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18:46
               《山东农业大学德育工作评估自查报告》
德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高校应把德育工作放在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加强德育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动力。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要求,扎实做好德育工作,在德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校德育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在长期德育实践中,学校党政领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持高校育人宗旨,以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始终将德育工作作为贯穿学校一切工作的主线,全面坚持德育首位,认真抓好落实。

(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做到组织落实

  学校把德育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德育工作,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校、院两级德育工作领导体制。

  校级领导体制: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了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德育工作,校长任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任副主任,宣传部、学工部(处)、团委、研究生处、教务处、公安处、后勤处、文法学院等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确定德育目标和规划,对德育工作做系统部署,对工作进行指导、研究、协调和检查,全面贯彻和实施德育大纲。

  院部领导体制:各院部在党总支和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德育工作,院长(部主任)对本院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各院部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部主任)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院部领导班子成员、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办公室主任组成,负责本院部学生的德育工作,贯彻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任务和要求,并结合本院部实际情况开展德育工作。

  通过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学校认真组织落实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形成全方位德育、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制定《山东农业大学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和各项德育规章制度,做到制度落实

  学校的德育大纲是统领和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任务、要求、实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学校党委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心组及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委自身建设的意见》,不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把握大局、驾驭全局的能力。

  为加强德育工作,实现全员育人,学校制定了《山东农业大学“三育人”工作条例》、《山东农业大学“两课”教师工作条例》、《加强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实施细则》和《班主任工作条例》。为了激励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学校在教职工中开展“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优秀教师”、“青年文明号”、“师德标兵”、“优秀辅导员、班主任”、“五好家庭”评选,在学生中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班级”、“优秀团支部”、“优秀社团”、“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等等,在全校形成学习先进、争做标兵的良好风气。

(三)加大对德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做到经费落实

  1.学校2002年国拨经费1.13亿,德育工作经费共计360万元,占年度全部教育事业经费的3.2%以上。德育经费均列入预算,有明确的科目。为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学校投巨资用于新校区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文理大楼、体育训练馆、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设施,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学校校园绿化、道路维护、宣传栏、阅报栏等经常性支出每年投入近100万元,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学校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两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其中讲课费10多万元,改善教学条件30多万元,课题研究、引进人才、教师进修80多万元。

  3.学校每年为开展学生工作投入88万元,每年发放奖学金750万元,困难补助113万元,学校每年投入宣传经费近100万元,加大宣传力度。

  经费的落实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也保障了各项德育任务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做到人员落实

  学校重视政工队伍尤其是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为加强和规范队伍建设,学校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高进、优出、明责、严管、培养、提高” 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高素质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目前学生政工人员有114名,师生比为1:150。

  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政治思想上关怀。学校注重政工干部的教育培养,在思想上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平时为他们参加会议、阅读文件、理论自学提供方便,对工作实绩突出的破格晋升。二是生活上关心。学校在职称聘任、评优等方面为学生政治辅导员单列指标。在工资待遇、住房分配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三是事业上促进。学校为所有党总支、团总支配备了微机设备,实现了政工人员的办公现代化。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脱产进修学习,开展工作交流和社会考察活动。鼓励学生政工干部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或第二学位,全方位提高学生政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整体上提高了这支队伍的水平,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活力。

  “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培养措施得到落实。学校目前有专职“两课”教师29人,其中教授5人(占17.24%),副教授15人(占51.73%),讲师9人(占31.03%),高级职称比达68.97%,中级以上达100%。29名专任教师当中,50岁以上有4人,35至49岁有19人,35岁以下有6人。在学历结构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8人(占27.59%),本科学历的有21人(占72.41%)。学校每年有计划地派出2至5名教师外出攻读学位、进修学习。自2000年以来,先后有6名教师获硕士学位,有13名教师分别到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进修学习,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6名教师被列为校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二、全员参与,联合配套,拓展渠道,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在加强德育工作过程中,学校建立党委领导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体系,完善了德育工作运行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去,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一)教书育人

  教师面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山东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工作条例》规定,“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新的教育思想”。广大教师以育人为已任,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成为学生的楷模。机电学院林成厚教授,坚持“教书一时,教人一世”的人生信条,对教学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学生慈爱如父,与学生结下深厚友情。校督导组在进行一项“大学四年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教师”的调查中,林老师教过的107名学生中有90名同学选择了他。为了加强对教师教书育人情况的监督检查,学校下发了《山东农业大学领导听课制度》、《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细则》,成立了由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为激励广大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学校出台了《山东农业大学关于加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若干意见》和《山东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办法》,以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管理育人

  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既做管理者,又做教育者,是管理育人的主体。《山东农业大学管理育人工作条例》要求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各院、部的党政人员要“做好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好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人格心理等素质的培养工作,树立管理与育人并重的思想”。要求树立服务于育人和教学科研,服务于基层的思想,做到懂管理、懂教育规律。为此,学校狠抓管理部门工作作风建设,注重管理创新。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高效的办事效率和公正的办事作风,提高了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管理育人工作会议,交流情况,推广经验,管理育人工作的表彰奖励和每两年一次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相一致,把管理育人的成绩作为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条件。

(三)服务育人

  学校产业后勤的生产、服务活动涉及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后勤职工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使青年学生的身心受到良好的陶冶。《山东农业大学后勤服务育人工作条例》强调,“后勤服务工作人员通过优质服务发挥育人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后勤人员的基本要求”。学校后勤服务部门如公寓管理中心、膳食服务中心,以优雅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使学生感受主人翁的地位。学校定期研究服务育人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服务育人工作会议,把服务育人列入后勤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

(四)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和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十分重视校内外环境因素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方法使环境育人真正得到落实。一方面,浓厚校园环境育人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术活动烘托校园文化气氛。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校内投资建设宣传栏、报栏,完善文化设施。建有多尊雕塑、大型广场,校内有数千种观赏、绿化树种,绿地面积14万平方米,学校斥资上亿元建成的塑胶体育场、现代化体育馆、新学生公寓、文理大楼。为适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学校在原1000亩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新征土地1100亩,投资2.7亿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数字化的新校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学校把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社会,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形成德育工作的立体化网络。学校已形成了以“爱国、爱校、爱农,求真、求知、求实”的良好校风和“勤奋、严谨、拼搏、进取”的良好学风。学校1998年在全省高校首家通过省文明校园评估,校园环境和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9年被山东省文明委授予省级文明单位。

(五)网络育人

  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积极探索网络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借助网络拓展德育教育的时空。通过各种途径抢占网络阵地,关注网络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学校的校园网,各职能部门、各教学院部的网页,是网上德育工作的阵地。农大新闻网、团委在线、学生信息网开办各种栏目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交流心得、发布信息的平台,在学生中产生良好反响。学校牢固树立网上德育工作“生命线”的意识,把德育工作进网络摆在重要位置上,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其更好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

三、突出重点,加强引导,注重实效,推动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发挥“两课”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学校始终重视“两课”教学,制定了《山东农业大学“两课”教师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文法学院是党委直接领导下的教学单位,承担着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任务,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重视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学校在本科阶段分6个学期文科开设7门课程,理科开设6门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德育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理科专业总计270学时,文科专业总计306学时。为实现“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在江泽民发表“七一” 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发表后,学校及时制定了《“七一”重要讲话“三进”实施方案》、《十六大报告“三进”实施方案》,学校还专门从课程总学时中调剂出部分学时,安排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讲座。在教学形式上,学校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形式,在泰安市山口镇、莱芜战役纪念馆等地建立了“两课”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组织教师到基地开展科研考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走出了“两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在教学手段上,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了设置规范的“两课”教研室,配备了电脑和打印设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制作了多套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两课”教学方式不再仅限于“板上谈兵”,而变得形象、生动、感人,全方位、多层次地落实教育目标。

  形势政策课是对“两课”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一门宣传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课程,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搞好形势政策课教学,学校成立了形势政策课教研室,选配精干的任课教师队伍,统一组织讲稿,组织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上,坚持 “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作为讲课的内容及时提供给学生。近年来进行了“四个如何认识”、就业形势、深入揭批邪教法轮功、纪念建党80周年、加入WTO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学习“七一”讲话、学习十六大报告等专题教学,体现“快”与“活”的特点,灵活多样、深入浅出、清新活泼,使学生喜闻乐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时事快餐”。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两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两课”教学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对“两课”改革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对“两课”教学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对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发挥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在长期建设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并以其浓厚的学术氛围、高雅的艺术情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精神文化氛围。

  1.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质。学校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近几年先后深入开展了“学习理论、坚定信念、奋发成才”、“爱国、学习、厚德、成才”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月活动;结合深入揭批邪教法轮功,开展“校园拒绝邪教”系列活动;结合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倡文明新风、做文明使者”建设月活动;结合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开展“创造新业绩  迎接十六大”活动,学校组织成立了学生学习十六大精神研究会和十六大报告宣讲团,有力地推动了我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贯彻学习,使校园内理论学习蔚然成风。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围绕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目标,学校深入探索以政治文化为中心、以科技文化为重点、以娱乐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每年定期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月、社团活动月、科技文化艺术节;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教育活动;另外还有“新世纪、新青年、新使命”系列活动,“心灵工程”教育活动,“百名专家,百场讲座”学术活动,美食文化节、外语文化艺术节、周末文化工程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建立了以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创新助学岗、创新学分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组织开展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电脑奥林匹克大赛。三年来,相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3000多项。

  3.以社团活动为阵地,积极鼓励学生特长的发挥和个性发展。学校重视加强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本着“统一领导、自愿参加、自主活动”的原则,根据学生社团“成员兴趣相投,组织凝聚力强,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灵活”的特点,引导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开展各项活动,使社团成员发挥了特长,提高了能力。经过多年来的培植、激励,目前学校社团已达164个,各级社团结合自身特点,紧紧围绕着学校教育主题,在理论教育、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社会实践、技能培养等领域开展各项活动,在促进学生素质拓展、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成为学校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重要阵地,成为学生施展才华、锻炼自我的舞台。

  4.以社会实践为龙头,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都是学校的“品牌”,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每年都要组织20至30支大学生送科技下乡服务队,采用办科技培训班、田间技术指导、赶科技大集、科普宣传等形式为农村和农民服务。还以组织服务团的形式,推动广大农村基层的理论宣传,如“播科技火种、做文明使者”实践服务团、“三个代表”学生党员实践服务团、大学生“公民道德”实践服务团等,深受地方群众的欢迎。2000年组织的博士团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受到团中央、教育部和省领导的好评。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都对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报道,学校已连续16年被评为全国、全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大力开展,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拓宽了广大学生的成才空间,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发挥日常教育管理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的育人目标,把握工作的大局,注重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突出了学生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通过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推动优良学风建设和良好校风的形成。

  1.发挥组织优势,推动各项学生工作的扎实开展。学工处、团委和各院部党团总支负责学生工作的计划安排和组织落实,发挥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一是发挥学生会作用。学生会组织是选拔和培养学生骨干的基地,是学生锻炼自我、施展才华的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的基地。在学校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各级学生会组织充分发挥了组织纽带作用,成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发挥学生班级、团支部作用,组织带领广大学生认真搞好学习,完成上级组织和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发挥学生党组织的作用。学生党组织建设由党委组织部和各院部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各院部建有业余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定期培训。现在已有95%以上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向党员看齐,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是每名学生的迫切愿望。

  2.精心安排教育内容,分年级做好阶段性教育工作。对一年级新生,学校注重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学习方式方法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建立良好学风、校风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对二、三年级学生,学校注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学会自觉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备求实、奉献、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四年级学生,学校结合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精益求精、吃苦奉献的敬业精神,端正择业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认真把握工作重点,开展各种针对性的工作。一是针对新生的教育。新生入校后,进行为期三天的入学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教务教学工作、团学工作、后勤服务工作、安全工作。二是国防教育。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是为期两周的军训,我校的军训列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军训包括基本军事技能和基础军事理论。军训结束后,学校还要组织巩固军训成果的系列活动,使同学们能够把军训期间养成的良好作风和良好生活习惯长期保持下来。三是针对毕业生的教育。在毕业生中,学校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每年举办就业论坛30多场,学生离校前,开展“文明离校,温情送别”教育活动,使毕业生和母校之间架起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桥梁。四是针对贫困生的工作。建立健全了贫困生档案,实行滚动管理,努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设立固定勤工助学岗位600多个,临时勤工助学岗位400多个。同时,加大帮扶力度,做好困难补助发放工作, 2001至2002学年共发放困难补助120多万元,有4000多人次得到补助。积极推进助学贷款,拓展了贫困生成才保障新的途径。

  学校在学生工作中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构建和完善了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评价、保障、服务、创新五大体系。新的教育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学生由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由行为管理到思想管理的转变,为学生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四)发挥校园网络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渠道,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和全方位育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学校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积极主动地走进网络,弘扬主旋律,占领网络阵地,让校园网络真正为德育工作服务。

  1.重视网络建设,开辟教育新资源。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建设,1995年7月投资1000余万元建立起了中英文校园主页。全校各部门、各院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各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建立起一批融教学、科学普及和德育工作开展的新阵地,在全校掀起学网用网的热潮。

  2.发挥网络功能,拓展教育新领域。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迅捷地发布各种信息,农大信息网及时提供最新校内外信息,转载最新中央精神和重要学习文件、理论文章;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按照学校党委要求,积极履行宣传教育工作的职责,把握网络宣传教育的正确方向,注重在网络中体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教学信息网提供任课教师课程安排、反馈意见和成绩提交,为学生自由选课、查阅成绩提供便利;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简称SIMS系统)涵盖了目前我校全部的学生管理内容,从新生入学的档案接管及个人信息的建立,到学生日常事务、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党员管理、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等工作,实现了学生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网络化、规范化,提升了学生管理水平。学校的BBS“七嘴八舌”及时、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们的思想,为加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提供了便利。

  3.加强网络管理,研究教育新课题。网络信息化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不设防性的特点使青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也必然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针对网络安全、网络道德、信息发布等存在的问题,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所有信息进行检查过滤,把住入口关。同时加强德育工作进网络的理论研究,我校承担的省社科规划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新时期德育工作进网络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荣获山东省新闻出版局社科期刊优秀作品特别奖,体现了学校利用网络加强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五)发挥德育研究在德育工作中的创新性作用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是保持德育工作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学校历来对德育工作的研究十分重视,积极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研究,发表研究论文,申报研究成果。学校每年投入专门研究经费,德育课题立项单列指标,并对研究成果给予积极的激励政策。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承担教育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规划办等课题10余项。学生工作部门制定了每周例会制度,除布置安排近期工作外,还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学校每年派出50人左右参加各类研讨会、培训班,考察兄弟院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学校规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生工作研讨会,出版学生工作论文集,近年来共发表论文400多篇,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四、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亮点,构建具有农大特色的“八心”德育品牌工程

  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学科特点、地理环境,在工作中体现特色,突出工作中的亮点、闪光点。专门制定了创新工作申报、评选制度,鼓励工作创新,实施了推动德育工作创新开展的系列工程。

(一)“信心”工程

  信心工程就是使学生坚定信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信心一是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学校注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利用“两课”教学和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场所、教育时机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同学正确认识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二是对学校建设发展的信心。学校加强宣传力度,展示学校的办学实力,使学生关心学校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了解所学专业蕴含的无限潜力。三是对自身发展的信心。各院部采取多种措施,设立了十余项单项奖,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增强成才的观念,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

(二)“诚心”工程

  针对现实社会中屡屡出现的不讲信誉、道德缺失现象,学校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我的诚信观”大讨论,“公民道德格言”征集和各种道德教育活动,使广大同学对诚信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会设立的“失物招领站”,每年向同学返还遗失物品千余件;期中、期末考试,同学们自发开展“校园拒绝作弊”倡议活动,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热烈支持;助学贷款工作中学校加强了对学生进行贷款诚信教育,教育学生严守承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堵塞毕业生签约过程中的漏洞。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诚信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三)“爱心”工程

  在我们的校园中,时刻能够感受到爱的温暖。学校设立了“爱心基金”,及时帮助受困学生。为了激励同学们奉献爱心,学生会成立了“大学生自捐协会”,随时接受同学们的捐款。2000级信息学院学生朱晓燕,不幸患肝癌住进了医院,但由于家境困难,没有更大的能力继续治疗下去。这件事牵动了全校师生的心,党委派出校院领导到医院探望,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师生就为她捐款 36000多元,学校也为她报销了近3万元的医疗费,在校园里唱响了“爱的奉献”之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泰安日报》等多家媒体对这一感人事迹做了报道。水土学院的邱原彬、刘燕婷两名学生,义务为残疾职工家庭的孩子做家教一年多,学生家长对两名学生的爱心奉献专门登门道谢。2002年12月,由学生自发组织的 “红十字协会”成立,这是我省高校中第一个同类社团,它以“人道、博爱、奉献”为宗旨,在校园和全社会进行科普、健康、法律、环境各方面的宣传,设立“红十字会”基金,组织募捐等公益活动,在校园内大力倡导爱心奉献,使爱的暖流充满校园。

(四)“暖心”工程

  由于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大,为做好特困生帮扶工作,学校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措施。一是加强帮扶力度,每年发放困难补助、开展勤工助学、助学贷款,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二是注重贫困学生精神上的帮扶,每年都开展各种形式的贫困生座谈会,走访贫困学生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把组织上的温暖送到每个同学家中。三是引导贫困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信心。通过贫困生自己的协会――沁园协会带领贫困生同学用自己诚实的劳动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减轻一份压力。在接受学校、社会对贫困生同学的关怀、体贴、帮助的同时,他们以“左手接过关怀,右手付出挚爱”的誓言,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勤工助学、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为贫困生走出困境、树立自信创造了广阔空间,喊出了“贫,不移我凌云之志;困,不乏我翱空之心”的响亮口号。《大众日报》、《泰安日报》、泰安电视台等都对沁园协会的活动进行了报道。

(五)“舒心”工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困惑、宣泄不良情绪的场所和途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使更多的学生认识了心理健康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通过个体咨询,切实解决了同学们在自我认识、适应环境、个性发展、压力处理、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团体咨询的开展使学校的咨询形式由防御型向发展型转变,使更多的学生不是因为遇到心理问题而去求助,而是学会更健康、更积极地生活,更有效地挖掘自身潜能,得到更好地发展;通过对新生的心理测量,全面掌握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量筛选出的有问题的学生,采取约请咨询的方式,有效地预防了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普遍感到,经过咨询后情绪稳定,性格变得开朗,精神感到愉快,人际关系变得和谐,对前途也更有信心了。

(六)“交心”工程

  教书、管理、服务工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束怀瑞院士虽已七十高龄,仍然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作专业教育。学生工作部门与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学生中开展了“忘年交”结对子活动,活动通过聘请学校的离退休老教师担任新生班级“人生导师”的形式,安排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领导、老教授与新生班级结成“忘年交”。他们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指导学生的大学生活,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准发展目标,校准人生航向,及时化解同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学们利用课余、节假日到“人生导师”家中走访,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忘年交”结对子活动以其新颖的形式、良好的效果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并作为典型报送教育部。

(七)“热心”工程

  学校把热心服务于社会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学校每年要组织几十支科技服务队下乡“赶大集”,推广农业科技,受到农民兄弟的热烈欢迎。机电学院的“家电维修服务队”成立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这支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服务队以其精湛的技艺,优良的服务,义务的奉献受到了多方的赞誉,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报道。近几年由于气候变暖,蝗灾成为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科院院士、国际知名蝗虫研究专家印象初亲自到滨州、东营等地检查蝗灾情况,提供防治技术,各类新闻媒体分别报道,校报以《蝗情牵动院士心》做了深度报道,社会反响很大。

(八)“贴心”工程

  学校领导关心学生成长,定期召开座谈会,设立了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加强校领导与学生对话,及时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学校专门下发了《关于建立校领导与教职工、学生恳谈制度的意见》,拉近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分管学生的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制定了定期进餐厅与学生共餐的制度,实地了解学生的基本生活状况。每年的除夕,学校都要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家过年的学生安排年夜饭,学校领导都要到场与学生一起欢欢喜喜过新年,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广大学生的一份深情厚意和贴心关怀。

五、齐抓共管,加强落实,注重实效,德育工作效果显著

  通过全校上下的不懈努力,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焕发出崭新面貌。

(一)德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德育工作的加强使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全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把学校的建设发展和自身的成长进步密切结合起来,自愿为学校的建设贡献力量,自觉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好局面。近几年来,我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学校的教学、人事、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的位置,并在社会产生巨大反响。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与学术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学校已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9个硕士点,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几年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78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14项,包括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随着新校区的建成和文理大楼、体育馆、新餐厅、新公寓的建成使用,同学们普遍感到近几年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校园美化、绿化成效显著,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舒适优雅的环境。同学们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充满信心,对学校从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目标普遍认同,并期望这个目标早日实现。

(二)德育工作的深化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

  同学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学校组织开展的对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调查问卷统计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祖国和自身相关的事情表示“关心”,有97%的学生表示“中央严厉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活动”很有必要,83%的学生对我国政治局势看法是“非常稳定”,14%的学生认为“比较稳定”,表现了新时代莘莘学子对祖国建设和发展充满信心。在思想观念上,广大学生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自觉把国家放在首位,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

(三)德育工作的落实激发了学生的成才热情

  广大学生对学校的发展、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发愤学习、努力进取,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1999年华东地区农业高校田径运动会和2002年全国农业高校田径运动会分别在我校成功举行,山东有线电视台体育频道对运动会进行了现场直播,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近几年学校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4%以上,英语四级通过率都在80%以上,一次通过率超过全国院校平均通过率12个百分点以上,超过全国重点院校平均通过率5个百分点以上。良好的校风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养成,校园内秩序井然,没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乱涂乱画、损坏公物的不文明现象,整个校园环境卫生全部由学生负责打扫,学生处组织勤工助学学生成立了校园文明督察组织“小红帽”,每天在校园内巡回检查,已成为校园内一道美丽的风景。

  学校非常重视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事件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做到防微杜渐。近几年未发生食物中毒、火灾、重大失盗案件和群体性违法违纪行为。

(四)德育工作的成绩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学校通过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校首批通过省文明校园评估,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授予“文明校园”称号,学校先后被授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科教兴鲁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连年被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校教务处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图书馆被评为“省教育系统自动化建设先进图书馆”,电教中心被评为“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农学院荣获省高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山东省十佳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植保学院团总支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近几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束怀瑞院士,全国劳动模范于振文教授,全国三好学生颜媛媛,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高东升、孟庆伟,省学雷锋先进个人邱原彬,舍己救人典型姚良同,勇于同病魔抗争的朱晓燕等等。在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教师和立新被评为赛会优秀裁判员,树立了我校教师的良好形象。98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陈乃琦,在“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优秀礼仪引导员选拔赛”中获得一等奖,担任开幕式国牌引导、颁奖礼仪工作,出色完成了大会交给的任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展望未来,学校还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我们将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进一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体制,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形成全方位多渠道育人工作新格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来源: 党委宣传部
提交: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