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养生学求长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37:59

有一句话,大约是从外国传进来的:“生命在于运动”。这六个字,大可和“知识就是力量”相配对,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过,在咱们中国,几千年前的老祖宗,早就安排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可能就是用来防御、对付这两句外国来的十二个字的。以偏概全的外国名言,在中国传统文化面前,命中注定是:落荒而逃。

“生命在于运动”,用之于人的思想、感情、身体、五脏六腑、经络、气血……自在、自为、自动的这类巨系统群,是真理。单单用于狭义的人的运动,譬如跑步,那就又走了“偏锋”。如果哪位专家把人的健康,去取代“生命”,再造出一句“健康在于运动”,自己信服,又要人实行,那就可能像清华大学的马约翰教授那样,早晚出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吃不了兜着走。。

中医学典籍里,不是这么说的。其言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平阳秘,其人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就是以阴阳平衡震荡态,来得健康、促养生、求长寿;是整体、系统大观念;是动静平衡的大道理;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家庭的关系协调的大理论。其内容真义,浸透了辩证法哲学,比外国的单一线性思维的名言,更为正确、丰富、宽阔、深刻。

人之动与静的平衡震荡态,对于人的生命与健康,至关重要。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功夫,七分刻苦勤奋加上三分快乐自得的价值创造,是“动”的精粹与典范。睡眠和“静坐”,加上今日之“入静”、“气功”、“瑜珈”,则是“静”的极致。人日间活动、赚钱生活,是“动”;晚上睡觉、日间小休,是“静”。不睡觉也不活动,骨骼肌肉就要退化,搞得不好,还要生褥疮,要损健康、毁生命。习惯于、乐于熬夜的猛人们,则总是要睡觉的。睡得少、睡得不安稳,积累日久,也要大伤身体。这是自然规律便然者也

老人保健、养生、长寿,不,连同青年、中年朋友在内,第一步就要做到:动静结合,阴阳协调。动,老人、中年人可以练八段锦、太极拳,可以慢步、小跑、甩手、转腰,甚而游泳、爬山,但却须量力而为,七分即止。静,则宜清心寡欲,学会安眠、静坐、放松,细、长、匀、静呼吸。姿势却可随意。至于人之动静搭配、比例,本无定数;询人问已,适度调整,就能接近“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的境界。自己的健康长寿,就在其中。

“静坐”极易,几分钟就能学会。难在入静,难在坚持。

人可坐正,腰挺背直,舌舔上颚,闭目下视,全身放松,呼吸自然,逐渐细、长、匀,静,意守肚脐,是谓之“静坐”、“入静”、“气功”;直立亦未尝不可。

人有如此之“入静”,起始可以只延续两、三分钟,逐日延长;如有胡思乱想,就缓缓收心,或者睁开眼睛,再行收摄心神,重新入静。人的一呼一吸,将会随“入静”而自然延长。正常人每分钟呼吸,为各五次,或各六次;每次呼,或吸,各需约六秒钟或七秒钟;“入静”数年,人可以做到三分钟一呼,又三分钟一吸。已经逝世的名人章乃器,一呼一吸,可达九分钟(脉跳700多下),有一位老和尚一呼一吸,可达脉跳1000多次,大约十多分钟。

在中医养生古籍中,经多年坚持、自然天成的这种极细微、极长久、极均匀极安静的呼吸,名曰:“黾息;呼吸达到似有似无时,名曰:“胎息”。印度的瑜珈,可活埋地里几天而不死,历来算是:“绝密”、单传,窃以为这些会做瑜珈的圣者、凡人,恐怕都要先学会“龟息”、“胎息”,才能说什么被别人“活埋几天而不死”的后话。

现代医学理论已经证明,人全身内外放松,血管将会扩张、软化,正如紧张、恐惧,一定要使人血管紧缩、硬化。二者正好相反。而人在通体内外放松以后,其大脑将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首入体内各种脉管、神经、淋巴,继入血液、经络、脏腑。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典籍称“入静”为:“内养”。

人皆可以“入静”,关键只在于做,还是不做。只要肯做、真做,坚持做,无论老少男女,就迈出了一大步。在保健、养生、长寿这种人生不大不小的这个题目上,知难、行难,就转化为知易、行也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