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春秋青铜器国家一级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0:27:05
莲鹤方壶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莲鹤方壶,高122cm,宽54cm,重64kg。
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飞速发展,如“失蜡法”的发明等。但这一阶段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成就并不仅仅体现在创新上,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也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分铸法”。本器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即采用分铸法,既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壶  分铸法
莲鹤方壶壶体纹饰

莲鹤方壶腹部四角飞龙

莲鹤方壶两侧镂空双龙耳

陈侯鼎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陈侯鼎,高23.6cm,口径31.6cm,重5.58kg。
鼎敞口,翻唇,口沿外附双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环饰窃曲纹带。
器内壁铸铭文4行21字:
唯正月初吉丁
亥,陈侯作□
嬀四母媵鼎,
其永寿用之。
该器的铸造时间为某年“正月初吉丁亥日”,铸器者为陈侯,物主为“□嬀四母”,“其永寿用之”为祈语。器物主人嬀姓,女姓,名四母,出自陈侯王室,嬀字前无法辨认的字可能是四母的排行字。
从器物的特征看,陈侯鼎的盂腹较似以毛公鼎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类器,但已变浅,蹄足也向细长发展,窃曲纹笔道略见粗疏。铭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时也考虑左右之间的交替,笔道流畅,遒劲有力,从铭辞内容看属媵器之类。上述各项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类器及其它类别的青铜礼器共有的时代特性,故定陈侯鼎为春秋早期器。
该鼎原为前清翰林院编修陈介祺旧藏,《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著录。陈氏手拓其铭,传之于世。五十年代,该器归为国有,入藏故宫博物院。
撰稿人:丁孟
关键词:
陈侯鼎铭文拓片

媵器  鼎  陈侯  窃曲纹
能原镈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能原镈,通高40.8cm,宽31.8cm,重18.84kg。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县)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拨交故宫。
这件镈用以悬挂的钮由两兽相对而成,两面有36枚扁平乳丁,构成镈身纹饰的主体,其余部分则饰以蟠虺纹。
镈的两面正中和左右下角共铸铭文20行48字:
夷莒甚□者元作□曰:“自祈□曰:□称劳曰利,连余大邾,大□之主越。曰:余入邦,作利□小,其者□□□於子子。”行则曰:“自余”。
能原镈是一成组的编镈,由数器铭文合为一整篇,本器铭文只是其中一段。这一组编镈共有多少件,现已难于查考。已知除故宫这件外,台北故宫也有一件。从铭文内容来看,整组编镈的数目远不止这两件。这组器上的文字极难释读,过去的学者依稀认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为“能原钟”,或干脆承认无法释读,名之为“奇字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如当时的楚、蔡、徐、曾、吴、越等国)盛行一种极为夸张的美术体字,被称为“鸟虫书”,其特点是文字笔画与鸟形画混写在一起。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分析,这种书体大多数字的书写规律已被掌握,但铸刻在越国乐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属变体的鸟虫书,仍难以释读, “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组典型器物。
近来,我院为解决金文研究中的这一难题,在院刊发起对“能原镈” 的讨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其中,曹锦炎先生的论文对这组铭文的总体内容提出了解读看法,现将他对镈铭内容的分析转述如下:
“由于莒国扩张疆土,侵及了邾国,越国为之调停,主持了这次疆土划分,并趁机扩土筑城,将邾、莒两国连在自己脚下。铭文记录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辞内容。”
(越:春秋时期南方古国,曾称霸江南,并北上图谋中原。本铭所反映的就是其北图中原的行动之一。)
撰稿人:刘雨
关键词:
莒  蟠虺纹  盟辞  邾  镈
能原镈铭文拓片

陈子匜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陈子匜,高16.7cm,宽29.8cm,重2.09kg。
匜口缘曲,流槽不太长,腹较浅,龙形鋬,下具四只扁兽足。以蟠螭纹为主体纹饰。
器内有铭文5行30字:
唯正月初吉丁
亥,陈子子作孟
妫女媵匜。用
祈眉寿万年
无疆,永寿用之。
铭文大意:在正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陈子之子为他的女儿孟妫女做陪嫁用的匜,并祈求长寿,永远保用此器。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陈子匜铭文拓片

蟠螭纹  匜  螭纹  孟妫女
毛叔盘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毛叔盘,高17.2cm,宽52.5cm,口径47.6cm,重14.26kg。
盘敞口平缘,敛腹,外侈圈足下加饰三个牛形附足。双耳起自腹部,上饰鸟纹和蟠虺纹,腹、圈足饰蟠虺纹。
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
毛叔媵彪氏
孟姬宝盘。其
万年眉寿无
疆,子子孙孙永保用。
铭文记述毛叔送给女儿彪氏孟姬作陪嫁的宝盘,希望她万年长寿无疆,子孙后代永远享用。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毛叔盘局部之一

毛叔盘局部之二

毛叔盘铭文

毛叔盘铭文拓片

盘  蟠虺纹
蟠虺纹鼎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蟠虺纹鼎,高45cm,宽55.5cm,重24.56kg。
鼎大腹,圆底,蹄形足。有盖,盖饰三环钮和三道蟠虺纹。双附耳,耳两面饰蟠虺纹,两侧饰回纹。腹饰二道蟠虺纹,间以绳纹。足饰兽面纹。
此鼎器体较大,花纹精细。盖上的三环钮是春秋时期鼎的重要特征,以蟠虺纹为主体纹饰,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器物的特点。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绳纹  兽面纹  鼎  蟠虺纹
蟠虺纹豆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蟠虺纹豆,高42.2cm,口径35cm,重12.16kg。
豆大腹,双附耳,圈足。有盖,上有透空握,握饰雷纹,盖、腹饰蟠虺纹。
青铜豆出现于商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本器为河南辉县出土,体形较大。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雷纹  蟠虺纹
几何纹豆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几何纹豆,高21.5cm,口径18.6cm,重1.92kg。
豆大腹,高柄,圈足。腹饰对称的环耳。盖、器纹饰相同,均以细密清晰的雷纹衬地,上饰以嵌红铜的斜格纹。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几何纹豆局部

嵌红铜  几何纹  雷纹  豆
蟠虺纹三鸟盖豆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蟠虺纹三鸟盖豆,高21.5cm,口径18.6cm,重1.92kg。
豆大腹,高足,有盖。盖上饰三立鸟及蟠虺纹、綯纹等三道纹饰,器身上饰蟠虺纹、綯纹等二道纹饰。
此豆花纹精巧,所饰蟠虺纹为春秋时铜器上盛行的纹饰,其造型新颖,全器风格突破了商周以来凝重奇诡的传统。
撰稿人:李米佳
蟠虺纹三鸟盖豆局部

关键词:
蟠虺纹  豆
蟠虺纹大鼎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蟠虺纹大鼎,高75cm,宽102cm,口径77cm,重64.2kg。
鼎圆形,侈口,敛颈,有附耳,圆底,蹄形足,腹前后有环,环上饰兽头。颈饰重环纹、蟠虺纹、三角纹,腹上下饰二道绳纹,间饰蟠虺纹、下垂蕉叶纹,足饰兽面纹。
此鼎是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器中最大的鼎,其蹄形足具有春秋时期鼎足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现的重环纹,至春秋时逐渐被蟠虺纹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时有重环纹和蟠虺纹,是两种纹饰转换过程的反映。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重环纹  蟠虺纹  鼎  蕉叶纹  兽面纹  绳纹
蔡子鼎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蔡子鼎,高33cm,宽28.2cm,口径23cm,重6.77kg。
器身连盖近球形,盖上有透空捉手,盖、腹、足相对应各铸二环,能用绳穿系,附直耳,下具三个兽蹄足。通体饰变形蟠虺纹和三角纹。盖上铸有5字铭文:
蔡子之鼎。
记此鼎为蔡子所有。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蔡子鼎铭文拓片

蟠虺纹  鼎
龙耳簋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龙耳簋,高33.9cm,宽43cm,口径23.1cm,重11.45kg。
簋侈口束颈,双龙耳,矮体宽腹,圈足下连与座。盖捉手作莲瓣状,中央饰蟠虺纹;盖边、腹、座饰云带纹并间以重环纹。
春秋中晚期,簋虽然不再流行,但尚未绝迹,型制上较春秋初期有较大的变化。本器造型雄伟,气势磅礴,是这一时期簋的标准器。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簋  重环纹  蟠虺纹
叔朕簠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叔朕簠,高10.3cm,宽30cm,重3.72kg。
簠长方形,直口,折壁,折壁上有兽头环耳,腹较深,方圈足的各边有缺。折壁上有兽头环耳,器身饰蟠螭纹。
器内有5行37字铭文:
(唯十月初吉庚午)
□□□择其吉
(金自作)。以保稻
(粱,万年无)疆,叔朕
(眉寿,子子孙孙)之宝。
铭文大意:在十月第一个吉日庚午这一天,叔朕选用上好的铜料自做向神进献的簠。祈望得到好的收成,万寿无疆,叔朕长寿,子孙后代以此簠为宝。
从春秋中期开始,簠的形制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口壁和耳足上。如由斜壁变为直口折壁,由圈足或带“”形缺的圈足演变为“”形缺的圈足等。本器的形制特点符合以上规律,唯兽头形环尚遗有早期的特点。
叔朕簠传世有三件,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各藏一件,另一件下落不明。此器铭文锈蚀较重,缺字依另一件同铭器补上。
撰稿人:李米佳
叔朕簠铭文拓片

关键词:
蟠螭纹  万寿无疆  簠
狩猎纹豆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狩猎纹豆,高21.4cm,口径18.5cm,重2.22kg。
豆硕腹,作半球形,双环耳,高柄,圈足。腹饰嵌红铜狩猎纹,足饰鸟兽纹。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狩猎纹豆展示图之一

狩猎纹豆展示图之二

狩猎纹  豆
梁伯戈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梁伯戈,长17.5cm,宽9.4cm,重0.28kg。
戈为魏国的兵器。援的前锋呈圭角状,上刃在援末扬起,与长栏的上端形成弧线,下刃与胡自然相接,内为长方形,有一长穿,栏上两面各饰一兽头,栏内侧有三长穿。
穿旁正反两面共有铭文2行14字:
抑鬼方,抑攻方。
梁伯作宫行元用。
铭文记述梁伯做的是近卫部队宫行使用的戈,用来对付攻方敌人。
圭形援头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援的上刃与长栏相连成上扬的曲线则多见于春秋以前,而栏上饰物又常见于春秋早期以后。综合考察,本器的铸造年代当定于春秋前期。
援: 青铜戈部位名称,即戈前端两侧带刃的部分,与柲方向垂直的两侧带刃部分。柲即戈柄。
胡:青铜戈或戟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一面为锋刃,一面有案,以用线索固定于柲上。
内:位于戈头后部。当援戳刺敌人时,可增加力度与速度,也可以同援合力摚架对方的攻击。
栏:戈头中部位于援、内之间的凸起的长条。
穿:是用来穿系绑长柄的带子的穿孔。
撰稿人:李米佳
粱伯戈局部

关键词:
援  圭  戈
鲁大司徒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鲁大司徒,高28.6cm,宽25.2cm,重7.24kg。
直口浅盘,平底,圈足,腰部有一束箍。盖上有花瓣形捉手,可却置。整体饰变体蟠虺纹,盖的捉手和圈足镂空。
盖、器对铭,各4行25字:
鲁大司徒厚氏
元作膳(音甫),其眉
寿万年无疆,子子
孙孙永宝用之。
铭文大意:鲁国的大司徒厚氏元自做盛食之,祈望万年长寿无疆,子孙后代永远宝用此器。
盖的捉手和圈足处理成镂空式样,是春秋时的常见特点。此为1932年山东曲阜林前村出土,共出的还有两件同铭器。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鲁大司徒器铭拓片

鲁大司徒器铭拓片

对铭  却置  蟠虺纹  
少虡剑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少虡剑,春秋后期,长54cm,宽5cm,重0.88kg。
此少虡剑为晋国兵器,山西李峪村出土,已知同铭剑有3件。
此剑前锋断,脊在两从间凹陷,从宽斜,前锷狭,厚格呈倒凹字形,圆茎无箍,圆形首。格饰错金嵌绿松石兽面纹,剑首饰错金云纹。
剑脊上有错金铭文20字,每面10字:“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镠铺吕。朕余名之,胃之少虡。”“玄镠”和“铺吕”为制剑的金属材料锡与铜,“胃”通“谓”。铭文的大意为:壬午这天吉日,做了这把好用的剑,做剑的原料是锡与铜。我给这把剑起了个名字,称为“少虡”。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少虡剑另面

青铜剑示意图

剑  锷  错金  兽面纹  脊  剑首
兽耳虎足方壶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兽耳虎足方壶,春秋后期,通高87.5cm,宽47.2cm,重41kg。
此壶有盖,盖似华冠。直口厚唇,束颈修长似扁方筒,鼓腹,圆形底。颈饰蕉叶纹,颈两侧附一对壮硕的龙形耳,龙回首卷尾呈蹲立状,双龙耳上铸有细缕孔。腹饰界栏状凸棱,上区饰蟠虺纹,下区光素无纹。圈足饰蟠虺纹和云纹,足下卧二虎。此壶造型优雅,纹饰繁缛精美,龙虎上下呼应,栩栩如生。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兽耳虎足方壶局部

兽耳虎足方壶局部

兽耳虎足方壶局部

兽耳虎足方壶局部

兽耳虎足方壶局部

蕉叶纹  蟠虺纹  壶
匏形匜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匏形匜,春秋后期,通高23.1cm,宽40cm,重6.32kg。
匜作半匏状,曲缘,近口处饰一周绹纹。短槽流,与流相对的一侧腹部内收,鋬衔小环。下具3个扁长的矮足。《左传》有“奉匜沃盥”之语,所以匜当为盥洗注水之器。本器设计成瓢形正是应其功用而为。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匏  绹纹  匜
兽形匜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兽形匜,春秋后期,通高22.3cm,宽42.7cm,重4.88kg。
匜浅腹,兽头形曲管式流,龙形鋬,圜底下具4个扁兽足。全器满布纹饰,匜腹上一条条一首双身的螭龙相互纠结,螭目突出,构图明快简洁。龙形鋬的龙首下探,衔于匜尾,龙尾下垂,尾端外卷,龙身隆起作弓形,龙背、龙首处各立一小龙。此龙形鋬造型之生动,装饰之繁缛,在东周铜匜中非常突出。
这件铜匜器形精美,做工细致,极具观赏性,堪称同时代铜器中的一件佳作。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兽形匜局部

螭  匜
蟠虺纹镈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蟠虺纹镈,春秋后期,通高108cm,宽93.5cm,重13.9kg。
此镈深腔平口,截面为椭圆形。透空蟠虺纹钮,层层相错,华丽且工整。“舞”、“篆”、“隧”等处均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篆”  “枚”  蟠虺纹  “舞”  镈  “隧”
蟠螭纹编镈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蟠螭纹编镈(3件),春秋后期,通高61.4cm,宽41.3cm,重34kg;通高61cm,宽39.5cm,重31kg;通高56.3cm,宽36.3cm,重30kg。
三器均为阔腔平口,截面呈椭圆形。钮为镂空的蟠螭形,舞、篆、隧等处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此套编镈形体巨大而不笨拙,厚重中寓精巧,威严中寓柔美,是铜镈中组合完美之器。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蟠虺纹  蟠螭纹
秦子戈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秦子戈,春秋后期,长23.1cm,宽11.5cm,重0.240kg。
戈长刃,直“内”,内上有一长“穿”,“胡”上有三穿,有“栏”。援上刻划铭文15字:
秦子作造,中辟元用,左右师魼,
用逸。宜。
记秦子(秦子指初即位的幼君)做戈,秦君自用,左右两军,迅速出动。宜地(“宜”为地名)所造。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秦子戈铭文拓片 “内”  援  “栏”  戈  “穿”  “胡”
邗王是野戈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邗王是野戈,春秋后期,通高6.9cm,宽14.9cm,重0.24kg。
吴国兵器。舌形短援,援末下垂成胡,胡后有扁圆形銎,上有一穿。内呈镂空的鸟兽状。援两面有8字铭文:
邗王是野,
作为元用。
意为吴王是野做此自用戈。
“邗王”即“吴王”,由以下文献和实物可得以求证:《说文》:“邗,本属吴。”《左传·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 “吴”亦称“吴干”,《战国策·赵策》中有“吴干之剑”。现藏大英博物馆的赵孟壶上有铭文“遇邗王于黄池之会”,所记正是《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吴王夫差十四年“吴王北会于黄池”之史实。
此戈造型新颖独特,漂亮的镂空纹饰使人耳目一新。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邗王是野戈拓片

壶  援  戈  銎
娄君盂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娄君盂,通高12.8cm,宽33.2cm,重2.28kg。
此盂敛颈,折肩,腹圜收,平底,肩上有二兽耳。颈、腹部以两周绹纹作界栏饰于主纹上下。主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小方格内饰横竖线条为地纹,每一方格内有多枚具有一定长度的青铜刺,细如针尖,整体效果是尖刺密集丛生。器内底有铭文6行26字:
唯正月初吉,
娄君伯□自
作□盂。用祈
眉寿无
疆,子子孙孙宝
是尚。
大意是:在正月的第一个吉日,娄国国君伯□自做盛食之盂,用来祈求长寿无疆,子孙后代宝用此盂。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娄君盂铭文

娄君盂铭文拓片

地纹  绹纹  盂
蔡子匜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蔡子匜,春秋后期,通高11.9cm,宽27.3cm,重1.1kg。
匜曲缘,浅腹,短槽流,小圆钮形鋬,平底。口外饰雷纹和蟠虺纹。器内底有铭文2行7字:
蔡子佗自
作会匜。
大意是蔡国的公子佗自做盛盥洗用水的匜。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蔡子匜铭文

蔡子匜铭文拓片

蟠虺纹  匜  雷纹
越王者旨於赐剑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越王者旨於赐剑,春秋后期,通长64cm,宽4.7cm,重1kg。
剑前锷略有弧曲。“茎”作实心圆柱形,茎上有两道箍,便于缠“缑”。“格”宽而厚。剑格两面共有铭文8字,一面为“越王者旨”;另一面为“越王於赐”。
此剑的所有者为“越王者旨於赐”。“者旨”读为“诸稽”,是越王的氏,“於赐”则为名。越王於赐即越王鼫与(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之子。
与此剑同铭器传世共有7件。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剑  锷  剑格  “缑”  “茎”
蟠虺纹鉴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蟠虺纹鉴,春秋后期,通高34.3cm,口径42.5cm,重5.6kg。
鉴窄口缘,束颈,短肩。四兽耳衔环,两两相对。腹部圜收,下有短圈足。鉴身的主体纹饰是相互缠绕、呈网格状布局的虺纹,在中部加饰两道凸起的三角云纹带。足饰两周横向排列的海贝纹。此鉴整体造型与装饰匀称谐调,是鉴中的佳品。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鉴  蟠虺纹  兽耳衔环
齐萦姬盘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齐萦姬盘,春秋后期,通高15cm,宽55.5cm,重11.39kg。
盘侈口,浅腹,圈足外撇。双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边缘处各饰一对伏牺。盘外壁以一蟠螭纹为主体纹饰。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
齐萦姬之
作宝盘,其眉
寿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大意是记齐国萦姬的侄女(“”在古文献中指侄女)做宝盘,祈望万年长寿无疆,了孙后代宝用此盘祭享。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齐萦姬盘耳部 蟠螭纹  盘  螭纹   齐萦姬盘铭文

齐萦姬盘铭文拓片

其次勾鑃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其次勾鑃,春秋后期,通高51cm,宽19.9cm,重7kg。
器曲口,腔体窄而深,两侧略倾,长柄。腔体近柄处饰回纹和蕉叶纹。两侧鼓部有铭文32字:
唯正(月)初吉丁亥,其次择其吉金铸句鑃。
以享以孝,用祈万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大意是:在正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其次选上好的铜料铸此勾鑃,用来祭享以表达孝意,祈求万寿。子孙后代,永保用之。
此器为浙江武康山出土,同出7枚,其中两件有铭文。
撰稿人:贾红荻
关键词:
其次勾鑃局部

其次勾鑃局部

其次勾鑃铭文拓片

其次勾鑃铭文拓片

勾鑃  蕉叶纹
郑义伯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郑义伯,春秋前期,通高45.5cm,口径14.7cm,重9.66kg。
侈口,细颈,硕腹,附兽耳。有盖,盖口纳于颈中,盖钮如绳,盖顶面及边均饰一道重环纹。器口下饰回纹,颈饰窃曲纹,腹饰鳞纹,鳞纹上下各饰一道相向的瓦纹。盖口外沿有8行33字,器颈部有32字,盖、器铭文大意相同。器颈部铭文为环行排列:
郑义伯作尊,以行,以顺我郑囗。我用以为粦顺,我以 兽。用赐眉寿,孙子唯永宝。
大意是:郑义伯自做祭祀用,持之以行,可以顺我郑国。我用它来和顺邻邦,用它在林中狩猎。祈望能降赐长寿,子孙永宝。
该器造型庄重,纹饰肃穆,有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遗风,是春秋前期青铜的代表作。
撰稿人:贾红荻
郑义伯拓片

关键词:
窃曲纹  鳞纹    重环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