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在哪儿腐败啊?”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49:36
“喂,你在哪儿腐败啊?”

[名家专栏]郎遥远:2010最强问候语:“喂,你在哪里腐败啊?”

乍闻此言,网友也许会以为是检察院反贪局在审讯贪官。不是。这是我近段时间三次听到的电话问候,也许是2010年度最ING最给力的问候语。


第一次在沈阳,饭桌上谈及一件事,一个朋友说打电话问问他交情贼铁的主管副厅长。他拨通手机,大大咧咧地问候:“喂,大哥,在哪儿腐败啊?”


第二次在青岛,想请一位局长吃饭。负责召集的朋友和局长很熟悉,拨通手机,开门见山一句:“喂,兄弟,在哪儿腐败啊?”


第三次在杭州,一帮朋友在西湖边茶馆喝茶。聊到一个地产项目的筹备进展时,开发商朋友拨通手机,亲密地问候项目分管市长:“喂,领导,在哪儿腐败啊?”


从北到南,“在哪儿腐败啊”成了上流社会的戏谑问候语。我初听一惊,心想这样问候对领导太不恭了吧?复听一诧,礼仪之邦的山东也这样问候?再听一怔,“腐败”莫非已经成了一个当今社会流行的褒义词?


从中国原始社会最早问候“无它乎(你没有被蛇咬着吧)”,到奴隶社会问候“无恙乎(平安无事吧)”,再到千年封建社会的问候“你吃了吧?”问候语在人们语言交流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人数最广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素质提高,对外交往频繁,国外的问候语如“Hello”、“Hi”、“您好”、“早上好”、“晚安”开始广被人们使用。在市场经济时代,朋友见面问一声“在哪里发财”或“上什么项目了”,和现实生活相映成趣。而今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思想观点个性化,生活方式多元化,见面问候也更加随兴所至。大款相见:你“离”了吗?市民相见:你“搬”了吗?网虫相见:你“上”了吗?彩民相见:你“中”了吗?股民相见:你“涨”了吗?官员相见:你提拔了吗?大老板相见:你拿地了吗?小老板相见:贷款下来没?教授相见:课题批了没?毕业生相见:工作找到没?各色人等,各种问候。


语言是社会的镜像,问候语作为一种演变着的符号表征,深刻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折射出社会时局与文化心态的变化,形象诠释社会的热点和民众的聚焦。不难看出,问候语虽然在形式上很简短,却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活特征。其变化发展,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


但没想到,2010年度中国上流社会问候语,居然流行:“喂,你在哪儿腐败啊?”


惊诧发怔之余,不免陷入深思。为何民众万般痛恨的“腐败”一词,会如此堂皇地成为上流社会一种风趣的口头禅呢?


我想,第一因素是:颓废的“官场文化”已成为腐败的大染缸


《人民论坛》刊文指出,当下中国正悄然出现一股庸俗、消极、颓废的文化暗流,侵蚀着干部队伍的风气。诸如庸俗下流的“段子”文化、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敷衍塞责的“号子”文化、奢侈糜烂的“杯子”文化等。比中央批判的“三俗”文化还灿烂。


所谓“段子”文化,就是幽默、诙谐包装下的黄色笑话。从表面上看,段子只是一种私下传颂的笑话,而且风趣诙谐,皆大欢喜。实质上,“段子”文化是低俗文化的噪音。所谓“圈子”文化,就是权力、地位、名誉、关系、利益的结合体。圈子的弊端在于只讲小团结,不讲大团结;只讲圈内的利益,不顾圈外的利益;只信任圈内人,不信任圈外人。所谓“号子”文化,就是空头口号。上头一句话,下头就当成号子跟着喊,口号震天响,最终落实不到行动上来。文章成了“八股文”,千篇一律,空洞无物;会议成了“二传手”,层层因袭,装模作样。所谓“杯子”文化,就是白天捧茶杯,晚上捧酒杯,成天围着杯子转。“杯子”文化盛行,是某些官员生活形态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少数人沉湎酒肉,纵情声色,碌碌无为,游戏人生。此外,还有“裙子”文化盛行,十贪九色;“骰子”文化盛行,小赌成风;“票子”文化盛行,权力寻租,行贿受贿,卖官鬻爵;“面子”文化盛行,好大喜功;“条子”文化盛行,权大于法;“路子”文化盛行,关系织网……等等。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中国官场文化是孔子这句话的形象注解。


第二因素是:“腐败”已成为中国官员的生活方式。

何谓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下地干活、春种秋收、淳朴勤劳是农民生活方式。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按劳计酬、业余休闲、敬业爱岗是工人生活方式。研究学问、追求真理、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分子生活方式。


而中国官员生活方式则是,每天公款消费,吃喝玩乐,或接受权力寻租者和利益请托者的供奉伺候,收礼受贿。公款消费的名目越来越繁多,花样也越来越离奇。酒店、发廊、麻将室、桑拿房、KTV、高尔夫、境外赌博场,声色犬马之场所,处处可见官员生动活泼的身影。中国官场一年公款消费竟然将近九千亿之巨。贪污受贿的胆子越来越大,不管官职大小,动辄贪污几千万、上亿。为官一任,贪污几万已经是难得的清官了。公权力不仅要拿公款养肥自己,甚至还要夫贵妻荣,荫庇子弟。“抽烟基本靠送,喝酒基本靠供,工资基本不动”之民谚戏谑语,在如今官场已经OUT了。经手一事不贪,不办;一日无人吃请,难受。官员日子就这样在“腐败生活方式”中一页页翻过。


第三因素是:“腐败即合理”已成为一种无奈的社会认知。

在京城,天上人间之类奢华场所,让国人大开眼界。酒文化无比绚丽无比辉煌,CCTV广告投标年年被五粮液、茅台一掷数亿金“灌醉”。北京官场饭局常分小套餐、大套餐。小套餐是吃喝之后K歌,上万元消费稀松平常;大套餐是吃喝之后时尚运动、高级休闲、全套桑拿等系列活动,模特美女作陪,应有尽有,一夜下来起码消费几万十几万。北京各大宾馆酒店都设有贵宾包厢,甚至有所谓“首长包厢”,最低消费起步数万元。各大俱乐部,权贵穿梭,名流晃动,纸醉金迷。大员出席,不讲排场,不显其威;县官进京,不送大礼,不显其诚。已被国务院明令撤销的各市县驻京办,就是地方政府“跑部钱进”、迎来送往的腐败基地。连圣洁之地中央党校门口的崇学山庄,也成为各种势力投机钻营、公关在校进修高官的理想联络点。


在基层,自上而下约束权力的制度往往成强弩之末。在监督制度有名无实状态下,“腐败文化”无疑泛滥得更快、更广。而“腐败即合理”思维一旦形成气候,意味着做“清官”很可能会遭到孤立排挤,面临着要么“出局”要么被“同化”的命运抉择。一个官员腐败个案,往往牵出一大批,成为腐败“窝案”。“腐败文化”就像大染缸,其腐蚀与泛滥能力非常强。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公款奢侈浪费极为愤慨,而另一方面在一些官员眼中,公款挥霍浪费和吃请收礼受贿,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公款消费甚至披上制度化的外衣,美其名曰“职务消费”、“公务应酬”,成为一些部门和单位的日常运行方式。


在民间,虽然近年来民间反腐呼声日益高涨,但认为好不好与现实中“合不合理”其实是两回事。痛恨腐败的视角有两种:一是作为旁观者,与腐败者没有利益瓜葛,可以单纯从道德角度来评判;二是受害者,对权力腐败侵害社会公平公正深有所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在中国官场生态下,假如我们自己当官会怎样?假如我们自己遇上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是否希望能有“后门”可走?相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经不起这样的拷问。为什么官员手上的公章那么值钱?为什么礼品市场的生意那么兴旺?其中原因绝非偶然。官场的普遍腐败导致了民众的无奈、绝望和追崇。


泛滥于民间的“腐败即合理”思维,其实并非出于人类天然的价值判断,而是民众在长期实践中被动积累出来的办事“智慧”。因为不按照腐败官场的那套潜规则,就会成为现实中的吃亏者。这样的“智慧”久而久之,其中的道德评价因素就会慢慢地被剥离,“不合理”就会变成“合理”。民众变得更加“务实”,甚至由痛恨权力腐败转而羡慕权力,把“自己也能腐败”当成追求的目标。而“民间文化”对“官场文化”同样有反作用力,因为官员大多是从民众中来。两者互动,中国社会就堕入恶性循环的腐败深渊。


写此文时,又看到一则新闻。《河南日报》报道濮阳市委办公室欠酒店十三万元饭钱没有支付。媒体曝光后,濮阳市委办发函要求党报删稿,认为有损市委办形象,不利于党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想,小酒店要不是被欠得撑不下去,即将面临倒闭,就算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动你市委办的老虎屁股啊。呜呼,堂堂市委办厚颜暴强至此,夫复何言!单位形象是光彩照人还是丑陋不堪,从来都是自己塑造出来的。一个单位如此,大而广之,一个城市、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形象也是如此。


“喂,你在哪儿腐败啊?”


亲爱的网友,当你听到这句史上最牛的问候语,有何感想呢?如果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权力缺失孔武有力的监督,长此以往,下一句更牛的问候语又会是什么呢?

[名家专栏]郎遥远:2010最强问候语:“喂,你在哪里腐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