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55:19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品质作者:江苏省天一中学 肖明 点击数:683 日期:2009年02月16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品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课改的认识也从形式到本质不断的发生着转变。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出学科特点,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结合学科特点,依照科学的思维规律对学生进行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科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全面、独立、深刻、灵活的分析问题,并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稳定的思维习惯。下面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科思维进行探讨说明。一、结合综合性,培养整体性思维和联系性思维综合性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不能简单认为是各要素功能的总和,而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体性,因此要全面地分析问题。1、培养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也就是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地理环境各要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要全面而细致地考虑地理要素,不仅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还要考虑各要素的细节;不仅考虑地理现象形成的本质,还要考虑与之有关的各地理要素。当然整体性思维得具备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从地理环境不同的角度和不同联系去思考问题,从而避免思维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如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时,首先建立环境问题一般的分析模式,一什么是环境问题,二为什么会产生环境问题,三环境问题带来哪些影响,四应采取哪些措施。其次对这些角度进行全面深化,可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从正面和负面方面分析其影响,可从观念和实践、预防和逆转等角度分析其措施,再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除此以外,人文地理中的区位条件(有利、不利)、区位选择(经济、社会、环境)及产生效益(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同样也应使学生建立这种综合的全面的思维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加快,提高分析能力。2、培养联系性思维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要通过知识联系,建立思维线索,有方向的分析地理现象和原理。重因果重规律的地理知识,可建立纵向联系,从因推到果或从果追溯原因。如人类活动中,大量使用含碳化石燃料会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过度的砍伐森林使之平衡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会引起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表层海水热膨胀,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影响世界各地的水循环等,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重区域的人文地理,可建立横向联系,进行多角度思维,如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在其海陆分布、地形、温度、降水、水文、植被等一系列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下形成的。地理知识的学习,根据其特点还可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热点等。实际运用中,整体性思维和联系性思维常常是一起运用的,只有这样才能结合综合性更全面地学好地理知识。二、结合区域性,培养比较性思维区域性,一方面是指区域内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指各个地区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区域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状况。单个区域内部,常用整体性和联系性思维分析问题,而区域地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区域地理更要培养比较性思维。结合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地理的学习来运用比较性思维。1、运用类比,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地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可以联系松嫩平原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和矿产资源条件进行对比、归纳两地地理环境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通过类比总结本区的优势和劣势条件,为区域发展方向提供基础。类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运用的方法,可使学生同已知的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建立联系进行比较,可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个性和共性。2、运用自比,分析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土质黏重,稠密水系的阻隔及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低下,耕作业发展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克服了历史上的不利因素,使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此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较低,耕地破碎,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农业地位下降。未来的农业发展结合本区特点,粮食生产要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结构应加大经济作物的比重。通过对本区域地理条件不同的历史阶段状况的自我比较,可以揭示其历史发展阶段的各个异同点,分析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从而形成相应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新课程理念中,区域地理的具体知识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比较方法、培养比较性思维,使学生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地理知识的思维方法迁移到其它区域上,从而举一反三。三、结合时空性,培养发展性思维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现象的形成,往往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常常结合历史发展过程和空间变化特点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性思维。如非洲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喜玛拉雅山分布于世界各地,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孤立的,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它们是由联系的。根据地壳板块理论,由于板块漂移,上述的六种分布是海洋产生与灭亡的六个发展阶段(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残余期和消亡期)在各地的不同表现。并且还由此由可以模拟出亿万年以后的海陆分布。如,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从地质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时期、近代、当前等不同时间尺度去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见运用发展性思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析也能从时间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把空间的现象放到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如有关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的知识,在关注空间特点的同时,一方面要分析某地区、某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特点差异,另一方面要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因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提供发展的方向和应避开的弯路,只有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才能预测未来。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间,因此结合地理的时间和空间特点,不断的运用发展性思维,能更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好地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科性思维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结合学科特点,针对性的、有效的、反复的思维训练才能更好的培养地理思维品质,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