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民读本》问世意味着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30:54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欣闻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新公民读本》即将全部问世。《新公民读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规划,小学版已经于2005年12月中旬正式出版,初中与高中版也将于2006年6至7月间问世。
公民教育还是一个新概念。虽然早在20世纪初我国就提出了培育“新民”和“国民新灵魂”的新教育理念,1913年我国就译版了《美国公民学》,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熊子容编写的《公民教育》。但是传统的培育后代的教育理念、方法甚至部分内容仍然主宰着我们肩负培育现代公民责任的教育体系,在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培育现代公民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模仿苏联的政治教育模式并混合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
传统的培育后代的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经传注疏的教育,这种教育培育的是以“三纲”为本位的、服从型的“臣民”、“子民”、“老百姓”。他们将视最高统治者为“圣父”、“圣母”,而各级官员为“父母官”。其“臣民”精神无疑有如1903年8月出版的《江苏》第5期《国民新灵魂》一文所批评的“奴隶”精神、“仆妾”精神、“囚虏”精神、“倡优”精神、“饿殍”精神。其“小农精神”或如李大钊在1918年7月发表《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所判定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因袭的、保守的、直觉的、空想的、向天的、自然支配人间的、家族主义的、定住的、贱女尊男的、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的、厌世主义的、定命主义的、宗教为解脱的、伦理为牺牲自己为人生之本务的、道德为泯灭个性的、政治为使百姓忠顺的、求治为维持现状的。这种“臣民”和“小农”精神教育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小农社会和小农经济,政治基础是大一统的国家和政治权力支配社会的一切领域。
国民党和新中国培育“接班人”的教育主要着眼于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教材都是围绕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来编写,每个学校都设立政训处或政教处来负责学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孙中山为了把革命与中国实际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作了儒家“三民主义化”的工作,而蒋介石则把源于现代西方的三民主义“儒家化”了,由此在民国时代,政治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合流。读经运动起伏不断。新中国基本上以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来取代现代公民教育,以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教育运动取代公民的现代参与。
其实,现代公民教育应该是立足于社会化的现代大工业与商品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人”培育、即公民的现代性角色认同的教育。“公民”是复杂微妙的现代公共社会中的“人”。现代公共社会则是接通从全球到国家、从社会到每个人的超级大“链接”。现代公民教育应该是培育适应现代化、世界化和理性化要求的、具有主体权利和责任意识、独立与平等意识、参与和创新意识、自由和监督意识、开放和多元意识、效率和规划意识、信息敏感意识、自利利他而非自私损人的、有成就取向的现代公民。
“新民”倡议和“新民”运动贯穿整个20世纪,但直到今天仍然是国人追求的目标,说明我们的“新民”倡议和“新民”运动缺乏有效的实施环境和坚实的现代经济社会基础。“新民”的重要性和“新民”的目标在20世纪初就已经提出来了。早有《国民新灵魂》一文呼吁铸造国人的五大新精神(“新魂”):敢于探索的“山海”精神、勇武果敢的“军人”精神、生气勃勃的“游侠”精神、捍卫尊严的“平民”(市民)精神、神出鬼没的“魔鬼”精神。1903年的《国民日日报》社论《中国魂》也认为国人亟需培育现代欧美具备的四种新精神:“贸易”精神、“宗教”精神、“武士”精神、“平民”(市民)精神。梁启超在著名的《新民说》中更是疾呼现代新国人要系统地具备国家思想、权利与义务思想、自由精神、自治精神、自尊精神、进步精神、进取精神、合群精神、生利分利精神、尚武精神、冒险精神、政治能力、毅力、社会公德等。李大钊倡议国人要在文明转型中实现自我精神的转型:积极的、独立的、突进的、创造的、进步的、理智的、体验的、科学的、物质的、立地的、人间支配自然的、个人主义的、移居的、尊重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的、乐天主义的、创化主义的、宗教为生活的、伦理为满足自己为人生之本务的、道德为解放个性的、政治为人民参与的、求治为打破现状的。《新民说》强调:“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但是,动荡的、90%的经济还停留在古代的社会现实并不能提供“新民”的基础。
100多年过去了,站在21世纪初的中国看,我们已经逐步具备了现代公民教育的社会经济基础。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2500——3000美元。而建国初期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也不足200美元。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200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5.2%、53%、31.8%。实际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例估计在40%、25%、35%之间。(《五大指标嬗变见证“十五”新跨越》,新华网北京2005年9月29日)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5.9878万亿元。虽然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100位以外,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无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切实有力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改革攻坚的战略性突破和现代化任务的最终实现,作为实施“人的现代化”、培育“现代人”的现代公民教育应该也必须提上教育日程。现代政府不应该再满足于做“老百姓”的“父母”或“保姆”,而应该是具有主体自觉的“公民”的“公共事物服务员”,即“公务员”。现代政府应该也必须从事的教育服务工作就是扎扎实实地培育支持和认同服务型和有限型政府的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教育要有教育理念创新。培育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理念创新的核心。现代公民教育不是培育听话的、服从的、温顺的、保守的传统良民或顺民,而是培育具有政治和社会上积极参与和关怀社会的、事业上冒险与创新的、人格上独立自主、自由自尊、平等待人的社会个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也必须创新。必须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但中心内容必须是培育“现代人”,而且是现代民族国家认同下的参与型“公民”,而不是服从“权力”、“王朝”或领袖人物个人的“私民”。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不然还是造就传统的服从与听话的“好学生”与“顺民”。教学必须是社会参与型、师生互动型和面向社会实际型的。落实“现代人”的培育理念必须落实在方法创新上。
现代公民教育仍然需要培育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合法性的认同、社会群体和社会规范的认同等,因此现代公民教育仍然需要进行公民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但由于立足于唤醒公民的主体自觉,因而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上都应该有新的架构和突破。政治教育要面向对政府和公民的权利和责任的教育,在内容上要规范性地分析政府和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教育公民对社会复杂性的认知,加强培育公民社会参与和社会管理的技术和艺术。在方法上则要注重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社会调查。道德教育则着眼培育具有现代道德的、知情意统合的社会理性人而不仅仅是具有个人私德的、情理不分、以情代理的封闭式道德人,内容上则落实到现代性的普世价值、适应现代要求的民族传统的优秀价值、其他国家适应现代要求的优秀价值、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等方面的更为广泛而复杂的价值教育,方法上不要满足于灌输与说教,要培育学生美好感受的良性学校环境,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体认、调研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遗憾的是,据说2006年接受《新公民读本》为“校本”教材的仅仅只有江苏、山东、湖南、黑龙江、山西等省的几十所学校。现代公民教育亟需全面实施。但由于其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度转型,因此也要不断探索和大胆试验。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培育也必须建立在现代公民的培育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以现代公民教育为方向性指针。可以预计的是,现代公民教育的全面实施,将大大加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软实力”。届时中国将真正地站起来,强大起来,并成为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