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馆总代表:与700万人分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3:48:26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8日14:55  《环球》杂志

  美国馆总代表:与700万人分享

  费乐友(Jose H. Villarreal 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总代表)

  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结束,回想美国对这一历史性国际事件的参与,我觉得很是自豪。

  美国馆的故事开始于2009年2月,新当选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进行了她第一次的外访。在那次行程中,她参访了亚洲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听取了中国官员讲述美国参与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性时,希拉里决定接受挑战,使美国的参加成为现实。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美国的国会法禁止参与国际展览的美国馆使用政府资金。因此,预估建设、运行和维护美国馆的6100万美元必须通过赞助的方式来获取——这使美国馆成为真正的公私合作项目。如同希拉里在今年5月来此访问时说的那样,美国馆是美国政府和60多位赞助者之间的合约。这些赞助者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美国的各州市。

  我自己参与到美国馆这个项目里的时间,大约与希拉里国务卿在2009年初访问中国在同一时期。我当时到上海出差,导游问我是否知道为什么美国不参加世博会。这触动了我的神经。我问自己,“美国怎么可能不参与这一具有划时代和历史意义的国际事件呢?”当我回到德克萨斯州后,询问了一些政界人士,这一情况是否属实?这一询问使我无法置身事外。不久后,我就被指派为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总代表。

  2009年7月,我就任后不久,就签署了美国正式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协议,这使美国决策者和中国世博会及政府官员都松了一口气。美国是最后几个同意参加世博会的国家之一。我们几乎就不能参加了。但是,尽管如此,美国国家馆却是首批完成建设的场馆。我们的主题就是“拥抱挑战”,我们在这里庆祝这次世博会的精神:把人和国家聚到一起。

  2010年5月1日,我与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和总领事康碧翠以及美国市长代表们共同开启了美国馆。我们还有一个不能称之为秘密的武器:来自美国各地的会讲中国话的学生大使们。

  这160位美国馆学生大使代表着美国38个州和80多所大学,他们是我们在上海世博会上公共外交的重要部分。他们是许多中国人第一次遇见的美国人,对于我们的客人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的学生大使是美国国家馆每日迎接客人的脸面。他们不倦工作,用美国人的热情迎接游客。他们与中国人的日常交流超越了障碍,搭建了桥梁,培养了中美之间的互信。

  被网友们誉为“世博最美女孩”的卓玛求措在接受当地媒体访问时说,她最喜欢的场馆就是美国馆。我不断地听到中国人在参观美国馆后给予的肯定,以及深深的谢意。美国是为这些人建设场馆的,美国是为中国人才参加世博的,接到表示感谢的信件、照片等等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奖励和满足。

  作为美国馆总代表,我在世博期间有许多不同寻常的经历。第一次是4月底,我欢迎胡锦涛主席来到美国馆。不久后,在开幕式上,我与希拉里国务卿又一起参与了一场现场直播。

  从5月1日开放以来,我在上海体验了诸多愉快的时光。在5月底我主持了欢迎希拉里来访的活动。另外,还有来自我家乡——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市的代表团,也让我倍感自豪。我也访问了许多其他场馆,看看他们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精神。我还喜欢参加在美国馆举办的许多文化表演。

  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历就是游历中国,参观了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和成都的熊猫。旅行也使我与当地没有机会参观美国馆的大学生分享经验。

  对于美国参与上海世博会,我深感自豪。一路走来有许多挑战。但是,由于两国的合作关系,美国馆准时在5月1日开馆,并迎接了来自中国和世界的近700万名游客。我们迎接过国家元首、外交部长和各界名人,还有许多来自中国各省的官员——有一些甚至来过两到三回。

  在世博会快要结束时,我很高兴与来自中国和世界的近700万人分享美国人的精神——坚持不懈、社区建设和团队合作。

  世博培训师:一起走过的八年

  唐晓婷

  年轻的时候能做一点事儿,是幸福的;如果刚巧能赶上历史的某一个瞬间,一起亲历历史、鉴证历史,则平添一份幸运。

  我就是这样,从18岁到26岁,年轻时光中宝贵的8年,几乎都是转换着不同的角色,与世博一起走过。

  2002年3月,我还是一个高三的学生,作为浦东新区学生联合会主席,接待了世博局考察团一行,通过短短一天的参观和交流,向世博官员们介绍普通学生一天的生活。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官员们需要去考察高中生活。随着世博的临近,我愈加明白这份考察的意义。8年前的高中生,8年后的今天大多毕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的形象与他们的热忱,正是8年后世博得以成功圆满的重要基础。

  第一次,我感到了责任。于是,在高考筹备的紧张阶段,我毅然参与了此项接待。白天准备学业,熄灯以后,到楼道里整理资料,躺上床了安静了,就不断地自问自答,从不同的角度准备世博官员可能提问的角度。周汉民老师一句“要百问不倒”,成为那个时期我的努力目标。

  有时一个问题,想到了,又担心第二天醒来忘记,于是拿一支笔,一张纸,在漆黑的宿舍里记下来。第二天看到这一排歪歪扭扭的字,再去整理昨夜想到的问题。这着实培养了我一个好习惯:懂得良好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懂得凡事多准备。

  2005年,我又参加了“世博公关新星比赛”,让我开拓了视野,收获了朋友。公关比赛的选手都是来自各个高校的精英。有人说,太多优秀的人放在一起,不容易成朋友,但我觉得如果彼此都足够大器,则会是良好友谊的开始。经过这次大赛,我学到了不少公关策划的方法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我的不少“赛友”如今正奋战在世博的各个岗位,由于有以往的友谊,在世博园里,一句问候,一个电话,如春风化雨般就能解决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工作的效能。

  作为上海市礼仪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世博礼仪培训的课堂对我而言无疑是“战场”。面对每一期课堂上50名来自各个站点身经百战的站长们,无论年龄、阅历、级别、资历都在我之上,如何上好“志愿者文明礼仪课程”,在我看来不逊于此前的接待世博官员。

  我又开始秉承了8年前的接待所给予我的好习惯,不断地自问自答:我们的培训目标是什么?他们需要听到的是什么?我该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他们更能接受?每一个知识点我能找些实践的案例吗……

  作为2008年奥运赴京志愿者骨干,虽然年轻但奥运志愿服务的经历给了我启示,我或许更知道参观者的心态和可能问及的问题,在一些突发问题的解决上,奥运的经验或许同样有效。

  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我足足提前了2个小时,中午的时候捧着盒饭坐在门卫室里,“偷偷”地观察着出门吃饭的学员,多看看他们,了解他们,才能更好上好课。4.9分(满分5分)的学院课程评价,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它仿佛是一群慈祥的前辈在年轻人成长道路上的重重一记握手,告诉我:你行。

  从讲台上的西装革履中走出来,我换上了“白菜服”,到世博园体会一个普通志愿者的工作。16天和学生并肩的日子,让我和学生都颇为受用,让我们平和了许多。我们现行选拔的基础和体系使志愿者有比较高的个人素质,这当然是好事。然而,工作是平实的,有些甚至是枯燥重复的,不是秀才艺有能力就轻松过关的。这些工作教会我们平和与踏实,教会我们懂得与团队合作,教会我们这些“80后”“90后”如何成长,教会我们关心和谦让。当然,它也把我们从“志愿者=优秀青年”的光环里拉回来,踏踏实实地做事,勤勤恳恳地服务。

  回想世博的日子,我总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即便有时不可否认地会累,会感到辛苦,但我深知在我们身边,还有人付出了更多。一次我主持园区志愿者交接仪式,听到了我校参与旗船掌舵的志愿者们的故事。他们在寒冷的浦江水中,一泡就是一天,为了不阻碍船通行,都是半夜训练。那些淳朴的男孩子,不善言辞,却兢兢业业。那个瞬间,我站在他们身边,眼眶充满泪,心底充满感动。

  回想与世博一起走过的8年,这种感觉很微妙。我记得一位徒步穿越撒哈拉的旅人,当他走出沙漠,无数人给他赞誉时,他却转身向着沙漠的方向,跪地感谢。感谢大自然宽容了他的冒犯。

  因此,如今每每听到别人对我说“你瘦了,黑了,你辛苦了”,心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其实我总觉得,不该接收这些“心疼”,是我应该感谢,感谢在我还年轻的时候,能培养习惯,收获朋友,锻炼能力,提高自信,走向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