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超国民待遇”终结 “引外大户”长三角会有哪些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07:12
外企“超国民待遇”终结
“引外大户”长三角会有哪些变化
李晔 马瑞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2月01日   第 02 版)

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一瞥
从12月1日起,我国开始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税。这意味着,我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将正式终结。
早在4年前,我国就开始逐步实施外企和本土企业税制统一,先后统一了车船税、企业所得税和房地产税等,而统一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税,是打破税制“内外有别”的最后一关。作为“引外大户”,长三角已经或将要出现哪些变化?
外资企业依然看好中国
出资率,是显示“引外”状况的风向标。来自浙江省工商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参加工商局年检的外商投资企业出资额应为111.4亿美元,实际出资额为103.97亿美元,出资率达到93%,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为历年来增幅最大。值得关注的是,在浙江的外商投资有限公司中,独资公司已占47%,注册数连续5年保持增长,数量几乎与合资类企业持平,足以说明外资企业对中国投资的信心和底气。
在江苏“引外高地”苏州,“引外”势头不减,今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为77.13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在日资企业扎堆的无锡,今年1至7月份到位外资19.1亿美元。在相关征税通知下发后,无锡地税部门向52家有代表性的当地外企发放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外企纷纷表示不会因增加小额税负就轻易“走人”,他们更看重中国庞大的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观察近阶段外商投资动态后,也得出了“大部分驻华企业依然看好中国”的结论。他说:“相当多的外企被巨大的中国内需市场吸引,其制造、服务和研发均出现了在中国本地化的趋势。跨国公司不是在中国寻求金融危机的避风港,而是在跨越危机,做出危机后20年的先导性安排。”
低附加值外企主动出局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将近一半的贸易是加工贸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一般贸易逆差364.1亿美元,加工贸易则出现顺差2256.6亿美元。在加工贸易产业链中,外企利用中国的廉价土地、劳动力以及中国给予其的“超国民待遇”,获取在产品设计、营销等环节的高额利润。“优惠政策本身就是把双刃剑,在吸引高素质外企的同时,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外企躺在政策之上,不用改进技术、不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也照样获利不菲,但这样打击了大量国内本地企业。”浙江省工商局企业注册处处长吴宝川分析,“在经济转型号角下,国家希望借助税收来调整产业结构,吸引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而低附加值的外企则有望迫于成本压力向别国转移。”
低附加值外企主动出局,已初显端倪。今年前7个月,无锡的制造业吸引外资到账为11.9亿美元,同比下降16%,其中电子通讯类项目下滑尤其明显,协议注册外资降幅高达83%。相反,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成为“吸金大户”,其中传感网、新能源技术等占全部重大项目总投资额比重近四成。服务业中,无锡批发零售业协议注册外资涨幅为190%,城市综合体类协议注册外资涨幅高达220%。这一“减”一“增”,凸显包括无锡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景。
据江苏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分析,按照行业来分,在IT和服装行业,外资将中国作为主要的生产基地,其中江苏和上海两地的笔记本电脑生产能力占全球的60%—70%,可能会出现向其他成本“洼地”转移的现象。但对于汽车、食品、化妆品等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驻华企业绝不会轻易“挪地”。
防止优惠政策“明无暗有”
取消“内外有别”,并非特别眷顾中国本土企业,而是回归到公平的市场环境中。不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有点担心,“如果长三角各地政府的绩效观不改变,对各类企业的变相优惠可能会‘明无暗有’”。
田伯平介绍,我国对于外企的最高级待遇,莫过于“两免三减半”,即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从盈利年度起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33%的企业所得税,再加上减免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税等,外企可减免接近40%左右的税负,这意味着外企比中国本土企业拥有40%左右的成本优势。”
尽管自2007年3月16日后设立的外资企业没有“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了,但原享受“两免三减半”甚至“五免五减半”等政策的企业,仍将继续享受到原税收法律规定的期满为止,因为未盈利而尚未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优惠期限从2008年度起计算,这使得迄今许多外企仍在享受超国民待遇。长三角一位政府官员甚至透露,“目前还有一些地方或给予外资企业进口设备税减免,或不惜通过出台地方政策和官员许诺等,给予外企更为诱人的优惠。”
田伯平认为,“超国民待遇”取消后,尤其要防止地方政府继续变相地给予外企或国内企业超级待遇。偏颇外企,会导致中国一些拥有外国国籍的企业家或商人在国外注册公司,并以这些公司的名义在华投资,曲线换取对外企的“超国民待遇”;若偏颇国内企业,也会导致那些效率远没有外企高的国内企业成为“扶不起的刘阿斗”。“事实上,随着股权多元化,严格区分内外资已无多大意义,目前许多国内企业也有外资成分,关键要给予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各项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这是一个现代、开放的国家所必需的。”
(据《解放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