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张氏:乱世中的一门三虎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21:53

辽宁张氏:乱世中的一门三虎将

2010-10-20 10:13:05  来源:《新闻天地》  编辑:samve  网友评论:0条

从“东北王”到阶下囚,再到“叛将之后”,中国现代史上煊赫一时的张氏家族如今散布世界各地,甚至互不相识。张氏家族后人依然执著地寻找着家族故地与历史真相。那段纷乱而激荡的历史,到底留给了他们什么?

■策划/曹辉 执行/万凡 撰稿/林铭辉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出了这么一门名声显赫的张氏家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门在三个不同的政府出了三位大将军,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父亲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四子张学思,分别是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国民党的上将和共产党的少将。然而,不幸的是,张作霖和张学良、张学思三个人都是以悲剧收场,张作霖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张学思1970年被林彪逼死,张学良在经历了长达54年的幽禁之后,2001年逝世于夏威夷。

从“东北王”到阶下囚,再到“叛将之后”,中国现代史上煊赫一时的张氏家族如今散布世界各地,甚至互不相识。张氏家族后人依然执著地寻找着家族故地与历史真相。那段纷乱而激荡的历史,到底留给了他们什么?本期讲述,为您揭开张氏家族在80年间的兴衰谜团。

〉〉〉寻祖:走近张氏祖坟——“九盔”

辽宁张氏家族中最有名望的是张学良将军,他至今被国人奉为“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的祖墓,现今位于辽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的张氏墓园。

远居港台及海外的张氏家族不曾知晓,早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第二年即1937年12月,张学良的老家驾掌寺地域,即从海城县划归盘山县。1970年又划归大洼区,1975年大洼区改为现今的大洼县。行政区划几易其名,但张学良在叶家村的祖坟却安然,族人仍在故里躬耕劳作,繁衍生息。

2000年7月,盘锦市政府对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张氏墓园,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维修。新墓园气势宏伟,墓园迎面醒目的石碑上,镌刻着张学良亲笔题写的“张氏墓园”,甬路上分立左右的望柱上刻有一副联语:“前人卧一方瑞地;后世出千古功臣。”

张氏墓园原有张氏家族的9座坟墓,当地人称之为“九盔”。现在共有11座坟墓,其中包括(以张学良一辈论及)高祖张永贵、曾祖张发、祖父张有财、伯父张作孚等。排列在前面,而且规模比较大的两座,分别是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和二哥张作孚的。1912年1月初,时任中华民国陆军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携妻带子回乡安葬张作孚并祭扫祖坟时,重修了墓园。当时张学良年仅12岁。“九一八”事变后,此墓园虽然被毁,但遗址一直留存。1984年,张氏墓园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政府曾进行了一次修缮。敦厚的人们感念张学良将军为民族做出的牺牲,对位于耕地中的这块墓地做了整修,辟出甬路。

自张氏高祖张永贵始,张氏家族的生发可以说是在贫寒、坎坷而动乱的生态环境中延续的。

〉〉〉乱世枭雄“东北王”

因生活无着,张氏先祖张永贵跑到了东北,从事农业开垦。

到张作霖祖父张发时,从事农耕,“称素封”。所谓“素封”,是指虽然没有官爵封邑,却和受封者一样富有。这是说,在张发时,张家是富有的。张发有四子,其第三子是张作霖的父亲,名张有财。“祖殁,父以析产徙海城之小洼,复于驾掌寺村设商肆”。张发死后,家产分给了兄弟几人。张有财带着他的那份财产,来到了海城。   

张有财是个游手好闲之徒。先是开了一个小杂货铺,收入甚微。后来小杂货铺倒闭,他又不愿干活,就整天赌博胡混。因欠人家赌债,被仇家债主害死。那年张作霖13岁。父亲死后,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张作霖只有到社会上混饭吃。

那时的中国是一片混乱,东北地区尤甚。很多亡命之徒便铤而走险,啸聚山林,土匪蜂起,打家劫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性爱赌的张作霖,常常输得身无分文,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卖烧饼、打杂甚至做兽医,但很快就输光了。

20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作霖抱着一线求生的希望从军了。甲午战败,他逃回了辽西。1895年,21岁的张作霖与赵家庙地主赵占元的二女儿赵春桂结婚。这位原配夫人,正是张首芳、张学良、张学铭的生母。

婚后,不甘寂寞的张作霖投身绿林成立了一个团,张作霖主要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一系列的机缘巧合,1903年7月,张作霖由一个民团武装的头目摇身一变,被收编成为政府官军的军官。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依靠这支武装,他便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张作霖一生,虽说是封建军阀作派,杀害爱国进步人士,作恶不少,然而面对日本军他却寸土不让,被称为最有骨气的大军阀。后世评论说:东北长期处在日本军阀的铁蹄下,张作霖常常不得奉命行事,但盖棺定论,他无愧一个爱国的中国人。1928年6月4日皇姑屯惨案中,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当年一位美国人鲍威尔在其所写的回忆录中,表达了对这位出身卑贱的元帅的敬意。

〉〉〉张氏家风严谨 后人不准从政

张作霖家族族系庞大,子孙众多。张作霖娶了六房老婆,原配赵氏、二房卢氏、三房戴氏、四房许氏、五房寿氏、六房马氏。

共有八子六女,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三子张学曾,四子张学思,五子张学森,六子张学俊,七子张学英,八子张谓“乱世出英雄”,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出了这么一门名声显赫的张氏家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门在三个不同的政府出了三位大将军,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父亲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四子张学思,分别是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国民党的上将和共产党的少将。然而,不幸的是,张作霖和张学良、张学思三个人都是以悲剧收场,张作霖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张学思1970年被林彪逼死,张学良在经历了长达54年的幽禁之后,2001年逝世于夏威夷。

从“东北王”到阶下囚,再到“叛将之后”,中国现代史上煊赫一时的张氏家族如今散布世界各地,甚至互不相识。张氏家族后人依然执著地寻找着家族故地与历史真相。那段纷乱而激荡的历史,到底留给了他们什么?本期讲述,为您揭开张氏家族在80年间的兴衰谜团。

〉〉〉寻祖:走近张氏祖坟——“九盔”

辽宁张氏家族中最有名望的是张学良将军,他至今被国人奉为“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的祖墓,现今位于辽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的张氏墓园。

远居港台及海外的张氏家族不曾知晓,早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第二年即1937年12月,张学良的老家驾掌寺地域,即从海城县划归盘山县。1970年又划归大洼区,1975年大洼区改为现今的大洼县。行政区划几易其名,但张学良在叶家村的祖坟却安然,族人仍在故里躬耕劳作,繁衍生息。

2000年7月,盘锦市政府对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张氏墓园,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维修。新墓园气势宏伟,墓园迎面醒目的石碑上,镌刻着张学良亲笔题写的“张氏墓园”,甬路上分立左右的望柱上刻有一副联语:“前人卧一方瑞地;后世出千古功臣。”

张氏墓园原有张氏家族的9座坟墓,当地人称之为“九盔”。现在共有11座坟墓,其中包括(以张学良一辈论及)高祖张永贵、曾祖张发、祖父张有财、伯父张作孚等。排列在前面,而且规模比较大的两座,分别是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和二哥张作孚的。1912年1月初,时任中华民国陆军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携妻带子回乡安葬张作孚并祭扫祖坟时,重修了墓园。当时张学良年仅12岁。“九一八”事变后,此墓园虽然被毁,但遗址一直留存。1984年,张氏墓园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政府曾进行了一次修缮。敦厚的人们感念张学良将军为民族做出的牺牲,对位于耕地中的这块墓地做了整修,辟出甬路。

自张氏高祖张永贵始,张氏家族的生发可以说是在贫寒、坎坷而动乱的生态环境中延续的。

〉〉〉乱世枭雄“东北王”

因生活无着,张氏先祖张永贵跑到了东北,从事农业开垦。

到张作霖祖父张发时,从事农耕,“称素封”。所谓“素封”,是指虽然没有官爵封邑,却和受封者一样富有。这是说,在张发时,张家是富有的。张发有四子,其第三子是张作霖的父亲,名张有财。“祖殁,父以析产徙海城之小洼,复于驾掌寺村设商肆”。张发死后,家产分给了兄弟几人。张有财带着他的那份财产,来到了海城。   

张有财是个游手好闲之徒。先是开了一个小杂货铺,收入甚微。后来小杂货铺倒闭,他又不愿干活,就整天赌博胡混。因欠人家赌债,被仇家债主害死。那年张作霖13岁。父亲死后,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张作霖只有到社会上混饭吃。

那时的中国是一片混乱,东北地区尤甚。很多亡命之徒便铤而走险,啸聚山林,土匪蜂起,打家劫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性爱赌的张作霖,常常输得身无分文,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卖烧饼、打杂甚至做兽医,但很快就输光了。

20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作霖抱着一线求生的希望从军了。甲午战败,他逃回了辽西。1895年,21岁的张作霖与赵家庙地主赵占元的二女儿赵春桂结婚。这位原配夫人,正是张首芳、张学良、张学铭的生母。

婚后,不甘寂寞的张作霖投身绿林成立了一个团,张作霖主要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一系列的机缘巧合,1903年7月,张作霖由一个民团武装的头目摇身一变,被收编成为政府官军的军官。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依靠这支武装,他便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张作霖一生,虽说是封建军阀作派,杀害爱国进步人士,作恶不少,然而面对日本军他却寸土不让,被称为最有骨气的大军阀。后世评论说:东北长期处在日本军阀的铁蹄下,张作霖常常不得奉命行事,但盖棺定论,他无愧一个爱国的中国人。1928年6月4日皇姑屯惨案中,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当年一位美国人鲍威尔在其所写的回忆录中,表达了对这位出身卑贱的元帅的敬意。

〉〉〉张氏家风严谨 后人不准从政

张作霖家族族系庞大,子孙众多。张作霖娶了六房老婆,原配赵氏、二房卢氏、三房戴氏、四房许氏、五房寿氏、六房马氏。

共有八子六女,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三子张学曾,四子张学思,五子张学森,六子张学俊,七子张学英,八子张入党时间是1937年。)

1938年10月,周恩来安排张学思来到延安。这年12月,张学思见到了毛泽东。张学思由警卫人员领到毛主席的窑洞时,毛泽东正在办公,听到张学思到来,毛泽东迎了出来,请他坐下,问道:“你就是张学良的弟弟吧,你来延安不简单,我们欢迎你。”毛泽东知道他才22岁,风趣地说:“是个娃子嘛,住在这里习惯不,要不要花钱。”张学思脱口说:“可不要把我当孩子啊。”

一句话说得毛泽东大笑起来,“知道你是少爷出身,过去生活好,我是担心你生活受不了。”张学思告诉毛泽东,延安生活虽苦,但觉得比什么地方都好,延安能革命,能抗日,他什么都不怕。1939年,23岁的张学思从延安马列主义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任二队队长。在延安,张学思与来自广东的一位名叫谢雪萍的姑娘结成夫妻。军阀出身的张学思背弃了家族定下的豪华婚姻,最终选择了一位农民的女儿作为终身伴侣。

解放战争胜利后,一次,在北京,周恩来总理对张学思说,“我军现在准备组建海军,这是一个技术复杂的军种,需要有文化的领导,组织上考虑你去合适。”对党组织的分配,张学思从来不讲条件,他来到位于大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担任了副校长兼副政委。

1956年,张学思去苏联列宁格勒伏洛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回国后,张学思任海军第一副参谋长。在这期间,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处理了“跃进号”沉船的事件,受到周总理的表扬,亲自带舰队,赴西沙诸岛考察。

“文化大革命”中因受迫害,于1970年6月29日逝世,年仅54岁。张学思将军逝世后,周恩来总理曾几次痛心地说“张学思是个精通海军专业又能亲自出海的参谋长,现在死了,海军少了一位难得的将才,真可惜呀!”后来周恩来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无能,居然没能保住张学思的性命,对老朋友深感惭愧,并劝张学良要想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军委和海军党委给张学思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张学良独子、旅美航天专家张闾琳

张闾琳(1931—),美国名“克尔”。著名的旅美航天专家,曾供职于美太空署。他也是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惟一在世的儿子。

1940年,赵一荻得知张学良被转移到贵州修文阳明洞软禁后,再度决心去那里陪伴囚牢中的张学良。要去陪伴丈夫就不能带着年幼的儿子张闾琳,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赵一荻决定把不满10岁的儿子张闾琳送往美国旧金山,托付给一位美国朋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代为抚养。

伊雅格曾在张学良的父亲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当过军需官。张学良年幼之时,就与伊雅格多有交往,感情深笃。

当1940年,赵一荻赴贵州前夕,将儿子闾琳交给他们夫妇照看时,他们欣然接受了。临行前,赵一荻叮嘱伊雅格夫妇,不要让孩子与外界多接触,以防止有人加害于孩子。母子分别时,年幼的张闾琳哭得十分伤心,并哭喊着要跟妈妈一块去见爸爸,还紧紧地抱住妈妈的腿不放。此时的赵一荻也是泪流满面,忍着内心的无比痛苦告别了年幼的孩子,来到丈夫的身边。

伊雅格和埃娜夫妇对赵一荻女士的行为深表敬佩,也知道这也是张学良将军在危难之际对他们的重托。一向仗义的伊雅格夫妇更感到不能忘了张家“老帅”与“少帅”对他们的知遇之恩,一定要将这个孩子抚养成人。为了不让张闾琳真实身份暴露,伊雅格和埃娜商议,决定将张闾琳改名叫“克尔”。全家人教他学英语,还用英语和他对话。伊雅格和埃娜还自称是张闾琳的爸爸妈妈。以至后来张闾琳自己也说不出父亲张学良的名字了。

为了确保张闾琳的安全,伊雅格夫妇还在张闾琳于旧金山读完小学以后,迁居到洛杉矶定居。由于张闾琳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加州大学航天专业毕业后,张闾琳终于成了一名航天方面的专家。

张闾琳在加州大学读书时,结识了一位在加州大学读书的华人少女陈淑贞,陈淑贞是粤系军阀陈济棠的侄女。不过,那时他们相识时二人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世。直到他们定情结婚后,陈淑贞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学良将军的儿子。二人都是名将之后,真可谓门当户对。

张闾琳与妻子陈淑贞生有二子,长子张居信,即张学良将军的长孙,1962年出生,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在科研领域有突出贡献,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金。次子张居仰,即是张学良将军的次孙,生于1967年,据称居仰为张家的精英。

张学良移居美国后,曾多次向儿子表示,他晚年最大心愿就是回东北探亲,但是由于健康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儿子张闾琳受父亲委托,多次回到大陆,回到东北老家探亲。

张作霖之孙披露家族世纪之谜

■口述/张闾实

2007年,张作霖之孙、张学浚之子张闾实以台商的身份来到沈阳,他想在东北发展高尔夫球产业。但东北漫长的冬天里,球场都被冰封了,无奈的他坐上出租车,却听到了嗓音嘶哑的单田芳在播讲评书《乱世枭雄》。张闾实心里一动,因为书中讲的正是他爷爷的故事。

有关1928年6月4日奉天(沈阳)皇姑屯的爆炸事件,张闾实显然最有发言权。因为张作霖共有6位夫人,张闾实的奶奶,就是张作霖的五夫人——最得宠的寿夫人,她一直在主持打理帅府的内务,也是最接近张作霖生活的人。张闾实说,爆炸后,张作霖的喉咙被飞片切断了,小汽车直接开进了寿夫人所在的奉天大帅府小青楼。张闾实听奶奶说,爷爷抬回来后被安置在卧室的床上,一句话没说就死了,并无什么遗言。当时为了封锁消息,除了寿夫人和贴身丫鬟,谁也不许进去。帅府秘不发丧,13天后,张学良才从关内启程回奉天。

张作霖临死前留下了什么遗言?据张作霖的卫兵温守善回忆,张作霖在被从皇姑屯抬回大帅府的途中一直在问:是谁干的,逮住没有?当得知是日本人时,张作霖狠狠地说了句:“打!”民间的说法则是,张作霖叫张学良快回沈阳,一切以国家为重。

在中国近代史中,张学良的一生可谓浸染了浓厚的传奇性和高度的戏剧性,尤其是其政治生涯中最后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张学良晚年时曾对口述历史权威唐德刚先生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了南京,自己则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软禁人生。

“小时候读到‘西安事变’时不理解大伯父为什么这么做,后来父亲告诉我,是大伯父牺牲了自己救了整个家族。当时的军统已经掌握了张家所有亲属的资料,而军统局长戴笠是个冷血的杀人魔鬼,不会轻易放过张家人的。宋美龄当时承诺只要大伯同意一起送蒋介石回南京就保证张家的安全。”在张作霖被日本军队炸死后,张家的后人就不再受到庇护,张学良那一辈八个兄弟都各自独立走上自己的路。虽然张学良用自己后半生的自由换取了整个家族生的希望,但却没有改变张家人在历史漩涡中颠沛流离的命运。

〉〉〉张作霖是苏联特工炸死的

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霍罗夫撰写的《张作霖元帅之死档案》中披露,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历史学家沃尔科戈诺夫在调查托洛茨基的死因时,自称无意间发现了张作霖被苏军情报局暗杀的史实材料,认为是苏方特工暗杀后嫁祸给日本关东军,而后又在苏军操控的远东军事法庭上,迫使日军将领河本大作承认了爆炸暗杀行为。

苏方为何会暗杀张作霖?这符合他们的利益。从绥芬河到满洲里的铁路,被称为“中东铁路”,由俄国修建并运营,后由苏联接管。但张作霖并未按照他与苏联的协议缴纳使用费,双方争执不下,苏联便派特工去大帅府铺设地雷,想炸死张作霖。但事情败露,苏联政府宣称暗杀特工是白俄分子,与苏联无关。张作霖因此而记恨苏联,并在传单中写道:“苏联布尔什维克是毒蛇和猛兽,只有安国军才能拯救东北三省人民。”苏联驻东北机构遭到破坏,李大钊等共产主义者遇害。于是,苏联特工又策划了第二起暗杀事件,即“皇姑屯事件”。

1928年的东北亚,势力交织错综复杂。孙中山在病中接见张学良时就说,东北处于“俄日红白势力”的夹围之下,张学良作为当时东北的青年领袖需谨慎而为。皇姑屯这段悬案之悬就在于,无论是日本人还是苏联人,都有炸死张作霖的嫌疑,因为坐拥30多万东北军的“东北王”张作霖游刃有余地在各种势力之间周旋,却不给日俄进占东北之机会,成了日俄眼中的绊脚石。

〉〉〉家族记忆中的张学良

张闾实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望张学良时的情景,张学良经常用“吃完饭有冰淇淋吃”哄孩子们把饭吃完。

小孩子并不知道大伯是被软禁的,只知道这个老人对社会的变化没有概念,因为尽管台湾的消费已经变得很贵了,张学良给孩子的红包却20年没变,都只有200元。

张闾实的父亲张学浚为寿夫人所生,1948年后去了台湾。张闾实偶尔听父亲讲起父辈儿时的生活状态,那时的奉天大帅府阔气异常,每个孩子都有一层楼的空间。张学良作为家中长子,很少在帅府中久留,帅府的一切内务由寿夫人主持。

“各房是独立生活的,过年过节会在一起。爷爷虽然绿林出身,但是很希望大伯能向西方学习,所以大伯的老师都是洋人,因为爷爷希望东北军也可以有洋人的飞机大炮。大伯接触了很多西洋的东西,跟帅府里边的人在思想上也已经有隔阂了,这我们是有感觉的。我父亲很敬重大伯,但在后来的家庭聚会上,他们绝少讲政治话题,只是打打麻将。”

张闾实说,张学良家里最开始时有台电视机。有一次电视里放“西安事变”,张学良看了之后很激动,当即把电视关了。以后再去他家,电视就不见了。张学良在家人面前从来不提西安事变,但他对自己在“西安事变”中的做法并不后悔。有一次媒体采访他的时候,问他:“如果把历史重演一遍的话,您还会那样做吗?”张学良坚定地回答:“还会那样做。”

“他对我大妈赵一荻非常疼爱,到了晚年还相敬如宾,每天都在一起。大伯喜欢大妈做的‘水晶肘子’,入口即化。大伯心情不好时,大妈都能帮他化解。大妈去世以后,他那种失去的痛苦,我们都能感觉得出来。”

晚年的张学良喜欢在海滩边走走,吃吃小馆子,老朋友会去和他打麻将,还故意让他赢。相对于年轻时的奢侈享受,在台北时的张学良生活变得很简单,喜欢种花,养了一大笼子鹦鹉。张闾实提到一个细节,张学良晚年很喜欢去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而且很喜欢问这是干什么的、怎么用。年轻的少帅出入于赛马场、网球场、俱乐部等场所,他曾是那个年代中国最时髦的年轻人。然而在被幽禁了近半个多世纪之后,晚年的他对外界的各种新玩意儿却知之甚少,充满艳羡。

〉〉〉张家后人风雨飘摇60年

显赫的家世带给张家人的并非荣华富贵的生活,历史飘摇中,他们经历了逃难、隐姓埋名、家族离散、困苦求生,不得不“活在历史中”的苦涩甘辛,唯有张家人冷暖自知。

“80年过去了,张氏家族在东北的功和过到底如何,只能用更长远的历史去判定它,我是真实地回到原点来寻找我心中的答案,爷爷来不及完成他的梦想,大伯父也不在乎人们对他的评论,只要自己认定方向走下去就有意义。”张闾实感慨地说。

张闾实是在小学二三年级时通过课外读物才发现了自己的身世。那时他已经跟随父母从澳门逃难来到台湾,“在台湾的新家挂着一幅老照片,照片中一个老人着军服拿把指挥刀,两边站着两个小孩也着军服。母亲说中间的是爷爷,右边的是父亲,左边的是五伯父。当时还在想爷爷为什么没在台湾。后来念小学时偶然在一本课外读物上看到了描写张作霖被日军炸死的内容,旁边的人物画像和家里老照片上的爷爷一模一样,回家问过长辈才知道原来张作霖就是从未见过的爷爷。”张闾实说。

张闾实1962年在澳门出生,1967年随家人到台湾生活。张家的小孩从小就被教育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要谨小慎微,不能多说话、不能乱问问题,为人要低调。这样显赫的家世带给他和家人的并不是荣华富贵的生活,在历史的飘摇中,张闾实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布满了逃难、隐姓埋名、困苦求生、家族离兮等等坎坷经历。“在台湾张学良是叛将,他们认为就是因为大伯而失去了中国。所以如果被知道是张家人是非常受歧视和奚落的。”张闾实无奈地说,在他看来,这一路成长体会到的是只有张家小孩才能了解的苦涩和彷徨。

如今,张闾实带着夫人从台湾回到沈阳定居,这个仍然操着温软台湾腔的男人打定主意要做一个东北汉子,“张家后人将近80年来没人回故乡东北,沈阳这座城市对张家人来说可能有太多的伤痛,但时间的流逝让我已不再感到哀痛,所以决定将张家的血脉重新带回沈阳,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沈阳人。”

当45岁的张闾实第一次踏上故乡沈阳的土地,他激动得哭湿了脸庞,他知道终于到家了。“有多少张家人因为等不及而没能回来,这心里的期盼与彷徨只有张家的小孩明白,其他人是没有这么深的感触的,因为他们不需要活在历史里。”

链接:“教子门”故事

张学森,张学良的五弟,是张作霖的五夫人“寿夫人”所生。张学森后远赴美国,在一家航空公司任职。后张学良和赵一荻赴美,均由张学森照顾,1990年曾被邓小平接见,于1995年病逝于北京,终年75岁。

张学森的女儿张闾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委员。外孙是著名音乐人黄大炜。

张学森是张作霖的第五个儿子,从小十分淘气。八九岁时他见父亲及家中大人及客人每从仪门走过,仪门的卫兵总是立正敬礼。他觉得好玩,就在仪门那儿来回跑。一日,小学森故意将卫兵的枪碰倒了,枪刺把他的脚面划破点皮儿。小学森耍赖骂卫兵,没想到惊动了父亲。张作霖问明情况气得脱下军鞋,将小学森摁倒在仪门,当着卫兵的面狠狠地用鞋底抽了他一顿,并当场让他给卫兵道歉。因为张作霖爱子但不袒护,后来有人也称仪门为“教子门”。

据张氏帅府负责人介绍:1992年9月19日上午,张学森带夫人和两个女儿闾蘅、闾芝专程探访故园,还十分有兴趣地讲起“教子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