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7:44:26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四川&重庆上]

  四川--夫妻肺片

  [原料]

  鲜牛肉、牛杂(肚、心、舌、头皮等)、老卤水各2500克,辣椒油、油酥花生未、酱油各150克,芝麻面100克,花椒面25克,八角4克,味精、花椒、肉桂各5克,精盐125克,白酒50克。

  [做法]

  1、将牛肉、牛杂洗净。牛肉切成重约500克的大块,与牛杂一起放人锅内,加入清水(以淹过牛肉为度),用旺火烧沸,并不断撇去浮沫,见肉呈白红色,滗去汤水,牛肉、牛杂仍放锅内,倒人老卤水,放人香料包(将花椒、肉桂、八角用布包扎好)、白酒和精盐,再加清水400克左右,旺火烧沸约30分钟后,改用小火继续烧1.5小时,煮至牛肉、牛杂酥而不烂,捞出晾凉。

  2、卤汁用旺火烧沸,约10分钟后,取碗一只,舀入卤水250克,加入味精、辣椒油、酱油、花椒面调成味汁。

  3、将晾凉的牛肉、牛杂分别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0.2厘米厚的片,混合在一起,淋入卤汁拌匀,分盛若干盘,撒上油酥花生未和芝麻面即成。

  [特点]

  制作精细,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非常适口。

  关键: 牛肉、牛杂必须反复洗净,去除异味。用于拌制牛肉和牛杂的卤汁要浓,使其得味起鲜。

  [典故]

  五十多年前,有郭朝华、张田正夫妻二人,以制售麻辣牛肉肺片为业,两人从提篮叫卖、摆摊招客到设店经营。他们所售肺片实为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并不用肺。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

  四川--担担面

  著名成都小吃。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

  原料:圆细面条500克,辣椒油、酱油、葱各50克,芝麻酱35克,味精2.5克,川东菜100克,化猪油、香油各20克。

  烹饪方法:

  1.将川东菜稍洗,将其和葱分别切细末,分装5个碗内,再把其它调料分装在每个碗中 待用;

  2.锅中放水烧开,将面条下锅煮熟,分捞碗中即可食用。

  陈包包的担担面

  四川传统小吃。系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

  四川--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是四川达县的传统名食。牛肉片薄如纸,色红亮,味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究。

  据传说,1000多年以前,任朝廷监察御史的唐代诗人元稹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被 贬至通州任司马。一日元稹到一酒店小酌,下酒菜中的牛肉片薄味香,入口无渣,他 颇为叹赏,当即名之曰“灯影牛肉”。灯影,即皮影戏,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 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用“灯影”来称这种牛肉,足见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灯光下可 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戏中的幕布。

  清光绪年间,四川梁平县有个姓刘的人流落到达县,以烧腊、卤肉为业。最初,他制 作的五香牛肉片厚肉硬,吃时难嚼,且易塞牙,销路不畅。后来,刘氏日思夜想,逐 步加以改进,将牛肉切得又大又薄,先腌渍入味,再上火烘烤,卖时还淋上香油。这 样制作出的牛肉酥香可口,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刘姓商人生意兴隆,并因此而发家致 富。其他人见有利可图,纷纷仿制,灯影牛肉逐渐成为四川一大名产。

  四川灯影牛肉的用料和制法是:选黄牛后腿部净瘦肉,不沾生水,除去筋膜 ,修节 整齐,片成极薄的大张肉片。将肉片抹上炒热磨细的盐,卷成圆筒,放在竹筲箕内, 置通风处晾去血水。取晾好的牛肉片铺在竹筲箕背面,置木炭火上烤干水气,入笼蒸 半小时,再用刀将肉切成长一寸五,宽一寸的片子,重新入笼蒸半小时,取出晾冷。 菜油烧熟,加入生姜和花椒少许,油锅挪离火口。10分钟后,把渍锅再置火上,捞去 生姜、花椒。然后将牛肉片上均匀抹上糟汁下油锅炸,边炸边用铲轻轻搅动,待牛肉 片炸透,即将油锅挪离火口,捞出牛肉片。锅内留熟油,置火上加入五香粉、白糖、 辣椒面、花椒面,放入牛肉片炒匀起锅,加味精、熟芝麻油,调拌均匀,晾冷即成。

  重庆--毛血旺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贱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起卖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别好。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毛血旺是七星岗一家火锅店在火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火锅。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七星岗毛血旺的制法。

  用料:

  鸭血旺500克,鳝片100克,猪肉100克,火腿肠150克,鲜黄花50克,黄豆芽150克,水发木耳50克,莴笋头100克,大葱50克,精盐1克,干辣椒15克,花椒5克,料酒10克,味精50克,火锅底料3包,混合油50克。

  制作方法:

  1、将鸭血切成条块,入沸水氽煮后捞出;黄豆芽切去须根,火腿肠切成大片,猪肉(肥瘦各半)切成片,莴笋头切成条,黄花抽去睢蕊,干辣椒切节。

  2、火锅底料用水化开,放入锅内烧沸熬味,下精盐、味精,放入血旺、鳝片、火腿肠、肉片、黄豆芽、水发木耳、大葱及各种蔬菜共煮。等黄豆芽断生后起锅转入盆内。

  3、炒锅置旺火上,倒混合油烧至六成热,放入辣椒节炸呈棕红色,下花椒炸香,淋在盆内上桌。

  特点:

  成菜汤汁红亮,麻辣烫嫩鲜,味浓味厚。

  四川--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已将此店;“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兴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2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成都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此菜的特色是以"烧"法烹之,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如玉镶琥珀,具有麻、辣、烫、嫩、酥、香、鲜的独特风味。

  原料:

  嫩豆腐300克,牛肉、菜油、蒜苗各适量,辣、花椒面各15克,豆鼓、酱油、淀粉各20克,盐l0克,汤200克。

  做法:

  ①将豆腐切成小方丁,用开水略焯。牛肉剁成末,蒜苗切成小段。

  ②炒锅加油烧热下午肉末炒散至颜色发黄,然后加精盐、豆鼓、酱油同炒,再放辣椒面炒匀,加高汤,下豆腐块,用中火烧透入味,最后放入蒜苗,用淀粉勾芡英撒上花椒面,出锅装盘即成。

  重庆--酸菜鱼

  用料:

  活鲤鱼1尾(约重900克),泡红辣椒100克,泡生姜35克,蒜50克,酸菜200克,野山椒25克,鲜汤500克,精盐5克,胡椒粉1.5克,味精3克,料酒50克,姜葱少许,混合油75克,香油15克。

  制法:

  1.鲤鱼初加工取下头。脊骨,然后将两片带刺肉切成瓦楞小块,用姜、葱、料酒、盐码味15分钟,待用。

  2.泡红辣椒、泡姜、蒜和野山椒一起切成米粒状,酸菜改成小片待用。

  3.锅置火上,下混合油烧热,将切细的泡红辣椒、泡姜、蒜和野山椒一起放入楠香炒红,再放酸菜炒出香味,加入鲜汤,并放入鱼头、脊骨一起熬15分钟以上,加入盐、料酒、胡椒粉、味精及鱼块烧煮3-5分钟至鱼肉刚熟,淋入香油,盛碗即成。

  特点:

  色泽红亮,咸鲜香辣,质嫩爽口。

  备注:

  其实说起来,老四川最早的酸菜鱼是不辣的。而且也不用鲤鱼或者是草鱼什么的,而是一种长江野生鱼种——黄蜡丁。黄蜡丁学名黄颡鱼,虽然叫黄蜡丁,颜色却是乌黑。体形较小,常见个体只有200-300克。到了重庆一定要吃黄蜡丁,其肉质细嫩而少刺,味道鲜美而无鳞,不但有滋补作用,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黄蜡丁在火锅一烫就熟,用嘴顺着鱼的脊椎骨一抿,只有一根独刺还留手中,鱼肉已经悄然入肚矣!

  酸菜鱼中的酸菜学名笋壳青菜,属十字花科两年生叶用芥菜,味道比较苦涩,只有腌渍之后再炒制,才能把香味提炼出来。笋壳青菜在原四川的东南地区栽培相当普遍,尤其在涪陵、忠县、万州、丰都、渝北等地的长江沿岸栽培面积最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四川&重庆下]

  重庆--火锅

  代表重庆饮食文化特色的重庆火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吃法,正宗川味的辣香味浓、烫菜的鲜香嫩脆、味美可口而闻名遐迩,香飘四方。来重庆旅游观光的游客,只要走上街头,就可以看到各类铺面、各色招牌的火锅馆遍及大街小巷。仅方圆不足9公里的渝中区,就有火锅馆近3000家之多,重庆被誉为“火锅之城”,实在是名不虚传。

  起源: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说它是火锅的雏形。《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谈到他游五夷山,访师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半吊子),候汤响一杯后(等汤开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涮)熟,啖(吃)之,乃随意以汁供(各人)随意沾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现在的“涮兔肉火锅”。

  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到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毛肚火锅的起源和由来,说法不一,它的由来和渊源,值得探讨。据老街坊说:毛肚火锅起源于清末民初,重庆码头和街边下力人吃的廉价实惠的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水八块”。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食者自备酒,自选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烫且吃。吃后按空碟子计价。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吃得方便热烙,所以受到码头力夫、贩夫走卒和城市贫民的欢迎。至于纯粹地道的毛肚火锅,据老重庆们回忆,出现于民国十五年前后,发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现长江大桥桥坎下)。当年牛贩子多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来渝,在南岸过夜,翌日早过江,将牛赶到宰房街宰杀。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块”的制作和吃法的红汤毛肚火锅馆。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据说,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和得名。直到抗战时期,较场口街边仍有一马姓老妪开一家专供应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锅,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论价(每匹二分钱)。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锅,毛肚的鲜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猪的下杂远胜一筹,赢得食客赞扬。

  特点:

  重庆火锅同著名的川菜一样,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有“天府之国”物产丰富的物质基础,有巴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之饮食风俗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众家之长,如对东北火锅、山东火锅、广东火锅等,统统实行“拿来主义”,尤其突出的是在“味”字上做文章,故能促使其成为“味在重庆”的又一杰作。其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烫,二是鲜,三是味适众口,四是“啥都敢吃”,五是精益求精,六是乐在其中,七是养身怡年,八是方便随意,九是可治小病。

  成都--龙抄手

  创始于本世纪40年代,当时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字音,也取"龙凤呈祥"之意,定名为"龙抄手"。龙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馅嫩、汤鲜。抄手皮用的是特级面粉加少许配料,细搓慢揉,擀制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状。肉馅细嫩滑爽,香醇可口。龙抄手的原汤是用鸡、鸭和猪身上几个部位肉,经猛炖慢煨而成。原汤又白、又浓、又香。

  原料:

  精粉500克,猪腿肉500克,肉汤、胡椒面、味精、姜、香油、川盐、鸡油各适量,鸡蛋2个。

  制法:

  1.把面粉放案板上呈“凹”形,放盐少许,磕入鸡蛋1个,再加清水调匀,揉和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纸一样薄的面片,切成110张四指见方的抄手皮备用。

  2.将肥三瘦七比例的猪肉用刀背捶茸去筋,剁细成泥,加入川盐、姜汁、鸡蛋1个、胡椒面、味精,调匀,掺入适量清水,搅成干糊状,加香油,拌匀,制成馅心备用。

  3.将馅心包入皮中,对叠成三角形,再把左右角向中间叠起粘合,成菱角形抄手坯。

  4.用碗分别放入川盐、胡椒、味精、鸡油和原汤,捞入煮熟的抄手即成。

  成都--钟水饺

  创始人钟少白,原店名叫"协森茂",1931年开始挂出了"荔枝巷钟水饺"的招牌。钟水饺与北方水饺的主要区别是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微甜带咸,兼有辛辣,风味独特。钟水饺具有皮薄(10个水饺才50克)、料精(上等面粉、剔筋去皮的精选猪肉)、馅嫩(全靠加工时掌握好温度、水分,肉馅细嫩化渣)、味鲜(全靠辅料和红油、原汤)的特色。

  用料:

  精粉500克,猪腿肉500克,复制酱油、味精、胡椒面、川盐、姜、葱、蒜泥、红油辣椒、料酒、香油各适量,鸡蛋1个。

  制法:

  1.把葱、姜拍破,泡清水适量。将猪肥瘦肉切块,用刀背捶茸去筋,用刀剁细成泥,放入盆中,加川盐、料酒、味精、胡椒、鸡蛋,和匀。再加入浸泡的葱姜水,用力搅匀放入香油,再继续搅匀成稠细的水饺馅。

  2.把精粉450克放案板上呈“凹”形,放入清水,调揉成仔面团,再分切成100个面剂。用50克面粉作补粉,分别擀成直径5厘米大小的圆皮备用。

  3.将馅心包入皮中,对叠成半圆形,随手把边捏合成饺子生坯。

  4.锅中水开,放入饺子,煮熟后,用漏勺捞起,漏干水倒入碗中,再放入复制酱油、味精、红油辣椒、蒜泥即成。

  四川--韩包子

  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美名原扬。

  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不断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从解放前至今,韩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一直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一位外地游客曾在留言簿上写道:“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韩包子物美价更廉。”

  韩包子在制作上严格遵循用料比例和操作程序。首先选用上等面粉(精白粉)加猪板化油、白糖和面做成包子皮。其次,馅心按不同口味进行调配,如鲜肉包子选用半肥瘦的夹肉剁细,分一半在锅中炸酥后再与另一半鲜肉合在一起并配以上等酱油椒粉、姜汁、川椒粉、料酒、味精、鸡汤等10余种调料拌匀而成。火腿包子馅心所用的火腿为该店精心腌制的,待腌熟后剁成细末,与剁细的鲜猪肉、调料拌匀方可。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心,韩包子具有皮薄色白、花纹清晰、馅心细嫩、松软化渣、鲜香可口等特点,色、香、味形俱佳。

  现在,韩包子在挖掘传统包子制作技艺的基础之上又创制了不同口味的包子新品种,共有叉烧、芽菜、火腿、鲜肉、三鲜、香菇、口蘑、附油等8种,另外还有韩包子系列套餐供应。

  四川--川北凉粉

  川北晾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有了名气。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侯、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久,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爆不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川北凉粉。

  川北凉粉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凉粉制作独具特色,更主要的是拌料十分考究。主要拌料有辣椒、花椒、生姜、葱叶、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可谓色、香、味俱全,独具风味 。

  川北凉粉制作起来并不复杂。主要原料是豌豆,制作过程是:

  第一步,用清水将豌豆浸泡6—8小时左右,直到泡涨为止;

  第二步,对泡涨的豌豆进行水磨(即在磨的时候加适量的水);

  第三步,豌豆全部磨完后,用豆包布过滤:第一遍过滤出的是原汁浆,浓度大,用容器装好单独放在一边。第二遍、第三遍再加清水过滤,目的是将大部分的淀粉滤出,经3小时左右,去掉上面的清水,取出沉淀在下面的油粉和淀粉;

  第四步,将第一遍滤出的原汁浆倒入锅内,一边加温一边用木质小擀面杖不断的进行搅动,待烧沸后,再将第二、第三遍过滤出的油粉和淀粉(浓度约60%)缓缓加入锅内,一边加一边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搅动,使之和先下锅的原汁混为一体,并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起锅。这里的关键是:后加入的油粉、淀粉要适量,太多吃起来有僵硬感,加少了,就可能像干稀粥一样,不成形。是否适量,可把搅动的擀面杖举起来看能否形成片状。

  第五步,将做好的成糊状的热粉倒入陶瓷器皿中进行冷却(不用木制器皿)。第六步将冷却后的凉粉,切成约8厘米长,0.8厘米宽(厚)条状,装入碗内,加入精盐、葱花和红辣椒油即可食用。根据各自的爱好,也可加适量的香油、大蒜和酱油。

  成都--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在成都很有名气, 它最有名是兔丁肉多骨头少,不加兔头,佐料加有二姐特殊的配法,香鲜可口。二姐的"兔"系列中还有五香卤兔、红板兔、麻辣兔丁。另外,二姐兔丁店还经营红油鸡块、蒜泥白肉、凉拌肺片、五香蹄筋等多种凉菜。

  原料:

  去皮仔兔1000克,盐炒花生仁50克。

  调料:

  郫县豆瓣酱30克,豆豉20克,大葱10克,盐4克,味精2克,白糖8克,香油3克,花椒面5克,辣椒油100克,酱油10克。

  制法:

  1.兔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煮至七成熟,关掉火,用原汤盖锅盖趁热浸泡约20分钟至熟捞起,将兔肉切成5厘米见方的丁;大葱切成丁,盐炒花生仁去皮。

  2.把郫县豆瓣酱加油在小火上炒香,倒入碗中;将豆豉剁细,加油在小火上炒香,倒入碗中。

  3.将兔丁放入大碗中,加入炒香的郫县豆瓣酱油和豆豉油、盐、味精、白糖、花椒面、辣椒油、酱油、香油、葱丁和花生仁拌匀,倒入盘中即成。

  四川--东坡墨鱼

  "东坡墨鱼"是名扬中外的四川传统名菜。四川乐山的东坡墨鱼,相传始于宋代,与苏东坡相关。东坡墨鱼,原名墨头鱼,产于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和鸟龙山脚下的岷江之中。是一种嘴小、身长、肉多的墨头鱼。当地用它制做菜肴,但并无名气。后来宋代诗人苏东坡去凌云寺读书时,常去凌云岩下洗砚,江中之鱼食其墨汁,皮色浓黑如墨。因而人们便称它为"东坡墨鱼",从此闻名全省,与江团,肥沱并称为川江三大名鱼,成为乐山著名的特色名菜,并闻名国内外。现在到四川乐山的中外游客,都以品尝此鱼为快事。

  原料:

  鲜墨头鱼l条(约750克左右)。

  调料:

  麻油50克,豆瓣50克,葱花15克,葱白1根,姜末和蒜末各10克,醋40克,绍酒15克,淀粉50克,精盐1.5克,酱油25克,熟猪油50克,熟菜油1500克,高汤100克,白糖25克。

  制法:

  1、墨头鱼经初步加工后,剖开为两爿,头相连,两边各留尾巴一半,剔去脊骨,在鱼身的两面用直刀下,平刀进的刀法(为肉的三分之二的深度)。剖6至7刀,然后用精盐,绍酒抹遍墨头鱼的全身。将葱白切成7厘米的长丝;豆瓣剁细。

  2、炒锅烧热,下油烧至8成热时,将鱼全身沽满干淀粉,提起鱼尾,用炒勺舀油淋于刀口处,待刀口翻起定形后,将鱼腹贴锅放入油里,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装盘。炒锅留油,加猪油、下葱、姜、蒜末、豆瓣煸锅后,下高汤、白糖、酱油,用湿淀粉勾成薄芡,撒上葱花,然后烹入醋,快速起锅,淋在鱼上,撒上葱白丝即成。

  特点:色泽红亮,皮酥肉嫩,甜酸中略带香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江西]

  江西--蓠蒿炒腊肉

  蓠蒿炒腊肉味道鲜美、口味别样、油而不腻、富有特色。因其菜主料为当地特产,故有特色菜之称。

  制作方法:

  将选好的蓠蒿洗净,切成约3厘米的长条,放入沸水中煮2至3分钟捞出沥干。将腊肉用清水冲洗一下,切成薄片,装入碗内。把干椒末、青蒜段、姜末、味精、料酒准备好,炒锅上火放油,油温烧至六成熟时,将准备好的调味料干红椒末、姜末、青蒜段放入油中煸炒八成熟时,再将腊肉放入锅中先炒一下,尔后放进蓠蒿,加上料酒、味精即成。

  小知识:

  蓠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一般都是吃它的茎。蓠蒿吃口生脆,和肉类炒在一起的时候,味道鲜美,令人唇齿生香。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都有蓠蒿出产。蓠蒿炒腊肉是江西有名的特色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江苏上]

  江苏--扬州炒饭

  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相传源自隋朝越国公杨素爱吃的碎金饭,即蛋炒饭。隋炀帝巡视江都(今扬州)时,随之也将蛋炒饭传入扬州,后经历代厨坛高手逐步创新,柔合进淮扬菜肴的“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终于发展成为淮扬风味有名的主食之一。

  尽管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扬州炒饭”的身影,但没人能说清什么是正宗的“扬州炒饭”,对“扬州炒饭”的主配料,也是说法各异.新出台的“标准”规定,扬州炒饭的主料是上白籼米500克、草鸡蛋4个;配料包括水发海参20克、熟草鸡腿肉30克、熟精火腿10克、水发干贝10克、上浆湖虾仁50克、水发花菇20克、熟净鲜笋30克、青豆10克;调料包括香葱末10克、湖虾籽1克、精盐6克、绍酒6克、鸡清汤100克、色拉油60克。

  扬州的蛋炒饭,风味各异,品种繁多,有“清蛋炒饭”、“金裹银蛋炒饭”、“月牙蛋炒饭”、“虾仁蛋炒饭”、“火腿蛋炒饭”、“三鲜蛋炒饭”、“什锦蛋炒饭”等等。

  扬州蛋炒饭,从其选料上看,主料是用上等白籼米或用新的白粳米代替;煮之前需用水淘洗干净,略浸后下锅煮至熟透,无硬心,粒粒松散,松硬有度为宜。炒饭时要防止焦糊。烹调时,将辅料炒成带卤汁的浇头,卤汁中加些酱油称之为(牙色炒),不加酱油称之为(白炒),盛装上席又用名瓷,有道是“美食又美器”。

  江苏--藕粉圓子

  已有200余年历史,如今已成为江苏各地招待中外客人的特色菜肴。圆润透明的藕粉圆子泡在浓汤之中,半浮半沉,看上去像一个个漂动的茶色圆球,夹在筷子上柔韧而富有弹性,吃在嘴里细嫩爽口,余香不绝。

  其制作既简单又比较讲究,它的制作分备料、搓馅、烫制、做汤4道工序,其中烫制最为讲究。先将果肉、板油、白糖、芝麻粉加桂花、杏仁、核桃仁、松子仁、金桔饼等制成馅心,搓成球状,放入装有藕粉的茶盘或竹匾中,均匀筛动,使其粘上一层薄粉后用漏勺放入沸水中烫制,如此反复五六次而成。该汤圆均匀圆滑,馅心甜润爽口,汤有浓郁的桂花香味。

  原料:

  藕粉400克。 红绿丝5克、金桔5克、蜜枣15克、桃仁10克、松子仁5克、麻粉7.5克、糖油丁50克。绵白糖75克、桂花1克。

  制法:

  将红绿丝、金桔、蜜枣、桃仁、松子仁碾碎,加上芝麻粉、绵白糖和糖油丁和成馅心,搓成弹子大的馅心待用。藕粉碾碎过筛放入小筐内。再放入馅心滚上一层藕粉,取出装入爪篱中入沸水锅中烫过,再放入小筐滚一层藕粉,依次反复多次,使之成为大的圆子。锅里加清水,下入圆子。煮熟捞入放有糖桂花的原汁汤中,即成。

  江苏--千层油糕

  据传,扬州千层油糕系福建人高乃超创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厨师在长期操作实践中,吸取了"千层馒头"的"其白如雪,揭之千层"的传统技艺,创制出绵软甜润的千层油糕,为扬州传统名点之一。

  原料(制40块):

  上白面粉650克、酵种500克、生猪板油300克、白砂糖800克、甜红瓜丝35克、食碱5克、熟猪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将猪板油去膜,切成8毫米见方的丁,用白砂糖(150克)拌匀,腌3天制成糖板油丁。

  2.用沸水50克化开食碱,加入酵种,揉匀后摘成核桃大小的块。将面粉(500克)放案板上,中间扒窝,一面徐徐倒入20℃左右的温水450克,一面将酵种块与面粉搋揉成生面筋状,当可拉成韧性较强的长条时,再揉成面团,静置10分钟左右。取面粉(50克)撒在案板上,放上面团,翻滚几下,待面团不粘手时,用擀面杖轻轻擀成长约2米、宽约33厘米、厚约3毫米的长方形面皮,边擀边撒面粉(100克),防止沾粘。然后在面皮上涂抹一层熟猪油,均匀地撒上白砂糖(650克),再铺上糖板油丁,然后自右向左卷叠成16层的长条形,用两手托起将其轻轻翻身,横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轻轻压一遍(防止擀时脱层),再用擀面杖自面团中心压向四边,边压边擀成长约1米、宽约27厘米的长方形,再将左右两端各折回一点压紧(以防止蒸时漏出糖油),对叠折回后,用擀面杖轻轻压成边长33厘米的正方形油糕坯(每折16层,共为64层)。

  3.取直径约47厘米的蒸笼一只,垫上湿布,两手捧入糕坯并平糕面,均匀地撒上红瓜丝,盖上笼盖,置旺火沸水锅上蒸约45分钟,将千层油糕端出,倒竹席上晾凉,用刀修齐四边,切成相等的40块菱形糕。食时再上笼复蒸。产品特点:糕呈半透明状,色彩美观,绵软甜润,层次清晰。

  江苏--三丁包

  三丁包是扬州的名点,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酵软而带韧,食不粘牙。

  扬州三丁包子的馅心,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故名"三丁"。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鸡丁、肉丁、笋丁按1:2:1的比例搭配。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三丁又称三鲜,三鲜一体,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饥。据传,当年日本天皇吃到空运去东京的扬州三丁包子,赞誉它为天下一品。 扬州"五丁包子"是在"三丁包子"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是选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作馅制成。相传乾隆有一次巡游扬州时,说到御膳早点的备办,要做到这么五句话:即"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硬,细嫩而不过软"。扬州油香,少而不过腻;冬笋松脆,少而不过硬;虾仁细嫩,少而不软。

  这五味合掺,则补、鲜、香、脆、嫩皆俱。如各味用料少一点,那就达到"五不过"的要旨。于是众厨师按照丁师傅的设计,将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加工成馅,制成包子。乾隆尝后,问及包子的名称,随员答道,这叫五句包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想到这种包子的馅心用的是五丁,首创厨师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

  江苏--扬州春卷

  春卷是扬州春令小吃。“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二十四香风信过,纵教能一也非时”。这是清代一位诗人写扬州春卷的诗。“春到人间一卷之”,这就把扬州春卷的应市时令和制作方法描述得恰到好处。春卷皮的烙制,堪称一绝。一手执锅,一手抖动面团,一揿一张,操作干净利落,烙成的春卷皮,薄如纸,圆如镜,透明柔软,以皮包馅,卷成长条,两头以面糊相粘,入油锅煎炸,至红焦色即成。 扬州市场上供应的春卷,多以猪肉、芽笋、韭黄、木耳、冬菇、胡萝卜作馅;筵席上的春卷还配以鸡丝、海参、虾仁等高档原料。春卷多为长形,但也有三角形、长方形、方形。除咸味外,还有鲜咸味’香辣味、酸甜味,各各味不雷同。

  江苏--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是中华六大名点之一,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制作工艺和配方的不断改进,蟹黄汤包以其味道鲜美、健身美容,深受大江南北美食家的青睐。江阴长江大桥通车后,看江阴大桥吃靖江汤包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的惯例。2001年6月21日,以特级烹饪师、鸿运酒楼经理陈士荣的名字命名的“陈士荣汤包”被国家商标总局核准注册,为蟹黄汤包走向全国打下品牌基础。

  靖江蟹黄汤包有“两绝”:一是制作绝,二是吃法绝。馅心精选金秋时节大河蟹、新鲜猪肉皮、正宗老母草鸡特制而成,皮薄,汤清不腻,稠而不油。品尝汤包一定要记住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靖江蟹黄汤包,曾因不着要领而留下“乾隆皇帝吃汤包甩到半背”的佳话。

  陈士荣牌提篮汤包食用方法:将冷冻熟汤包放置小碟内,一只一碟,将水烧开后放置蒸笼内烧三至四分钟后即可食用。放入微波炉内解冻4—5分钟后即可食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江苏下&上海]

  江苏--水晶肴肉

  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这是近代诗人对镇江肴肉的赞美诗句。“水晶肴肉”又名“镇江肴肉”,是驰名中外的镇江名菜。

  相传数百年前,镇江酒海街有一家小酒店的店主,一天买回四只猪蹄,准备过几天再食用,因天热怕变质,便用盐腌制,但他当时误把家人为做鞭炮买的一包硝,当作盐腌了猪蹄,直到三天后家人找硝时才发觉,连忙揭开腌罐一看,不但肉质未变,而腌得蹄肉硬结而香,色泽红润,蹄皮色白。为了去除硝的味道,一连用清水浸泡了多次,再经开水锅中焯水后捞出。接着,他又把猪蹄放入锅中,加葱、姜、花椒、茴香、桂皮用高温焖煮,本欲以此解除毒性和异味,不料葱煮半个时辰后,却出现了一股异常的香味,入口一尝,滋味鲜美,毫无异味。

  从此以后,该店主就用此方法制作“硝肉”,前来品尝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不久就闻名全市。后因硝、肴读音相近,遂改称“水晶肴肉”。又因成菜肉色鲜红,皮色晶莹,故又称水晶肴蹄。该菜选用猪蹄为原料,经硝、盐腌制后,配以葱、姜、黄酒等多种佐料,以宽汤文火焖煮到酥烂,再经冷冻凝结而成。具有形态美观、清醇鲜香、油润滑爽、肥而不腻等特点,是镇江、扬州地区传统的风味名肴。

  原料:

  猪蹄,粗盐,葱结,姜片,绍酒。

  制法:

  将猪蹄刮洗干净,用刀平剖开,剔去骨,皮朝下平放在案板上,用竹签在瘦肉上戳几个小孔,均匀地洒上硝水,再用粗盐揉匀擦透,猪蹄入缸腌制后取出,放入冷水内浸泡一小时,取出刮除皮上污物,用温水漂净,猪蹄皮朝上入锅,加葱结,姜片,绍酒,水焖煮至肉酥取出,皮朝下放入平盆中,盖上空盆,压平后,将锅内汤卤烧沸,去浮油,倒入平盆中,稍加一些鲜肉皮冻凝结,即成水晶肴蹄。

  特点:

  肉质鲜红,皮白光洁晶莹,卤冻透明,质地醇酥,油润不腻,滋味鲜香。

  江苏--南京板鸭

  南京板鸭,是南京市的一水乡小镇湖熟久负盛名的特产。据清?乾隆《江宁新志》记载:“购觅取肥鸭者,用微暖老汁浸润之,火炙,色极嫩,秋冬尤佳,俗称板鸭。其汁数十年者,且有子孙收藏,以为恒业。……江宁特产也。”

  南京板鸭是我国著名特产,有“六朝风味,白门佳品”之誉。明初南京已有板鸭销售。清代以每年第一批板鸭供奉朝廷,称为“贡鸭”;官场上亦视为上乘礼物,称为“官礼板鸭”。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南京板鸭获得金质奖章,从此蜚声海内外。南京板鸭,不仅是南京居民招待宾客、馈赠亲友的佳品,也是外地来客、海外华侨慕名前来品尝的美味

  南京板鸭从选料制作至成熟,有一套传统方法和要求。其要诀是“鸭要肥,喂稻谷,炒盐腌,清卤复,烘得干,焐得足,皮白,肉红、骨头酥”。制作板鸭的鸭要体长、身宽、胸部及两腿肌肉饱满,两腋有核桃肉,去毛后体重1.75公斤以上的健康活鸭,宰杀前要用稻谷催肥。

  南京板鸭在生产工艺上也独具一格。宰杀技术精湛,刀口很小,要出尽鲜血。浸烫脱毛,不要沸腾水,免伤表皮。脱掉大毛,拔尽小毛,经过水漂后,截去脚翅,在鸭腋下开一个寸余长小口,从中掏出内脏,外表看来体型完整。腌制技术是制好板鸭的关键。南京板鸭用的是经过熬制的的陈年老卤,掌握盐度(用炒盐),配以各种香料,下卤十几小时,即起卤上钩晾干。

  质量要求:

  体表光白无毛,无皱纹,肌肉收缩发硬,手持鸭腿,颈脖直立不弯,所谓“直脖”;八字骨扁开,胸骨突起,鸭身呈扁圆形;肌肉切面紧密,呈玫瑰色,而且色调一致,以竹签刺入腿肌和胸肌肉,拔出后有香味;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用口尝试有特殊香味。这就是标准的南京板鸭,不但色香味形俱佳,而且营养丰富。

  蒸煮板鸭方法:

  1、煮前,用温水洗净表面皮层,下温水浸泡3小时以上,以减轻咸度,使鸭肉回软。

  2、煮制时,用茴香一粒、葱一根、姜三片,从鸭翅下开口处塞入肚内。再用一根长约6厘米空心管,插入鸭肛门半截,使汤汁在煮时内外对流。要先将锅中冷水烧开,停火后将鸭放入锅内,使水浸过鸭体,从开口处充分灌入鸭肚内。鸭在水中要保温,盖严锅盖,在85摄氏度左右水中焖40分钟,并将肚内汤更换一次,把鸭翻身。这时将水烧至95摄氏度(即小沸),停火再焖10至20分钟,即起锅。

  3、煮熟鸭子,须待完全冷却后方可改刀,以免流失油卤,影响口味。如将生板鸭切下一块,再切成薄片放在板锅内蒸熟,这样吃,口味也很好。

  江苏--南京盐水鸭

  盐水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与南京板鸭齐名,久负盛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南京盐水鸭一年四季皆可制作,腌制复卤期短,现做现卖,现买现吃,不宜久藏。此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每年中秋前后的盐水鸭色味最佳,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故美名日:桂花鸭。

  《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桂花鸭“清而旨,久食不厌”,是下酒佳品。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上街去买一碗盐水鸭,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礼节。卖盐水鸭的店铺大街小巷遍布,所需鸭子每天达几十万只,为南京一大特色。

  原料:

  瘦肉型光鸭、调味料、葱姜

  制作:

  将鸭在右肋下去内脏,水中漂去血水,盐和花椒炒后冷却, 腌制鸭子,鸭内放花椒、八角、葱姜、腌一到二小时,再放入老卤复制二小时,取出放通风处吹干,大水锅烧开,放入盐、葱姜、八角放入鸭子,焖二十分钟取出,倒掉腹中水再焐五至十分钟,水不可大滚,至成熟取出即可。

  备注:

  板鸭和盐水鸭有什么区别呢?板鸭是经过老卤腌制过以后做熟的,吃起来口感都是比较紧密咸香。盐水鸭吃起来口感鲜嫩。买的时候看日期,越新鲜的越好。

  上海--南翔小笼

  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它的成名与古猗园牵连,却鲜为人知。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改业经营南翔大馒头,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

  馅内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每只馒头折裥14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出笼时任取一只放在小碟内,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成为古猗园内独家出售的美味佳点,皆称"古猗园南翔小笼。

  后来旅沪的南翔人邀请黄明贤到上海城隍庙开设南翔馒头店和西藏路上开设古猗园馒头店,挂名南翔小笼馒头,至今盛名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南翔小笼馒头打入国际市场,从此闻名中外。

  附:南翔小笼食法:

  蒸:沸水旺火隔水蒸五分钟,即可食用。

  炸:在七成熟油中炸至金黄色捞起可食用。

  烧:投入沸水锅中烧至浮起,捞起后加鲜汤即可食用。

  保藏:0℃-5℃冷藏可保藏3天,-18℃冷冻可保藏30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湖北]

  湖北--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

  其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间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

  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蔡林记是其中最有特点、最有名气的一家

  湖北--武汉鸭脖子

  楚味”鸭颈绝对是武汉人对中华美食的新贡献。鸭脖子本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是经过用红辣椒、花椒、八角等几十种纯天然香料进行精心烹制料理之后,再剁成一节节的,大小刚好能在嘴巴里自由转动。

  鸭颈肉层次分明,颇有嚼劲,肉啃完后,接着吸吮骨节中间的骨髓,“滋溜”一声,让人觉得颇有成就感。

  按老一辈人的说法,鸭颈是活肉,鸭子整天寻吃觅食,纤长的头颈一伸一缩,肌肉纤维锻炼得非常有韧性,所以味道格外的好。

  武汉人喜欢吃鸭脖子,因为它味足、够劲,回味无穷。近两年,作为一道地方风味小吃,鸭脖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

  备注:

  鸭脖子的产生,应是脱胎于四川的麻辣兔头,因湖北菜原本是有辣无麻的。那麻辣兔头虽味道奇特诱人,但骨多肉少,下嘴不便。用同样味料烹制鸭脖子,则骨肉比例得当而妙趣天成了,因此,这鸭脖子必定是产生于民间,是民间食家多次尝试歪打正着的结果,各商家就不必编撰奇文,贪天之功了。湖北是九省通衢地,从吃的口味上讲,西麻东甜南辣北咸。湖北菜博采众家,鸭脖子产生于此就很自然了。武汉人喜欢吃鸭脖子,就是因为它味足、够劲,回味无穷。

  湖北--清蒸武昌鱼

  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

  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已是驰名中外的上等好菜。下面介绍清蒸武昌鱼做法:

  原料:

  武昌鱼1条,大葱1支,姜约20克,去皮五花猪肉少许,水发冬菇3个,盐、绍酒、酱油适量,油50克。

  做法:

  1、将去皮五花猪肉切成薄片,冬菇洗净去蒂斜刀切片。

  2、将武昌鱼去鳞、去腮、去内脏,洗净沥干,在鱼的侧面划花刀,用少许盐均匀地涂在鱼的身上及鱼肚内。

  3、把1/3的葱切成大段摆在盘上,将鱼放在葱上,把冬菇片、猪肉片及2片姜铺在鱼上,再淋上少许绍酒,入蒸锅,蒸约八、九分钟。将剩余的葱、姜切成细丝待用。

  4、取出蒸好的鱼,倒掉汤,将葱丝、姜丝均匀地铺在鱼上,淋上酱油;起油锅,将油加热至滚,待油温略降后,从头至尾地浇在鱼上,葱丝、姜丝被热油烫熟,香气四溢,即成。

  心得:

  此菜一定要用活鱼来做,武昌鱼的肉质细嫩,如用其它的鱼,应选用身型小的,蒸制时间因鱼不同,但不要太久;因为是蒸,就一定要把鱼收拾干净,以免有腥味;另外,切鱼身上的葱丝、姜丝时,别忘记生熟砧板要分开。

  湖北--三鲜豆皮

  豆皮是武汉市名点之一,迄今已有40年的历史。‘三鲜豆皮’的‘豆’必须是脱壳绿豆;豆皮的‘皮’必须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必须是湘产糯米;豆皮的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菇和鲜笋;豆皮的形,必须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须是金而黄;豆皮的味,必须是香而醉。

  典型的湖北风味小吃,色泽金黄透亮,外脆内嫩。平时常在餐馆品尝,却不知道要用这么多原料,好吃就别嫌麻烦了,自己做回试试?

  原料:

  去皮猪肉350克、鸡蛋4个、净猪口条100克、净猪肚100克、水发玉兰片100克、水发香菇25克、叉烧肉75克、味精5克、净猪心100克、猪油175克、大米200克、绍酒10克、绿豆100克、酱油50克、糯米700克、精盐36克

  做法:

  1、大米、绿豆浸泡后加入150克水在食品打碎机中混合制浆,越细越好。

  2、将猪肉、猪口条、猪肚、玉兰片、香菇、叉烧肉、猪心切丁状,加适量味精、绍酒、酱油、精盐做成馅料。

  3、糯米洗净,水泡八小时,沥干水分,旺火蒸熟后晾一下。锅置灶上加猪油50克、盐少许、水250克,放入糯米炒匀,直至将米炒透。

  4、将豆面浆在煎锅中摊成皮,打入鸡蛋涂匀,盖锅盖。烙成熟皮。用铲子将皮四周疏松,翻面后撒盐10克,把糯米倒入铺平,在半边撒馅料铺匀,对折糯米和浆皮。

  5、沿豆皮边淋入猪油,提高炉温煎一会,边煎边切成小块,再浇入猪油45克,起锅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是杭州的一道传统名菜。相传宋朝时,在杭州西湖附近有一个姓宋的青年。平日以打渔为生。有一次得了病,因家境困难没有好的东西吃,他嫂嫂就亲手在西湖捉了一条鱼,加醋加糖烧成菜给他吃,把病治好了。因此菜是用西湖鱼和醋糖调味制成,故称“西湖醋鱼”。后来,它就成为杭州地区各家菜馆里的著名菜肴,过去在孤山“楼外楼”壁上曾留有“亏君有此调和气,识得当年宋嫂无”的诗句,慕名前往品尝者日益增多。康熙皇帝到西湖游览时,亦品尝过“西湖醋鱼”,可见此菜在清代已较为著名。

  配料:活草鱼1条700克、姜末1.5克、白糖60克、醋50克、绍酒25克、湿淀粉50克、酱油75克。

  制作方法:

  1、将草鱼饿养两面三刀天,促其排尽草料及泥土味,使鱼结实。宰杀去掉鳞鳃、内脏,洗净。

  2、把鱼身劈成雌雄两爿(连背脊一边称雄爿,另一边为雌爿),斩去鱼牙,在雄爿上,从颌下4.5厘米处开始每隔4.5厘米斜片一刀(刀深约5厘米),刀口斜向头部(共片五刀),片第三刀时,在腰鳍后处切断,使用鱼分成两段,再在雌爿脊部厚肉处向腹部斜剞一长刀(深约4至5厘米),不要损伤鱼皮。

  3、将炒锅置旺火,舀入清水1000克,烧沸后将雄爿前后两面相继放入锅内,然后,将雌爿并排放入,鱼头对齐,皮朝上,盖上锅盖。待锅水再沸时,揭开盖撇开浮沫,转动炒锅,继续用旺火烧煮,前后共烧约3分钟,用筷子轻轻地扎鱼的雄爿颌下部,如能扎入,即熟。炒锅内留下250克汤水(余汤撇去),放入酱油、绍酒和姜末调味后,即将鱼捞出,装在盆中。

  4、在炒锅内的汤汁,加入白糖、湿淀粉和醋,用手勺推搅成浓汁,见滚沸起泡,立即起锅,徐徐浇在鱼身上,即成。

  浙江--杭州东坡肉

  “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对诗文、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他自己会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长烧肉,在他的许多名诗中,亦有关于饮食方面的内容,加《食猪肉》、《老饕赋》、《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诗,都反映出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

  “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那时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当时并无名称,以其名字命名为“东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组织民工铲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桥,使西湖重新恢复了容貌,并增加了景点。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加调味和酒,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后来此菜流传开来,并成为中外闻名的传统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原料:猪肋条花肉1000克,酱油200克,绍酒50克,白糖50克,葱10克。

  作法:

  一、将猪肉去骨,切成10小块,放入开水锅里焯5分钟,除去血污,捞出用清水洗净。  二、将肉块放入锅里,加葱、酒、酱油,用小火走红,使肉块上色。然后加白糖和开水适量,先用旺火烧半小时,再移小火上焖1.5小时左右,见肉块已皮酥肉烂、汤汁稠浓,撤去汤面油腻,分别装入瓷罐待用。

  三、食前用桑皮纸将瓷罐密封,再放入笼里蒸15分钟左右,蒸透即成。亦可用生煸菠菜相配作底,将肉放在上面食之。

  特点: 色泽酱红,汤肉交融,肉质酥烂如豆腐,醇厚入味。

  掌握关键:①必须先将猪肉放入开水锅中稍焯,或冷水入锅,用小火煮至硬酥,让脂油溢出。入罐加封上笼蒸透,食用时取出,香味便更加浓厚了。

  浙江--绍兴臭豆腐

  凡到过绍兴的人,都被飘扬在街头的“远之则臭,近之则香”的气味所吸引过,那就是众多游人所难以忘怀的臭豆腐。臭豆腐是霉菜的一种,它是利用霉苋菜梗卤浸泡豆腐制成的,再用油炸了吃,香臭融合、外脆里嫩,是绍兴街头十分常见的小吃。除此以外,还有霉豆腐、霉千张、霉苋菜梗、霉毛豆、霉菜头、霉冬瓜等,这些都成了绍兴最有特色的风味菜肴。

  臭豆腐的作法如下:挑选成色新、颗粒壮的黄豆,制成老嫩适宜的豆腐坯,经过用冬菇、鲜冬笋、曲酒、浏阳豆等原料制成的发酵水浸泡以后,取出沥干水,用小油锅慢火油炸,然后在豆腐中心钻一个小孔,滴入用辣椒末、味精、酱油、芝麻油配成的调味品。

  特点是:呈豆青色,外焦内软,质地细腻,鲜香可口,既有白豆腐的新鲜细嫩,又有油炸豆腐的芳香松脆。

  浙江--老鸭煲

  主料:光鸭

  辅料:酸萝卜、金华火腿、香菇、干笋

  调料:葱、姜、盐、酱油、料酒、白胡椒粉、鸡精、高汤、食用油

  工具:竹签一个

  做法:

  1、将酸萝卜、火腿、香菇洗净切成丝和片,干笋洗净切成丝,葱、姜洗净切成段和片;

  2、将酸萝卜丝、火腿丝、香菇丝、干笋丝塞进鸭肚子里,用竹签封住;

  3、坐砂锅点火倒入高汤、香菇片、酸萝卜片、火腿片煮5个小时后,捞出锅里的辅料,放入鸭子,加入少许盐、白胡椒粉、鸡精、料酒、再煲6-8个小时。食用前淋入香菜末即可。

  特点:清香肉嫩。

  提示:炖老鸭时,放入火腿肉或腊肉,能增加鸭肉的鲜香味。

  江浙--香辣小龙虾

  原料:

  小龙虾、香料、大蒜、辣椒等。

  制作:

  (1)先将小龙虾去头、尾、拔出背筋,洗净;

  (2)放入油锅中炸透;

  (3)上油锅,放入辣椒,大蒜,生姜爆香,然后加入水,香料(十三香或十八香均可)香叶,味精,酒,盐,味精等,最后放入龙虾烧二十分钟入味即可。

  特点:香辣可口,夏天最宜。

  浙江--龙井虾仁

  "龍井蝦仁"選用活大河蝦,配以清明節前後的龍井新茶烹製,蝦仁肉白、鮮嫩,茶葉碧綠、清香,色澤雅麗,滋味獨特,是一道杭州傳統風味突出的名菜。

  有人說,人們創制出"龍井蝦仁",可能受到宋代作過杭州地方官的著名文學家蘇東坡一首詞的啓發。蘇東坡?#123;到密州(今山東諸城)時,作的《望江南》中有一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舊時,有寒食節不舉火的風俗,節後舉火稱新火。這個時候採摘的茶葉,正是"明前"(寒食後二日是清明節),屬龍井茶中的最佳品。人們從蘇東坡的詞聯想到這個季節中的時鮮河蝦,於是以新火烹製了"龍井蝦仁",經嘗試味極鮮美,又突出表現了杭州的風味特色,遂從此保留流傳下來。

  究竟"龍井蝦仁"是不是這樣創制出來的,因年久 無法考查,已不得而知了。有此一說,姑妄錄之,聊供參考。

  用料:

  活河蝦(淡水蝦)2磅,龍井新茶適量,蔥頭二個,雞蛋清一個,紹興酒、鹽、

  濕澱粉、油適量。

  做法:

  1活蝦去殼及頭尾,用清水漂洗三至四次,待蝦仁顯白後瀝去水分。

  2用蛋清、鹽、濕澱粉將蝦仁上?#123;待用。

  3用一茶杯放入適量龍井茶葉,用160F熱的水溫泡茶,泡环昼娽釋⒉杷踩ィ羯僭S茶汁和茶葉待用。4炒鍋上火燒熱,用油滑鍋(目的是使原料下鍋後不會黏鍋底)後下入冷油燒至四成熱,將蝦仁倒入滑油至熟,出鍋,瀝去油。以蔥頭爆鍋後撈出不用,再將蝦仁倒入鍋中,茶葉連汁入鍋,烹入酒,在中火上翻炒片刻出鍋裝盤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浙江下]

  杭州--叫化童鸡

  杭州"叫化童鸡",这个名称,包含着人们对这个传统名菜探根溯源的一个传说: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封建王朝横税暴敛,老百姓被压榨得家破人亡,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到处流浪。有一天,一个流落到江苏常熟地方的乞丐,饥寒交迫,既无片瓦御寒,又无颗粒粮食充饥,体力渐渐支持不住,昏倒在地。他的难友为了抢救他,在露天拾柴烧起篝火,让他取暖,又把同伙仅有的一个鸡拿来,准备给他烧吃,增加营养。可是,当时没有工具无法着手烧制,急得大家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急中生智,提议索性因陋就简,用烂泥把鸡包起来,把泥团放篝火中烧煨。他们一边拾柴,一边烤煨,忙了整整半天,总算把鸡煨好。敲开泥团,不仅鸡毛粘在烤干的泥团上随之脱落了,而且出乎意外,鸡煨烤得特别好,香味四溢,惊动了四邻,大家闻香而至,纷纷赞美这是别致的煨法,别致的口味。

  后来,楼外楼菜馆吸取了这一烹调经验,并加以改进,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越鸡"、绍酒、西湖荷叶加工,将宰杀洗净的原只嫩"越鸡"加上各种调味品,在鸡腹中填满佐料,然后用西湖荷叶及箬壳包扎,再在外边裹上一层用绍兴酒脚、盐水调和的酒坛泥,放在文火中煨烤三、四小时。到顾客食用时,整个泥团拿到餐厅当场拆开。由于它是经密封烧烤的,保持了鸡的原汁和原味,加上用地方名酒拌泥裹烤,酒的香醇气味经火一烤沁入鸡肉,打开泥团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更加增添了这个营养丰富的菜肴的情趣,因此成了人们来杭游览都想一试的杭州传统名菜。

  原料:

  嫩母鸡一只(约重1500克),猪油网250克,猪腿肉(肥瘦相间)75克,绍酒75克、酱油35克、白糖10克、精盐2克、味精2.5克、小葱100克、 姜丝5克,山奈1克、八角1瓣,细麻绳4米,绍酒脚100克,酒坛泥3500克,鲜荷叶2.5张,玻璃纸1大张。

  做法:

  一、选用良种“越鸡”,宰杀、煺毛、取出内脏、洗净,剁去鸡爪,拆出鸡翅主骨和腿骨,用刀背轻剁鸡颈,将颈骨折断(表皮不破),并在鸡腿内侧竖割一刀,以备填充调料。

  二、将山奈、八角碾成粉末,放在瓦钵内,加入绍酒、酱油、白糖、精盐、味精、葱段、姜丝拌匀,将鸡放入腌制15 分钟,其间翻动几次,使调味渗入鸡体内。

  三、取猪腿肉和大葱切成丝,用熟猪油煸炒至半熟,加酱油、精盐、绍酒、 味精等炒熟,填入鸡腹。

  四、将鸡头扳到两腿中间,两腿抱胸,两翅向下(抱住颈和腿),用猪网油裹住鸡身,首层用荷叶、二层用玻璃纸、三层再用荷叶包紧,然后用麻绳捆扎成鸭蛋形;把酒坛泥碾碎,用沉淀的绍酒脚、盐和清水捣成糊泥,紧贴麻绳,外包白纸,鸡腹朝上,放入烘箱内烤3-4小时即成。

  五、食用时,揭去泥巴,去掉包皮,配花椒粉、 辣酱油等佐食。

  杭州--西湖莼菜汤

  “西湖莼菜汤”是杭州独特的古老名菜。莼菜又名水葵,颜色碧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蔬菜。我国现在只有江苏太湖、浙江萧山湖和杭州西湖才生长,以西湖“三潭印月”处出产的为最佳。

  ----说起“西湖莼菜汤”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为思家乡之美味,便辞官回乡了,后来这个故事便形成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

  ----杭州地区用莼菜、鸡丝、鸡汤和鱼圆制作“西湖莼菜汤”。“莼菜鱼羹”较盛行。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杭州,每次都要以西湖莼菜做羹食用。30年代,上海“知味观”的“西湖莼菜汤”亦闻名沪上。许多海外侨胞及外藉华裔友人,路经杭州和上海时,都喜欢品尝此菜,以表思乡深情。

  亦称鸡火莼菜汤。主要作料为鲜莼菜(或瓶装莼菜)、鸡脯肉、火腿等。先将熟鸡脯肉、熟火腿切成丝待用;再将鲜莼菜放在沸水锅内氽过,用漏勺捞出沥去水,盛入汤碗中;把鸡汁和火腿汤倒入锅内煮沸,加精盐、味精,浇在莼菜碗内,再撒上鸡丝、火腿丝,淋上熟鸡油即成。色泽鲜艳,汤纯味美,鲜嫩润滑,脍炙人口。颜色碧绿,鸡丝洁白,火腿鲜红,莼菜鲜嫩,汤清味美,营养丰富.

  原料:

  净莼菜250克,熟鸡丝150克,熟火腿丝50克,食盐15克,味精1.5克,鸡汤750克,熟猪油少许。

  做法:

  一、将去茎和去净老叶的莼菜,先放入开水锅里煮熟,用漏勺捞起盛入汤碗里。

  二、炒锅上火,放入鸡丝,加鸡汤及食盐、味精,烧开后,撇去浮沫,倒入莼菜碗里,加熟火腿丝,淋上熟猪油少许即成。

  特点:

  颜色碧绿,鸡丝洁白,火腿鲜红,莼菜鲜嫩,汤清味美,营养丰富。

  掌握关键:

  莼菜为鲜嫩清香之物,不宜入滚汤汆煮,只要将其放入开水锅中略煮即可捞出,加热鸡汤和调味料便可食用。

  杭州--宋嫂鱼羹

  这道以鲜桂鱼和鸡蛋为主料的名菜,自南宋初驰誉至今,已有800多年。此菜原来出自当时民间妇女宋五嫂之手,她在一次制作时不慎碰翻酒瓶醋瓶,酒醋倾入锅中,鱼蛋也煮成糊状,却意外发现鲜美异常。以后她就以这种方法烹调应市,为南宋太上皇赵构所赏识。从此"宋嫂鱼羹"美名远播,成为驰誉京城的名肴。后经发掘整理经历年名厨的切磋、提高,至今味更鲜美。

  原料:

  主料:桂鱼1条(约重600克)。 配料:熟火腿10克,熟笋25克,水发香菇25克,鸡蛋黄3个。

  调料:葱段25克,姜块5克(拍松),姜丝1克,胡椒粉1克,绍酒30 克,酱油25克,精盐2.5克,醋25克,味精3克,清汤250克,湿淀粉30 克,熟猪油50克。

  烹调过程:

  (1)将桂鱼剖洗干净,去头,沿脊背片成两爿,去掉脊骨及腹腔,将鱼肉皮朝下放在盆中,加入葱段(10克)、姜块、绍酒(15克)、精盐(1克)稍渍后,上蒸笼用旺火蒸6分钟取出,拣去葱段、姜块,卤汁滗在碗中。把鱼肉拨碎,除去皮、骨,倒回原卤汁碗中。

  (2)将熟火腿、熟笋、香菇均切成1.5厘米长的细丝,鸡蛋黄打散,待用。

  (3)将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熟猪油(15克),投入葱段(15克)煸出香味,舀入清汤煮沸,拣去葱段,加入绍酒(15克)、笋丝、香菇丝。再煮沸后,将鱼肉连同原汁落锅,加入酱油、精盐(1.5克)、味精,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薄芡,然后,将鸡蛋黄液倒入锅内搅匀,待羹汁再沸时,加入醋,并洒上八成热的熟猪油(35克),起锅装盆,撒上熟火腿丝、姜丝和胡椒粉即成。

  备注:

  宋嫂鱼羹”是南宋的一只名菜,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鱼羹色泽油亮,鲜嫩滑润,味似蟹肉,成为闻名遐迩的杭州传统名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陕西]

  西安--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的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 ,又有暖胃之功能。

  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丛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馍、肉,碗里的汤也被喝完了。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孙家"、"同盛祥"等较有名气。

  陕西--凉皮

  陕西凉皮,仅次于主食,种类繁多,做法各异,调拌时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这里,仅举出几种。

  麻酱凉皮:一种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较简单,把面粉调成糊状,盛入特制的金属凉皮箩里,摇动凉皮箩,使面筋平平地铺在箩底,然后放入开水锅内蒸制成熟。吃时,把面皮切成半厘米宽的条,一般加辅料为黄瓜丝,调入盐、醋、酱、芝麻酱、辣椒油等即可。

  秦镇凉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产于户县的秦镇得名,也叫秦镇米皮。制作时把大米粉调为糊状,平铺在多层竹蒸笼内,旺火蒸熟。吃时,用近1米长、20多厘米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辅料青菜、小豆芽等,调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调好的凉皮呈红色,辣里透香。

  汉中凉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制作时,将磨好的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面筋凉皮:主产于关中地区,加工时,要先洗出面筋,淀粉调成糊,盛入金属凉皮箩上锅蒸制。调制时,加入蒸烹面筋块、时令蔬菜,调味品有醋、酱、蒜汁、味精、盐、辣椒油、香油等,吃时别有风味。

  除以上几种外,陕西还有扶风的烙面皮,汉中的魔芋凉皮、黑米凉皮,陕北的绿豆凉皮等等。不论哪一种,不妨都尝尝,一定会使你满口留香。

  陕西--荞面

  古称"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韩城的羊肉餄餎不是作为汤饼(古时称汤面为汤饼),而是用一种特制的箔餄餎床子,将荞面压成细而长的圆状条面,捞入碗中,再泼入多味调料的羊肉汤,故称羊肉餄餎。如凉吃,放少许凉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调味,成为凉粉餄餎,食时不仅带有特异的香味,且对身体大有补益。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乔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因荞麦性寒,故韩城俗话说:"荞面凉冶沿,离不开三样好调和,油泼辣子、蒜、芥茉。"荞面热缩铝,原汤加调料,羊肉臊子辛辣椒。"

  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P、维生素 B1、 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网上还流传着乔面禾洛乔面活络荞面合络。

  特点:面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陕西--肉夹馍

  得名古汉语"肉夹于馍",肉叫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 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用凉水洗于净,切成 1-2公斤的长条,放入陈年老汤锅内,加入适量的凉水、食盐、料洒、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余种调味品(用粗布袋装),压上铁算子,先用大火烧开,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 保持汤锅小开,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3-4小时,此时肉已完全酥烂,即可捞出拆去骨头,放在大瓷盘内。吃时切腊汁向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剂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备注:

  在西安,老樊家几乎成了腊汁肉的代名词。腊汁肉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经世代流传、演变,遂成今日之秦味腊汁肉。樊记腊汁肉已有近百年历史,由一姓樊小贩所创。由于其选料精、调味全、火功到,又经长时间煨制,颜色红润、软烂醇香、久贮不变。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之赞誉。

  近年来,在制作工艺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大了瘦肉比例和香度,使其更加浓郁喷香,深受食者欢迎。多次被评为省市名优小吃。1989年又以其风味独特博得赞誉,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用刚出炉的白吉馍夹着吃,则馍香肉酥,回味无穷。

  陕西--黄桂柿子饼

  特 点 用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的柿子面饼,金黄软绵、甜而不腻、芳香扑鼻。

  主要原料 火晶柿子、面粉、白糖、桂花、核桃仁、青红丝、桔饼、冰糖、油。

  简要介绍 相传李自成称王西安后,临潼老百姓用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面饼慰劳义军,很受义军将士称道。后来,为了纪念李自成及义军,每年柿子熟了,临潼百姓家家 户户都要烙些柿面饼吃。天长日久,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黄桂柿子饼。

  陕西--岐山臊子面

  陕西人爱吃面,会做面,面条的种类花样数不胜数,做法吃法多有差异,南方人来陕往往为之惊诧不已,连声称绝。关中西部(陕西人称为西府)的岐山臊子面,尤以其独特的做功和色、形、味俱全的美学意义,殊为各方人士称道,堪称诸绝鳌头。

  岐山臊子面的特点,民间早有15字顺口溜加以总结:“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光吃面,不喝汤。”十分贴切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美食的绝妙诱人之处。

  “薄,筋,光”指的是面条的质量。要达到这3个字的标准,对厨师面案上的和功、揉功、擀功和切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广东]

  广东--叉烧包

  用面粉、白糖等拌成发面皮作皮,蜜汁叉烧作馅。成品雀笼形,笑口,松软香甜。乃广东老牌名点,各地大小茶楼、酒家四时供应,故有“镇山宝”之称。

  原 料:

  叉烧肉,盐,花椒,葱,姜,酱油各适量,面粉。

  制 法:

  ①叉烧肉切小块,葱姜切末,加酱油、盐拌成陷;面粉中加糖、温水、发酵粉,省二小时,至面团发起时,加香油、白糖。

  ②将面分成份,擀成中间厚、两边薄的皮,将叉烧肉块及葱姜末包成包子,上屉蒸15分钟即可。

  广东--煲仔饭

  煲仔饭是广东特色菜肴之一。 这“煲”本身就是广东话用语,用于煲仔饭,它既做燃具,又做食具。因为煲仔的导热性差,所以保温性相应就高。冬日里双手在煲仔外捂一捂,再盖住耳朵,立即暖烘烘的。

  你可以在广东任何一个城市吃到煲仔饭;如果你不在广东,当你坐京广或者京九线时,火车一进入韶关站停靠,你就会发现站台上有人推着车子卖煲仔饭。不过那些煲仔饭往往徒有虚名,通常是把饭跟菜分别煮熟,然后拼凑而成的。虽然如此,仍然因为它是一人一煲,清洁卫生无污染,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正宗的煲仔饭是在生米中加入生油和姜葱,以猛火煮之。配料则根据其受热耐火程度适时加入,再一同煮至全熟,其要点就是生米煮成熟饭,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煲仔饭的配料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通常选用瘦肉、牛肉、鸡蛋、滑鸡、排骨、腊味、黄鳝、田鸡,等等。

  广东--和味牛杂萝卜

  广州著名小吃之一。牛杂,即牛肚、牛肝、牛肺、牛肠、牛心、牛柏叶等牛内脏。将牛杂洗干净后斩件,用油、盐、酱油、蚝油、味精、胡椒粉等味料腌制,加上花椒、八角、五香粉等,与萝卜一起下锅用文火慢煮。食时佐以辣椒酱。

  和味牛杂萝卜据说是光绪年间一个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厨师发明的。光塔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附近一带曾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聚居地。出于宗信仰,伊斯兰教教徒都不吃猪肉,故一个回民厨师就想到在光塔寺附近开了一家牛香店。他用牛肠、牛膀、牛肺、萝卜用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种味料的酱汁慢火珊眉父鲂∈保等牛杂赏噶耍而萝卜又吸慢了加入牛杂味的酱汁后,再剪开小块,用小竹签串着醮辣椒酱吃,曰为和味牛杂萝卜,入口回味无穷。此味一出,果然吸引附近的回民甚至非回民都来光顾。于是,善食的广州人都纷纷仿效,和味牛杂萝卜一味流传至今了。

  广州白云猪手

  “白云猪手”是广东的一道历史名菜。相传古时,白云山上有一座寺院。一天,主持该院的长老下山化缘去了,寺中的一个小和尚乘机弄来一只猪手,想想尝尝它的滋味。在山门外,他找了一个瓦坛子,便就地垒灶烧煮,猪手刚熟,不七长老已化缘归来。不和尚怕被长老看见,触犯佛戒,就慌忙将猪手丢在山下的溪水中。第二天,有个樵夫上山打柴,路过山溪,发现了这只猪手,就将萁捡回家中,用糖、盐、醋等调味后食用,其皮脆肉爽、酸甜适口。不久,炮制猪手之法便在当地流传开来。因它起源于白云山麓,所以后人称它为“白云猪手”。

  现在广州的“白云猪手”,制作较精细,已将原来的土法烹制改为烧刮、斩小、水煮、泡浸、腌渍等五道工序制作,最考究的“白云猪手”,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泡浸的。九龙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晶莹澄澈、清醇甘滑、用它浸泡肥腻猪手,能解油腻。据说广州郊沙河饭店出售的“白云猪手”,仍用白云泉水泡浸,其色、香、味、形俱佳。

  【原料】

  主料:猪前后脚各1只(约重1250克)

  调料:精年轻450克,白醋1500克,白糖500克,五柳料60克。

  【制作】

  (1)将猪脚去净毛甲,洗净,用沸水煮约30分钟,改用清水冲漂约1小时,剖开切成块,每块重约25克,洗净,另换沸水煮约20分钟,取出,又用清水冲漂约1小时,然后再换沸水煮20分钟至六成软烂,取出,晾凉,装盘。

  (2)将白醋煮沸,加白糖、精盐,煮至溶解,滤清,凉后倒入盆里,将猪脚块浸6小时,随食随取。

  【特点】

  此品骨肉易离,皮爽肉滑,不肥不腻,酸甜可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山西]zt

  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而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 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莱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安徽]

  安徽--徽州臭豆腐

  俗名“大呆臭”,为王致和于清康熙年间创制,康熙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特地御笔亲书“青方:二字赐王致和,从此名声大振。与浙江绍兴的臭千张、安徽淮南的臭香干呈鼎足三分之势,享誉海内外。徽州大呆臭,表面为灰、兰、黑综合色,内里洁白如玉,闻着臭、吃则异香,独具一番风味,而由于大呆臭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所以这道风味小吃,恐怕只有来黄山的游客才能吃到了。大呆臭在黄山市内很多小吃摊点上均可吃到。

  安徽--臭

  徽州水產類傳統名菜。又名“腌鮮鱖”,制法獨特,食而得異香。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人冬時將長江名貴水產棗鱖魚用木桶裝咧粱罩萆絽^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凈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123;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肴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如今烹制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故名)用鹽或濃鮮的肉鹵腌制,再用傳統的烹?#123;方法燒制,故稱“腌鮮鱖”。

  制作方法:

  將新鮮鱖魚腌漬在室溫攝氏25度左右的環境中,經六七天后,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的氣味。然後洗凈並在兩面各剞幾條斜刀花,待晾幹後放入油鍋略煎,至兩面呈淡黃色時,倒入漏勺瀝油。在原鍋中留下少許油,下肉片、筍片略煸後,將魚放入,加醬油、紹酒、白糖、姜未和雞清湯,用旺火燒開,再轉用小火燒四十分鐘左右,至湯汁快幹時,撤下青蒜段,用濕澱粉?#123;稀勾薄芡,淋上熟豬油起鍋即成。此菜肉酥鮮美,具有特殊的香味,是徽式風味佳肴的代表菜品。

  安徽--无为熏鸭

  “无为熏鸭”,又名“无为熏板鸭”,是安徽无为地区传统风味之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其突出的特点:一是鸭子好。无为地处长江沿岸,鸭以放养为主,多食小鱼、小虾,故成长快、体肥壮、肉嫩、脂肪厚;二是制法精良。腌、熏、煮的过程中调味和火候的运用都有独到之处,成品体形完美,色泽金黄油亮,皮酥肉嫩,味鲜醇,具有特殊风味。

  原 料:

  鸭子两只,葱片100克,姜片100克,茴香25克。

  制 法:

  1.鸭子治净,用盐擦透鸭身,放缸中腌4小时,中间须翻动一次。

  2.将鸭在开水中烫至皮缩紧,挂在风口处,擦去皮衣。

  3.熏锅中架放4根细铁棍,把鸭背朝下放上,熏5分钟后翻身再熏5分钟。

  4.大锅内放入、香料、酱油、葱、姜块,烧开后放入鸭子焖煮45分钟捞出,将鸭剁成块装盘即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云南]

  云南--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由汤、片和米线、佐料三部分组成。吃时用大磁碗一只,先放熟鸡油、味精、胡椒面,然后将鸡、鸭、排骨、猪筒子骨等熬出的汤舀入碗内端上桌备用。此时滚汤被厚厚的一层油盖住不冒气,但食客千万不可先喝汤,以免烫伤。要先把鸽鸡磕入碗内,接着把生鱼片、生肉片、鸡肉、猪肝、腰花、鱿鱼、海参、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并有筷子轻轻拨动,好让生肉烫熟。然后放入香脆、叉烧等熟肉,再加入豌豆类、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线,最后加入酱油、辣子油。吃起来味道特别浓郁鲜美,营养非常丰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赞不绝口。过桥米线集中地体现了滇菜而丰盛的原料,精湛的技术和特殊的吃法,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过桥米线最初起源于滇南的蒙自县城。相传在城外有一个南湖(现在犹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个小岛,岛上不公有亭台楼阁,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参天,景色优美幽静,空气清新宜人,是附近学子们攻读诗书的好地方,有个书生到湖心的小岛去读书备考,但因为埋头用功,常常忘记吃妻子送去的饭菜,等到吃的时候往往又凉了。由于饮食不正常,天长日久,身体日见消瘦,贤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杀了一只肥母鸡,用砂锅熬好后送去,很长时间仍角温热,便用当地人喜欢吃的米线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鲜美,收生也喜欢吃,贤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后来,书生金榜题名,但他念念不望妻子的盛情,戏说是吃了妻子送的鸡汤米线才考中的。因为他妻子送米线到岛上要经过一道曲径小桥,书生便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此事一时传为美谈。人们纷纷仿照书生妻的做法吃米线,过桥米线从此流传开来。经过后人的加工改进,过桥米线越做越好,越传越远

  云南--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是云南省著名特产,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火腿之一,1915年,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宣威火腿荣获金质奖,是云南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特食品之一。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媲美,蜚声中外,脍炙人口。

  宣威宣威火腿形似琵琶状,皮面色泽呈蜡黄或淡红色,切开断面精肉呈红色、桃红色或瑰色。肉质光亮切面平整,组织结实,皮薄肉细,圆润饱满。 宣威火腿出产于云南省宣威县。当地群众有丰富的养猪和腌制火腿的传统经验。每年农历冬腊月间,选取新鲜肥壮的猪后腿,用黑井盐和川盐混合,反复揉搓,使盐分渗进肉中,尔后即行腌制,让其自然发酵,历时半年以上方腌制成熟。由于腌制原料经过挑选,制作功夫独到,腌熟的火腿外形端正,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肉色红艳,香气浓郁,食味鲜美而回甜,用以烹调多种菜肴,均极可口,久吃不腻。

  宣威火腿产销历史很长,相传已有数百年。二十世纪初,宝石火腿即行销国内,并曾运销海外。宣威火腿也就成为云南各地出产火腿的代表,被称作云腿。

  为了方便储运和食用,宣威火腿从一九二零年开始加工成罐头应市。由于既能保持宣威火腿固有的特殊风味,内装火腿经过精选,片形整齐,色泽红润,香气充足,引人食欲,又方便消费者食用,配制冷热菜肴十分快捷,因而云腿罐头一经问市,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声名远传,销路日广,在香港、东南亚一带也享有佳誉。

  解放后,宣威火腿和云腿罐头的产销进一步发展,质量稳定提高,产量不断增加,更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云腿罐头作为云南省的传统名牌产品,目前除在香港、东南亚传统市场上销售外,已开始对日本、美洲出口。

  云腿罐头有大片、小片和腱肉三种规格,风味相同而食法各异。大片用作筵席拼盘,烹制三夹乌鱼、火夹乳饼等名肴,色、香、味、形兼美,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馔。小片和腱肉,用于配制菜肴,炒、烩、蒸、煮皆宜,有色鲜香浓,回味隽永之妙。还有云腿午餐肉罐头,由于填加云腿制成,而与一般午餐肉罐头风味有别,是旅行野餐或烹制菜肴的佳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北京&天津)

  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有"天下第一美味"之称,也是北京风味的代表作。

  吃烤鸭的最佳去处当是北京前门外、和平门、王府井的"全聚德烤鸭店"。这家店创建于130年前,如果从烤鸭店的鼻祖杨仁全经营鸭子算起,那又要上推30年。

  全聚德烤鸭的制作方法是挂炉烤制。首先要用独家拥有的佐料涂于生鸭之上。然后是掌握火候。火欠则生,火过则黑。烤好的鸭子色呈枣红,鲜艳油亮,皮脆肉嫩。

  烤完的鸭子被厨师切成薄薄的片状,每一片上面又要有瘦又要有肥;然后摆在桌面上,旁边是面饼,大葱,面酱等简单而味美的配料。将酱涂于饼上,再放入鸭片和大葱,用手卷成筒状,便可食用。吃烤鸭不多用筷子,用手的时候反而较多。

  北京城中善制烤鸭的另一个大店,是位崇文门外的便宜坊。便宜坊开业于1855年,比全聚德还早9年。

  全聚德以挂炉烤鸭闻名,便宜坊以焖炉烤鸭著称。挂炉与焖炉的区别在于,挂炉使用明火。燃料为果木,以枣木为佳;焖炉使用暗火,燃料是秫秸,板条等软质材料。两种流派各有千秋。但都在一个烤字上下功夫,因此都被叫做北京烤鸭。

  北京--驴打滚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天津--狗不理包子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已有百余年历史,店主叫高贵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长,喊顺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

  天津--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天津--耳朵眼炸糕

  天津有三绝:一是狗不理,二是桂发祥,这三就是耳朵眼了。

  耳朵眼说可不是炸糕的大小,而是由于当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在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常年以卖炸糕谋生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所以被戏称为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的传统制法,是选用北河、西河的上等新粘黄米,水磨后发酵、对碱、揉匀,制成面团。选用优质红小豆煮烂,使用铜丝罗搓沙,放入红糖汁炒成豆沙馅。炸糕团成团儿,先使温油下锅,后加旺火炸透。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炸糕火候适当,既不焦糊也不跑馅,出锅后厚薄均匀,呈金黄色,而且炸的个儿大,做到"高发",也有祝福顾客高开发财的吉祥之意。

  耳朵眼炸糕的个头儿可挺大,排着大队买炸糕的人们一次也就买上三五个,但这可就是全家吃的量了,并且这种炸糕吃到嘴里外焦里嫩,香甜酥脆,深得天津人的喜爱,要是哪天您去大胡同对面的北门外大街买耳朵眼炸糕,碰上没排队,那可真是赶着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贵州)

  贵州--花江狗肉

  原料:

  肥嫩狗一只。

  调料:

  生姜、狗苦胆、砂仁、花椒粉、胡椒粉、鱼香菜、菜油、蒜头、芫荽、狗油、葱花、味精等适量.

  刀工成型:

  狗去毛刮洗干净,破腹去内脏、大骨,用沸水连氽几次,除去血迹至无臭味为止。然后砍成两节放入砂罐加水和姜数块,置旺火上炖至汤沸,滴入少许苦胆汁,除去泡沫、浮渣,再用小火炖至软时取出滤干水分,抹上熟菜油,使狗肉表面发光发亮,根据食用量切成3厘米见方的薄片。

  烹调方法:

  煮。将锅洗净置火上。原汁狗肉汤烧开,放入切好的肉片,加入少许姜片、蒜片、鱼香菜、芫荽、葱节、胡椒粉、花椒粉、砂仁、味精使其入味。吃时取小碗(每人1个)放入适量煳辣椒面,用狗油烧烫浇在辣椒上,加入盐、姜米、蒜泥、鱼香菜、芫荽、葱花、胡椒粉、花椒粉、原汤、味精制成蘸水调匀后与狗肉同时上桌。

  风味特色:

  肉色白嫩,汤清不稠,味美清香。系花江地方特色菜。

  技术要领:

  炖狗肉时用小火,以免汤汁稠浓。

  花江狗肉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据说有三种理由:其一是狗肉可以治病,尤其是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之功能,对年迈体弱,小儿尿床症效果最好。一般人冬天吃了狗肉可增加热量,夏天吃了狗肉可降热。体壮者强身,体弱者补气,男女老幼皆宜。其二是店主杀狗不剥皮,像杀猪似的用开水把毛烫掉,去其内脏,小火沙锅慢炖。水一次性放足,中间不添加水,保持原汤,让肉香都炖出来。炖时要放花椒、生姜、陈皮、八角、山奈等佐料。其三是,吃法讲究,把炖好的狗肉切成片或块,用碗装好,用滚烫的原狗肉汤冲进碗内,加入姜、葱花、胡椒粉、芜荽、味精等。再给一盘胡辣椒水,边蘸边吃,又烫又辣又麻又香,清爽可口,味道鲜美。再添一杯美酒,更是其乐无穷。

  贵州--肠旺面

  贵阳地区著名的风味小吃,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位姓苏的生意人首创。因系有猪肥肠、猪血旺作盖面的鸡蛋人工面条,故名“肠旺面”。肠旺面择料严格,制作考究,一碗面条,其主料、配料竞二十多种。制作时,面条要经过“三翻四搭九道切”,细软如绸缎;肥肠加盐、醋反复搓洗,解刀后加花椒、山奈、八角、点葱、文火煨炖。经过精细加工制作的肠旺面,汤色鲜红,面条细脆,辣而不猛,油而不腻,吃时浓点满口,吃后回味悠长,深受群众喜爱。

  它的主要原料是猪大肠、新鲜的猪血旺和擀制的鸡蛋面条。配料和调料有20多种。主料和配料的制作都非常考究。猪大肠越肥越好,里外洗净,用盐、醋反复揉搓,将肠壁的粘状物揉净,再用清水反复浸漂,除去腥味。然后放在木盆或瓷瓦盆中(忌放金属器皿内),把肠子花椒、山奈、八角放入锅内煮熟,捞出切成片。然后又用姜、葱、山奈、八角放入砂锅小火慢炖。血旺要嫩,也切成片吃时在汤锅里放一下。配料如脆哨即用猪糟头肉或五花肉,用以鸡蛋面、猪肠、血旺、脆哨四大原料为本,再调放鸡汤、红油辣椒等佐料,经12道工序,才出成品一份。其汤色鲜红、面条蛋黄、肥肠粉白,葱花嫩绿,豆芽金黄,一碗捧出,使人顿感赏心悦目,待举箸下咽,更是满口生香。面条脆细爽口、食不粘牙;肉哨香脆、肠旺鲜嫩;辣而不猛、油而不腻;汤鲜味美、回味悠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米粉

  原料:米粉,榨菜丝,肉丝,盐,味精,酱油,杂骨汤,干椒粉,葱花,熟猪油。

  制法:①肉丝,榨菜炒香,调正味,加杂骨汤,焖熟,待用。 ②取碗放入盐,味精,酱油,干椒粉,杂骨汤,熟猪油,葱花待用。 ③锅烧开水,下入米粉,烫熟,捞出放入碗中,浇肉丝即成。

  湖南--红烧猪脚

  原料:净猪脚,色拉油,盐,味精,料酒,酱油,糖色,白糖,葱花,姜块,葱把,桂皮,八角,整干椒。

  制法:

  ①猪脚斩成块,焯水。

  ②把姜,葱把,桂皮,八角,整干椒炒香,放猪脚煸干水份,烹料酒,糖色,酱油,炒上色加水,调正味,小火烧至酥烂,进味。

  ③食用时,拣出姜,葱及香料,盛碗中,撒葱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河南)

  河南--开封灌汤包

  小笼灌汤包子是开封历史悠久的名点之一。开封有两大名吃之一,为皇家经典美食.它是由北宋时期有名的“山洞梅花包子”演变而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以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鲜香利口而驰名。品尝之后,果然味道鲜美,不过包子的个头比南方的小笼包子要大

  吃开封灌汤包子,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灌汤包子皮薄,洁白如景德镇细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绉褶32道,均匀得不行。搁在白瓷盘上看,灌汤包子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惟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惟要记住,吃灌汤包子注意抄底,横中一吃,未及将汤汁吸纳,其汤就顺着筷子流至手上,抬腕吸之,汤沿臂而流,可及背心。吃灌汤包子烫着背心,在理论上是存在的。所以,吃灌汤包子必须全神贯注,一心在吃,不可旁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山东)

  山东--德州扒鸡

  德州扒鸡”原名“德州五香脱骨扒鸡”,是山东德州的传统风味菜肴。它最初是由德州德顺斋创制。在清朝光绪年间,该店用重1000克左右的壮嫩鸡,先经油炸至金黄色,然后加口蘑、上等酱油、丁香、砂仁、草果、白芷、大茴香和饴糖等调料精制而成。成菜色泽红润,肉质肥嫩,香气扑鼻,越嚼越香,味道鲜美,深受广大顾客欢迎,不久便闻名全国。

  “德州扒鸡”从创制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现在许多南来北往的旅客经过德州,都要慕名购买扒鸡品尝;各国来华参观旅游的外宾亦十分喜爱“德州扒鸡”。

  原料:

  鸡1只(重1000克左右),口蘑、姜各5克,酱油150克,精盐25克,花生油1500克(约耗100克),五香料5克(由丁香、砂仁、草果、白芷、大茴香组成),饴糖少许

  制作:

  1、活鸡宰杀煺毛,除去内脏,清水洗净。将鸡的左翅自脖下刀口插入,使翅尖由嘴内侧伸出,别在鸡背上;将鸡的右翅也别在鸡背上。再把腿骨用刀背轻轻砸断并起交叉,将两爪塞人腹内,晾于水分。

  2、饴糖加清水50克调匀,均匀地抹在鸡身上。炒锅加油烧至八成热,将鸡放入炸至呈金黄色,捞出沥油。

  3、锅上旺火,加清水(以淹没鸡为度),放入炸好的鸡和五香料包、生姜、精盐、口蘑、酱油,烧沸后撇去浮沫,移微火上焖煮半小时,至鸡酥烂即可。捞鸡时注意保持鸡皮不破、整鸡不碎。

  心得:

  要注意选用鲜活嫩鸡,一般用1000~1250克左右重的鸡,过大过小均不适宜。烹制时油炸不要过老。加调味入锅焖烧时,旺火烧沸后,即用微火焖酥,这样可使鸡更加入味,忌用旺火急煮。

  山东--潘湖狗肉

  潘湖狗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闻名。据传说,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绕道沂蒙专尝潘家湖狗肉并大加赞誉。据中医理论,狗肉性热,入命门经,有壮元气、安五脏、益气力之功效。民谚有“冬吃狗肉补,春天打老虎”之说。

  原料:

  健壮成年狗、调味佐料、陈年老汤等。

  制法:

  1,活狗放血剥皮,破肚去脏,大卸五块,用深井水浸泡2日,中间换水三次;

  2,部分佐料深加工,然后混合粉碎待用。狗肉、佐料、陈年老汤、新汤入锅卤熟,折骨入盆;

  3,骨头回锅再煮,把握住余汤的数量,经过滤后灌入盛狗肉的泥瓦盆中,加适量调料拌和均匀冷却即成。食用时手撕成条,不可刀切,以免影响口味。

  特点:色泽红润、口味香美、醇厚不腻、久食不厌。

  备注:潘湖狗肉在河东区潘家湖村生产,以赵常杰烹制的狗肉为佳。

  山东--光棍鸡

  “光棍鸡”是蒙阴地方名吃,以其独特风味,风靡沂蒙山区。创始人付泽明在蒙阴县城西岭开设炒鸡店,以烹制蒙山大公鸡为主,且口味鲜美、风味特殊吸引了大批食客。因炒鸡店工作人员全部是男士,取材又全是大公鸡,便将此菜戏称“光鸡”,此店即叫“光棍鸡店”。1995年,在国家工商局进行了商标注册。今临沂、济南、北京等地均有其分店。

  原料:

  一年左右草公鸡一只(约2000克),猪油70克,青椒50克,姜、葱、酱油、高汤、盐、味精、陈皮、八角、花椒等30多种药料各适量。

  制法:

  1,鸡宰杀洗净,改成劈柴块;葱切段、姜切片、青椒切片;

  2,勺放油煸姜片、葱段下鸡块炒至灰白色无水分时放酱油再炒至鸡块酱红色加入高汤、盐、药料等温火炖20分钟,待汤汁浓稠时下青椒、味精装盆即成。

  特点:色泽红亮、汁宽味浓、鲜香醇厚、药香浓郁。

  山东--红烧兔头

  金蒙红烧兔头是蒙阴地方小吃,深受食者的喜爱。该菜选用3-4个月龄肉食兔子头和10余种蒙山纯天然中药材,经过10余种工序烧制而成。其特点是,口味麻辣咸鲜、肉味独特、色泽诱人,且具有滋补养颜,健脑明目之功效。

  红烧兔头吃法讲究:兔头上桌先掰开,先吃舌头后吃腮,稍后再食黑眼圈,最后兔脑挖出来。

  该产品已经国家注册商标,并连锁经营。

  山东--沂蒙煎饼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从使用的原料方面分类,又可分成麦子煎饼、玉米煎饼、小米煎饼、高粱煎饼、地瓜煎饼等,不同的烙制工具,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烙好的煎饼薄如纸,折叠成卷,即可食用。经过晾干,叠成长方,可存放半月到一个月之久而不变质。出门携带也很方便,因此,人称干粮。

  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煎饼因是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吃起来香酥松软,且便于存放和携带,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地方食品。今年有人认为,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健康,减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煎饼的特点是:圆形,呈浮白(如大米、麦子煎饼)、淡黄(如小米、玉米、谷子煎饼)、浅棕(如地瓜干、高梁煎饼)色,营养丰富,松酥柔软,便于存放,易于携带。

  山东--王氏熟梨

  王氏熟梨是熟梨王“王玉成”用祖传数百年历史秘方烹制的熟梨,用料讲究,风味独特,为中华一绝。熟梨酥烂化渣、入口即化、甜香醇厚、子实酥软并有清痰泻火、润肺止咳、解酒利尿、除烦去燥、养肝益心之功效,对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热有一定的疗效。

  王氏熟梨一般在夜幕降临时销售,售卖时配以悠扬的传统售卖歌,人们听到歌后,纷纷前往购买,食者赞不绝口。1993年10月20日笑星赵本山食梨后把此歌搬上舞台。陈毅、谷牧、费孝通等名人都曾赞誉过此梨。曾为多家电视台和报刊采访报道。1997年被山东省经贸委评定为“山东名吃”,中国烹饪协会评定为“中华名吃”和“中华熟梨王”称号。

  原料:

  山东平邑天宝山黄香梨、浙江温州冰糖、四川峨嵋山川贝母、熟梨原汁老汤、南国红豆、曲阜大枣、桂花酱、香白芷、香料等。

  制法:

  1,梨精选,南国红豆泡发,香料包裹好;

  2,主配料下入特制灶具内,加老卤、新汤、调料卤制酥烂即成。

  山东--莒南驴肉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是世人向往的美味。莒南“驴肉”的专营店在驴肉的烹制上有独到的功夫,制作的熟驴肉奇香,肉汤奇鲜,深受食客称赞。

  制法:剥皮整驴一头,带骨分割成块,放入清水中浸出血污,锅加大葱、大姜(拍碎)、佐料包、料酒、肉块、下货,加入水浸没原料,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小火烧至肉块熟而不糜,停火起锅,取肉块切片沾煳盐食用。

  山东--水煎包

  鲁西南名吃之一,其状扁圆,上下呈金黄色,外酥里鲜,口感甚佳,因其馅不同,分为羊肉、猪肉、素菜水煎包多种,其馅无论是荤素均加葱、姜、五香粉、香油、细盐调制,皮为小麦粉面发酵,将包子放入平底锅 内 少许时间,再加面水,后浇香油,翻一遍出锅即成,成为人民深受欢迎的食品。

  麵皮】

  中筋粉:100 水:58

  新鮮酵母:2

  【餡】

  絞碎豬肉:60 乾蝦仁:15

  冬粉:半把 麻油:適量

  蔥薑屑:適量 鹽:適量

  【配料】

  醬油:適量 味精:適量

  胡椒粉:適量 高湯:適量

  韭菜:60 沙拉油:適量

  【煎煮料】

  沙拉油:適量 麵粉:適量

  水:適量

  註:以上的份量是%,單位是公克.(如乘5倍, 建議將麵皮1片分為30克)

  【作法】

  1.麵粉與酵母和水攪拌成麵糰.置溫暖處發 酵.加鹽

  2.餡料拌勻待用.

  3.麵糰發好後,桿皮包餡做成包子.

  4.平底鍋燒熱,注入沙拉油將包子排入煎至 底黃.加入煎煮料,待水

  乾再注入少許油 即成

  山东--糁

  糁(sa),作为临沂地区的风味小吃早已闻名遐迩,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实为众人所喜爱,早晨喝糁系临沂传统食俗。

  “糁”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相传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

  据临沂县志记载,糁是明朝末年临沂人创造的,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临沂城有八家著名糁铺,今已发展至百家专营糁铺。

  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三种,以羊肉糁最为普遍,鸡肉糁为珍。

  下面是以鸡肉糁为例介绍,其它糁基本相同。

  原料:

  净肥老母鸡10只(约18千克),大麦仁2千克,水70千克,葱、姜、细药料包、酱油、盐、胡椒粉、味精、面粉等各适量。

  制法:

  1,甑锅加水和老母鸡旺火烧沸,撇去浮沫,下入大麦仁、料包、葱、姜小火煮2小时,鸡熟捞出晾凉;

  2,鸡肉撕成丝放碗中。鸡骨架放入锅中同麦仁等再小火煮2-3小时;

  3,鸡汤拣去骨架、葱姜、药包,下入酱油、盐、葱姜米,以稀面水勾成薄羹,盛入放有鸡丝的碗中,浇入醋、香油即成(约200碗)。

  山东--单县羊肉汤

  单县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名吃——单县羊肉汤,始创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已载入中华名食谱,被国人称为中华第一汤,名扬四海,誉满神州。

  单县羊肉汤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洁爽口,开胃健脾。吃在口中,鲜而不膻,不腥,香而不腻,烂而不糊,不仅是一道适口的美食而且还有许多药膳功能,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滋阴壮阳,助消化,增加抗病能力等作用。单县羊肉汤,品名繁多,各具特色,肥的油泛脂溢,瘦的白中透红,天花(羊脑)汤有健脑明目之功,尤适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饮用,口条汤有壮身补血之能,最宜病急大补者常食;肚丝汤肥中带瘦,眼窝汤烂如泥,奶渣汤沙苏带甜,还有马蜂窝汤,三孔桥汤,羊杂汤等,达七十二种之多。单县羊肉汤用碗全是用金边细碗,小巧玲珑,光洁照人。正如俗语说:“吃不吃看了舒服。”什么汤配什么馍,这是很讲究的。羊肉汤配壮馍,炕得软绵绵热腾腾的充满气泡的壮馍,咬一口香喷喷,再喝一口肉汤,其美味真是难以形容。

  【原料】

  羊肉500克。 花椒5克、桂皮5克、陈皮5克、香菜50克、草果5克、良姜10克、白芷5克、葱10克精盐15克、红油25克、花椒水15克、丁香面5克、桂子面5克、酱油5克、芝麻油25克。当年雏鸡100克。 五香药料20克、姜10克、精盐5克、酱油10克。

  【制作】

  将羊肉洗净切成长10厘米、宽3.3厘米、厚3.3厘米的块,羊骨砸断铺在锅底,上面放上羊肉,加水至过肉,旺火烧沸,撇净血沫,将汤滗出不用。另加清水,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再加上适量清水,沸后再撇去浮沫,随后把羊油放入稍煮片刻,再撇去一次浮沫。将花椒、桂皮、陈皮、草果、良姜、白芒等用纱布包起成香料包,一同与姜片、葱段、精盐放入锅内,继续用旺火煮至羊肉八成熟时,加入红油。花椒水,煮约二小时左右即成。此时汤锅要始终保持滚沸,捞出煮熟的羊肉,顶丝切成薄片,放入碗内,撒上香菜末即成肉汤。可将辣椒油、大葱段装味碟,荷叶饼装大盘,一并随羊肉汤上桌。食用时放少许辣椒油,荷叶饼夹大葱段,可与羊肉汤同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广西)

  广西--桂林米粉

  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而且米粉也很有名,它圆细而柔韧,卤水鲜美芳纯,肉菜香松而爽口,具有独特的风味。桂林米粉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是桂林传统地方风味的一绝。因为所用的佐料和调吃法不同,所以桂林米粉也各有千秋。

  冒热米粉:把烫热的米粉滤干,再配以锅烧猪牛肉片,卤牛膀、牛肝等,加卤水、花生油、酥黄豆或辣椒、蒜蓉,搅拌入味。这种米粉吃起来拂拂作响,声色味俱全。

  原汤米粉:把切好调味的猪牛杂,放入小铁锅中煮熟,倒进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葱花、味精、胡椒、麻油。这种米粉味道十分鲜美。

  醋水米粉:这是一种无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经济爽口,妇女特别爱吃,夏天最受欢迎。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一桂林辣酱,风味特佳。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现在以改用大碗,滋味不变。

  马肉米粉以城中老店会仙楼的最为驰名,据说它开设于清代道光年间,原来设备不足,店面不大,但生意非常兴隆,店主限定每日的出售量,以至后来的食客,只好等明天清早了。现在则不同了,顾客日夜盈门。此外,桂林的街头巷尾都有米粉店、米粉摊,游人逛了秀丽山水,再吃一碗桂林米粉,饱享眼嘴之福,实在是一大乐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福建)

  福建--梅菜扣肉

  原料:

  带皮猪五花肉l000克,梅干菜200克,酱油20克,清油l000克。

  做法:

  ①把猪肉的肉皮刮洗干净,放入冷水锅中,上火煮至八成熟,捞出用净布擦去肉皮上的水分,趁热抹上酱油;

  ②锅上火,倒入清油,烧至八成热,将五花肉皮朝下放入锅中炸至呈深红色,捞出晾凉,皮朝下放在砧板上,切成7厘米长、2厘米厚的大片,要把皮切断;将肉皮朝下整齐地码在碗内,肉上放梅干菜,均匀倒入酱油,入蒸锅蒸约30分钟至肉软烂,取出扣在盘子里.

  福建--蚝油蘑菇.

  蘑菇──食用菌之王

  蘑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等,是黑伞科植物磨菇的子实体,味鲜可口,是居家及筵席珍品。西方人称之为“上帝的食品”,是国际上公认的“保健食品”,“增智食品”等。商品蘑菇呈扁半球形,洁白,表面光滑,菌肉肥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据分析,每100克干菇含蛋白质36.1克-40克,脂肪3.6克,碳水化合物31.2克,灰分14.2克,维生素含量高于一般蔬菜、果品和肉类,氨基酸的组成也比较全面。蘑菇有消食、提神、平肝阳的作用,对高血压、消化不良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对减肥也有一定的功效。

  主料:白蘑菇250克;

  配料:黄瓜、西红柿、蒜片;

  调料:蚝油30克、白糖3克、老抽少许。

  科学制作:

  1、白蘑菇切块、黄瓜去瓤切块、西红柿切块备用,净锅下水,白蘑菇氽水至熟捞出冲凉备用;

  2、净锅下油加蒜片爆香,加白蘑菇翻炒均匀,下蚝油、白糖、老抽边炒边加少量油,起锅前加黄瓜块、西红柿块翻炒均匀即可。

  菜品特色:呈金黄色,蚝油味浓。

  操作要领:买蘑菇时宜选肉厚、无斑点的。过去市场上的蘑菇都是罐装,可以直接烧菜。现在超市、农贸市场都有鲜品出售,但烧菜之前最好先用开水焯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新疆)

  新疆--烤羊肉串

  烤羊肉串是最有名的民族风味小吃。来和田旅游观光的中外宾客,几乎没有不吃烤羊肉串的。

  烤羊肉串是在特制的烤肉铁槽上烤灸而成的。铁槽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板成孔状,用木炭作燃料。烤羊肉串用的铁钎子,长30厘米,一头装有木柄。制做时,先将精羊肉切成3平方厘米见方的薄片,依次穿上铁钎,然后置放在烤肉槽上,一边用炭火烤,一边撒上精盐、辣椒粉、孜然粉等佐料,3~5分钟左右翻烤另一面,几分钟后即可食用。

  具体烤制方法是:

  用鲜嫩羊肉和尾部养油切成拇指大小的肉片,平串在特制的铁钎上,每串约六七块肉,将串好肉的铁钎若干平排在烤炉槽上,用扇子扇炉火,肉串一面烤熟后翻转再烤另一面。烤肉串的调料可随口味而定,也可将串好的肉在用白面粉、鸡蛋、调料、盐配制的料糊里浸泡一会儿再烤,随烤随吃,香嫩可口,营养丰富,各族人民都喜爱。烤肉串除烤羊肉串外还烤羊肝串、羊腰串、羊脾串、羊肠串等。

  备注:

  食用羊肉,在新疆各族人民的饮食生活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烧烤,已是人们食用羊肉最普遍、最有特色的食俗之一。

  维吾尔人将烤肉通称为“喀瓦普”。根据烤制方法的不同,又各有各的具体名称,如“图奴尔格瓦普”意为馕坑烤肉,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烤全羊;“孜合喀玖普”即串烤肉;“喀赞喀瓦普”意为“锅烤肉”,实指炒烤肉;“刻仁喀瓦普”意为“肚子烤肉”。民间烤制羊肉的方法多种多样,常因条件和需要的不同而不同,但又因为用料的基本相同,色泽的香味住往往大同小异。新疆维吾尔民间的串烤肉,同样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样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可口。

  新疆--馕饼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馕的花样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馕和其他馕时,不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还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亚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这种馕不仅味道好,而且长时间保存不会变质。所以维吾尔族人出差,上远路都带这种馕,喝点茶水,吃些“托喀西”馕马上可以充饥,这真是一种理想的方便餐。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

  新疆--抓饭

  抓饭是维吾尔民族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日子里,招待亲朋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

  抓饭与汉族八宝饭相近似。从味道上分有甜咸两种。甜抓饭多为素抓饭,主要原料为米、鸡蛋 、黄萝卜、葡萄干、杏脯、花生仁和清油等。咸抓饭多为肉抓饭,主要原料为米、牛羊肉、黄萝卜 和皮芽子(即洋葱)等。

  抓饭,维吾尔语称“波劳”,是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饭食,多净手掇食,故汉语称为“抓饭”。

  抓饭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和清油。用它们混合焖制出来的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味道可口,甚受欢迎。维吾尔人的家里常做抓饭,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的日子里,总要做出大锅的抓饭来招待亲朋戚友。抓饭营养丰富。从它的原料看,羊肉性热,含大量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具有壮阳益肾补血之功;胡萝卜是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俗称“小人参”,具有补气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洋葱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维生素c、钙、镁和铁等多种成分,还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蒜辣素,也叫葱蒜杀菌素,只要把洋葱放到嘴里嚼三分钟,就可把嘴里的细菌消灭干净。另外,大米和植物油也都为人体所必需的食品。把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制作,当然是一种富有营养、别具风味的饭食了。难怪有人给抓饭起了个外号,叫“十全大补饭”。

  新疆的抓饭,种类、花样较多。所用原料基本相同,间或有些变化。如用油方面,除了用清油(胡麻油、瓜籽油、棉籽油、菜籽油)外,还有采用骨髓油、酥油、羊油或红花油做抓饭的。在用肉方面,除了羊肉外,还有选用雪鸡、野鸡、鸡、鸭、鹅和牛肉来做抓饭的。此外,也可选用葡萄干、杏干等干果代替畜肉禽肉来做抓饭,称为甜抓饭或素抓饭。

  南疆维吾尔族人做抓饭的花样更多,有的喜欢在抓饭里放一种“毕也”;有的干脆在抓饭上面放些用粉条、白菜、西红柿、辣子等炒的莱,称之为“菜朴劳”,边吃抓饭边吃菜,又方便又可口。最有趣的是在抓饭上倒上一些酸牛奶,这种抓饭叫“克德克朴劳”,它兼有开胃、消暑、利消化的妙用。还有一种抓扳叫鸡蛋抓饭,其做法是,当抓饭快熟时,在抓饭上面弄个鸡蛋大小的窝,然后把鸡蛋打在里面,等抓饭焖熟时,鸡蛋四周沾满了米粒,吃起来特别油香。

  不过维吾尔族人最讲究的抓饭要算“阿西曼吐”,也就是包子抓饭,即在每碗抓饭里放上五、六个薄皮的肉馅包子,这种抓饭大都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和亲密的朋友。远足来新疆的客人们,别失去尝一尝新疆抓饭的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内蒙)

  内蒙--莜面

  莜面是呼和浩特地区“三件宝”之一。民间“顺口溜”称:

  冷调校面捣烧酒,

  山珍海味都不如。

  一口莜面一口酒,

  香得人们口水流。

  (——金保年《土默川风情》)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吃过莜面,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年间,莜面作为进贡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五十年代,朱德总司令两次来内蒙古视察,都主动要求吃莜面。他说,当年在晋西北转战,曾多次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吃过莜面,也听说过莜面是“土默川三宝”之一的传说。那又筋又细的莜面,支持过晋察绥陕根据地革命将士的伟大斗争,总司令一直在怀念它。

  莜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细制作,成为食品。

  内蒙古莜麦属“裸燕麦”,俗称“油麦”,种植面积曾占全国燕麦面积的47.9%。莜麦所含蛋白质和脂肪量为五谷之首,还含有磷、铁、钙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健康导报》“蒙医饮食疗法”一文称:“在蒙医饮食疗法中,有许多塞外特产的粮食作物,如莜麦、山药等等。”莜麦在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均有栽培。呼和浩特地区莜麦的栽培历史约有1100年左右(见《内蒙古农牧业资源》)。杨升《丹铅总录》称:“阴山南北皆有之,土人以为朝夕常食。”素有“阴山莜麦甲天下”之誉。

  莜面吃法颇多,风味各有干秋。可以加工成窝窝、鱼鱼、储格、拿糕、饺饺、块垒、丸丸、饨钝、拨面、山药扁鱼子等,也可以加工成烙饼、煮鱼、炒面、糊糊、燕麦片、方便面等,不仅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主要食品,而且是出口外销的名牌产品。用阴山莜麦加工制作的“寿”字牌燕麦片(出口又用“长城牌”),蛋白质含量超过国际市场名牌燕麦片的30%,脂肪含量降低到国际市场名牌燕麦片的 20%,其它成分都不低于国际市场名牌燕麦片产品的含量。燕麦片的最大优点是含有极为丰富的亚油酸。据测定,在50克燕麦片中,含有相当于十九“益寿宁甲丸”或“脉通”的亚油酸。它不但对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老年性疾患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而且对治疗糖尿病、脂肪肝等也有辅助作用。1981年,由内蒙古农科院和北京二医院牵头,内蒙古武川麦片厂和农研机构参加,在北京二医院、海淀医院、公安医院和邮电医院,对100例患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疾病的患者进行服药和服“寿”字牌燕麦片的临床对比试验。3个月后,参与试验者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两低一轻”,即胆固醇降低,血脂降低,体重减轻。

  莜面是中华食品中唯一的“三熟”食品。一曰炒熟。即在加工面粉时须先把莜麦用大锅清净的水淘洗干净,晾干水分后下炒锅偏炒,待冒过大气后,再炒至二分熟即可出锅,上磨加工,箩出面粉。二日烫熟。即在和面制作食品时将莜面置于面盆内,一边泼入开水一边搅拌,紧接着用手将面盆内的块垒状莜面加水揉揣,达到“三净”(手净、面净、盆净)程度,再根据需要制作成各种所需成型食品。三曰蒸熟。即把制成的莜面食品用蒸笼蒸熟,方可食用。一般以闻到莜面香味,即可断为已熟。由于莜面是高能食品,所以俗称“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开水正好好”。

  喜吃莜面不仅是当地人几百年的饮食习惯,而且吃得很讲究,一年四季吃法不同,各有风味。

  进入初春,广大农村的新鲜蔬菜不多,而家庭淹制的酸白菜、酸圆菜相对比较充裕,将淹酸菜浸泡后,切碎同猪肉或猪油。粉条、山药、豆腐等烩出一锅烩酸菜,把蒸熟的莜面窝窝、莜面鱼鱼、莜面给铬放进烩酸菜碗内,再放一些油炸辣椒调拌着吃,一两碗进肚,身上头上都出汗。

  进入夏季,新鲜蔬菜多了,蒸出莜面窝窝、鱼鱼或给格,用醋、酱油加水加盐,调和成“冷盐汤”,汤内加放蒸山药荐荐、烧茄子、黄瓜、水萝卜丝、韭菜和香菜段,再加一些大蒜块或末,冷汤调莜面,几碗下肚,格外爽口!

  进入秋季,农村自种的山药、番瓜、白菜、圆菜等都可以自食自用了,冷调莜面和热调莜面皆宜。吃冷调莜面,与夏天的吃法大体相同,也可以在凉盐汤内置入剥皮后碾碎的煮山药与莜面一起冷调着吃。热调莜面,就是以新山药、新番瓜、新白菜(或圆菜)为主要材料,烩上一锅大烩菜,调上热腾腾的蒸莜面,吃上几碗,特别的可口!

  进入冬季,天寒地冻。或以大烩菜,或以加土豆条的羊肉汤、猪肉汤热调莜面,再加上一些油炸辣椒末,一两碗下肚,大汗淋漓,真是痛快!

  至于莜面饺饺、吨饨、煮鱼子、炒面、蒸山药莜面鱼子、丸丸、蒸块垒、油块垒、莜面方便面等,今日已登堂入室,荟粹呼和浩特街头的“莜面大王馆”。雅有雅的吃法,俗有俗的吃法,保您满意而归。

  白格凌凌的莜面捏成小窝窝,

  沙个蛋蛋的山药煮下一大锅。

  干淹芥菜切满一大盘,

  再给你拿上个大花碗。

  葱花花盆汤辣椒椒蒜,

  吃得客人满头头汗。

  吃了一碗呀又一碗,

  这就是庄户人的家常饭。

  内蒙--烤全羊

  蒙古族肉食品之二是烤全羊。这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据《元史》记载,十二世纪时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饮膳都有了很大改进。《朴通事?柳蒸羊》对烤羊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这说明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用专门的烤炉。在清代各地蒙古王公府第几乎都用烤全羊招待贵宾,是高规格的礼遇。 清代初康乾年间,北京“罗王府”(即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名气就很大,其蒙古族厨师嘎如迪名满京城。从清末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初,各地蒙古王府中虽有烤全羊,唯有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最有名,因为该王府有一批以胡六十三烤全羊师为首的名厨掌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政府对蒙古族传统名菜的重视,不但恢复了这道名菜,而且有了许多改进。现在我区财经学院已将烤全羊列为蒙餐课烹调技术中的重要一章。

  烤全羊的制作法简单说来,即把“珠马”白条绵羊带头蹄用特备的装置吊好,再将各种调味品放入预先切好的切口和腹腔内,然后在表皮上涂一层食用油,再装入特制烤炉中烤制。大约烘烤三个多小时,便是一只外皮酥香,味美肉嫩的烤全羊了。按照一般规矩,宴席上五道菜后,才把烤全羊置于大盘端来,请宾客观赏之后,再把它端回去,按皮和肉分别切成片或块重新上桌供食用。吃时可随意用合叶饼,夹着肉和大葱、甜面酱等佐料吃,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内蒙--炒米

  蒙古语称“乎日森巴达”。是蒙古草原牧民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

  炒米是用稷子做成的,要经过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炒米。首先是用锅煮。锅里盛上水,烧到八分开时将稷子倒入锅内。盖上锅盖继续加热。烧开后,揭开锅盖,上下翻动均匀,盖好锅盖,轻火焖,六、七分钟后,再上下翻动。这样连续翻动三至四次后,即可出锅。出锅的稷子粒鼓胀发圆,有透明感,但不能张嘴,否则影响炒米质量。煮稷子时,稷予和水的比例一定要适宜,达到稷子煮好水即干的程度最佳。

  煮好的稷子要用锅炒。炒的关键是要掌握火候。锅里放细砂,加强火使砂子发热,然后放入煮好的稷子炒,每次二斤左右,用木耙快速搅拌,搅拌中发出爆花声,爆花声停止即可取出,待凉后筛去砂土。

  炒好的稷子要用石碾碾去皮,然后出风,即可成为炒米。

  炒米,存放容易,携带方便。吃起来脆香可口。炒米的吃法多种多样。有的用奶豆腐搅拌,加奶油、糖吃,也有用烧开的鲜牛奶浸泡,加糖吃。牧民放牧时携带炒米,可以干吃。炒米是蒙古族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每逢客人来蒙古包时,总是要放上一张小桌,摆上乳酪、乌乳莫、白糖、奶油四碟白食,盛上一碗炒米来招待客人。

  内蒙--手扒肉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布和力麻哈”,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一种简便而实惠的待客方法。手扒肉的作法是把调选好的牛、羊肉,切成若干块(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不加调味品。他们认为牛和羊吃着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出美味爽口的肉来。手扒肉是手扒着吃,不用其它餐具。但按照鄂尔多斯蒙古族习俗,吃手扒肉有一定的规矩,较多见的就是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肉进餐。牛肉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及小段肥肠敬客。小孩子不能吃羊、牛骨髓、尾巴肉等。

  手扒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翰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扒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狍兽类的肉均可烹制手扒肉吃,但通常所讲的手扒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算没完全领略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扒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手扒肉的制作和吃法也别具一格。

  通常选用膘肥肉嫩的小口羊一只,先拔去胸口近腹部毛,后用刀割开二寸左右的直口,将手顺口伸入胸腔内,摸着大动脉将其掐断,使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腔内,谓之“陶心法。”这种杀羊法优于“抹脖杀羊法”,即羊血除散在腔内一部分外,还有少部分浸在肉里,使羊肉呈粉红色,煮出来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羊肉干净无损。然后剥去皮,切除头蹄,除净内脏和腔血,切除腹部软肉。并按羊各关节,将全羊带骨制成数十块,放入不加盐和其他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候。只要肉已变色,一般用刀割开,肉里微有血丝即捞出,装盘上席。大家围坐一起,一手握刀,一手拿肉,用刀割、卡、挖、剔。手扒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这是牧民的常用食法。如在城市的宾馆餐厅、饭店还可用芝麻酱、香油、韭菜花、辣椒油、腐乳汁、青酱油、味精等调成调味料,装入碗中,采用割肉蘸调味料,这种草原、城市结合起来的手扒羊肉的食法也颇具风味。如果你头一次在餐桌上看到人们(包括自己)用刀割下自己所看中的羊肉,用手一块块送入口中的时候,除了感到肉的鲜嫩味美之外,还会感到新奇有趣

  内蒙--马奶酒

  马奶酒是牧民亲自酿制的传统名贵饮料。

  每逢盛夏,辽阔的草原上,到处都飘溢着马奶酒的清香。这时,便是人们饮用马奶酒的最佳时刻。邻里欢聚,节日喜庆,接待宾朋,餐桌上总少不了独具特色的马奶酒。饮过马奶酒的人,无不赞美它的醇香可口。

  牧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年年月月都离不开马奶酒。这样,马奶酒的礼俗,马奶酒的文化应运而生。

  传说,元朝皇帝忽必烈有次在皇宫宴会上,捧着盛在金碗中的马奶酒犒赏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有名武将过于兴奋,竟喝的酩酊大醉。有人气愤的指责这种失礼行为,忽必烈阻拦道:“慢哉,慢哉!马奶酒能帮助消化,让他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吧。”从此,马奶酒的身价大大提高。

  自古以来,牧民视马奶酒为极珍贵的饮料。每当客人临门,总要用它进行招待。马奶酒清凉适口,沁人心脾,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饮用马奶酒不伤脾胃,还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健胃、养脾、强骨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甘肃)

  甘肃--兰州拉面

  我们熟知的兰州拉面全称: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其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始创于1915年,经一代代回民的 不断经营、创新、发展 ,在牛肉汤的“清”字上下功夫,在“味”宇上求发展,在“质”字上求实效,独创出别具一格、味美可口的兰州牛肉拉面。逐渐形成“汤清者亮,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把兰州清汤牛肉面推向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创出"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的汤面特点,使兰州牛肉拉面成为老少皆宜的便利美餐。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推广品种之一,誉为 “ 中华第一面 ” ,成为兰州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品,是兰州的代名词。

  按面条形状分为大宽、宽面,毛细、细面、二细、韭叶、荞麦棱兰州牛肉拉面。

  按牛肉汤中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每碗面中加入的熟牛肉净含量不同分为优质兰州牛肉拉面和普通兰州牛肉拉面

  按每碗中熟面条净含量分为大碗兰州牛肉拉面(不得少于275g)和小碗兰州牛肉拉面(不得少于175g)两种规格

  传统的做法用"蓬灰"和面, 而面则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其中的灰,实际上是碱,却又不是普通的碱,是用戈壁滩所产的蓬草烧制出来的碱性物质,俗称蓬灰,加进面里,不仅使面有了一种特殊的香味,而且拉出来的面条爽滑透黄、筋道有劲。 近年来已用专用的和面剂代替. 和面技巧仍是最关键。首先是选用韧性强的优质精粉,提前半天,由膀圆力大的小伙子先将大团软面反复捣、揉、抻、摔后,搓成长条,揪成30毫米粗、筷子长的一条条面节,然后随食客的爱好,拉出大小粗细不同的面条,喜食圆面条的,可以选择粗、二细、三细、细、毛细5种款式;喜食扁面的,可以选择大宽、宽、韭叶3种款式;想吃出个棱角分明的,拉面师傅会为你拉一碗特别的"荞麦楞"。拉面是一手绝活,一个面节正好拉一大碗面,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后,双手上下抖动几次,则面条柔韧绵长,粗细均匀。观看拉面好象是欣赏杂技表演,拉到最后时的"一拉一闪"又仿佛是舞蹈演员在挥舞着彩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东北)

  东北--锅包肉

  锅包肉是东北的溜肉段衍生出来的一道菜,只不过现在是肉片,外面包着用土豆做的淀粉,放在油里炸,所以又叫“锅爆肉”,外脆、酸甜,里面的肉嫩。

  原料:猪里脊肉300克 姜丝5克 葱丝20克 香菜10克 精盐、料酒、酱油、白糖、醋、味精、鲜汤、水淀粉、色拉油各适量。

  制法:

  1.猪里脊肉改刀成7厘米长、5厘米宽、0.2厘米厚的大片,用精盐、料酒拌匀码味;用水淀粉及少许色拉油调成稠糊;另用酱油、白糖、醋、味精、鲜汤、水淀粉等对成滋汁。

  2.炒锅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烧至六七成热,先将码好味的肉片与稠糊拌匀,再一片片展开,逐一下入锅中,炸至外酥内嫩时捞出沥油。

  3.锅留底油,投入姜丝、葱丝炸香,下入炸好的肉片,烹入滋汁,翻拌均匀后起锅装盘,撒上香菜即成。

  特点:色泽金黄,外酥内嫩,酸甜可口。

  东北--朝鲜冷面

  即朝鲜族冷面 以它独特的风味闻名中外。主要原料有荞麦粉、小麦面和淀粉,也有用玉米面、高梁米面和士豆淀粉的。加以牛肉汤或鸡肉汤,然后在面条上放一些胡椒、辣椒、牛肉片、鸡蛋、苹果片、香油等调料。冷面既清凉馥郁,又甜美新鲜。因此,朝鲜族群众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而且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吃冷面。现在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外,北京、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大中城市也都设有朝鲜族冷面馆。过去,朝鲜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过生日时吃冷面,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了细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故冷面又名“长寿面”。

  材料:

  朝鲜干冷面、牛肉汤汁(清汤)、酱油、食盐、砂糖、味精、醋、朝鲜泡菜、卤牛肉、煮鸡蛋、黄瓜片、冰块。

  做法:

  1,把干冷面用清水浸泡并用手揉搓,使其完全散开,控水待用

  2,制作牛肉冷面汤:在牛肉汤汁(清汤)里加入适量酱油、醋、食盐、砂糖、味精、醋,之后在调好的汁里加入1:10的冰水(牛肉冷面汤1份,兑10份冰水),待用

  3,水烧开,加入冷面,不时用筷子搅拌,防止粘结,煮1分钟左右待其变软无硬心时,立即捞出,放入已经备好的冰水中,并连续冲3~4次,沥干水分后放入碗内。

  4,在装有冷面的碗中加入调好比例的牛肉冷面汤,再加入卤牛肉片、朝鲜泡菜、黄瓜、鸡蛋,以及冰块即可享用。

  东北--猪肉炖粉条

  一说起东北人来,外乡人马上就会提起猪肉炖粉条。众口一声,约 定俗成,已经成为了“国识”了。不管其中包含多少打趣的意味,东北人似乎已经和猪肉炖粉条脱离不了干系了。在北方,人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猪肉炖粉条子,又香又解馋。

  原料:

  五花肉、酸菜、粉条(最好是土豆粉)。

  配料:

  花椒、大料、葱、姜、盐、鸡精、高汤(最好是大骨头炖的汤)

  做法:

  1,五花肉用水煮到七八分熟,凉了切片备用。

  2,粉条用水泡软,酸菜切细丝。

  3,锅里加油烧热,放入花椒、大料先爆香,后放入葱、姜呛锅,加入高汤,放盐调味。然后加入酸菜、粉条,开锅以后下肉片,炖!起锅时放点鸡精就OK了!

  备注:

  这个菜是炖的时间越长越好吃,当然不要把粉条煮化了。如果爱吃猪血的可以放点猪血,我们那里都是放血肠,味道就更好了,而且猪血是清毒补铁的,多吃点有好处。炖粉条,一是火候更为重要,火候不足,要生硬,有硬芯;时间长了,粉条糜软没有了魂魄,失去了口感。二是加汤数量也很重要,炖猪肉最忌讳中途添汤,粉条又很吃水,所以加汤要适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吉林)

  吉林--白肉血肠

  鲜嫩醇香、营养丰富的白肉血肠,早已成为群众雅俗共赏的特殊风味名菜。好些人在饱食一顿白肉血肠后,便津津乐道:解馋,美餐,美餐!

  白肉血肠产生于何时何地,由何人创造的,恐怕难于查明,也无法说清。但白肉血肠确和满族世世代代用猪(全黑色无杂毛白蹄)祭祀的民俗紧紧相关。和白肉血肠相联系的满族祭祀有两种:

  一种是满族大祭(俗称烧香答祖宗,即跳神还愿)献猪于神。举行“领牲”、“摆件子”的典仪,必需在夜间吉时进行。天亮前,仪式结束。

  另一种是满族祭天典礼(俗称给外头,也叫还愿),日出开始,先“念杆子”后“摆案子”。在敬供天神后,人食。需当天将全猪吃净。日落前,告终。

  满族祭祀,重视摆件子,意在供献全猪,请天神用。既表达还愿与敬奉之虔诚,又盼望降福保太平。

  俗话说,小猪神乐,大猪人乐。满族祭祀为大喜事,人客众多,不兴上礼,凡来者,不许拿任何财物作礼,一律白吃。为了大伙吃得全(将猪身上各部位的肉及肠等都吃到),吃得好,使宾主男女老少,同食共乐,锅头便当众右腿单跪,把片肉的小菜墩放在膝盖上,用片刀,飞快地把肉片削成纸一样薄,供大家吃。(食祭肉蘸佐料,禁酒,不办席)这新宰的猪,煮得那么嫩,肉片那么薄,吃着满口香。五花三层的白片肉,新血灌的鲜血肠,有清血肠、有温血肠,煮熟了吃可口香。从此便流传了白肉血肠。

  在满族的故乡吉林市最繁华的河南街,迄今仍有专营白肉血肠的饭馆。那里整天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尤其是一些从外地来到吉林市的人,往往把品尝这独具风味的白肉血肠同游览山青水秀的江城美好风光结合在一起,共加赞贺。

  【原料】鲜带皮猪五花肉一方、猪大肠500克、鲜猪血1000克

  【制作过程】

  带皮猪五花肉皮朝下用明火把皮烧焦,在温水中泡半个小时取, 刮净焦皮,下开水锅中煮开后,用小火煮透,趁热抽去肋骨,晾凉后切薄片装盘。猪肥肠治净,皮朝内翻出,一头扎紧。 鲜猪血澄清,上部血清加1/4清水、盐、味精及用砂仁、桂皮、企边桂、紫蔻、丁香合制的调料面搅匀,倒入猪肠中,扎紧封口,下开水锅用小火煮至浮出,捞出晾凉切片,下水锅中焯透捞如汤碗只,加葱花、 姜丝、味精等调料及肉汤,随白肉一同上桌即可。

  吉林--李连贵大饼

  始创于1908年冬,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李连贵,河北省滦县柳庄人,清末逃荒到吉林梨树县,开了一个小饭馆,开始经营吊炉大饼和熏肉。在一次变故中,老中医高品之把祖传的用十几味名中药熏肉的秘方告诉了李连贵,在老人家的指导下,李连贵对配制药料、选肉、切肉、填汤、和面、烧火等工序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制做出了具有独特风味的熏肉和大饼。

  李连贵熏肉是选用上好的鲜猪肉,科学使用调料放有十几味名贵中草药的百年老汤煮熟,煮熟后再熏制而成,其成品色泽棕红、皮肉剔透、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味浓香,大饼是用渗透着名贵中草药异香的煮肉老汤油、专用调料粉和酥抹在擀好的饼面上卷制擀成的。烙熟后,皮面金黄、圆如满月、层如翻书、外焦里嫩、松酥起层、滋味清香,熏肉和大饼具有暖脾胃、壮肾阳、引气、调中、消食、杀虫等药用功效,是集美味药膳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佳肴。

  从1908年李连贵研制熏肉大饼开始,李连贵的熏肉秘方一直带有神秘的浪漫色彩,到1930年李连贵熏肉大饼已名满东北,声蜚全国。1997年,“李连贵”牌熏肉大饼荣获“中华名小吃”的称号

  吉林--长春地三鲜

  我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的习惯。说起这地三鲜,指的是新鲜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或是蒜苗),炒在一起吃的就是鲜嫩。到了长春,地三鲜成了当地的名菜。现在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三鲜。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主料:土豆 1 个 ,茄子 2 个 ,青椒 1 个

  调料:烹调油、酱油、糖、盐、葱花、蒜蓉、生粉、高汤各适量

  做法:

  1、茄子和土豆去皮,切成滚刀块; 青椒手掰成小块.

  2、锅中到入多一些的油,七成热时,先将土豆块放入,炸成金黄色,略显透明时捞出备用.

  3、再将茄子倒入油锅,炸至金黄色,加入青椒块即一起捞起.

  4、以少量热油爆香葱花及蒜茸, 加高汤、生抽、糖、盐、茄子、土豆和青椒块 ,略烧.

  5、加入水生粉大火收汁即可.

  吉林--杨麻子大饼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河北抚宁杨玉田隽家逃荒落户于洮南府(现洮南市)。为养家糊口,以摆摊烙饼为生。因为技艺独特,秘方调制,烧饼香味回肠,老少皆宜,名声鹤起,被人们称之为“杨家大饼”,又因杨老先生幼患天花,面有微麻,故其饼称为“杨麻子大饼”。

  第二代传人杨庆得其真传,生意越加兴隆,名满大草原。,香飘东三省。第三代传人杨福贵承继组业,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杨麻子大饼”、“杨麻子馅饼”、“杨麻子烩饼”等十余种系列产品,经营至今,长盛不衰。不仅在辽宁、吉林、长春、四平等地开有二十家分店,而且在香港、新加坡面点业享有盛誉。

  “杨麻子大饼”配方独特,选料精良。其饼以碳火为炊,上有吊炉烘烤,下有平锅煎烙,上下同时受热,色泽金黄,馨香诱人,提起成条,落下成饼。食之外焦里嫩,香酥可口,油而不腻,回味无穷,让人难以罢箸。 要吃就吃----有特色的杨麻子大饼

  东北菜--小鸡炖蘑菇

  著名的东北菜。也北京周边农家乐的常备菜品,只不过味道不一定做得很好。感觉普遍是太咸,而鸡往往炖得时间过长了,基本上到还都是榛蘑。

  还是家里自己做塌实,想吃啥味道就用你喜欢的方式配料。其实,做菜并不应该太过于遵循一定之规,按家人的口味来,做家人爱吃的味道,才是家菜的真谛。

  主料:小仔鸡750克-1000克、蘑菇75克

  调料:葱、姜、干红辣椒、大料、酱油、料酒、盐、糖、食用油

  做法:

  1.将小仔鸡洗净,剁成小块;

  2.将蘑菇用温水泡30分钟,洗净待用;

  3.坐锅烧热,放入少量油,待油热后放入鸡块翻炒,至鸡肉变色放入葱、姜、大料、干红辣椒、盐、酱油、糖、料酒,将颜色炒匀,加入适量水炖十分钟左右后倒入蘑菇,中火炖三四十分钟即成。

  特色:

  山前有走地放养的土鸡,山后有雨后初生的蘑菇,它们忙着“逼”出彼此的味道,使厨房弥漫着奇异步鲜香。味道清爽,油烟极少,令这道东北名菜更加健康清淡。

  吉林--红扒猪手

  红扒猪于是吉林传统风味菜肴之一 , 此菜猪手经烤、炸、烧等烹调方法制成 , 色泽红亮 , 软烂脱骨 , 柔韧醇香 , 浓而不腻。

  用料:生猪手5只 精盐 味精 葱 姜 八角 花椒

  制法:将猪手烤后 , 用碱水泡30分钟,刮洗干净。勺内放油,烧八成热时将猪手逐个放入勺内炸成金黄色捞出 , 用刀将猪手劈开,剁成4块。勺内放底油,用葱、姜炝锅 , 放入浓汤 , 加入花椒、八角、精盐、味精、料酒烧开 , 用小火烧2个小时,捞出码盘成形,浇上原汁即成。

  吉林--炒肉渍菜粉

  炒肉渍菜粉是颇具特色的吉林民间菜肴。选用渍菜(酸菜)、细粉条和猪肉为原料,采用炒的技法制成。此菜具有咸香微酸 , 清脆可口的特点 , 最宜秋冬两季食用。

  用料:

  渍菜 100g 猪瘦肉 100g 姜末 香菜 肉汤 水发细粉条 100g 酱油 精盐 味精 熟猪油 材料油 葱花

  制法:

  1,渍菜切成细丝 , 用冷水洗净 , 挤出水分 ;

  2,猪瘦肉片切成丝 ; 水发粉条用刀断开。勺内加熟猪油烧热 , 先放肉丝炒至八分熟 , 再放葱花、姜末炝锅 , 炸出味后放酱油煸炒 , 随后放渍菜、粉条、精盐、肉汤翻炒,成熟时放味精 , 待汤收干后 , 滴入材料油 , 放入香菜翻炒均匀即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宁夏)

  宁夏--丁香肘子

  原料:

  带骨猪前肘1块(约重1000克),大葱段、生姜、盐、酱油、味精、料酒各少许,丁香6粒,水发木耳、水发黄花菜各10克,肉汤500克,糖色、香油、绿菜叶各少许。

  制法:

  1,将猪肘用铁叉叉住在旺火上烧燎,均匀地将肉皮燎成焦糊色并起小泡时,放在温水内浸泡20分钟,再将糊刮洗干净,肉皮呈金黄色,放入水锅煮六成熟捞出

  2,乘热用净布擦于水分,均匀的将肉皮抹上糖色,除掉肉内骨头凉透后,肉皮向下放在砧板上,用刀将肉刮成象眼块(不得破皮)。

  3,肉度向下装在蒸碗内,肉上摆放葱段、姜块、丁香、撒上盐,倒入酱油、料酒、清汤、上笼蒸烂取出。

  4,将蒸好的肘子拣净调料,翻扣在汤盘内,将汤滗入汤勺上火再酌加适量的肉汤,下人木耳、黄花菜、绿菜叶、料酒、盐、酱油,汤烧开撇净浮沫,尝好味,用湿淀粉勾入流水芡,调入味精,滴入香油,均匀浇在肘上即成。

  特点:

  色浅红,光泽油亮,皮烂肉香,有丁香味,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此菜为宁夏传统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海南)

  海南--加积鸭

  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一。

  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而又以该镇加祥街一户丁姓居民饲养的番鸭最为出名。其养 鸭方法特别讲究:先是给小鸭仔喂食淡水小鱼虾或蚯蚓、蟑螂,约二个月后,小 鸭羽毛初上时,再以小圈圈养,缩小其活动范围,并用米饭、米橡掺和捏成小团 块填喂,20天后便长成肉鸭。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 层脂肪,特别甘美。

  加积鸭的烹制方法多种多样,但以“白 斩”(又称“白切”)最能体现原质原味,因之最为有名。

  用料:

  加积鸭1只(重约2—3千克)、姜25 克、蒜头25克、咸盐适量。

  制作:

  1、将活鸭割颈放血,热水脱毛,切开下 腹洞口,取出内脏,清水洗净晾干。

  2、旺火烧水,加适量咸盐、姜、蒜(拍碎),水温至80℃时,将鸭放入水 中烫过,然后慢火浸煮,水温保持微沸而不太滚,至鸭仅熟时(以鸭身有弹性, 用筷子往鸭腿上端戳进肉内而不冒血水为度)捞起,待自然冷却后斩件装盘,砌 成整鸭形状上席。

  3、佐料:用滚鸭汤冲入蒜茸、姜茸,挤入酸桔汁(没有酸桔汁时,用米醋 或醋精稀释代替)加精盐、白糖,辣椒酱调成。酸咸甜辣诸味具有。

  特点:

  皮白肉厚,香气诱人,佐料助味,清爽脆滑,耐人寻味。

  海南--东山羊

  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一。

  海南地方风味莱。用特产石山羊肉,配以各种香料、味料,经过滚、炸、 纹、蒸、扣等多种烹调法精制而成。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 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

  用料:

  带皮元骨羊肉(以羊腩肉最好)1千克、芝麻油250克、南(腐)乳15 克,柱候酱2克、老抽5克、盐3克、糖3克、味精3克、胡椒粉2.5克、绍 酒25克、姜50克、葱100克、蒜子30克、棕榈油1.5千克、二汤150克。

  制作:

  1、将羊肉皮毛刮净,整块放入烧沸的 姜葱水中滚至八成熟,捞出,沥去水分。

  2、旺火烧锅,下棕榈油,烧至八成热 度,将羊肉块放入油锅炸至略呈金黄色,倒 人笊篱,再放清水中漂净油分。

  3、旺火烧锅,倾入芝麻油,下姜块 (拍碎)、葱段、蒜子、八角、桂皮、陈 皮、南(腐)乳、柱候酱等,推匀,爆香, 接着下羊肉块,溅入绍酒,再加清水、老 抽、盐、糖、味精、胡椒粉,推拌均匀,加 盖,慢火焖至皮念入味,用疏壳沥出原汁待 用。

  4、将熟羊肉连皮切成长方块,皮朝底、肉朝面,整齐排列碗中,加入原 汁,上笼蒸至念透,倒出原汁,将羊肉反扣入盘中,用原汁加二汤、湿生粉匀 芡,淋在羊肉面上,撒少许炸芝麻仁和葱花即成。

  特点:

  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海南--和乐蟹

  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一。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 肉肥膏满著称,与文昌鸡、与积鸭、东山羊并列为海南四大名产。“和乐蟹”的 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 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用料:

  新鲜”和乐蟹”数只,以个大肥嫩雌蟹为佳。

  制作:

  1、将和乐蟹擦洗干净,放入锅中,加适量 清水(不浸过蟹面为准)、精盐、姜片、葱条, 加盖,旺火蒸煮15分钟后取出。

  2、将熟蟹腮帮除去,在明火上稍烤干身, 再用干净毛巾抹去沾附物,然后横刀切开两半, 露出膏红蟹盖,再下十字刀切件,摆盘整齐,连 佐料一起上席。

  3、佐料配制:用适量蒜茸、姜茸、精 盐、桔子汁、糖醋掺和拌匀而成,亦可加辣椒, 则更起味。

  特点:

  此菜主要突出“和乐蟹”原质原味,其蟹肉鲜嫩,膏黄色似咸蛋黄,酵姜醋 偌料而食,味极鲜美,且富营养,有“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 疽愈核”之药用功效。

  海南--文昌鸡

  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县(现已撤县设市)而得名。 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该县潭牛镇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 家鸡啄食,体质极佳。文昌鸡的特点是个体不大,重约1.5千克左右,毛色鲜 艳,翅短脚矮,身圆股平,皮薄滑爽,肉质肥美。海南人吃文昌鸡,传统的吃法 是白斩(也叫“白切”),最能体现文昌鸡鲜美嫩滑的原质原味。同时配以鸡油 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海南人称“吃鸡饭”即包含白斩鸡在内。白斩 文昌鸡在海南不论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场。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出备受推 崇,名气颇盛。

  用料:

  文昌鸡文昌鸡(以将要下蛋的小母鸡最佳)1只(重约1千 克左右)姜丝、蒜泥、味精、白醋、白糖、精盐、 老抽各适量。

  制作:

  1、将活鸡割颈放血、去毛除脏(不损坏整鸡原 状),洗净:在鸡素囊口插进一瓷汤勺(以利汤水 从鸡腔中对流)把鸡脚扭反插进鸡下腹洞内固定: 将鸡头仰屈,用翅膀窝夹住,(目的是使鸡头向后 仰起、不用翅膀夹住亦可,但需在煮鸡时掌握好造型。)放进烧滚的清汤中翻转 烫氽,使鸡身四周受热膨胀定型。

  2、改用慢火浸煮(以汤中冒气眼而不滚开为度)约5分钟,用铁勾将鸡提 起,倒出腹腔汤水,再放入汤中浸煮,反复三、四次、至仅熟(不可大生也不可 过熟),离火后另放凉汤中浸泡稍为冷却后取出,抹上一层香麻油,使皮色淡黄 光亮,食时斩件装盘,砌成原鸡形上席。

  3、佐料调配:通常有二种,一种是咸鲜味型,用姜丝、蒜茸、味精、老抽 调制而成,另一种是酸甜味型,以白醋、白糖、精盐、姜茸、蒜泥配制成。另有 辣椒酱备用。民间还有山茶油或香麻油调配姜丝、蒜茸、桔汁、精盐等制成的佐 料,别有一番风味。

  特点:

  摆盘美观,色泽淡黄光亮,皮脆肉嫩味鲜,醮佐料而吃,入口喷香,爽滑异常。

  海南--黄流老鸭

  黄流老鸭,也是名声在外了,位列四大名菜之后,属“五大名菜”。

  黄流老鸭,因产自海南乐东县黄流镇而得名。主要原料鸭子是采用黄流当地放养的本地鸭种,以一年以上的生蛋老鸭为佳。海南菜在制作上,不太讲究刀工,讲究的是原汁原味,口味清淡就可以了。美其名曰老鸭,就贵在鸭子要挑个老的,水灵灵的是挑人,这个鸭子就要选人老珠黄的,不能太肥,强调的是吃起来要手脚并用,才是真本色。这样的老鸭子,吃就讲究一个火候了。

  黄流老鸭的烹制方法多种多样,但以白斩最能体现原汁原味,因之最为有名。旺火烧水,慢火浸煮,水温保持微沸而不太滚,至鸭将熟时(以鸭身有弹性, 用筷子往鸭腿上端戳进肉内而不冒血水为度)捞起 ,待自然冷却后斩件装盘,砌成整鸭形状上席,香气诱人。再用滚鸭汤冲入蒜茸、姜茸,挤入酸桔汁做成佐料,耐人寻味。这时候的老鸭有一定的韧性和嚼头,吃相不能太文雅了,尤其慢慢嚼鸭子的脆骨,不用手味道出不来。

  最有名气就是黄流车站旁的阿福哥老鸦店,每天就是限量100只供应,你不赶巧吃不上了,就只能怪他生意太好。反过来一想,名气就是这样出来,如果都泛滥成灾了,就算不上珍品了。如果量上去了,就味同嚼蜡了。说到黄流老鸭,我觉得三亚市光明路,胜利路上的黄流老鸦店味道也不错,不到百元让你吃个饱。

  海口国贸众品黄流老鸦,做法略有不同,黄流老鸭在此处有两吃,一个干煸,另外就是老鸭煲。干煸和白切一样,食其鸭的嚼头和韧性,但经过调制的佐料干煸,鸭皮,鸭肉更入味了。它的拿手菜就是老鸭煲,有这么地做法:先将特养的鸭子制丕,再配的香料入味,放入小砂罐,以文火隔水蒸炖。等鸭子已煨酥熟了上桌,鸭肉酥而不散,原汁原味诱人食欲。汤汁沸滚、香雾翻腾、滋味鲜美扑鼻。海南这里地热,湿气也相对较重。吃鸭子就有这个功效了:清凉,明目,平肝。

  一鸭三吃,来海南别忘了这道五大名菜。

  海南--黎家竹筒饭

  海南黎族传统美食。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黎族民同,多 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现经烹调师在传统基础上改进提高,使之摆 上宴席餐桌,声誉甚高,成为海南著名风味美食。

  用料:

  山兰米500克、猪瘦肉100克、生抽10 克、老抽3克、精盐5克、味精8克、清水500 克,精猪油、五香粉少许,新鲜青竹2节。

  制法:

  1、山兰米洗后,浸泡半小时,捞起,加 精盐、味精拌匀。

  2、猪瘦肉切成0.3厘米厚的肉片,用老 抽、生抽、五香粉腌制,热锅过油,将肉片翻 炒至熟,出锅待凉后,切成0.3X0.3厘米的肉粒待用。

  3、取新鲜青竹(节距较长为好),每节锯开一端,洗净晾干,用精猪油抹拭 竹筒内壁,将调好味的山兰米同瘦肉粒控匀,分两等份加进两节竹筒里,入适量 清水(每简约250克),然后,用干净布条捆扎封堵竹筒口,放进200度的电烤炉中 烤约半小时至熟,关电源继续在炉中锔干。

  4、取出成熟的竹筒饭,解除布条,锯成若干小段(每段长6厘米),摆放盘 中上席。

  特点:

  竹节青翠,米饭酱黄,香气飘逸,柔韧透口。吃时,饮一口黎家“山兰酒” ,咬一小口竹简饭,慢品细嚼,趣味盎然。

  海南--海南粉

  海南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流传历史久远,在海南岛北部的海,市、琼山 市、定安县和澄迈县的市镇居民中食用比较普遍,而且是节日喜庆必备的象在吉祥长寿的珍品。

  海南粉有两种:一种是粗粉,一种是细粉。粗粉的配料比较简单,只在粗粉 中与进滚热的酸菜牛肉汤,撤少许虾酱,嫩椒、葱花、爆花生米等即成,叫做 “粗粉汤”,而细粉则比较讲究,要用多种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搅拌腌着吃,叫做“腌粉”。海南粉通常指的就是这类“腌粉”。

  制作要领:

  将大米(不限量)用沸水烫过,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后磨成米浆,装入布袋挤压成含水量50%的干浆,用沸水煮至半熟,放进粉碎机中加水磨打烂成稀浆,再装入布袋中加重压,滤出纯净米浆,去除米渣、杂质, 加入少量番茨粉,搅拌后装入下端有筛眼的布袋中,慢慢压迫布袋,使米浆通过筛孔成细条状挤出,徐徐落入沸水锅中烫熟,捞起用冷水冷却后沥干,即成粉条。

  食用时,抓适量净粉条于碗(碟)中,依次加入适量的老抽(掺有味精的红酱油)、蒜泥、用蒜头爆香过的花生油或芝麻油,煮熟的黑豆芽,用肉丝、笋丝、虾仁、生粉配制成的热芡汁,牛肉于丝,炸尤鱼丝、油炸 花生米、炒芝麻仁末、脆炸面片及碎香菜,用筷子夹着粉条搅拌调匀后便可进 食。

  风味特色:

  多味浓香,柔润爽滑,刺激食欲,故多吃而不腻,爱吃辣的加一点辣椒酱则 更起味,吃到末尾剩下少量粉时,加进一小碗热腾腾的海蚌汤掺和着吃,更是满 口喷香,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