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子鲲:襄樊改名背后的官场政治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00:45
发布时间:2010-12-05 来源:京华时报 类型:时事评论 -

这名字改来改去,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搞过什么科学论证?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科学的实证,更多的是基于一种臆想,及其背后的长官意志,乃至官场上的妥协平衡术。

在“襄樊”一名沿用近60年后,国务院近日批复同意更名为“襄阳”。新一轮有关改名的争议由此风生水起。

国家批复同意更名申请,是对地方政府更名意愿的尊重,也是对支持更名的专家和民众意见的尊重。换言之,更名与否,更多的是地方的意愿。而该不该更名,坊间又多有争议。

对于更名,我们向来不会简单地赞成或反对。面对更名的此起彼伏,我们担心的是,这名字改来改去,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搞过什么科学论证?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科学的实证,更多的是基于一种臆想,及其背后的长官意志,乃至官场上的妥协平衡术。频繁更名背后,折射的乃是一种官场政治学。

“襄樊”变“襄阳”,当地各方摆出的理由,无非是尊重古地名文化底蕴,扩大城市影响力,以及为了“融入当今中国主流经济圈”。然而这都只是一种粗略的论断,缺乏科学数据支撑。既如此,我们不妨空对空地反向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臆想在很多时候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地名多了去了,文化底蕴多了去了,照此道理,是不是都得改回去?而所谓城市的影响力,无非是针对两个层面的人来说的,一个是有文化的人,一个是文化知识一般的人。对于前者,襄阳的名头的确要强些,然而但凡有点文化的人,见“襄樊”也都能想出襄阳、樊城之类的历史地名。因而从实际看“襄樊”二字未必就没有文化底蕴,内涵反而更丰富。对于后者而言,其文化水平似乎唤不醒历史文化记忆,但在实际生活运行近60年后,“襄樊”二字早已深入人心,即使当初地名改得没文化味了,也已将错就错,已具有足够的影响力了。

其实,为经济,为GDP,才是惟一拿得上台面的理由。但论者早提出反证,当年“荆沙市”改回“荆州市”,经济上并没有超越襄樊。因而,改名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无从论证。改名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倒是十分明显。因为所有涉及“襄樊”二字的单位、机构的相关名称都得随之改变,当然你说这也能拉动 GDP,我们就只好苦笑。

缺乏科学实证,建基于臆想之上,却能变成地方政府的一项决策,往往就是长官意志的结果。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到底体现在哪里,不知道。个别长官听了一些人的忽悠,马上想到的是能快出政绩,一拍脑袋就定了,最多再去找专家学者论证一番予以决策支持。

这种改名,还有更绝的:两方官员支持名称各异,怎么办,各取一字,或都不用。当年的荆州和沙市等合并时称为“荆沙市”就是这样。什么时候改回来呢?一方官员不在位或势衰了,然后借舆论呼声,顺应民意一把。名称改过来改过去的学问,内中乾坤全在于这官场政治学的妥协平衡术是否精通,至于劳民伤财、穷折腾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频繁的改名,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精神在某些地方仍是一种稀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