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林与大剂量维生素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53:24

 

维生素C与感冒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Y1] 。与动物不同的是,人体必须从外界获得维生素C,如果缺乏则可导致坏血病。成人的膳食标准日供给量(RDA)为60毫克,每日需250~300 毫克,几天内即达到饱和状态,过量吸收则排出体外。因此,美国医学会推荐维生素C每日的预防剂量为50~100毫克,治疗缺乏症为 250~500毫克。英国荐用的维生素C成人日摄取量为40毫克。由于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人们一直推测它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临床应用由来已久,但疗效未得到证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维生素C防治感冒的报告,但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70年,鲍林的《维生素C与感冒》出版,声称维持健康所需要的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因人而异,差别悬殊,许多人的需要量远比日供给量大得多。一般人每日口服维生素C 1克,感冒的发病率可以下降近一半,有些人的需要量更大,达4克,并且用很大篇幅阐述了关于矫正分子的假说和斯通的进化概念。由于当时社会正出现“自然健康”和“天然食品”热,加上他的科学家名望和亲身经验,该书立即畅销美国,维生素C的身价也因此陡增,销售量直线上升,以致“供不应求,超出了生产能力”。同时,鲍林还抨击医学界和药厂,为了感冒药的销售和医学刊物的广告利益,企图抹杀维生素C的有效证据。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迅速作出反应,指出全国范围的维生素C热是“荒唐可笑的”,“尚无科学证据,而且没有重要的研究可以表明维生素具有防治感冒的作用”。医学界同样对鲍林提出激烈的批评,认为这本书的观点 “只不过是理论推测而已”。《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书评说:“在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追求真理的哲学家或科学家作出的论述,而是一个为了推销某种货物的广告商声嘶力竭的叫卖,……。甚至那些吹捧鲍林的人,也不希望他写这么一本书。”《药物与医疗通讯》批评说,鲍林的结论“是根据胡思乱想或很不严谨的临床研究得出的,因而是一家之言”。作为著名的科学家,鲍林曾试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未能如愿,论文被退回。
  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迄今尚无针对此症的特效药物,病程为自限性,不治自愈。一个人每年可以患感冒多次,每次轻重都不同。要评价药物治疗这种疾病的效果,尤其需要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  
  在鲍林的《维生素C与感冒》问世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很好的研究否定了维生素C防治感冒的作用。如1967年英国蒂勒尔 (Tyrrell)领导的感冒研究组进行的志愿者实验:试验组每日口服维生素C 3克,对照组服安慰剂,再用病毒攻击,两组的感冒发生率、病程和病情轻重完全相同,结论是维生素C预防无效。但鲍林认为过去的研究无效,是因为所用剂量太小,和资料分析不当。由于他的影响,医学家重开维生素C防治感冒的临床试验,结果是至少16项设计周密的双盲试验一致证明,除个别试验出现症状略微减轻外,大剂量维生素C对感冒无预防作用。加拿大流行病学家安德森领导的研究组先后进行三项临床试验:第一项结果是,大剂量维生素C组比对照组的感冒发病率低,症状较轻,统计学差别显著,但实际意义不大;第二项试验则完全无效;第三项试验是应用较小剂量的维生素C,每周服500毫克,患感冒较对照组轻。施瓦茨等给志愿者每日口服3克维生素C,连续14天,然后用感冒病毒攻击,结果未发现有预防作用,患病天数没有缩短,仅症状略有减轻。这些说明,维生素C预防感冒是无效的,“减轻症状的作用”也很不可靠。值得仔细介绍的是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中进行的一项防治实验。受试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维生素C药丸,对照组服安慰剂乳糖药丸,观察效果的医生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谁或自己服的是什么药,即双盲试验。因为维生素C味酸,乳糖味甜,于是受试者中有102人试图咬破药丸尝味道猜出所服的药物,其中79人猜中了。结果如按服维生素C或乳糖两组进行分析,前组患感冒的症状较后一组轻。但细分发现,维生素C组猜中者,感冒的病情较对照轻,病程短;未猜中者,则两组没有差别。再进一步分析9个月观察期间的感冒大于2次的发病率为:猜维生素C实际是乳糖对照的为18%,猜乳糖但是维生素C的为67%,未猜的维生素C组36%,未猜的对照组47%。这说明,当一个人对一种药物或疗法信仰时,可以出现虚假的效果,即安慰作用,这说明了双盲试验的重要意义。 

 

大剂量维生素C防治癌症与心脏病

    1979年,鲍林的著作《维生素C与癌症》出版,宣称大剂量维生素C对癌症有效。1986年,在《怎样才能长寿与健康》一书中,鲍林把大剂量维生C说成是万应灵丹妙药,“可以增进健康,增加生活乐趣,有助于防治心脏病、癌症和其他疾病,并且延缓衰老”。他身体力行,自称每日至少口服12克,患感冒时增加到40克。1993年,鲍林患前列腺癌接受放射治疗,他断言,由于他长期服维生素C使癌症发病延迟了20年。这种说法当然无法验证,不幸他最终仍死于癌症。

    罗宾逊是他的学生和助手,帮助他建立了鲍林研究所,成为首任副所长。1978年罗宾逊用裸小鼠研究给予不同组成的膳食,紫外线照射后皮肤癌的发生率。结果给予小鼠相当于鲍林推荐给人的1~5克维生素C的剂量时,能促进皮肤癌的发展,发生率为对照组的2倍;在相当于每日100克、接近致死量或营养不良组,小鼠的皮肤癌才受到抑制。鲍林对这项结果非常不满,因为与他提倡的维生素C可以防止75%的癌症的说法相左。他还公开宣布罗宾逊的研究属“业余水平”,是不适当的。罗宾逊不久便被解雇,同时实验动物被处理,资料也被没收销毁。罗宾逊因此状告鲍林研究所毁约和伤害名誉,1983年此案在法庭外以57.5万美元的赔偿了结。鲍林接受《自然》杂志的采访时说,研究所接受这种结案办法,是因为厌倦旷日持久的官司和付出的代价较小,支付的费用只是对罗宾逊失去工作和诉讼费用的补偿。可是,法庭协议书上却明白地写着,其中42.5万美元是对罗宾逊诽谤的赔偿。1984年,在罗宾逊处境艰难的时刻,美国化学会授予了他普里斯特利勋章。1994年罗宾逊和他的同事发表了上述小鼠实验结果。

    鲍林还积极宣扬适当应用维生素C和赖氨酸能够完全控制、甚至治愈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中风。他还极力鼓吹正分子医学(orthomolecular medicine),但这些都只是想象的机制,缺乏科学根据和临床试验支持。

    由于鲍林的影响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约有5000万人服用维生素C作为保健品,维生素C的需求量迅速上升,批发价格涨了三倍,连续多年年销售额达数亿美元。为此药厂欢欣鼓舞,称之为“鲍林效应”。荷夫曼-罗氏(Hoffmann-La Roche)制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商,获利最多,作为回报,每年向鲍林研究所捐赠10万美元。1976年,鲍林还协助领导美国保健食品业向国会施加压力,要求通过一项法案,旨在削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保护消费者免受营养品误导的作用。1977、1979年他接受了美国营养食品协会的颁奖,这个协会是专门制造和销售保健食品商家的组织。1981年,他向美国保健联盟(NHF)捐款,该联盟授予鲍林保健自由贡献奖,并接纳他的女儿为终身会员。事实上,保健联盟是一个促销各种保健骗术的组织。1983年,“保健食品”推销商法尔可尼 (O. Falconi),因声称维生素C可以预防膀胱癌、控制尿路感染、戒烟戒酒以及清洗胃肠免受咖啡因不良作用的伤害等,遭到虚假产品宣传的指控,鲍林为此还出庭辩护。

    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在世界上也有很大影响,在我国也一度风行。上海一位著名的物理学教授晚年在记者访谈中,提到她坚持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增进健康,或许是受到鲍林的影响。
  其实,维生素是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生理需要量不大。除孕妇和哺乳妇女外,健康成人摄取多样化的日常膳食,无须额外补充维生素。由于疾病导致维生素吸收和利用下降或需要增加,才须按医嘱额外补充。大剂量的维生素可能就变成药物,如大剂量烟酸治疗高脂血症。大剂量的维生素A、D、E、B3和B6都可以产生副作用和毒性。维生素C 口服或静脉注射500毫克或以上,尿中草酸和尿酸的浓度显著升高,可能促进形成尿路结石。此外,还可引起腹泻和腹痛。1991年,鲍林医学研究所推荐每日补充的维生素量更大,比通常的日供给量高数10倍乃至200倍。如维生素A 25000国际单位,维生素E 400~1600国际单位,维生素C为6~18克。如此大的剂量在长期服用的人中难免不发生副作用[Y2] 

 

为什么

   鲍林是公认的杰出科学家,英国的《新科学家》甚至把他列为人类迄今最伟大的20位科学家之一,与伽利略、牛顿和达尔文等齐名,20世纪只有他与爱因斯坦比肩。鲍林的成功方面在于用物理学的最新成就发展了化学,而且把现代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

    人们对鲍林提出责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提出的观点正确与否,而在于他对这些观点的辩护采取了非理性的态度,偏离了学术领域要求的科学精神:进行完备的实验,提供充分的证据。鲍林没有直接从事营养和医学领域的实验研究,而是从文献中得出了与大多数从事维生素C研究的科学家截然不同的结论,即维生素C有助于治疗感冒和癌症。鲍林主要通过大众读物和演讲来宣扬他的观点,独立或合作出版了《维生素C与感冒》、《癌症与维生素C》、《如何长寿,如何活得更好》等受公众欢迎的畅销书。在写作手法上,鲍林的几本书大体相同:引述文献资料,摘录一些轶闻趣事,贬低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这与科学家主要通过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是不同的。
  假说也必须得到某些实验数据的支持,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假说;在得到更多的实验数据检验后,科学假说才可能上升为科学理论。他晚年提出治疗各种疾病的假说和治疗方法,原是无可厚非的,但你相信某个假说正确,并不表明它果真如此,你必须仔细搜集观察资料、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决不能把逻辑推理等同于事实。美国主流医学杂志拒绝鲍林和另一个合作者卡梅伦的统计性研究成果,原因就是鲍林的论文中充满了臆测,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甚至《美国科学院院刊》也不刊登他们的论文,即使惯例上鲍林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其论文是不必经过同行评议就可以直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
  科学争论在科学共同体中是非常正常的,鲍林的对手们得出了许多与鲍林的结论不一致的实验结果:维生素C对治疗癌症没有明显的效果。鲍林不去认真对待这些结果,没有通过对照实验提供更充分的证据,而是满足于以个人化的情绪反驳这些结果,认为这些不同意见是对自己人格的攻击,或者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阅读拓展与思考

   1、有人认为,人们夸大药物治疗效果多半出于良好的愿望,而非有意欺骗。由于珍视健康、关注医疗是人的天性,为此花钱在所不惜,使得医疗保健成为一个巨大的有利可图的产业。牟利成了医学产生伪科学和骗术的动力。你是否使用过保健品?你认为市场上畅销的保健品有用吗?你会将它们与欺诈联系在一起吗?为何我国保健品市场如此庞大?你认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2、前不久,中国科学界曾展开过一场“中医是不是伪科学”的大讨论,它波及到很多个领域,请你在课余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3、有人认为,生物医学和医疗是伪科学、弄虚作假和骗术最容易切入的领域。这是因为高度数学化、逻辑结构严密的物理学和化学类学科,具有内在的“防伪能力”:实验的条件易于标准化,结果对错不难重复证明。而人体和生物学实验条件较难控制,容易出现未知因素的影响,结果的不确定性或变异性较大,重现性较差,在已知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而且在大众的心目中,人体和医疗有其神秘性,加上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人们总是习惯给观察到的事物加上主观色彩,以适合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跟着感觉走”。这样,错误就难免出现,别有用心的人也易于寻找遁辞和借口来钻空子。人体“特异功能”和医疗骗术,远比“浅底船”和“水变油”难揭穿得多,就是这个道理。你如何理解这种观点?  

 

    4、有人认为鲍林晚年的行为不能用“老糊涂”几个字来简单描述,而是他复杂性格的一种表现,鲍林的智力活动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他科学生涯的前期和不涉及个人情感的领域里,他能够仔细地用经验事实检验他的思想,这时的思想是开放的,能够随时提出并修正自己的新思想,这是他能够在化学领域不断进取的根源。在他科学生涯的后期和涉及个人情感的领域,他对自己的观点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竭力捍卫自己的观点并避免提及对那些观点不利的证据,这是他在政治和营养学领域遵循的思维模式。显然,这第二种思维模式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研究中,固执并不意味着坏事,但需要控制得当,别走向极端。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5、对于有声望的科学家,有人认为是不能盲目崇拜的,特别是在新领域。有成就的科学家往往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常涉足不同的科学领域。在缺乏足够准备的情况下,科学权威对新领域的发言,也有可能只是一家之言。因为每个科学家都受到自己知识结构的限制,一个原因是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变越高,每个科学家只能对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领域有所了解,而对另外的领域则往往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另外一个原因是科学家的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新的科学现象还有一个认识过程。因此,有人认为每个科学研究人员应该以平等而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种不同的观点,不管这些观点来自权威还是小人物,是私交甚密的朋友还是兵戎相见的敌人,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6、鲍林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的导师。在结构化学发展的初期,由于研究手段还不先进,科学家通常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弄清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而卢嘉锡注意到鲍林却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它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象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后来,卢嘉锡认识到这种“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20世纪70年代,卢嘉锡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即“福州模型”),当人们把直到90年代才测定出的固氮酶基本结构与其对照时发现,它们基本近似,卢嘉锡的毛估本领让人由衷叹服。你如何看待“毛估”法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你认为怎样才能从本质上把握该方法,避免“瞎估”

    [Y1]维生素C被认为能有效地清除细胞中的过氧化物自由基。自由基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度活泼的小分子。环境因素(例如阳光辐射、吸烟)也会带来自由基。它们能攻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对细胞、组织造成损伤,这被认为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因此那些具有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所谓抗氧化剂,就被认为有益身体健康乃至能抗衰老。动物实验表明维生素C能减少脂肪的过氧化。但是在过量铁质的环境中,或者在氧化反应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却能刺激自由基的生成。有一项研究表明,每天服用超过500毫克的维生素C反而会增加遗传损伤。

    [Y2]实验表明,在线虫的食物中添加维生素E能够显著地延长线虫的寿命。但是对果蝇的实验却出现了有意思的结果:如果食物中维生素E的含量为每毫升5微克,能显著延长果蝇的寿命,但是如果维生素E的含量增加到每微升25微克,果蝇的寿命反而缩短了。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表明,过量地服用维生素E有害无益。他们分析了1993到2004年间19项涉及135967人的有关维生素E与健康关系的数据,发现每天服用维生素E不高于150国际单位并无坏效果,甚至还可能有益健康。但是过了这个量以后,服用维生素E的人的死亡率开始逐渐高于不服用维生素E的对照组,45年间死亡率大约高出5%。在达到每天400国际单位后,出现了较显著的增加。(摘自方舟子:《科学成就健康:识别假医、假药、假保健品》,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