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情典故大辞典????第六七卷?? 杜牧寻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20:02

十年一觉扬州梦

【简介】本典出自杜牧《遣怀》诗。全诗的内容是杜牧回忆往事之作,诗中突出了他主要在扬州落魄十年,在青楼妓馆中醉身于声色之中的往事。

【出典】杜牧《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①。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②

注:①落魄:指失官失意。楚腰:这名是形容美女身材苗条美丽。楚腰:参见“楚灵细腰”卷。肠断:形容人极度悲伤。典出《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肠皆寸寸断”。舞掌轻:形容女子体态非常轻盈。参见“飞燕合德”卷中之“飞燕舞掌”典。②觉:醒悟,觉醒。扬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青楼:指妓院。薄幸:一作“薄倖”,即薄情。倖,“幸”的异体字。

〖释义〗杜牧是唐代有名的文人和诗人,丢官后郁郁不得志,落拓扬州,在扬州狂荡了十年之久,多作青楼之游,以其风流多情而名世,并在青楼妓女们的心目中普遍留下了薄情的印象。针对这件事情,杜牧因作诗用“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反作自我解嘲。后诗文中常见的“十年一觉扬州梦”、“一觉扬州”、“扬州梦醒”、“十年梦醒”、“梦醒樊川”等等用典均本杜牧此诗句而来,诗文是引用,比喻人从醉身声色、追逐繁华的名利场中醒悟过来再不去追逐这些事;又“十年一梦扬州”、“三生杜牧”、“小杜薄幸”、“青楼赢得姓名留”等用典亦本杜牧此诗句而来,所言即指杜牧在扬州狂荡十年作青楼之游之事,诗文中引用借来比喻人对往事的回忆,也用来比喻出入于繁华歌舞之地的风流才子及其风流韵事,也泛指人对一个人的爱情不深、缺少实际感情,也指青楼中全是逢场作戏、没有实际情感;又“薄倖”、“薄幸”二词亦本此诗句而来,诗文中引用来借指人的薄情,因而“薄幸人”、“薄倖人”这两条用典即言薄情人;又“青楼”这一用典亦本此诗句而来,诗文中引用,或称妓院,或称妓女,因而径以“青楼妓”、“青楼女”、“青楼女子”以称妓女。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痴珠惨然高吟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十年一觉扬州梦】宋·黄庭坚《鹧鸪天》词:“十年一觉扬州梦,为报时人洗眼看”。宋·贺铸《忍泪吟》词:“十年一觉扬州梦,雨散云沈,隔水登临”。宋·卢祖皋《水龙吟·赋芍药》词:“十年一觉扬州春梦,离愁似海”。元·倪赞《双调·殿前欢》曲:“十年一觉扬州梦,春水如空”。明·文征仲《风入松·戏柬陈以可》词:“十年一觉扬州梦,还应费,多少相思”。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七:“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人间败子名”。

【十年一梦扬州路】宋·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宋·周密《眼儿媚》词:“十年一梦扬州路,空有少年心”。

【十年一梦扬州】宋·周密《声声慢·送王圣与次韵》词:“琼壶歌月,白发簪花,十年一梦扬州”。

【十载樊川梦】清·陈维崧《贺新郎·赠徐月士》词:“十载樊川狂客梦,赢得扬州一觉”。

【十年一梦】宋·姜夔《汉宫秋·次韵稼轩》词:“扬州十年一梦,俯仰差殊”。宋·吴文英《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词:“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宋·石延年《平阳代意一篇寄师鲁》诗:“十年一梦花空委,依旧山河损桃李”。元·王恽《天上来》词:“白发归来,昆明东冷,十年一梦无踪”。明·徐有贞《玉连环·临江仙别体》词:“月畔盟言非草草,十年一梦堪惊”。明·陈霆《满庭芳·桂花》词:“孤芳容易歇,十年一梦,回首俱非”。清·曹三选《水龙吟》词:“十年一梦江湖远,解道青山如旧”。清·严虞惇《奉和东山对月有怀之作》诗:“十年一梦鬓垂丝,禅榻茶烟事最宜”。清·陈维崧《水龙吟》词:“奈十年一梦,断桥上,落叶飕飕”。

【十载一梦】宋·贺铸《雨中花》词:“回首扬州,猖狂十载,依然一梦归来”。

【扬州一梦】宋·晁端礼《雨中花》词:“豆蔻梢头,鸳鸯帐里,扬州一梦初醒”。宋·晁补之《虞美人·广陵留别》词:“蓬山归路傍银台,还是扬州一梦却惊回”。

【一梦扬州】宋·周密《瑶花慢》词:“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宋·袁去华《减字木兰花·梅》词:“一梦扬州,客里相逢无限愁”。元·石子章《仙侣·八声甘州·混江龙》曲:“十年往事,也曾一梦到扬州”。郁达夫《春江感旧》诗:“一梦扬州怜杜牧,廿年辛苦忆苏卿”。

【十年梦】宋·秦观《满庭芳》词:“荳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宋·胡铨《到琼州和李参政》诗:“行止非人十年梦,废兴有命一浮家”。明·高启《石州慢·春思》词:“辞莺谢燕,十年梦断青楼,情随柳絮犹萦惹”。清·顾广圻《虞美人》词:“十年梦到扬州短,今夜肠偏断”。

【十载梦】宋·郑熏初《八六子》词:“念十载流梦觉,满身花影人扶,旧曾暗游”。

【扬州梦】宋·赵希迈《八声甘州·竹西怀古》词:“锦缆残香在否?枉被白鸥猜,千古扬州梦,一觉庭槐”。明·高启《和逊庵效香奁体》诗:“扬州梦断十三年,底事犹存未了缘”。清·浩歌子《萤窗异草·温玉》:“玉谓之曰:‘苎萝村即此已是,君岂忘扬州之梦耶?’”清·朱彝尊《渡江云·重过许氏园亭怀歌者王楚云》词:“愁中,而今杜牧,鬓染霜花,剩扬州旧梦”。清·黄景仁《感旧》诗:“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又《广陵杂诗》诗:“不作扬州梦,时因载酒过”。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五五回:“离亭燕作扬州梦,难忘海上之盟”。

【梦扬州】宋·秦观《梦扬州》词:“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清·塞尔赫《白芍药》诗:“风月明娇欲堕,依稀残梦在扬州”。清·吴文驎《望海潮·赏梅》词:“三生杜牧,梦忆扬州”。清·陈荣杰《浣溪沙》词:“莺歌溜日晓风柔,卖花声里梦扬州”。

【青楼梦】宋·姜夔《扬州慢》词:“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梢头,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元·梁曾《木兰花慢·西湖送春》词:“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虎阜名名姝与榕城生逸事》:“遂痛哭而去,终身不复作青楼梦云”。

【十年一觉】阮朗有《十年一觉香港梦》为题之小说。

【扬州一觉】清·陈维崧《贺新郎·赠徐月士》词:“十载樊川狂客梦,赢得扬州一觉”。

【扬州梦觉】宋·吴文英《夜游宫》词:“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宋·欧阳澈《重游寥阳洞庭有感》诗:“武陵归去叹年华,扬州梦觉江波远”。明·莫云卿《虞美人》词:“扬州梦觉人何处?一霎巫山雨”。清·徐元正《广陵怀古》诗:“东阁诗成何水部?扬州梦觉杜樊川”。

【梦觉扬州】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五回:“看官听着,痴珠看破从负了媚娘,这七八年梦觉扬州,锦瑟犀箆,概同班扇”。

【一觉扬州】宋·贺铸《忆仙姿》词:“豪纵,豪纵,一觉扬州春梦”。明·沈谦《风流子》词:“繁华销磨尽三年,真薄倖,一觉扬州”。

【十载扬州】宋·刘天迪《齐天乐》词:“十载扬州,梦回前事楚云远”。

【十年扬州】宋·辛弃疾《鹧鸪天》词:“眉黛敛,眉波流,十年薄倖谩扬州”。

【小杜扬州】清·陈森《品花宝鉴》第四一回:“青衫偎倚,今番小杜扬州”。

【扬州杜牧】明·沈谦《探春慢》词:“一树琼花,二分明月,扬州自古佳丽,杜牧曾游”。清·黄景仁《蝶恋花》词:“我是扬州狂杜牧,似水闲情占得烟花目”。柳亚子《解珮令·题竹垞词……》词:“扬州杜牧,小园庾信,哭穷途步兵差近”。

【十年梦醒】清·慕真山人《青楼梦》第三五回:“十年梦醒,摧残杜牧之魂”。

【扬州梦醒】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二位看俺打份罢,道人醒了扬州梦”。清·曹寅《春晶感怀》诗:“伤心人醒扬州梦,前日风吹易水城”。

【梦醒樊川】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和张少卿题虎阜寺壁绝句并序》:“兹又闻梦醒樊川,依然薄幸,则一寸眉峰,更不知愁添几许矣”。杜牧自号樊川,故称,下同。

【十年樊川】清·朱彝尊《摸鱼子》词:“十年镜里樊川雪,空袅茶烟千缕”。

【十年落魄】元·张可久《中吕·卖花声·〈客况〉》曲:“十年落魄江滨客,几度雷轰荐福碑,男儿未遇暗伤情”。

【杜牧销魂】柳亚子《本事四首次韵和秋叶》诗:“从来杜牧销魂惯,肯信王昌放胆粗”。

【十载狂杜牧】柳亚子《榴园宴集纪事》诗:“十载罪言狂杜牧,酒悲流涕哭湖漘”。

【杜樊川疏狂】清·陈球《燕山外史》卷五:“杜樊川逸致疏狂,逢花邀赏”。

【杜记室之狂】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五回:“碧血招魂,近有鲍参军之痛;青衫落魄,原无杜记室之狂”。

【杜牧之狂】苏同《无耻奴》第一集第一回:“苏秦金尽,阮籍途穷,扬州杜牧之狂,太白西川之痛”。柳亚子《用田天梅韵寄季平武林》诗:“无恙刘三在,狂如杜牧之”。

【杜牧狂】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杜牧年来狂胜昔,只应低首缕金裙”。

【牧之狂】宋·张炎《南楼令》词:“忆昔著时歌舞地,谁得似牧之狂”。

【三生杜】明·祝允明《一剪梅》词:“爱杀三生杜舍人,窃玉情肠,掷果风神”。又《鹧鸪天·白扇和韵》词:“梦想三生杜紫薇,轻罗银烛闪寒辉。”

【三生杜牧】宋·姜夔《琵琶仙》词:“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清·陈维崧《大酺·七夕坐客大合乐》词:“谁知道,三生杜牧,前度刘郎,重来还到听歌处”。清·赵翼《红桥》诗:“三生杜牧曾游处,前度刘郎再到年”。清·宋牧仲《读高念东先生琼花观诗因怀广陵旧游即席联句》诗:“万事扬州成旧梦,三生杜牧失前身”。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吴门张少卿花烛词并序》:“断三生杜牧之物,名流倾倒;作一夕秦宫之梦,我辈勾留”。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二九回:“犀心透骨,三生杜牧之魂;鸡舌含春,一觉游仙之梦”。

【杜牧三生】明·吴易《春从天上来》词:“韦郎两世,杜牧三生”。清·陆嘉淑《芜城感旧》诗:“刘郎前度身犹在,杜牧三生事惘然”。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三三回:“杜牧三生,韦皋再世,白发添多少”。

【三生杜牧之】宋·黄庭坚《广陵春早》诗:“春风十里珠帘卷,髣佛三生杜牧之”。宋·姜夔《鹧鸪天·十六夜出》词:“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赢得青楼薄倖名】宋·秦观《满庭芳》词:“香囊睹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倖名存”。康按:青楼,1986年7月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之明·詹詹外史《情史·秦少游》引此词作“秦楼”。

【赢得青楼薄幸名】宋·琴操《满庭芳》词:“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便似搅绝黑海那些饥寒的病,也则是赢得青楼薄幸名”。

【赢得秦楼薄倖名】见前[赢得青楼薄倖名]条下引文中按语。

【青楼赢得姓名留】元·汤式《新水令·送王姬往钱塘》曲:“不是找愁红怨紫,青楼赢得姓名留”。

【牧之青楼】清·陈维崧《渡江云·扬州感旧》词:“牧之已老青楼换,重经过,帽侧檐斜”。

【薄幸樊川】清·陈维崧《梦扬州·蘧庵先生久客维扬词以寄怀》词:“薄幸樊川,赢得一梦青楼”。

【薄幸杜牧】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题词》:“悲怀难遣元才子,薄幸差强杜牧之”。

【杜牧薄幸】清·邹弢《青楼梦·序》:“或谓:香山忆妓,究属荒嬉;杜牧登楼,亦讥薄幸”。

【小杜薄幸】清·秦潢《金缕曲·扬州怀古》词:“一自风流传小杜,寥落青楼无主,问薄幸几人轻许?”

【扬州薄幸】清·陈维崧《五彩结同心》词:“记得当初,扬州薄幸,有人同作樊川”。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马双珠小传》:“朱楼月堕,誓忏扬州薄幸身。”

【青楼薄幸】清·邱心如《笔生花》第二0回:“赢得青楼称薄幸,又教闺阁怨无情”。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珠妓殉情》:“呜呼!九娘能以身殉情,亦可一洗青楼薄幸之丑”。吴建国《新拍案惊奇·〈生绡剪〉卷五》:“老尼,今日才信我的话,青楼薄幸,从来如此,你却着迷”。

【青楼薄倖】宋·张先《少年游》词:“青楼薄倖何时见,细说与这忡忡”。

【薄倖】明·冯梦龙《桂枝儿·耐心》曲:“锦文织就,薄倖回顾”。明·桂华《水调歌头》词:“恨杀金夫薄倖,愁绝锦文织怨”。明·无名氏《绣襦记》第二四出:“那书生薄倖,又不曾花烛结婚姻,却为何恁般执性”。清·叶稚斐《琥珀匙》第一一出:“千秋宁传薄倖名,怎便把双亲眼冷?只图着热守私情”清·浩歌子《萤窗异草·于成璧》:“女似不悦,以袖挥之曰:‘子如不思,岂无他士,谁复念汝薄倖也’。”

【薄幸】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并没人道他薄幸负心”。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一回:“次日,孟沂告别,美人赠以卧狮玉镇纸一枚,且说道:‘无情频来,勿效薄幸郎也’。”清·陈球《燕山外史》卷三:“莫嫌女子善怀,只恐男儿薄幸”。

【薄幸人】1994年3月6日《中国检察报·张良奎〈妒奸疑案〉》:“屈大娘初尚抵赖,如玉做了佐证,才供称因不愿见薄幸人与他人成就花烛,那日深夜从露台越过朱宅,趁淑贞睡熟将她杀死”。

【薄倖人】宋·朱淑真《初夏》诗:“待封一   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倖人”。

【青楼妓】唐·李白《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诗:“对舞青桉妓,双鬓白玉童”。

【青楼女】此俗语中多见,例略,今存目于此。

【青楼女子】同前。

【青楼】南朝·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唐·温庭筠《塞寒行》诗:“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宋·秦观《虞美人》词:“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宋·晏几道《生查子》词:“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二:“(孙富)生性风流,惯向青楼买笑,红粉追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姬蹙然敛衽,跪曰:‘妾故某翰林之宠婢也,翰林将殁,度夫人必不相容,虑或鬻入青楼,乃先遣出’。” 清·李渔《慎鸾交·席卷》:“华郎的心肠虽好,只怕他父亲到底执意,不容我辈青楼”。清·陶贞怀《天雨花》第二回:“虔婆接了来称谢,四个青楼闷闷昏”。《“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妙莲告花界书〉》:“惟我青楼一无举动,我本我的良心,想出几条办法,劝告我全国花界同胞”。

 

荳蔻梢头二月初

【简介】本典出自杜牧的《赠别二首》诗一。这是杜牧赠给扬州的一个相好的美丽的少女而作的。全诗用铺张比喻的手法描写这个美女当时正是青春年少及其迷人的美貌。

【出典】杜牧《赠别二首》诗一:“娉娉褭褭十三馀,荳蔻梢头二月初。①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尽不如。”②

注:①娉娉褭褭:犹“娉娉袅袅”。褭,乃“袅”的异体字。形容身材苗条而非常柔软而美丽的样子。娉,美丽。褭,纤长柔美的样子,音与“鸟”同。荳蔻句:用正当时的二月豆蔻花来形容这个美女风华正茂的妙龄。荳蔻,亦作“豆蔻”,俗称“白豆蔻”、“圆豆蔻”,一名草果,常绿草木,高丈许,初夏开花,花呈淡黄色。秋季结实,产岭南。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花(约二月间,即苞蕾)称含胎花,以其形如怀孕之少妇之身,故诗文中常以之借喻美丽的少女,杜牧在诗中即取此意。荳,“豆”的异体字。梢头:指花的末梢、顶尖。②春风以下二句:意即即凭借春风将十多里长的扬州路的珠帘全部吹卷起来,看尽那些珠帘内的闺中小姐们都比不上她的美丽。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市。

〖释义〗①杜牧在诗中用“娉娉褭褭十三馀”一句来描写心上之美女身容之美。后诗文中常见的“娉娉嬝嬝十三馀”、“娉娉嫋嫋十三馀”、“婷婷嫋嫋十三馀”这些用典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借以称赞所指之美女年轻而身容极美;又常见的“婷婷嬝嬝”、“娉娉嫋嫋”、“袅袅婷婷”等用词均本“娉娉褭褭”而来,“嬝”“嫋”二字是“褭”字的异体字,但引用时又省作“褭娉”或“袅娉”;或将此词组分成两个词组来引用,如“娉娉”、“袅袅”等就是,但引用时“袅袅”又作“嬝嬝”、“褭褭”、“嫋嫋”、“婹嫋”、“婹嬝”、“婹褭”、“婹  ”,风此种种,多用来形容美女身段苗条、婀娜多姿、轻柔秀美之貌,也用来描写花卉的美丽多姿、在风中飘动、摇曳如美女飘逸之美,有些地方也以“袅袅”比喻摇曳的样子、声音婉转悠扬、烟雾的缭绕上升和形容微风的吹拂。

【娉娉嫋嫋十三馀】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词:“娉娉嫋嫋,恰近十三馀,春未透,花枝瘦”。

【婷婷嫋嫋十三馀】婷婷,义同“娉娉”。明·易震吉《沁园春·咏十四楼序》:“不羡竹西歌次古扬州,用杜牧诗‘婷婷嫋嫋十三馀’句也”。

【娉娉嬝嬝十三馀】清·陈森《品花宝鉴》第三五回:“子玉飞出一句是:‘娉娉嬝嬝十三馀’。”康按:馀,房日晣、路维华校点本作“余”。

【娉娉嬝嬝十三余】见前[娉娉嬝嬝十三馀]条下引文。康按:余,当是“馀”字之误。《简化字总表》中,凡剩馀之意的“馀”字,未简作“余”,当今人书写或某些出版物,凡遇此意之字,常作“余”,实误!

【娉娉嬝嬝】宋·赵师侠《好事近·垂丝海棠》词:“娉娉嬝嬝倚东风,柔媚忍摘”。

【娉娉嫋嫋】宋·姜夔《虞美人·赋牡丹》词:“娉娉嫋嫋教谁惜?空压纱巾侧”。

【嫋嫋娉娉】宋·陆游《豆叶黄》词:“嫋嫋娉娉不自持,晓妆迟,画得蛾眉胜旧时”。

【娉娉袅袅】宋·陈师道《木兰花减字》词:“娉娉袅袅,芍药枝头红玉小;舞袖迟迟,心到郎边客已知。”清·朱彝尊《金缕曲·水仙花禁用湘妃、汉女、洛神事》词:“对冷艳,娉娉袅袅”。

【婷娉袅袅】吟梅主人《兰花梦》第十七回:“见房里走出一个人来,婷娉袅袅,走路颇有风骚”。

【婷婷袅袅】苏同《无耻奴》第三集第一一回:“静波连忙放下算盘,起身迎接,恰好那少妇轻移莲步婷婷袅袅的步将进来”。

【袅袅婷婷】宋·李清照《浪淘沙》词:“袅袅婷婷何样似?一缕轻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宝玉早已看见了一個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早闻屏后一阵环佩之声,髻云高拥,鬟凤低垂,袅袅婷婷,含笑迎将出来”。又第五二回:“只因父母早亡,流落在烟花行院,歌衫舞扇,也学些袅袅婷婷,月夕花晨,总不免凄凄楚楚”。又“看你袅袅婷婷,对着这露叶枫枝更可人”。清·蔡东藩《明史演义》第七三回“忽见有一少年女郎,袅袅婷婷的走将过向帝请安”。茅盾《子夜》三:“交际花徐曼丽女土赤着一双脚,袅袅婷婷站在一张弹子台上跳舞”。苏同《无耻奴》第三集第十六回:“那女人袅袅婷婷走下车来,看了邵梓玉一眼就进去了”。钟毓龙《上古神话演义》第四三回:“走起路来袅袅婷婷,以为美观”。《皇宫秘闻·汉武帝金屋藏娇后宫乌烟瘴气》:“他看到,眼前这个卫子夫淡妆素服,眉黛紧锁,袅袅婷婷,悲悲切切,风韵倍加动人”。1997年8、9二期合刊本《当代警察·唐湘〈追捕·曲尽千里到贵阳〉》:“上午11点,黑牡丹打扮得花枝招展,袅袅婷婷地钻进了出租小车”。2000年5月24日《湖南日报·邹莉莉〈水乡女子〉》:“温软丰腴的肌肤碧水般盈盈,袅袅婷婷的体态似小河流韵”。

【嬝嬝婷婷】清·蔡东藩《元史演义》第一回:“内有一辆黑车,坐着一位齐齐整整嬝嬝婷婷的美人儿”。

【褭褭婷婷】《汉语大词典》收有“褭褭婷婷”词目,下不见录有书证,有注语云:“亦作‘袅袅亭亭’、‘袅袅婷婷’”。

【嫋嫋婷婷】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至于脚小,更没好处,嫋嫋婷婷的一步路也走不来”。

【婷婷嫋嫋】明·瞿佑《剪灯新话·牡丹灯记》:“一美人随后,年约十七八,红裙翠袖,婷婷嫋嫋,迤逦投西而去”。

【嫋嫋亭亭】亭,“婷”字之省。清·曹寅《南轩种竹》诗:“水文帘外立晴画,嫋嫋亭亭三十竿”。

【袅袅亭亭】元·张可久《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风负韵韵,袅袅亭亭”。清·陈裴之《香畹楼忆语》:“记兹袅袅亭亭,又何能当此煎迫哉”。

【亭亭袅袅】清·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二四回:“女年尚只十三,……后来渐渐长成,越加颀晰,……身长七尺二寸,亭亭玉立,袅袅花姿”。

清·曾朴《孽海花》第九回:“顿时见姑娘脸上呆一呆,就嫋嫋婷婷的走到东边桌子上”。

【袅袅娜娜】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三回:“从那里与素姐并了香肩,袅袅娜娜,象白牡丹一样冉冉而来”。1995年11月14日《文化时报·袁国基〈笛声〉》:“袅袅娜娜,雾霭中又传来了绵远的笛声,此时听它,远不是深秋听箫管的愁绪”。

【嬝嬝娜娜】明·邓志谟《吕纯阳得道》第一二回:“嬝嬝娜娜湘妃鼓瑟”。

【娉娉嬝娜】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四:“身子不长不短,娉娉嬝娜,体态十分妖娆”。

【娉娉】宋·秦观《春日杂兴》诗:“娉娉弱絮堕,圉圉文鲂驰”。

【嬝嬝】唐·张祜《樱桃》诗:“斜日庭前风嬝嬝,碧由千片漏红珠”。明·陈洪绶《菩萨蛮》词:“秋风嬝嬝飘梧叶,博山炉里沉香热”。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一:“貌团似一朵花,身嬝嬝如一枝柳”。清·汪懋麟《眼儿媚·水边》词:“鞋儿脚上刚三寸,嬝嬝玉奴妆”。

【袅袅】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唐·杜甫《绝句漫兴》诗:“隔户杨柳弱袅袅”。又《示獠奴阿遐》诗:“竹竿袅袅细泉分”。又《猿》诗:“袅袅啼虚壁。”唐·温庭筠《台城晓朝曲》诗:“袅袅浮航金画龙”。宋·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又《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诗:“炉烟袅袅十里香”。朱松《书室述怀奉寄表兄》诗:“萦梦炉香袅袅清”。茅盾《动摇》六:“在紧张的空气中,孙舞阳的娇软的声浪,也显得格外袅袅”。惠万安《惊魂的黑纱巾·〈浴场浮尸〉九》:“她回眸一笑,飘飘袅袅地走远了”。

【褭褭】清·黄节《春夜与菑叟过小素梅阁听曲》诗:“褭褭春幡原曩见,深深帘烛又宵来”。

【嫋嫋】晋·左思《吴都赋》:“蔼蔼翠幄,嫋嫋素女”。康按:嫋嫋,一本作“袅袅”。宋·陆游《醉落魄》词:“三更冷翠霑衣湿,嫋嫋菱歌,催落半川月”。元·黄子行《花心动·落梅》词:“嫋嫋余香未歇,空怅

望,音尘两眉愁绝”。明·易震吉《沁园春·轻烟》词:“杨柳楼头,嫋嫋牵情”。

【娉婷】唐·白居易《昭君怨》诗:“明妃风貌最娉婷”。宋·陈师道《放歌行》诗:“春风永巷闭娉婷”。

【婷婷】宋·陈师道《黄梅》诗:“冉冉梢头绿,婷婷花下人”。

【婹嫋】婹,音yao,纤美貌。明·梁辰鱼《绵缠道·九日雨花台别陈文姝》曲:“似石城当年莫愁,婹嫋更温柔”。

【褭娉】《汉语大词典》“褭娉”条下书证引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我们的文化》:“为你这对可爱的三寸金莲已经准备下三千丈长的裹脚布,让你再去裹小一些,好走得再褭娉一点”。康按:下有注语云:“亦作‘袅娉’。”

【袅娉】见前[褭娉]条下引文。

【婹嬝】明·梁辰鱼《忒忒令·秋日别情》曲:“记初见在春风绣筵,又蓦遇在夜香深院,花枝婹嬝似趁风儿颤”。

【婹褭】唐·李贺《恼公诗》诗:“陂陁梳碧梧,婹褭带金蟲”。

【婹  】清·江昉《一萼红·茶烟》词“更一种、隔纱婹   ,带兰风,散入晚春天”。

〖释义〗②杜牧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句,是用二月初尚未开苞蕾的豆蔻花来比喻心中的那位才十三岁尚未成年的美女。后诗文中常见的“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梢头”、“豆蔻年华”、“豆蔻”等用典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通指的十三、十四岁时的少女,但多用作美丽迷人的少女的通指,而古典小说中也以“豆蔻梢头”等用典等用典美称少女刚刚发育而隆起的双乳及乳头,凡此种种用意均随引文而异。

【豆蔻梢头二月初】宋·陈师道《南乡子》词:“嫋嫋破瓜余,豆蔻梢头二朋初”。清·王韬《后聊斋志异·窅娘再世》:“生探手女怀,抚摩双乳,光润圆绽,迥异寻常,生曰‘此豆蔻梢头二月初也’。”

【豆蔻花梢二月初】宋·苏轼《南乡子·集句》词:“冶叶倡条偏相识,争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豆蔻梢头二月】宋·仇远《西江月》词:“荳蔻梢头二月,杜鹃枝上三更”。

【豆蔻梢头】明·吴绡《一斛珠·歌妓》词:“容华南国如伊少,豆蔻梢头,似柳腰肢小”。明·陈子龙《天仙子·春夜》词:“豆蔻梢头春尚瘦,云腻暖、金灯下溜”。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记紫蓉女录事逸事奇逢》:“悦李乡蓉女校书,因与定情,豆蔻梢头,不知春风几度”。清·宋征璧《醉花阴·拟艳》词:“豆蔻梢头花半吐,兰畔微微雨”。清·王韬《后聊斋志异·凌波女史》:“探手入女怀,豆蔻梢头,含香初绽”。又《三十六鸳鸯》:“豆蔻梢头见,初知竟绮罗”。傅桂香《念奴娇·滦阳怀古》词:“谁惜豆蔻梢头,寒窗幽梦,叹息关山月”。

【荳蔻梢头】宋·晁端礼《雨中花》词:“荳蔻梢头,鸳鸯帐里,扬州一梦初醒”。宋·秦观《满庭芳》词:“荳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反映堪惊”。

【豆蔻梢】宋·陆游《小园春思》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七回:“牢锁春风豆蔻梢,可人还似不胜娇”。清·王韬《后聊斋志异·申江十美》:“十分妩媚十分娇,一点春含豆蔻梢”。

【豆蔻年华】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1997年4月27日《家村金融报·年龄称谓趣谈》:“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13岁,女,豆蔻年华”。1995年9、10月号《楚风·东方一龙〈诗剑奇缘〉》:“且郡主年方十五、六豆蔻年华,青春初展,而用之已年过三十矣”。1999年5月7日《大众卫生报·陈曦〈相悦五十载,悠悠一世情〉》:“照片中的祖母,正值十八岁豆蔻年华,洁白的婚纱从她的头顶上一泻而下,如同一道白色缥缈的瀑布。”

【荳蔻年华】柳亚子《次韵和费织女即寄莘溪》诗“荳蔻年华芳讯逗,芙蓉颜色远山低”。

【豆寇年华】陈青云《阴阳浪子》三:“第七天,进书房的却是一个豆寇年华的少女”。康按:寇,乃“蔻”字之误,“寇”与“蔻”二字同音或因此致误。

【豆蔻】明·许自昌《水浒记·联姻》:“拥鸳衾梦绕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怜”。明·张红桥《念奴娇》词:“漫道胸前怀豆蔻,今日总成虚设”。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虽然豆蔻含胞苞,后必定芙蓉出色”。明·佚名《明珠缘》第一四回:“玉液初溶,豆蔻半含仙掌露;香尖半吐,丁香微结助情无”。清·蒲松龄《为螽斯与孙咸吉启》:“霜栏冬青,结同心于豆蔻”。清·王韬《后聊斋志异·魏月波》:“彼姝者子,绮年二九,正属妙龄,惟是摩弄酥胸,已宽豆蔻”。又《二十四花史》:“韩娥歌韵动梁尘,小极直怜豆蔻身”。

【荳蔻】宋·吕渭老《扑蝴蝶近》词:“十年梦里婵娟,二月花中荳蔻,春风为谁依旧”。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右名都》词“纵荳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情深”。荳,一本作“豆”。

【荳蔲】蔲,同“蔻”。唐·李群玉《送魏珪觐省》诗:“荳蔲花入般,鹧鸪啼送客”。清·蒲松龄《又与邹平张启》:“遂使鱼水深情,永结枝头荳蔲”。

〖释义〗③杜牧在诗中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尽不如”二句写出了他所赠诗的那位美丽的少女美丽得是整个扬州路上绝无仅有,既写出了人情,又突出了扬州的景致,情景交融,恰到好处。后诗文中常见的“珠帘十里扬州路”等用典均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借作形容美女之姿容艳丽到极点的用词,以致当地人无与伦比;也用作形容花卉的艳丽无比、珠帘之精致的状美之词,但多用作描写扬州之景致十分迷人的典实;又诗文中常见的“十里东风”、“东风十里”、“春风十里”、“十里春风”、“春风”这些用典亦本此而来,,诗文中引用或指杨柳占地面积很大、路线很长,也用来形容歌舞淫乐的迷人场景及其男女之间的私情和欢爱、性爱的借指,也以“春风”形容人的喜悦的表情,如此种种用意均随引文而异。

【扬州十里珠帘捲】宋·吴潜《贺新郎》词:“扬州十里珠帘捲,想桃根桃叶,依稀旧家庭院”。捲,“卷”的异体字。宋·汪梦斗《踏莎行·贺宗人熙甫赴任》词:“绿袍不是嫦娥剪,红楼十里古扬州,无人为把珠帘捲”。

【春风十里珠帘卷】宋·黄庭坚《广陵春早》诗:“春风十里珠帘卷,髣佛三生杜牧之”。

【十里珠帘尽卷】《中国古代十大孤本小说集·金谷怀春》:“十里珠帘尽卷,人在末阳殿,仕女乘鸾,宽衣素练”。

【十二珠帘卷】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五回:“微雨惊秋,残云送暑,十二珠帘都卷”。《海外藏中国古代十大孤本·〈生花梦〉第二回》:“指冻频抛湘管,欲蔽寒□,十二珠帘未卷”。

【捲尽珠帘】宋·汪存《步蟾宫》词:“棹双桨浪平烟暖,扬州十里小桃红,尽捲上珠帘一半”。

【十里珠帘】宋·张良臣《赋》诗:“伤心明月扬州路,十里珠帘蕙草寒”。宋·秦观《鲜于子骏使君生日》诗:“两行分密烛,十里上珠帘”。明·钱谦益《广陵郑超宗圃中忽放牡丹一枝……》诗:“十里珠帘廻东赏,万花红烛换风光”。清·陈森《品花宝鉴》第一回:“玉郎偶驾羊车出,十里珠帘尽上钩”。清·宋乐《苏台柳枝词》诗:“十里珠帘映碧流,丝丝金线拂船头”。徐育民、赵慧文《历代名家词赏析·徐君宝妻〈满庭芳〉词》:“绿窗珠户,十里烂银钩”。注:“十里烂银钩,等于说‘十里珠帘’。烂银钩,灿烂的银制钩”。

【珠帘十里】宋·高似孙《金人捧露盘》词:“占何逊杜牧风流,琼花红叶十里遨头”。宋·阎才元《赠扬州郡帅郭侯》诗:“迷楼九曲烂如画,珠帘十里半上钩”。宋·刘宰《北固山望扬州怀古》诗:“试乘绿涨三篙水,要见珠帘十里楼”。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虎阜名姝与榕城生逸事》:“珠帘十里,箫鼓三更,入其中者鲜不目迷心醉”。

【扬州十里】宋·刘天迪《一萼红·夜闻南妇哭北夫》词:“堪叹扬州十里,甚但是条冶叶,不省春残”。宋·汪存《步蟾宫》词:“棹双桨浪平烟暖,扬州十里小红楼,尽捲上珠帘一半”。宋·吕渭老《思佳客》词:“曾醉扬州十里楼,竹西歌吹至今愁”。宋·刘褒《水龙吟》词:“恍扬州十里,三年梦觉,捲珠箔映青琐”。

【十里扬州】宋·姜夔《琵琶仙》词:“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宋·曾协《点绛唇·汪女马置酒请赋芍药》词:“乱叠香罗,玉纤微把燕支汙,靓妆无数,十里扬州路”。又《酹江月·咏芍药》词:“十里扬州应费了,多少春工妆饰”。宋·汪梦斗《踏莎行·贺宗人熙甫赴任》词:“绿袍不是嫦娥剪,红楼十里古扬州,无人为把珠帘捲”。宋·张孝祥《柳梢青》词:“花边三闾建康春,风前十里扬州梦”。

【春风十里】宋·秦观《八六子》词:“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宋·姜夔《扬州慢》词:“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宋·贺铸《减字浣溪纱》词:“梦想西施辇路边,玉鞍骄马小辎骈,春风十里斗婵娟”。又《第一花》词:“豆蔻梢头莫漫夸,春风十里旧繁华”。宋·杨冠卿《失调名》词:“春风十里帘幕,香霭小红楼”。明·易震吉《临江仙》词:“春风十里杏花齐,临岐雄逸骑,顾影一骄嘶”。清·邹弢《青楼梦·序》:“春风十里,帘前停鹦鹉之车”。

【十里春风】宋·赵长卿《临江仙·杨柳》词:“十里春风杨柳路,年年带雨披云,柔条万缕不胜情”。宋·刘过《六州歌头》词:“镇长淮一都会,古扬州升平日,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宋·赵长卿《行香子·马士有感》词:“骄马花驄,柳陌径从,小春天十里和风”。明·叶纨纨《玉蝴蝶·感春》词:“烟嫋云流,十里春风消瘦,酒殢花忧”。清·郑板桥《潍县竹枝词》诗:“老夫欲种菩提树,十里春风花作城”。

【东风十里】清·章静宜《汴梁行》诗:“东风十里覆长堤,万树行条各向西”。

【十里东风】宋·秦观《望海潮》词:“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宋·施岳《兰陵王》词:“十里东风正无力,西湖路咫尺”。明·刘基《烛影摇红·帘》词:“曾记扬州红楼,十里东风软”。

【春风】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到如今懊丧无所知,想天公有安排我处,可不道吕望严公自千古,这便算我的春风一度”。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四:“沈洪来日原与小叚名有情,那时……草草合欢,也当春风一度”。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五回:“不料碧桃竟禁得起春风一度,而且曲尽妩媚之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一双尖生生的手儿,一对小可可的脚儿,虽然是个家常的装束,却是满面春风,周身大雅”。清·陈端生《再生缘》第七二回:“一個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個儿顿时喜上眉峰”。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许啸天《唐宫情史》第四四回:“第二天公主拿明珠白玉赏给那领路侍女,侍女这时经冯小宝和她春风一度后,只觉得其味无穷”。

 

玉人何处教吹箫

【简介】本典出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诗。

【出典】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阴阴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①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教吹箫”。②

注:①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市。二十四桥:古代名胜,亦为古扬州的奇景,在今江苏省江都县的西门外,相传连有二十四桥,并且每座桥都是当时的城门坊市。《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韩令坤筑州城,别立桥梁。然二十四桥于今无存。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扬州在康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皆在今州城西门外”。系扬州城西门自浊河茶园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沿途所有的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认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桥,二说皆非”。② 玉人:参见“萧史弄玉”卷。这儿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扬州歌楼妓院中女子们吹箫弹琴的繁华情景。

〖释义〗杜牧在诗中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句来描述扬州极其繁华、热闹的情景。后诗文中常见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用典均本此诗句而来,诗文中引用,常用作怀念爱人及其友人以及用作咏写扬州风物景致及歌舞繁华的典实;亦以“二十四桥”这一地名为歌舞繁华之地的借指,但引用时又作“廿四桥”、“卄四桥”,省作“廿桥”,因受杜牧这一诗句的影响,故又称作“吹箫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宋·贺铸《晚云高·太平时》词:“二十四桥明月夜,弭兰桡,玉人何处教吹箫,可怜宵”。顾随《陟山观海游春记》卷下第二折:“(末作吟诗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玉人何处吹箫】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二:“自已父母,且不能顾,别人儿女,谁肯收留,可惜这:二十四桥明月,玉人何处吹箫”。

【玉人何处教吹箫】清·李渔《怜香伴·闺和》:“莫不是玉人何处教吹箫,莫是是嫦娥应悔愉灵药”。清·慕真山人《青楼梦》第三回:“绿绮声中酒半消,玉人何处教吹箫”。顾随《陟山观海游春记》卷下第二折:“你道是:玉人何处教吹箫,空回首烟波廿四桥”。

【玉人何处吹箫】元·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第三折:“则俺那周琼姬,你可什么王子乔,玉人何处吹箫”。元·张可久《黄钟·人月圆·〈春日湖上〉》曲:“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元·狄君厚《双调·夜行船·〈扬州忆旧〉》曲:“忆惜扬州廿四桥,玉人何处也吹箫”。明·文征仲《风入松·行春桥看月》词:“山高月小,玉人何处吹箫”。明·杨慎《庆春泽·安宁元夕》词:“叹他乡异节,回首魂销,今夜相思,玉人何处吹箫”。《续金瓶梅》第二九回:“东去伯劳西去燕,玉人何处忆吹箫。”

【月下吹箫】宋·秦观《纪梦答刘全美》诗:“娟娟二十四桥月,月下吹箫聊尔耳”。

【吹箫玉人】元·徐再思《双调·卖花声》曲:“楼台如故,教吹箫玉人何处”。

【吹箫扬州】元·不忽木《仙侣·点绛唇·〈辞朝〉》曲:“饮遍金山月满舟,那其间潮来正悠悠,船开在当溜,卧,吹箫到扬州”。

【二十四桥】宋·周邦彦《玉楼春·惆怅》词:“天涯回首一消魂,二十四桥歌舞地”。宋·姜夔《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宋·陈允平《后土庙》诗:“崐仑山上天风落,二十四桥吹洞箫”。宋·谢翱《琼花引》诗:“酒香浮春露泥泥,二十四桥秋水白,淮南八月泻银河”。明·王世贞《广陵访周公瑕不遇》诗:“二十四桥歌吹遍,不知何处觅周郎”。清·朱彝尊《沁园春·送叶元礼之真州》词:“游子何处?迤逦雷塘,二十四桥”。

【二四桥】吟梅主人《兰花梦》第四六回:“玉人今夜归何处?明月空留二四桥”。

【廿四桥】廿,音nian,亦作“卄”,二十的意思。清·郑板桥《扬州》诗:“廿四桥边草径荒,新开小港透雷塘”。又《扬州福国和尚至范赋二诗赠行》诗:“悬知法语无边际,洗尽铅华廿四桥”。清·黄景仁《减字木兰花·中秋夜感旧》词:“廿四桥头,一曲箫声何处楼”。清·赵翼《陈绳武司马招同春家寓斋宴集即事纪胜》诗:“春情盎盎夜迢迢,占尽烟花廿四桥”。清·陈球《燕山外史》卷六:“廿四桥头,不是当年明月,十三亭畔,亦非旧恨遗风”。

【卄四桥】卄,“廿”的异体字。清·尤埰《芜城怀古》诗:“长堤帆影三千丈,明月箫声卄四桥”。卄,一本作“廿”。

【廿桥】合订本七《中华合页文选·吴伟业〈扬州二首〉诗一》:“十载西风空白骨,廿桥明月白朱楼”。注:“廿桥,即二十四桥,在今江苏省江都县西门外”。

【吹箫桥】清·许廷鑅《芜城感旧》诗:“吟遍吹箫桥畔路,无人知有杜樊川”。

【二十四桥明月】明·钱谦益《南游草叙》:“渡江南游,境会合,二十四桥明月,与三百六十之红阑绿波,山川风月,笙歌舡舫,出没吞吐于笑歌笑墨之间”。清·蒲松龄《正月二十六日迎淮扬道张》:“太微二十五星,映二十四桥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