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如何内外兼修塑造国家形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3:18:00
2010年11月29日 09:43:53  来源: 半月谈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继2009年年底中国商务部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推出30秒“中国制造”广告之后,首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即将推出。据报道,新的宣传片中,除了在时长数十秒的《人物篇》中以名人打造中国形象外,更加令人关注的是时长15分钟的专题片,这个命名为《角度篇》的专题片将以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半月谈》2010年第22期)

打工子弟小学入镜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如何在全球化和资讯发达的时代,展示客观而全面的中国形象,并使之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当对海外受众有所了解。
由外而内,了解海外受众特点
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外部世界通过各种公共媒介的解读,产生的有关中国的某些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论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种深受认识主体主观因素影响的结果。
具体而言,这种主观因素包括建构者的主观目的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万千世界,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相互交错,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存在多面性并不令人惊讶。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些不同形象的塑造者自身的政治考量和文化背景。例如,一些西方媒体对与其不同的政治和文明体系持明显的批评或敌对的态度,这在某种程度影响了它们对中国的看法。最近一项对西方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读卖新闻》等)有关中国形象的分析表明,它们对中国政府的报道大都以负面为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们与中国存在政治理念上的深刻鸿沟。而西方媒体相对独立的特征进一步强化了其对本国政府(包括本国的民选政府)的批评倾向。
同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美国学者哈罗德 ·伊萨克斯在其有关美国人对中国和印度认识的论著《亚洲的形象》一书中指出:“所有的形象都是通过它们被观察的方式得以形成,与背景、时间、角度、光线、距离都有关联。” 在20世纪,中国曾先后作为有吸引力的民族、崛起的英雄、苏醒的龙等不同的形象出现在美国的媒体中,它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比如二战时期,作为盟友,中国的抗日形象曾获得美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当中国的综合国力整体提升,中美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时,美国的媒体和民间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在美国经济衰退和失业率高涨的时期,中国成为其转移国内问题的一个途径。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论调,包括把美国的失业问题与人民币汇率和贸易逆差相连的看法。
搜索更多国家形象 认识主体 的新闻
专访德国展区总代表:德国馆尽显国家形象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