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流理论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06:31
一、 理论是实践的提炼
物流理论是实践的提炼,在企业来看,物流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是操作的问题。我在做企业的过程当中强烈地感觉到一点,就是做物流要学会做孙子,因为物流就是服务,你要把客户服侍得非常舒服,你这个物流才能做得下去。在我们企业,归根到底的体会就是这个体会,物流是操作的,那么物流也是一个生存手段,这个事最后还要落实到怎么操作,就像马局长说的,最后要落实到企业要效率这方面来。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情况来看,物流的理论也是逐渐从实践当中提炼的,然后从物流管理里头提炼出来的,根据整个经济发展、企业运作发展逐步发展到供应链这个层面。
现在我国物流发展的情况,从我们企业的角色来看,觉得理论的提炼还不大够,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提炼不够。当然,我们也很高兴看到最近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出了好多书,包括何教授最近出了物流系统论,比十几年前物流系统工程那个说法有了很显著的进步,对我们物流企业还是有很大的指导的意义。
物流的理论是循序渐进的。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管理又变了, 2002年1月份刚刚发布的一个新定义,即物流是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改动之一,是以满足客户要求,而不是客户需求,大家知道供需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概念,满足客户要求则更具体了;第二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对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储存所进行的计划和流行的动作。原来没有反向,现在把反向也放进来了。就这几个字,大家考察一下它的历史沿革过程的话,就知道这里面是不断变化的。从一开始商品的标准流通过程,改成了产品和服务,那么整个社会生产就是生产产品和服务,一下子就把它扩大了,原来就是说从产地到消费地,现在它说是正向和反向的,为什么提反向的问题,因为电子商务发展了,电子营销的情况下,一般来说30%的退货率,是很现实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现实的问题,必然理论上要跟着现实走。
当然,我对它这个定义我还有点不同看法,为什么?大家知道,物流是客户服务,这个服务是不能够被储存的,服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能被储存,随着服务过程开始、终止就没了,所以它不好把握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这里面还是有点小缺陷,是我个人看法。
当然,总体上这个定义又变化了,比去年方便多了。此外美国有一个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据我所知,美国物流协会在这之前没有给供应链管理下过定义。定义是:供应链管理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问题。这里涉及战略协调和战术层次上的控制,我们再回头来看看他对物流的定义,大家很容易理解,物流肯定是供应链运作当中的一部分。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么多年,特别是这几年的工作,尤其是政府的推进,物流的理论实际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普及。但是,我想我们能够把握住它一个基本的架构就可以了,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看企业在实践当中怎么用这个基本的原理去指导它的实践,我的看法就是对客户具体服务的事情。
二、物流评价三维坐标系
物流理论的创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很困难?因为我们的服务业不好,要加入WTO了,我们的服务领域的目录跟国外要差将近八十几个,很多国外服务业里面列入统计口径的我们这儿都没有,我们服务目录不发达必然导致我们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业不发达,必然导致我们物流在本土创新有一定的难度。其中的一个难度就是刚才何教授讲的我们在物流需求这方面不清楚,企业不清楚。
为什么叫做不清楚呢?还是一个理论问题,我现在要调整我的物流战略,我进入一个物流的领域,首先我自己要定位,我怎么样定位?我现在不知道我在什么地位,我不知道我和我的同行之间竞争关系是什么样的情况,我甚至于可能不知道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三个不知道就使企业没法定位。所以对物流的需方来说,我以前说我们物流企业要做,要帮助客户挖掘它的物流需求,他有需求但是他不知道,或者说他不知道怎么来描述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企业在物流产业进行战略调整的时候,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刚刚前面专家也讲这个事情,你问物流成本最基本是多少,没有一个企业能拿出一个很准确的东西来,包括北方公司自己,我到下面了解情况,那么他说我这个财务系统坏了三次了,以前我这个财务系统航运是多少,海运是多少,陆运是多少,数字都有,现在这套系统改了就没有了。此外现在我们的口径分不同渠道走,在不同的渠道运作里面的储运成本是没有办法统计的。
我提出来就是叫做物流评价的坐标系,三维坐标系,哪三维?一个是历史的,一个是标杆企业的,还有一个就是客户要求,从这三个角度来考察或者评价我们物流企业,考察物流企业服务的需方,我想就能清晰的了解一下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情况。考察的时间就是我企业自己的发展;和标杆企业来对比,那就是市场竞争力的比较;用对客户服务的要求来作为参照系来考察,那就是市场价值的取向。我想有这三个坐标还是能够比较好的评价我们现在的情况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每个企业都能够在这三个坐标系下,把自己的位置摸清楚的话,在物流服务的供需以及供需的衔接方面就能够解决很多很多实际的问题。
当然,这个事情本身也是一个知识的提炼过程,比如说现在很多IT的企业很多都面临软件销售上遇到一些麻烦,实际上主要的问题也是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现在缺乏一种比较完善的物流的理论来指导、提炼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数据。如何进一步的把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物流知识化的处理,这个事情现在看来还是挺紧迫的,我们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问题最后转来转去就转到这个问题上来,我们不知道怎么来做这些事情。在这方面,很希望理论界能够帮企业多提出一些好的框架来,来帮助我们分析这个事。
三、2002年:物流服务能力供给急剧扩张
2002年,更多的企业将把物流运作的系统分离出去,分离的效果会产生物流服务能力供给的急剧扩张,恐怕要过剩。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好的方面,那就是说,物流服务或者物流市场的边界将会变得更清晰,本来企业自己做业务、自己做物流,边界不清楚,物流运作这一块的成本没有按照独立核算的范畴,他不知道,如果他把这个分离出去以后,就把内在的成本变成外化的,变成了外在成本。这样同时产生两个效果:一个就是企业本身作为物流服务需求方的一个市场主体,他需求的边界很清楚,第二个作为物流服务供应方边界清楚,这两个边界清楚的话,我们对物流市场的把握就容易得多了。这个情况也不是我们中国的特色,美国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美国每年都有物流发展研究报告,他对于企业自备运输、自用仓库这一块,没有人能统计,只好根据自己的观察来估计。这说明什么呢?即使有一个统计体系来反映一些关于物流成本支出或者是物流效益等方面,可能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专家来处理,这个处理的过程就是用物流的理论去提炼信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