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21:39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为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机遇,推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才问题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未来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在其"新增长理论"中指出,知识和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效益,而且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效益,从而最终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具有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权。从辽源现实和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才已成为制约辽源发展的瓶颈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去年,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人才工作专门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最近,省委召开了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全省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辽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加强人才工作,是抢抓机遇、发展接续产业的现实要求。我曾反复讲过,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对我市这样一个资源枯竭型的城市来讲,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经济转型,需要我们大力破解体制、结构、项目建设、环境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更需要切实解决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突出问题。而贯穿所有问题和发展要素之中的人才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已由人力投入型向智能开发型、由物力消耗型向科技创新型、由资源依托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们提出打造新材料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高转、高位对接,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优势,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否形成这些优势,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来创造和集成。没有一批适应接续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大军作支撑,我们提出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定位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不仅十分缺乏项目运营、资本运作、外经外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技术应用娴熟、技能工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实用人才也显捉襟见肘,很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苦于没有相应的人才,而不能按时建设、达产达效,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所以说,人才问题已成为辽源发展接续产业最为紧迫、最为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根本,切实把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兴业强市之本",以人才建设所产生的巨大智能,促进管理要素与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高效运转,推动接续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第二,加强人才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推进人才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和衡量标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没有各类人才的整体提升,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文明水准、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就很难升位,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前提和支撑力量。辽源要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就必须努力建设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者队伍、专业人才队伍、实用技能型人才队伍和优秀乡土人才队伍,这五支队伍必须一起抓一起上。实践证明,任何部位人才的缺失与断位,都会影响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实事求是地讲,我市各领域现有的人才,还远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的有机统一,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匹配的各类人才群体。
    第三,加强人才工作,是解决辽源人才队伍现状的根本措施。我市人才资源有一定基础,但在市场竞争作用下,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渐突显出来。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优。按现行人才统计标准,我市人才资源总量为4.8万人,占社会总人口的3.9%,低于全省近1.5个百分点,且增量明显减少,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大专以上学历与中级以上职称人才的比重均低于全省水平;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优秀青年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社科类、基础学科类人才多,理工类、应用学科类人才少,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能创业的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60%以上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经济建设一线人才不足40%,民营企业人才不到3%,人才潜性闲置与显性短缺并存。再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机制不活。人才使用不当、人才激励不力等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人才作用未能得到应有发挥;人才成长与创新创业的环境不够宽松,人才的产出效益未能达到应有水平;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低,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化机制还未形成。这些问题表明,我们的人才工作与现实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人才建设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一定要从加快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真正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和最根本推动力,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走出一条依靠人才振兴事业的健康发展道路。
    二、深化改革,健全机制,以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
    改革创新是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动力。面对人才资源社会化,人才使用市场化,人才积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必须改革,必须创新。改革妨碍人才快速成长的体制制约,破除束缚人才施展才华的机制障碍,摆脱影响创业创新的环境,以创新有为的精神,促进人才总量与加快辽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与各类人才成长的规律相适应,人才结构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 局面。
    (一)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着眼于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实现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认真贯彻大教育、大培训要求,推进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创新,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人才创造条件。
    一要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创新。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市地方人才生成的主渠道。目前,我市的国民教育发展较快,取得了明显成绩,职业教育也形成了一定规模,有了较好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规模水平、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还没有与地方发展需求很好对接,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大力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构筑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结构。要以优化和扩充人才供给、提高新增人才适应性为目标,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要整合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专业院校资源,采取合并重组和合作共建等优势互补的方式,集中优势人力物力,盘活有效资源,打造几所地方职教重点基地,提高综合实力和培养能力,特别是要采取职业技术院校扩展外延等方式,加快建设高级技工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点基地,努力构建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县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振兴发展提供足够的职业技术实用人才。要积极调整培养方向,面向发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突出重点项目实用人才,关注县域经济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职教院校、技工学校的学科、专业和类别设置,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及时为经济主战场培养紧缺人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职业技术院校综合实践实习基地,把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推行"订单式"、"模块式"等培养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打造技术水平高、专业性强、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金刚水泥厂的做法就很好,采取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委托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项目建设投产后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岗位,开设了四个班,进行定向培训,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要努力推动继续教育普及化。着眼于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自觉行为。要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建设一批不同类别人才的重点培训基地,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区别不同人才,实施制度化、个性化、规范化和实用性培训,分层次、有重点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提高教育,特别要突出重点急需人才、青年骨干人才的培训教育,采取项目委托、定向培养、赴外学习、与优秀培训机构合作等形式,加大培养力度。
三要着力实施骨干人才梯次培养工程。骨干人才具有重要的带动和影响作用,是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着眼长远,有计划、分层次培养一批骨干和后备人才队伍。要着眼于发展,加快选拔培养一定数量的、覆盖各学科或各工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与技工骨干人才队伍,逐步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重点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培养一批在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一批市级拔尖人才和市级骨干人才。要加快培养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党外人才,注意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人才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突出中青年人才培养锻炼,积极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到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中锻炼提高,不断增长实践才干。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各行业人才协会,让人才在自主交流、学习与实践中迅速提高。通过建立骨干人才梯次培养体系,逐步形成我市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群体。
    (二)以优化配置为着力点,创新人才引进流动机制。人才在某些产业和单位闲置浪费,而在其他地方稀缺的问题,现有人才结构与发展需求不对称问题,在我市比较突出。只有放错的垃圾,没有闲置的人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人才的合理引进、流动与调控,逐步实现优化配置。
    一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人才往往会向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地方流动。人的需求又是多方面的,吸引人才就要结合不同情况,多角度切入、多方位施策。要用优惠政策引才。就是要正视人才是有价格的资本这一实际,切实解决人才报酬和待遇问题;对于急需紧缺和能起核心作用的人才,要因人施策,用合理的经济成本把关键人才引进来。要在尽最大努力解决经济待遇的基础上,实行非经济投入的无障碍政策,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的顺利创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推行"人才居住证"制度,实行人才引进"一卡通"服务,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人才进入我市成本和代价最低,解决问题最顺畅。要用事业引才。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自身价值,是人才的高层次需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一轮生产要素重组、人才资源流动的新的契机,特别是我市强化项目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抓住和利用这一机遇,以产业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为载体,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敢于让外来人才挑重担、唱主角,为人才施展抱负提供平台。要坚持柔性引才政策,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所为,采取定期服务、兼职服务、技术承包、联合开发、一事一聘等形式,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先进企业等专家、教授、学者和行家里手,候鸟式地为辽源服务。只要能为辽源振兴发展服务,不论什么形式都可以。要用感情引才。亲情、乡情、友情、感情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必须利用好这一资源,切实把与辽源有感情的人吸引过来,利用起来,切实用浓重的真情感动吸引人才,并通过他们聚拢更多的人才,让他们以不同方式为辽源贡献力量。要扩大辽源籍人才信息库建设,建立常态的联络制度;积极推行外来人才寻访制度,竭诚为其解决各种困扰,使人才惜情尽力。要走出去借才。现代意义的引才用才,并不限于把人才引到本地。通过在域外创建相关机构,实现人才的非本地化引进,使其为我服务,是降低用人成本和更好利用外脑的先进方式。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都在域外经济科技中心城市设立研究机构,汇集那里的人才为其服务。我市五一集团就把研究中心设在长春,较好地利用了一些较高层次的科技人才。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到外地搞创业开发和设立办事和研发机构,学会借脑生才、借地生财。在这里要解决好一个倾向性问题,就是对已引进的人才,要认真兑现承诺,想方设法留得住,工作得好,让人才安心、放心在辽源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绝不能因为人为的因素,造成引进人才新的流失,其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这一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
    二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自主、顺畅、合理流动,是人才配置市场化的基本要求。从实际情况看,人才流动在很多环节上还不够畅通和自由。为此,必须要从根本上解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切实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消除城乡、地区、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使人才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真正实现用人与择业的自主化、市场化,人才资源社会化。要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按照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大力加强人才市场的基础建设和监督管理,引入个人资本参与人才中介机构建设。要加快人才机构改革,实行管办分离,促其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逐步形成统一有序、开放竞争的人才市场体系。要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健全人才培训、交流、测评和人事代理等服务项目,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加快人才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人才信息库等资源共享平台和中介业务合作机制,尽快实现与国内人才市场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提高人才网上流通的流速与流量,推进人才配置的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三要实施人才流向调控。在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实施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是避免市场失灵与盲目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统计预测。人事、计划、统计等部门要定期进行人才信息统计工作,制定《人才开发目录》,强化政府对人才需求预测、重点行业人才配置的宏观指导,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要采取优惠政策、行政手段及指导协调等措施,优选一批有培养前途的机关干部到企业、农村挂职锻炼;吸引一批有相应能力的党政干部辞去公职,领办或创办企业;引导一批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科技人才到农村和企业离岗创业或兼职服务;指导、选派、鼓励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乡村街道和企业工作,使有效人才资源向主导产业、重点项目聚集,向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中聚集,向其他最需要的领域聚集,在优化配置中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三)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人才的价值体现、作用发挥,关键在使用。解决人才活力不足、作用不佳问题,重点是要建立起一套有利于人才释放能量的良好机制。
    一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对人才的评价是否科学准确,直接影响着人才的使用、成长和作用发挥。在人才评价上,我们还存在不少误区,主要是过分强调学历和资历,忽视实际能力和业绩;过分看重职称和身份,轻视技能和实际水平,这种观念不解决,就很难发现人才和有效使用人才。必须破除这种片面认识,把人才置于发展的实践中去考察和检验,建立一个以实践能力和实在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真正让群众信服,让人才诚服。要按照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从健全职位规范入手,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积极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做到客观看人,公正评人,准确识人。
    二要改进人才选用机制。人才的真正价值在于有效开发和合理的使用,必须遵循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建立以竞争择优、公开平等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选用党政人才,要在推进选用民主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要始终把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作为推进选任机制改革的核心。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干部选任方式,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免职、辞职、降职制度,探索试行任期制、聘任制、政府雇员制等制度,通过严把入口、架设楼梯口、疏通出口,切实把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选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推进市场化、职业化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企业家人才队伍。要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依法选择权和监督权,建立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营造经理人职业化的体制环境。要抓紧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研究市场机制选聘企业经营者的具体办法,真正把管理能力强、实践业绩突出、整合利用各种要素水平高的人才选聘上来,努力造就一大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选用专业技术人才,要在推进自主化、规范化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要求,结合企事业单位实际,全面推行聘用制,规范竞聘制和岗位管理制,促进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转变。推行职业资格、执业资格制度,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逐步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使能者有其位、适者有其岗,真正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
    三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的活力和动力来源于自身价值的体现,必须以展示个人价值为着眼点,以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改革平均化、单一化分配制度,积极推行符合人才特点和我市实际的多元分配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区别情况推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期权制和股权制;对专业技术人才,把按岗定酬与按绩效定酬结合起来,推行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智力要素分配制,特别是要积极推进智力、技术等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实施进程,量化知识产权收益,推动技术产权人格化和分配期权化,真正实现以业绩论英雄,按贡献取报酬,看岗位定价值,让贡献大、业绩多、素质好的多收多得,调动人才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包括技能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在内的优秀人才选拔表奖制度,政治上给地位,精神上给荣誉,生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实惠,调动人才建功立业、贡献社会的积极性,引导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四)以多元投入为主体,创新人才开发保障机制。人才的效益产出,源自有效的投入。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资,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部分发达国家人才开发的费用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一些先进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比例已达到1:2或1:3。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对人才开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落实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财力用到刀刃上。各级财政要在保证教育和科技投入的同时,设立专门的人才开发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并随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定向用于重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切实解决人才资源开发的瓶颈问题。
    二要落实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人才开发的最大受益者是用人单位,主要责任也在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必须有战略目光,从打造根本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舍得在人才建设上投放财力,肯于在人才开发上花费力气,每年都要提取和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资源开发建设,在不断提升人才优势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三要发挥人才个体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人才个体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和巨大的投资潜能,要充分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和适时的岗位要求指导,启发教育和引导个人增加自我开发投入,促进人才自我提高。同时,要大力倡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和开展培训教育,充分挖掘蕴藏在社会之中的投资潜力。
    三、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人才是保持区域经济成长性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日程,牢牢抓在手上,切实抓出成效。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社会有地位,不断开创我市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要营造重才的氛围。"木茂鸟集,水积鱼聚"。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者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真正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要采取综合措施,把优化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治理经济软环境结合起来,把大力宣传创业典型与选树人才典型结合起来,把落实政策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来,把领导深入基层与领导联系人才结合起来,多角度为人才搞好服务,努力创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用人环境;创造科研有条件、创业有保障、干事有舞台的工作环境;创造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创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创造生态优美、身心健康、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让人才感到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确保各类人才在辽源干得开心、住得安心、生活舒心,使人才充满实现自我抱负的快乐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普遍尊重的荣誉感,使辽源真正成为创业者的乐园和人才的集聚地。
    二要落实重才的措施。要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将其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做到在谋划发展时同步考虑人才保证,制定政策时同步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同步考虑人才措施,建立人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联动的工作运行机制,认认真真地抓实抓好。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其他领导也要主动抓好分管战线、分管领域的人才工作,对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一抓到底。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要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每一位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真正交几位知心的专家朋友,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密切感情,听取意见,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建设。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具体领导和组织协调,市里已经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才工作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并配备了专项编制。各县区都要成立相应的人才工作领导组织,为党委政府抓好人才工作出主意、当参谋,促进各项决策的落实。同时,要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配备精干力量,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确保经常性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作好人才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必须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组织部门要不断创新机制、改进方法,切实发挥职能部门宏观指导、参谋服务、综合协调、督查落实的作用,形成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全市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扎扎实实人才工作。要强化人才工作责任制,从相关部门职能出发,层层分解细化人才工作的任务职责,建立责任制,将人才工作列入部门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像经济硬指标一样考核人才工作情况,克服人才是软指标、软任务的倾向,提高抓人才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真抓实干,研究实实在在的措施,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务求实实在在的成效,全面落实人才工作任务。
同志们,抢抓机遇、发展接续产业需要人才,强化项目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更需要人才。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思维,扎实工作,努力创造人才辈出干事业、各尽所能求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发展、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