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追思路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47:07
负   责   人  :颜俊锋
课 题 组 成 员:陈海华,杨程,杨宵,黄盛华,林永健
指 导 老 师   :谢艳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学科:历史,政治
课题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语文
中 文 摘 要: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1933年10月初,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这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长征。红军第24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领导下,留在当地坚持斗争。
[Abstract]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Chinese are also great. Maybe we have no money, maybe we are in danger, but we never give up our belief. In 1920s, China was governed by Jiang Jieshi, most people lived in poverty. But Mao  Zedong was born. He led us to fight for independence. Nothing is impossible. Only 3000 soldiers walked 25,000 km and fought against millions of enemies. But they won because they kept moving and never gave up. Yes, it’s not a story. We must remember history and then know our now good lives are invaluable. We must remember that maybe we don’t have what we like but we  must like what we have.
关    键    词 :坚持,毅力,永不言败,顽强拼搏,团结。
研究解决的问题:红军长征的有什么意义?在当代长征精神还有没有价值?长征精神能给我们什么样的财富呢?我们又该在当代生活中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作生为高中生我们又该如何在学习的长征路上走的更远呢?现代生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但是人类的灵魂去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变得迷茫,我们走的太快了么?是不是忘记了些什么?回首身后,我们应该找到根多的答案吧。面临即将到来的高三,我们的长征之路即将开始,在此之前,我们要向前辈敬礼。
研究问题的假设:这是一段光辉历程,我们通过学习,想会会对每一个成员有教育意义。我们假设这是一段路程,一路走来,我们看到的是坚持,一路走来,我们学到的是韧性,我们也要继续走下去。
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通过网络,图书等海量资源查找,我们力求掌握相关的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讨论,交流,向老师求教,从而深入了解长征的内涵。其次,我们组织一起观看相关影视资料,从而进一步熟悉背景,感受长征的壮烈与红军的艰苦卓绝。我们还一起研读了相关的文学作品,包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我们还学习了几首与长征有关的歌曲,歌声中激扬的歌词让我们仿佛置身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针对结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我们还展开了组内辩论赛,从各自角度分析,从辩论中学习,从竞争中认识理论,通过辩论赛,我们在一种严肃而又活泼的氛围中总结了学习成果,纠正了组员的误解,统一意见,并完成了研究的最后阶段,为结题报告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研究的基本过程:研究历时一学年,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第一步:07年9月至11月,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主要工作是查找资料,通过网络和图书了解事实,内容请见“摘要”。第二步:07年12月至08年3月,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和探讨,我们抽出课余时间,一起探讨,遇到不懂得就向老师请教。这里要肯定杨程和黄盛华的工作,他们负责联系老师。第三步:收尾工作,我们一起整理资料,一起完成结题报告。
研究获得的结论:从军事角度考虑,红军的长征创造了人类的一种奇迹。在装备上落后的情况下,红军万里转移,采用多点战术,歼敌于运动之中,又保持自身的战略安全,这种军事上不对称叫人称绝。通过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种精神,那叫永不放弃;一种信念,那叫胜利属于我们;有一种勇气,那叫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一种责任,那叫祖国。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更不应该抛弃,我们要学会韧性,顽强。中国的军人有一种魂。
研究的结果分析:我们思考了红军为什么能完成长征,其实不奇怪,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民族,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想我们已经不需要说什么了,我们的祖国是勇敢的。我们又联想到了5.12汶川地震,在天灾面前,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还有我们的子弟兵,我们在一起,我们坚持着,这难道不是团结么?难道不是毅力么?我想我们就要高三了,我们的长征路就要开始了,我们也该努力了,乐观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吧!
倡导:“少年幸苦终生事,莫向光阴惰寸金”,生活的路上我们会遇到挫折,不要哭泣,不要放弃,你只要记住,那么多的日子要过,过来了也就过去了。我们不能伟大,但坚持乐观并且努力那便是成功者,那便是强者。我们向所有中学生倡导,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做生活的强者,加油!!!!!
每个组员报告:黄盛华: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亮剑》这样一部电视连续剧,很多人都会为剧中的李云龙而深深的折服,因为他有一种坚毅的品质,他有一种逢敌必亮剑的军魂,那是一种气概,是一种敢的气概。曾经翻雪山,过草地的他具备了这样一种可贵的精神,让人回味无穷。
颜俊锋:曾经的我不怎么觉得红军长征有什么了不起的,听来听去不就是那些个两万五千里的路程。但通过指导老师给我们的建议,顺着她帮我们指明的研究体会路线,我们逐渐的拨开了我们与老红军们的那层烟雾,我们慢慢的接近了他们,慢慢的了解了他们,慢慢的体会了他们,
杨霄:慢慢的懂得了他们,让我们不得不敬佩他们。风餐露宿,风吹雨打,与死亡做着斗争,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却做到了,他们逃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胜利的会师。宣告着继续的共产党革命。凭的是什么?真的是那份毅力,从上到下的贯穿着中国红军们!
林永健,杨程,陈海华都认为:我们已经在现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环境生活了太久,我们得到了很多优良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美妙感受,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当我们总在赞赏以及注意我们又有什么新的发明新的创新却不曾注意我们身上正在悄悄流逝的东西!那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坚毅不怕苦敢于往前迈进的无畏之心。于是我们选择通过了解红军长征,在学习以及了解这段伟大历史的同时能让我以及我的同学们都能再次感受到那份力量!
在学习紧张的同时,我们通过抽出平时的空闲时间去了解学习,在合理的分配之下,我们的效率极高!我们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方法阅读到了大量的史实故事,有的另人热血沸腾,有的另人潸然泪下。但我们能感受的却是那份真真正正的刚毅与坚决,他们体现的是那份军人的坚持,是为国为民的坚持。尽管极其困难,但中国红军没有放弃,翻雪山,过草地。多大的困难他们也没有低头。虽然我们没能探访到长征红军,但通过和解放军爷爷的交谈我们依然能够感受的那份伟大的力量,他们所传承的不正是那份红军长征精神吗?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更加体会到了那份可贵。
通过这样一次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历史,特殊的感情。在辛苦的学习生活里,我真的时刻能感受到那份坚毅对我的激励。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具体工作介绍:颜俊锋,陈海华(资料查找及整理)。杨宵,林永健(负责学习探讨工作的具体策划指导)。黄盛华,杨程(联系老师,和老师交流,向组内成员转达,向老师请求帮助等)。
评         价:颜俊锋评黄盛华:该同学工作认真,对与自己的岗位有较高的责任感,是个热心肠的人,但工作还欠仔细,希望改进。
杨宵评林永健:工作很认真,和他一起合作让我学到很多,他会是我学习的榜样的。
杨程评陈海华:该同学很好,他的知识面很广,在研究中给了我不少帮助,谢谢。
林永健评颜俊锋:身为组长,以身作则,研究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组织能力,但我希望他今后能更加大胆。
黄盛华评杨程:是个又较强交流能力的人,和老师的交流中表现出了这一优点。
陈海华评杨宵:人很和善,在研究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较强的责任心。
教 师 评 价  : 我负责这一小组的研究指导工作,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才能。 首先我是教政治的,从他们研究的专业性上讲,我不敢说是完全好的,但是他们真的很努力。在研究之初,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他们本着以事实为依据,在研究中尽可能掌握准确的事实。他们懂得运用所学知识,他们有着自己深邃的思考,这都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相信他们会在今后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的。
附         件  :     访谈
戴家和,96岁,安徽六安人,1931年参加红军
长征,是红军,也是戴家和人生的一道坎。戴家和长征一路走来艰辛异常,但走过这道坎,戴家和知晓了中国的走向,他为此付出全部青春年少。而今,他以96岁的高龄安然休养在杭州吴山附近一个宁静的小区里。
戴家和老人坐在蓝色碎花老式沙发上,他需要紧闭着眼睛,以尽力帮我们想起1934年前后的往事。老伴李大妈凑近耳朵,大声说话,提醒他回忆的重点。李大妈说:“这些故事,曾一点点的都讲给孙女过,但如今忘掉的日子更多了。”
1931年收稻子的季节,戴家和从安徽六安老家加入红军赤卫队。红军在当地的宣传工作深入人心,甚至老乡间传闻参加红军,连家中农活都会有人照顾。于是,一年后戴家和又和100多位老乡参加红军,从此开始四处征战。
戴家和所在红军30军11师33团一直活动在鄂豫皖苏区的边境与敌人周旋。一天,戴家和突然被11师政委李先念同志叫去谈话,身材魁梧的戴家和被任命为该师某团指导员。戴老回忆说:“我当时说,我不干,我不会做官。但政委(李先念)说,你不干,谁来干呢,难道我还要请你不成?”于是戴家和交出了长枪,换上驳壳枪当上了指导员。
戴家和所在部队向西移动,戴家和发现他们跨过曾经来回穿梭的平汉铁路后,再也没有折回。不久,戴家和来到四川铜兰坝(音)地区,红军继续进行土地革命,这时戴家和的主要任务是巩固部队,并且在当地百姓中间招收新兵。一切进行得顺利有序,戴家和说:“我们早晨吃完饭,去打土豪,然后工作劳动,一切都很顺利。”
但情况在1934年发生变化,部队经常接到急行军的任务,通知带上三五天的干粮后出发,戴家和的食物袋里装满了大米做的干饭。戴老说:“我们谁都不知道是长征,我们想走走就要休息,可大家发现这次行军走个不停,敌人在后面追个不停。走了一天天,过了一条条河,竟然到了无人区。”戴家和说的无人区,应该是四川和西藏交界的地方。那些天,吃的越来越少,气候也越来越恶劣。部队里还流传开了当地的一个俚语“大雪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而战士们得到命令,今晚就要翻越雪山,戴家和对属下特别强调,谁也不能掉队。
戴家和记忆里的雪山冰冷而且残酷,但戴老说,毕竟那里只是我们和老天爷在拼命,而和敌人的周旋更加凶险。
穿越草地时,戴家和受伤了,子弹从大腿一侧打入,一侧穿出,一段时间里他都是靠战友抬着行军。1936年记不清日子的夜晚,戴家和和战友们驻扎在一个小村庄,而追剿的敌人半夜来袭。部队突围时,戴家和因行动不便留了下来。戴老说:“当时的村庄都有围墙,围墙的外面部队还挖了一米多深的战壕,当地老百姓就把我藏在了铺满稻草的战壕里。”
天亮后,打扫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发现了他,戴家和听见了一段判定他生死的对话。一个敌兵说:”这里有个赤匪,腿断了,身上没枪,没钱。”另一个敌兵说:“杀了吧,又没法当俘虏带着走。”这时有个军官说:“走吧,走吧,杀他还麻烦,反正他也爬不出这壕沟。”戴家和暂时活了下来,还保住了藏在伤口绷带里的2元负伤费。
敌人撤出后,戴家和大声呼救,找到一位当地村民,戴家和对他说:“我肚子饿,还想让你把我藏到个隐蔽的地方去,我不能走路了。”不一会儿,村民带来碗面条,吃完后,村民背着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直到沙地边缘的一间茅棚。戴家和觉得这里应该安全了,把那两元钱给了村民作为报酬。戴家和挪动身体爬进茅屋一看,惊呆了,破房子里有几十个红军伤员,人都还活着,但饥寒交迫,甚至有人口渴的正在喝碗里自己的尿。
半夜,他们又遇到了土匪,土匪抢钱抢枪,甚至连伤员身上的棉衣棉裤都要剥去。戴家和说:“我的棉裤是负伤后一个团部老书记给我的,而且那时候外面还下起了雪,没有棉衣几乎没有活路。”戴家和从屋里偷偷爬了出去,一直爬到沙地的中央,戴家和找到一根棍子,他决定靠这根棍子帮助一定要找到部队。
戴家和从此一路往北,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戴家和用身上的皮袄换回一次像样的午饭后,便一路全靠百姓接济生存了,还要躲避敌军抓捕。直到“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开始,戴家和在兰州遇到收编原红军部队的机构,又辗转来到西安城,在火车站巧遇当年老战友重返部队。
戴家和的长征至此结束,没有影像没有笔记,如今只有腿上褶皱的伤疤里记录了当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