现企业协同发展;建设一个产品交换的稳定渠道,提高经济区的效率和环境。
总的来讲,河南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很有希望的。因为,中原经济区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又有很好的经济基础、资源基础,而且中央领导也对河南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的重要方面。中原经济区建设应该抓紧进行,一方面要等待中央领导的批示,但是另一方面不要完全等着上面的决定,希望河南省和相关地区能够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更加主动地加强各方面准备工作。有一句话叫“有为者为”,我们要在有为方面多做工作,将来肯定会达到目的的。最后,祝愿中原经济区建设能够取得好成就,能够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谢谢!
主持人 李平:谢谢李京文先生,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叔莲先生发言。
周叔莲: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参加这次会议对我也是一个学习,我认真读了相应材料,这些材料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充分说明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我赞成建设中原经济区应该成为国家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是河南省提出来的,当然首先是河南省的战略,同时也应该是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应该是国家战略,首先,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河南省和经济区的战略问题,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例如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六个定位,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全国安全的粮食保障区、新型城镇发展实验区、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总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这些方面都是实现全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当前和今后几十年经济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关系到全国文化发展、振兴中华文化问题,关系到全国建成和谐社会、全民达到小康的目的。其次,中原经济区不仅包括河南省,还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等省的一部分地区,只有成为国家战略才能有效运行。
研究报告中分析了中央批复出台的十多个区域规划,这些区域规划主要集中在四类区域,一类是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区域,二是有利于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和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区域,三是有利于提升自我能力的地区,四是有利于探索区域发展的地区。我想中原经济区区域规划,至少是属于第一类和第四类,也可以属于第三类。因此,从国家已经批准的区域发展战略来看,中原经济区规划也应该成为国家的战略规划。
从编制材料上可以看出来,中原经济区规划经过了认真研究,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周到。规划遵循了中央领导的指示,吸收了其他区域规划的经验,研究了区域内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趋势,兼顾了省内外区域的发展要求,因而具有现实性、前瞻性、指导性、及时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规划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把建设新农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现在,三农问题是应该强调的。相对于重视工业和城市,三农问题讲得比较分散,没有突出新农村建设。河南是粮食大省,定位中也讲到全国粮食安全主要保障区,这里面还要解决三农问题,尤其要突出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能完全依赖城镇化,城镇化是前提,是条件,是必要性,但是,还要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也是实现工业化、实现城市化的条件。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要更加重视完善生产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要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查研究。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经济结构内涵是什么?改革以前我们只是把它看成是生产关系,后来认识到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但是现在好象有一种比较重视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的现象,其实生产关系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材料当中许多地方谈到了完善生产关系问题,但是不如讲到产业结构那样全面。比如深化企业改革,中原经济区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存在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深化改革,这些方面给人的印象不够具体,新意少。再如,发展目标当中,第10页,讲了要做到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实际上现在收入分配很不合理。有的材料已经讲了,对于国家经济如何繁荣,繁荣依然有活力,活力取决于制度,经济界的同志都这样的看法,现在我国制度,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实现中原经济区规划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三,要研究和正确处理发展好和发展快的关系问题。    材料中提出了持续加快发展的要求,这是完全正确的,我感觉要深入研究,前面同志也提了这方面意见,我也是赞同的。我国经济发展先提出多快好省,后来提出又快又好,再后来又好又快,现在提到持续较快,我认为根据我国当前的情况,我主张宁可慢一些,但要好,我不赞成快,认为首先要好。纲要当中应该考虑到资源的情况,考虑到环境的情况,还有居民消费居民收入等,这方面应该认真仔细加以研究。我们现在对规律还缺乏深刻认识,要进一步研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要求。谢谢大家!
陈栋生:各位领导,媒体的朋友们,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研讨会,我先表达我的中心观点,我非常赞同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由衷的希望这样一个构想和中央关于全国支援新疆、西藏,实现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规划以及云南提出的建设国家南大门的规划等,一起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我们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定。
去年国家公布了中部崛起的规划,我估计这个规划是在2008年起草的,当时正是金融危机时期,现在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所以我认为像这种规划应该与时俱进,应该有“十二五”版本,“十二五”版本的中部崛起规划应该把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内容。我所以赞成支持这个规划,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国家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十分之一的粮食都产自河南,三分之一的方便面都来自河南,如果河南粮食没有保障,那么国家的安定就有问题。特别是我们未来十年,国家要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那么就要新增1千亿斤产能,这个产能去掉黑龙江、吉林,中部地区主要就来自河南等几个省。
第二,中原经济区的构想涉及到一亿到一亿五六千万人,预期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从体制改革来讲,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有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悖论,我们给农业戴了很多帽子,如战略性产业,重中之重等等,但是种粮食,即使风调雨顺,一亩也才赚三、四百元钱,远低于务工收入,所以才有这么多农民工,这个悖论一定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解决。我很赞成河南决策层,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民平稳的向市民转换的前提下,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对于河南太重要了,台湾的大米来福建,是安全的大米,18元一公斤,平均9元一斤。如果我们黄淮四市都达到这样的目标,农民很快就富了。现在31个省(市),GDP最高的第一广东,第二江苏,好不好?好,但在30多年前,是南粮北调,现在像东莞那个地方都变成了水泥,新生的小孩儿以为地球的表面就是水泥,如果河南、吉林也这样下去就麻烦了,所以,河南进行了一条有重要意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所以中原振兴关系到国家的区域整体协调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部兴、中国兴,我建议再加上一条叫中华兴。前几天你们开闽商大会,我发言说,我的祖籍就在河南,台湾很多人的祖籍就在河南,所以河南的振兴也关系到很多人。
自从1958年,成立了华北合作区,那时,我就研究过经济区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对如何构建中原经济区提几点参考意见:
第一,就是要转弯子。经济区的运行和行政区的运行完全不一样。在省内,省长对市长就是命令,下级对上级就是服从,而对省外地区,只能是沟通协商,合作共赢,了解、关心、照顾各方。从政府层面看,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他们的经验是三级运作。第一级是决策层,每年召开一次由党政一把手参加的联席会议;第二层是协调层,由常务副省长一级构成;再是执行层,执行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办公室,一个是发改委。另外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的共同治理等等专题。中原经济区的构建,现在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层级,像江苏、浙江、上海、安徽都是一个级别,河南周边涉及到四个省,所以我建议要充分用好淮海经济区、中原协作经济区等现有的经济协作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在河南省政治智慧的一个反映。
第二,必须坚持政府搭台,多个市场主体唱戏,商会、协会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
第三,“五位一体”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规划同盟,市场同体、交通一体、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共建。我认为河南现在很注意核心增长极的构建,这是很重要的。这里要特别强调自主创新,要特别强调服务功能,我们现在一讲辐射,一讲带动,好象就是当元帅一样。我认为先强调中心城市为小兄弟服务。另外河南这样一个亿人大省,有个特点,你们黄淮四市共四千万人,加上南阳市就是五千万人,占全省总人口半壁江山,这些地区一系列的经济指标,除了南阳好一些,其余都是低于全省平均值。河南有二十多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县(市),黄淮四市就有19个。所以,我建议河南一定要两手抓,既抓增长极的培育壮大,又抓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发挥郑州的辐射带动,也要欢迎武汉、西安等大城市辐射带动信阳、三门峡等市的发展。
衷心祝愿中原经济区的1.5亿老百姓、河南的1亿人民,由于中原经济区的崛起得到真正的福利。
主持人 李平:最后我们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樊纲先生发言。
樊纲:非常高兴参加这个会,前面各位老师都讲的很全面,这个文件本身也很全面,我觉得文件写的很好,又简洁又全面,几个层次的问题也都说到了。我很赞同中原经济区这个概念,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我觉得这是件很重要的事。下面,讲几点想法。
第一,中原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在座诸位都是区域经济的专家,包括陈栋生老师、李平老师。我个人经常的讲一个事,就是中国区域差距要缩小。我们看看世界大国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迄今为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规律都是80%的人口要聚集到离海不到100英里的地区。原因就是地理的差距所造成的运输成本差异巨大,水运迄今为止是人类最便宜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工业化刚刚开始的时候,包括美国过去100年的工业化进程,美国1900年人口分布很平均,现在都到沿海了。地理位置往往决定发展经济的潜力、创造就业的潜力,人是跟着就业走的。但中国有个特殊情况,就是沿海很小。不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度是三角形,三面邻海,巴西是大月牙形,都有很长的沿海线,纵深都不深,而我们像新疆、西藏、甘肃离海很远。沿海为什么能发展起来,是有一定规律的。说到发展中原,就要从经济学上解释,它能不能发展,条件是什么,是不是中部能够发展起来。先不说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国家要投资,要大开发,有了条件,就好发展当地的经济,运用当地的资源等,将来很多人口还要转移出来。
中部地区,当然人口还是要流动,这个大的趋势还是不变的。但是,中部能不能形成一些大的发展城市群,能不能在过去其他大国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新的东西,我觉得中国确实有可能,至少可以对这个大的规律做一些矫正是可能的,主要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因素,中部地区应该说离海不是很远。虽然中间有两条大江河,现在黄河没有水运了,长江还有水上运输。
第二个因素,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即使现在我们做了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是高储蓄。西方大国发展起来,最高储蓄率都是30左右,我们现在是50%。造成这种状况有各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太多,劳动力太多,会有相当长时间,劳动力工资压得比较低。这么长的时间压得比较低,储蓄率就高。现在中国主要是企业储蓄,储蓄率高的解释就是企业储蓄率的提高。这么高的储蓄率就为我们建设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好、更多的基础设施提供了资金条件,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个因素,我们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凡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会好一点。比如高铁建设,其他国家为什么建不起高铁?就法国、日本能建高铁?因为这两个国家是中央集权制。德国创造了磁悬浮技术,但是建不起高铁,因为各州各自为政,磁悬浮要通过这个州必须要有站,而站太多就影响车速,所以搞不起来。法国就可以,一站从巴黎到马赛,而日本高铁站比较多,因为可以统一策划。
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特别是后两个因素,我们可能会通过大规模、世界上最好的基础设施体系来改变区域发展的结构,改变中国人口版图。人口要向沿海迁移,向交通便利的地方迁移,这个大趋势就是某种矫正,而矫正最重要的是中部地区有大的发展机遇,离海不是特别远,基础设施条件比一般国家要好。我们人口又特别多,尽管我们一直说沿海地区要多承担一些。沿海地区还需要更多地承载人口、承载就业,这个趋势还在进行,但是有个矫正,中部地区也会出现大的城市群承载人口,像河南这个位置。美国俄亥俄州,在飞机看都是农田,州府也很小,十万、二十万就是大城市了。看加拿大、巴西这些大国,中部很少有大的人口聚集地。当然加拿大人口太少,澳大利亚人口更少。我们14亿人口不可能都到沿海,因此,特别有必要使中部发展起来。
发改委主体功能区定了几个发展区域,从上到下。因此,进行论证,这件事是可行的,违背经济规律当然不行,但是中部是可行的,成为大的经济区,成为大的城市群,我觉得是有可能的,而且对于中国很有必要,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使我们人口转移,工业化进程更有保障,能够更加平稳。工业化的含义是什么?是农民离开农村。刚才大家也讲到了,农业还有很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生产,但是农民怎么能够提高收入?最根本的出路是农民越来越少,而剩下少量的农民耕种更多的土地,收入就高了。这样城乡差距才能解决。一般规律,世界上多数国家大的比例,10%劳动力是农民,农民收入和打工者的收入就趋于均等了,这时候农民转移的速度就开始放慢了。
发展城市化,城市化是什么?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工业化就是农民脱离土地的过程,而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通过这样两个过程使我们的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在这个意义上,河南是我们中国的缩影,河南是人口大省,有近1亿人口,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必须将人口转移出去,我认为再转移两千万人也不多,鼓励他们到沿海地区,沿海地区那么好的条件,应该再多去,这也符合经济规律。但是,如果中部地区发展起来,承载更多的就业人口,整个中国发展更加平衡,我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会更快完成。社会不和谐这个事,贫富差距拉大这个事,才能真正缩小,什么时候缩小,等农民剩下劳动力10%。因此,河南完全有条件可能发展起来的,中原的发展对全国工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讲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我非常赞成河南农业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在中国,农业仍然是个大事,无论从近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是这么一个趋势,所以农业一定不能少,但是又要城市化,关键问题是土地问题。怎么能够加速城市化,同时又确保耕地不减少,农业又继续发展,我觉得这是个重大问题。有几个方面要予以重视,第一,我比较赞成大城市的提法,前些日子家发国改委开会,我还提了建议,我们国家搞规划,城市化是国家应该有规划的事情,一定要有个全国规划,到省里要有省的规划,不能撒胡椒面,不能到处都发展,到处都要发展大城市,最后将浪费很多资源,也浪费很多土地。要尽可能实现集约式发展,建几个大城市,以大城市带动中等城市为主,不遍地开花。然后几个大城市构成一个大的群体,交通建立起来,土地高度集约。在河南这么多平原土地,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房地产发展论坛上,我提出的观点是,有限土地怎么生产房子,就是提高密度,我们要高密度利用土地,解决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的稀缺性,从利用效率上打破土地瓶颈制约。深圳研究这个问题时,总是说承载力不足,我说如果把房子建的像香港那样,香港人口承载力是深圳的三倍,就可以承载那么多人口的。少量土地是可以建成大的城市,城市真正的定义是用人口来定,而不是由土地面积来定。中国人多地少,我们的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数的46%,本来就少,我们又必须自己种粮食,所以一定要在土地利用率上做文章。
第二是城乡统筹、土地整合这件事。成都做了个事,重点是宅基地,农民进城后宅基地怎么进城,在一个省一个市范围内比较好协调,但是其他省,你怎么保证那个省把退出的宅基地还农,这比较难,但是从一个省的角度我们能够做,而且河南一个以平原为主的省份,怎么集中,怎么把宅基地先整合出来,比较容易做这件事情。任志强他们有一个研究,农民宅基地的总面积是现在城市面积的五倍,这个文章如果要做好,可能会突破土地制约这一瓶颈。又要发展农业,又要搞各种产业,关键是土地。怎么破解土地瓶颈,要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学习重庆、成都的经验。
另外,我非常赞成十大产业体系。我一直认为中国这么多人,什么都可以搞。能不能完成就业,工业化还不一定,现在全世界三四十亿人在争就业,我们不可轻易抛弃任何产业,第一代进城的农民,70%、80%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什么产业都可以搞。我非常赞成十大产业体系,中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什么都可以搞。我建议再加点几个并举,比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把现在很多人看不起的东西和新的东西并举,我们国家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和谐,穷人才能就业,低收入阶层才能就业,而不是老用贵族、知识分子的心态来唱衰传统制造业。最终解决收入差距不是靠政府补贴,是靠就业的增长实现的。而就业现在十分困难,全世界越来越困难。美国现在都要搞制造业了,要回归制造业,要回归传统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出口,更不要说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跟我们竞争了。所以要有并举的思路。
第三我们要实现城市化,要工业化,关键是怎么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下一阶段中国的问题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市民化过程中,涉及一系列的公共政策问题。农民变成城市户籍人口,这是政府要考虑情的事。仅仅靠一点点地把农民户籍化,城市化进程太慢。我建议,就是吸取中国改革以来的成功经验,实行双轨制,就是我们淡化户籍制,强化常住人口。当然你可以发证,搞常住人口制度,原来的户籍保持原有的公共服务,然后把新增的财政资源向新进城农民倾斜。先提供教育,然后提低水平的医保,再提供低水平的社保。现在社保所以进不了全国统筹,是因为全国没有实行统一标准。实现社保城乡统一难操作,但这件事情值得去做,这样更多农民就可以更快稳定下来,能够真正进城。通过常住人口制度和适合现代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来渐进实现农民市民化和市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这样我们城市化发展,条件将会更好,发展更加和谐。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现在中央新批的这些经济区都有个主题,比如重庆市城乡结合实验区,武汉长沙主题是建设两型社会,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个主题,作为申报或者战略定位等,不知道需要不需要,有没有这样一个内容可以做,只是个想法提出来供参考。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李平:谢谢樊纲先生,另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张先生对建设中原经济区非常关注,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直接到现场,我们在会前专门对他本人进行了采访,按照张先生的意见,在会上直接播放对他本人的采访视频。
张维迎:目前这种情况下,我是赞成中原经济区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在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当中,我觉得应该写进去一笔。如果中原地区不能够很好的发展的话,中国未来要很好的发展好像也不太容易,尤其是我们从开发西部,从整个国家的市场格局来看,都不太容易。应该说过去30年中国在利用国际市场方面,做的是相当好的,但是在开发国内市场方面,我觉得做的还不够。所以未来的话,就是怎么能够很好的发展中国国内市场,这是我们经济增长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河南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当中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无论他的地理位置,还是他的人口,还有其他因素。那么从世界的经验来看,一个处于中心地带的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地带的地区,他总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个优势当然是地理位置,如果一个地区处于经济的边缘地带的话,那么发展起来就非常的难,但是如果处于中心地区的话,那么你的这个市场实际上就变成整个经济的中心市场。对河南来讲,我特别强调这个人口,因为过去我们恰恰把人口当作一个负面的东西,其实人口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重要就是他不仅提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而且提供重要的市场。因为我们从经济上来看,其实河南的经济规模,在中国应该是列到第五位,那么从全球来讲,也应该在40多位。就是如果在全球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话,河南的规模也是在四、五十位这个状态。所以我觉得如果河南能够把这些区位优势、人口、资源的优势和现在的经济规模优势,能够很好的发掘出来,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现在格局,因为在东部、西部都有重要的开发区,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中原发展战略不能进入国家战略的话,那是很大的遗憾,可能对实现其他战略没有好处。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和西部的开发,还有像东北开发等等,是个互补的,不要理解成为竞争关系。就是说如果河南进入国家战略,排挤其他,不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互补、不断推进的过程,所以各地区的平衡发展非常重要。
主持人 李平: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我国经济学界著名专家和学术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谈了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看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来看,各位专家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设想是肯定的,对中原经济区尽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写入十二五规划是支持的,赞同的。我们相信,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战略的提出,必将推动古老而文明的中原大地创造新的辉煌,为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新的活力。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更加关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继续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再次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李克副省长以及有关方面的领导,各位新闻媒体及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