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新广州 创造新生活——记广州亚运会留下的宝贵财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28:00

重塑新广州 创造新生活——记广州亚运会留下的宝贵财富

<查看评论>大洋新闻 时间: 2010-11-29 来源: 广州日报 新华社记者许基仁、凌广志、周伟、车晓蕙、赖少芬、黄浩苑

  海心沙岛上的亚运圣火已经熄灭。16天中,广州向亚洲、向世界奉献了一台宣泄体育激情、彰显亚洲和谐、展示发展成果、弘扬文明风尚、抒发人文情怀、传扬岭南文化的亚运盛会。

  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围绕这一目标、主题和理念,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民众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勇于创新的胆识、开放务实的作风,不仅举办了一届成功、圆满、精彩的亚运会,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实现了利民惠民的目标,凸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成效。

  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靓、城更美……一次盛会改变了一座城市。广州人民、广东人民是亚运遗产的创造者,也是亚运遗产的受益者。

  新生活映像之一:

  广州新版图——白云山耸立千年,珠江水流淌古今。而城市中轴线的东移,广州新电视塔等标志性新建筑的矗立,标志着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崛起

  从2004年广州申办第16届亚运会成功到亚运圣火在海心沙岛燃烧,广州的城市版图在6年中被重新绘制,其中一项大动作就是把北起越秀山南至海珠广场的中轴线东移至天河、珠江新城、广州塔、海心沙岛一线,将城市的中心区向东大大拓展。广州还提出了“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战略,2005年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域调整,将广州城区向东向南分别延展了30到60公里,形成了“大山大水”的城市格局。

  亚运城最初的选址是在广州奥体中心旁边。为了着眼于广州长远发展布局,经亚奥理事会同意,亚运城最终选址于番禺南村,从而与广州的“南拓”战略完美结合。

  “借”一座新城为亚运会所用,会后还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为以后大型赛会的举办提供了新思路、新范例。

  广州曾算过一笔“亚运账”。通过筹办亚运,广州的城市建设加快了5至10年。

  广州变大了!变新了!变美了!亚奥理事会总干事侯赛因·穆萨拉姆说:“现在广州的环境与6年前我来的时候大不一样了,这就是亚运会在积极层面的附加值。”

  新生活映像之二:

  城市新环境——“龙须沟”变成大花园,城中村立起新楼房,珠江成为“天然大泳池”……人们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到了亚运会带来的新实惠

  位于珠江南岸的海珠区琶洲村是广州最大的城中村之一,村外是著名“地标”建筑国际会展中心,村内则到处是“握手楼”,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苍蝇乱飞。今年4月,琶洲村启动了整村改造。琶洲街道干部苏灿扬和一些村民说,做梦也没想到,琶洲村的变化这么大。

  已经100岁的广州市民李湛世代居住在东濠涌边,这里几年前还臭味扑鼻,如今却成了生态广场,清水粼粼,垂柳依依。

  李湛的儿子李浦强说:“我父亲小时候,家里喝的就是东濠涌的水。到了我小时候,水虽然有点浊,但还可以游泳。但是,到我儿子这一代,东濠涌又黑又臭,他只能到泳池去游泳了。今年东濠涌整治后,不仅水质变好了,家门口还像个花园一样,我孙子也可以在这里玩了。”  

  但城中村和臭河涌的整治工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臭气熏天的河涌被马路盖住后,现在要“揭路复涌”,翻开来重新整治,反而是臭气四逸让人掩鼻。许多老百姓担心揭了“盖”后情况会更坏。为此广州市政府部门与当事者经过无数次的协商以推进整治。东濠涌、水均岗支涌、新河浦涌3条河涌需要拆迁房屋1153户。广州有关部门通过制定合理补偿标准,实施公开、透明的阳光动迁,得到了河涌沿线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未出现一例强制拆迁案件。

  随着城区21条河涌的相继整治,广州“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正在重新恢复,许多老广州的“水城记忆”被重新唤起,这是亚运会带给这个古老城市的一份大礼。

  畅游珠江也是许多老广州人中断了近三十年的一个梦想。曾几何时,又黑又臭的珠江水,让老百姓在江边望而却步。这些年广州投巨资整治珠江污染,水质逐年好转。今年10月,美国环保署署长莉萨·杰克逊在游览珠江时说:“亚运会期间你们将向亚洲运动员展现治理环境的效果和在保护公众安全上起的作用。”

  “一江春水绿,两岸荔枝红”,曾经远去的城市历史画卷如今又依稀可见,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新生活映像之三:

  休闲新享受——除了建筑、环境、交通等“硬环境”之外,文化、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和条件等“软环境”建设也是广州在亚运会筹办中的重点。在亚运圣火映照下,人们看到了广州不断提升的城市新品质

  《奥林匹克宪章》强调: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广州和广东在筹办亚运会过程中忠实地实践着这一全人类共同的理念。

  2009年底,广州市基本建成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近五年来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体育彩票公积金,用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并带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投入超过2.9亿元。同时,各大公园相继免费向市民开放。

  文化就在家门口、运动就在家门口、公园就在家门口……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悄悄改变了羊城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提升了广州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

  在最近十几天里,记者一直在四处寻找一位叫“梁伯”的老人。这位老人10月底给省领导写了一封信:“尊敬的汪洋书记,我们老了,我们穷,没有经济能力安装电视机顶盒……请你们同广州市有线电视台的领导讲一下,请他们在模拟电视上开通:中央台体育频道……让我们能看到体育频道转播的亚运会体育节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当天就在通过信访程序送来的信件上作出批示。紧接着,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广州市市长万庆良也先后作出批示。10天后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就发文,要求有关机构在模拟频道临时传输央视体育频道节目供群众收看。据估算,此举将惠及广州几十万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梁伯们”终于可以坐在家里看到精彩的亚运赛事了。

  广东省信访局经办人员告诉记者,“梁伯们”的诉求是合理的,表达诉求的方式也是合法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广州亚运会更不会忘记他们。

  记者最终也没有找到这位“梁伯”。但“梁伯”已成为政府部门重视民生,亚运会利民惠民的一个鲜活的符号。

  为外界所津津乐道的还有政府向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派送“亚运惠民大礼包”。这是全球范围举办大型赛事的一个创举,不仅促进了政府与民众的相互信任,也使民众增强了对亚运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亲近感,为亚运会的顺利举行创造了一种温馨的人文氛围。

  新生活映像之四:

  精神新境界——新生活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样强调公民素质、文明风尚、人文精神等建设,这是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提升

  在亚运会开幕后,一段广州“红衣阿婶”的微博视频在互联网上蹿红:一位身着红衣的广州阿婶和前来参加亚运会的科威特足球教练在广州地铁里互相让座。“红衣阿婶”谦和地说:“您是客人,您请坐!”这温馨的一幕被同车乘客拍下后发上微博,网上围观和转发人气一路高涨。网友们把这名“红衣阿婶”亲切地称为“广州主人”。

  同样在网络上走红的还有“亚运沙发客”的故事。亚运会开幕前夕,一个名为“亚运沙发客”的网络群应运而生。广州“沫沫”、“达哥”等6位“沙友”在网络社区发帖,倡议广州市民做“沙友”,为远道而来观看亚运的海内外客人提供免费的沙发借宿。短短几天,“亚运沙发客”成为网上热议话题之一。可以容纳上千人的5个QQ群全部加满,准备贡献沙发的广州人有几百个。

  这两起民间自发引起的网络热点事件,折射了广州市民开放、自信、大气、友善、真诚的精神面貌。

  在亚运筹备中,来自市民和媒体的质疑和批评声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直到亚运会开幕式的前一周,人们还在批评政府的亚运免费公交政策。

  市民敢批评,政府能接纳,已经成为广州筹备和举办亚运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官民互动”模式:从市委书记到市长、建委主任相继出来为亚运工程扰民向百姓致歉;取消部分市政整饰工程,节约开支数千万元;叫停免费公交政策,使交通秩序恢复正常。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政府部门和普通市民从观念到行为都得到了一次洗礼:政府更懂得了倾听和改进,市民更懂得了表述和理解。这种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进步将在广州、广东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16天广州亚运会,只是亚运会59年历史和广州、广东和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驿站,但亚运筹办6年间,重塑新广州,创造新生活,成果斐然,影响深远,必将成为广州、广东乃至中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