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折散落在项元汴故乡的民间文物遗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5:12:46
古代艺术品的宝藏  
--浅折散落在项元汴故乡的民间文物遗存

特别声明:如需转载,必须署名乐陶居士

自南宋后期以来,在八百年流转的时光中,江南的文物古迹曾多次遭遇浩劫,三次改朝换代(宋元战争、靖难之役、太平天国)发生在江南,先是宋元战争、“靖难之役”以及明清战争的焚掠,继是太平天国运动,再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军的破坏,以及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等,使大量地面古建筑等文物古迹被毁,而一部分文物则被有识之士珍藏。
随着岁月的流逝,收藏它们的主人,甚至于其继承人、乃至其数代继承人都相继故逝,有些文物、艺术品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或者只存下美丽的传说。其继承人、乃至其数代的继承人,根本不清楚放在自己家里的,并且天天接触到的它们就是文物,就是艺术精品,这正印证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经典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近百年来,文物界、收藏界把寻宝的重心始终放在北京、天津以及沈阳等地,苦苦追寻着清宫流散文物,而江南作为八百年来三次改朝换代的地方,同样有大批皇宫以及权贵们流散的文物,但由于年代相对久远,始终没有引起业内人士足够的关注。
一、历史动荡、政权更迭,文物散落在江南民间
1、宋元战争
杭州有文字记载始自秦朝,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隋时筑杭州城,沟通南北大运河。唐朝大兴水利,悉心整治西湖,使杭州成为四方辐辏、海内外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发达的“东南名郡”。五代吴越(893-978年)和南宋(1127-1279年)均在此建都。前后经历十四位封建帝王,时间长达230多年。风光秀丽的西湖,给历代文雅学士以灵感,吟咏出千百首赞美、记述西湖与杭州的诗词。正是这些悠久的岁月,积淀了杭州市内犹如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门类齐全。杭嘉湖地区历来是全国的粮仓,朝庭赋税的重要来源,而临安又是南宋朝的京都,所以在宋末元初战争中,杭嘉湖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只要发生大的战争,老百姓就流离失所,文物就会失散。
2、“靖难之役”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传位于太祖长孙朱允文。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齐、黄”为名起兵,号称“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靖难军终渡江攻陷京都南京。燕王朱棣下命令纵火焚烧皇宫,建文帝朱允文也从此下落不明。夺取皇位后,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手段诛杀不肯归附的建文帝的旧臣、重臣三千余人,并定都北京,改国号为永乐。明初朱棣兵变,焚烧皇宫,诛杀大臣,移都北京,使大批元末明初皇宫以及权贵们收藏的珍贵文物失散。
由于宋元战争和明初朱棣兵变,使政权更替,大批南宋和元末明初二朝皇宫以及权贵们收藏的文物流散到民间。而嘉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富裕,历史上又社会稳定,距离二朝京都临安和南京都只有百来公里,沿运河北上南下都极为方便,可进可退。所以我认为:二次政权的更迭,使项元汴能成为千古收藏第一人,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3、明清战争
清朝兴起和明朝灭亡的过程中,这个时期发生了多次战争,特别从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1616)大金(后金)建立,到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大战小战连续不断,由于明末清兵入关,“天籁阁”的字画收藏被一个叫汪六水的千父长所掠。嘉兴大批文物、艺术品散落民间。
我认为:由于中国近百年来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手上的东西就是珍贵文物?古往今来,清宫特别是乾隆皇帝,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乃至当今世界一流博物馆,都将项元汴“天籁阁”的收藏作为镇馆之宝,花巨资争相收藏。
4、太平天国运动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来到浙江省湖州市,走进城中的古街老巷,听到民间流传着太平天国在湖州埋藏财宝的各种传说。
湖州市民传说:
太平天国失败了以后,有一批宝藏埋在湖州。
前辈们说了,听说有9个缸,就是9个大的缸,还有13个坛子。
有的说是藏在城里头,但有的人认为是藏在山里面。
但是具体的在哪个位置,这就搞不清楚。
就是这么一个美好的传说吧,让大家丰富地去想像。
太平天国历时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天国“圣库”无疑聚集了丰富的宝藏。为什么二百年来不见这批财宝,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这批财宝不可能全是金银珠宝,除金银珠宝外,还有大量的古董字画;二是正因为还有一批古董字画,特别是还有一批字画,所以,这批财宝不可能全部埋藏在地下,很可能分散藏在民间;三是古董字画不是一般民间人士所认知的,真正价值高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恰恰是古董字画。所以,就是把这批财宝藏在老百姓家里,老百姓也肯定不会认为这就是人们苦苦寻觅的、价值连城的财宝,这也是这批财宝最安全的藏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断定:天国“圣库”除金银珠宝外,这批财宝根本就没有必要埋藏在地下,很可能是太平天国在南京失守后,在败退到湖州的途中,沿途分散藏在江南民间,以备东山再起。至于太平天国在湖州埋藏财宝的各种传说,完全是掩人耳目,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已,很有可能还没到湖州,这批财宝已分散藏好。我见识过一位朋友收藏到的几颗珠宝,很有价值,很有皇家风范,它根本就不是寻常百姓家或乡坤土豪能拥有。
5、抗日战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大半个中国,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江南地区当然也不能幸免。日本对中国侵略不只是军事占领和资源夺,还凶狠的摧毁中国文化教育。 抗日战争中,日本以总体战思想与中国作战,除了军事侵略,政治战,外交战,金融战和经济战外,文化战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中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较弱,而作为日本的文化母国,中国对日本文化有心理优势,因此成为日本重点打击目标。据记载,当时的日本大学生凡是读理工科的,则被留在日本国内,从事军火生产;凡是读文科的,则被派到前线参加战争,出国前都经过了中国文化的培训,其主要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文物。侵华日军对中国文物的掠夺破坏是无法估量的。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老百姓流离失所,大批文人雅士、巨贾士宦背井离乡,民间文物、艺术品再次流散。
6、文化大革命
世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对文化进行残酷摧残的十年,许多前人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艺术品,被当做封、资、修被无情毁灭。红卫兵在林彪、江青等的煽动下,以破“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盲目地焚烧古典著作,捣毁文物字画,破坏名胜古迹。文革期间,民间文物、艺术品又一次被流散。
破除“四旧”,特别红卫兵是对文物、艺术品的破坏,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极大破坏,也给世界文化的造成了巨大损失,因为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东方文化又是世界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浩劫,由于嘉兴地区文人雅士云集,一批文物、艺术品还是一次又
一次地被一些有识之士暗中保护了下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收藏它们的主人,甚至于其继承人、乃至其数代继承人都相继故逝,有些文物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所以江南水乡,是一个还没有完全开发的文物、艺术品遗存的宝藏。
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物遗存在项元汴的故乡  
嘉兴古代私家藏书起于南宋时期,自隋开凿江南运河以来,嘉兴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经唐、五代的经营开发到宋代,嘉兴的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其农业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地位,手工业十分发达。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刻书业的中心,嘉兴的刻书业也有发展,王国维《两渐古刊本考》列举的古刊本中就有18种为嘉兴刻印。此外,宋室南渡时,北方人口大量迁居嘉兴,其中不乏有文化渊源的世家大族,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为嘉兴私家藏书的兴起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嘉兴地区的私家藏书楼分布在广阔的城镇乡村,先后绵延数百年,对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嘉兴地区的学术研究与文化繁荣,培养哺育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嘉兴历代以来,文学艺术繁荣发达,学术著作宏富绵延,据旧地方志的不完全著录,至清末,
嘉兴地区有作者4193人,著书8917部。在清乾隆以前:嘉兴府辖境(现嘉兴、海宁、平湖、海盐、桐乡、嘉善)已有诗人与诗歌作者3000余人。
项元汴,号墨林山人。明嘉靖年间居嘉兴灵光坊。后人称他“能画,工山水。天真高雅,颇有逸趣。家富晓,出其余绪购法书名画,以“天籁”名其阁,海内珍异十九多归之。每遇宋刊,邀文乐二承鉴别收购,故天籁阁藏书皆精妙绝伦。”天籁阁藏品至元汴子时已逐渐散佚,明末清兵南下,所余藏品悉为千夫长汪六水劫掠。不少天籁阁藏品流人清廷,后归台湾故宫博物馆收藏,也有不少珍品流落海外。
嘉兴明清两代共有巍科(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人物27人,考中进土730余人;近年据专家依可靠资料和严格标准,对全国400余个城市统计分析,自古至今,这些城市中产生国家级杰出专家学者在十名以上的有39个城市,共957人。嘉兴地区共有39名,占4.7%,在400余个城市中列第九位。嘉兴地区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应该说与嘉兴地区兴盛的私家藏书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人雅士一般都博雅好古,所以古代私家藏书楼在藏书藏字画的同时,还必定大量收藏古董珍玩。解放后,嘉兴地区各县市都建立了博物馆,但当您随便到哪家博物馆走一淌就会发现发现,各博物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偏重古字画收藏,古瓷、古玉、古杂件等古董珍玩精品收藏少得可怜;历史记载的项元汴收藏,也侧重记载其字画,很少记载其收藏的瓷玉珍玩,但我知道故宫收藏的宋朝一汝窑器底上刻有项元汴的收藏章,最近几年,拍卖行就拍卖过明代项元汴箸的《瓷器图录》,说明项元汴不但收藏书画,而且收藏瓷器杂项;清乾隆皇帝也只偏爱项元汴“天籁阁”的古字画。看来重字画,轻瓷玉珍玩还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但这和嘉兴地区历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更是和千古收藏第一人项元汴出自嘉兴是极不相称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流散在民间的文物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我相信:嘉兴地区古瓷、古玉、古杂件等古董珍玩和古字画一样,有不少是精品、稀世品。
三、回顾历史,千古收藏第一人出自嘉兴
他继承父业,受赠于兄,不图官场仕途,不好良田房产,只喜收藏!
他广交文人名仕,善于古物鉴赏买卖,富甲天下,家藏传世国宝,终成千古收藏第一人!项元汴(1525-1590), 明代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斋主人等等,浙江嘉兴人。明代之后,凡稍涉猎收藏者,没有不知项元汴的,他的追随崇拜者,清有乾隆皇帝,今有众多世界一流博物馆。可以这么说,当今存世的顶级书画珍品,上面的收藏印除了清朝皇帝的,就数他的印记最多;他所收藏的明和明以前的中国书画数量之大,价值之巨,当今没有任何博物馆可比!
项元汴出身名门望族世家,早在宋代,项氏的先祖项烨已获翰林学士之衔,经五世而有项忠,官到兵部尚书。之后到清初,项氏家族中举人十三人,中进士有十一人。构成了庞大而兴旺的家族史,并与明代相始终。
项元汴博古好雅,研读文史,醉心翰墨,是一位鄙夷官场的风流人物。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翔钧闻其名“玺书征聘”,让他去京做官,他却无动于衷,而潜心收藏。
另一方面,项元汴也十分善于理财,开源方面,项元汴除了继承家业以钱生钱之外,还大规模的进行书画古玩等艺术品的买卖,即获暴利,又沾风雅,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赶超父辈项诠,跻身当时全国首富之列!在节流方面, 明朝田地房产的税很重,项元汴就很少购置良田房产,多藏金银与古玩字画,这也可以称得上较早的“合理避税”吧!同时项元汴也很节俭,虽为巨富,却“居恒以俭为训,被服如寒琐如野老。婚嫁宴会,诸所经费,皆有常度”。
项元汴的“天籁阁”收藏丰富,闪耀古今, 声名当时,蜚声海内外。由于明末清兵入关,“天籁阁”的字画收藏全部被一个叫汪六水的千父长所掠!“天籁阁”至此衰败,但“天籁阁”部分收藏辗转流传后世!
项林,浙江加兴人,字百生,生于光绪二十六年,是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后人,项林好色贪杯,花天酒地,后靠变卖祖业为生,传到项林时,项林几乎变卖了全部祖业,可以想象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家藏何止上万?而今这东西又流到了哪里?。民国十七年,项林去军阀孙殿英军中做客,自恃是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后,有一定的文物鉴赏水平,和军阀孙殿英狼狈为奸,一拍即合,随即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慈禧陵盗墓案,项林也从此踏上了流亡的生涯。
据《大收藏家张伯驹》、《陈毅元帅系列传记》、《张伯驹与陈毅的交往》记载:张伯驹由于遭到康生等人的打击迫害,张伯驹在决定把多年珍藏的二十件珍贵书画捐献给国家前,张伯驹就此事征求夫人慧素意见,“慧素不假思索地说:‘再珍贵的东西,在私人手里,也很难传到三代人以上。项元汴可谓一代收藏大家,却有了项林这样的败类。他的那些收藏,也早不知都流落到了什么地方。现在,《平复帖》、《游春图》在我们手上,可十年后百年呢?’”慧素鼓励张伯驹把二十件珍贵书画捐献给国家。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项元汴“天籁阁”剩余的收藏,到民国时已被项林等后人全部变卖,并流散民间。
到清以后,追随者要数清乾隆皇帝了,乾隆六下江南,均主跸江南名城嘉兴。八游南湖,登览烟雨楼,专访天籁阁旧址。嘉兴的天籁阁深深地吸引着这位皇上,题咏达数十首之多。总还是欣赏不够,非要“带回”京师不可。于是就下旨按嘉兴天籁阁意境,在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新建“天籁书屋”一座。乾隆以“天籁书屋”为题,赋诗七首。乾隆还命内府将宫廷收藏的原项氏天籁阁旧藏之书画,选出宋、元、明名家米芾、吴镇、徐贲、唐寅画卷各一幅,移藏于避暑山庄天籁书屋,并作长歌一首记其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最后一次南巡至嘉兴时,惜项氏天籁阁与所藏早已无存。遂作《天籁阁》诗一首,云:“携李文人数子京,阁收遗迹欲充楹。云烟散似飘天籁,明史怜他独挂名。”
今天我们参观各地博物馆的历代中国书画精品时,常常能在书画卷页上见到盖有“项子京珍藏”、“天籁阁墨林”或“天籁阁”之类的收藏印的,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72幅绝世书画珍宝中,大多经天籁阁收藏过。就连故宫巨资收藏的晋朝索靖惟一留世墨迹《出师颂》也被项元汴收藏过。现尚存的天籁阁旧藏书画,遍布世界各地顶级博物馆,总数可观,在嘉兴海宁籍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所著《古书画经眼要录》,仅(晋-宋代书法分册)统计,天籁阁旧藏品就有74家129种,这也仅是天籁阁旧藏书画一斑而已!
四、展望未来,国宝级文物必将在项元汴故乡重放光芒
经济基础决定人的思想意识,而文化素质又决定人的精神品味。当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生活基本四要素发愁的时候,人类才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有乱世藏黄金,盛世藏古玩的习惯,而我国目前真正收藏古玩字画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懂得文物鉴赏的更是少得可怜,这与我国目前飞速发展的经济文化是极不相称的。
任何市场总是有一个培育发展的过程,随着大众的文化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一旦收藏古玩字画的市场要素完全形成,古玩字画的保值、升值的功能得到体现,收藏古玩字画的人数必将会呈几何级的增长。而长三角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民富裕,文化市场也发育得比较早。加上嘉兴地区古代的私家藏书楼分散在各县市的城镇乡村,巨贾士宦、博雅好古之士又好喜分散居住在古镇、古村落,所以很多文物即使经历了世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还是能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
如今,嘉兴地区各级政府和民间文物保护的意识正在增强,古镇、古村落保护已走在全国的前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嘉兴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得到了极大提高,文物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聚聚散散,散散聚聚,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目前大部份文物、艺术品在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又重新集聚到了部份收藏家手中。我坚信:只要市场时机成熟,加上政府正确引导,散落在民间的重量级文物总会浮出水面,一批国宝级的文物、艺术品必将重回故里,重放光芒。到那时,全国乃至世界的文物界、收藏界将会用惊讶的目光重新审视项元汴的故乡--嘉兴。
写到这儿,我用信手涂鸦的诗《赏骨》,作为此浅折的结尾,如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效果,将欣慰之至。
           赏            骨
大江南北五千载 润石难觅踪隐匿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尔在此山中
渔樵耕牧顾其陋 莹骨蒙尘落溪头
胄贾士宦巧相遇 有缘抱得和氏归
蜿蜒离奇多故事 心眼凝神断真赝
瓷玉珍玩诚可贵 鉴赏切磋境更高
                          

                         作者:乐陶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