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1[156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40:08

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1[156P]

 

唐 孙位 高逸图 卷 绢本设色  纵45.2厘米 横16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孙位,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初名位,后传说遇异人,而改名遇,一作异,号会稽山人。擅画人物、松石、墨竹及佛道,尤以画水著名。笔力雄壮,不以着色为上。传世作品有《高逸图》。 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所剩四贤,一为好老庄学而性格“介然不群”的山涛,旁有童子将琴奉上。一为“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王戎,旁有童子抱书卷。一为写《酒德颂》的刘伶,回头欲吐,旁有童子持唾壶跪接。一为饮酒放浪,惯作青白眼的阮藉,旁有童子奉上方斗。四贤的面容、体态、表情各不相同,并以侍童、器物作补充,丰富其个性特征。人物着重眼神刻画,得顾恺之“传神阿堵”之妙。线条细劲流畅,如行云流水,兼有张僧繇“骨气奇伟”的特色。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而点缀的木石已用皴染,则开启了五代画法的先路,是历代书画中的瑰宝。

北朝 佚名 本生故事图 壁画  纵30厘米 横25.5厘米  (德)柏林印度美术馆藏  

  此图原为克孜尔石窟乐天窟天井画的一部分,表现的是释迦(前生)为救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画面简洁明快,形象生动,颇具感染力。此图于1913至1914年间被德国的勒考克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剥走。

北朝 佚名 佛传“幼儿布施”图 壁画  纵58厘米 横40厘米  (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释迦托钵至王舍城,有位小男孩模仿母亲的行为,用泥土做了块小饼布施于释迦钵中。释迦根据这位孩子的善行,预言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伟大的国王。这位孩子即是于公元前三世纪统一印度的阿育王。画面上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和柔丽清新的色彩,表现了孩童的纯洁可爱,他肩系双篷,捧饼向前作布施状,其左侧当是接受布施的释尊。

五代 南唐 顾阂中 韩熙载夜宴图 长卷 绢本设色  纵28.7厘米 横33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中主李王景朝为待诏。工画人物,擅写神情意态,用笔圆劲,间有方笔转折,设色浓丽。这幅受南唐后主李煜之命,至韩宅观察、目识心记后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其惟一传世之作。 此图描绘五代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以长卷形式展现了夜宴活动中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场面。韩熙载形象具有肖像画特点,神态抑郁苦闷,被夜宴的欢快反衬得格外明显,符合他当时受到宫廷猜疑和权贵排挤的背景。此图人们的身份表情及相互关系处理得妥贴自然,衣着服饰、樽俎灯烛、帐幔乐器与床椅桌屏也描绘得细致逼真。在用笔赋色方面也达到很高水平,表现出与唐人不同的风格技法。用笔柔劲,出入笔轻重分明,设色绚丽而清雅,鲜丽的淡色与浓重的黑白红相比衬穿插。人物面部双手与衣褶,勾染结合,显现凹凸之感,以颜色覆盖墨线上,复以色笔钩勒,增加了鲜明感与统一感。这件作品无款,有南宋、元、明、清代人题跋。此画是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经典之作,“听乐”和“清吹”部分尤其精彩。

五代 南唐 顾阂中 韩熙载夜宴图 长卷(局部)

五代 南唐 顾阂中 韩熙载夜宴图 长卷(局部)

五代 南唐 顾阂中 韩熙载夜宴图 长卷(局部)

五代 南唐 巨然 秋山问道图 绢本,墨笔,纵:165.2厘米,横:77.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无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中有二人对坐,境界清幽,前人谓巨然之山水,善为烟岚气象,“于峰峦岭窦之外,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类,相与映发,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秋山问道图》是—幅秋景山水画。画上主峰居中,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山峰石少土:多,气势显得温和厚重。与北方画派石体坚硬、气势雄强的画风,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间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数间,一条蜿蜒的小路,绕过柴门,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见一人坐于蒲团之上,右边一人侧身对坐,大约就是问道者。山高密林,寂然无声。正是谈禅论道,修身养性的极佳妙境。画面下段,坡岸曲折,树木偃仰多姿,水边蒲草,被微风吹得轻轻摇摆,多少体现出秋爽的感觉。

《秋山问道图》在画法上,山用淡墨长披麻皴,画出土多石少的浑厚的质感。山头转折处重叠了块块卵石(即矾头),不加皴笔,只用水墨烘染,然后,以破笔焦墨点苔,点得非常沉着利落,使整个大山气势更加空灵。顺便说一下,山水画中点苔的作用,它可以表现远处丛树、杂叶;可能表示石上青苔;也可以用它来打破一下皴法的单调,使画面更有精神,增加—种形式美。在这幅画上点苔相当成功,而且显示出巨然皴、染、点技法非常成熟。另外山顶中夹着矾头,使皴笔密中“透气”,有以虚映实的效果。当然矾头如果用得太多,则会造成景碎,破坏山的整体效果。

唐宋间,禅宗盛行,南方山水画派崇尚“平淡天真”。观此图,虽主峰耸立,却无坚凝、雄强之势,但见柔婉;曲山抱合处,密林丛丛,三二茅舍坐于其中,柴门洞开,引小径回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树木偃仰,碎石临流,蒲草迎风。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如米芾所赞, “……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明润郁葱,最有爽气……老年平淡趣高。” “巨然山水,平淡奇绝。”巨然师董源画山用淡墨长披麻皴,层层深厚,山头转折处叠以矾头,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点飞落, “用笔草草,近视之儿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流荡。

五代 南唐 卫贤 高士图 立轴,绢本,设色,横52.5厘米,纵1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五代南唐画院画家卫贤的作品,又名《梁伯鸾图》,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整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下部竹树相杂,溪水环绕;上部则远山巨峰,平远山岭。画中梁鸿端坐榻前,正潜心于学问;而孟光则恭敬地双足跪地,举着盘盏,递向案上。作者巧妙构思,将盘盏作黑红两色,置于孟光前额和梁鸿桌案之间,十分醒目,恰是道出了“举案齐眉”的典故。全幅结构繁复,但景物设置都错落有致,独具匠心,处处都与表现主题高人逸士有机相联而浑然一体。

五代 南唐 周文矩 琉璃堂人物图 卷 绢设色 纵31.3厘米 横126.2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卷内容,据有关史料及比较研究,是画唐代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在江宁县丞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共画十一人:僧一人,文士七人,侍者三人。此幅作品同北京所藏残存的后半段,均为宋摹本,而流入美国的此幅为全摹本,尤为可贵。清末民初为狄平子收藏,卷首有其长跋。流出国外年代不会很远。画上色彩淡雅,格调清逸,衣纹线描顿挫转折,做“战笔”描,与今传《重屏会棋图》用笔一致。周文矩画风上承晚唐的周防,设色简淡,又受李后主书法“金错刀”的影响,其画中靠背椅、榻、书箱等据考古及文献记载,都证明系五代以后才有,排除了作者是韩幌的说法。

五代 南唐 周文矩 文苑图 卷 绢本设色  纵31.3厘米 横5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周文矩(约907~975),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为人美风姿,擅丹青,颇具精思。南唐李异异元年(937—943)中,已在宫中作画,以作《南庄图》著名。后主李煜(96l—975年)朝任翰林待诏,工画人物,尤擅仕女,多画宫廷贵族生活。画风继承唐代周防而更趋纤细,多用颤动的“战笔”画衣纹,这种用笔和线条,受李后主书法的影响。传世作品有《琉璃堂人物图》《重屏会棋图》《宫中图》。这件作品以前被认为是唐代韩混作,根据是画上有宋徽宗赵佶题“韩混文苑图”及“天下一人”押宇等。但据今人考证,此图乃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部。画中精心描绘了李白等四位文人运思觅句的生动情态。最右边的托腮握管,另一手轻捧纸绢,似有所悟却又随即陷入沉思。他的对面,是一童子在俯身研墨。画面中部有一株弯曲的松树,另一构思者双手插入袖管,伏在松干上凝思,那神气好像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眼珠也不转动了似的。左边两个人都坐着,共展一卷文章阅读,其中一位忽然扭头回视,若有所闻;另一位作沉思状。画家驾驭人物性格、再现特定情境的功力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全画着色沉着淡雅,勾线坚凝而多折,是周文矩的“战笔”画法。五个人物姿态各不相同,并在变化错落中达到了和谐统一。此图可与《琉璃堂人物图》一起欣赏。

五代 南唐 周文矩 文苑图 卷(局部)

五代 南唐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 卷 绢本设色  纵40.3厘米 横7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写南唐中主李王景与其弟景遂、景达、景逖会棋的情景。居中观棋者为李王景,对弈者为景达和景逖。人物身后的屏风,画着白居易《偶眠》诗意图,图中又有山水屏风,故此画名《重屏会棋图》。李王景正面前视,若有所思的样子;两位对弈者画作侧身或半侧身,彼此观察着,于微笑中透着决心角逐的神气。景遂在左边观战,把一只手臂搭在兄弟肩上。周文矩与李五景同时代,他所画的应该是人物真实的肖像,具有艺术和历史两方面的价值。此图线描细劲有力,多转折顿挫,别具一种风彩,为周文矩常作的“战笔”,给人以古拙之感。

五代 南唐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 卷(局部)

北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绢本,淡设色,纵:166.1厘米,横:10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又一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间腾起弥漫浮动的云雾,吐吞变灭,更加强了忘身于万山之中的感觉。卜居期间往往成天端坐,放眼四望自然景观,从中寻求绘画的情趣。即使是雪夜,也在室外凝神观察,以便触发灵感。后来终于自成一家,同董源、李成并称为宋初山水画三大家。后人认为三家遗作,照耀千古,为百代之师。

临流独坐图 表现层峦叠蟑,山势起伏,溪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小充盈着活力。说明他很重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对景造意”,观察山林间的早雾晚霞、晴阴雨雪及四时变化,为山川林壑传神写照。

此图无款,表现的是崇山峻岭的山野景象。山中点缀溪流飞瀑和楼阁寺观,气势恢弘,云烟浮动,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临流抚琴。画幅上有明洪武时苏伯衡等人的题诗,钤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吴元让图书”、“王献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石渠宝芨续编》著录。

南宋 陈居中 文姬归汉图 绢本设色  纵147.4厘米 横107.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居中,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宁宗嘉泰(1201—1204)时为画院待诏。专工人物和马,也擅写放牧、出猎等景。注重写实,观察精微,风格“俊俏明媚”,富于生趣,人谓其作“不亚黄宗道”。传世作品《文姬归汉图》《四羊图》。此图描绘东汉末年著名女诗人蔡琰(文姬)被匈奴掳去曹操遣使赎回的故事。图中文姬与左贤王对饮,二子侍候族侍从七人与汉使等二十人持节备驾迎候。全图用笔工细生动,衣纹流畅,作为背景的土坡黄沙用线钩勒后再加色渲染,表现出绵亘、广阔的画面空间,作品大气疏放。

南宋 法常 老子图 立轴 纸本水墨  纵88.9厘米 横33.5厘米  (日)冈山县立美术馆藏

  图中的老子,因鼻毛外露,被称为“鼻毛老子”。此幅中,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虽“丑”,却又“丑”中见“美”。仙风道骨,奇绝脱俗,尽得写意人物画之神韵。

南宋 李唐 采薇图 卷 绢本设色  纵27.2厘米 横9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1066—1150),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唏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南渡后流亡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经太尉邵渊推荐,授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创制“大斧劈”。亦善画牛。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村医图》等。此图是李唐晚年人物画中的不朽之作。此卷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之余,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画中正坐一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目光炯炯,注视着叔齐。叔齐一手按地似在说着什么。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笔法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

南宋 马麟 夏禹王像 立轴 绢本设色    纵249厘米 横113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南渡后三代居钱塘,遂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马远为光、宁两朝两院待诏,独步一时。麟传家学,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论者认为“麟的笔法圆劲,比其父秀润”。传世作品有《夕阳秋色图》《夏禹王像》《层叠冰绡图》。夏禹,传说中古代夏后氏部落的领袖,姒姓,名文命,亦称大禹。此图绘夏禹手持如意笏,头戴王冠,身披龙袍,端庄地立于画面的正中。作者充分地利用线条的造型能力,生动地刻画了夏禹慈祥和蔼的形象和内在性格。全图用笔简练,人物表情含蓄端庄,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条流利,粗重连续,设色富丽堂皇。

南宋 马远 孔子像 页 绢本淡设色  纵27.7厘米 横2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动。全图用秃笔写衣纹,简练概括,线条劲拔,寥寥数笔,形神毕现,设色浅淡,韵味高雅。马远的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高,但其画人物也同样不甘于前人的程式。从传世作品可以看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达到了简洁生动的美术效果。这从《孔子像》可以窥见一斑。

南宋 佚名 田睃醉归图 卷 绢本,设色,纵21.7厘米,横7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苍松掩映下一田官,头戴簪花方帽,身着长衣,留着短须,醉意朦胧骑牛缓步而行。旁边一人步行相扶,前面一童子,一手牵牛,一手拿壶饮水。图中田官体态古朴,醉态刻画入微。全图用笔严谨,设色妍美,虬松、翠竹、小树、山石等衬景,配置适宜。卷后有明代看云老人、高廷礼、吴均、王文英、张洪、朱吉、赵友同、苏伯原、李东阳等十六家题记。

南宋 佚名 夜宴图

  此卷取材于唐代十八学士夜宴的典故。描绘十八个文人雅士于花木葱郁的庭院中秉烛宴饮的场面。雅士们分三席而坐,觥筹交错,各显醉态,仆童侍女,忙于搀扶、侍候饮者。图中人物、树木及器具刻画细腻,线条细匀流畅,雅士们醉态各异,均颇传神。阎立本曾遵令画十八学士图,并由褚亮作赞,宋徽宗有摹本,后世多以此为画。此卷人物衣冠及画风,都具有南宋特色。

南宋 佚名 夜宴图(局部大图)

元 方从义 东晋风流图 长卷 纸本 水墨 淡设色  纵25.4厘米 横133.3厘米  (美)私人藏  

  写王羲之坐于岸边水榭之上,溪山环抱,景色怡人。近处山石以披麻皴画,勾线粗放、简率。墨染明暗,显出凹凸感。雾中竹影稀疏,全以淡墨勾点,或隐或现,变幻不定。对岸小溪自远处流来,注入江中,激起重重波纹。岸边坡脚纯用水墨挥洒,再点以杂草,境界苍茫深远,令人神往。全卷笔法雄放,浓淡晕染自有一股清奇之气。真是“放纵潇洒,无尘俗气。”图左自题:“吴思敬家藏禊贴最佳,又求仆图之。夫以右军之辞翰,岂可再着笔耶!乃复惶恐写之如此。时岁在上章困敦子月六日,上清羽士方壶识。是日极冻。”

宋末元初 钱选 王羲之观鹅图 卷,纸本,设色,纵23.2厘米,横92.7厘米。(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生性喜鹅,曾见一道士有白鹅甚可爱,因书《黄庭经》以换之。此图即据传说附会而成。近景树木蓊郁,竹林茂密,亭台掩映,白鹅戏水, 羲之凭栏观望。远山苍翠,村庄隐现于雾霭山林间。境界秀雅明润,风格古拙高逸。青绿设色,画法直追唐人。

元 刘贯道 梦蝶图 卷 绢本水墨设色  纵30厘米 横65厘米  (美)私人藏

  此图取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将此场景置于炎夏树荫。童子抵树根而眠,庄周坦胸仰卧石榻,鼾声醉人,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点明画题。笔法细利削劲,晕染有致,虽略似画家的《消夏图》,但其人物面貌、神情、衣纹及木石器物法与《消夏图》颇异,且文献著录中不见此画,是否刘氏所作尚存疑问。

[/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卷 墨淡设色  纵29.3厘米 横71.2厘米  (美)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刘贯道,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字仲贤,中山(今河北定县)人。至元十六年(1279)写《裕宗像》,补御衣局使。画道释人物悉宗晋、唐,尤擅画应真神佛,为一时高手。山水则师法郭熙,佳处逼真。花竹鸟兽,亦能集诸家之长,传世作品有《忽必烈出猎图》《消夏图》。此图画一士大夫倚阮独卧榻上,手执麈尾,微锁双眉,嘴紧闭作凝思状,从卧者衣着神态及坦胸露腹之状看,大约是一个超脱飘逸之士。人物背景为蕉荫屏风,屏风上画几个童子在侍御仕者,后有山水屏风,此即重屏。画面布局紧凑,笔法凝练坚实,人物意态舒畅,风格颇近宋代院画。在芭蕉竹枝空隙处用小字书写“贯道”二字。构图与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王齐翰《勘书图》略近。而卷中所绘人物,据推测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卷(局部)

元 倪瓒 王绎 杨竹西小像 卷 纸本墨笔  纵27.7厘米 横86.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绎,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字思善,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后迁居杭州。长于画像。此图由王绎画杨谦小像,倪瓒补画松石平坡。图中杨谦策杖缓行,他头戴乌帽,身穿长袍,面留须髯,两眼前视,略带微笑,形象慈祥。杨为松江人,号竹西居士,宋亡后不仕。画家用细笔勾描人物面部五官须眉,略烘淡墨,使形神毕现,衣纹以中锋运笔,简练遒劲。倪瓒所画松石,笔间意赅,与人物相烘托,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体现出特定时代文人雅士“抗简孤洁,辟处穷居”的境遇。

元 盛懋 秋舸清啸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67.5厘米 横102.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图绘远景山峦平缓,近岸陂陀上树木列植,枝叶茂盛。一艘篷舟缓缓驶来,舟首一位逸士正仰天长啸,身前置放酒皿瓷碗,身后古玩横陈,船尾一童子摇橹。从此逸士的形象看,可能是魏晋时“嗜酒能啸”并善鼓琴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写照。图中树石、远岸画法学董源、巨然,人物设色取唐人法,描线细劲。画风与盛氏至正辛卯(1351年)所作的《沧江横琴图》颇为一致。

元 唐棣 松荫聚饮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41.4厘米 横97.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棣(1296—1364)元代画家。字子华,湖州(今属浙江)人。“以茂才异等起家”。官至吴江知州。早熟称“神童”。工画山水,“尝游翰林公之门”,得赵孟顺指授,并师法李成、郭熙,善于布置景物,点缀人物尤佳,笔力坚硬,画风清森华润,犹存宋人遗法。曾参与集庆(今江苏南京)龙翔寺及元宫嘉熙殿作壁画。传世作品有《霜浦归渔图》《林荫聚饮图》《雪港捕渔图》。此图近景画河畔数棵长松高耸,树后露出数间茅屋。松荫下四位长者席地而坐,正举杯畅饮。旁有两人手捧壶盘侍候,一人抱矮案前来。对岸中景是古树茅舍。远景群山蜿蜒。图中描绘对饮者解衣盘礴,不拘礼仪,生动地表现出村民野老酒酣兴豪的生活乐趣。作者曾随赵孟顺学画,此图岗峦坡石笔墨圆润婉和,存有赵氏遗法。长松勾勒苍劲精巧,细枝似蟹爪,则从郭熙法中得之。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58厘米,横:13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葛稚川,名洪,自号抱朴子,东晋时人,著有《抱朴子》、 《神仙传》等书传世。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卷取全景式构图,但又不像宋画那样突出一主峰,而是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除画面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然而此图又与他大部分作品风貌相异,如树叶全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不同于他惯用的写意或兼工带写。山石用小笔细写,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墨彩相彰,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与他常用的披麻皴与解索皴迥异。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全画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

元 王蒙 夏山高隐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横6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生年不详,卒于1385年元末画家。宇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顺甥。元末官理问,嗣弃官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厅事,尝与郭传、知聪观画于胡惟庸家,洪武十八年(1385)坐胡案累,死狱中。强记力学,善诗文、书法。工人物,尤擅山水,得外祖赵孟顺法,更参酌唐宋诸家,以董源、巨然为宗,纵逸多姿,逾越松雪规格,变古创法,自立门户。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设色画重山叠翠,瀑布孤悬,林荫繁荟,流泉下注。山中梵宇茅舍错落,屋堂内有高士侍童。笔墨湿润,山峦披麻皴、解索皴并用,浓墨点苔,繁复厚重。树木用积墨法,局部以焦墨皴擦,苍郁烟润。构图虽繁密,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实中求虚、疏密对比之法,画面雄奇苍浑,无迫塞之感。画风仿董巨而有所创新,为王蒙山水画之精品。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 卷 绢本水墨 纵31.4厘米 横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振鹏,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因画艺受知于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赐号孤云处士。官至漕运千户;曾入秘书监,遍观古今图书,临摹古人名迹。用笔细劲,气势飞动,不为法拘。传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图》《金明池龙舟竞渡图》等。此图以春秋时期俞伯牙、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引为知音的故事为题,表现了钟子期正凝神细品琴音时的情景。作者通过生动的画笔、准确的造型,刻画了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都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此图用笔细劲轻利,笔法严谨,造形准确,起伏偃仰,穿插隐现,都做到脉络清晰,线条圆转流畅。大石用淡墨轻擦,轻淡秀润,与人物互为映衬,赋于人物高雅秀润之气。全卷有浓厚的超脱尘世的情感色彩和将现实隐逸化、理想化的追求倾向。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 卷(局部)

元 佚名 扁舟傲睨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66厘米 横111.9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远山青峰叠嶂,古寺掩映,近岸陂陀老松,水边泊一扁舟。舟船之上置一长方矮几,一位白髯老翁左手抚琴,右手轻摇羽扇,背倚书卷。舟前一人执棹而立,一童子弓腰烹茶。构图简洁,意境深远,写实而生动。图上方有元张雨、张翥、鲁葳三人题跋。

元 佚名 东山丝竹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87.5厘米横43.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表现晋朝谢安隐居东山的故事。一座精致的庄院坐落山谷中,主人在侍从的簇拥下正从外归来,堂前一群女乐已在演奏。背景处山势巍峨,云雾缭绕。画面气魄宏大,浓重的青绿设色显得庄重华丽。笔法严整精谨,近似盛懋一派。

元 张观 疏林茅屋图 卷 纸本 墨笔  纵25.8厘米 横59.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湖滨陂陀,秋树掩映一庭院,有人于茅堂内伏案独坐,石桥处一侍童抱琴归来。空旷浩渺的湖面泛一叶轻舟,意境幽静清远。图中近树用笔苍劲秀润,树叶或双钩,或点染,远树虚淡简略;山石先用湿笔勾出轮廓,再以浓淡墨稍加皴染。

元 赵孟頫 谢幼舆丘壑图 绢本设色  纵27.4厘米 横116.3厘米 (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此图绘东晋谢鲲故事。鲲字幼舆,好老庄,善奏琴,寄迹山林。图绘茫茫山川,荫荫松林,幼舆独坐水畔丘壑,观水流潺潺,听松涛阵阵,意态悠闲,神性超脱。图卷布局甚奇,绘法古拙,学晋、唐风格,一洗宋人旧习。

元 赵雍 高峰原妙禅师像 绢本设色  纵114.7厘米 横46.7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高峰原妙是元代禅宗的领袖,赵孟烦、管道畀夫妇与之过从甚密,曾拜他为师。此像是在高峰圆寂后所绘。其面部结构以令人惊绝的墨线描绘而出。黑发既长且厚,间杂灰发,非常吻合五十八岁去世的高峰的年龄。衣纹线条遒劲老辣,绵延有致,充溢着书法线条的质感和力度。与十四世纪的的人物画相比,此图更为精致严谨。但此画是否赵雍真迹,尚有争论。

元 赵原 陆羽烹茶图 纸本水墨,纵27厘米,横7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远山起伏,山水清远,水面辽阔,临溪筑有草阁,丛树掩映。阁内一人坐于榻上,当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陆羽为唐代学者,闭门著画,不愿为官,以嗜茶闻名,有《茶经》传世。此图表现了文人隐居闲适的生活。远山近坡用披麻皴,皴笔圆转虬曲,颇多侧锋,树法疏落,学董巨而有变化。

本幅有作者自题:“陆羽烹茶图”。画面图文并茂,铸造了士大夫烟霞痼疾与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元代的社会思潮。此图山石皴法的侧锋圆转,树点墨法的粗重厚实,无不着意经营,缺少空灵虚旷、自然无为的韵致,特别是湿笔淡墨的运用,还未能打破宋人的陈式。本幅有窥斑诗题,还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

元 朱德润 林下鸣琴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20.8厘米 横5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德润(1294—1365),元代画家。字**,号睢阳散人,原籍睢阳(今河南商丘),居昆山(今属江苏)。早年,得高克恭赏识,经赵孟顺推荐,知遇英宗硕德八刺(1321—1323),官至镇东行中书省儒提举。英宗死,回家闲居近30年。一度出仕,不久又“以疾免归”。善诗文,工书法,格调遒丽。擅山水,初学许道宁,后法郭熙,多作溪山平远、林木清森之景,重视观察自然,当北游居庸关时,尝作“画笔记行稿”。传世作品有《林下鸣琴图》《秀野轩图》等。图绘天旷气清,树叶尽落,群雁低徊。三位高士坐长松下,一人抚琴,二人谈论正浓,松风琴韵,表现了文人的逸兴。坡石的形状与皴法以及蟹爪般的枯枝,显然从郭熙的画法中来。此图虽借鉴宋人,用笔却简括了许多,且画面的格调已属元人。

元 庄麟 翠雨轩图 卷 纸本 墨笔    纵26.2厘米 横65.4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庄麟,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字文昭,淮南人,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善画山水,笔墨清润可爱。当时与郭熙齐名。此图为元人集锦卷之一,亦是庄麟传世的唯一作品。绘临溪的坡岸上设茅屋一间,树木环绕,溪水浅滩,极为渺远。一叟曳杖度桥而来。境界萧疏淡远,静寂清幽。画家以淡墨为基调,用笔清逸流畅。将翠雨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使观者也似乎感受到远离喧嚣的静谧。卷尾章草自题:“持敬以翠雨名其轩,诸名公为诗文题卷。余因随牒京师,与持敬会于朝天宫,出此卷索拙作。余尝观僧巨然《莲社图》,意度仿此,遂想象摹之,兼赋诗云:小径春阴合,方床午睡醒。坐怜苔锦绿,吟爱竹书青。煮茗仍联句,笼鹅可换经。人间尘土隔,莫望少微星。江表庄麟。”

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1[156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2[156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3[156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2 历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1 历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 历代以圣贤雅隐为题材的绘画--2, [150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视觉大餐[30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以竹为题材的绘画【珍品】aaa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10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需要细细用心体会的艺术[102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最美的地方 [72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清爽的人间美景[44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最美的地方 [72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需要细细用心体会的艺术[102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清爽的人间美景[44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特色的色情植物[14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四季的脚步[24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低调的华丽:中国特色[80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的传统艺术[37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花香水清的桃花溪[25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阳光的艺术 [24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35P] - AAA级私秘视觉馆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