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19:13
2009-04-23 11:33:48 来源: 时代周报(广州) 

当中央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历史使命交给上海后,上海又站在了改革的新起跑线上

时代周报记者 卢雁 发自上海


位于观海公园的大型城市雕塑——司南鱼记

上海一景 姬东摄

中国改革的排头兵—上海,站在了改革的新起跑线上。

当中央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历史使命交给上海后,上海注定要在金融领域承担更多的创新与开放的职责。上海多年的愿望总算成真,但前路绝非坦途,“中心梦想”已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成为一种追求,一种奋斗。

上海能否在国际金融界扮演更多更重要角色,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进程,这是中国崛起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这也注定上海这次面临的历史性挑战。我们欣喜看到的是,无论是区域整合,还是1800亿国资加速证券化,上海金融改革大幕已启。

3月2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出台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化背景下的决定,其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消息甫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上海的“中心梦想”,终于融入了现实。那么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还缺什么?有专家指出,上海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劣势与其优势一样明显。

18年磨剑

这次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金融市场业已成熟的香港,以及近年来跃跃欲试的天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从1991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的提法甫一出台,便拉开了上海“金融大梦”的序幕,后来江泽民也曾提出只要时机成熟,要在上海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甚至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至2009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然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廿载艰辛不寻常,宝剑出鞘始亮剑!

知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这个很好理解,“香港的本币是港币,而且长期以来都走其他货币的经济”。而相比天津,全国只有上海有齐全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期货等多类金融市场。

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周林教授认为:“人民币结算中心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关键还要看市场反应,这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相关。比如,中国如何从出口大国转变为进口大国,让人民币流到其他国家的人民手中。”

全球金融危机,“转危为机”一直是中国政府试图实现的,政府希望寻求在全球经济持续动荡需要重构的时刻,中国作为国际金融大国的定位。

而根据媒体记载,去年11月间,在金融危机蔓延最深最广、前景最不明朗的时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选择前来上海考察。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上海被‘钦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实在是天降大任于斯。”

而且,上海显然已经具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硬件条件。

那么,上海缺什么呢?

优劣一样明显

应该说,上海的劣势与其优势一样明显。

正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所言,上海金融市场体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整个交易规模也日益扩大。 许多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等等,都已经纷纷前来上海,汇聚在上海。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58家,集聚效应非常明显,上海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也已经达到了两位数以上。

谢国忠说:“仅就监管政策制定来看,上海远不如北京便捷,加之中国的特殊国情,上海相当程度上还得听命于北京,上海只能做足金融市场交易平台。”

目前,上海的交易所数量和交易规模虽已居全国之首,金融创新产品虽然名目繁多,但说到底不过是交易方式和金融杠杆率的差异,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认为:“上海的问题在于,各个市场产品比较单一,也受制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又因为利率非市场化使得货币市场发展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直接受到约束,人民币非自由兑换则使得外汇市场的创新受到制约,同时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对外开发速度与程度,进而影响了金融机构拓展国际业务的能力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热情。而且,金融市场的主体信用基础较为薄弱,金融机构主体的产权并不明晰,真正的负责机制尚未形成。”

在金融业界人士看来,创造货币是北京金融中心作为“一级市场”的特权,货币自由兑换是香港金融中心的优势,而从目前来看,这两个特权之于上海皆为可遇不可求。上海现在亟须有放大和调节金融杠杆率的机制,并创新产品和创造交易。另外,上海应尽快启动交易所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构建独立的第三方证券融资机构,让金融业务的杠杆率可适度升级。

最缺是人才

周林则认为上海最缺的还是人才。“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l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在上海只有1%。比如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是35万人,而上海目前只有20万人不到。”据悉,其中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还不到伦敦的l/4。

据了解,去年底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抄底”华尔街人才,最终签约率之低让人咋舌。

周林分析认为:一是外来人才对国内体制的不适应,二是很多金融产品国内都还没有,人才即使来了也无用武之地。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必须培养大量了解国际经济事务的高端金融人才。”据周林介绍,此番上海政府与上海交大携手共建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正是在此背景下而生的。“长久以来,国内金融人才开放性不够,且对金融产品运作不熟稔,这也是制约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 

南汇并入浦东 世界航运中心载体成形

时代周报记者 王珏磊 卢雁 发自上海

“这事儿已经定了。”尽管近日传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与南汇区有望整合的消息,官方并未正式公布,但据浦东新区有关人士透露,此事已成定局,“浦东新区区长,尤其是副区长严旭已在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整合意向已定,具体方案现在不便公布。”

据知情人士透露,两区整合大约会在5月份正式对外宣布,7月份,浦东新区和临港新区将正式对外挂牌。“南汇区”这个名称将成为历史。

两区整合已成定局

上海建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政策获国务院批准后,上海有意通过行政区划整合,将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优势集中。至于浦东新区与南汇区将如何整合,据相关媒体透露,可能性较大的方案是:以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陆家嘴和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临港新城为中心分设两区,南邻浦东新区的南汇区部分区域将并入浦东新区,南汇区的另一部分区域,将在现在临港新城的基础上单列为临港新区。

具体言之,这一调整涉及浦东新区、南汇区和奉贤区。未来,奉贤区的四团镇及洪庙镇的原邵厂乡、五四农场等部分将被划归临港新区,并加上将现有临港新城的一街四镇,共同组成临港新区;南汇区的航头镇、新场镇(不包含原坦直桥地区)将被划归奉贤区,而南汇区其余在大治河以北的区域,将被分为周浦、惠南两个功能区域归入浦东新区。

合并之后,浦东新区面积将超过900平方公里。根据设想,浦东新区重点发展金融业和航运服务业,而临港新区则重点发展航运业以及航运相关制造业,将形成比较紧密的互补局面。

专家表示,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面临着陆家嘴容量不够的问题。将陆家嘴“扩容”,金融中心的建设由“片区”发展为“城区”,这本来是金融中心的内在要求。此外,上海明确建立国际航运中心之后,肯定要选择一块腹地作为航运中心的载体。设立临港新区,有利于加快现在临港新城的功能开发,并且临港新区作为海洋经济核心区,未来将建设为上海市域布局的“副核心”。

“浦东新区与南汇区政府已多次开过联席会议,商讨此事。”浦东新区有关人士透露,“现在,两个区的政府主要在做两项工作:一是勘察地理,为合并作技术上的准备。其实这项工作早就开始了。二是深入基层政府,做基层官员的思想工作,为减少人事震荡,整合采取‘上层微调、下层渐进’的方针。但这项工作仍然很困难,因为牵涉到相关人员的职位、利益问题。”

“现在南汇区政府已搬离原先所在的惠南镇,搬到临港新城办公了。这也说明此事已得到充分肯定。”南汇区惠南镇公务员汪宏兵说。

据称,两区整合大约会在5月份正式对外宣布,公开具体方案。7月份,浦东新区和临港新区将正式对外挂牌。

接壤处房价将大涨

用汪宏兵的话来说,“对整合的事儿,南汇特别兴奋,从商界、百姓到政府官员都特别兴奋。这对南汇是一个机会,南汇划分到浦东的地区,将享受到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老百姓高兴的是自己的资产马上会升值,官员是又兴奋又焦虑,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兴奋,但是也焦虑自己会被安排到什么位置”。

位于惠南镇的艺泰安邦等南汇热门楼盘的业主论坛上,出现不少关于两区合并的相关帖子。

有业主兴奋地感叹:“好消息!以后我们的房子要升值啦!变成市区啦!”不少业主表示期待自己所在楼盘划入浦东,“政府出钱投资建设了,跟着楼盘周边环境也要改善的吧”。在楼市低迷的情势下,地产界人士对两区整合也抱有相当大的期望。“一旦消息属实,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短期内必定‘火’起来。”业内人士称。

市政协委员、洋山同盛联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济师任先正也在上海“两会”的提案中建议,将浦东、南汇和奉贤的部分地区合并,成立“大浦东区”。“原本分散在各区的资源可以重新整合和提升,海、空两港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浦东改革’的实施优势,使大浦东区有更大的改革操作实验空间和内涵。”任先正认为。

凸显金融与航运两大功能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贤兴教授表示:“行政区划的整合,首要的就是牵涉政府机构的重新整合,而权力的重新分配是核心,也是难点;其次,带来区域资源的变化,行政成本等需要重新整合、计算;这样的合并和整合,中国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民众与‘新’政府的关系,只有让民众认同,才能规避冲突,而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孙磊认为,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浦东新区经过19年的发展,已面临“瓶颈”,经此整合的刺激,可能会有新的爆发点,能够凸显金融与航运两大功能。

而在郑力看来,靠区域整合来推进金融中心的建设,只是跨出了非常小的一步,是远远不够的。“什么叫金融中心?如果现在召开一个金融方面的国际会议,在30分钟内能够把所有的顶级专家召集起来,这才叫中心。金融是为所有的行业服务的,如果一个城市聚集起了各种行业,金融作为其背后的支撑,自然会发展起来。所以,要建成金融中心,首先是要聚集各种行业,这才是最重要的。”

1800亿上海国资

上市冲动

时代周报记者 李冰心 发自上海

这是一个可以让海内外投资者血脉贲张的话题:上海国资即将掀起新一轮重组热潮,1800亿上海国有资产将在几年内逐步推向资本市场。

“在未来几年内,形成2-3家充分发挥投融资和国资流动平台功能的资本经营公司,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8-10家在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业的企业,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这是上海市市长韩正为上海国资改革的最新定调。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韩正提出,未来上海国资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将从现有的18%提高到40%左右。

两公司巨亏18亿

“上海采取的方式是抓住大的国企,推动国有资本在大的国资间流动重组,然后再上市。”一位国企老总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然而这样的方式也有一定弊端,就是政府不肯放手,企业缺乏自主权,重组搞得轰轰烈烈,经营管理却未完全跟上。”

从2007年开始,上海国资改革陷入沉寂。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席卷而来,更让上海国资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统计显示,今年1-2月份上海工业增加值不仅低于全国的平均增幅3.8%,而且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12.4%,在五个东部沿海省市中,低于山东、江苏、广东和浙江,排名最后。

就在不久前,上海广电集团旗下两大上市公司巨亏18亿的消息传出,金融危机中对上海企业的影响开始引起投资者关注。而上海仪电集团主导的国资工作小组入驻,也让人们对上海国资新一轮重组展开联想。

“金融危机带来了经济格局和产业格局的调整机遇”,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此前曾撰文指出,在目前情况下,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要努力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符合产业发展导向、主业清晰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定向增发、并购重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等方式实现发展壮大。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进行市场融资。

40%证券化难度大

“上海国资的经营性资产占其国资存量的七成左右,如果按照从18%到40%的提高比例计算,即将注入上市公司的国有经营性资产总量应该是1800亿左右,而不是此前有媒体推算出来的2500亿,当然,这还是一个远期目标。”易繁咨询行业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未来3-5年,上海国资重组、证券化的趋势不会变,但40%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的比例是否能够实现很难讲,上海无疑将成为地方国企资产整合的领跑者,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况且证券化涉及上市公司和证监部门,并不一定是上海地方之力能决定的。

来自上海国资委内部的消息,目前上海上报落实《若干意见》三年行动规划的企业集团已由原先的18家增至21家。按照计划,3-5年内各集团公司要将管理层级由现在的平均6级缩减到3级以内,今年年末就要完成部分集团壳体企业的清理。尽管21家具体企业名单尚未出台,但有关人士透露,21家国资企业涵盖了上海国资的大部分企业集团。

“从目前来看,此轮国资改革的重点工作已经比较明朗,但至于哪些行业或企业将作为改革重点还很难说。”前述国企老总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由于上海国资布局过散,48家企业集团涉及79个行业,近11%的资产分散在餐饮、造纸、纺织服装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

此次国资改革会议传达出的信息是,未来上海国资委还将按照“三个集中、三个收缩”的要求优化国资布局结构,逐步向第三产业倾斜,向基础产业倾斜,向支柱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