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架消失的风景(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46:39

 泥巴房
    “泥屋子,泥桌子,泥凳子,上面坐着泥娃子。”这首民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对淮北地区农村小学的真实写照,惨不忍睹。
    但是,也不能责怪淮北人不重视教育,不心疼娃娃,那时,整个淮北农村的住房就是这样的状况,且已延续数千年了。在淮北农村,砖瓦房可谓是凤毛麟角,在我的故乡,十里八村也难得看到一两间砖瓦房屋。即便是家有百亩土地的富裕家庭,也只能住瓦脊、砖墙基的草房。这种房屋,就是在草顶的屋脊、两个山墙的四条斜坡的边线上,分别摆上一溜灰瓦;而墙的根基部位,是用青砖垒成的。墙基用砖多少,各自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有的将青砖垒到半人多高,名曰“腰子墙”,那是很令人羡慕的。也有虚荣心特别强的人家,有点钱财但又造不起砖瓦房,却又要摆阔气,就造上两间“里生外熟”的冒牌砖瓦房。这种“冒牌货”从外表看去很光鲜耀眼,但墙体的外部仅是一层薄薄的青砖,里边却是土坯垒成的。房主只顾脸面好看,岂不知这种里生外熟的结构会影响房屋的坚固。因为青砖与土坯格格不入,经不起摇摆震动,很容易倒塌的。还有一种叫做“金镶玉”的房屋,就是将门楣上方、屋门两侧、窗框的四边墙壁,都用青砖包装一下,也是图个表面鲜亮而已。
    对于广大农户,他们虽然不贪图排场,但为了房屋坚固,在造屋时,或多或少都在墙根处垒几层、十几层砖基。砖基可以预防风蚀、雨淋,延长房屋寿命。尤其是土里盐碱含量多的地方,造房时垒几层砖基更有必要。特别贫困的农家,造房时没能力垒砖基,就用黄土搀麦秸搅拌的泥巴打墙,屋顶上盖上茴草或麦秸秆,这是地地道道无寸砖片瓦的泥巴房。泥巴房迎风雨的墙面,还要糊上一层秫脑子。屋顶上的房草一、两年要修缮一次,只要维护得好,这种泥巴房也可以支撑三四十年不会倒塌,较之现在用劣质钢筋水泥打造的豆腐渣工程,还要坚固得多。
    上世纪80年代中叶,中共阜阳地委书记陈复东根据土地包产到户后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大胆提出让本区农民“吃细粮,住瓦房”,作为他在任期内的工作目标。陈书记提出的这个口号深受全区900万农民的欢迎,鼓舞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几年后,陈复东调离阜阳。此时,全区农民人人都吃上了细粮,从此彻底改变了淮北农民千百年来以杂粮、红芋(有民谣云: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在住房方面,大约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农民家庭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泥巴房,盖起了一座座砖瓦房。陈复东书记虽然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却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甚至堪称为变革。阜阳人是不会忘记这件事的。
    近几年,伴随着千百万农民进城打工挣钱,阜阳农村住房已经拉开了第二次变革的序幕。清明节回故乡祭祖,我看到,在我们那个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般的小村里,有的农户也推倒80年代修建的砖瓦房,盖起了楼房。有的农户虽然暂时还造不起楼房,也都盖起了门窗明亮、前有廊檐、高大的平顶房。我堂弟刚刚造成三间这种样式的房屋。他说,等攒了钱,再往上接一、两层,这平房也就变成楼房了。我问他墙基能否承受得住,他说没问题,地基打造的就是盖楼房的基础。

徐瑛 /文    刘晓亮/ 绘

评论】  【 发送给朋友 】  
 评论: 匿名发表  名称:邮件:验证码: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