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脐疗法 - tianweimin135558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11:39

敷脐疗法

健康疗法 2010-05-29 07:16:15 阅读30 评论0   字号: 订阅

敷脐疗法

中医养生 2009-09-30 10:33:06 阅读160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经络之气血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此法可通过调整任督二脉功能而治疗全身疾病。本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一、敷脐疗法作用机理

    敷脐疗法是中医学外治法的一种,它是利用各种治疗手段作用于脐部,通过经络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几千年的历史与临床实践证明,脐疗可治疗全身数百种疾病,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一些疑难病症,并有预防和保健作用,它具有简、便、廉、 验、捷等特点。

    脐为生气所系,内通五脏而关于肾有极为重要的生理意义,关于药物自脐吸收,前人多有验证。徐大椿日:“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清代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脐联系于全身经脉,药物经脐部皮肤吸收后,可循经络贯穿全身,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所以敷脐疗法和内治法,虽然给药途径和方法不同,但其治疗疾病的原理是一致的。

    现代医学对脐部用药经皮肤吸收的认识更为明确,认为药物经皮肤吸收,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表皮又可分为五层,最外层为角质层。近代对皮肤的生理变化研究表明,水溶性与脂溶性药物可经被动弥散,穿透角质层渐渐被吸收。此外,皮肤附属器汗腺毛囊、皮脂腺也是药物吸收的通道,尤其是一些高分子物质,不同体表部位的皮肤结构有一定的差异,而使药物吸收程度也不一样。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透弥散,并且脐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联,故渗透力强,由于药物经皮肤吸收和皮肤厚度成反比,和皮肤扩散性成正比,故脐部皮肤和其它部位比较最有利于药物吸收。脐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与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见药物在脐皮肤穿透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而人体循环。

    经络与周围神经节段,中枢神经有密切的关系,近年尸解中发现,在穴位的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结。现代研究表明,不断地刺激(包括药物)脐部皮肤,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籍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使机体康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历代中医针灸文献认为,“肚脐为穴中之穴”,是强壮保健常用穴位,且有健脾益胃、益气固脱、温补下元的作用。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以温药贴脐疗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其机理在于借助药物刺激脐穴的皮肤,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使机体的某些抗体形成,免疫力提高,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和防御机能,故能战胜疾病。

    二、敷脐疗法的特点

    1 操作简便

    中药敷脐疗法可根据不同疾病需要,取一定量的鲜药捣烂,或取干药研成细末加水或药汁、酒、姜汁、油脂等充分调匀,脐部清洁后将调好的药物直接敷于脐部,外加胶布或膏药予以固定即可。也可将干药(捣碎)炒热,装入薄布袋内直接敷于脐部后再予以固定,方法简便易行。

    2 使用安全

    内服或注射药物,有时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是对药物的过敏难以及时消除而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导致出现不良后果。但敷脐疗法却易于随时观察患者的适应度和感受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撤除。只要辨证准确,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且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和掌握,安全可靠。

    3 适应症广

    临床实践及医学文献记载表明,敷脐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等,小儿疾病如疳积、遗尿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均有独特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衰老、幼稚、急症等“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 的患者,其治疗作用发挥尤为突出,可以补内治之不及。 

    4 注意事项

    ①使用敷脐疗法必须遵循先辨证次论治再用药的原则。在使用敷脐疗法时,必须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依据在四诊的基础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进行辩证论治。②用药尽可能选取气味俱厚的药物或研末后炒香。③对所敷药外盖胶布或膏药要尽可能使其处在“密闭式”状态下,以免药性“外泄”影响疗效。④ 为提高疗效,可采取局部适当加温或将药物加热的办法。⑤有些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使用中药注意观察,防止皮肤起泡后溃烂,造成感染。       

  1.温补壮阳,固精止遗。五倍子,炮姜,小茴香,龙骨各5g,共研细末混匀,以少许人乳调敷于脐上,固定5-7天除去。用于治疗阳痿,一般用药一次见效,3-5次可痊愈。

     2. 温肾壮阳,固摄止遗。葱白4-8根,雄黄1-3g(视年龄大小增减),于晚上临睡前敷于脐上固定,次晨除去,每日一次。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3.固摄敛汗,提升固脱。五倍子3g,辰砂0.7g,共研细末,开水调润;或用五倍子5g,食醋调润,敷于脐上,固定,每日换药一次。治疗小儿盗汗,小儿遗尿,成人夜间多尿,小儿腹泻,脱肛,男子遗精及妇女子宫脱垂。

     4.温中散寒,收敛止泻。酒饼一个研末或五倍子末5g,吴萸6g,炒焦为末以食醋调成饼:或川椒末5g(黑白均可)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脾胃脘痛。

     5.清热利尿。田螺6个(去壳取肉),生葱白5根,冰片6g,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治热结小便不利之症。

     6.清热除烦,镇静安神。陈细茶叶(越陈越好),嚼溶;或黑牵牛子粉1g,朱砂1g,冰片少许水调敷于脐上固定。或用鸡屎填于脐中(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治小儿夜啼之症。

     7.止痛。生盐5g,嚼溶敷于脐上。治小儿腹痛。

     8. 发表散寒。葱白,苏叶,薄荷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治小儿感冒。

     9. 润肠通便。大黄3g,食盐4g,共捣为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便秘。

     10.清热化湿。黄连2g,吴茱萸1g,共研细末,填于脐上,固定。治小儿口疮(鹅口疮)。

有0人推荐   阅读(160)| 评论(2)| 分享    | 引用(1) |举报  虚弱体质如何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