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01:15
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 [图片]
  • 分享
  • 转载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转载自 重生的老鹰 2010年10月27日 17:41 阅读(3) 评论(1) 分类:禅

  • 举报
  • 字体:中▼

 

           诸位善知识,非常欢喜,应广州市软件行业协会和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的邀请,又有缘分与诸位善知识共同来探讨禅的智慧。此次的讲题是按照主办方出的题目,叫做“与心对话,禅悟人生”。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他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他的朋友就问他:“为什么你总是作这么哀伤的音乐呢?”舒伯特抬起头来,问:“你可知道哪一首是欢乐的音乐呢?” 是啊,一般的人返观一生,如果没有领悟到禅的智慧,就会觉得在这万丈红尘之中,生命的欢乐之歌究竟在哪里呢?哪怕贵为帝王,威赫一生,到头来却哀叹:“可怜生在帝王家。”南唐后主李煜也感叹说:“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更不要说弱小无依的普通人了。人生更如浪卷浮萍,漂泊不定。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似苏轼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难道我们的生命只能被命运的鞭子驱赶,在无穷无尽的生死苦海之中、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压力之中漂泊吗?正如李煜所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如果没有得到禅的智慧滋润,人们往往都会感叹:难道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的少年壮志在岁月之中风化吗?所以,一位古德说:“如果没有得闻佛法,且对禅的智慧没有领悟,对世间万事万物仍有执著心,看不破、放不下,那么生命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惩罚。” 唯有佛陀以广大、圆满、清净的大智慧开示我们,才能解决这一切的灾难、烦恼和痛苦。佛陀说:“息心就是息灾”。痛苦来自于我们的无知,去强求违反自然规律、宇宙真理的事物。宇宙的实相本来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一直都刹那刹那变化不已,没有一刻停息。但凡夫众生因为我执的缘故,从小我的立场、小我的短期利益来考虑,往往会生起一个妄想心:希望美好的事物能长存,不好的事情不要降临自己身上。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不可能事事如己意。因而产生了种种烦恼、痛苦,根源都是执著。 人烦恼痛苦的原因根本就是有“自我”的观念。佛法中讲有人我执和法我执。而又不能真正明白身心内外的一切都不可能永远不变。所以,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崇高必堕落。”如果我们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妄念,而成就永恒的喜乐。实质上所有的禅法都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生命、生死、生活。 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但生命所显露出来的相,一定会有生灭去来的无常变化。而生命的作用则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身心活动中。所以,生命是体,生死是相,生活是用。我们要能将禅的智慧和慈悲落实在生活之中来超越生死的现相,进而圆满生命的本体,见性成佛。 事实上,抓住心就抓住一切;平息心就平息一切;掌握心就掌握世界。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有个开示:“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如果我们不知道心是万法的本源,无论作善事还是作恶事,最后善恶行都会让我们在善恶二界之中流转,仍旧不能出离。 每个人都能通过“与心对话,禅悟人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学习正确的生活方式,践行正确的修行方法,而达到令苦不再生起的安祥、喜悦的境地。这种永恒、安祥、喜悦的境地称之为“智慧的彼岸”。 此次分三部分来探讨,并向诸位请益。 第一部分心是什么?我们既然要与心对话,首先要明白心是什么;第二部分怎样与心对话;第三部分禅悟人生。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禅的智慧,启悟人生的无限本地风光,开启我们自性的功德宝藏。   一、心是什么?   达摩祖师《破相论》中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们要真正了解、开启了这颗心,就不必向外去求佛了。为什么?自心是佛。从本性上说,我们与佛无二无别。了知三界空无物,就能了知有形的叫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无形的是贪、瞋、痴。凡夫众生有贪瞋痴之故,一直在三界里流转,不得出离。“若欲求佛但求心”,我们如果念念回归到真如自性,当下这一念就是佛。那么心到底是什么? 我分三个层次来说:第一层次是凡夫的状态;第二层次是唯识家的观点;第三层次是从禅的角度透彻地说心。   (一)、凡夫的状态   凡夫众生以六尘缘影的妄心,第六意识为心,迷真逐妄。迷失真心,追逐妄尘。第六意识不断追逐外在的事物,于是他的心就被外在的事物所控制。世间大部分人都以外在价值来肯定自己的内心。很多人肯定自我价值的标准是“我现在在开什么牌子的车子”、“我住什么样的房子、别墅”或者“我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等等,互相之间有一种比较,一种攀比。因为内心很空虚,不了解什么是真心,所以迷失了,只好依靠对外在事物的占有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用外在事物来肯定自己的价值时,他必须不断地去追求这些外在的事物。常常要跟人家比较,每天都活在压力和痛苦中,现在说的“房奴”等等都是这样。并且,他内在的感受、思惟,也都随着外在事物的起伏而变化,永远不得安宁。内被欲望所驱使,外被声色六尘所诱惑,心被外在的事物所俘虏而得不到解脱。 禅师已经打开了真心的无尽宝藏,不需要追求外在的事物来肯定自我的价值。如禅门里“良宽禅师送明月”的公案。良宽禅师在一座山脚下,搭了个小茅棚,生活过得很简单,衣服都没有多一件。一天傍晚,禅师到外面经行,一个小偷光顾了他的茅棚,翻来翻去发现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这时,良宽禅师从外面经行回来,刚好撞到小偷。马上把自己的上衣取下来,叠好,双手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好意思,我这里没什么东西。但也不该让你空手而归,这件衣服你带走吧。”小偷从没遇到过如此的事情,不晓得怎么办!接到手里仓皇而逃。禅师就光着膀子在月光下打坐,心里感叹: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一轮明月也送给他。第二天早上,禅师把茅棚的门一打开,发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门槛上。禅师这轮明月已经送给小偷,让他内心升华了。   (二)、唯识家的观点   唯识宗为破凡夫的人我执、法我执,破掉妄执的整体观念,会说“八识心王法”、“五十一个心所法”等等。有一偈云:“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把账开。”这很通俗把八识心王归纳起来。不单单有平时世间所说的眼、耳、鼻、舌、身识,第六意识,还有第七末那识,更进一步有第八阿赖耶识。 “八个兄弟共一胎”指八识心王。 “一个伶俐”指第七末那识,末那识也称我执识。伶俐并不是很有智慧,而是我见很重。末那识一直妄执第八阿赖识的见分为我——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恒审思量我相随”,是我见很重,认为“我”永远是对的,把本性的智慧转化为一种执著。我们为什么会有人我执、法我执?会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是由于第七识我执识的缘故。把本有的智慧转化为一种坚固的执著,从而产生了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 “一个呆”指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恒而非审。只有接受的能力,不管什么种子,善、恶、无记都统统接受,但没有审查分别的能力。 “五个门前做买卖”。指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它们与五俱意识一起,就像做买卖,好的买进来,不好的踢出去。前五识跟五俱意识一起,对顺境生贪爱,好像买进来一样;对逆境产生排斥,好像卖出去一样。 “一个在家把账开”。指第六意识。它除了不能圆真心之外,分别能力是非常强的,好像会计做账一样,非常精细、准确。 唯识宗修心的方法是转识成智,即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转第六意识的分别为不分别,转第七末那识的执著为不执著。其实下手的功夫就应该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我们随逐欲望,希望得到满足。但随逐欲望,只会导致不满足,使我们一直遭受六道轮回的苦。像飞蛾飞到熔化的蜡中,像苍蝇困在蜘蛛网中,像蚂蚁陷在蜜糖中一样。如果一直去追求欲望的满足,永远都是不满足。不随逐欲望就是修行,放下我执,不分别、不执著,由此带来的安祥,能引导我们达到快乐无忧的圆满成佛境界。 底下有个马车图,也是说明这个。马车代表每个人的命,有些人过去种的因很好,命就很好,一出生就在钟鸣鼎食之家,有些人生下来环境很差,好像北方的那种独轮车。马车所走过的道路就是运,人生有时走在康庄大道上,有时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命运一直在起伏不定。马代表意识,驾车的马夫代表末那识,坐在马车上的主人代表阿赖耶识。 平时我们以为有自由,意识怎么思考,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但事实上不是。弗洛伊德有个研究:我们的显意识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都是潜意识。意识层面就正如你问这匹马:“你能决定去哪里吗?能决定去的目的地吗?马说:“可以。我想往哪个方向走,我走起来,马车就动了。”但你再问它:“你为什么会向左边转弯呢”?马会说:“因为我觉得左边的绳子动了一下,左边的脸紧,所以就向左转了。”实际上当然是马车夫在驾驭。但马车夫也不能决定,坐在后面的主人才是决定者。他决定去北京,车就会往北京开,等等。关于这些《八识规矩颂学记》中有详细的解说。   (三)、禅的角度   更进一步说到禅,禅的智慧是直指每个人不生不灭的真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即心成智。唯识宗是转识成智,禅宗是即心成智。领悟禅的智慧,就拥有了开启自性宝藏的钥匙,从此放下有限,拥有无限;放下生灭,进入不生不灭;放下有量,进入无量。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永远与智慧和快乐相伴。这是通过禅的智慧开启我们的真心。 公元四世纪的南印度有个小国家香至国,(那时的印度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分裂为很多小国家。)国王非常虔诚地信仰佛法。一天,他专程迎请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到王宫应供、说法,并将国家历代相传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供养给尊者。尊者拿起珍珠,询问香至国以聪慧敏捷著称的三位王子。先问大王子:“世间还有比这颗珍珠更珍贵的珍宝吗?”大王子答:“这颗珍珠是价值连城,最珍贵的珍宝,世间再没有比它更珍贵的珍宝了。”再问二王子,也是如此回答。问最小的三王子时,三王子说:“这颗珍珠虽是传国之宝,价值连城,但它不是最珍贵的,最珍贵的珍宝是人内心的智慧。”内心的智慧开启了,不但能照亮世界,更能转迷成悟,照亮自己的心,乃至于圆满成佛,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令一切众生都得解脱。 那么,怎样运用禅的智慧,像达摩祖师那样,开启内心的无尽宝藏呢?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怎样与心对话?   二、怎样与心对话   我做两条平行线来讲怎样与心对话:一条是东方的禅的智慧,另一条是西方的心理学。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直至以后出现的格式塔法、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等等,都是探索心灵奥秘的方法。 怎样与心对话,分五个方面: (一)、东西方探索心灵奥秘的两条平行之道——禅与精神分析 生命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生活是人与社会的对话,生态是人与大自然的对话。倘若我们不能与心对话,不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那么一切善的德行或者所造的恶业,终将累积为业报,在善恶二界之中轮回流转,难以出离。不是说你一直做善事就能超出三界,做善事只是不断地增长你的人天福报,让你在善道之中而已。但它号为“三世怨”——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意为你的福报很好,但人迷失了,造的恶业更大,再出头就在恶道之中,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怎样与心对话,探索心灵世界的奥秘呢?有些人喜欢去旅游,可能欧洲、美洲、澳洲……到处都去过了,但有个地方没去旅游过。什么地方?心灵世界。今天就到心灵世界先旅游、观光一番,后续就知道修心的道路了。 禅是东方文化探索心灵奥秘的大智慧,精神分析是西方文化探索心灵奥秘的智慧。从开悟的终极境界来看,禅的悟境比精神分析的治愈状态要高出很多。但精神分析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对于禅的修炼也有价值。因为精神分析对潜意识的探索,它把内在的规律性揭示出来,能对刚刚入门的禅修者提供清晰的心灵导引,从而防止“假悟”。有些人迷迷糊糊,以为自己悟了,其实不是真悟,往往会流落到“口头禅”、“狂禅”。 我先从神秀禅师和惠能禅师的两首偈子谈起。公元660年,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禅师,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决定在弟子中选择一个堪受正法的法器,把祖师的衣钵传给他。就让门下的弟子都作偈子来阐明自己对佛法的领悟。神秀大师的呈心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把佛法的精要都概括在其中。所有的佛法都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身是菩提树”:指我们要持戒来修身。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棵菩提树,以戒修身,就能身得清净,所以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是以定来修心,把我们平时散乱的心通过修习禅定让它静定下来,好像一面明镜能照天照地。这就是以定修心,心得明净光洁,所以心如明镜台。 接下来两句讲慧无漏学。持戒修定都需要智慧的观照,才能日新又新,故“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归纳起来,神秀禅师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一棵菩提树,我们本具清净佛性,像镜子一样光明皎洁。我们要经常用佛法的镜子返照,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要让心惹上一点点尘埃。此偈浓缩了戒定慧三无漏学。 这当然是渐修的如来禅法,与此相通的西方精神分析也采用时时勤拂拭的渐修功夫。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没有达到“空”的层面,他是发现了个体潜意识的奥秘。此前我们对于心的认识,停在意识的层面,但从他开始更进一步挖掘潜意识,并且潜意识占绝大部分。他的研究工作就是在潜意识的深层寻找心灵的菩提树和明镜台。 弗洛伊德的菩提树是他提出的“性本能”。他的明镜台是他提出的潜意识结构。他认为个体潜意识加上个体显意识,就是意识域的全体。而尘埃就是他提出的压抑,他认为只要把患者的无意识揭露到意识层面,消除了压抑,患者心理的障碍与疾病就能被治愈。 弗洛伊德有他自身的体验。他很怕乘火车,一坐火车就恐惧,可一直不晓得自己为什么怕乘火车。他的精神分析要求患者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一直往童年去追溯。把人从出生直到现在,在潜意识的阴沟里积淀的尘埃通通清除出来。他向童年的记忆追溯时,回忆起自己很小的时侯一次坐火车旅行,那次车站的煤气着火了,十分恐怖,他的潜意识中留下一个烙印。把它清出来后,恐惧心就消除了。在精神分析这个层面,认为我们有些特定的习气、莫名的恐惧等等,其实都与个体潜意识有关。 用精神分析法揭露潜意识,并将其推至极端。当我们能完全了解潜意识,把所有潜意识阴沟里的尘埃通通清除时,心中就透明没有阴影,这也可以成为走向开悟的一种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推到个体潜意识的童年部分,他的学生荣格则推至集体潜意识。弗洛伊德是“扫垃圾”的工作,荣格就更透彻一些,他认为根本就没有垃圾,如惠能祖师所说“本来无一物”。我们认为各种各样的情结、心结是垃圾,垃圾便存在。反之,垃圾就消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