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37:54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2007-05-30 15:56

格尔木市郊领取红柳树苗准备植树的村民

记者:我们这次采访柴达木盆地防沙治沙工作,到都兰、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四个县做了实地采访,发现柴达木地区的沙漠治理目前是人工造林、工程固沙和封禁封育三种模式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请问柴达木盆地沙漠治理最大的难点是什么?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哪里?

     董得红(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柴达木盆地东西差别很大。西北部是地质年代形成的风蚀残丘、戈壁,条件特别恶劣,那是天然形成的,人工无法治理,但它表面有一层厚的硬膜,只要人不去打破它,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所以我们根据这个情况,划分了三个封禁保护区。盆地的东中部荒漠植被盖度比较大,包括都兰、德令哈、乌兰、格尔木的许多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封育,让沙生植被自然恢复。2004年开始有公益生态林补偿,按每亩4.5元的标准,让沙生植被的所有者对它们进行保护。   

     目前柴达木盆地沙漠治理的难点主要还是干旱,没水就没有植被。格尔木以西风蚀残丘这块,1994年—1999年我们连续几年实地监测,年降水平均只有8.3毫米,格尔木这块降水只有40多毫米,蒸发量达3300多毫米。目前当务之急是柴达木沙漠绿洲防护林带的更新。现有的防护林带很多是上世纪50年代栽种的,以青杨为主,树林老化,病虫害感染严重,但一直没有更新。这主要是因为规划还没有做,更新需要间伐,没有规划就不能砍伐已有的老树。而如果不砍伐老树,在现有林带旁边栽新树,又要占用农民承包的土地,农民不愿意。

     记者:我们在实地采访的时候,听有人说青杨抗病虫害能力差,不太适合推广了,是这样吗?

     朱春云(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这是一个误区。青杨不应该被否定,这是乡土树种,更适应本地气候。而只要是干旱地区的杨树,都有病虫害。青杨病虫害严重的原因是树龄老化而非树种问题。杨树轮伐期是25年,而青杨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干旱地区站了50年岗,这是超期服役。目前解决绿洲更新的关键,是要把绿洲更新纳入全省的防沙治沙规划。今年上半年规划的初稿可以定稿。

     记者:柴达木是海拔最高的沙漠,在治沙方面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朱春云:高寒,干旱,造成植被恢复慢,造林成本高。青海的自然特点决定了它的区域性很强,一些在低海拔地区适用的治沙技术尤其是植物,拿到这里来就不一定适用。所以这个地区的治沙,尤其在植物筛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作试验,而目前国家对柴达木沙漠的治理投入还是不够的。

     记者:都兰的青杨深插旱作造林和野生乡土灌木树种驯化都获了奖,您有什么看法?

     朱春云:这是成功的例子,但柴达木盆地面积广阔,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都有差别,隔100公里可能植被就大不相同。我们目前已经驯化的沙漠灌木树种有梭梭、白刺、沙棘、北方枸杞等。现在柴达木治沙研究纳入国家项目的还是太少。比如这里有一种野生的黑果枸杞,品质优于宁夏枸杞,但野生的肯定产量低。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申请做这种枸杞的选育工作,以便提升其经济价值,把它作为生态经济林树种推广,但直到去年才被列入科研项目,要到明年成果才能出来。

     记者:对柴达木盆地沙漠的治理,有什么好的建议?

     朱春云:我建议实行生态补偿制度。

     青海海拔高,又是三江源头,沙漠治理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但生态效益很明显,建议由下游地区给予生态补偿,解决柴达木地区治沙投入不足的问题。

     董得红:我建议把青海的高寒地带沙漠治理单列出来做一个国家项目。目前国家的六大项目里没有专门的治沙项目。林业相关的几大项目,天然林保护因为柴达木天然林很少,挨不上;退耕还林要求坡度15度以上,这边主要是平地,也挨不上。挨得上的只有三北防护林。此外,目前柴达木一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都没有,建议在此设立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