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好书的背后——我所了解的金观涛、刘青峰(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9:37:04
那些好书的背后——我所了解的金观涛、刘青峰(2)
张毅分享   聚友网
  开心网
  人人网
  新浪微博网
  豆瓣网
  白社会
  若邻网
搜狐微博
  转发本文
    2010-08-30 10:23共有1条评论订阅大 中 小
 1  |  2 看完书,只能感慨:这种方法只有理科出身的才能想得出来,处理文科这种含混模糊的理论实在有石破天惊之妙。其意义不啻于牛顿力学对物理学的影响。
刘青峰曾经感叹金观涛的兴趣变化之快,让人瞠目结舌。而我一开始也只是以为他的兴趣广泛而已,2004年以后,当我沿着国内再版的《系统的哲学》、《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继续往上找的时候,才发现,的确是让人吃惊地牙都要掉了。从数学的群论、量子物理学、控制论到中医理论、大脑研究,金观涛都做出了极为精到的研究,甚至1997年还跟司徒立出了一本讨论“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的书,讨论美术史变迁的内在思想原因,并指出了艺术创作的评判标准。这简直要让文艺批评家都失业!
如同《观念史研究》在香港首版只印了500本一样,他们的读者也越来越少,这跟他们八十年代一纸风行的状况,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由于是学术论文,因而基本上只是在几个专家之间传阅。这与他们积极入世的初衷完全是南辕北辙。所以2009年,当金老师在《历史的巨镜——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一书后记中悲壮地写到“为了坚持而坚持”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世界变化真是让人琢磨不透。他们虽然在做学术研究,但其目的其实还是试图找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虽然从2002年开始通信,但是由于金观涛、刘青峰一直在香港,我一直在大陆,所以也没有机会见面。甚至还中断通信达四年之久。刘青峰老师甚至以为就此失去联系了。当我把读书心得发给刘老师的时候,她说这就像古代的以文会友——这个“会”,更像是“神交”。
真正的会面是在2009年。
见到盼望已久的刘青峰老师是在北京。可惜金老师在杭州讲课,没能一起来。我们的车在刘老师家附近等着,远远的,就看到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中年女士走了过来,同行的朋友急忙招手。这就是一直期待的刘老师么?真让我有点不敢相信!我赶快下车,迎了过去。
刘老师一见面就亲切的说:金老师让我代他向你们问好呢!说得我颇有些受宠若惊。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读者,竟然能让金老师惦记,可不是一般幸运!然后健谈的刘老师就开始眉飞色舞地讲他们的儿子整天不上课弹吉他练节奏的故事,以及她自己如何做雕塑的故事——她拿家里的宠物狗做模型来颠覆经典雕塑,不止做了个狗的“大卫”,还做了狗的“掷铁饼者”——一边说,还一边摆出短腿狗的姿势……最好玩的是金老师运动神经不发达,不会游泳。我反驳说:金老师当年在北大因为陷入黑格尔的辩证法悖论无法解决,借游泳来使自己疲惫不堪!刘老师摇摇手说:“哪里有,他不过是在水里泡着而已!”
跟这么可爱的刘老师一起吃饭能不愉快么?你一点都感觉不到那种将老或已老的心态,似乎还是当年那个22、3岁的“真真”!而不像一个已经过了耳顺之年的老人。
刘老师当年是北大中文系的才女,写了本小说《公开的情书》。文革时期凭手抄本就红遍大江南北,80年代还出版了单行本。原型就是她和金老师的爱情故事。“真真”就是小说里象水晶一样晶莹剔透的女主角。
最令人吃惊的是那天秀气的刘老师还跟我们喝酒,据她自己说至今没有喝醉过。吓得我们几个壮小伙子都不敢跟她拼酒。最后刘老师悬赏一千块,赌我们不可能让“绝对理性”的金老师喝酒。
一般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不过金老师家反了过来:金老师主内,管钱,负责做饭;刘老师则做雕塑,在外面张罗各种事情。呵呵,真是让人牙都惊掉了的组合!看着刘老师这么乐观、幸福,让人不禁神思,羡慕这对神仙眷侣。
见到金老师,则要等到我们一大帮人去杭州听课——我们自称“北京代表团”。朋友打电话过来说金老师在专家楼和学生聊天,让我们过去。于是我们几个赶紧往专家楼跑。一进去,就看到几个人坐在那聊天,虽然没有见过,但是可以肯定,正对着我们,头发有些斑白的就是金老师!等了这么多年,突然见到“真身”还是让我有些不敢相信。
金老师似乎很喜欢和我们这些年轻人在一起,特别喜欢学生问问题。也许对于他来说,这才是“活着”的时候。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他们的研究范围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比如量子的力学,比如分子的特性,或者法律的起源,或者经济的动向……他们的研究目的往往是在本专业达到顶峰。而金老师似乎还是一个古代的儒生,他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经世致用,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他来说,如果这些研究没有人看,没有对社会起到作用,那么就是废纸一堆。所以当他们的书只印500本的时候,当他们的文章只是在几个专家中传阅的时候,我相信他是很迷茫的:我们这样坚持到底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得到学术界的好评么?就是为了拿一个头衔么?……在大多数高校教师写书只是为了一个教授职位的时候,在更多博士硕士论文只是为了放进故纸堆的时候,他似乎更在意他的这些思想是否能对社会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当然不是说他不在意学术界的评论,也不是说他不在乎专家的评价,而是说这些专业领域的认可不是最重要的。
在金老师宏大视野的历史研究背后,是对社会思潮的热切关注。只是他看得更深,比如为什么当今社会出现传统儒家文化的热潮?他跟八十年代的思潮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变化?这种变化的深层思想变迁机制是什么?我们如何能指引这种思潮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在香港那样贫瘠的文化沙漠中呆了这么多年以后,在他以为没有读者存在的时候,竟然有这么多人来听他的讲座,问他问题,可想而知,他是多么高兴了!所以当我问的问题被其他事情打断后,他还会惦记着回来继续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对于他来说: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我曾经问大师兄,你怎么会拜金老师为师的?他说,哪里是我要拜,是他要收我做弟子的!那还是2004年,因为东南亚海啸,我们没去成布吉岛,在香港滞留,就住金老师家里。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金观涛是谁。就是在一起胡侃聊天辩论,金老师惊讶我的见解,说:你应该做我学生。回来一看金老师的书,发现的确只有他能做我的老师。
我以为只是个别这样,结果发现,金老师“强收徒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88年,学者刘擎跟金老师对谈现代化的问题,也被收了一次(收徒事见于《当代青年研究》杂志1989年第1期,刘擎文章《现代化,挣脱魔咒的解放——金观涛教授谈话录》——作者注)。从文章中来看,刘擎被当时只有41岁的金老师收徒有点“愤愤不平”。看来金老师见到青年才俊就生“觊觎”之心渊源久矣,甚至有时候对方都不是青年了。
不过作为徒弟来说,被金老师请吃饭就不好了。既然都已经受教了,已然是重大收获,更不能再让金老师破费了。而且“嚣张”到刘老师来北京也要请我们吃饭,作为地主而且又是学生,这当然被我们强力阻止了。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时刘老师腰痛,坐一会都受不了,还依然坚持着跟我们见面。
席间谈笑风生,一如平常【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http://www.eeo.com.cn/bookreview/bjtj/2010/08/11/177936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