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抛弃中国?(不能不读的好文)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44:13
这个问题看起来太大,几乎无从说起。还是从细微处说起吧。

  昨天在网易上看到一个贴子,内容是这样的。

  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很好玩的一个贴子,却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生出很多美丽的遐想,好像我们真的再这样埋头苦干很多年,就一定能赶英超美,过上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在我们看来,也许赶英超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遐想,也许中国貌似强大的经济外表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也许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

  为什么要提拉美?

  在我们的主流视野里从来都没有拉美,在我们的概念里,拉美这个名词不比非洲高等多少。我们是不屑于提拉美的,那里滋生着一切资本主义的毒瘤,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政治独裁,经济畸形发展,拉美人在独立以后,瞎折腾了200多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我们怎么能把自己和拉美比?

  拉美人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是在去年,我们在谈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走势时,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后拉美化。有人对当时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炙。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们并驾齐驱。而更重要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因为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到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而我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业,而是中国的整个未来。我们要走向何方?

  是发达的欧美,还是混乱的拉美?

  郎咸平在华工演讲的时候,对大学生们说,“30年以后写信给你女儿的时候你可能会写,你在别国当保姆的日子还好吗?”“如果信托制度一直缺乏,那么改革将会把我们带到菲律宾而不是美国。”

  台下的大学生莫名惊诧。

  其实我觉得倒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这个道理连我都能想明白,我们中国的那些精英阶层,喝过洋墨水,读过哈佛剑桥的,谁能不心知肚明呢?但是愿意把它讲出来,讲给我们懵懵懂懂的大众和青年学生的,估计只有郎咸平一个人了。

  有些东西是得多想想。上帝给我们一个脑袋,不是为了让我们整天琢磨同事有没有比我多发多少工资或者邻居的老公为什么比我能挣钱的。记得在中学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美国家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差不多,到最后发展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历史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我一直觉得那是狗屁,如果一对小兄弟一起长大,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从今天开始,你归我管了,你挣的钱归我,做弟弟的能愿意?据说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过这是结果,可不是原因了。之所以美国能把他们当后院,还不是因为几十年之后,当哥哥的已经比弟弟强大了好多,敢于对弟弟说,你挣的钱要是不给我,看我不揍你。

  当然,我当时是想不明白的。我面对这样的答案,也不过就是在心里说句狗屁,除此之外,是断然提不出反对意见的。但现在,我敢说,也许真实的答案已经被我们发现,并且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中国。


  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作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店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在本地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 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亜 J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养得膘满肠肥?12亿人口, 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坊锥形的社会结构。

  看到那位网友的话真的倒吸一口冷气,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在走向一个反面,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尽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罗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这种声音除了矫揉造作的官员做秀以外,我们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段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 场能够持续火爆?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nnd,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狗屁!哪个大国的经济能靠几个奢侈品品牌带动起来,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横遭劫掠,我们到哪儿找?政府们除了出口,让全球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启,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精英阶层到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想,精英阶层有两个去向,一个被收买了,一个被扼杀了。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于是我们的官僚、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圈,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这是被收买的,还有被扼杀的。

  就是青年。

  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但是,tnnd,又是教育,教育,tmd的中国教育,被这些狗屁精英把持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掏光你的钱袋,另一方面让你接受填鸭式的知识,除了会背几个狗屁单词之外,几乎剥夺你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啊,这招真好,真是斩草除根了。郎咸平对大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法制,也没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是要早点被淘汰的,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才是未来。”唉,也许郎先生真的不太了解中国的内地,他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孱弱肩膀,也许根本就担不起这个担子。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该怎么办?保护你自己。这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答案,要么离开它,要么让自己变强大,因为别指望别人保护你。中国在进入一个急剧分化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分化完之前拼尽全力挤入上层而已

      封建官僚资本主义,新名词,形容中国,也许50年后俄罗斯都羞与中国为伍,就像我们今天看朝鲜一样,日本人?知道他们领先我们多少吗,FQ们知道你们每上网骂一次就浪费中国多少时间吗!因为你们,中国被日本拉的越来越远,想当年蒙古人杀汉人几何?满人又杀几何?有谁能绕过历史的大手,翻云覆雨,如此而已,中国是个文化腐X,没有信仰的国家,别自己骗自己了,努力点也许能冲出自己的牢笼!
上一篇    下一篇    (春雨的分类目录[喜欢的文章]中共43篇)   以文找文:搜索互联网上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 主流经济学家不敢面对的命题:贫富差距将把中国拉进“非洲陷阱”   05.07.13  from 天蝎泪
最近评论(共有评论13条) roger-zhou 对同时收录该文章的dtfz评论 2007-09-18 09:00:48 不得不说,这中国真的很恐怖! 风盈衣袖 对同时收录该文章的振鑫评论 2007-11-19 11:13:27 好文章,精辟 画境文心 对同时收录该文章的振鑫评论 2007-11-19 12:44:45 说得好 望文兴叹 对同时收录该文章的jackjc99评论 2007-11-25 21:18:48 深刻,太深刻了 晓-路 对同时收录该文章的gl8261评论 2007-11-28 13:35:58 dayong9966---大勇 对同时收录该文章的野冰评论 2007-12-03 14:13:02 shuo  de hao 草地 对同时收录该文章的小海豚评论 2007-12-28 16:41:29 很客观。 pogua2000 同时收录该文并评论 2008-02-29 10:31:58 李志宁:成吉思汗是民族英雄吗?

2001年06月13日 星期三 于 05:00:00 · 李志宁 发表在: 历史长河 

  在中国,成吉思汗往往被当成民族英雄。我对这样一种“心理”常常感到困惑。我想,即使他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民也应当成为他的“反战派”,因为他的侵略和屠殺完全是非正义的、穷凶极恶的,而中华民族应当是善良的、爱好和平的。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对于当时已经统治北方大部分汉人的金国、对于南宋,都是残暴的外国侵略者。而民族英雄岳飞所抵抗的金国,已经是早到的外国侵略者了。难道我们能因为金当时统治了北部中国,后来又作为清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女真,即清,也就是满族),再后来又成为新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就认为岳飞反倒成了破坏“民族团结”的罪人吗?(80年代初有人在“人大”会上指责唱岳飞的《满江红》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依照这个逻辑,金兀术和秦桧岂不反而成了“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民族英雄了吗?那我们还算是有是非、有血性的民族吗?

  当年,针对有中国人说,我们的汗(成吉思汗)征服俄罗斯的时侯,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鲁迅先生说:为了查一点故事,翻了几部蒙古史,才知道成吉思汗征服俄罗斯在前,征服中国在后,俄人被奴役的资格比我们老,应当他们说,我们的汗征服中国的时侯,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大意,未查原文)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后来在“反修斗争”中,在一篇重要的反修文章中(大概是《九評》中之一,记不清了),曾经被引用过,很有气力,使人印象深刻。

  历史事实是:公元13世纪,在成吉思汗带领下,富有侵略性的蒙古帝国在浩瀚的蒙古大草原迅速崛起,他们向西、西南、南及东南发动了迄当时为止最为强大、血腥和残暴的进攻。他们曾对当地的人民进行了非常残酷的大屠殺。他们骑着小矮马,挥舞着小弯刀,在欧亚大陆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蒙古帝国的文化底蕴很浅,这种征服本身就意味着流血(我们在20世纪也看到,德日法西斯对别的国家的侵略和“征服”中,流血是多么大量和可怕)。蒙古帝国经过8 年的征战和屠殺,于1225年征服了中亚细亚的花剌子模王国;1227年灭西夏;不久成吉思汗死去,他的儿子于1229年对金国采取行动,1234年金亡;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又开始西征,1242年结束,征服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地,建立了“钦察汗国”(俄著名诗人普希金的《泪泉》描写了美丽的公主被蒙古可汗劫掠事,《巴赫契莎拉依的泪泉》被苏联改编为芭蕾舞,50年代好象曾在京演出);1252年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又开始西征,征服了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在今伊朗和伊拉克一带建立了“伊尔汗国”(为1258年);1252年,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孙子在今新疆塔城建立了“窝阔台汗国”。汉族的中国,特别是南宋,是较晚落入成吉思汗子孙的魔掌的(占领中国之后,他们还曾进攻过日本、缅甸、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1274年,在忽必烈定都燕京10年后,他开始向宋发动全面进攻,宋朝几乎在第二年就崩溃了。南宋的“君臣”在失败中坚持了四五年后,最终结束于宋将陆秀夫背着八九岁的小皇帝、因不愿受外国人侮辱、投海而死的悲剧中。在此之前,忽必烈已于1271建立元帝国,把蒙古本土、西夏、金、宋和大理国(云南)合并于元。这时,蒙古人建立的庞大帝国分为六个国家,中国(元)只是其中的一个。蒙古人入侵中国后,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指眼珠有颜色的人,不一定金发碧眼,但不是纯黑,如中亚细亚人,大概他们被奴役的资格老,所以更受信任)。第三等:汉人(指原金国地域的人民)。第四等:南人(指南宋的人民,他们最后被征服)。由此可见,那时,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最为卑贱。这就是亡国奴的命运。

  这次外国人的入侵,也如后来清(即女真族的后裔)的入侵一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清入侵时,全满族只有几十万人(60万?不记得了),却打败了起码已有六七千万人口的汉族的政权。而且当时的“伪军”(即汉奸部队,如绿营兵、吴三桂之流的军队等)人数相当多,他们凶狠地参加了对自己同胞的疯狂屠殺。满清制造了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类似“南京大屠殺”的屠城事件,但现在的青年一代已很少有人知道了。人们的记性不好,现在电视节目中尽是拖着长辫子的清朝故事,好象保皇黨在召魂,又好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应当男人拖一根辫子,他们不知道:清初的汉人,为了保卫男人前额的头发,曾经付出了大量鲜血,在今人所谓“康熙大帝”的统治下,武装抵抗了60多年!

  即使我们把外国来的征服者称为中国人,例如我们将忽必烈称为中国人,那我们也不能把成吉思汗称为中国人,因为成吉思汗早在“入主”中国之前就死了。我们不能把死后埋在后来是或曾经是中国土地上的人,都叫作中国人,不管他是多么“阔气”,多么富有四海,就象成吉思汗那样的人。

  对于占领军,不管他们占领的时间是长还是短,都很难被叫作被占领国人。例如英国占领印度,纳粹德国占领西欧,谁也不会说查理一世也是印度人、或说希特勒也是法国人。日本鬼子占领中国许多年,没有人认为明治天皇也是中国人。所以说,中国有一个特色,似乎也曾被鲁迅先生所讽,即中国可以以自己高超的文化来“同化”外来的侵略者。虽然匈奴、蒙古人没有被“同化”,但是满清确实被“同化”了。虽然后来汉族男人们都拖了辫子、穿了马褂,女人穿了旗袍,可是文字还是用了汉字,这是中国人所感到欣慰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可怕的假设。假若当年没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假若凶恶已极的希特勒获胜,假若残暴已极的日本人在中国长期统治下去,那么,一段时间以后,法国人是否会象我们赞美成吉思汗一样,把希特勒说成是法国英雄呢?明治天皇是否会成为中国另一个成吉思汗、而昭和天皇成了另一个忽必烈呢?或者他们成了努尔哈赤和“康熙大帝”呢?我想,任何一个现代人都会回答我说:这样的事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人们都知道、都记得、都不会忘记希特勒恐怖已极的“欧洲新秩序”和日本人恐怖已极的“南京大屠殺”。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成吉思汗的大屠殺就被忘掉了呢?他在现代人们的心目中就可以成为“一代天骄”呢?我认为,就是因为时间已经隔得太久远了。(我记得毛主席在解释他这首词时也说:须知这是写诗啊,还能骂他们吗?这是大意,但可见毛主席也并没有想到在给成吉思汗作“历史结论”)

  我们对“南京大屠殺”记忆犹新,但日本鬼子甲午战争中在旅顺的大屠殺,很多人就不知道了。那一次,全城二万余人只跑出36人,全城到处挂满了中国人的人头。至于被“戏说”得相当可爱的乾隆皇帝,在其统治下残酷的“文字狱”登峰造极,他还把数十万人口的“准葛儿汗国”杀得精光(致使今天只剩下了一个地名)作为自己的十大成就之一。再说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人们就更迟钝了。所以,再说到成吉思汗的横跨欧亚的大屠殺,再说到曹操对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百姓和对七八万战俘的大屠殺,我感到,现代的人们常常认为,与那些“英雄人物”的“伟大功绩”相比,这简直是些无所谓的小事。

  应当知道,古代的屠殺也是疯狂而恐怖已极的事。

  既然我们对古代无辜人民惨遭屠戮的事漠然置之(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鉴定古代人物的正确标准),那么,后人对于今天的“南京大屠殺”的感觉,是否也会象我们今天对古代屠殺的感觉一样漠然呢?如果我们没有确立一个正确的鉴定历史人物的标准,如果我们没有从今天起就这样做,那么,后人也会忘记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经受的苦难。

  我对于屠殺无辜人民的屠殺者,无论古今,一直怀有深深的愤恨。秦始皇、曹操、成吉思汗、朱元璋、希特勒、日本鬼子、蒋介石……

  都是如此。当刀斧呼啸、枪炮轰鸣,无辜百姓血肉横飞、孩子惨叫、而屠殺者狰狞如魔鬼时,这是一幅幅多么悲惨而恐怖的场景啊!难道这些无辜人民就因为生在古代,为了几个什么狗屁“英雄”的什么“英名”,就可以象蚂蚁一样被这些“英雄”们碾死吗?

  屠殺,是个绝顶沉重的词汇,它与人类今天已达到的人道文明绝不相容。

  摘自三九作家网
  作者:李志宁 pogua2000 同时收录该文并评论 2008-02-29 11:28:34 李志宁:睁开眼看看几十年后的中国经济

作者:李志宁    文章来源:强国论坛     更新时间:2007-6-13

海生评:许多唱好中国的“专家”极可能根本不知道离开北京,上海或广州等大城市50公里外乡间的真相。许多对中国经济所作的乐观预测是以中国会有无穷尽的能源供应和干净的水资源供应为前提的,一厢情愿的痴人说梦。
近年来黑龙江和太湖发生大规模水污染的灾难说明了:中国人目前必须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是生态污染所造成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这两样人类生存所需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不解决,中国哪里还有几十年的生存空间?!中国政府最近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的政策报告书里重申: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这是中国人愚昧群体的自杀宣言。
                 
作者:李志宁    2007-6-6
                 
  探测中国经济的未来,不仅国内学者、据说全世界都很看好,因为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减缓或衰退的情况下,只有中国保持了7%的增长,真是“风景这边独好”,世人刮目相看。但我认为,预测中国经济若单只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对民族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要耽误事的。
                 
经济学家们说:中国经济的总量,将在本世纪20年代超过日本,在世纪中叶超过美国。这是一种“闭起眼睛看世界”的说法。
在数学上,经济学家们好像没错,用几何平均法估算,如果年增长7%,约22年后可增长至原来的4.43倍,约35年后可达原来的10.68倍。世纪末的2000年,中国GDP约为1万亿美元,日本约为4.3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0万亿美元。
所以,假设日美经济增长率为零,中国将在23年后超过日本,在36年后超过美国。总而言之,4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算盘不是打得很好吗?
                 
  当然,有的人会指摘说,单算经济总量不行,要看“人均”情况。按人均计算才有味道,2000年中国人均GDP是809美元;世界平均水准是5331美元,而日本则是3.7万美元左右,比美国还略高些。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日本经济真有多困难,尽管它常常叫得很响。说真的,世上谁也难不过我们,特别是普通中国工薪族生活很难,最苦的是绝大多数劳动农民。
                 
  但是,我想,今天我们不讲“人均”,就讲“经济总量”,它的增长是否能够真的支撑住中国经济学家们的笑脸呢?
                 
  我认为也很难。真实的经济发展情况将会是非常复杂的,不会像做算术题那般简单有趣。现让我们来看看,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若要“高速增长”至超日赶美,究竟有那些不利条件呢?
                 
  (一)在本世纪中叶,就静态指标来说,全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将趋于枯竭。
                 
  (二)50年内外,全球若干金属矿物如锰、铜、铅、铋、金、银等资源也将趋枯竭。
                 
  (三)中国现有工业技术手段,在世界上属于落后状态。在“世纪中叶”资源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必将更加陈旧而且会落伍。
                 
  (四)在几十年内,中国仍将是一个缺少淡水的国家。
                 
  (五)国内80%以上的河流已经污染,渤海成了垃圾海,长江成了垃圾水道,连珠江三角洲也将出现饮水困难;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的40%;全国沙漠化面积已占国土近1/3.(六)中国4亿城市人口中,有1000-2000万人下岗失业或者半失业,按每家3.58人计算,近几年受“下岗失业”影响而生活下降的人口可能达7000万以上。
                 
  (七)农民在中国仍是最贫困、最弱势的群体。在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有相当部分需要转移,我认为,起码将有3-4亿人口在若干年内将转向城市,这个态势将对中国形成空前的就业压力。
                 
  (八)目前乡镇企业数量仍有2000-3000万个,起码有1.2亿人在其中就业,但是由于资源日益稀缺,而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是“生产型”企业,产品品质差而又狂费资源,所以其生产终将面临绝境;而90%以上的乡镇企业不在县镇、而是在村子里,高度分散,又大量排放不加任何处理的工业“三废”,它们是我国污染环境的主力,若再搞它几十年,必将完全摧毁我国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并且再难复生。
                 
  (九)由于中国1%的人占有45%的社会财富,所以,所以中国的“蛋糕”中真正用于“社会公益”和“中国未来”的钱将严重短缺。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对孩子的“义务教育”,然后是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真正建立。因此,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面临深渊,同时全社会还会因“保障不够”失去稳定和常态。通常,美国用于“社会保障”的钱比军费还高,要知道,“贪官”们和资产阶级再需要钱花,“社会保障”这笔钱也是不能省的!
                 
  面对上述这样一些困难,可以说,经济学家畅谈本世纪中叶中国经济能否“超日赶美”,我看并没有多大意义。在中国弯曲的肩背上,“历史包袱”比“历史机遇”要沉重得多。
                 
  让我们分别看看这些对国家和民族至关重要、也可以说“性命攸关”的大问题:第一,在今后几十年时间里,中国遭遇的,不仅是生态脆弱、环境恶化,显然更要命的是“资源殆尽”。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再大呼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以激励民众,是迹近胡闹。中国按人均来看,不仅是“资源小国”,而且是“资源弱国”。从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到各种矿物资源,除钨、锑或稀土等极个别矿物资源外,中国的“人均”水准都远远达不到“世界人均水准”,甚至只有后者几分之一。中国各种矿藏的“品位”大多数不理想,例如铁矿都是贫矿,石油的含蜡量也高。有的矿产,如金矿,已在短短20年间被“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干法毁掉了80%;大量小煤窑也迅速地几乎摧毁了大煤矿。20年间,许多“共生矿”遭到彻底破坏。许多非金属矿也在“发财致富”旗帜的召唤下,被搞得乱七八糟,例如花岗岩建筑石材,意大利开采利用率甚至可达90%,而在中国的许多矿场利用率能否达到10%都难说。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已经经不起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折腾,现在似乎已走到了最后几步,没多少时间了。

  在中国社科出版社去年9月出版的《中国问题报告》中220页写道:“到不了21世纪中叶,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将告枯竭,天然气资源则在21世纪60年代全部枯竭。截至目前为止,全世界发现的矿产近200种,据对43种重要的非能源矿产统计,其中静态储量在50年内枯竭的就有锰、铜、铅、铋、金、银、石墨、石膏等16种。”(这里“静态指标”没有包括将来勘探到的矿产储量;但即使再有若干新增储量,人类现在用惯了的“矿物资源”即将耗竭的总趋势也并未改变,理想的“采储比”根本不可能长久维持;而且新发现的矿产资源的开采条件,总体上只会越来越差;不仅“开采成本”会越来越高,“勘探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新矿藏的发现将日渐其难)
                 
  所以,问题就来了,弄不好我们整个经济都快成了“秋后的蚂蚱”和“兔子的尾巴”了。还讲什么“一枝独秀”的发展?在当前这样的“资源条件”下,中国经济再在“粗放”状态下猛烈“发展”下去,恐怕不仅无法“超日赶美”,而且用不了几十年光景,自己就要走不下去了:没有石油后:汽油、塑胶、化纤、化肥、丁腈橡胶、洗衣粉、沥青……,都没有了。
                 
  没有天然气后:大量城市中的煤气管道怎么办?取暖怎么办?做饭怎么办?……
                 
  没有铜矿后:输变电怎么办?导线是否改用铝?但铝按静态指标也就还能用一百多年。
                 
  没有了锰铅锡钨锌汞等金属,许多特质的合金金属也会退出人类历史舞台。……
                 
  没有了……
                 
  事情严重了,而且紧急!因为,如果说上述资源还可以用300年,大家还可以悠哉游哉,饱食终日,慢慢找辙。但50年时间几乎一晃就过,人生如白驹过隙,日月如梭。50年太短了!现在脑浆子里再没有点“忧患意识”,真是枉担了“学者”“学家”的虚名!如果欺世盗名的学者只会唱赞歌,短视的民众都懵里懵懂,我们没能在20年内解决好资源和技术问题,不要说千秋万代,仅仅后两三代的人就要把我们这一代人骂死!要诅咒我们下地狱!当然,那时我们已经不在了,听不见了。但我们的子孙辈还在,他们是我们的亲骨肉,他们将亲自生活在一个“没有石油的时代”和“没有金属的时代”,是被我们这“不负责任的一代人”送去熬煎的。
                 
  当然,所谓“来生来世”是不可靠的,但人们也不能只管“今生今世”、赚钱享乐了此一生。为了他们的后代,不管是所谓伟人还是凡人,每个人都应当考虑在身后留下些什么。“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这是最为邪恶的邪念。如果整个人类都是这样的认识,那么人类就不如别的物种延续性强,人类也就应该灭亡了。
                 
  在国外,现在可以看出,有不少技术研究是带有“预见性”的。例如日本有人研究用玻璃铺马路(以取代沥青),用植物生产塑胶(以取代石化产品)……。我们看到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即使在即将到来的“资源转化的年代”中也将会居于支配地位,雄踞于世界市场。这是因为,在世纪中叶,还是他们掌握着那个未来时代的“先进技术”。从根本上讲,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资本,而是技术!
 的历史证明,任何时代,都是拥有“最先进技术”的国家君临天下,领导世界。美国所以颐指气使,不是主要靠有钱,而主要依靠拥有先进技术,海湾战争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有人认为,有了资本就可以买来技术,可以收买技术人才,因此技术是资本的奴隶。而中国即使粗放地发展经济,只要有了钱,把蛋糕做大,什么都好办,教育也好办了。但是,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中国的皇帝也曾经很有钱,在“洋务运动”中他们买到了先进的技术和技术人才了吗?19世纪中国引进机器工业比日本早10多年,20世纪中国提出“义务教育”(至今还没有真正实施)则比日本晚100多年,日本是个没有资源的国家,但中国始终没有掌握比日本更先进的工业技术。就是这么可怕的历史命运!
                 
  而今天现实的中国仍然是个“技术落后国家”。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目前申请的专利,绝大多数是所谓“小发明”。我国在技术上至今没有“横刀立马,纵横天下”的气势。
                 
  今后的岁月里,渐渐地,用惯了的“旧资源”即将告罄,人们正在并迫不得已地寻找新资源、特别是开发新技术以适应新的资源条件。在这样一个艰难的转折时期,我们中国人不能再糊涂了。第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对资源的节约;第二,我们必须注意进行“有预见性”的技术研究,以避免在“现有资源”走向极其匮乏的时候措手不及,从而给中华民族带来由于“失算”造成的、不应有的惨重损失或经济灾难。
                 
  从理论上讲,“资源”应当是永远存在的,但是要看它们是以何种形态存在、以如何的技术来开发和利用它们。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目前还特别要注意“资源节约”呢?

  因为如果我们节约使用现有能源和矿物资源,并不是说就可以避免使这些自然资源用光殆尽,但是,可以延长这些资源的使用时间。这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让我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寻找“新的资源”和使用新资源的“新的技术”。请各位记住:如果没有“新资源”和“新技术”这两样东西,人类就肯定会迅速灭亡的!人类灭亡之后,今天再热闹的东西都没有了意义。
                 
  我认为,一方面是发现新资源,一方面是要支持那些“有预见性”的研究、开发新技术。只要今后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机能”,中华民族的生存就有了“根”。否则就是沙上建塔。对于“新资源”,也须有“新技术”才能发现、开发和利用。因此,能否占有“新技术”,的确将是民族的生死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有支援“新技术”的组织、资金和有效的工作。应当在哪些方面“下大力气”投入注意力和研究资金呢?我想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首先,“新资源”究竟可能是些什么?
                 
  1、例如能源:油气资源消失后,煤还能用100多年,煤的液化和煤化工发展技术如何:“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究竟如何?开采与使用的可能与现实,其温室效应比石油大8倍如何解决;汽油柴油等消失之后的“氢经济”及其技术问题;矽如何成为能源;此外,没有了柏油后,用什么材料铺路和修路,人类社会不可能没有“交通运输”;没有塑胶的原料后,涉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大量有关用品将如何制造;等等。
                 
  2、例如金属材料:技术专家认为能够取代“金属材料”的是些什么物质?那些具有优良坚韧性和延展性的物质资源应怎样发现、开发和利用?
                 
  整个发电和输变电在没有了铜矿以后,将会怎样?微波技术能否解决问题?
                 
  许多特种性能的合金材料将如何解决?
                 
  巨量的、各行各业的、各地的金属制品将如何找到替代材料?
                 
  等等。
                 
  但是我讲的这些不同意见,经济学家们是不喜欢听的。他们中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有了万能的“市场经济”,一只“看不见的手”就会自动把经济发展拨弄到“最佳的资源配置”。经济学家认定只有“市场”二字能够救中国。但是,这事仔细想想,还是有点悬乎。因为,首先“市场”本身并不能自动引起资源的节约。相反,由于市场的“盲目”,还会自动带来资源的浪费。人们凭经验就会知道:某种商品在市场上的销路是否好,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即使在有了电脑和网路以后也依然是这样。所以,这不是“暂态反应”,不像实验室的物理化学试验、变化是“暂态”的,而是一种“延时反应”。在“延时”的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就会不可避免。特别是农业,农民种的东西好不好卖?除了少量“按订货”生产的情况外,播种的时候大都不知道。“惊险的一跃”后,产品变成了商品,才知道有些是不好卖的,结果东西烂了,资源浪费了。
                 
  在工业生产上,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也有个特点,就是:低技术,小企业,一窝蜂。一有了被认为有销路的专案,大家就一窝蜂挤着上。国家计委早已经发现了“项目小型化、投资分散化、产业趋同化”这个中国特色。但它始终在中国就这么“特”着,浪费着资源,许多年没有大变化。我曾经怀疑这是中国二千年“小农经济”的传统使然,至今没有解惑。一窝蜂的结果,是快速浪费资源。另外,假冒伪劣的横行,也毫无道理地浪费着宝贵资源。所有的假冒伪劣产品,都是宝贵的资源变来的。假冒伪劣成了中国经济的癌症,而且在东欧,他还成了中国商人的“招牌”,昭示着中国的一些商人是多么丑陋。现在,在“私利”面前,许多中国人已经是不要“面子”的了。所以,面子是否还是“中国精神的纲领”(鲁迅语),已很难说。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我看,“私欲横流”与人类的延续趋势相悖。
                 
  (二)中国人应当预计到二三十年后将发生的“世界贸易”的情景。
                 
争夺资源,就是争夺生存条件。如果是文明的、在商业竞争中争夺,这就很好。如果因资源发生战争,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国防仍是保护民族生存的绝对重要的一环!争夺些什么?不少人预计21世纪主要争水。但我看,其他资源也会成为争斗的由头,不可不防。如果文明的人类仍旧能基本在“贸易”的圈子里争夺资源优势,那么谢天谢地,但我们也应当做好出现更复杂情况的准备。
1、是价格问题。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难点。由于矿物资源情况将出现大的变化,一些重要的金属材料或矿石在一段时间里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黄金之类实际“使用价值”不高的金属物质会反而便宜。因为许多金属都成了“稀者为贵”的时候,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也没有多大必要。对国家黄金储备的“安全性”要加以研究,不要到时候吃亏。
2、重要的是,要查清到底有多少濒于灭绝的金属品种,而这些品种和数量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现在的世界,尽管有WTO,但在20-30年间拥有资源的国家(石油和其他高品位矿产)可能会出现“限制性”措施,即使中国已与资源国家共同开发某种资源,在出现“资源危机”时WTO能否顺利解决争端?也还是问题。
                 
  “自由化经济”将接受考验。物质资源的匮乏将会引起些什么,应预做准备。
                 
  从20来年后到50年内外,也就是中国经济希望“超日赶美”的这段日子,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日趋严重,世界市场上的资源价格将会日益昂贵,这对于中国一个既乏资源,又没有先进技术的人口大国来说,很有可能会是灾难性的。
                 
  (三)在金属资源日益枯竭后,整个“消费经济学”将可能会重写。
                 
  我预计,在今后几十年里,生产领域里必将走向“高效率”和“大规模”。由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日益减少,到了一定量时候,物质资料生产上的“中小企业”,将势不可免地走上末路。
                 
  这就出现了一个绝大的问题,雪上加霜,这就是就业问题。在我去年完成的一本书稿中有一段话,我把它抄录在下面,以飨读者(有说错的地方,也可以痛加批评):“一方面,大量人员正在下岗;另一方面,新的寻求职业的人们又正大量涌进社会。例如,1998年仅全国高校毕业生即达106万人。除了电脑方面的职业,就是如有关生态环境这样的少数专业还正张开双臂,等待求职者。大部分专业的职业寻觅者发现他们往往告求无门。各国家机关一直在进行‘机构改革‘,进人冻结;国家大中型企业也正处于‘兼并‘和‘减员增效‘的热潮中,除了少数特殊需要的专业外,进人也很难;外企倒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适合有能力的青年伸展腿脚,可是也不可能有很大的需求;现在就是小企业和私营小店,供大学生就业的门子也很不宽。此外,还有大量中学生、城市无业青年、进城的农民工,都在寻觅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职业‘.”据估算,21世纪开始后未来10年里,每年涌进社会的新增劳动力都将在1000万人左右。在2000年,农村还有剩余劳动力1- 2亿人,全国所谓‘农民工‘已达8000万人正在各个城市里流动着。他们是新的血液,也是必须面对的新的就业压力。
                 
  “据国家公布,从1995年到1999年的5年间,我国的城镇人口从35174万人增长至38892万人,共增加了3718万人,增长10.6%,但是同期,我国城镇从业人员只增加了1921万人,从19093万人增至2101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就业1.9%。尽管我们一直宣传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左右的骄人的增长速度,但我国就业率并没有相应的增长。1996年的就业增长率为3.8%,而到1999年时仅为1.9%,增长趋势不走高,就业总量提高也慢,使人们大大感到失望。??从513万人增加到612万人,增长达19%,平均每年增长4.53%,增加总量还是不多;这期间,私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从485万人增加到1053万人,有了极大的增加,增加总量为568万人,据计算,每年平均增长21.4%,的确是不低;城镇个体户仍然人多势众,共有1560万人增加到2414万人,但算下来,每年平均增长11.5%;而国有单位从11261万人猛降至8572万人,减少23.9%,平均每年负增长5.5%,但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也大量下降,比国企更甚,从3147万人降至1712万人,减少45.6%,但是1999年的就业人数总量,仍然超过了外企、私企和台港澳企业雇用人数的总和。国企和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总计9969万人,大大超过私企和外企总计1665万人,再加上个体户的2414万人的总和。若私企、外企要把国企和集体职工都”消化掉“,还需增加3.99倍的就业人数(若每年其就业与我国经济增长率速度一样,长远保持8%的增速,还需要23年可以完成1亿人左右就业)。就是说,经济学家们将扩大就业的重担放在私企和外企的肩上,学者们的愿望可能要落空。外企5年间增加就业人数只有99万,私企5年间不过吸纳了568万人,而同期个体户人数增加了854万人,大大超过私企。个体户经济是更加没有效率的经济,即使多增加了些‘就业‘人数,也未必算是出现了喜人的就业形势。”
                 
  因此,从世纪末至新世纪以后,城市“吸纳”新的就业者的能力是不乐观的。

  这里写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中国就业形势的险峻。
                 
  在新的“资源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业形势是否有了好转的契机?完全没有,显然,它将更为严峻了。我认为,在资源殆尽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学家20多年来支的两招,即私企、小企、乡镇企业,再加上一个“发展小城镇”,都是歪招,都是误国之策。
                 
  “私小乡”三企,目前绝大多数都是“生产性企业”。如上所述,这三种企业,是在以环境生态为代价,狂费资源,才吸纳了1000-2000万“城里人”,乡镇企业暂时容纳了1.3亿“农民”。但这条“产业之路”很难走下去,道理很简单,资源没有了。他们熟悉的生产手段如“机加工”这些落后技术,也都在几十年里完全过时。
                 
  那么,这1.4亿劳动力,还有其他3亿等待脱离耕作的农民,怎样就业呢?怎样找饭碗呢?就是说,怎样活下去呢?这是绝大的中国问题!也是绝大的世界问题!
                 
  我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学家始终改不了旧思路和顽固性,死抱着几本洋书不放,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那么新的思路是什么呢?我认为:
1、从今开始,必须对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性”企业严加控制。一切生产性企业都必须高技术、高效率、低消耗。中国的“热效率”比日本低8倍,比美国低6倍,甚至比一般发展中国家都低1倍。的确,不能再这么搞下去了。热效率的根本问题,是难度较高的“技术问题”,而不是时髦和易行的“管理问题”。
2、今后,劳动者将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在产业部门就业;相当大的部分在WTO中所说的“服务贸易”的行业中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保护资源的关键;还有一部分则是“就业后备军”,即得到失业救济、并接受职业训练的“失业人口”。现在“产业”部门工作的就业人口太多,资源不堪重负,是伤筋动骨的办法。这只能更快地挖去民族生存的座基,此法不可取。
首先应当砍掉的,是挖掘或使用各种矿物资源的小企业。其次逐步淘汰的,是高能耗、高物耗和品质低劣的小型生产性企业。最终自动灭亡的,是那些以出售“伪劣产品”为生的小型商业企业。这样,在消耗矿物资源问题上,中国的经济就会逐渐健康起来。
                 
  产业部门应当尽量吸收高素质的劳动力,也应有较高的报酬。应当改变“生产领域苦”、但“流通领域富”的不合理局面。产业部门的高效,将是人类资源消耗的福音。
                 
  最大量的就业人口,应当在“服务贸易”领域,由此也可以看出“小城镇”的局限。为什么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大城市?一方面是产业的大型化,另一方面,因为只有大城市才可能有那么多“服务贸易”岗位。历史的自然发展,有它本身的必然性。小城镇没有这么多“服务贸易”性质的岗位,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扑在小城镇上,把他们都建设起来了,但小城镇再多,无法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况且小城镇建设起来很浪费,容易形成宗法社会,教育和资讯落后,都是难以避免的。显然,小城镇没有大城市的效率,却有着比大城市高得多的“单位建设成本”,例如上下水和城市基础设施都得搞,但是没有“规模效益”。小城镇,一个“小”字很合乎“小农经济”心理。中国是个大国,希望中国人还是抛弃它吧。
                 
  在大城市中的极为复杂的服务行业,“小企业”将会继续存在。未来,经济活动将分为“物质生产”和“服务贸易”两大类。已经使用习惯了的资源没有了,没办法呀,物质生产也只好“精细”起来,大量的就业人口肯定将在“服务贸易”领域中。
                 
  如果我们中国人能够认识到这个历史的大趋势,我们可能还会拿回历史的主动权,而不总是闷着头过日子,不知今夕是何年。 pogua2000 同时收录该文并评论 2008-02-29 11:39:50 帝国的衰落:短视的群体博弈 
 

陋室空屋,当年花满堂;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近代西方最早兴起的殖民帝国———西班牙王国曾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然而却过早地陷入衰败,成为今日西欧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笔者为什么突然要在书中讲起几百年前这个遥远欧洲国家的兴衰故事呢?

要知道,我们的社会现在 掀起了一阵奢侈迷华之风,还有一些人为了发家致富不讲道德不择手段。看完西班牙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故事之后,你就会明白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生活之间密不可分,西班牙帝国衰落的故事十分值得我们去深思。

西班牙在15、16世纪时处于其兴盛的最顶峰,然而强盛的外表下却隐藏着那些尚不引人注目大但却起着致命作用的因素。当时的西班牙人热衷于海外探险和对外殖民,随着对殖民地的军事征服之后,各个阶层的居民纷涌而至,谋求财富,这原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当整个群体在这种思潮的鼓动下都这么做的时候,就危及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凋敝。

在那个时代,很多西班牙人前往美洲寻找黄金,企图一夜暴富。这当中包括了很多技术高超的工匠和专业的技术人才,遗憾的是,这些人并没有在新的定居地继续从事他们的手工业生产活动。

哈丁悲剧在这里又一次的发生了。西班牙整个民族过度追求黄金,对国家发展产生了诸多恶果。一方面,人们想通过淘金一夜暴富,不愿意老老实实地从事工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殖民地的发展又造成对日常商品特别是日用手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而西班牙本国生产能力远远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迫不得已,西班牙人大量进口英国、荷兰的商品,他们把英国与荷兰当成了自己的生产基地,英国、荷兰两国也因此而经济繁荣起来。这样,西班牙在经济上对其他国家就有了很强的依赖性。

西班牙本土原有的大部分劳动者与外国劳动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博弈。由于西班牙人大量出国,国内劳动力紧缺,人员工资大幅度上涨,这样就带动了西班牙本土产品的价格上涨。同时呢,由于西班牙大量进口其他国家的商品,这些商品随着进口量的增长,价格越来越便宜,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好。这使得西班牙本土的普通手工业者几乎无法与外国竞争者进行抗衡,结果是手工工场纷纷倒闭,劳动者失去工作。

那些在美洲新大陆大发横财的社会上层与冒险家,他们手中握有大量黄金,急切地要得到奢侈品来满足他们的穷凶极欲。这个博弈的结果就是,西班牙本土的手工业放弃普通消费品的生产,转而生产奢侈品。

可惜的是,西班牙手工业自此割断了与普通大众的联系,使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泡影,因为资本主义发展首要的条件是大众化生产。西班牙失去了依靠自身来推动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

西班牙人从美洲掳掠来大量的黄金,使得他们在当时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富国。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怎么来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更多的财富。西班牙政府消耗财富的方法就是战争,西班牙贵族与有钱的个人消耗财富的方法就是消费奢侈品。

西班牙人把生产交给其他国家,自己只管战争、消费和不断的掠夺。西班牙国王为了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要不断发动对其他国家的战争。一些暴发户与贵族的钱实在是太多了,奢侈与浪费就是最好的花钱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人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因为成本太高,实在无法与国外对手竞争。

西班牙的商人们只知道不计后果地大把大把地捞取财富。大家都在拼命地寻找“多快好省”的发财方法。只要能够发财就行,管他死后巨浪滔天。当时美洲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手工业制品。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商人倒腾英国、荷兰的产品,并把它们当成西班牙自己的产品卖到美洲,坐收暴利。

农业的命运与手工业相似,美洲金银并没有促进其发展,商人们则向国外购买粮食满足国内需求。这样一来,西班牙人似乎再也不需要制造任何东西了。

西班牙人陷入了一种群体博弈的躁动与陷阱。他们习惯于征服和劫掠,习惯于短时间内得到大笔金钱与土地,丧失了勤劳工作的美德。他们轻视平凡而扎扎实实的劳动,瞧不起从事劳动的普通人。有一个那个时代的人这样评价西班牙人:“他们从不种地,也不做农场工人、木匠或泥瓦匠。他们都寻求轻松的行业或寻找少做工作就能糊口的生活方式。西班牙人认为,与其劳动不如忍受饥饿和其它痛苦。他们把工人和奴隶等同看待。”

西班牙在美洲抢掠的金银太多了!这些巨量金银流入到欧洲之后,金银的价值也随之下降,由于当时的各种物品都是根据金银来定价的,这样表现出来的就是金银价格下降,反过来就是各种物品的价格上涨。在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谷物上涨了5倍。这给西班牙的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中下层阶级纷纷走向破产和饥荒,处在灾难的边缘。

而西班牙国王年年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税收,由于贵族等上流社会的人们可以轻易逃税,而美洲金银的掠夺速度远远不能满足战争费用的需要。于是,西班牙帝国税负的重担就无情地压在了平民的身上。

此外,腐败,特别是西班牙海外殖民地官员的腐败,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部队军官虚报采购军备的费用,领取空缺士兵的薪饷,甚至克扣士兵薪饷而中饱私囊。法官通过加速处理案件或判决交纳罚金来获取额外的好处费。市场与海关的官员与私营商人(当时西班牙的海外贸易是政府垄断,不允许私营海外贸易的存在)狼狈为奸,相互勾结获得额外收入。

钱很多并意味着钱花不完,再多的没有再增殖能力的财富也经不起贵族们漫无边际的消费和国王们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战争。1557年、1575年、1597年西班牙政府都宣布过国家破产。

在1588年,穷兵黩武的西班牙,它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人击败之后,一蹶不振,宣布其走向没落。西班牙人最终尝到了群体博弈短视的苦果。西班牙正是这样,因为有钱而逐渐衰落。
读者有没有从这个西班牙人群体博弈的迷乱中体悟出些什么道理呢?
选自《生活中的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