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6:46:48

读书之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呢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相反之,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中特有的韵味,进入乐之境。

  我认为,如果想达到乐之境,那么就得先要忘记苦境或者也可以说是在苦境上提一个等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也就不能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数人说读书苦,没有任何异议,而且乏味。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于积极性;但是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独有的乐,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全在与外界因素, 主要是我们的心境。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整理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在我的经验中,总结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心灵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那样豁然开朗。只有用生命,用心灵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这样也不会辜负那些用心血写书的作者。因此,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才会阔宽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思维才会更加细密,有不同的胸襟和见识,有美丽者不及的美丽。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今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因为输不起,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因为承担不了,太怕孤独。就像我父亲说得那样:分数与读书时有联系的,分数低绝不是因为别人书读得太多,而是自己读得太少。

所以,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心去读,去寻找书中的奥秘与乐趣。

少年读书如春郊新绿,翠柳扶风,欣欣然一片青青之意。一字字一句句如行云流水般从眼底心头漫过,留下悄喜,留下轻愁,留下一份无言的感动与感慨。读朦胧的诗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婉约的心绪随黄昏的柔风融入斜阳最后的笑靥;读纯情的小说如月下闻琴,泠泠之间漫浸满地斑驳的松竹之影,或心动,或心痛,点点滴滴的青春在心底汇集成流淌的花溪潺潺;或读一些明净的散文,如五月的田野怡红快绿,在浩荡的长风中驰心骋怀,激扬着生命中最初的豪情,如云上之鹰,一片天高地阔天遥地远。

  中年读书如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淌下最初的汗水,换来最后的微笑,播下勤奋的种子,收获甜美的果实。读时一字一句无不经心,如一粒粒种子沿路洒下,蓦然回首间已生长成一片葱茏。少了一份明快轻松,多了一份沉思凝重,掩卷瞑目,回味悠长。再张开双眼,顿见一片灿烂,那些千株万株的绿苗,猛然间便开出了千朵万朵的花。于是于欣喜中窥见了人生的妙谛,那一卷卷的书,竟描绘出了一个最美的世界,与成熟而略带沧桑的心交相辉映。

  老年读书如空山月明,洗尽铅华,留下的,只是一种超然的心境。若一叶轻舟浮于万顷波涛之上,徜徉于万物之表,笑看风波汹涌,足底繁华恍若浮生一梦。此时读书的思想极为深邃,如雾起水上,山云出岫,或出尘,或入道,恰似月中之桂,迥而无尘。历经了一生的尘世劳碌,渡尽劫波,那种纯粹的心情与书卷中深蕴的哲理相结合,于是大彻大悟,方能在月照中庭之时,以恬然的心境笑看花开花落。

  世事茫茫,令人劳心费神,也许只有读书的那一刻才能拥有最平和的心境。故此,就算生活再艰难繁忙,只要能在某个有月临窗的夜晚,让书香悄悄地浸染梦境,那么,就像在天空绘上白云,就像在海上点缀风帆,艰难的一切便忽然充满生动的意义,从而也便有了铮铮的勇气与力量。

  其实,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部长卷,有泪水,有感动,有微笑,有彻悟,走近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许许多多生动的情节来。在某个你不曾在意的时刻,也许有人在默默地阅读着你,你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也许便会感染某个人的心灵。所以在阅读别人的一生之时,也要写好自己的故事,使自己无悔,亦使他人无憾。

所以说不管典籍浩如烟海,只要能读懂自己的人生,生命中自然便会溢满智慧的清芬。

读书是素来是一件雅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此中说法对书的推崇可谓极致。对于不怎么读书之人看来是嫉妒羡慕的事情,往往就赌气的说读书无用。

  一个喜欢读书文字,并且理解文字的女人,她给的印象一定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譬如林徽因,张爱玲,毕淑敏等等。

  读书非现在学校之读书,现在学校读书最多也只是读书之低级之境,我看来读书的境界有三。

  那种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看报纸,了解报纸的新闻,了解报纸的奇闻异事。只是注意事情的发展、经过到结果的情形报告,这样的读书,或者说这样就不是读书,要是降低要求的话,这种读书是读书的最低的境界。恰如喝酒,邀几个酒朋,叫一桌饭菜,喝一个杯盘狼藉,此乃下等喝酒。

  抓一把书过来,无关何书,拿起便读,读后一扔。没有深入的思想咀嚼就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般,然后不知所云的告诉人说自己看过这本、那本书。或者略懂文理思路,知晓半点文章之意,而无己之独特之见。如此是读书二等之境。如喝酒,三三两两围坐一桌,上几道花生米和豆腐干,相互一笑,谈笑风生。

   宋人苏轼的朋友黄山谷,有云“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已经是一种习惯,深刻的融入自己的生活里,自己的言谈,自己的做事的态度,自己的对人的友爱,全然好书中点染。

  花前月下,清风徐徐,夜深人静,独自坐于小楼前。一桌,一椅,一壶酒,桌中书本三两本。人往那一坐,独自享受着书里的思想火花,妙绝处,只听大喝一声好,遂对酒当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手舞足蹈,竟忘了,黎明且至。

读书无目的,只是体悟书中乐趣,念书里之妙处,品书中之神品。无功利之扰,忧愁害于身,至纯之境乃为读书之佳境。

读书还有诸多的各种“三境”之说:

王国维的“三境”说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这是大凡有心读书者必须达到的第一层境界,即当志存高远。首先你要胸怀大志,只有心中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才能读好书,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去攀登一座座高峰,去创造一个个奇迹。因为它,才有了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伟大历史功绩;因为它,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魄人心魂的诗篇;也是因为它,才有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思……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说的也就是读书的第二层境界了,即贵在持之以恒。“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治学也是如此。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试想一个比人的生命还要漫长的读书、治学过程,如果不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又怎么会又什么大的收获呢?清代学者包世臣就曾言要用自己一生有限的时光去读尽天下无限多的书。可见古人读书之恒心。“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些无一不说明了读书需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经过了志存高远的第一境界和持之以恒的第二境界,便可水到渠成的进入第三境界,也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即成功之境。进入此境界的人,读书便成了一件愉人心灵、矫人思想、博人情感的事了。如果说第一、第二境界事好学、苦学之境,那么第三境界就升华为乐境了。你可曾听到苏轼路过时,摘取的大江东去的豪迈;李白路过时,取走的长江奔流的浪漫;你可曾看到柳永路过时摘取的幽怨的柳;鲁迅路过时拿去的深沉的夜……这些都是入成功之境的读书人所留下的深深足印。

读书有新三境:

  读书,亦即从语言文本中获得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技能技巧。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涵养着我们的精神。对于一个文化人而言,读书应与人的生命相伴随。读书之境有别,所得知识的多寡也就不同。

  一曰爱读。对书籍情有独钟,对文字有浓厚的兴趣,喜欢白纸黑字间氤氲的油墨香,将读书当作生活工作的一部分,犹如一日三餐一般不可或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三日不读书便觉生活乏味,灵魂空虚,面目可憎。读书不为评职称,不为拿文凭,摒弃世俗之功利色彩。书不是用来标榜高雅的摆设,案桌有书,枕侧有书,沙发有书,茶几有书;读书不必选择地点,端坐于办公桌旁可读,卧于床上可读,立于树下可读,蹲于厕上可读,候机室可读,舟车上亦可读。腹鼓时读书,书是助消化之良药;腹饥时读书,书是疗饥的面包;欢乐时读书,书是兴奋剂;烦恼时读书,书是忘忧草。此为读书第一境。

  二曰会读。世间书如沙如蚁,各种各样的书不可计数,书无涯,人有涯,以有涯之生命读无涯之书,应当懂得自己选择书来读。我读我喜欢的书,是名著经典也罢,是无名之辈的作品也罢,关键看自己是否喜欢。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需要的读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出书频频的时代,这样一个热衷于炒作书物的社会环境,书有没有阅读价值,就像老师评学生的作文,看上一段或几行文字也许就可判出个八九不离十,即便遗珠,也不必有憾,卷帙浩繁的书册,多的是珠,失之此珠,得之彼珠,不亦乐乎!

三曰创新地读。阅读是借助文本和别人对文本的理解,不是迷信文本和评论家对文本的解读,要敢于批判,推陈出新。阅读不是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文字的跑马场,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信息。易卜生说:“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前苏联学者鲁巴金认为:“读书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阅读应该是一种再创造,应该是自己主动去探索,走出一条路子。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又不拘泥于书。唯书本是从,唯权威是听,则“尽信书不如无书”。要不唯书,敢于质疑,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如果在读书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将自己的看法拿出来与他人交流,则谓之创新地读。眼下一些名家对名著名人敢于提出不同于几成定论的东西,我们对他们的观点可以持怀疑的态度,但这种读书精神却让人感佩。

神游,神交,神合——阅读三境    

  神游:阅读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旅游,是一种精神上的览胜。或许是古朴的园林榭吧,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或许是茫茫的大漠孤烟,晃在天际的驼影,兀立夕阳中的遗城;或许是南亚的海湾,榴梿让你畏怯,椰风让你沉醉……读到感叹之处,你会情不自禁地折页、划线、批注,就像游客在胜境之处留下“到此一游”。    

  神交:“神游”仅是阅读的浅层,“神交”则是阅读的另一番境界。你坐进了巴尔扎克的书房,一边烤着壁炉里的火,一边嘬着他的黑咖啡,听他给你讲“欧也尼?葛朗台”,讲“高老头”,讲“斯邦舅舅”。你把层层裹着的人性在你的面前层层剥开,于是,你就看清了什么是自私和贪婪。你结识了普希金,你和他对坐在涅瓦河畔,一边听着波浪翻涌一边喝着啤酒,于是他就用诗句来抚慰你的受伤的心灵:“如果生活把你欺骗,不要悲伤不要气愤。在苦恼的时候需要镇静,那快乐的日子,相信吧,定会来临”。你和普希金讨论什么是爱情,普希金会把珍藏在心底的感情拿来和你分享:“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如同昙花一现的幻影,如同纯洁的美的化身……”这是精神和精神的对话,你的精神和作者的精神就像两个忘年的好友,一见如故,无拘无束,陶然沉醉,乐而忘返。    

神合:神交的累积和升华,可能会让你达到“神合”的境界。如果“神交”还是“你和他”的话,“神合”就会变成“你就是他”了。你和海明威“神合”了,在人生的大海里,你就是那个即使拖回空空的鱼骨也永不言败的老人。你和海德戈尔“神合”了,“信仰的真正的生存的意义便是:信仰=再生”。你在你的生活的每一个章节中都看到哲学的生存与思考。你和米兰?昆德拉“神合”了,你会用同样的姿态对待“不朽”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如果是这样,你就在不知不觉中臻于阅读的至境。

关于“识书”,也有三境。即“真像,不像,好像”。“真像”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感性”;“不像”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理性”;“好像”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悟性”。感性是本原,理性是拓展,悟性是变通,经此三境,“识书”自当精妙绝伦!

  读书要志趣、有志向、有气象。这也是“读书三境”。为自己读书,为家族读书,为天下读书,就是志趣、志向与气象之别。无论哪种境界,上述各类“三境”都能涵而概之。不过,为天下读书者,不妨借鉴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来恢弘自己的读书“气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喻学海苍茫,自感不足,目标明确,决心读书,气势浩荡。“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表现读书中不畏艰险,斩关夺隘,所向无敌之豪情。“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比喻读书后见识大长,知古博今,通晓人间正道。 

  开卷有益,渐入佳境,永无止境――三境终解    

关于“读书三境”的触类延伸,还有许多可以忝列。罗织之际,蓦然想到jin天是全国读书日。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愿我和我所有的朋友天天都过读书日,人人有书可读、热爱读书、学以致用,做到开卷有益、渐入佳境、永无止境——此为“读书三境”的终解!

还有这“三境”:

第一境界:告别蒙昧。即“人之初”,“小儿时节”,开蒙读书。正如一首歌中唱的“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所有在校读书阶段,都可算为读书第一境界。经此境界,人就告别了蒙昧而成为文明人,同时也为第二境界做好准备。

  第二境界:经世致用。从学校毕业后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在某一个岗位上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工、或农、或商、或兵、或科研、或文学艺术。这个过程中,一边凭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改善书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更新知识而进一步读书。如此,经世致用即谓之读书的第二境界。这一境界最能体现读书的功利主义。

第三境界:完善自我。人要有精神追求,要过文化生活,要追求人类整体的进步,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自觉地追求知识,汲取营养,不断地完善自我,所以,除了“经世致用”以外,还要排除一般意义上的“功利主义”,为求得自身不断完善而读书。这该是读书的第三境界,亦即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能的境界。追求这个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地、不知疲倦地读书、求知,把读书视为工作之余的第一需要。“宁可食无肉,不可案无书”,“人间自是有书痴,此事不干名与利”,此之谓也。

“少年读书,人生百味不谙,英雄气盛,多生狂气、霸气、傲气;老年读书,世事沧桑阅尽,垂老迟暮,多生哀情、怨情、悲情。”但若你真正进入了读书之境,心中便少了一份狂妄,多的是一份宁静。心中便会少了一份悲情,多的是一份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