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政府如何维持稳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16:07
通胀中的中国
2008年06月04日10:52
Stephen Green

国有很多人称现在是中国的“黄金年代”。不过在经历了一段美妙绝伦的时光──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更丰厚的薪酬、低通胀和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之后,中国经济的上空现在却开始积起乌云。最显而易见的是,今初南方的冰雪天气和上个月的四川大地震动摇了中国的信心。更为隐晦、对经济却也更为重要的是,通货膨胀正在加剧。现在还有这样一个危险:在仍有时间能够相对轻松应对的时候,政府却不会做出遏制通胀所急需的果断决定。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因为政府刚刚逐步掌握了通胀的威胁程度。表面上看,由中国官方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似乎是由食品,而且主要是猪肉和食用油的价格上涨所造成。近几个月,CPI较去年同期的涨幅超过了8%(不过5月份有望降到8%以下)。除去食品,截至4月份的12个月中,总体通货膨胀率只有1.8%。
不过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数据精确反映了市场上的价格趋势。医疗和教育行业的价格上涨也许没有充分地反映到CPI中,而且指数所参考的一揽子产品每五年才更新一次。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较去年同期的增幅升至超过8%。这个指标也是由政府计算得出,用来衡量总体通胀水平。
能源成本上涨尤其严重。自2007年11月政府最后一次上调汽油和柴油价格以来,原油价格已累计上涨了35%。炼油厂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加油站外再次排起了长队。北京方面的主导思想依然认为,所有这些价格上涨反映的都是一系列供方问题。不过现在价格下降的现象是越来越少见了,这也发出了警报信号:这次的通胀是货币现象,而非“生不逢时”的一系列供应短缺。
然而北京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政府并不急于采取果断的必要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加息或是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如果时机把握得当,这些政策会使经济增长放缓。不过现在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因为经济可能已经在放缓了。虽然第一季度出口仍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但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却基本持平,对欧洲的出口也看似疲弱。有报导称,因全球经济放缓,加上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中国产品的海外售价,广东省的出口厂商纷纷关门歇业。
北京不愿上调利率的原因还有它担心加息会引发更多的热钱涌入中国进行投机。北京正在密切监测这类短期现金流,担心如果热钱全部撤离,可能会引起动荡。的确,资金正在涌入中国。仅第一季度,外汇流入总计可能就高达2,000亿美元,但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是不太容易解读。不过这其中可能至少有一半是热钱。
北京正采取一些行政措施限制热钱流入,比如据报北京加强了对深圳等边境地区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帐户的监督管理。资本帐户的其他方面可能也会出台额外的控制措施。外汇政策也再次引起争议。虽然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累计上涨16%,但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却下跌了6.5%。去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升幅只有4%。鉴于对出口和热钱的担忧,有人认为北京已决定减缓人民币的升值步伐。虽然今年前三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了4%,但4、5月份却几乎没有变动。这促使离岸市场将未来12个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从12%下调至只有3%左右。这或许是个较低的估计──实际汇率仍在上升──但依然是一场胜负难分的争论。
如果上调利率和货币升值都不在考虑范围内,就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工具来遏制通胀了。目前,北京已决定停止加息,并直接控制银行贷款的增速。如此一来,有着大型投资项目的公司找不到融资渠道,而一些现金紧张的中小型企业又难以维继,这无疑让他们充满了挫折感。但与此同时,贷款仍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实际贷款利率降到了零,外汇贷款出现了爆炸性增长。很难说这是一种“紧缩”的货币政策。
北京能够、也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以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力遏制通胀虽然会很痛,但还不会造成灾难性后果。随着制造业薪酬水平仍在上升,很多企业从广东省搬到中国其他地区,目前还很难说人民币升值对就业的影响有多大。中国经济仍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因此对中国经济崩溃的担心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面临的一大风险不是政府遏制通胀的力度过大,而是力度不够。通胀已经存在于中国的经济体系之中了,如果现在不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情况会进一步恶化。“黄金年代”已经结束了,至少目前如此。现在是该做出果断抉择的时候了。
(编者按:本文作者王志浩(Stephen Green)为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驻上海的中国问题研究负责人。)
*************************
霍德明:通胀不控恐拖垮经济 政府没精力顾及股市
2008年07月03日 07:15广州日报

今年上半年,A股市值缩水14.8万亿元。CFP

图为霍德明。赵琳琳摄
文/本报驻京记者 赵琳琳
霍德明
经济学教授。台湾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硕士和博士。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货币金融,宏观经济,经济增长。
今年4月24日印花税税率下调,对此,霍德明曾表示,印花税调整对股市形成的利好效果不会超过3天,此言论引起广泛关注。他指出,他并不反对调整印花税,而是希望政府不要把印花税当作调整股价高低的工具来频繁使用。希望政府对于股市尤其是直接影响股价的干预越少越好。
霍德明观点:
“要打击通货膨胀很简单,比如,银行完全收缩信贷,但是其后果严重,将付出巨大经济代价。另外一个方法是人民币升值,进出口产业将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尤其对出口企业而言。”
“政府对于股市尤其是直接影响股价的干预越少越好,因为那只会造成宏观经济不稳定,同时造成股市更大的振荡。”
为什么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如此良好,金融领域的发展却存在很大风险?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发展?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对于眼下的股市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应当如何认识?
本报记者日前就上述热点话题专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霍德明教授。
中国忧虑:
眼下通胀不控恐拖垮经济
霍德明表示,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必须要能够增长和创新才能领先工业生产,叫做金融领先增长,但是,以中国的实际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实体经济领先于金融,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中国经济这种实体领先金融的状态会导致两种结果,其一,结果一定是金融的不发达会把实体经济拖垮,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没有持续性。其二,中国有自身特色,虽然金融发展得慢,但没事。
霍德明认为,中国自2003年、2004年开始累积了大量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很难在短期下降,2008年对于中国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它是个奥运年,而是因为当全世界在看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对于通胀等问题将有何反应。
他表示,通胀对于中国的影响意义深远,目前,中国的金融业为双轨制的并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并行,但这并没有真正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因此,今年这方面将面临很大冲突,也就是西方理论到底是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是不是金融领先实体经济的问题。“今年,对于中国的金融行业而言,将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宏观金融层面的通胀会影响到中国的整个国情。”
***************************
谢国忠:通胀难遏,政府如何维持稳定?
在目前通胀无法被制止的情况下,应提高利率,不应管制价格
受各国将限制食品出口的消息推动,作为国际大米交易中基准价格的泰国大米价格,在3月31日上涨30%至790美元/吨。自2007年底以来,泰国大米价格已经翻番,相比于2003年的水平也增长了近三倍。
当前食物的价格趋势与油价在50美元/桶时的情况类似,后者在这一时点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投资基金密切关注农产品期货的情况已经尽人皆知,而投机资本可能很快就会控制食品价格,并推动其在当前水平上再次翻番。
劳动力重新定价
现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重新定价的阶段。在1995年-2005年,尽管中国经济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但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过剩的供给使劳动力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特征,工人们彼此间竞争,使他们的工资仅达到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因此,他们并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但低工资吸引了全球产品生产迁往中国,并进一步引发中国服务业的强劲增长。与此同时,中共政府也忙于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消化剩余劳动力。这些因素使得劳动力需求迅速扩张,某种程度而言,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已经来临。这个市场似乎已不再是一个买方市场。工资,尤其是年轻工人的工资,首次处于巨大的提高压力之下。
其原因有二。第一,生活成本出现了大幅提高。在非熟练工人或其家庭的消费篮子中,食品占有很大一个比例。而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扬降低了这些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第二,在当前的工资水平下,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了供给。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短缺进一步恶化,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工厂并没有支付市场可接受的工资水平。
2008年-2010年,中国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可能将提高50%。由于劳动生产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以4%的速度增长,即便资本收入占GDP的比例大幅下滑,劳动力重新定价的潜在要求也不能完全被生产率的增长所消化,这必将会引发显著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个缓慢移动的变量,当通胀被察觉时,再想抑制它可能已经为时过晚。中共政府宣布2008年的通胀目标为4.8%,目的在于控制通胀预期。这个意图虽好,可政府应该注意可能丧失控制通胀的政府信誉。如果公众意识到政府打击通胀仅停留在语言上,而没有实际行动,他们可能会采取行动自我保护。在过去的数次高通胀中,中国民众倾向于抢购大量重要食品以应付纸币贬值。这样的行为将进一步恶化通胀压力,并引发通胀的恶性螺旋式上升。
现在,要想抑制通胀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实际上本来就不应该阻止劳动力市场重新定价。中国工人提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主张,对社会稳定而言是件好事,这也将迫使企业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当你步入一个高档酒店,服务员会排成一溜迎接你。这种门面装饰纯属滥用劳力,却也反映了低廉的劳动成本。在西方国家,一名服务员的日收入相当于每位顾客每餐消费的2倍-4倍,而在中国高档酒店的商务餐中,服务员的日收入仅为每位顾客每餐消费的0.3倍-0.5倍。
另一方面,许多工人在40岁甚至30岁就已经“退休”了。当你走在诸如重庆或成都等城市的街头,你会看见大量此类“退休人员”在街头巷尾打麻将。当年轻劳动力非常丰富时,企业更倾向于雇用他们,因为他们更易于培训,能快速适应环境。但事实上,只要多一点培训,就可以使得那些中年工人也参加生产。
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新定价,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工人工资将不再便宜。它仍旧便宜,仅仅是不再像过去那样便宜。它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将出现绝对短缺。随着年轻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企业将更为有效地提高工人的使用率,并发现培训中年劳动力更为有利可图。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使用非常浪费,尤其是对劳动力的使用而言,更为糟糕。未来几年劳动力市场的重新定价,将迫使经济变得更有效率。当劳动效率提高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会令中国丧失太多的竞争优势。
投机推升食品价格
中共政府无法控制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也无法控制不断攀升的食品价格。数十年来,全球农业都是一个不盈利的部门。发达国家政府对农民提供了大量补贴以维持正常生产。由油价上涨引发的生物燃料的创新,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扬的催化剂。美国政府提供了大量津贴,从玉米中提取乙醇作为汽油的替代品。这构成了油价和农产品价格间的关联。随着油价持续上扬对投机资本的冲击,后者直接转投农产品,推升农产品价格。
过去三个月中,农产品价格的大幅飙升与投资基金大量购入农产品期货密切相关。农产品市场目前所受到的瞩目,与原油市场在突破50美元/桶时受到的关注有相似之处,现在它吸引了大量的金融资本。随着资本的流入和价格的上扬,期货市场将变得更大,更富有流动性,并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越来越多的分析师将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目标,就像当年他们提高油价预期一样。与原油相似,2008年的农产品可能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泡沫。
当一个市场出现积极的增长势头时,金融投机就会发生,并起到放大作用。例如,随着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市场对原油确实有一个强劲的需求。而控制了逾 80%原油储备的各国政府手中已经有了足够多的金钱,实在是没有太多动力来增加原油供给。金融资本看到了这一机会,便在低供给上大做文章,维持油价处于高位,尽管这时原油的需求可能已经减少。这样,对油价泡沫的支持因素便从强劲的需求转移到了疲软的供给之上。
正如上文提到的,原油和农产品的关联推动了后者价格的不断上扬。农产品的基本面在过去五年中不断好转,食品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四年的强劲增长期,他们趋向于将更多的收入放在改善饮食上,即摄入更多的肉类和乳制品,这意味着对谷物有更多的需求。由于农产品基本面仍维持强劲,而投机资本缺乏其他可以选择的投资渠道,资本仍将流入这个市场,并放大食品价格的涨势。
能源和食品是2008年全球通胀的两大推动因素,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引发全球泡沫的根源。目前,美联储正在印制大把的钞票来挽救美国的金融体系。扩张的货币政策引发美元贬值和通胀,从而使得大宗商品变得富有吸引力。诸如股票、信贷、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目前均处于熊市,过剩流动性源源不断地涌入商品市场。当美联储将政策的优先考虑点从金融稳定转至价格稳定时,商品市场泡沫将会破裂。但2008年不会出现这一情景,甚至直到2009年,美联储可能都不会改变其政策方向。
政府如何维持稳定
现在看起来,中共政府在2008年甚至2009年都无法成功抑制通胀的大幅上升。但如果认为通胀在短期内无法抑制,而消极地作壁上观,那将是大错特错。
通胀将从三个方面导致不稳定。首先,持续高通胀的预期将导致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工人要求提高工资,这一螺旋式的上涨时期比食品和劳工价格的必要调整期要更为长久。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使得企业和个人确信未来物价水平将下滑,而低通胀预期将缓和企业和工人的行为。
其次,通胀将使得存款人对其银行存款的真实价值感到恐慌。中国家庭拥有18万亿元的银行存款。目前的存款利率较通胀率低4个百分点,中国家庭银行存款额的真实价值每天蒸发掉20亿元。对损失将进一步扩大的忧虑可能会刺激存款人从账户中提出存款,购买诸如食用油、大米、卫生纸等日用品。在中国的每一次高通胀中,抢购风潮都会发生。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这一情景将再次出现,并破坏经济稳定。
第三,诸如养老金领取者、接受福利救助者以及学生等固定收入群体,在通胀中会受到严重影响。印度、也门、墨西哥、布基纳法索和其他数个国家,在 2007年已经或近乎发生食品骚乱,这是数十年全球农产品维持低价以来从未见到的情形。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截至2008年10月,将有2800万民众需要依赖联邦政府的食品援助生活,高于2007年的2650万人。这也是该项目自20世纪60年代实行以来需要援助人数最高的一次。
为了在物价飞涨时维持社会稳定,一国政府必须帮助那些领取固定收入的群体渡过难关。如果中国不采取预防措施,将可能发生与印度等国类似的骚乱。中国必须将存款利率提升至通胀率水平之上,以保护公众的银行存款;对弱势群体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并避免价格控制。
许多人担心,提高利率将吸引热钱流入。这个忧虑合情合理,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中国可以也应该强化对资本账户的控制。尽管长期来看,中国将实现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但目前更迫切的是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没有独立货币政策,通胀在中国将不可控制。
其次,为了避免热钱流入,中国可以提高长期储蓄利率水平。例如,可以在两年或更长期的存款利率中加上通胀率,类似于通胀保值债券。“热钱”缺乏进行长期投机的耐心,所以,提高长期储蓄利率不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却能够为存款人提供一个安全屏障,他们可以不再担心血汗钱被通胀吞噬。
中国也可以模仿美国发行通胀保护债券,这一金融工具的引进将改善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例如,银行可以利用这种债券的市场为储户提供保值储蓄,从而令大多数家庭受益。
目前中国的财政状况相当良好。上世纪90年代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1%,而现在占到了20%。进一步而言,来自电信和金融行业的国有企业利润丰厚,如果有需要,它们可以为财政收入做出更多贡献。中共政府有足够的资金为那些在高通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提供保护。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有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高校大学生的补贴,如果有必要,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新举措。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政府总是倾向于以价格管制来打击通胀。然而长期来看,它将对经济产生严重破坏,甚至可能引发危机。价格控制将引发恐慌性抢购和囤积,因为商品的价格被低估了,理性的消费者将购买更多价格被低估的货物,而这造成进一步的短缺。不断蔓延的柴油短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中国经济增长也开始放缓。但这仅是从高位下调,即便下滑30%,降至8%,仍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增长率。不过,当通胀出现两位数的增长时,中国就会面临麻烦,因此,打击通胀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应该是政策优先考虑的对象。
通胀目前无法被制止,但政府必须竭力采取措施,以确保通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下滑,并且在此期间内维持社会稳定。提高利率是正确的办法,管制价格则是错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