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拓展训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1:57:19

文言文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

(一)莫三而迷

  晏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②’,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注释:

晏子聘鲁:晏了出使鲁国。聘:访问。古代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叫聘。

莫三人而迷:凡事不和大家商议,一定迷惑,一定要犯错误。

今寡人与一国虑之:现在,我每作一事都和全国商议。寡人:君王对己的谦称。

一言:众口同声。

季氏:鲁国掌握政权之贵族季孙氏。

阅读提示:

晏子认为“莫三人而迷”是有道理的。但是对多数人的话也一定要加以具体分析。有时千万人都说一样的话,说话的人虽然多,也等于只有一个人说话,只代表某一个人(或某一政治集团)的利益。鲁哀公所听的就是这一种。鲁国原原因,就在于钽哀公机械地理解“莫众(三)而迷”,对于群言众议,不作具体分析。

1.下列句中“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今寡人与一国虑之    B.一人失之 

C.一言于季氏之私      D.而或长烟一空

2.晏子和哀公对“莫三人而迷”有什么不同理解?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3.晏子认为“鲁不免于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总结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二)自知之明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白见之谓明。”

——《韩非子·喻老》

注释:

患:担心。

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睫:眼毛。

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明:眼睛亮,引申为明智。

阅读提示:

  人的眼睛,能见山峰之远,能视秋毫之细,却独独看不见眼前的睫毛。下棋时,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总是注意别人下的缺点,从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断送一盘好棋。这篇寓言说明,难的不是认识别人,而是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

1.下列句中的“之”与“王之伐越何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蜀之鄙有二僧 

C.吾欲之南海          D.何陋之有

2.翻译句子。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                                                                                 

3.楚庄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庄子采用什么论证方式指出楚庄王的不明智?

                                                                                 

                                                                                 

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述文章论点,并仿照再写两个短语。

                                                                                 

                                                                                 

5.谈谈你对庄子所持论点的看法。

                                                                                 

                                                                                 

6.我们还学过一个与“自知之明”有关的故事,出自课文《                     》,涉及人物是             

(三)唐睢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睢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③谨受教。”

注释: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②卒然:突然。“卒、”,通“猝”。③无忌:信陵君的名。

阅读提示:

雎这种由普遍到个别的说服方法在战国说客中比较少见,先由一般的公理、原理、原则作大前提,再最后推出结论,这种方法就是演绎法。演绎法在西方比较流行,西方哲学家、论辩家都是运用演绎法的大师。当代人由于西化程度已非常高,受到的西方的理工学科的影响也较大,所以我们在说服受众的时候应该多用演绎法。

唐雎叫信陵君谦虚谨慎,淡忘功劳,这的确是高明的处世哲学。正如《老子》22章中所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事有不知者____________   ②吾人也,不可得而知也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相同含义。

赵王郊迎             (油)钱孔入而钱不湿____________

3.解释句中多义词的含义。

唐雎信陵君曰_______   何也______   太守谁________

5.读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参考答案:

一、《莫三而迷》

1.AD  (AD.全    B.第一个    C.一样的)

2.哀公认为,凡事不和三个人商议,就要迷惑;晏子认为是第一个人错误,第二个人正确,再有第三个人(共同谋虑)就足以为众了。

3.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

4.莫众而迷;做事不和众人商议,就会迷惑。

译文: 

  晏子访问鲁国,鲁哀公问(他)说:“俗语说:‘凡事不和三个人商议,就要迷惑。’现在,我(凡事)和全国人商议,鲁国还是避免不了混乱,这是什么原因呢?”晏子说:“古人所说的‘莫三人而迷’,是第一个人错误,第二个人正确,再有第三个人(共同谋虑)就足以为众了。所以叫‘莫三人而迷’。(可是)现在鲁国的群臣,人数上千上百,却都按季氏(一派)的私心需要说一样的话,尽管人数并非不多,但是说话的只能等于一个人,怎能是‘三’呢?”

二、《自知之明》

1.A  (A.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B.结构助词“的”;C.动词,去、往、到;D.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清自己的睫毛。

3.他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比喻论证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5.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达到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6.《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  

译文:

楚王想要攻打越国,庄子谏阻说:“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王说:“(越国的)内政混乱,兵力削弱。”庄子说:“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从被秦、晋打败,丧失国土几百里,这(说明我们的)兵力是软弱的。庄蹻在国内作乱,而官吏镇压不住,这(说明我们的)内政是混乱的。(所以)大王的兵弱和政乱不亚于越国,可是还要攻打越国,这就是人的见识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啊!大王于是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想法)。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所以说:“能自己看清自己叫作‘明智’。”

三、《唐睢说信陵君》    

1.①能    ②恨 

2.“自”,从 

3.“谓”,对……说,介词;说,动词;是,动词。

4.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是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是代词,指“大德”。

5.答案提示: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对自己不居功自傲,对别人应知恩必报。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睢对信陵君说:“我听到这样的说法:世上有的事情,是不可以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的却是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唐睢回答:“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能不忘记。现在你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之围,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是你对赵国的大功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要见到赵王,我希望你忘记救赵的事。”信陵君说:“我恭恭敬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