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王五 并非一介草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7:04:02
王五


  (1844年—1900年),京师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拜李凤岗为师,在师门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名录当中。


  我们中国人虽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明训,但上流下层之间、士农工商等社会的分层之间,基本上是井水河水泾渭有别的。在社会平稳期,各阶层的人们彼此分立,所谓一盘散沙;到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人们才开始凝聚,共度时艰。这种靖赴危难,平民百姓付出的代价令人心碎,其行迹比精英之士更为纯粹。近代史上就有这么一位草莽英雄,以其义薄云天的豪侠和毁家纾(音同“书”)难的牺牲,赢得了后人长久的尊重。人们称他为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本名正谊,字子斌,原籍河北沧州。他出身贫寒,3岁时父亲故去,跟母亲相依为命。沧州自古崇侠尚武,高手云集。王五在此氛围里,也不免喜欢拳脚。他以至诚感动当地最有名的武师李凤岗,拜在其门下。一把100多斤的“青龙偃月刀”使得极为娴熟,深得师傅器重。几年后,王五出师,在北京开办镖局,“其势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蒲(今江苏淮阴市)”,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去北京崇文区半壁街,去探访那赫赫威名的“源顺镖局”旧址。


  开设镖局,固然是为了生计,甚至为了挣大钱;但同样重要的是为人侠义,锄强扶弱。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虽系一介草莽,但在当时江湖社会发达的中国,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强者有所忌惮,弱者不因孤苦而无告。王五的行为使得当时人不呼其本名,“于是有大刀王五之称,大刀者,非以刀名,人以此尊之耳。”


  这位民众眼里的一代豪侠也确实对得起他的尊号。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向朝廷上疏严惩误国者,遭到贬斥,被革职戍边。这种贬官一旦落魄,行走社会不免危险。王五出于义愤,自愿担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这种义举在王五的生活中举不胜举 。


  这个侠客注定不单为自己而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在他那里绝不是一句空话。光绪年间,中国日衰,朝廷的无能使得国人义愤填膺,康有为和梁启超“公车上书”,一时震动天下。即使如此,朝廷在普通国民心中依然是强大的,高高在上的,许多人依然是在因循着过生活。


  但王五并不因循,同行为他介绍了谭嗣同来学艺,他却在向谭传授单刀和七星剑之外,向谭学习了胸怀天下的肝胆和志向。他倾其全力支持谭嗣同,操持谭的衣食住行,选派精壮武师护卫谭的住所,自己还常随谭嗣同左右。


  王五开办“文武义学”,免费招青年入学,特聘有名的学者教授经史、新学,自己传授武功。此外,还广交武林豪杰,发展赞同变法的人加入维新行列。他的投入在今天看来是匪夷所思的,用文一点的话说,他称得上“毁家纾难”。


  命运似乎注定了这个草莽英雄要为历史捐躯,谭嗣同死后两年,他也死于国难。关于他的死,有很多种说法。一说他死于义和团之乱,一说他死于八国联军之劫,一说他死于袁世凯之手。最可能的则是民间传说:当年八国联军洗劫源顺镖局时,王五进行了抵抗,后被八国联军杀死,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津门大侠”霍元甲听说后,只身从天津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


  梁启超认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里,“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这是梁对他战友最为精当的解读,也是中国读书人对江湖人最高的回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唯有此番,读书人才不负“屠狗辈”。谭嗣同为读书人争得了荣誉,王五则证明了草莽之士的肝胆侠义。这样的英雄在近代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作者余世存,历史作家。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出版有《中国男》、《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等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