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日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32:46
 输入密码,进入公司的内部网。有意思,一个新员工把他的留德日记当作工作日志贴了上来。OA系统与贴吧合体了,还是年轻人有创意。留德日记     (一)

  我挣扎着睁开紧闭的双眼,眼前只有朦朦胧胧的天花板,于是我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揉了揉眼睛,这样,我终于可以看清一些东西了。

  不过我并没有打算马上起床,我躺在那,迅速地想了一下今天的日程,然后一脚蹬开被子,一股寒气浸染全身,我不得不从床上跳了起来,随便套了件衣服,就直奔卫生间了。这里的镜子,是我每天清晨面对的第一个自己。

  我打开水龙头,灌了点水,然后把杯子放在一旁,拿起牙膏挤了点在牙刷上。这牙膏是我在一个叫dm的店买的,这个店专门卖各种生活用品,比如皂角,洗衣粉,洗发露,沐浴露……零零碎碎的小件,都是生活上常用到的。这个dm店好像还是全德连锁的,价格比一般超市都便宜,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其实他们旁边肯定是有几家超市的,难道供货商故意以低一点的价格给他们,还是他们的物流仓储做得更好?也或许,是德国人喜欢这种分开买东西的方式,因为这样逛街的时间会长一点,好打发时间。和大多数事情一样,我不能理解这个。

  想完这些之后,牙也刷完了。每天早上的刷牙动作真的很机械,很规律,可能没人在意,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刷牙的顺序和次数都是固定的,甚至漱口水的量都差不多。我们就这样重复着现代人的生活。把杯子和牙刷放好,我拿来脸盆,打开热水龙头。我住的这所房子,没有集体供应的热水,于是每次用热水都要现烧。但是这个热水器真的很强大,一万多瓦,烧起水来很快,洗澡的时候边烧边洗,完全没有问题。其实这个技术不难,只是需要电线足够粗,这样的话电阻大,然后电线的质量足够好,不那么轻易被烧掉就可以了。家里还有一个烧水壶,功率更大,我同时用它烧水以及用电磁炉做饭,断电过好几次。以后每次用就很小心,只敢单独享用它了。这些德国的家用电器,真的是用个几十年都不坏,有的时候,厂家自己恐怕都很无奈。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制造的质次价廉未必全是负面的,容易坏的东西才换得勤嘛。

  我用毛巾在脸上快速的抹了几把,拧干之后擦了擦脸,就算是洗完脸了。放好盆子和毛巾,赶紧回房间穿衣服。一件一件往身上套,想着前段时间去一个大仓库似的服装市场抢衣服,真的是抢。好像是某品牌的仓库,一般集中在那里卖些折扣很好的衣服,然后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9点开门,8点多门口就排起了队,门一开大家就一窝蜂进去了,队形还是有一点的,但是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难道这就是秩序带来的效率?德国人,无论男女,在里面都毫不避讳的换着衣服。最开始,你看到几位德国姑娘在你面前穿着内衣可能还不好意思,不过几秒钟之后,男人的本能会让你肆意的扫射周围,用泛着绿光的眼神涉猎各色裸露的身体。然而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回过头来看眼前的衣架时,却发现已经被扫荡一空了。衣服都进了别人的推车,因为大家要先抢到手在慢慢地试穿,淘汰,选择。这些人里面,大多数可能还算得上是德国的中产呢。

  我把衣服穿好,就去厨房猎食。早餐一般都是用很短的时间搞定的。我找到杯子,打开冰箱,取出鲜奶,倒了一杯之后就拿过去放到微波炉里加热。牛奶不能太热,大概以70度左右为宜,否则里面的营养成分容易破坏。德国的牛奶不贵,而且很新鲜,一大盒才不到10块人民币,通常可以喝4个早上,而国内买个伊利蒙牛的大果粒都5块了。这些基本的生活品,政府是要控制价格的,当然对质量的监管更加严格,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三氯氰胺之类的。食品,就是吃的,是一个人活着的最基本保障,如果这些东西都不安全,我们活着的希望其实是被打破了的。现代人想要过上那种树上摘些果子,野外猎点美味就能充饥的日子,恐怕是很难了,也许非洲大陆或者其它偏远地区还是存在的,然而我们总是把自己当作救世主一样,希望给他们带去现代文明,于是这又是一个有趣的争议了。

  我一边喝着牛奶一边吃点简便的早餐,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带些饼干去教室吃的,因为起床的任务很艰巨,这总是让我的背影在清晨的那一段时光里显得非常忙碌。用最后一点牛奶咽下面包或是饼干,我赶紧把杯子拿到水池洗干净。折回房间,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出门了。我把要用的东西往书包里乱扔一气,快速打包。小学初中的时候,我还会花很多心思去考虑怎么把书本依次放好,乃至笔盒或笔袋的位置都是固定的。长大了,好像对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完全没感情了,除了那些有洁癖的人,大多数人是不是都和我一样呢。打完包,装好学生证,钱包,钥匙以及mp3,把房间的门一锁,我就算是出门上学了。

  楼梯很陡,我很小心的快速走下楼,小心是因为我不想出现电视里常见的那种从楼梯上滚下来的镜头,快是因为我不想错过公交车,因为20分钟之内只有一班,错过的话,我不仅会迟到,还得在那站20分钟等下一班,这在我看来,是比迟到更不能让人接受的。德国的公交车都是有时刻表的,由于这个城市不大,车次不是很密集,一般来说每个小时只有3班,到晚上和周末一般每小时2班。夜间过了12点之后,有夜车,但是一个小时一班,只不过绕的远,因为想照顾到各个地方的居民。有人说德国的公共交通系统比美国好多了,住在城郊的农村也能搭乘,但是在美国的大农村,没汽车基本上没法生存。

  (二)

  从我家出来走到公交站点只要3分钟,不过因为公交站在马路对面,我需要穿过马路。尽管有斑马线,可我每次都横穿过去,因为我懒,斑马线绕的远。开始我以为德国人都会遵守交通规则的,后来慢慢发现,人家比我还猛些,我起码看着车,人家几乎是赶着来往车辆之间几秒钟的缝隙就冲过去的。这样的大多是年轻人,我看到很多老年人都是拄着拐杖慢慢走斑马线的。不过在德国,司机是真的对行人很客气,如果他们看到有人过马路,一般都会主动慢下来,让行人先过的。这一点可能也和法律有关系,据说如果撞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这家子的生活就全归司机了……但是如果他们看不到行人,车速还是很快的,就我家门口这条不算主干道的双车道公路,多数司机都开的飞快,有的时候公交车司机都跟着飚车。

  我照样穿过马路,在站台等车。一般情况下,我都是算好时间过来,这样不需要等太久,也就提前3分钟吧,因为有时候车会提前,而且司机不会等,人上完了就走。估摸也就等了2分钟的样子,车来了,我出示了一下学生证上的免费乘车标记,跟着前面的人上了车,赶紧找了个座位坐下。作为学生,我坐车是不要钱的,但是我每个学期都要交220欧元,相对于500欧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了,但是也就大概相当于普通德国人一周的生活费。免费车辆的范围包括本州内所有的公交车和火车的二等舱。我没算大概的距离,但是相当于北京到天津多了,因为我可以做到科隆和亚琛这样的城市,而所需的时间比北京到天津(不是那种30分钟的高铁特快)还长一些,火车车速也大概要快一些。不过大多数做车的人,都是不用买票的,基本上都拿着月票,或者其他各种类型的卡。买票是直接在司机那买,如果人多排队上车的话,后面的人是都要等着的。应该说买票还是很耗时的,但是我基本上没见过什么骂骂咧咧或者着急嚷嚷,要是在国内,一是人多,二是大家的心态普遍比较着急,估计肯定有一场热闹好看。

  由于每天都坐公交车,基本上见识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不过为数最多还是学生和老人,而最吸引眼球的是带着孩子的妇女,拄着拐杖的老人,以及一些残疾人。开始我很奇怪为什么老人这么多,后来一想,其实国内也多,只不过国内的老人一般是不出来活动的,即使活动,很少做公交车的,大多是在公园里遛遛弯,抑或是在子女儿孙的陪同下小小地游玩下。而这里的老人,都是一个人出行,有的甚至年纪一大把了还自己开车。西方人还是独立的,个体就是个体,孩子长大了,该搬出去就搬出去,自己想清净,父母恐怕也不想再负担。所以老人一般都是自己过,自己上街买菜,自己照顾自己的一切。这是两种生活方式,我们喜欢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而这边也许更喜欢一个人清清静静。记得我们班有位荷兰的姑娘,就在前段时间回家料理丧事了,据说是奶奶去世了,死的时候自己在家,儿孙们也都不在身边。若在中国,这必定是凄惨之至的故事了,可是这边像是习以为常了。而且,我这位同学的奶奶到去世时住的也都是出租屋,她之所以赶回去,也是因为房东要求家人尽快收拾完老人的遗物,好腾出房子。这若在中国的文化里,又不免多少唏嘘,可是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别人的活法,你且看吧。不过国内现在的情况恐怕也在变吧,越来越多的老人独守寡居,世事无常,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多玩玩,到那时候,真的是想走也走不动了。

  至于残疾人,见到的也是比国内多,道理也是一样的,他们都出来活动了,而国内的残疾人,恐怕都憋在家里了。我经常在大学食堂和图书馆里见到残疾人,坐着轮椅车,吃力捧着书或是攥着勺子往嘴里塞东西。我是很同情他们的,也感叹这边对于特殊人群的照顾真的是颇为费心。公交车每次停下都是向车门那一边倾斜的,因为老人、残疾人以及带着婴儿车的人会更容易上车;在所有你能想到的公共空间,都是有电梯或是残疾人通道的。这项举措,在北京奥运会之前的那段时间里也是很风靡的,只不过我们只是学学表象,真的要想做到对他们的关照和用心,我们的路还长呢。

  另一类常见的群体就是带着小孩的父母了。我很奇怪为什么德国人这么喜欢用婴儿车带小孩出门。一个德国同学也和我有同样的疑问,我们都觉得这很麻烦,非常麻烦。到哪都推个小车,占地,碍事。有很多人坐火车也都是带着婴儿车,我不知道父母们是嫌抱孩子累还是咋地。不过这个车上附加的功能还是很多的,遮雨,可以携带很多婴儿必备用品,比如尿布奶嘴等。装一个孩子的婴儿车不稀奇,有时候看到双胞胎或是兄弟姐妹的并排车或是前后座就显得有点意思了。不过总体来说,我见到带孩子的德国人还是占少数,而且就算带也只是一个,而多见那些屁股大大的土耳其妈妈,一带必定是2个以上,上了车就是一大片体积,有时候她坐下来,整排车座都满了。由于我在西德,朋友说东德的外国人少些,我也没去过,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话说土妈妈们都能生,因为养孩子是个挣钱的活。这些人都是德国国籍的,生一个孩子,政府一个月给小孩的补贴够一个成人半个月的生活费,而且一直给到十几岁。所以很多移民过来之后是生一个养到十几岁,然后再生一个,这样他们自己工作不工作都无所谓了,随便挣点钱就能糊口了,一家子人也活过来了。可是,所有的这些土人,都不认为自己是德国人。我们班里一位美丽的巴西姑娘跟我说,她遇到一位三代都在德国的土耳其人,还是认为自己不是德国人,是土耳其人。她说恐怕欧洲这片地方历史上打来打去的,大家的仇太多了,忘掉是不可能了。我在北京上德语班的时候认识一位高中生,过来交流一年,与我离的近,也是碰巧住在土人家里。她来了也快半年了,可我们也才见了2次,时间是一个原因,但是更多的恐怕是即使我们都有时间,她的接待家庭也不让她随便接见外人。这个规矩并不只是针对她,也不是对她不放心,而是对那个家庭里的另外两位女孩子,同样适用。据说每晚土爸爸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全家人都要在客厅迎接他,然后陪土爸爸聊天,大约一个小时之后才能自由活动,若是不参与,全家人都会对你不高兴,而自家的孩子如果不在就肯定是会被土爸爸妈妈骂的。家教森严,同时虔诚地信奉伊斯兰教,土人的世界和德国人完全不一样。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德国的土人家庭,若是不出门,恐怕真的觉得自己是在土耳其,而不是在德国。有数字说欧洲的外来人口数将近10%了,具体我也不清楚,但是有中国朋友告诉我,很多土耳其人,突尼斯人,通过和德国人结婚的方式拿到绿卡和国籍,然后就在这边享受了。但是这些的内心,恐怕大多还是不会认同德国的,甚至他们的下一代也是如此。美国是个大熔炉,那德国呢?欧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