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架消失的风景(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03:15
消失的风景(之四)

    黄土地上的车辙

    倘若我问80、90后出生的青年人,你们知道不知道在淮北黄土地上曾留下了哪些车的车辙?青年人肯定能滔滔不绝地回答出数十种车的车辙。从自行车、板车、人力三轮车、摩托车、电瓶车,到各种牌子、各种样式的大卡车、大客车、面包车、小轿车。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还会唧唧喳喳地补充说,大哥哥大姐姐们漏掉了他们乘坐的童车。
    不错,青年人与幼儿园的孩子们回答得都很正确。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一些曾在淮北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而现在也已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几种车辆,譬如大车、红车子、“小土牛”。这三种古老的车辆,在中国漫长的生产落后、经济不发达年代,曾对交通运输、发展生产做出过巨大贡献,真可谓功不可没,尤其是大车。
    民间传说,大车是由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演变而来的。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大车是淮北农业生产的主要运载工具。然而,大车造价不菲,在广大农村中,只有中农阶层以上的农户才养得起大车。土地少的农户,也有几家共有一辆的。大车是由质地坚硬的木材打造成,车厢大约有2公尺长、1公尺多宽的样子。车厢两侧各有两只厚重的车轮,每只轮子的直径约有六、七十公分宽,四只车轮的周边镶着厚厚的铁板。车轮、车厢、车帮,以及车帮上的护栏,大凡有接缝的地方,都用粗大的铆钉固定。一辆大车打造好后,还要用油泥抹缝,然后用桐油、漆,油漆数遍方可使用。大车使用之后,还要进行养护,车轴要经常擦油,减少磨擦。大车每用一、二年时间,就要把它涮洗干净,重新油漆一遍。大车不用的时候,要及时放入车库。没有车库的人家,也要把它竖立起来,上面覆盖上秸草,以防风吹雨淋。过去乡下人爱护自己的大车,比现在城里人爱护自己的轿车有过之而无不及。车厢上边只有两侧有帮,车厢两头是敞开着的,这大概是为了便于装载某些物品的缘故。譬如装载各种农作物的秸秆,用起来就比较方便。善于装车的车把式,能把车装得像座小山包一样,上边拦上几道绳索,在坑坑洼洼的黄土地上一路颠簸,车上装的秸秆也不会抛撒的。车厢的两头另备有挡板,倘若运载蔬菜、瓜果、粪土什么的,车厢两端装上挡板即可。大车能承载一、两吨重的货物,加之大车自身数百斤的重量,由两头黄牛、或两匹马拉着,在黄土路上辘辘而行,卷起阵阵尘埃,承载着历史沧桑,整整行走了1700余年,才得以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不知道这是先贤们的骄傲,还是后人们的悲哀?
    红车子与“小土牛”都是独轮木车。所不同的是,红车子中间有一个高高的龙骨架,龙骨架两侧是装载货物的地方,两只车把上挽着一根绳套。使用红车子要有一定技术,一个技术好、且又有力气的车把式。据说车上能装载上千斤重的物品,长途跋涉,每天能行走二三十公里的路程。推动的时候,车把式把绳套套在脖子上,两只手握紧车把,通过腰、胯与腿部的协调运动,保持车子的平衡运行。龙骨架两边物品的重量一定要相等,否则,一边轻一边重,车把式就会感到非常别扭,倘若不即时调整,就会弄成人倒车翻。至于它为什么叫红车子,可能是因为这种车子大多油漆成棕红颜色的缘故。
    “土牛”是一种轻型运输工具,既能坐人,也能运载货物。但是,充其量也只能承载三四百斤重。土牛没有龙骨架,坐人或放东西的地方是平面的。我祖父是乡间名医。他老人家年老体弱,走路困难,富裕人家请他看病,一般都是用轿、或马车来接他去。而给穷人家看病,祖父就坐上我们家自备的小土牛出诊。
    1948年,决定共产党与国民党命运的淮河战役打响之后,淮北几十万支前民工就是赶着大车,推着红车子、小土牛,将粮食、柴草等军用物资运往前线支援解放军的。可以说,中国八年抗日、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往前线运载物资的大车、红车子、小土牛,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它们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它们留在黄土地上的车辙,也被各种机动车的车辙层层覆盖,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徐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