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窍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56:31
(一)食品选购类

  1、质量鉴定妙招

  豆腐质量鉴定法

  眼睛观察法:豆腐内无水纹、无杂质、晶白细嫩的属优质,内有水纹、有气泡、有细微颗粒、颜色微黄的属劣质豆腐。

  缝衣针鉴别法:手握1枚缝衣针,在离豆腐30厘米高处松手掉下,能插入的是优质豆腐。

  识别真假碘盐有妙招

  (1)质量辨别。用手捏为松散状,颗粒均匀,闻之无臭味,尝时为纯正咸味。是精制碘盐;若用手捏时成团,不易分散,闻之有刺鼻的氨气,口尝时咸味中带有苦涩的,是假冒碘盐。

  (2)颜色辨别。外观色泽洁白的是精制碘盐,而是异色(如暗黑色、淡黄色)且易受潮的是假冒碘盐。

  (3)将碘盐撒在切开的土豆片上或淀粉溶液中,可变成浅紫色,颜色越深,含碘量越高,无颜色反应的是假碘盐。

  鉴别有毒野生食用菌妙招

  有关食品专家提示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需注意以下几点:

  (1)对照法:按照有关的彩色蘑菇图册,逐一辨认采摘的食用菌或毒蘑菇。

  (2)看形状:毒蘑菇一般比较粘滑,菌盖上常粘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3)观颜色:毒蘑颜色鲜艳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

  (4)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5)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鉴别羊肉质量的妙招

  羊肉的质量的鉴别也是一门学问。色泽鉴别。质优的冻羊肉解冻后肌肉颜色鲜艳,有光泽,脂肪呈白色;质次者解冻后肉色稍暗,肉与脂肪缺乏光泽,但切面尚有光泽,脂肪稍微发黄;变质的冻羊肉解冻后肉色发暗,肉与脂肪均无光泽,切面也无光泽,脂肪微黄或呈淡暗黄色。黏度鉴别。质优的冻羊肉解冻后表面微干,或有风干膜,或湿润但不黏手;质次者解冻后表面干燥或轻度黏手,新的切面湿润黏手;变质的冻羊肉解冻后表面极度干燥或发黏,新切面也湿润黏手。肉汤鉴别。质优的冻羊肉解冻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浮于表面,具备鲜羊肉汤固有的香味或鲜味;质次者解冻后肉汤稍有混浊,脂肪呈小滴浮于表面,香味差或无香味;变质的冻羊肉解冻后肉汤混浊,有暗灰色絮状物悬浮,浮于表面的脂肪较少。

  五个妙招轻松帮你轻松识别“伪劣食品”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和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可掌握五点区别方法,以免上当受骗。

  (1)卖价偏低应注意

  在一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上出售的食品非常便宜,有的甚至低于成本出售。如一袋真的婴幼儿奶粉(400克)成本在9元左右、一瓶香油(500克)成本在10元左右,可市场上有的婴幼儿奶粉3元、5元、6元就一袋(400克),香油7元、8元一瓶(500克),广大消费者对于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格的要格外注意。要注意,为什么销售者要做赔本的生意?其实这样的奶粉基本上是没有奶的成分,或含量很少,多数为蔗糖成分;而“假香油”是用“棉籽”制作后加“油料”调制而成的。

  (2)外观夸张慎选择

  颜色、味道夸张的食品要注意。现在市场上有些食品易引起人的食欲,一看就想买。其实这是假象,如:馒头特白,牛奶特香,可能是添加剂超标的表现;色泽太艳的产品,很可能是人为加入的合成色素或发色剂亚硝酸盐造成的;油条特别大,可能添加的有洗衣粉;手工刀削面、麻辣汤特别香,可能是汤里放了罂粟的缘故。

  (3)过分推销要防范

  推销食品过分热情的要注意。像列宁所说:“在市场上叫嚷的最厉害的人,往往是想把最坏的产品推销出去的人”。如:某一香肠造假分子把各分店过期变质的香肠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回家,进行二次加工。为了促销,一般香肠厂家给服务员每卖500克拿回扣一角钱,而他给回扣2角钱,结果他的香肠很快卖光。

  (4)近似易混须弄清

  商标、标示、品名、产地近似名牌、容易混淆的食品要注意。什么产品有名气卖得快,它的周围假冒的产品随之而来。如:有名的面粉厂门前摆着一排面粉在叫卖,销售者称是工厂分配给职工的年货,其实是假冒产品。如德州扒鸡是用正宗当年鸡做原料,有的假冒德州扒鸡用的却是下蛋2—3年的下架鸡做原料,也称自己的是正宗的德州扒鸡。

  (5)“早产”食品有猫腻

  主要是节令食品、保质期短的食品要注意。有些食品保质期很短,但由于是节日,需要量又特别大。制假者为了旺季多卖货,就备足货量,打上后来的生产日期,坑害消费者。如个别汤圆生产者,从上一年的12月份就开始生产汤圆,生产日期一律打上下一年农历正月十二、十三两天的日子,然后送冷库里保存。当旺季到来时就抛出去。消费者以为是最新的产品,但实际上已是冰了好几个月的产品了。这种“早产儿”的现象,在奶类和其他一些保质期短的产品中已有发生。

  看好食品标签识别真伪

  选购食品时,消费者常常被食品包装上不知真假的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弄得一头雾水。昨天,读者陈女士就致电本报热线,咨询选购食品时鉴别标签真伪的方法。记者请教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专家介绍在标签上作假的食品包装有4种类型,提醒市民在购买食品时注意辨别。

  谜语型标签如一种外观包装很好的速冻银鱼,厂名只有“陕西××”(为地名);一盒包装精美的鸡精,干脆只标注“新加坡出品”。这种让人猜不透的含糊不清的厂名、厂址,已成为部分食品标签的潮流模式。

  戏法型标签如将大包装食品化整为零,分解成小包装,小包装上干脆不标明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一些过期大包装食品,就是这样经“打扮”后出笼的。还有的商家把过期食品的包装拆掉,当做零散食品出售,或者利用乡镇的一些个体商店销往农村。

  弹性型标签标签上将保质期标为1~3个月,使消费者难以掌握。如若过了1个月后食品变质了,只好自认倒霉,因为保质期可算是1个月;如若过了1个月后商品还在销售,则似乎也无可指责,因为保质期可到3个月。

  随意型标签最为常见的是有些袋装食品既没有标注生产日期,也没有标注保质期,或写着生产日期见××处,却不见其踪影。相当一部分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字迹模糊,消费者难以辨认。还有的是标签连同食品一起被厂家“优惠”出售,商家则随卖随贴或用不干胶纸自行标注生产日期。

  冷饮品鉴别妙招

  (1)冷饮食品的感官鉴别要点

  冷饮食品的感官鉴别主要是依据色泽、组织状态、气味和滋味四项指标。对于液体饮料,应注意其包装封口是否严密,有无漏气、漏液现象,倒置后有无悬浮异物或沉淀物,其颜色深浅是否符合本品种的正常要求,鼻嗅和口尝则是检查饮料是否酸甜适度、清凉爽口、有无令人难于接受的不愉快气味和滋味。对于固体饮料,则应注意它是否形态完整、颗粒均匀、组织细腻、有无成团结块现象等。对于所有的冷饮食品,都应注意其包装物是否完好、标签是否齐全、有无超期变质等情况。

  (2)冷饮食品分类及特点

  冷饮食品是指人们在盛夏消暑食用的冷食和清凉饮料。最常见的有冰棍(棒冰)、汽水、冰淇淋、酸梅汤和果子露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冷饮食品不仅在夏季为人们所饮用,而且以发展到为一年四季经常饮用的食品。特别在夏天,由于天气酷热,人体皮肤出汗较多,容易导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此时若食用一些清凉滑爽、生津止渴的冷饮食品,对人体消除疲劳是非常有益的。

  冷饮食品包括的面很广,按其制作方法原料及形状的不同分为冰淇淋类、雪糕冰棒类、汽水类、泥类、羹类、冻类、汁类、汤类、茶类及其他类。

  (3)认识汽水

  汽水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清凉饮料,饮用后能帮助人体散热,产生凉爽感。汽水内含有部分柠檬酸,在夏季饮用后可促进人体胃液的分泌和补充胃酸不足。

  汽水以砂糖、糖精、柠檬酸、防腐剂、色液、香精为基本原料和辅料,其工艺流程大体有十二道工序。

  (4)鉴别汽水的质量

  汽水是将自来水经砂滤棒过滤和软化,加入糖、柠檬酸、果汁、香料等物充分混合后,过滤、充入二氧化碳,再经灌瓶、轧盖而制成的液体食品。

  如何识别纯正花生油

  方法一:闻气味

  在家里用一根筷子或者一个小勺,点一到两滴纯正花生油放置手心,搓至手心发热,拿到鼻前闻,就可以闻出浓郁的花生油香味;掺入香精的花生油开始有微微的花生香味,但是随着再次揉搓,这种花生香味会越来越淡。

  方法二:冷藏法

  把冰箱冷藏室调至10℃左右,将油放进去10分钟左右,纯正花生油一半已开始凝固,掺有大量大豆油的花生油几乎只有底部微微一点凝固,掺入棕榈油的油脂大部分全部凝结,而且结晶度处于白色的晶体。

  方法三:到国家粮油检测中心或各地产品质量检测部门做最终的认定 。

  三种伪劣、病毒猪肉的识别妙招

  猪肉是城乡居民的主要肉食之一,春节前后更是用肉高峰,要避免食用劣质、病毒猪肉,必须掌握科学识别的方法:

  注水猪肉的识别

  (1)观肉色。正常肉呈暗红色,且富有弹性,经于按压很快能恢复原状,且无汁液渗出;而“注水肉”呈鲜红色,严重者泛白色,经手按压,切面有汁液渗出,且难恢复原状。

  (2)观察肉的新切面。正常肉新切面光滑,无或很少汁液渗出;注水后的切面有明显不规则淡红色汗液渗出,切面呈水淋状。

  (3)吸水纸检验法。用干净吸水纸,附在肉的新切面上,若是正常肉,吸水纸可完整揭下,且可点燃,完全燃烧,而若是“注水肉”,则不能完整揭下吸水纸,且揭下的吸水纸不能用火点燃,或不能完全燃烧。

  “瘦肉精”猪肉的识别

  (1)观察活猪。进栏休息的待宰生猪,凡皮毛异常光亮,呼吸急促,后臀部外形饱满并且突出,四肢严重颤抖或非外因而卧地不起者,可以初步判断为“瘦肉精”的猪。

  (2)感官检验。含有“瘦肉精”的猪肉肉色较深而鲜艳,后臀部饱满突出,脂肪层非常薄;在胴体两侧腹股沟的脂肪层内毛细血管分布较密,甚至呈充血状态。

  (3)用试纸测试酸碱度。正常新鲜肉多呈中性或弱碱性,宰后1小时pH值为6.20~6.30,自然条件下冷却6小时以上pH值为5.60~6,而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则偏酸性,pH值明显小于正常范围。

  红膘猪肉的识别

  (1)不明原因死后放血的猪肉。脂肪色泽混浊,暗红色或红中带黄褐色,俗称“走膘”。呈现全身性病理变化,淋巴结充血或出血、水肿。耳、颈胸腹的皮肤黑紫色、脂肪、肌肉、肋骨、胸腹膜以及各脏器(尤以肾、肝、肺)的低下部位或下侧的一些器官和组织,可见到血液的沉积。

  (2)急性猪丹毒的猪肉识别。皮下脂肪呈桃红色,用刀切之毛细血管出血浸润,表皮呈弥漫性炎性充血,即全身性皮肤充血,呈现一片红色,俗称“火红袍”;另一种则是仅见耳、颈、胸、腹、股的皮肤充血,俗称“小红袍”;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多汁液;肉脏器官中以肝、肾充血、肿胀为主要病变特征,伴以胃肠充血,轻度卡他性炎,脾淤血,触之柔软感。镜检发现猪丹毒杆菌。

  (3)屠宰不当引起红膘的识别。由于屠宰加工工艺掌握不妥,如麻电的方法,时间的放血的方法不对,造成放血不全所引起的皮下脂肪发红。这类红膘猪肉虽然不是由传染病引起,但肉质低劣,色泽欠佳,往往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不宜保藏,所以,基胴体与内脏应作高温处理为妥。

  四法识别毒胶袋

  一是感官检测法。无毒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手摸时有润滑感;有毒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黄色,手感发粘。

  二是用水检测法。把塑料袋置于水中并按入水底,无毒塑料袋可浮出水面,有毒塑料袋下沉。

  三是火烧检测法。无毒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有毒塑料袋不易燃,离火即熄并有刺激性气味。

  四是抖动检测法。用手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抖,发出清脆声音无毒,声音闷涩者有毒

  草莓购用注意“三不”

  营养丰富、鲜红甜嫩的草莓这几天源源不断进入水果店、农贸市场、超市,有的散装,有的盒装,有的还在盒上标以“有机果品”。

  “马大嫂”买菜时捎上一袋,上班族下班后买上一盒,草莓的消费量日长夜大。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颜伟忠根据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情况,建议喜欢吃草莓的市民不买畸形莓、不轻信“有机”、洗莓不浸泡。

  草莓购用注意“三不”

  (1)不买畸形莓

  上海市场有本地产草莓,也有外地产草莓。正常生长的草莓外观呈心形,有些外地产品色鲜个大,颗粒上有畸形凸起。吃口比较淡,中间有空心。这种畸形莓往往是在种植过程中滥用激素造成的,长期大量食用这样的果实,有可能损害人体健康。特别是孕妇和儿童,不能食用畸形莓。

  (2)不轻信“有机”

  有机草莓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药剂,草莓上无农药残留。生产、加工过程和产品要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认证,而且要接受日常监测。有些草莓种植者擅自打出“有机”牌,还宣称产品可免洗即食,这种说法不可轻信。而且,无论有机草莓还是非有机,食用前都应清洗。

  (3)洗莓不浸泡

  草莓色泽鲜亮、颗粒圆整、蒂头叶片鲜绿者为优,颜色泛白或泛青都表明果实未熟。如果有白斑或灰斑,说明存在病害,洗前须先挑出丢弃。清洗时先摘掉叶子,但不要把蒂头叶片去掉,特别要注意的是清洗时不能浸泡。因为去蒂头的草莓若放在水中浸泡,草莓上可能残留的农药会随水进入草莓内部,反而污染更多。

  劣品鱼翅巧分辨

  (1)熏板翅,质硬色暗,涨发时不易退沙。

  (2)油根翅、咸水翅,加工时逢阴雨天气,刀口处变质甚至腐烂,成紫红色,有浓烈的腥臭味。

  (3)夹沙翅,因鱼鳍破损而沙粒陷入翅内。干品伤口处有皱缩,此类鱼翅很难除净沙粒,只有作散翅用。

  (4)弓线翅,多见于淡水翅,翅筋中有细长芒骨,不能食用,必须于发时摘除。

  (5)石灰翅,多见于淡水翅,发后翅筋中部有白色不透明部分,坚硬难嚼,需去除。

  鸡鱼肉蛋如何辨好坏

  冻鸡

  质量好的冻鸡肉,皮肤有光泽,因品种不同呈淡黄色、淡红或灰白等颜色,鸡肉切面有光泽。外表微湿润,不沾手。鸡肉指压后凹陷恢复慢,不能完全恢复。变质的冻鸡肉皮肤会变成灰白色,手摸有黏滑感,并有不正常的气味。

  鲜鱼

  鲜鱼的口、眼、鳃、鳞、鳍应完整无缺,无病害痕迹,体表无血斑洞眼。体质好的鱼都在水的下层游动,体质差的鱼在水的上层游动,鱼嘴贴近水面,尾身呈下垂状。如果鱼体侧身漂浮在水面游动,则说明鱼即将死亡。用手从水中抓鱼时,反应敏锐的鱼活力强。

  鲜猪肉

  新鲜猪肉表面有一层微干或微湿的外膜,呈暗灰色,有光泽,切断面稍温、不粘手,肉汁透明。不新鲜的猪肉表面有一层风干或潮湿的外膜,切断面的色泽比新鲜的肉暗,有黏性,肉汁混浊,而且肉质比新鲜的肉柔软、弹性小,用指头按压凹陷后不能完全复原。

  鲜蛋

  新鲜的蛋壳清洁、完整、无光泽,壳上有一层白霜,色泽鲜明。劣质蛋蛋壳有裂纹、格窝现象,蛋壳破损、蛋清外溢或壳外有轻度霉斑等。轻轻抖动使蛋与蛋相互碰击或是手握蛋摇动,良质鲜蛋蛋与蛋相互碰击声音清脆,手握蛋摇动无声,而劣质蛋蛋与蛋碰击发出哑声(裂纹蛋),手摇动时内容物有流动感。

  判断蔬菜是经过催熟的妙招

  其实,绝对无污染的农产品几乎是不存在的,“无公害”只是相对而言。只要通过国家的相关检测,就是可以吃的放心蔬菜。所以,我们要尽量购买有明确标志的绿色和无公害蔬菜。选择时令蔬菜和吃本地菜是更好的选择,顺应自然是最好的健康法则。

  如果冬天禁不住种类众多的反季节蔬菜的诱惑,也最好多买些洋葱、胡萝卜、茄子等,这类蔬菜中农药残留物较少,尽量少买形状、颜色奇怪的蔬菜。有些蔬菜虽然经过催熟,但果皮或其他地方还会留下青涩的痕迹,买的时候要多留意。吃时可以通过光照、削皮、水烫、爆炒等办法,清除其中的残毒。

  2、食品选购妙招

  买粽子的妙招

  每近端午,又到了粽子热销的季节。但最近不断有媒体报道,市面上颜色鲜绿的粽子多是由工业硫酸铜和氯化铜浸泡过的“返青粽叶”包制,食用后会危害人体健康。  

  粽叶的采摘季节通常在每年的7~10月份。受地域、保存、运输等环节影响,在第二年的端午节前后,颜色肯定会发生变化,加上粽子在销售前要经过高温蒸煮,粽叶绝不可能保持鲜绿色。所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速冻粽子、真空粽子、熟制粽子等,都极少采用新鲜粽叶。

  然而,一些粽子供货商为了保证粽子的“卖相”,会采取化学染色手段:在浸泡粽叶时,加入硫酸铜、氯化铜等工业原料,让已失去原色泽的粽叶重新变绿(其实,这是铜元素附着在粽叶上造成的现象),这种粽叶通常被称为“返青粽叶”。

   “返青粽叶”的危害主要发生在高温蒸煮过程中,其中的铜、砷、汞等重金属元素会游离到粽子里面。如果长期或大量食用,会引起铜中毒,甚至导致肾脏功能衰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为大家提供了“一看一闻一辨”的识别方法。

  (1)看外观。“返青粽叶”具有均匀的青绿色,看上去很漂亮;而原色粽叶颜色发暗发黄。

  (2)闻味道。用“返青粽叶”包制的粽子,煮熟后粽香味不足,有的还会有淡淡的硫磺味。

  (3)辨煮水。“返青粽叶”由于经过化学处理,颜色相对稳定,加热后煮水会呈现淡淡的绿色,如果绿色较明显,说明化学原料含量很高;而原色粽叶包制的粽子煮水会呈现淡黄色。

  挑选酱油妙招

  第一招:看

  主要是看酱油瓶子上的标签。从标签上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酱油的酿造工艺。酱油一般分为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两种酿造方法。高盐稀态是传统的酿造工艺,味道很好。而低盐固态的酱油采用迅速酿造的方法,口感不够好。

  二看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酱油的质量等级主要是依据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大小来确定,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品质越好,鲜味越足,营养越高。一般,每100毫升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不小于0.8克的就是特级酱油,不小于0.7克的就是一级酱油,不小于0.55克的就是二级酱油,而不小于0.4克的就是三级酱油。

  三看用途。正规厂家生产的酱油在标签上都会标明该酱油适合佐餐用还是适合烹调用。两者的卫生指标是不同的,所含菌落指数也不同。供佐餐用的可直接入口,卫生指标较高,如果是供烹调用的,则千万不能用于拌凉菜。随着技术的进步,好的酱油烹调或佐餐已通用。

  第二招:摇

  好的酱油体态澄清,没有悬浮物及沉淀。另外,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泡沫,而且不易散去,酱油仍澄清,无沉淀,无浮沫,比较黏稠。而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容易散去。

  第三招:闻

  选购酱油时,您可以对着瓶口闻闻酱油的气味。优质酱油应当具有浓郁酱香和酯香味。凡是氨味、酸味、霉味、生米曲味、焦煳味等异味的酱油都不是正品。

  另外,我们还想提醒您,比起袋装的酱油,还是瓶装的更加安全卫生,建议您不要购买袋装酱油。

  萝卜的挑选及加工妙招

 萝卜又名萝白、莱菔、萝贝等。萝卜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C及钙、磷、钾、铁等矿物质,营养丰富;萝卜还有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的作用,对于治疗消化不良、胃脘胀满、咳嗽多痰、胸闷气喘、伤风感冒有一定的疗效。

  (1)如何挑选萝卜: 萝卜的形状有长、圆、扁圆、卵圆、纺锤、圆锥等,皮色有红、绿、白、紫等。在挑选使应挑选个体大小均匀,无病变,无损伤的鲜萝卜;萝卜皮细嫩光滑,用手指背弹碰其腰部,声音沉重、结实者不糠心,如声音混浊则多为糠心。

  (2)怎样分段吃萝卜:萝卜的不同部分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吃法以便能最大的吸收萝卜所含的营养:

  从萝卜的顶部至3~5公分处为第一段,此段维生素C含量最多,但质地有些硬,宜于切丝、条,快速烹调,也可切丝煮汤,用于配羊肉做馅,味道极佳;

  萝卜中段,含糖量较多,质地较脆嫩,可切丁做沙拉,可切丝用糖、醋拌凉菜,炒煮也很可口;

  萝卜从中段到尾段,有较多的淀粉酶和芥子油一类的物质,有些辛辣味,可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可用来腌拌;若削皮生吃,是糖尿病患者用以代替水果的上选;做菜可炖块、炒丝、做汤。

  买鸡小巧门

  我们在超市里能买到的基本上是肉鸡,这种鸡肥大松软,却少了几分鸡味。现在集贸市场上买活鸡都可代为宰杀,我们只要挑选好,就能随时吃到鲜美的鸡肉了。

  挑选健康的鸡:健康的鸡,精神活泼,羽毛紧密而油润;眼睛有神、灵活,眼球充满整个眼窝;冠与肉髯颜色鲜红,冠挺直,肉髯柔软;两翅紧贴身体,毛有光泽;爪壮有力,行动自如。病鸡则没有以上特征。有的鸡用手摸鸡胸和嗉囊感觉臌胀有气体或积食发硬;站立不稳都是不可买的。

  挑选嫩鸡:识别鸡的老嫩主要看鸡脚:脚掌皮薄,无僵硬现象;脚尖磨损少;脚腕间的突出物短的是嫩鸡。

  挑选散养鸡:我们做鸡汤都爱用散养鸡(也称柴鸡、草鸡、土鸡,即农家养的鸡),识别的方法可以看脚:散养鸡的脚爪细而尖长,粗糙有力;而圈养鸡脚短、爪粗、圆而肉后。

  识别活宰和死宰:如果购买已经宰杀好的鸡,需要注意是否是鸡死后再宰杀的:如果屠宰刀口不平整,放血良好的是活鸡屠宰;刀口平整,甚至无刀口,放血不好,有残血,血呈暗红色,则可认定它是死后屠宰的鸡。

  识别注水鸡:如果发现鸡的翅膀后面有红针点,周围呈黑色,肯定是注水鸡;如果用手掐鸡的皮层,明显感觉打滑,也一定是注过水的。

  买菜的学问

  现在,由于农药与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些菜农不按国家规定超量施农药与化肥,致使一些人食后中毒,使得买菜也有了难度,需要很多的学问了,要仔细选择。

  (1)西红柿顶部长着桃子似的凸起,那是点过激素的标志。

  (2)青菜太绿,绿得都发黑了解,那肯定是化肥过量。

  (3)因为给韭菜洒的农药会在韭菜叶内积累汞,所以最好一般不要买。

  (4)绿豆芽光溜溜垢不长须根,是因为施过尿素。

  (5)西瓜瓤长一团团的茎,是滥施氮肥所致。

  (6)有人对带虫眼菜情有独钟,认为有虫眼表明没施过农药,这其实并不保险,因为菜农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菜农见菜有虫了,可能提早拔菜,有的则可用重药施治。

  (7)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存量的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根菜类、藕芋类、绿叶菜类、白菜类、豆类、瓜类、茄果类。

  挑选羊肉的妙招

  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多是绵羊肉,比如炒菜、涮羊肉等等,可最近有很多人询问,饭店里有些用山羊肉做的菜,比如“炖黑山羊肉”、“清炖山羊肉”等,到底和绵羊肉有什么区别?

  从口感上说,绵羊肉比山羊肉更好吃,这是由于山羊肉脂肪中含有一种叫4一甲基辛酸的脂肪酸,这种脂肪酸挥发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膻味。

  不过,从营养成分来说,山羊肉并不低于绵羊肉。相比之下,绵羊肉比山羊肉脂肪含量更高,这就是为什么绵羊肉吃起来更加细腻可口的原因。 山羊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胆固醇含量比绵羊肉低,因此,可以起到防止血管硬化以及心脏病的作用,特别适合高血脂患者和老人食用。

  山羊肉和绵羊肉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中医上认为,山羊肉是凉性的,而绵羊肉是热性的。因此,后者具有补养的作用,适合产妇、病人食用;前者则病人最好少吃,普通人吃了以后也要忌口,最好不要再吃凉性的食物和瓜果等。

  买肉时,绵羊肉和山羊肉有以下几个鉴别方法:

  一是看肌肉。绵羊肉黏手,山羊肉发散,不黏手;

  二是看肉上的毛形,绵羊肉毛卷曲,山羊肉硬直;

  三是看肌肉纤维,绵羊肉纤维细短,山羊肉纤维粗长;

  四是看肋骨,绵羊的肋骨窄而短,山羊的则宽而长。

  从吃法上说,山羊肉更适合清炖和烤羊肉串。近年来,由于山羊肉的胆固醇、脂肪含量低,还用它开发出了很多保健食品。

  买蛋小知识

  买鸡蛋看似容易,其中的学问却不少:

  (1)如果鸡蛋按数量计钱,而都差不多大小时,选圆蛋会比选长蛋划算,因为圆蛋一般都较重。

  (2)由于鸡蛋的蛋黄大小相差不多,因此当你需要蛋白时,可选大一点的蛋;当只用蛋黄时,则可选用较小的鸡蛋。

  (3)夏天鸡的体力消耗较大,所生的蛋,壳比较薄,容易破裂,而且细菌容易侵入,因此夏天买蛋不宜过多。

  (4)鸡蛋的蛋色深浅与蛋的本身营养价值无关。

  冻虾仁选购妙招

  冻虾仁产品是以对虾科、长臂虾科,褐虾科及长额虾科的虾为原料,经去头、剥壳、挑肠腺、漂洗、分级、沥水、速冻、镀冰衣、包装、冷藏等加工工序制成的产品。冻虾仁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大多在夏秋收获季节,突击加工成镀冰衣、单冻和冻虾仁,储存于冷库,常年销售。目前,我国冻虾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其中浙江冻虾仁的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冻虾仁产品基本保持了鲜虾的风味,味道鲜、肉质嫩,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消费者选购冻虾仁时应注意:

  (1)冻虾仁的保质期一般为6个月,消费者购买时尽量选购近期生产的产品。因为产品水分、蛋白质含量较高,保存条件不好容易发生质变。

  (2)产品包装上的标签标识应齐全,优先选购带有QS标志的产品。

  (3)注意产品外观。新鲜和质量上乘的冻虾仁应是无色透明,粒型完好,手感饱满并富有弹性的。

  (4)到正规的大型超市或商场购买知名品牌的虾。

  怎么选购紫菜

  选购紫菜,一要注意其色泽以紫红色为好,如色泽发黑可能是隔年陈紫菜,如色泽发红则是菜质较嫩。

  二要注意厚薄均匀,无明显的小洞与缺角,如有小洞,可能是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保管不妥,遭遇损坏,这会影响质量。

  三要注意陈紫菜,现在市场上有一些不法商贩将隔年陈紫菜用食用油涂抹后冒充新紫菜销售,可用手绢纸擦上去,纸上就会有油迹,且陈紫菜无香味,入口有一股海腥味。

  在此基础上,在选购时可从感官上进行观察,注意是否有霉变,包装是否结实、整齐美观,包装上是否标明厂名、厂址、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等内容。

  怎么挑选平菇

  鲜平菇,味鲜、价廉,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怎样选购呢?

  在国外,习惯食用菇盖直径只有1.5~2厘米的嫩菇,这也是许多国家进口平菇的标准。根据国内食用习惯和各方面情况看,完全没有必要追求那样高的标准。一般来说,选购菌盖直径5~8厘米,菌柄长4~7厘米的平菇比较合适,这类菇市场上也较多,虽较为老熟一点,但品质还是可以的。此时,菇体属成长后期,进入成熟期,担孢子(相当于种子)基本还未散发,菌盖边缘不太卷曲和开裂。据分析,此时菇体内蛋白质含量仍很高,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维生素C、B1、 B2和麦角固醇(维生素D前体)都含相当高的数量,同嫩菇营养价值基本一样。

  选购此类菇,也比较合乎我们饮食和烹饪习惯。此时,菌盖厚达2~3厘米,菌柄粗而实,菇肉肥厚,便于刀切成片,肉质细嫩柔绵,口感好,慢吃细品,很有“嚼头”。加上平菇有越老越香气浓的特点,无论做汤、炒肉、凉拌、吃火锅都味鲜气香,别具风味。

  此外,从经济角度看,较老熟一点的平菇比嫩菇价格便宜许多。

  有些过分老熟的平菇,担孢子已大量散发,菌盖上翘呈波状;有的平菇被喷有大量水,菇体朽烂。此类平菇就不宜选购了。

  选购红枣的方法

  家庭煮粥烧汤食用的主要是金丝小枣、小红枣。而大红枣一般供中药店当药引子或食品生产企业作枣泥或点缀糕点用。

  大红枣与小红枣不是以大小形状为区别,而是不同的两个品种。

  挑选小红枣时:首先看形状,要挑选短壮圆整的。

  第二要看皮色,小红枣皮色一般为大红色,那些只形略小皮色呈深红的就可能是用大红枣冒充的。

  第三要看皮纹,红枣皮上皱纹以量少沟浅但又看上去明显的为好。皱纹过多,可能是陈年红枣往往含水量过低(太低影响甜度)。红枣含水量适中,用手成把捏紧,手掌中有坚实感,放开后枣子会迅速散开。

  最简易鉴别是否金丝小红枣的方法是用手将红枣轻轻掰开,并观察其掰开处是否有糖丝,糖丝有且较长的为好。

  怎样挑选瓶装白酒

  当您选购没有品尝过的瓶装白酒时,因不知其质量如何,总是有些犹豫。那么怎么才能挑选出质量好的白酒呢?

  首先将酒瓶拿起,观其色泽,正常白酒应是无色透明的。然后慢慢倒置过来,对着阳光或灯光观察瓶的底部,如有下沉物或悬浮物,说明酒中含有较多杂质;如既不浑浊,也无悬浮物和沉淀物,说明酒的质量较好。

  酒的度数可用摇动法判断。

  将酒瓶摇动,倒置过来,若出现小米粒到高梁米粒大小的酒花,堆花时间在15秒钟左右,则酒度大约为53~55°;如酒花有高梁米粒大小,堆花7秒钟左右,则酒的度数大约在57~60°;如酒花有高梁米粒到玉米粒大小,堆花时间在3秒钟左右,则酒度约为65°。此外,挑选时还要注意酒瓶的包装,看瓶口是否滴漏,瓶子是否有裂纹和砂眼等。

  如何选购茄子

  蔬菜市场上的茄子有紫红色和淡红色两种。紫红色的为条茄,淡红色的则为杭茄。在春季淡红色的先上市,随后紫红色茄子上市。

  茄子的老嫩对于品质好差影响极大。判断茄子老嫩有一个可靠的方法就是看茄子的眼睛“大小”。茄子的“眼睛”长在哪里?在茄子的萼片与果实连接的地方,有一白色略带淡绿色的带状环,菜农管它叫茄子的“眼睛”。眼睛越大,表示茄子越嫩;眼睛越小,表示茄子越老。

  谁都希望买到嫩茄子,所以要捡眼睛大的买。同时,嫩茄子手握有粘滞感,发硬的茄子是老茄子。外观亮泽表示新鲜程度高,表皮皱缩、光泽黯淡说明已经不新鲜了。茄子的最佳消费期为5、6月。

  依据茄子的形状可分为圆茄、长茄和卵茄。 圆茄。 果实圆形、扁圆形或长圆形。 皮黑色、紫色、绿色或白色。 圆茄的肉质比较紧密, 单果较重。

  长茄。 果实细长, 皮较薄, 有紫色、青绿色、白色等, 单果较轻, 肉质较嫩。

  卵茄。 果实为卵形或长卵形, 果较小, 质较硬。 选购茄子主要看是否鲜嫩, 以不伤不烂、个大均匀为好。

  茄子的烹调

  茄子喜油,香而不腻,一般在加工之前用水浸泡一会。

  如何防止茄子变黑

  茄子中的酸性物质很容易氧化变黑,切开后的茄子可放入清水中浸泡,待下锅前再取出。

  如何鉴别挑选银耳

  银耳又称白木耳,是我国的一种经济价值很高、很珍贵的胶质食用菌和药用菌。它不仅和其他山珍海味一样是席上珍品,而且在祖国医学中也是一味久负盛名的良药。

  良质银耳——干燥,色泽洁白,肉厚而朵整,圆形伞盖,直径3厘米以上,无蒂头,无杂质。

  次质银耳——干燥,色白而略带米黄色,整朵,肉略薄,伞盖圆形,直径1.3厘米以上,无蒂头,无杂质。

 劣质银耳——色白或带米黄色,但不干燥,肉薄,有斑点,带蒂头,有杂质,朵形不正,直径1.3厘米以下。

  挑选银耳时要注意:

  (1)看:千万不要购买“雪白”、“漂亮”的白木耳,白木耳的本色应为淡黄色,根部的颜色略深。

  (2)闻:将白木耳的包装塑料袋开一个小孔,闻是否有刺鼻的味道。如果有,说明其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较多。

  (3)浸泡: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所以食用前可以先将白木耳浸泡3~4小时,期间每隔1小时换一次水。烧煮时,应将白木耳煮至浓稠状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如何挑选橙子

  一般脐橙都是要过要打蜡处理的,尤其是反季脐橙(每年三四月份的脐橙)。但是,通常橙类的保鲜剂中,很多都有虫胶、松下甘油酯等6种物质,这些物质如果过量就会直接渗透到水果的皮下,人吃过这样的橙后会对身体有害。此外,还有一些人不打果蜡而打工业蜡并添加色素,蜡打得越厚,外面就越好看,里面却烂得越快,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染色橙子,这样的橙子由于染色不均所以在橙的表面形成色差。

  怎么挑选橙子?

  (1)皮上有厚厚一层东西,闪闪发光、摸起来粘手的橙子不要买.

  (2)买橙子特别是脐橙要选正常成色,看表皮的毛孔,好橙子表皮皮孔较多,摸起来比较粗糙,而质量不好的橙表皮孔较少,摸起来相对光滑。

  (3)看外观的色泽,好橙子如果用纸擦一擦,可以发现纸的色不会有什么变化,如处理时加了色素,一擦就会褪色。

  橙子剥皮妙法

  橙子好吃皮难剥。于是人图省事,食用吃把橙子切成一块块,这样,汁水外溢,浪费不少。其实,只要把橙子放在两手中间用力揉搓,直到皮软,就可像剥桔子那样很容易将皮剥掉了。

  怎么选黑米

  黑米的锌、铜、锰等矿物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并且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维生素C、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成分。所以,它比普通大米更有营养。一分钱一分货。正因黑米较高的食用价值,其价格也比普通大米也高得多。

  但消费者要怎样才能挑选到正宗的黑米呢?

  一要看:正宗黑米只是表面米皮为黑色,剥去米皮,米心是白色,米粒颜色有深有浅,而染色黑米颜色基本一致;

  二是闻:正宗黑米用温水泡后有天然米香,染色米无米香、有异味;

  三是摸:正宗黑米是糙米,米上有米沟;

  四是搓:正宗米不掉色,水洗时才掉色,而染色米一般手搓会掉色。

  怎样买胡萝卜

  不论是郊菜还是家菜,优质胡萝卜集中表现为“三红一细”。

  “三红”是指表皮、肉质(韧皮部)和心柱(木质部)均呈桔红色;

  “一细”是指心柱要细。胡萝卜素含量高的呈桔红色,胡萝卜素含量低的呈淡桔红色,甚至黄色。心柱的胡萝卜素含量低于肉质部,所以颜色也淡些。可见心柱细的胡萝卜,营养价值相对高些。

  有人说,买胡萝卜时不能切开挑,怎么办呢?办法是观察肉质根尾部(萝卜尾巴)。尾巴露黄的必柱也黄,尾巴红而不露黄的心柱多为桔红色。这是挑选“三红”胡萝卜的诀窍。

  保存方法,萝卜最好能带泥储放,若室内气温不是太高,置于阴凉通风处即可。若买到的萝卜已清洗过,可用报纸包起来放入塑胶袋中保存。



(二)菜肴烹调类

  1、火候掌握

  炒菜怎样掌握火候

  火候,是菜肴烹调过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烹调时,一方面要从燃烧烈度鉴别火力的大小,另一方面要根据原料性质掌握成熟时间的长短。两者统一,才能使菜肴烹调达到标准。一般的说,火力运用大小要根据原料性质来确定,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菜根据烹调要求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火力,如清炖牛肉就是先旺火,后小火;而汆鱼脯则是先小火,后中火;干烧鱼则是先旺火,再中火,后小火烧制。烹调中运用和掌握好火候要注意以下因素的关系。

  (1)火候与原料的关系 菜肴原料多种多样,有老、有嫩、有硬、有软,烹调中的火候运用要根据原料质地来确定。软、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韧的原料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如果在烹调前通过初步加工改变了原料的质地和特点,那么火候运用也要改变。如原料切细、走油、焯水等都能缩短烹调时间。原料数量的多少,也和火候大小有关。数量越少,火力相对就要减弱,时间就要缩短。原料形状与火候运用也有直接关系,一般的说,整形大块的原料在烹调中,由于受热面积小,需长时间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过旺。而碎小形状的原料因其受热面积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

  (2)火候与传导方式的关系 在烹调中,火力传导是使烹调原料发生质变的决定因素。传导方式是以辐射、传导、对流三种传热方式进行的。传热媒介又分无媒介传热和有媒介传热,如水、油、蒸气、盐、砂粒传热等。这些不同的传热方式直接影响着烹调中火候的运用。

  (3)火候与烹调技法的关系 烹调技法与火候运用密切相关。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旺火速成。烧、炖、煮、焖等技法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根据菜肴的要求,每种烹调技法在运用火候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烹调中综合各种因素,才能正确地运用好火候。下面举三种火候的应用实例加以说明。

  ①小火烹调的菜肴 如清炖牛肉,是以小火烧煮的。烹制前先把牛肉切成方形块,用旺沸水焯一下,清除血沫和杂质。这时牛肉的纤维是收缩阶段,要移中火,加入副料,烧煮片刻,再移小火上,通过小火烧煮,使牛肉收缩的纤维逐渐伸展。当牛肉快熟时,再放入调料炖煮至熟,这样做出来的清炖牛肉,色香味形俱佳。如果用旺火烧煮,牛肉就会出现外形不整齐现象。另外菜汤中还会有许多牛肉渣,造成肉汤浑浊,而且容易形成表面熟烂,里面仍然嚼不动。因此大块原料的菜肴,多用小火。

  ②中火适用于炸制菜 凡是外面挂糊的原料,在下油锅炸时,多使用中火下锅,逐渐加油的方法,效果较好。因为炸制时如果用旺火,原料会立即变焦,形成外焦里生。如果用小火,原料下锅后会出现脱糊现象。有的菜如香酥鸡,则是采取旺火时将原料下锅,炸出一层较硬的外壳,再移入中火炸至酥脆。

  ③旺火适用于爆、炒、涮的菜肴 一般用旺火烹调的菜肴,主料多以脆、嫩为主,如葱爆羊肉、涮羊肉、水爆肚等。水爆肚,焯水时,必须沸入沸出,这样涮出来的才会脆嫩。原因在于旺火烹调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温,纤维急剧收缩,使肉内的水分不易浸出,吃时就脆嫩。如果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锅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时收缩,就会将主料煮老。再如葱爆羊肉,看起来很简单,但有的人做出来的葱爆肉,不是出很多汤,就是向老嚼不动。怎样做才能烹好呢?首先是切肉要切好,要用顶刀法将肉切成薄片,其次一定要用旺火,油要烧热。炒锅置旺火上,下油烧至冒油烟,再下人肉炒至变色,立即下葱和调料焖炒片刻,见葱变色立即出锅。也是要旺火速成,否则就会造成水多和嚼不动。

  但现在一般家用燃气灶,只能出小、中、大火,达不到旺火的要求。要利用中、小火炒出旺火烹制的菜肴,首先锅内的油量要适当加大,其次是加热时间要稍长一点,再有一次投放的原料要少些,这样便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炒菜怎样掌握火候才能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所谓火候,常指烹调中火力变化情况,它是烹调美味佳肴的重要环节。火候大致分三种:旺火,多用于爆炒、炸、氽、涮、蒸等快速烹制;温火,多用于炖、煎、氽、塌等;文火多用于焖、烧、煨等长时间的烹制。

  蔬菜中的许多维生素遇热容易被破坏,其中以维生素C最为明显。一般来说,蔬菜加热时间越长,维生素损失愈多。因此在烹调中掌握好火候可减少营养素的破坏。据测定:较鲜蔬菜以旺火快炒,维生素C可保存60%~70%,维生素B2和胡萝卜素可保留76%~94%。如果用温火、文火长时间慢炒、慢煮,维生素的损失要高得多。烹调火候对肉类中维生素A、B族维生素也有类似影响。如猪肉急火快炒,维生素B1损失最少,仅为13%;旺火蒸或炸次之,损失约45%;温火清炖、煨汤,损失最多,可达60%~65%。

  因此,炒菜时为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应尽量做到:热锅、滚油、急火、快炒。做汤菜时应等到锅里的水沸后再加入菜,以缩短加热时间,减少营养素的损耗。

  2、烹调技法

  怎样淋油

  菜肴烹调成熟,在出勺之前,常常要淋一点油,淋油的主要作用是:

  (1)增色 烹制扒三白,成品呈白色,如淋入几滴黄色鸡油,就能衬托出主料的洁白。又如梅花虾饼,淋入适量的番茄油,会使主料的色泽更加鲜红明快。

  (2)增香 有些菜肴烹制完成后,淋入适量的调味油,可增加菜肴的香味,如红烧鲁鱼,出勺前要淋入麻油增香。而葱烧海参,出勺前淋入适量的葱油,会使葱香四溢,诱人食欲。

  (3)增味 有些菜肴通过淋油,可以突出其特殊风味。如辣汁鸡丁,出勺前淋入红油(辣椒油),使成品咸辣适口。红油豆腐,也要淋入红油,否则就失去风味。

  (4)增亮 用熘、爆、扒、烧、靠等方法烹制的菜肴,经勾芡后,淋入适量的调味油,可使菜肴表面的亮度增加,如干烧鱼作成后,将勺内余汁淋上麻油烧于主料上,其亮度犹如镜面一般,增加菜的美观。

  (5)增滑 减少菜肴与炒勺的摩擦,增加润滑,便于大翻勺,使菜不散不碎,保持菜形美观。
淋油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1)淋油一定要在菜肴的芡汁成熟后再淋入,否则会使菜解芡,色泽发暗,并带有生粉味;

  (2)淋油要适量,太多易使芡脱落;

  (3)淋油要根据菜肴的色泽和口味要求,一般的说,白色、黄色和口味清淡的菜淋人鸡油,红色、黑色菜淋入麻油,辣味的菜要淋入红油。

  怎样挂糊

  挂糊是我国烹调中常用的一种技法,行业习惯称“着衣”,即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挂上一层衣一样的粉糊。由于原料在油炸时温度比较高,即粉糊受热后会立即凝成一层保护层,使原料不直接和高温的油接触。这样就可以保持原料内的水分和鲜味,营养成分也会因受保护而不致流失,制作的菜肴就能达到松、嫩、香、脆的目的。增加菜肴形与色的美观,增加营养价值。

  挂糊的种类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蛋清糊 也叫蛋白糊,用鸡蛋清和水淀粉调制而成。也有用鸡蛋和面粉、水调制的。还可加入适量的发酵粉助发。制作时蛋清不打发,只要均匀地搅拌在面粉、淀粉中即可,一般适用于软炸,如:软炸鱼条、软炸口蘑等。

  (2)蛋泡糊 也叫高丽糊或雪衣糊。将鸡蛋清用筷子顺一个方向搅打,打至起泡,筷子在蛋清中直立不倒为止。然后加入干淀粉拌和成糊。用它挂糊制作的菜看,外观形态饱满,口感外松里嫩。一般用于特殊的松炸,如:高丽明虾、银鼠鱼条等。也可用于禽类和水果类,如:高丽鸡腿、炸羊尾、夹沙香蕉等。制作蛋泡糊,除打发技术外,还要注意加淀粉,否则糊易出水,菜难制成。

  (3)蛋黄糊 用鸡蛋黄加面粉或淀粉、水拌制而成。制作的菜色泽金黄,一般适用于酥炸、炸熘等烹调方法。酥炸后食品外酥里鲜,食用时蘸调味品即可。

  (4)全蛋糊 用整只鸡蛋与面粉或淀粉、水拌制而成。它制作简单,适用于炸制拔丝菜肴,成品金黄色,外松里嫩。

  (5)拍粉拖蛋糊 原料在挂糊前先拍上一层干淀粉或干面粉,然后再挂上一层糊。这是为了解决有些原料含水量或含油脂较多不易挂糊而采取的方法,如:软炸栗子、拔丝苹果、锅贴鱼片等。这样可以使原料挂糊均匀饱满,吃口香嫩。

  (6)拖蛋糊拍面包粉 先让原料均匀的挂上全蛋糊,然后在挂糊的表面上拍上一层面包粉或芝麻、杏仁、松子仁、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等,如:炸猪排、芝麻鱼排等,炸制出的菜肴特别香脆。

  (7)水粉糊 就是用淀粉与水拌制而成的,制作简单方便,应用广,多用于干炸、焦、熘、抓炒等烹调方法。制成的菜色金黄、外脆硬、内鲜嫩,如:干炸里脊、抓炒鱼块等。

  (8)发粉糊 先在面粉和淀粉中加入适量的发酵粉拌匀(面粉与淀粉比例为7:3),然后再加水调制。夏天用冷水,冬天用温水,再用筷子搅到有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泡时为止。使用前在糊中滴几滴酒,以增加光滑度。适用于炸制拔丝菜,因菜里含水量高,用发粉糊炸后糊壳比较硬,不会导致水分外溢影响菜肴质量,外表饱满丰润光滑,色金黄,外脆里嫩。

  (9)脆糊 在发糊内加入17%的猪油或色拉油拌制而成,一般适用于酥炸、干炸的菜肴。制菜后具有酥脆、酥香、胀发饱满的特点。

  (10)高丽糊 又称发蛋糊,是由蛋白加工而成,既可作菜肴主料的挂糊,又可单独作为主料制作风味菜肴。制作发蛋糊的技术性比较高,在制作时要掌握以下操作要领。

  ①打蛋的容器要使用汤盆,便于筷子在盆内搅打,容易使蛋糊打发,形成发蛋糊。容器一定要干净,无积水,无油污。

  ②打蛋一定要用新鲜鸡蛋,蛋黄已碎的不能用,打蛋时只用蛋白,蛋黄蛋白要分清,不能有一点蛋黄掺在蛋白里。

  ③打蛋的方法,一只汤盆内可打五只鸡蛋的蛋白,用两双竹筷握在一起搅打。打时要用力,先快后慢,顺着一个方向搅打,不能乱打。一手拿盆,一手拿筷,站立操作,3~5分钟就可以打成蛋糊,打到发蛋已经形成,用筷子在发蛋糊里一插,筷子能够直立时,说明发蛋糊已经成功。

  ④发蛋糊打成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的菜肴加工要求加入不同的调料和辅料。如炸羊尾要在发蛋糊里加入一点干酵粉,又如鸡茸蛋要加入鸡脯末和肥膘末。加入调料和辅料时,不是将蛋糊倒进辅料,而是将调料和辅料加入蛋糊,边加入边搅拌。

  ⑤配制好的发蛋糊不宜久留,要及时加热成熟。常用的成熟方法有熘、蒸两种。熘时油温不能超过三成,火候要用文火。油温过高时,要及时加入冷油或端离火口,如做鸡茸蛋就是用熘法:取炒锅擦干烧热,加入猪油700克左右,在文火上加热至三成。用调羹逐个投下鸡茸蛋糊,下锅要轻,将鸡茸蛋逐个翻身,待到颜色洁白发亮,手摸有实感时,即可捞起、另起油锅,加调料高汤,下五色柳丝,勾芡,蛋裹上柳丝即成。笼蒸成熟方法不易掌握,时间过短,又会外熟内生,蒸气过足,有可能蒸穿。可以用开水先来一下,初步成形后再用工具造型,然后上笼蒸熟。

  挂糊虽然是个简单的过程,但实际操作时并不简单,稍有差错,往往会造成“飞浆”,影响菜看的美观和口味。挂糊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把要挂糊的原料上的水分挤干,特别是经过冰冻的原料,挂糊时很容易渗出一部分水而导致脱浆,而且还要注意液体的调料也要尽量少放,否则会使浆料上不牢。

  其次要注意调味品加入的次序。一般的说,要先放入盐、味精和料酒,再将调料和原料一同使劲拌和,直至原料表面发粘,才可再放入其他调料。先放盐可以使咸味渗透到原料内部,同时使盐和原料中的蛋白质形成“水化层”,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原料中的水分少受或几乎不受损失。

  怎样使菜肴鲜香

  为使菜肴“生香”,厨师常用下面五种技法。

  (1)借香 原料本身无香味,亦无异味,要烹制出香味,只有靠借香。如海参、鱿鱼、燕窝等诸多干货,在初加工时,历经油发、水煮、反复漂洗,虽本身营养丰富,但所具有的挥发性香味基质甚微,故均寡而无味。菜肴的香味便只有从其他原料或调味香料中去借。

  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用具有挥发性的辛香料炝锅;二是与禽、肉类(或其鲜汤)共同加热。具体操作时,厨师常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使香味更加浓郁。

  (2)合香 原料本身虽有香味基质,但含量不足或单一,则可与其他原料或调料合烹,此为“合香”。

  例如,烹制动物性原料,常要加入适量的植物性原料。这样做,不仅在营养互补方面很有益处,而且还可以使各种香味基质在加热过程中融溶、扬溢,散发出更丰富的复合香味。动物性原料中的肉鲜味挥发基质肌苷酸、谷氨酸等与植物性原料中的鲜味主体谷氨酸、一磷酸腺苷5’-乌苷酸等,在加热时一齐迅速分解,在挥发中产生凝集,形成具有复合香味的聚合团,也就我们所说的合香混合体。

  (3)点香 某些原料在加热过程中,虽有香气味产生,但不够“冲”;或根据菜肴的要求,还略有欠缺,此时可加入适当的原料或调味料补缀,谓之“点香”。

  烹制菜肴,在出勺之前往往要滴点香油,加些香菜、葱末、姜末、胡椒粉,或在菜肴装盘后撒椒盐、油烹姜丝等,即是运用这些具有挥发性香味原料或调味品,通过瞬时加热,使其香味基质迅速挥发、溢出,达到既调“香”,又调味的目的。

  (4)裱香 有一些菜肴,需要特殊的浓烈香味覆盖其表,以特殊的风味引起食者的强烈食欲。这时常用裱香这一技法。

  熏肉、熏鸡、熏鱼等食品制作,运用不同的加热手段和熏料(也称裱香料)制作而成。常用的熏料:锯末(红松)、白糖、茶叶、大米、松柏枝、香樟树叶,在加热时产生大量的烟气。这些烟气中含有不同的香味挥发基质,如:酚类、醇类、有机酸、羰基化合物等。它们不仅能为食品带来独特的风味,而且还具有抑菌、抗氧化作用,使食品得以久存。

  (5)提香 通过一定的加热时间,使菜肴原料、调料中的含香基质充分溢出,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香味素,产生最理想的香味效应,即谓之“提香”。

  一般速成菜,由于原料和香辛调味的加热时间短,再加上原料托糊、上浆等原因,原料内部的香味素并未充分溢出。而烧、焖、扒、炖、熬等需较长时间加热的菜肴,则为充分利用香味素提供了条件。实践证明,肉类及部分香辛料,如:花椒、大料、丁香、桂皮等调味料的加热时间,应控制在三小时以内。因为在这个时间内,各种香味物质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而溢出量增加,香味也更加浓郁,但超过三小时以后,其呈味、呈香物质的挥发则趋于减弱。

  所以,菜肴的提香,应视原料和调味料的质与量来决定“提香”的时间。

  怎样配菜

  配菜根据菜肴品种和各自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刀工处理后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料和辅料适当搭配,使之成为一个(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配菜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值,也决定到成桌菜肴能否协调。

  (1)量的搭配

  突出主料 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例如“炒肉丝蒜苗”、“炒肉丝韭菜”等应时当令的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韭菜的鲜味,因此配制时就应使蒜苗和韭菜占主导地位,如果时令已过,此菜就应以肉丝为主。

  平分秋色 配制无主、辅原料之分的菜肴时,各种原料在数量上应基本相当,互相衬托。例如“熘三样”、“爆双脆”、“烩什锦”等,即属这类。

  (2)质的搭配

  同质相配 即菜肴的主辅料应软软相配(如“鲜蘑豆腐”),脆脆相配(如“油爆双脆”),韧韧相配(如“海带牛肉丝”),嫩嫩相配(如“芙蓉鸡片”)等等,这样搭配,能使菜肴生熟一致,吃口一致;也就是说,符合烹调要求,各具自己的特色。

  荤素搭配 动物性原料配以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肉丝”、“豆腐烧鱼”、“滑馏里脊”配以适当的瓜片和玉兰片等。这种荤素搭配是中国菜的传统作法,无论从营养学还是食品学看,都有其科学道理。

  贵多贱少 系指高档菜而言。用贵物宜多,用贱物宜少,例如:“白扒猴头蘑”、“三丝鱼翅”等,可保持菜肴的高档性。

  (3)味的搭配

  浓淡相配 以配料味之清淡衬托主料味之浓厚,例如:三圆扒鸭(三圆即胡萝卜、青笋、土豆)等。

  淡淡相配 此类菜以清淡取胜,例如:“烧双冬(冬菇、冬笋)”、“鲜蘑烧豆腐”等。

  异香相配 主料、辅料各具不同特殊香味,使鱼、肉的醇香与某些菜蔬的异样清香融和,便觉别有风味,例如:“芹黄炒鱼丝”、“芜爆里脊”、“青蒜炒肉片”等。

  一味独用 有些烹饪原料不宜多用杂料,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鳗、鳖、蟹,鲥鱼等。此外,如:北京烤鸭、广州烤乳猪等,都是一味独用的菜例。

  (4)色的搭配

  菜肴主辅料的色彩搭配要求协调、美观、大方,有层次感。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则是配料衬托主料。具体配色的方法有:

  顺色菜 组成菜肴的主料与辅料色泽基本一致。此类多为白色,所用调料,也是盐、味精和浅色的料酒、白酱油等。这类保持原料本色的菜肴,色泽嫩白,给人以清爽之感,食之亦利口。鱼翅、鱼骨、鱼肚等都适宜配顺色菜。

  异色菜 这种将不同颜色的主料辅料搭配一起的菜肴极为普遍。为了突出主料,使菜品色泽层次分明,应使主料与配料的颜色差异明显些,例如:以绿的青笋、黑的木耳配红的肉片炒;用碧色豌豆与玉色虾仁同烹等,色泽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5)形的搭配

  这里所说的“形”,是指经刀工处理后的菜肴主、辅原料之形状,其搭配方法有两种。

  同形配 主辅料的形态、大小等规格保持一致,如:“炒三丁”、“土豆烧牛肉”、“黄瓜炒肉片”等,分别是丁配丁、块配块、片配片。这样可使菜看产生一种整齐的美感。

  异形配 主、辅原料的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如“荔枝鱿鱼卷”主料鱿鱼呈简状蓑衣形,配料荔枝则为圆或半圆形。这类菜在形态上别具一种参差错落美。

  怎样焯水

  焯水,就是将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开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全熟,取出以备进一步烹调或调味。它是烹调中特别是冷拌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对菜肴的色、香、味,特别是色起着关键作用。

  焯水的应用范围较广,大部分蔬菜和带有腥膻气味的肉类原料都需要焯水。焯水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使蔬菜颜色更鲜艳,质地更脆嫩,减轻涩、苦、辣味,还可以杀菌消毒。如菠菜、芹菜、油菜通过焯水变得更加艳绿。苦瓜、萝卜等焯水后可减轻苦味。扁豆中含有的血球凝集素,通过焯水可以解除。

  (2)可以使肉类原料去除血污及腥膻等异味,如牛、羊、猪肉及其内脏焯水后都可减少异味。

  (3)可以调整几种不同原料的成熟时间,缩短正式烹调时间。由于原料性质不同,加热成熟的时间也不同,可以通过焯水使几种不同的原料成熟一致。如肉片和蔬菜同炒,蔬菜经焯水后达到半熟,那么,炒熟肉片后,加入焯水的蔬菜,很快就可以出锅。如果不经焯水就放在一起烹调,会造成原料生熟不一,软硬不一。

  (4)便于原料进一步加工操作,有些原料焯水后容易去皮,有些原料焯水后便于进一步加工切制等。

  焯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水锅焯水;另一种是冷水锅焯水。

  开水锅焯水,就是将锅内的水加热至滚开,然后将原料下锅。下锅后及时翻动,时间要短。要讲究色、脆、嫩,不要过火。这种方法多用于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菠菜、莴笋等。焯水时要特别注意火候,时间稍长,颜色就会变淡,而且也不脆、嫩。因此放入锅内后,水微开时即可捞出晾凉。不要用冷水冲,以免造成新的污染。

  冷水锅焯水,是将原料与冷水同时下锅。水要没过原料,然后烧开,目的是使原料成熟,便于进一步加工。土豆、胡萝卜等因体积大,不易成熟,需要煮的时间长一些。有些动物性原料,如;白肉、牛百叶、牛肚领等,也是冷水下锅加热成熟后再进一步加工的。有些用于煮汤的动物性原料;也要冷水下锅,在加热过程中使营养物质逐渐溢出,使汤味鲜美,如用热水锅,则会造成蛋白质凝固。

  怎样勾芡

  勾芡的学术概念是: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情况下,具有吸水、粘附及光滑润洁的特点。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和味道。

  勾芡用的淀粉,又叫团粉,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烹调用的淀粉,主要有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麦类淀粉,菱、藕淀粉等。淀粉不溶于水,在和水加热至60℃时,则糊化成胶体溶液。勾芡就是利用淀粉这种特性。

  绿豆淀粉是最佳的淀粉,一般很少使用。它是由绿豆水涨磨碎,沉淀而成,它的特点是粘性足,吸水性小,色洁白而有光泽。

  马铃薯淀粉是目前家庭一般常用的淀粉,是由马铃薯磨碎,揉洗、沉淀制成的,特点是粘性足,质地细腻,色洁白,光泽优于绿豆淀粉,但吸水性差。

  小麦淀粉是麦麸洗面筋后沉淀而成或用面粉制成,特点是色白,但光泽较差,质量不如马铃薯粉,勾芡后易沉淀。

  甘薯淀粉特点是吸水能力强,但粘性较差,无光泽,色暗红带黑,由鲜薯磨碎,揉洗,沉淀而成。

  此外还有玉米淀粉,菱、藕淀粉,荸荠淀粉等。

  勾芡是否适当,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勾芡是烹调的基本功之一。勾芡多用于熘、滑、炒等烹调技法。这些烹调法的共同点是旺火速成,有这种方法烹调的菜肴,基本上不带汤。但由于烹调时加入某些调料和原料本身出水,使菜看中汤汁增多,通过勾芡,使汁液浓稠并附于原料表面,从而达到菜肴光泽、滑润、柔嫩和鲜美的风味。

  勾芡一般用两种类型。一种是淀粉汁加调味品,俗称“对汁”,多用于火力旺,速度快的熘、爆等方法烹调的菜肴。一种是单纯的淀粉汁,又叫“湿淀粉”,多用于一般的炒菜。浇汁也是勾芡的一种,又称为薄芡、琉璃芡,多用于煨、烧、扒及汤菜。根据烹调方法及菜肴特色,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芡汁用法:

  (1)包芡 一般用于爆炒方法烹调的菜肴。粉汁最稠,目的是使芡汁全包到原料上,如鱼香肉丝、炒腰花等都是用包芡,吃完菜后,盘底基本不留卤汁。

  (2)糊交 一般用于熘、滑、焖、烩方法烹制的菜肴。粉汁比包芡稀,用处是把菜肴的汤汁变成糊状,达到汤菜融合,口味滑柔,如:糖醋排骨等。

  (3)流芡 粉汁较稀,一般用于大型或整体的菜肴,其作用是增加菜肴的滋味和光泽。一般是在菜肴装盘后,再将锅中卤汁加热勾芡,然后浇在菜肴上,一部分沾在菜上,一部分呈琉璃状态,食后盘内可剩余部分汁液。

  (4)奶汤芡 是芡汁中最稀的,又称薄芡。一般用于烩烧的菜肴,如:麻辣豆腐、虾仁锅巴等。目的是使菜肴汤汁加浓一点而达到色美味鲜的要求。

  要勾好芡,需掌握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掌握好勾芡时间,一般应在菜肴九成熟时进行,过早勾芡会使卤汁发焦,过迟勾芡易使菜受热时间长,失去脆、嫩的口味;

  二是勾芡的菜肴用油不能太多,否则卤汁不易粘在原料上,不能达到增鲜、美形的目的;

  三是菜肴汤汁要适当,汤汁过多或过少,会造成芡汁的过稀或过稠,从而影响菜肴的质量;

  四是用单纯粉汁勾芡时,必须先将菜肴的口味,色泽调好,然后再淋入湿淀粉勾芡,才能保证菜肴的味美色艳。

  淀粉吸湿性强,还有吸收异味的特点,因此应注意保管,应防潮、防霉、防异味。一般以室温15℃和湿度低于70%的条件下为宜。

  烹调中还有明油芡的要求,即在菜肴成熟时勾好芡以后,再淋入各种不同的调味油,使之溶合于芡内或附着于芡上。对菜肴起增香、提鲜、上色、发亮作用。使用时两者要结合好,要根据菜肴的口味和色泽要求,淋入不同颜色的食用油,如:鸡油(黄色)、辣椒油(红色)、番茄油、香油、花椒油等。

  淋油时要注意,一定要在芡熟后淋入,才能使芡亮油明。一次加油不能过多过急,否则会出现泌油现象。由于烹调方法不同,加油的方法也不同。一般熘、炒菜肴,多在成熟后边颠勺边淋入明油。干烧菜,菜是在出勺后,将勺内余汁调入油泻开,浇淋于菜肴上面。明油加入芡汁后,搅动颠翻不可太快,避免油芡分离。

  3、调料添加的抄招

  怎样调味

  调味是菜肴最后成熟的技术关键之一。只有不断地操练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并与火候巧妙地结合,烹制出色、香、形俱好的佳肴。

  调味的根据大致有以下几点:

  (1)因料调味 新鲜的鸡、鱼、虾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鲜味,调味不应过量,以免掩盖天然的鲜美滋味。腥膻气味较重的原料,如不鲜的鱼、虾、牛羊肉及内脏类,调味时应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腻的调味品,诸如料酒、醋、糖、葱、姜、蒜等,以便减恶味增鲜味。

  本身无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参、鱼翅等,除必须加入鲜汤外,还应当按照菜肴的具体要求施以相应的调味品。

  (2)因菜调味 每种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这种口味是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最后确定的。因此,投放调味品的种类和数量皆不可乱来。特别是对于多味菜看,必须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主、辅调料。有的菜以酸甜为主,有的以鲜香为主,还有的菜上口甜收口咸,或上口咸收口甜等,这种一菜数味、变化多端的奥妙,皆在于调味技巧。

  (3)因时调味 人们的口味往往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这也与机体代谢状况有关。例如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因而喜用浓厚肥美的菜肴;炎热的夏季则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调味 烹调时,在保持地方菜肴风味特点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入制菜。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就是因人制菜的恰当概括。

  (5)调料优质 原料好而调料不佳或调料投放不当,都将影响菜肴风味。优质调料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烹制什么地方的菜肴,应当用该地的著名调料,这样才能使菜肴风味足俱。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郫县的豆瓣酱和汉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盐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这样做出来的味道就非常正宗。当然,条件有限的话,也没必要一定难为自己,还是解馋为先。

  烹调过程中的调味,一般可分为三步完成:第一步,加热前调味;第二步,加热中调味;第三步,加热后调味。

  加热前的调味.又叫基础调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个基本的味,同时减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气味。具体方法是将原料用调味品;如:盐、酱油、料酒、糖等调拌均匀,浸渍一下,或者再加上鸡蛋、淀粉浆一浆,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后再进行加热烹调。鸡、鸭、鱼、肉类菜肴也都要做加热前的调味,青笋、黄瓜等配料,也常先用盐腌除水,确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热中启盖和调味的蒸、炖制菜肴,更是要在上笼入锅前调好味,如蒸鸡、蒸肉、蒸鱼、炖(隔水)鸭、罐焖肉、坛子肉等,它们的调味方法一般是:将对好的汤汁或搅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于加热过程中入味。

  加热中的调味,也叫做正式调味或定型调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这一步来定型,所以是决定性调味阶段。当原料下锅以后,在适宜的时机按照菜肴的烹调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鲜的调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须得事先把所需的调味品放在碗中调好,这叫做“预备调味”,也称为“对汁”,以便烹调时及时加入,不误火候。

  加热后的调味又叫做辅助调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虽然在第一、二阶段中都进行了调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热后最后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盐或辣酱油等,涮品(涮羊肉等)还要蘸上很多的调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烧调汁,烩的乌鱼蛋则在出勺时往汤中放些醋,烤的鸭需浇上甜面酱,炝、拌的凉菜,也需浇以对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这些都是加热后的调味,对增加菜肴的特定风味必不可少。

  怎样用味精

  味精是一种增鲜味的调料,炒菜、做馅、拌凉菜、做汤等都可使用。

  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虽能提鲜,但如使用方法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1)对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清的特点,味精则只有一种鲜味,而它的鲜味和高汤的鲜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致使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性菜肴,如:糖醋、醋熘、醋椒菜类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物质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3)拌凉菜使用晶体味精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化开,然后再浇到凉菜上,效果较好(因味精在45℃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用晶体直接拌凉菜,不易拌均匀,影响味精的提鲜作用。

  (4)做菜使用味精,应在起锅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危害人体。

  (5)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并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释度是3000倍,人对味精的味觉感为0.033%,在使用时,以1500倍左右为适宜。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似成非成,似涩非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食品暂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6)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 70 ℃~ 90 ℃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超过100℃时味精就被水蒸气挥发,超过130℃时,即变质为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还会产生毒性。对炖、烧、煮、熬、蒸的菜,不宜过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锅时放入。

  (7)在含有碱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会产生氨水臭味。

  有关鸡精

  鸡精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助鲜的核苷酸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故称鸡精,不过鸡精比味精更鲜。从卫生角度讲,鸡精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但在烹调时,如果加入过多鸡精,则会破坏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响口味。

  鸡精因含多种调味剂,其味道比较综合、协调。

  怎样用酒

  烹调中,一般要使用一些料酒,这是因为酒能解腥起香的缘故。要使酒起到解腥起香的作用,关键要让酒得以发挥。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烹调中最合理的用酒时间,应该是在整个烧菜过程中锅内温度最高的时候。比如煸炒肉丝,酒应当在煸炒刚完毕的时候放;又如红烧鱼,必须在鱼煎制完成后立即烹酒;再如炒虾仁,虾仁滑熟后,酒要先于其他作料入锅。绝大部分的炒菜、爆菜、烧菜,酒一喷入,立即爆出响声,并随之冒出一股水汽,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2)上浆挂糊时,也要用酒。但用酒不能多,否则就挥发不尽。

  (3)用酒要忌溢和忌多,有的人凡菜肴中有荤料,一定放酒。于是“榨菜肉丝汤”之类的菜也放了酒,结果清淡的口味反被酒味所破坏,这是因为放在汤里的酒根本来不及挥发的缘故。所以厨师们在用酒时一般都做到“一要忌溢,二要忌多”。

  (4) 有的菜肴要强调酒味,例如葡汁鸡翅,选用10只鸡翅膀经油炸后加番茄酱、糖、盐一起焖烧至翅酥,随后加进红葡萄酒,着芡出锅装盒。这个菜把醇浓的葡萄酒香味作为菜肴最大的特点,既然这样,酒在出锅前放,减少挥发就变成合理了。

  (5)用酒来糟醉食品,往往不加热,这样酒味就更浓郁了。

  另外,这里还归纳了一些:啤酒调味小妙招

  啤酒除用于饮用外,还可用来对菜肴调味。具体方法如下:

  (1)炒肉片或肉丝,用淀粉加啤酒调糊挂浆,炒出后格外鲜嫩,味尤佳。

  (2)烹制冻肉、排骨等菜肴,先用少量啤酒,腌渍10分钟左右,清水冲洗后烹制,可除腥味和异味。

  (3)烹制含脂肪较多的肉类、鱼类,加少许啤酒,有助脂肪溶解,产生脂化反应,使菜肴香而不腻。

  (4)清蒸鸡时先将鸡放入20~25%的啤酒中腌渍10~15分钟,然后取出蒸熟。格外鲜滑可口。

  (5)清蒸腥味较大的鱼类,用啤酒腌渍10~15分钟,熟后不仅腥味大减,而且味道近似螃蟹。

  (6)凉拌菜时先把菜浸在啤酒中,加热烧开即取出冷却,加作料拌食,别有风味。

  怎样用盐

  盐在烹调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常将食盐的咸味称为“百味之王”,“一盐调百味”。盐在烹调中的主要作用是调味和增强风味。烹调加盐时,既要考虑到菜肴的口味是否适度,同时也要讲究用盐的时机是否正确。学术理论认为,人的味觉可以感觉到咸味最低浓度为0.1%~0.15%。感觉最舒服的食盐溶液的溶度是0.8%~1.2%。因此制作汤类菜肴应按0.8%~1.2%的用量掌握。而煮、炖菜肴时一般应控制在1.5%~2%的范围内,因为这些菜肴食用时常和不含盐的主食一同食用,即下饭的菜,所以加盐量应该大些。

  盐在烹调过程中常与其他调料一同使用,使用过程中几种调料之间必然发生作用,形成一种复合味。一般说,咸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咸味增强,加入醋量较多时,可使咸味减弱。反之醋中加入少量食盐,会使酸味增强,加入大量盐后则使酸味减弱。咸味中加入砂糖,可使咸味减弱。甜味中加入微量咸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味。咸味中加入味精可使咸味缓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以增加味精的鲜度。此外,食盐有高渗透作用,还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制作肉丸、鱼丸时,加盐搅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制成的鱼丸等柔嫩多计。在合面团时加点盐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的弹性和韧性。发酵面团中加点盐还可起到调节面团发酵速度作用,使蒸出的馒头更松软可口。

  在烹调中掌握用盐,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烹调前加盐 即在原料加热前加盐,目的是使原料有一个基本咸味,并有收缩。在使用炸、爆、滑馏、滑炒等烹调方法时,都可结合上浆、挂糊,并加入一些盐。因为这类烹调方法的主料被包裹在一层浆糊中,味不得入,所以必须在烹前加盐。另外有些菜在烹调过程中无法加盐,如荷叶粉蒸肉等,也必须在蒸前加盐。烧鱼时为使鱼肉不碎,也要先用盐或酱油擦一下。但这种加盐法用盐要少,距离烹调时间要短。

  (2)烹调中加盐 这是最主要的加盐方法,在运用炒、烧、煮、焖、煨、滑等技法烹调时,都要在烹调中加盐。而后是在菜肴快要成熟时加盐,减少盐对菜肴的渗透压,保持菜肴嫩松,养分不流失。

  (3)烹调后加盐 即加热完成以后加盐,以炸为主烹制的菜肴即此类。炸好后撒上花椒盐等调料

  怎样用姜

  姜是许多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香辛调味品,但怎样使用,却不是人人必晓的。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菜肴增鲜添色,反之那就会弄巧成拙。我们在烹制时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做鱼圆时在鱼茸中掺加姜葱汁,再放其他调味品搅拌上劲,挤成鱼圆,可收到鲜香滑嫩、色泽洁白的效果。若把生姜剁成米粒状,拌入鱼茸里制成的鱼圆,吃在嘴里就会垫牙辣口,且色彩发暗、味道欠佳。又如在烧鱼前,应先将姜片投入少量油锅中煸炒炝锅,后下鱼煎烙两面,再加清水和各种调味品,鱼与姜同烧至熟。这样用姜不仅煎鱼时不粘锅,且可去膻解腥;如果姜片与鱼同下或做熟后撤下姜米,其效果欠佳。因此,在烹调中要视菜肴的具体情况,合理、巧妙地用姜。

  (1)姜丝入菜 多作配料

  烹调常用姜有新姜、黄姜、老姜、浇姜等,按颜色又有红爪姜和黄瓜姜之分,姜的辛辣香味较重,在菜肴中既可作调味品,又可作菜肴的配料。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黄姜香辣,气味由淡转浓,肉质由松软变结实,是姜中上品;老姜,俗称姜母,即姜种,皮厚肉坚,味道辛辣,但香气不如黄姜;浇姜,附有姜芽,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酱腌,味道鲜美。

  作为配料入菜的姜,一般要切成丝,如“姜丝肉”是取新姜与青红辣椒,切丝与瘦猪肉丝同炒,其味香辣可口,独具一格。“三丝鱼卷”是将桂鱼肉切成大片,卷包笋丝、火腿丝、鸡脯肉丝成圆筒形,然后配以用浇姜腌渍的酱姜丝,还有葱丝、红辣椒丝,加酱油、糖、醋熘制即成。味道酸甜适口,外嫩里鲜。把新姜或黄姜加工成丝,还可做凉菜的配料,增鲜之余,兼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如淮扬传统凉拌菜“拌干丝”,它是把每块大方豆腐干切成20片左右,再细切成比火柴棒还细的干丝,用沸水浸烫3次,挤去水分,放入盘中,上面再撒放生姜丝,浇上调味而成的。干丝绵软清淡,姜丝鲜嫩辣香。

  (2)姜块(片)入菜去腥解膻

  生姜加工成块或片,多数是用在火工菜中,如炖、焖、煨、烧、煮、扒等烹调方法中,具有去除水产品、禽畜类的腥膻气味的作用。火工菜中用老姜,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后要弃去姜。所以姜需加工成块或片,且要用刀面拍松,使其裂开,便于姜味外溢,浸入菜中。如:“清炖鸡”,配以鸡蛋称清炖子母鸡,加入水发海参即为“珊瑚炖鸡”,以银耳球点缀叫做“风吹牡丹”,佐以猪肠叫“游龙戏凤”,添上用鱼虾酿制的小鸡即为“百鸟朝凤”等。在制作中都不可不以姜片调味,否则就不会有鸡肉酥烂香鲜、配料细嫩、汤清味醇的特点。

  姜除在烹调加热中调味外,亦用于菜肴加热前,起浸渍调味的作用,如“油淋鸡”、“叉烧鱼”、“炸猪排”等,烹调时姜与原料不便同时加热,但这些原料异味难去,就必须在加热前,用姜片浸渍相当的时间,以消除其异味。浸渍时,同时还需加入适量的料酒、葱,效果会更好。

  (4)姜米入菜起香增鲜

  姜在古代亦称“疆”,意思是“疆御百邪”之说。姜性温散寒邪,利用姜的这一特有功能,人们食用凉性菜肴,往往佐以姜米醋同食,醋有去腥暖胃的功效,再配以姜米,互补互存,可以防止腹泻、杀菌消毒,也能促进消化。如“清蒸白鱼”、“芙蓉鲫鱼”、“清蒸蟹”、“醉虾”、“炝笋”等,都需浇上醋,加姜米,有些还需撒上胡椒粉,摆上香菜叶。

  姜米在菜肴中亦可与原料同煮同食,如“清炖狮子头”,猪肉细切再用刀背砸后,需加入姜米和其他调料,制成狮子头,然后再清炖。生姜加工成米粒,更多的是经油煸炒后与主料同烹,姜的辣香味与主料鲜味融为一体,十分诱人。“炒蟹粉”、“咕噜肉”等,姜米需先经油煸炒之后,待香味四溢,然后再下入主配料同烹。姜块(片)在火工菜中起去腥解膻的作用,而姜米则多用于炸、溜、爆、炒、烹、煎等方法的菜中,用以起香增鲜。

  (4)姜汁入菜色味双佳

  水产、家禽的内脏和蛋类原料腥、膻异味较浓,烹制时生姜是不可少的调料。有些菜肴可用姜丝作配料同烹,而火工菜肴(行话称大菜)要用姜块(片)去腥解膻,一般炒菜、小菜用姜米起鲜。但还有一部分菜肴不便与姜同烹,又要去腥增香,如用姜汁是比较适宜的,如前面讲的制作鱼圆、虾圆、肉圆及将各种动物性原料用刀背砸成茸后制成的菜肴,就是用姜汁去腥膻味的。

  制姜汁是将姜块拍松,用清水泡一定时间(一般还需要加入葱和适量的料酒同泡),就成所需的姜汁了。

  生姜在烹调中用途很大,很有讲究,但不一定任何菜都要用姜来调味,如单一的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再用姜米调味,势必会“喧宾夺主”,影响本味。

  俗说:“姜是老的辣”。烹调用姜不应选用新姜,老姜的味道更浓香。

  4、菜肴制作

  怎样烹调鱼更美味

  烹调鱼时,往锅里放一汤匙牛奶,不仅可除腥味,而且鱼肉会变得酥软白嫩,味道格外鲜美。

  煎鱼有秘诀:鱼鲜、锅热、油少、火温、少翻搅。

  油下锅后,再在油里放1~2片生姜,煎鱼时就不容易粘锅脱皮了。有些人为了避免鱼粘锅,煎鱼时习惯在鱼身裹上一层生粉,我劝你千万改变这习惯,这样,鱼不粘锅了,可味道全在外表,不能入味,鱼香味也没有发挥出。

  另外,鱼在烹调上是不太好掌握的材料,火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很多人煎鱼不是破皮就是粘锅,如果炸鱼就要油多而且够热才能香酥干爽,煎鱼得锅热、油少、火要温。

  鱼入了锅就少动它,这是煎鱼的秘诀也是不二法门,如果怕它不熟而不停地翻,反而弄巧成拙,三两下必弄得皮开肉绽、面目全非。在此之前必须等锅热再放油,鱼也要擦干了再入锅,小火轻煎,别急着又推动又翻面。如果不是用平底锅,只要将锅身偶尔倾斜一下,让火力平均受热,控制火力别太猛就行了。

  如果纯粹是煎鱼吃(不是为了烧鱼而煎鱼),大约煎十分钟,外皮定型了再翻面,此时肉已熟而中间的汁还能保留,若是锅铲接触都觉得结结实实的就过火了,其实有人怕不熟而事先在鱼身画刀口,并不是高明的方法,鱼肉一划开,汤汁便容易流失,干煎的鱼也不要太大条才好。

  还有,如果您要烧鱼,在此之前,鱼一般是要煎一下,但应该是稍煎即可,不能把鱼煎的两面焦黄再烧,那样鱼肉烧出来就老的一塌糊涂了。

  怎样煎鱼不粘锅

  (1)如是鲜鱼,可不除鳞,将鱼洗净后,晾去水分,下热油煎。如是腌鱼煎前应除鱼鳞,洗干净。

  (2)将锅烧热后,倒些凉油涮下锅,马上倒出,再倒入凉油后微火慢煎。

  (3)把鱼或鱼块沾一层薄面,或在蛋液中滚一下,放入热油中煎。

  (4)将锅烧热后多放些油,鱼晾去水分,先将鱼放在锅铲上,再将锅铲放入油锅中,先使鱼在铲上预热,然后放入油中慢煎。

  (5)煎鱼用锅一定要刷洗干净,坐锅后用一块鲜姜断面将热锅擦一遍,再将油倒入,用锅铲搅动使锅壁沾遍油,热后放鱼,煎至鱼皮紧缩发挺,微呈黄色即可。

  (6)在热油锅中放入少许白糖,待白糖呈微黄时,将鱼放入锅中,不仅不粘锅,且色美味香。

  (7)如能在鱼体上涂些食醋,也可防止粘锅。

  金针菇的加工烹饪

  金针菇一定煮熟再吃,否则容易引起中毒。

  因为新鲜的金针菇中含有秋水仙碱,人食用后,容易因氧化而产生有毒的二秋水仙碱,它对胃肠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一般在食用30分钟至4 小时内,会出现咽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大量食用后,还可能引起发热、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便血、尿血等严重症状。

  秋水仙碱易溶于水,充分加热后可以被破坏,所以,食用鲜金针菇前,应在冷水中浸泡2小时;烹饪时把要金针菇煮软煮熟,使秋水仙碱遇热分解;凉拌时,除了用冷水浸泡,还要用沸水焯一下,让它熟透。另外,市场上出售的干金针菇或金针菇罐头,其中的秋水仙碱已被破坏,可以放心食用。

  另外,金针菇并非人人皆宜。传统医学认为,金针菇性寒,脾胃虚寒、慢性腹泻的人应少吃;关节炎、红斑狼疮患者也要慎食,以免加重病情。

  保持食物营养妙招

  食物营养究竟是通过哪些路线逃跑的。

  路线1:冰箱、垃圾筒、水槽

  冰厢

  平时工作很忙的上班族,总习惯在双休日买好一大堆菜放在冰厢里,供一家大小吃上一个星期。这下你就错了!殊不知蔬菜在冰厢贮藏得越久,其中的营养就跑得越快、越多。

  垃圾筒

  不少妈妈们买菜时千挑万选,摘菜时又是一番严密筛选。买时一大堆,炒的时候只有一小撮。其实,很多蔬菜不仅根、茎能吃,叶、皮中也含有不少营养,所以当你将其余部分统统“送”给垃圾筒时,食物营养也被你送走了。

  水槽

  对于食物卫生,妈妈们当然是最关注的,总是觉得米、菜如果不多洗两遍就很难去除附着在上面的寄生虫卵、泥沙等脏东西,更何况还有看不见的可怕细菌呢。妈妈们的想法固然没错,可是如果清洗时不注意方法,食物营养也随着食物上的脏东西一起和你说“再见”了。

  路线2:餐具

  如果你在第一条路线上锁住了这帮狡猾的家伙,顺道再检查一下你们家的餐具。不锈钢、玻璃、和铁容器是比较好的选择,而如果要使用铝制容器你就要思量再三了,因为这类容器加热时不仅会增加食物中维生素C的流失,而且还容易导致制癌物质的形成。

  路线3:烹饪

  加热过程是食物营养逃跑的第三条路线,它们不仅会像前面一样故伎重施,而且还会狡猾地“变身”,降低原来的营养价值,有些还会“化身”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蛋白质

  加热后蛋白质很容易变性,其中一部分会分解生成氨基酸,易被人体吸收。但倘若加热时间过长,蛋白质就容易生成黑色素,不仅口味和色泽会变坏,而且其中的营养价值也会降低。

  脂肪

  一般说来脂肪是蛮循规蹈矩的,不过当你过度加热(250度以上)或是长期高温加热(如油榨、油煎)则会使油脂当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发生聚合、分解反应而生成过氧化物以及各种醛、酮类物质,对人体有害。

  糖类

  糖类主要贮存在淀粉类的食物当中,这类食物受热后会变糊,粘性也随之增大,高温状态下容易变焦,营养价值就会大不如前。

  维生素

  相比较其他营养,维生素族是一群活跃分子。它们在烹制过程会利用加热、氧化或加碱等各种机会开溜。而其中跑得最快的要算维生素C了,所以当你在烹制含有这类营养的食物时就要格外小心了。

  反逃跑策略,营养锁住百分百

  新鲜蔬菜新鲜买

  这是反逃跑策略第一条。对于一些时令蔬菜建议最好少量经常地购买,而不是一次买上一大堆扔在冰厢里,隔上三五再吃。如果当天的绿叶蔬菜实在吃不掉,可以洗净后,在水中浸泡几分钟,用保险袋装好存入冰箱。相比较一般蔬菜,有机蔬菜(比如青椒、西红柿等)的营养跑得就没那么快,可以保存得稍久些。

  变废为宝 营养逃不了

  将营养“送给”垃圾筒实在有些可惜,一些不该丢掉的“宝”还是要留下来。比如芹菜,通常我们习惯只吃茎而将叶子扔掉,而事实上芹菜叶子中所含的胡萝卜素远远高出茎当中的含量,我们完全可以将叶子留下当做配菜来使用。

  合理清洗 锁住营养

  食物当然都要有清洗的过程,如何清洗呢?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一般说来食物清洗的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营养就跑得越多。特别是一些瓜果蔬菜当中所含的水溶性维生素,它们一遇到水就跑得飞快。

  要防止食物营养大逃亡,首先要记住的是蔬菜瓜果最好用流水冲洗,不宜浸泡,洗的次数也不宜多;其次千万别认为先切后洗会更干净,事实上切了再洗不仅更容易让水溶性维生素逃到水里,而且其他的营养物质也会因为长时间与空气接触而自然流失。

  科学烹调 美味加营养

  蔬菜

  烹制蔬菜的诀窍只有四个字“大火快炒”,因为蔬菜当中的维生素C、B1最怕热、怕煮,煮的时候越长,它们流失就越多,就算要做蔬菜汤也要等水开后,再将菜下锅,尽量减少蔬菜在水中煮的时间。

  肉类食物

  不同的烹制方法对肉类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的影响是不同的。红烧和清炖会使肉类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溶于汤汁内;而蒸和煮则容易使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发生水解作用,所以在食用这些方式烹制的食物时最好连汤带汁一起吃掉;而相比较前几种方法,炒肉片当中的营养是损失最少。

  鸡蛋

  煮、炒鸡蛋营养保留最多,油煎鸡蛋营养损耗最大。

  面食

  面食的烹制方法有很多,其中以蒸和烙的方法比较好,而捞、煮则会使面食当中的营养跑到汤里去,所以吃饺子和捞面最好连汤也一起喝掉原因就在这里。油炸面食如油条、油饼等因为油温过高其中的维生素破坏殆尽。

  炖鸡鸭鲜嫩烂熟妙招

  炖鸡:鸡块倒入热油锅内翻炒,待水分炒干时,倒入适量香醋,再迅速翻炒,至鸡块发出劈劈啪啪的爆响声时,立即加热水没过鸡块,再用旺火烧10分钟,即可放调料,移小火再炖20分钟,淋上香油即可出锅;应在汤炖好后,温度降至80~90℃时或食用前加盐。因为鸡肉中含水分较高,炖鸡先加盐,鸡肉在盐水中浸泡,组织细胞内水分向外渗透,蛋白质产生凝固作用,使鸡肉明显收缩变紧,影响营养向汤内溶解,且煮熟后的鸡肉趋向硬、老,口感粗糙。

  炖老鸡:在锅内加30颗黄豆同炖,熟得快且味道鲜;或在杀老鸡之前,先灌给鸡一汤匙食醋,然后再杀,用文火煮炖,就会煮得烂熟;或放3~4枚山楂,鸡肉易烂。

  老鸡鸭用猛火煮,肉硬不好吃;如果先用凉水和少许食醋泡上2小时,再用微火炖,肉就会变得香嫩可口。

  煮老鸭:在锅里放几个田螺容易烂熟。

  烧鸭子时,把鸭子尾端两侧的臊豆去掉,味道更美。

  在锅中放入几片山楂同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