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0:42:57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

2010-11-07 01:41:00 来源: 新文化报(吉林)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母亲去世后数十载,季羡林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耄耋之年,面影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羡林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编者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红高粱饼子)。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6岁(季羡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侯,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摘编自季羡林《另一种回忆录》

卢梭:“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

 

第一次读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时我还不到20岁,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在我的意识中,伟人应该是“高大全”似的 “完人”,没有一点瑕疵。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我在十几年后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实在不愧为“伟人”。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下面这段话,至今读来仍令我感动不已。 ——编者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

摘编自卢梭《忏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