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错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58:02
 2010年11月29日 发布

观点/专栏/马丁-沃尔夫

2010年11月29日 00:11 AM

德国错了?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报道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 英文 对照 

如果希望爱尔兰危机能带来好处,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到,德国对欧元区问题的经典看法是错误的。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任何货币联盟,注定都是一项有风险的事业。但如果有关运作原理的理念是错误的,货币联盟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那么,这种权威看法是什么?那就是,欧元区的核心问题是财政没有节制和经济缺乏弹性,因此正确的解决之道是财政纪律、结构性改革和债务重组。然而,爱尔兰陷入困境不是因为财政失败,而是由于金融过度;爱尔兰需要救援,尽管其经济具有惊人的弹性;可以预见的是,强调债务重组引发了一场危机。这些现实应该让德国反思。它会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爱尔兰与希腊完全不同。回到2007年,爱尔兰的净公共债务只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而德国和希腊的比例分别是50%和80%(见图表)。西班牙2007年的净公共债务也只有GDP的27%。如果在欧元区问世后到当前这波危机期间,财政规定的执行像德国政策制定者现在希望的那样无情(尽管本世纪初德国不愿在本国运用这些规则),那么它们对法国和德国的影响,应该是爱尔兰或西班牙的两倍多。

在爱尔兰和西班牙,出问题的不是公共部门,而是私人部门。欧洲核心国家的需求长期疲弱——德国2008年的实际内需仅比1999年高5%,导致利率处于低位。在这种环境下,数个外围国家(尤其是爱尔兰)的资产价格和信贷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得基本上以这种方式在某些地方发挥作用。此外,直到2007年11月,爱尔兰和西班牙公共债务相对于德国的息差一直接近于零。私人信贷供应者未能抑制信贷增长也并不令人意外:信贷增长就是他们造成的。

然后,“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来临了。金融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资产价格崩溃,所有可怕的贷款都浮出水面,爱尔兰政府匆忙为银行提供担保。这些担保加上私人部门紧缩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资料显示,爱尔兰私人部门今年的财政盈余将达到GDP的15%——导致了公共债务的爆炸式增长。但这场灾难是危机的后果,而非原因。此外,认为爱尔兰的巨额财政盈余可能足以抵消私人部门繁荣带来的破坏性影响的观点是荒谬的。未考虑私人部门不当行为的协议也没有规定这一点。

原因就谈到这里。现在考虑一下解决办法。爱尔兰当然不缺乏弹性。相反,相对于德国而言,爱尔兰的单位劳动成本已大幅下降(见图表)。从长期来看,这给了爱尔兰一个摆脱困境的良机。但短期而言,薪资和价格下降加重了欧元计价债务的威胁。在压力下,爱尔兰也实施了财政紧缩。但对一个遭受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经济体实施紧缩政策往往没有效果,尽管作为一个开放的小型经济体,爱尔兰比其它脆弱的欧元区成员国更有可能依靠出口摆脱困境。

遗憾的是,在爱尔兰试图这样做的时候,欧元区成员国应德国的要求,同意出台一个主权债务重组机制。实际上,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与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在10月18日签售协议,寻求修改协定以出台此类机制,引发了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债券抛售(见图表),进而帮助促成了新一轮的恐慌。

鲁汶大学(Leuven university)的保罗?德?格劳威(Paul De Grauwe)对这些观点持激烈批评态度。他在为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主权债务重组合法化肯定会造成大量投机行为。他提议创建一个大型欧洲货币基金,为必要的调整提供资金。这样做的理由在于,私人部门在上升和下降趋势中造成了自我维系的过度。从最坏处着眼,可怕后果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为创建此类危机银行提供了理由。债务重组并未因此被排除,但应该发生在调整不可行的情况下。然而,如果没有流动性支持,单凭紧缩常常无法扭转负面人气,因为投资者认为愈益紧缩的承诺不可信。那么违约也许就无法避免,即便在借款条款不那么苛刻的情况下,违约本来不必发生。

显然,德国关于该如何进行下去的观点,不只反映了该国精英的信念。即便公众能拿回自己的钱,但仍对“纾困”充满了敌意,再加上德国宪法法院的作用,德国必然会提出要求。然而,重要的问题在于,一个按照德国的路线运作的货币联盟能否发挥作用。

往好里说,对财政纪律和主权债务重组的依赖肯定会产生大量“顺周期”政策。往坏里说,它将导致欧元区成员国连续的低迷和违约。此外,这还是一个全球问题:较弱小国家强调通缩调整,可能会让整个欧元区变成一个庞大的德国,依赖于从世界其它地区进口需求。正如菲利普?怀特(Philip White)在为欧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所写的文章中所指出,欧元区过于庞大,无法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这样一种角色。因此,欧元区内部失衡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德国多么希望抵制这种言论。

此次危机对爱尔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的确应该将无担保银行债务转化为股权,而不是迫使民众纾困所有缺乏远见的银行。但爱尔兰的例子还表明,德国关于欧元区应如何运作的观点是错误的:财政混乱不是主要问题,财政紧缩和债务重组也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如果不理解这一点,人们就不能吸取历史教训。

译者/君悦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为嘉奖他对财经新闻作出的杰出贡献,沃尔夫于2000年荣获大英帝国勋爵位勋章(CBE)。他是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客座研究员,并被授予剑桥大学圣体学院和牛津经济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时也是诺丁汉大学特约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来,他分别担任达沃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经济论坛”的特邀评委成员和国际传媒委员会的成员。2006年7月他荣获诺丁汉大学文学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荣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科学(经济)博士荣誉教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