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放货币猛虎如同抢钱 百姓财产或像冰棍一样化掉(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28:37
        2010年11月29日 15:47 新民周刊

  对付涨价:加薪还是减税?

  老太太说,每次听到CPI这三个字,她的心就乱跳。因为只要电视一讲这三个字,菜就要涨价。

  记者/汪伟

  通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财富缩水,工资贬值。日常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影响到所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不管是在职的白领、环卫工人,还是领养老工资的退休人员,当然也包括吃低保的困难人群。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会变成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上海电视台最近采访了一位退休老太太,记者跟她去菜场买菜,听她对每一个卖菜的摊主抱怨;不管是卖鸡毛菜的,还是卖猪肉的,她都心怀不满。她在菜场里转来转去,感到非常失落,因为菜价已经持续涨了大半年。

  精打细算的老太太现在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她已经70岁了,仍然努力了解这个变化不停的世界。虽然不懂CPI是什么意思,她对着镜头说,每次听到这三个字,她的心就乱跳。因为只要电视一讲这三个字,菜就要涨价。

  CPI上涨是一种经济现象,心跳加速是一种生理现象,当两者之间发生了因果联系,说明通胀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家庭对通胀的感受与他们的恩格尔系数有关。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收入水平的指标,指食物开支在家庭总开支中的占比。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越低。收入较高的家庭中,花在吃饭上的开销毕竟只是一个小头,所以他们对菜价上涨,绝不会像一个退休的老太太那样敏感。然而,通胀并不仅限于食品——至少现在中国遭遇的这次通胀,决不是什么“季节因素”或者“猪肉的结构性短缺”引起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的通胀是一种典型的货币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央行发行了太多的人民币,引起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上升。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就是一个信号。

  通胀意味着中产阶层的存款贬值,意味着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对那些既没有购买黄金,也没有二套房,并且不幸没能在低位持有中石油股票的家庭来说,他们缺乏抗衡通胀的有效手段,只能听任上涨的物价蚕食工资和积蓄。通胀给普通家庭带来的伤害可能严重到什么程度,取决于通胀持续的时间长短。如果通胀持续发生,久而久之,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将不可避免地下降,要求加薪的呼声将高涨起来。

  “保八”成功,“保三”失利

  如果通胀持续发生,普遍加薪是迟早会出现的现象。实际上,只要通胀开始露头,要求加薪的呼声总是会即时地响起。这种要求本来无可厚非。对于工薪阶层来说,避免生活水平下降的唯一希望,只能是来自加薪。但令人纠结的是,普遍加薪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后果是使通胀形势雪上加霜。对那些致力于治理通胀的央行官员来说,物价和工资交替上涨,会使货币总量进一步增加,如同往通胀的烈火上浇一盆油,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和速度超出人们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抢购和挤兑就会发生,局面就会失去控制。

  在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内,随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物价和工资交替上涨的情况时有发生。现代经济学界也倾向于认为,适度的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但要把通胀维持在一个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不至于养虎为患的合适的度内,不仅困难,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中国政府向来认为,中国经济对通胀的容忍度为3%。所以,和GDP“保八”一样,CPI“保三”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目标。

  目前CPI指数已经连续超过这个预定的心理底线。刚刚公布的10月CPI指数为4.4%。上一次达到这个水平,是2008年9月的事情。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泡沫水平在2007年至2008年达到高峰:A股指数[3001.81 -0.19%]在2007年10月站上6000点,房价暴涨,货币宽松,热钱持续涌入,资产价格上涨也传递到了实体经济领域,原材料和工资都在上涨。为了抑制泡沫继续生成和吹大,央行从2007年开始,连续7次加息,2008年上半年又连续6次提高准备金率,同时实施财政紧缩,限制政府投资的规模。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股指从崖顶落入了深渊,物价终于企稳。当然,这种逆转并非仅仅是中国政府调控的结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在抑制2008年的通胀中发挥了作用,但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在抑制通胀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明显。2008年上半年的四川大地震和下半年席卷欧美的金融危机,都对当年的经济形势起了重要的影响。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吸收了大量资金,尤其是对口重建这一项,转移了沿海和发达的中东部地区的政府投资。而欧美的萧条导致中国的出口企业订单减少,生产环节的资金需求随之大大减少。沿海加工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虽然没有明显的下跌,但随着加班减少或者企业关闭,制造业内的工资总量下降了。

  2008年的经济形势是非常戏剧性的。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人们担心中国经济会酿成一个巨大的、无法消化的泡沫,但奥运会结束后,所有的人发现,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外需和内需都萎靡不振的市场。通胀的危险已经成为过去,经济过热的担心被疲软的现实所取代。货币和财政政策随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货币供应由紧缩变为宽松,下半年连续4次降息,财政支出由稳健变为积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揽子“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还不是全部。据测算,2008年三季度至今,在刺激经济的名义下,中国在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10万亿人民币。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大型国企,资金来源则无一例外是国有银行的贷款。

  在两年时间里,中国铺设了数千公里高速铁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外收购和投资,并且催生出一个接一个的“地王”。这些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资金投入,而非新技术的应用或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毫不意外地,经济刺激计划没有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带来改善,反而使工资和家庭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

  光涨价,不涨工资?

  宽松的信贷和大量政府投资必然带来货币超发和财政赤字,它们将进一步让中国家庭的存量财产贬值。对普通人而言,他们将要面对的局面是悲剧性的:物价高涨,生活水平下降,财富(主要是银行存款)缩水。

  在某种程度上,央行和政府是这一局面的始作俑者。尤其是在中国,货币超发往往是由政府投资带动的。媒体已经不止一次报道,每到年终,掌握着立项和财政拨款大权的中央机关里,即使是低级公务员,都能决定上亿资金的流向。这些项目有没有经过严格的市场评估,是很值得怀疑的。最近有媒体报道,宁夏的一个汽车项目已经投入18个亿,却只生产了4辆样车,现在整个生产基地被关闭。不管这样的项目资金是来自财政拨款,还是银行贷款,都是巨大的浪费。这些投资占用了大量的银行资金,消耗了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却没有创造出新的技术和需求,客观上为通胀火上浇油。官员并不会因为决策错误或违反规定而被追究责任。相反,他们很可能已经因为GDP数据获得了升迁。这进一步鼓励了不负责任的投资行为。最后为他们——也为通胀埋单的,是普通中国家庭,是这个国家的纳税人。

  中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的拉动,不仅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就像一个运动员,如果他需要兴奋剂来保持状态,结果只能是毁了自己的身体。他的优异表现很难长久,而且,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虚幻的骗局,因为过于依赖投资的结果就是抑制居民消费。

  最近10年来,工资和家庭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使得中国国内市场越发疲软。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被房地产市场刺激)的需求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动力,这个动力虽然没有消失,但不再像从前那样强劲了。激活国内市场势在必行。为了把更多的人口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分,中国需要制造业提供的大量工作机会,因此保持制造业的产能是必要的。那么,中国的居民有能力取代美国人,成为中国制造的主要消费者吗?

  美国的人均GDP是3万美元,大概是中国人均GDP的10倍。消费占美国GDP比重超过50%,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28%。中国家庭的收入只占GDP的比重28%,而且,很大部分的收入以储蓄的形式放在银行里,并没有投入消费。

  中国国内市场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对全世界也举足轻重。美国之所以在汇率问题上一再对中国施压,是因为中美贸易存在高额顺差。如果中国市场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美国产品,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就会收窄,既有利于提振美国的经济,也有利于缓解中国在汇率问题上的压力。但这很困难。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都有路径依赖的问题,而在中国,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

  过去的10年里,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但工人工资上涨最快的沿海地区,其幅度也远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

  为了提振消费,必须提高劳动所得在GDP中的占比。在一个通胀水平较低而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提高工人的工资,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抵消工资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今年中国各大城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一些企业也在工人罢工的压力下,提高了工人的薪酬。加薪早就该进行,当然现在也不晚,不过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候,因为通胀将很快吞噬工资的增幅。

  除了制造业工人,白领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也要求加薪,以对抗通胀。据信,新一轮的公务员加薪正在酝酿之中。通胀在前,给公务员加薪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财政的问题在于支出不透明,也很少接受人大机关和媒体的监督。公务员加薪一方面会加剧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往往造成分配不公平。因此,除了给收入最低的困难人群以食品补贴,任何财政措施都要谨慎地使用,防止适得其反。

  加薪不如减税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减税比加薪更有助于社会公平和对抗通胀。关于通胀,经济学的第一常识是,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引起物价上涨的并不是物资短缺,而是发行了过多的货币导致了货币贬值。

  短缺也会带来涨价,但随着物资供应的改善,价格就会趋于稳定。在中国,一说到通胀,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食品涨价。其实,通胀会带来食品涨价,但食品涨价并不等于通胀。将通胀和食品涨价画上等号,主要是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特殊原因导致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产品[20.40 -2.39%]涨价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工厂和城市占据了大量土地,使可供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减少,工业和服务业的工资高于农业,也会引导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假定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的突破,随着耕地和劳动力减少,农产品的供应必定会减少,同时价格上升。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虽然中央政府努力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矛盾始终存在,并且会变得越来越尖锐。只要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出高于农业,土地就会进一步向前者集中,这是市场规律使然。因此,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还会进一步攀高,直到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持平。到那时,中国将越来越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但就目前而言,农产品涨价的幅度虽然大,但并不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食品在中国CPI体系中权重过高,所以对CPI的贡献颇高,但如果综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应增幅等数据,可以看出这次通胀并没有超出经济学教科书的描述,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

  央行否认这一轮通胀是货币超发引起的,并称经济总量和广义货币发行量(M2)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对两年多来一直警告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过大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只是一种托辞。2000年至今,中国GDP平均增速为9.84%,而货币供应从12万亿元飙升至67万亿元,增加了5倍以上。当M2达到GDP总量1倍的水平时,通胀已经不可避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难辞其咎。

  为了遏制通胀进一步发展,央行的责任是收紧货币供应。加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包括一些央行票据操作,都是为了回笼市场上的货币。鉴于目前的形势,加息还仅仅是个开始。

  关于通胀的第二个常识认为,通胀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货币超发往往和财政赤字联系在一起。赤字是政府欠债。对一个掌握着货币发行权的债务人来说,最轻松的还债方式就是开动印钞机。当新增货币供应通过政府投资的项目进入市场,就抬高了土地、人工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那些主要不是凭银行贷款、而是依靠自有资金经营的企业成本跟着上升。当然,国有企业有价格低廉的贷款可用,通胀等于让民营企业多交了一笔营业税。而当新增货币进入消费领域,就抬高了消费品的价格,消费者等于向国家交了一笔额外的消费税

  因此,要应对通胀,与其加薪,不如减税。道理很简单:减税不仅能够增加家庭收入,而且能够逼着政府削减开支,是不伤害经济而提升家庭抗通胀能力的最好选择。

  CPI靠谱吗?

  所谓CPI是一些消费品的价格加总计算,在中国,大概有几十种商品,但究竟是哪些,我们是无权知道的,只知道房价不在其列。选择哪些商品列入CPI的计算范围,是一门太高深的学问。所以用CPI衡量物价是否上涨,上涨多少,实际上也是聊胜于无、姑妄听之而已。有人说,如果列入CPI的商品价格发生波动,政府可以通过价格管制,人为压低这些商品的名义价格来应对。因此,如果企业家猜想某种商品被列入了CPI清单,投资这种商品时就一定要谨慎,最好是回避,因为这种商品的价格随时可能被管制。(滨鸿)

  M是神马?

  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在泡沫中生存

  经济增长时会伴有一定的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政府会通过刺激使得经济重新回到增长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而其中,发行货币是使得经济看起来处于增长之中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也会导致通胀。于是,从长期来看,经济始终处于通胀状态之中。因此,萧条经济只会是暂时和短期的,通胀经济将是持久和长期的。而且通胀经济是刻意制造的。

  政府成为经济增长的制造者,推行通胀经济,不过是以一个泡沫掩盖另一个泡沫。既然是泡沫,终归是要挤出的,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地挤出泡沫同时又不影响到经济,实现软着陆,这是需要政府努力的。

  中国人习惯把钱存在银行,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但是,在政府成为经济增长发动机后,总是保有现金成为最差的资产配置方式,因为,每一次通货膨胀,都会使得你所持有的现金贬值一次。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现金贬值,不希望自己曾经的血汗被吞没,那么,你就应该进行消费或者投资。不用就贬值,政府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逼迫人们进行消费,这样,资金流动起来而不是沉淀下去,使得经济体又充满了活力,实现经济增长。

  作为个人来说,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对自己手中的资产做一个配置。这里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类型的配置,一方面是资产物理位置的配置,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还可以在不同的国家进行资产配置,这样当某个国家泡沫破裂的时候,还会有配置在其他国家的资产不会受到影响。

  货币不灭

  我们消费猪肉、大米等等,它们被使用之后,就会存在一种物质上的消亡或者是折旧,但是,货币不同,货币在使用之后是不会消失的。当货币被投入经济系统之后,会始终存在于系统之中,即使央行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回收,但是,这种回收是有另外一种形式的资产进行对价的。本质上,货币是不灭的。货币不灭,也就是说,不同时期投入的货币都会积累在经济系统之中,它们都要求与商品或者服务进行交换,自然物价会上涨。(本专题链接除署名外均据赵晓《通胀经济来了》)

  虚拟空间“省钱”攻略

  潮人把省钱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虚拟空间的寻寻觅觅中得到无限乐趣。

  记者/钱亦蕉

  节约是美德,“被节约”靠智慧,而更多时候,追逐折扣成为一种习惯。

  Jenny在网上搜索了3个小时,终于以1/3价格买下一件当季流行背心,虽然对于她每月2万的收入,这件原价200元的背心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淘到便宜货的欣喜却让她乐此不疲。

  谁说省钱只是低收入人群的事儿?对于潮人们,他们可以把省钱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虚拟空间的寻寻觅觅中得到无限乐趣。

  我爱团购

  优惠券已经out了,团购,才是目前最流行的省钱购物方式。对于商家,团购是最好的促销方式;对于买家,团购是最好的折扣(廉价)消费。

  原价1288元的个人写真套装,团购价才178元;原价756元的美容养生spa,团购价才98元;原价578元的铁板烧套餐,团购价108元;原价1788元的剪、烫(染)、护三合一美发套餐,团购价198元;原价1898元某名牌羊毛大衣,团购价298元……千万别被这些低至1折、2折的价格吓住哦,团购的诱惑就在低价啦。而且看得出来,团购的主要对象是——女性。

  记得网上最早出现团购的时候,在淘宝这样的C2C网站的货架上也有不少,经常会出现组团不成功的例子。比如有的团购最少需要50人,而预订货品的只有十几个根本不够数,欲购而不团,只能一哄而散。现在很少有这样的情况了,因为团购的人数底线越来越低——有的只是象征性的“5人”,而有些特惠品一推出就能吸引几千人参与。团购,其实已经失去“组团”这个原始的核心元素了,彻底成了打折促销的代名词。

  但是对于团购网站和商家来说,这个“团”还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团购网站实际上充当了一个批发分销的角色,对于商家来说,团购网站必须先承诺一定的量(相当于批发),才能给予优惠价格。商家选用“团购”方式促销,等于是在网站上为自己打广告,所以才会有这么低的折扣。据了解,一般他们会选择几家网站在不同时段打“团购”广告。而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只要一“团”,一周内的预订都会即刻满座,一家门可罗雀的餐厅立刻人满为患。

  团购商品比较多的是美容美发类、摄影写真类、餐饮类,其他类里品种不少,记者曾在团购网上拍过45元3小时软陶DIY制作(原价125元),还有72元购买2张电影票加爆米花和饮料组合(原价221元),这些“商品”的原价水分较少,实际拿到的团购价的性价比还是有吸引力的。

  如今团购泛滥,鱼目混杂,一个小网站几个人,只要能联系到有意促销的商家,就可以做团购。至于注册支付系统,只要支持支付宝就行,反正是先付款后消费(注册付款后,会发到手机上一个验证码,消费时出示即可),这样的网站成本低、风险小。有些小的团购网连到商家店里去拍张实景照都省了,直接就盗用其他网站的图片。

  团购网站太多,但一般每个网站每天只推出一到两款团购产品,消费者要一览无余,几乎是不可能的,团购信息导航网站应运而生。在人人爱团购的“大势所趋”下,原先做“优惠券”的网站也纷纷开始搞团购,比如大众点评网(大众团,至11月5日已开通第7个城市)、丁丁网(丁丁团,以上海为主)、胡椒蓓蓓(胡椒团,以广州为主)等,他们在团购大潮中虽是新生力量,但拥有优惠券时代积累的商家资源和消费者点评资源,上升势头非常不错。

  团购什么都好,但也有一点“痛”——常常等你看到了广告,团购早已结束了。而且一旦知道了卖价可以如此低廉,很难让人再承受原价消费了。

  秒杀种种

  除了团购,在网上流行的促销方式还有“秒杀”。秒杀(seckill)原本是一个电脑游戏用语,指在PK或杀怪时瞬间杀死对手;而现在,秒杀成了网购用语,就是网络卖家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所有买家在同一时间网上抢购的一种销售方式。这在淘宝网上很流行,并且已蔓延到很多BtoC购物网站。

  秒杀的形式有点像传统商场里的限时专卖,在一定的时间内超低价抛售商品,过时不候。一般网站几天前就会有预告,比如某某商品几月几日几点开始秒杀,秒杀的货品一般也有数量限制。网上商城热门商品的秒杀的确以秒计时,常常几十秒内东西就被一抢而空。但有些非热门商品,就可以“秒”很长时间了。

  秒杀的价格一般比团购还要“疯狂”,比如1元的雪地靴,3元的面膜等等。但是团购一般可以延续两三天,秒杀却如白驹过隙,必须是有闲一族专程等候在电脑旁才有成功可能。特别是现在的秒杀专场,商家都摆出1元甚至0元的“噱头”,候场的买家人数众多,但实际销售量却极少(有时只有1个),时间一到鼠标齐点,“抢”的速度真是与打电游可以一拼。好比“开心网”的偷菜,0.01秒,网速慢一点就没有了哇,对电脑硬件也很有要求。

  于是,在一些网站开始涌现“代拍代秒团队”,为买家提供代秒服务,据说成功率非常高。由于“秒杀”的迅速蹿红,由此诞生了“秒客”一族,他们用最少的钱购得高价位的商品,有些专业秒客再把秒到的商品转卖出去,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种仅1个货品的“秒杀”非常刺激,但近来它的一个变形却有些不大靠谱——只有一个货品,却像团购一样任人去拍,最后采取抽奖的形式决定最终获得者。这样的“秒杀”让人觉得有点变味,好像已慢慢蜕变成完完全全的商品“广告”了。而且,商家为了造势无所不用其极,现在很多团购和秒杀都可以分享到社区交友网站,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买家就可以把这个促销消息发布到人人网、开心网、豆瓣、新浪微博上了,然后你的“圈子”都会看到它。这简直就是免费的自动推广啊。对于商家来说,提供一个商品就能赚到这样的眼球率,何乐而不为?

  最后提个忠告:不管秒杀还是团购,都不能相信网上写的“原价”,也千万不要被低价蛊惑了双眼,一时心潮起伏,买了一大堆“鸡肋”,省钱不成反而莫名“大出血”。

  比价和返利

  还有两种网站,也是潮人网购的风向标和省钱方法。一个是比价网,另一个是返利网。

  比价网站最早产生在美国,现在国内也有不少网站提供这样的服务。所谓比价,就是收集同类商品在各家网络商城的不同售价,让买家货比三家。而用户点击一个称心的价格,就能直接转到网络商城购买商品。它不是一个销售平台,而是提供销售信息的平台。

  在某比价网上输入《十月围城》DVD,你就会发现它列出了99网上书城、卓越、当当、新华书店等4家网店的价格,分别为9.9元、10元、11元、16.8元不等,同时还列出每家网店的优惠信息,比如有的是全场免运费,有的是29元免运费,有的是满39元运费8折,网民一目了然,点击链接就嫩直接转到网店购买了。

  网上的比价信息主要集中在书、碟和化妆品上,因为这些商品的品质标准较为统一,只有同一商品才有可比性,比价才有意义。

  返利,是一种促销手段,在实体商场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满300送60。在网购中,返利一开始只是某些大型网上商城的促销方式,现在,则出现了第三方的专业返利网站,不做销售,只做返利。它有点像分类广告,每一类商品(比如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书籍音像、化妆品、母婴玩具等等)都会列举众多网站链接,并且标明返利的比例。比如某化妆品网站的返利比例是10%,一般百货网站的返利率低一点,大概2%-5%。买家点击某网站商标,就会进入该网站的介绍页面,其中有促销信息,也有网友评论和晒单,然后通过返利网特殊链接通道转入B2C网站购物,结算付款后,用户在返利网的账户中再结算一次返利金额。这些返利金额可以累积取现,也可以直接换取洗发水、书等实物或者电信充值卡、网站礼品卡等虚拟数字卡。买家赚到了折扣金,商家让渡利润做了有效推广,而返利网本身则靠赚取推广佣金维持生存,这是个三赢的模式。

  返利网站确实能为网店带去消费流量,但由于用户的趋利特性,势必会产生网店的老会员流失到返利网的状况,引起利益矛盾。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样上网买件东西,有利可返总是好事。随着返利规模扩大,现在一些大型门户网站也开始做返利,比如QQ返利和网易返现,纷纷争抢这一块市场份额。

  从代购到直购

  “淘便宜货”的兴趣不以职业差异、收入高低、物品价值不同而变化。1元钱的秒杀是“赚到”,200元的团购也是“赚到”,而1000元的代购同样也能省钱。

  代购主要针对进口商品,因为在国内不易买到,或者国内外同品牌同款式产品价格悬殊。目前的代购基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库存品代购,网店卖家从国外大量购入某个产品,转而做专业销售,淘宝上不少奶粉婴儿用品店都属此类。许多留学生、空姐等都在淘宝上开海外代购店。另一种形式是真正的海外代购,就是提供商品网站链接(商品直接来自外国网站,标的是美元、港币或者日币价格,并折合成人民币),买家看中什么,直接告诉代购中介,然后由代购中介从国外直接购买,帮消费者解决支付和语言障碍问题,并收取代购费和运费。随着人民币升值,代购越来越普遍,很多女生想要购买当季流行款式的名牌包包或者服饰,都会采用这种方法。代购价格要比高档商场里专卖店的价格便宜很多呢。

  代购用多了,有些潮人还是觉得不尽兴,因为一来还是要付不菲的代购费,二来毕竟不是要什么就能买什么,于是他们趋向于新模式——直购。这是通过一种专门的物流网站来实现的,这些网站会提供顾客专属的海外地址(类似邮政信箱)。买家可以随意选购任何海外网站上的货品(比如EBay、亚马逊),拍下付款,然后让网站把货品送往那个海外地址。这个物流网站再把货品送到中国的消费者手中。唯一要收的仅是邮费。这好比你就住在国外,什么东西都能买,还不怕山寨货,真正实现了“购物无国界”的预言。

  小凡一直是直购的热衷者,但是最近她有点烦,因为好几次她在外国网站上拍下商品,却不能完成支付,原因是网站不支持中国信用卡,“购物无国界”的梦想还是落空了。她的对策是准备去香港血拼时顺便办一张香港信用卡,以此解决支付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市场,海关规定从9月1日起,海外代购关税额将大幅提升,免税额将由现在的最高500元降至50元。这对于灰色渠道的代购、直购无疑敲响了警钟,也是对代购热衷者的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