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各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32:58

                        这是我收集的有关红军军史的详尽资料。                        中国工农革命军 
    1928年8月21日, *** 中央在《中国 *** 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中提出,“建立工农的革命军,这种军队之中要有极广泛的政治工作及党代表制度”、随后,创建了以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为主体的工农革命军。这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由我党创立并领导的第一支人民军队。9月,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又将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工农义勇队、工人纠察队、一农民自卫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第1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辖三个团,共约5000人。另有一支邱国轩的军阀残余部队愿意和工农革命军一起行动称为第4团,9月初参加秋收起义。之后,在前委书记毛泽东同志率领下,经过三湾改编建立了部队中各级党组织,实行民主制度,初步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基础。10月下旬,进军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6月, ***   领导的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河南、陕西等省内许多地区起义的武装,多称工农革命军。他们在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立革命根据地,成为
*** 领导进行土地革命的骨干力量。1928年5月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5月25日,中国 *** 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此后,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称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经过艰苦卓绝地斗争,先后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11陕、陕甘、湘鄂ill黔等革命根据地,依靠群众,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及指挥方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红军发展迅猛达到30万人。红军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从1933年至1934年夏,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10日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实施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1月 *** 中央遵义会议后,工农红军在 *** 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战胜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走过了漫无边际的草地、沼泽,爬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历尽了人间的难以言传的无数艰难困苦,于同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陕北,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3万余人。抗日战争开始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坚持在琼崖地区进行革命斗争的红军游击队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
    红军总部成立的比较晚,1931年月,根据全苏大会决议及中央执行委员会命令,以朱德为主席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所有中华全国红色海陆空军完全集中统一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辖之下,1933年5月12日,中革军委奉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命令,决定在中革军委转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时,在前方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兼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由军委主席朱德兼总司令,周恩来兼总政治委员。直接指挥方面军各军团,各独立军和出发在作战地域及其前线附近红军、地方武装。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参加中革军委任军委副主席,并接替周恩来同志的红军总政委一职。
    在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总部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于1936年10月28日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各参战部队的行动。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11月初改由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刘伯承为参谋长(1937年2月25日改由左权担任),杨尚昆为总政治部主任。11月15日,中央军委给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发电指出:“一切具体布署及作战行动,各兵团首长绝对眼从前敌总指挥彭德怀之命令,军委及总部不直接指挥各兵团,以便适合情况不影响时机地战胜敌人。”这时红军总部仍以朱德为总司令,张国春为总政委。                        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 
    1930年3月18日,党中央给鄂豫皖边特并转红军31、32、33师师委及全体同志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赣等省首先胜利的工作准备,无疑的要把31、32、33师红军集中组织、统一指挥原则之下联系起来,将这三师编为红一军。”同年4月间,组成了党的鄂豫皖边区特委和红1军前敌委员会。会后,即组建了红1军军部,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兼前敌委员会书记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红31师同时改编为红1军第1师,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李荣桂。随后,前委留红1师在鄂东地区游击,军部东进皖西之商南,于南溪将红32师改编为红1军第2师.师长漆德伟.政治委员王培吾。5月间,军部率红2师东进皖西,与红33师在六安会合,从32师抽调两个团与33师合编为红1军第3师。师长周维炯,原师长张明改任3师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由张明暂代。另外,以原第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合编成红1军独立旅,廖业棋任旅长。全军三个师一个旅共2100余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1927年11月13日湖北黄麻暴动后,黄安、麻城两地农民自卫军于1927年11月18日在黄安成立了鄂东(工农)革命军。下辖第一路军与第二路军。序列如下:
    鄂东(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兼第一路军司令员:潘忠汝
    鄂东(工农)革命军党代表兼第一路军党代表:戴克敏
    鄂东(工农)革命军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军司令员:吴光浩
    第二路军党代表:刘文蔚    副司令员:王树声
    全军约300人,随后暴动失败,残部72人转移至湖北黄陂木兰山,并于1927年12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下辖三个大队。序列如下:  军长:吴光浩     党代表:戴克敏      参谋长:汪奠川
    1929年7月已转移至柴山堡的红七军改编为红军第十一军,下辖第三十一师,全师当时合计约120人。后于1929年5月9日成立了第三十二师,全师当时合计约200人,枪36支。序列如下:
    军长兼第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                     党代表兼第三十一师党代表:戴克敏
    参谋长兼第三十一师参谋长:汪奠川、曹学楷                        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 
     红2军是1930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将湘西红4军编为红军第2军.直到6月,湘西红4军才得到中央军委决定.红4军遂改称红2军。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辖第4师和一个警卫团,共人枪2000余。与此同时,红2军与鄂西之红6军共同组成红2军团。
    1928年1月在沔阳、石首发动年关起义失败后,贺龙等10来人活动至湖南桑植,由贺龙出面发动,于1918年3月组织了一只约3000人,枪约700支的武装,称工农革命军。序列如下: 司令员:贺龙   师长:贺锦斋
第一团团长:李云清      第二团团长:贺桂如
    1928年7月,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全军当时合计约1500人,下辖第一师以及两个大队,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参谋长:黄鳌
第一师   师长:贺锦斋  党代表:张一鸣    第一大队大队长:王炳南        第二大队大队长:贺桂如
    1929年2月,全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下辖第一路军,并于1929年6月成立了第二路军,当时全军合计约2000人。序列如下:军长:贺龙      党代表:恽代英(未到职)
第一路军(下辖第一中队,第二中队和特科大队)  指挥:王炳南   党代表:张一鸣
  第一中队   队长:贺炳南    党代表:汪毅夫       第二中队   队长:贺佩卿
  特科大队  大队长:陈宗瑜   党代表:徐锡如。
第二路军    指挥:覃甫臣     党代表:万涛
    1929年8月,红四军桑植整编,将大队改称团,中队改称营。下辖第一路军、第二路军、独立第二了旅和两个军属独立团,全军当时合计约4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第一路军(下辖第一团,第四团)  指挥:王炳南    党代表:张一鸣
  第一团   团长:贺桂如    党代表:龙在前         第四团    团长:陈宗瑜    党代表:覃甦
第二路军(下辖第十一团,第十二团) 指挥:覃甫臣  党代表:万涛
  第十一团团长:覃伯勋                            独立第二旅  旅长:谷志龙  党代表:汪毅夫
独立第二团     团长:文南甫   党代表:吴协仲      独立第五团  团长:伍琴甫
    1929年12月,增编第五路军,下辖第三十八团、第三十九团、第四十团和补充团共四个团,当时合计约有500人。其序列如下:
第五路军   指挥:陈连振   党代表:刘治武
    1930年7月7日,红四军改编为红二军,下辖第四师,与红六军于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军长贺龙兼任军团总指挥,军序列如下:军长:贺龙  政委:朱勉之     军医处处长:唐胡一
第四师(下辖第十团,第十一团,第十二团)师长:王炳南     政委:陈协平(陈叶平?) 参谋长:向鲁清
  第十团   团长:张一鸣,罗统一   政委:关风清,刘革非   第十一团 团长:覃甦 政委:汪毅夫,关风清
  第十二团 团长:吴虎城,吴玉堂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红二军番号取消
                  
    贺龙的部队开始时家族特色太重了,战斗力之差让人瞠目。贺的红四军第一战就差点全军覆没,参谋长黄螯,一师师长贺锦斋先后牺牲。与朱毛的红四军或是徐向前的红四军根本没法比。                        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 
    军史上同期有两个红3军,即赣西南红3军和湘鄂西红3军。
    赣西南红3军的前身为该地区之红6军。本来中央在整个扩大红军计划下,决议将赣西南2、3、4团红军及第1、2大队组织红军第3军,并决定以蔡申熙为军长。但是,在中央下达指示前两个月赣西南这几支武装已合编为第6军了,并由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委(后陈毅任政委),下辖1、2、30队。1930年4月26日,中央回信给总前委,指示红6军在湘鄂西已另立,赣西南红6军应仍改为第3军。7月,改称红3军,编入红一军团,黄公略仍任军长,8月由蔡会文任政委。
    湘鄂西红3军,其前身为红2军团。1930年10月冲央曾计划将全国红军重新编为7个军.湘鄂西的红
2军团被编为第3军。军长贺龙,代政委赤英。3军编有7、8两个师.7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8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7师下编19、20两团。19团团长覃苏,政委郑炽昌;20团团长罗统一,政委吴凤卿。8师下编23、24两团,23团团长赵炎,政委吴协仲;24团团长贾鸣钟,政委江毅夫。3军军部直辖一教导团,团长汤慕禹。全军共人枪5000左右。此外,段德昌所率9师亦属红3军编制,师长段德昌,全师共1000多人。红三军      1。黄公略红三军:
    1928年7月,江西吉安地区的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和第九纵队与水南、白沙的游击武装合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当时合计全团约1000人,枪约700支。序列如下:
    团长兼党代表:李文林     副团长:段月泉    政治处主任:曾炳春
    1928年11月,独立第二团部分部队与赣南的第十五纵队以及崇贤的游击武装合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当时合计全团约400人,枪约300支,序列如下:
    团长:段月泉,李韶九     党代表:金万邦
    1929年10月,罗炳辉所部于吉安起义,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同月,由独立第二团第一大队扩编而来的江西红军第三游击大队进一步扩编,成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团。序列如下:
    团长:刘铁超         党代表:罗万        参谋长:陈伯钧
    1929年冬,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率领45名干部前往赣南的永新,将永新、莲花、宁冈的游击武装合编为第三纵队。
    1930年初,第三纵队与江西红军的独立第二团,独立第三团,独立第四团和独立第五团合编为红六军,下辖第一旅(独立第二团、独立第三团合编)、第二旅(独立第四团、独立第五团合编)和第三纵队,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     党代表:刘士奇、陈毅       参谋长:曾昭汉       政治部主任:毛泽覃
第一旅旅长:柯武东     党代表:李文林        第二旅旅长:罗炳辉      党代表:曾炳春
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  党代表:刘作述
    1930年2月,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共同前敌委员会成立后,红六军进行了改编,下辖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   政委:陈毅,蔡会文         参谋长:周子昆,陈奇涵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毛泽覃
第一纵队(下辖第二支队、第三支队)
  纵队长兼第三支队支队长:柯武东  政委:李韶九   参谋长:陈伯钧
    第二支队支队长:周子昆   政委:文武             第三支队政委:李涛
第二纵队(下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
  纵队长:罗炳辉   政委:王如痴
    第四支队支队长:龙芝道    政委:王如痴         第五支队支队长:李天柱    政委:刘霞
第三纵队(下辖第七支队、第八支队、第九支队)
    纵队长:徐彦刚     政委:刘作述          第九支队支队长:李聚奎        政委:贺水光
    1930年6月,划归红一军团建制后,红六军新成立了军炮兵团和军教导团,军部领导人员也作了调整,此时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        代政委:毛泽覃        政治部主任:郭一清    参谋长兼军教导团团长:陈奇涵
第一纵队      纵队长:柯武东    政委:李涛    第二纵队      纵队长:罗炳辉    政委:戴奇
第三纵队      纵队长:徐彦刚    政委:刘作述
    1930年7月,红六军改称红三军,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    代政委:毛泽覃       政治部主任:郭一清       参谋长兼军教导团团长:陈奇涵
第一纵队     纵队长:柯武东      政委:李涛         第二纵队  纵队长:龙芝道   政委:戴奇
第三纵队     纵队长:徐彦刚      政委:刘作述
    1930年10月红三军增编了第三支队与第六支队,随后于10月9日进行改编,将纵队改称师、支队改称团、大队改称连,下辖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全军当时合计约5000人,枪约3000支。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周子昆,徐彦刚                   政委:蔡会文,高自立,葛耀山,朱瑞
    参谋长:陈奇涵,张锡龙  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曾日三  军委秘书长:郭实秋    军部副官长:郭天民
    军部军医处  处长:钱壮飞,姜齐贤    政委:杜平    军需处处长:范树德      军后方主任:钟光辉
    后方医院政委:王东生
第七师(下辖第十九团、第二十团、第二十一团)师长:周子昆,陈伯钧         政委:李涛,郭天民
   第十九团    团长:龙入云   政委:殷超,宋裕和   第二十团团长:姚金香  第二十一团团长:彭万龙
第八师(下辖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第二十四团)  师长:龙芝道,刘畴西,李聚奎
    政委:戴奇,王如痴  参谋长:钟声楼
第九师(下辖第二十五团、第二十六团、第二十七团)  师长:徐彦刚,刘雄武  政委:朱良才
    参谋长:李剑平,胡??
    第二十七团团长:李聚奎,周振国        政委:贺水光,旷文洪
    1932年12月,中革军委决定取消红三军军部,该红三军番号取消。      2。贺龙红三军:
    1931年三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下辖第七师(下辖第十九团和第二十团),第八师(下辖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第二十四团),第九师,教导第一师(后改称独立团),教导第二师。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政委:邓中夏,万涛      参谋长:孙德清      政治部主任:柳克明,郑炽昌,刘鸣先
    经理处处长:徐广才    卫生处处长:张典吾
第七师   师长:叶光吉(最初由孙德清兼任)  政委:李剑如,朱勉之,鲁易     政治部主任:孙之涛
  第十九团团长:覃苏        政委:郑炽昌   第二十团团长:李子奇  政委:吴凤卿
第八师  师长:王一鸣        政委:王鹤,谷志标           参谋长:胡慎己
  第二十二团团长:贾鸣钟    第二十三团团长:赵炎  政委:吴协仲       第二十四团政委:汪毅夫
第九师   师长:段德昌      政委:陈培荫
    1931年10月后,红三军撤消各师师部,改编部队为五个大团,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政委:夏曦       参谋长:唐赤英        政治部主任:艾逸之
    经理处处长:娄金山    卫生处处长:贺彪
    1931年12月,红三军部队重新编成,下辖第七师、第九师和独立团。1932年,独立团与鄂西独立团合并扩编为第八师,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参谋长:唐赤英    政治部主任:鲁易
    经理处处长:娄金山    卫生处处长:贺彪
    1933年2月,红三军进行整编,撤消第八师建制,改为下辖第七师、第九师和教导团
    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会师,成立总指挥部合编为红二军团,下辖第四师与第六师,该红三军番号取消。      3。彭德怀红三军
    1935年7月21日,红三军团改称红三军,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   政委:杨尚昆      参谋长:肖劲光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1935年8月8日,重新恢复红三军团番号,该红三军番号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 
    史有两支。
    一支是朱毛领导的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928年4月,南昌首义之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在井冈山会师。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朱毛两部合编为第四军”。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4军。
    按照湘南特委指定,4军由“朱任军长,毛任为《党代表,朱部编为第10师,毛部编为第*师,湘南各县农军编入两师中。朱兼10师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毛兼第*师师长,何挺颖任党代表;另立一教导大队,陈毅任大队长。”两个师下辖六个团:10师辖28团、29团、30团;11师辖31团、32团、33团。全军兵力约万人,枪三千。不久,成立红军12师,陈毅改任师长。5月底,由来阳、郴县、资兴、永兴的游击队编成的30团、33团相继回原地,井冈山之红4军只剩下军部和四个直辖团,即28团,团长王尔琢,党代表何长工;29团,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后叛变);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32团,团长袁文才,副团长王佐,党代表陈东日,全军共6000余人。
    在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红4军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剿”和“会剿”,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战例,积累了宝贵的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的经验。
    1929年1月,红4军主力下井冈山,在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部队改编为纵队,建立了政治部组织.先后有毛泽东、刘安恭、李任予、陈毅等担任军政治部主任。此后红4军同当地人民武装转战赣、闽、粤,粉碎“三省会剿”,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在福建上杭抗古田村,召开了中国*** 红军第4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系统地总结了红4军建党建军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1930年春,以红4军为基础,扩编为红军第三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在井冈山斗争中,继工农革命军第一次击退敌人“进剿”后,成功地击破敌第二次“进剿”。敌人第三次“进剿”中,红4军主力首先歼敌27师师部,尔后同宁冈的部队击破敌人“进剿”。随后,红4军主力在向永新急进途中,与敌79因遭遇,红28团即从正面发起攻击,第31团一个营向敌侧后迂回,经2小时激战,全歼该敌。继而,乘敌不备进攻永新城,再歼敌27师师部和27团1个营,击伤敌师长杨如轩。龙源口地区4个团仓皇向吉安撤退。此役,红4军以4个营兵力歼灭敌1个师部、l个团另1个营,胜利击破了赣敌第三次“进剿”。接着,以红4军为主力,成功地进行了第四次反“进剿”和井冈山根据地第一次、第二次反“会剿”和同红5军共同进行的第三次反“会剿”,创下了“大柏地战斗”,“长汀战斗”、“龙岩进攻战斗”等著名战役。还在进军闽西后进行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会剿”作战,出击粤东和在江西吉安之水南地区进行的著名“水南战役”等。
    另一支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红4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 4军。1928年3月上旬,周逸群、贺龙等到达桑植洪家关,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3月,由贺龙出面联络当地土著武装,先后在桑植、石门、咸丰、鹤峰等县建立了十数支游击队。总数达3000余。打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并进占了桑植县城。4月初,敌军进攻,未及整理,几经战斗,部队大部溃散,贺龙和周逸群又被敌隔开,联系受阻。贺龙亲往桑植鹤峰边界之红土坪一带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组革命军。6月间猛增至1500余人。7月,奉湖南省委指示撤销湘西北特委,成立湘西前敌委员会。前委由贺龙、陈协平、李良耀、贺锦斋、张一鸣组成,贺龙任书记。前委成立后,即进行红军的改编工作。7月中,成立工农革命军第4军。军长贺龙,政委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楚。下辖第1师,是4军的主力,约七、八百人,贺锦斋任师长,张一鸣任党代表;此外,有文南浦、贺桂如、贺佩卿等人率领的几个支队、大队,全军共约1500人。1930年7月,红4军与鄂西之红6军在公安会师,改称红2军。中旬,在普济观会议上决定组成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为政治委员。9月,*** 中央派邓中夏任政治委员。参加之著各战斗为“南岔、赤溪战斗”进攻战斗。此役歼湘军团以下2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南岔、赤溪两战役获胜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红4军扩编为5个团和一个特务营,约4000人。
    鄂豫皖红4军
    是由该地区的红1军与红15军合编而成的。1930年10月18日,党中央指示鄂豫皖边区特委及红15军军委,将两军合编为红4军,由于红1军开出红色区域,合编未果。1931年1月中旬,红1军与红15军在商城南部长竹园会合。随即将两军合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原红1军第1师与15军第1团合编为第10师,师长蔡申熙,政治委员曹大骏兼,副师长刘英,下辖28、29、30团;原红1军第2师与15军第3团合编为第11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下辖31、32、33团;活动于皖西之原红1军3师第7团改为独立团。全军共约12500余人。1931年11月上旬,红4军与红25军共同组成红4方面军。
      1。朱德红四军: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留守后方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与第九军军官教育团突围后经闽入赣,整编为一个纵队,下辖九个连,共约八百人。1928年1月,该部发动湘南起义,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并将攻占的五个县城的农民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四师、第七师和两个独立团。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于9月29日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7个连有两个队,共约700人,于1927年10月到达井冈山。1928年2月改编袁文才部与王佐部为第一师第二团。1928年三月毛泽东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奉命率部挺进湘南。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各自率领的两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酃县十都会合于1928年5月4日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和第十二师,序列如下:
    军长兼第十师师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参谋长:王尔琢
    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师师长:陈毅
第十师  党代表:宛希先
  第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  党代表:宛希先、何长工      第二十九团团长:胡少海  党代表:龚楚      
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毛泽东(兼) 党代表兼第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
第三十一团团长:张子清(兼)、朱云卿  副团长:陈毅安 
第三十二团团长:袁文才 党代表:陈东日 副团长:王佐  第三十三团团长:邓允庭  党代表:邝朱权
第十二师 党代表:邓宗海 
第三十四团团长:邓宗海     党代表:刘泰     第三十五团团长:黄克诚、戴诚本  党代表:李一鼎 
第三十六团团长:李奇中  党代表:黄义藻     军部特务营 营长:宋乔生 党代表:敬懋修。
    五月底,将第十二师的三个团合编为第三十团并成立了教导大队。
第三十团团长:刘治志  党代表:蔡协民                         教导大队大队长兼党代表:陈毅(兼)
    并取消各师部,由军部直辖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第三十三团以及教导大队。
    1928年8月,第二十九团走散,该团建制撤消。
    1928年11月,改编起义的国军一个营为军部特务营。
    1928年12月,改编彭德怀第五军为第三十团。
    1929年1月14日,第四军序列如下:
    军长:朱德   副军长兼第三十团团长:彭德怀  党代表:毛泽东    副党代表兼第三十团党代表:腾代远
    参谋长:袁文才     军委秘书长:曾日三      军医处处长:鲍平
    第二十八团团长:林彪     党代表:熊受祺    第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   党代表:何挺颖
    第三十二团团长:王佐     党代表:陈东日    军部特务营营长:毕占云
    1929年3月红四军进行改编,将团、营改称纵队、支队,并一度将党代表改称政治主任,全军换发了统一的新军装,当时合计约4600人,枪约2000支,4月,与撤离井冈山的红五军再次会合,6月,与红七军会合,三个军的部队合编,序列如下:
    军长:朱德   副军长:彭德怀   政治部主任:毛泽东  政治部副主任:谭震林  副党代表:腾代远
    参谋长:朱云卿   军部副官长:杨至诚       军部特务支队          支队长:谭希林
    第一纵队(下辖第一支队、第二支队)        司令员:林彪          党代表:何长工,陈毅
    第一支队支队长:王良     党代表:李赐凡   第二支队支队长:肖克
    第二纵队(下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        司令员:胡少海       党代表:李任予、谭震林、张恨秋
    第四支队支队长:毕占云  党代表:敬懋修    第五支队支队长:李天柱
    第三纵队(下辖第七支队、第九支队)  司令员:伍中豪    党代表:蔡协民
    第七支队支队长:曾士峨(后兼任纵队参谋长)  党代表:欧阳健
    第九支队支队长:陈正春、张宗逊              党代表:罗荣桓、高自立
    第四纵队(下辖第十支队、第十一支队、特务大队)  司令员:傅柏翠      党代表:李任予、张鼎丞
             政治部主任:李任予、谭震林,卢肇西     参谋处主任:罗瑞卿,游瑞轩
    第十支队支队长:陈紫峰   党代表:丰小牛         第十一支队支队长:张鼎丞     党代表:赖连璋
    第五纵队   司令员:王佐    副司令员:李灿   党代表:何长工
    第六纵队   司令员:贺国中,郭炳生           党代表:张纯清
    1929年底古田会议时全军约6000人,古田会议后序列如下:
    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参谋长:朱云卿 政治部主任:李任予 副官长:杨至诚 军医处处长:鲍刚
    第一纵队 纵队长:林彪 党代表:陈毅,熊受祺  参谋长:肖克  政治部主任:谢唯俊 卫生队队长:张纲
    第一支队支队长:王良 党代表:李赐凡  副队长:陈光
    第二支队支队长:肖克,赵尔陆 党代表:赵尔陆            教导队队长:粟裕
    第二纵队 纵队长:李天柱,曾士峨   党代表:张恨秋,罗荣桓  参谋长:郭化若  政治部主任:罗瑞卿
    第四支队支队长:毕占云  党代表:罗瑞卿,赖传珠  第五支队支队长:周昆,周正湘  党代表:彭祜
    第六支队支队长:谭希林
    第三纵队 纵队长:伍中豪   党代表:蔡会文  参谋长:林野  政治部主任:欧阳健 卫生队队长:张令彬
    第七支队支队长:林野      党代表:朱良才  第八支队支队长:郭天民   党代表:高自立,刘亚楼
    第九支队支队长:张宗逊    党代表:杨立三  军士队党代表:邓华
    第四纵队   纵队长:胡少海 党代表:傅伯翠,张鼎丞  参谋长:游瑞轩  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卢肇西
    第十支队支队长:陈紫峰    党代表:傅茂松  第十一支队支队长:卢肇西  党代表:赖连璋
    1930年6月,红四军与红三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调出原第三、第四纵队。全军编成新的军部,下辖三个纵队,序列如下:
    军长:林彪   政委:潘沁源   代政委、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参谋长兼第二纵队纵队长:曾士峨
    经理处处长:吴汉杰          军医处处长:鲍平,李资平
    第一纵队    纵队长:王良    政委:李赐凡     政治部主任:谢唯俊      第二纵队政委:罗瑞卿
    第三纵队    纵队长:肖克    政委:张赤男
    1930年10月,决定恢复师团建制,红四军进行整编后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和第十二师(分别由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改编)。序列如下:
    军长:林彪,王良    政委:彭清泉,罗荣桓,罗瑞卿     政治部主任:彭祜,李涛
    参谋长:曾士峨,周昆,陈奇涵   军需处处长:吴汉杰 军医处处长:李资平   军特务团团长:王杰
    第十一师   师长:王良,李赐凡 政委:李赐凡,李遗民
    第二十八团团长:龚龙   政委:沈联雄    第二十九团团长:赵尔陆       第三十团团长:陈光
    第十一师   师长:曾士峨,刘海云   政委:罗瑞卿,刘亚楼      政治部总书记:王集成
    第三十一团团长:朱水秋  政委:赖传珠 第三十二团团长:陈冬生,聂鹤亭,向玉成 政委:杨成武
    第三十三团团长:聂鹤亭,李学铭,林龙发   政委:赖传珠,谭楚材
    第十二师   师长:肖克  政委:张赤男
    第三十四团团长:曹福海 政委:孔藩树  第三十五团团长:罗占云 政委:刘亚楼第三十六团政委:刘忠
    1931年十月,红一军团整编,红四军重新编成,序列如下:
    军长:林彪,王良,周昆   政委:罗荣桓,罗瑞卿    参谋长:陈奇涵,粟裕,聂鹤亭
    政治部主任:李卓然  军需处处长:赵尔陆  军医处处长:姜齐贤,叶青山     军医处政委:彭显伦
    第十师      师长:李赐凡,周昆       政委:李遗民           参谋长:陈光
    第二十八团团长:龚龙,刘少卿   政委:沈联雄    第三十团团长:唐儒    政委:肖华
    第十一师  师长:王良,刘海云,陈光  政委:张赤男,刘亚楼 参谋长:聂鹤亭    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第三十一团团长:朱水秋  政委:赖传珠           第三十二团团长:向玉成      政委:杨成武
    第三十三团团长:林龙发  政委:刘忠
    第十二师  师长:耿凯,陈光    政委:欧阳健,李赐凡,蔡书彬 参谋长:郑伦 
              政治部主任:刘型    军医处处长:王奇才
    第三十四团政委:谭冠三     第三十五团政委:罗震廷    第三十六团团长:刘玉廷  政委:田桂祥
    第十三师  师长:寻淮洲,黄永胜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1932年12月,红一军团点验缩编,取消军级建制,该红四军番号取消。      2。贺龙红四军
    序列见上文红二军. 1930年6月,红四军改编为红二军,该红四军番号取消。      3。旷继勋红四军
    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合,合编为红四军,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与独立团。序列如下:
    军长:旷继勋   政委:余笃山    参谋长:徐向前     政治部主任:曹大骏
    第十师师长:蔡申熙    政委:陈奇   副师长:刘英   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  政委:庞永俊
    1931年5月, 中央鄂豫皖分局成立,红四军随即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的红四军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第十三师,彭杨学校。序列如下:
    军长:旷继勋,徐向前    政委:曾中生   政治部主任:陈定侯
    第十师   师长:刘英   政委:康荣生     第十一师 师长:周维炯 政委:余笃山
    第十二师 师长:许继慎 政委:曹大骏     第十三师 师长:徐向前,旷继勋 政委:陈奇
    彭杨学校 校长:蔡申熙
    1931年9月,红四军再次整编,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和第十二师。序列如下:
    军长:徐向前   政委:陈昌浩
    第十师  师长:倪志亮   政委:甘元景   第十一师 师长:王树声 政委:甘济时
    第十二师 师长:陈赓    政委:刘杞
    1931年11月红四军扩合编成立红四方面军。在随后由鄂豫皖向川陕根据地转移期间,红四方面军整编,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和第七十三师,该红四军番号取消。      4。王宏坤红军第四军
    1933年夏,在川陕地区的红四方面军进行扩编,扩编后共下辖第四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和第三十三军共五个军。其中红军第四军由原红四方面军第十师扩编而成,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序列如下:
    军长:王宏坤    副军长:许世友   政委:周纯全,张广才  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第十师  师长:汪乃贵   政委:甘良发    第十一师 师长:陈再道  政委:叶成焕
    第十二师 师长:张才千  政委:徐长勋    参谋长:徐荣华
    1936年底,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随后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对红军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第四军归前敌总指挥部指挥,此时第四军序列如下:
    军长:陈再道    政委:王宏坤     参谋长:耿飚    政治部主任:刘志坚
    第十师    政委:叶道智    政治部主任:丁先国
    第二十八团团长:郑国仲  政委:腾海清           第三十团团长:兰金元    政委:李定灼
    第三十一团团长:赵宗德  政委:王厚安
    第十一师  师长:周仕元  政委:陈锡联  政治部主任:刘志朝
    第十二师  师长:张贤约  政委:胡奇才  政治部主任:郑友生
    第三十三团团长:夏润堂  政委:陈美藻  第三十四团团长:卜万科  政委:罗明海
    第三十六团团长:宋绍连  政委:陈生读 
                        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 
    平江起义以后组成的。平江起义主力部队是彭德怀率领的湘军独立第5师第1团共2500余人,步枪1500支,重机枪4挺,迫击炮1门。另该师第1团第3营(起义后又逃跑了)及师的随营学校。胜利起义后的第三天,部队即奉命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13师,彭德怀为红5军军长兼13师师长。滕代运任军党代表兼师党代表。下辖1、4、7团及一个特务连,一个机枪连,一个炮兵连,共约2000人。第1团团长雷振辉,党代表李灿;第4团团长陈鹏龙,党代表黄公略;第7团团长兼党代表黄纯一,副团长贺国中。平江暴动后,又改编为五大队。此后,红5军到九宫山一带整编。与平、浏、修、铜赤卫队混合10大队改编,平江留3大队,浏阳留2大队,余5大队在1928年12月由彭德怀、膝代远率领到井冈山与红4军会合。1930年6月,红5军与以红5军第5纵队为基础扩编的鄂东南红8军会合,按照中央红军代表会议的决定,两军组成红3军团。
    红5军与红4军会合后,投入了第三次反“会剿”斗争。按红4军前委、湘赣特委、红4军军委、红5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红4军主力向赣南出击。先求打破敌之封锁,解决经济困难,待敌“会剿”开始后,则在外线作战,以巩固发展井冈山根据地,留红5军和红4军第32团坚守井冈山。在优势敌人猛烈进攻军事要冲黄洋界、八面山、桐木岭中,并向山军民英勇奋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因黄洋界、八面山阵地相继失守,为保存有生力量,彭德怀、滕代远率队突破“会剿”敌军封锁寻找红4军主力。红5军一部和红4军32团转入深山老林继续与敌周旋,到2月底蒋桂战争爆发,进攻之敌大部撤走,坚持斗争之井冈山军民举行反攻,恢复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本地区,遂宣告湘赣两省之敌第三次“会剿”破产。
                  
                       红5军
      1。彭德怀红五军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腾代远,黄公略领导发动了湖南平江平江起义,1928年7月24日起义部队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改编为红五军,军下辖第十三师,师下辖第一团,第四团和第七团。当时合计约2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彭德怀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三师党代表:腾代远
    政治部副主任:张荣生
    第一团团长:雷振辉     党代表:李灿          第四团团长:陈鹏飞      党代表:黄公略
    第七团团长:黄纯一,贺国中  党代表:贺国中
    1928年8月,红五军在纸坊改编,撤消团建制,各团改编为大队,计下辖第一大队,第二大队,第三大队,第四大队和第五大队共五个大队另一个特务连,军部序列未变,当时合计约1000人。序列如下:
    第一大队大队长:李玉华          第二大队大队长:黄公略            第三大队大队长:贺国中
    第四大队大队长:雷振辉          第五大队大队长:李灿
    1928年9月,红五军5个大队与地方的赤卫队混编成立了3个纵队另一个特务大队,合计11个大队,约3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腾代远     政治部副主任:张荣生     参谋长:邓萍
    第一纵队       纵队长:孔荷宠       党代表:胡筠(女)
    第二纵队       纵队长:黄公略       党代表:张启龙
    第三纵队       纵队长:贺国中       党代表:刘崇义
    1928年11月,红五军军部及军主力部队前往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编入红四军,留守部队改称湘鄂赣红军游击支队,红五军番号一度撤消。1929年6月,恢复了红五军番号,下辖第四纵队、第五纵队和特务大队,当时合计约13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         党代表:腾代远        政治部主任:杨开明        参谋长:刘治志、邓萍
    第四纵队司令员:贺国中,郭炳生             党代表:张纯清
    第五纵队司令员:李灿     副司令员:王佐    党代表:彭鳌、何长工      参谋长:徐彦刚
    1929年9月,红五军主力在铜鼓地区与留守的红五军湘鄂赣红军游击支队会合后整编为五个纵队另特务大队与干部训练大队,当时合计约31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      党代表:腾代远      副军长:黄公略    政治部主任:杨开明   参谋长:邓萍
    第一纵队     纵队长:孔荷宠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于兆龙       副纵队长:侯金武
    第二纵队     纵队长:李实行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张启龙、于定一
    第三纵队     纵队长:吴溉之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彭鳌
    第四纵队     纵队长:郭炳生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张纯清
    第五纵队     纵队长:李灿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何长工、邓乾元
    1930年6月,红五军扩编成立红三军团,原红五军第二、第三、第四纵队合编为第一纵队与第三纵队仍归红五军建制,当时合计约7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邓萍      政委:张纯清      政治部主任:吴溉之,袁国平
    军需处处长:陈仲实      军医院院长:何复生    政委:刘惠农   
    第一纵队   纵队长:李实行    政委:于定一     第三纵队    纵队长:郭炳生      政委:张纯清
    1930年8月,红五军在平江长寿街整编,纵队与支队分别改称师、团,当时合计约8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邓萍     政委:张纯清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军医院院长:陈春甫,饶正锡
    第一师,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     师长:李实行    政委:吴溉之,侯中英
    第一团团长:彭绍辉,王炳良   政委:喻庚,李鸣铁       第二团团长:钟彪   政委:温象符
    第三团团长:周彩星           政委:黄克诚
    第三师下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    师长:彭鳌    政委:于定一,谢翰文
    第七团团长:易振华,何复   政委:谢翰文,陈保元
    第八团团长:侯中英,刘校书 政委:朱义逸,罗毅     第九团团长:何复,李寿轩
    1931年9月,红五军与红八军合编为三个师,由红三军团军团部直接指挥,红五军的番号与建制被取消。1932年3月12日中革军委命令恢复红五军番号与建制,1931年9月合编成立的三个师划归红五军,序列如下:
    军长:邓萍      政委:贺昌       参谋长:耿万敌    政治部主任:黄克诚     经理处处长:刘益云
    副官长:吴自立  军医院院长:饶正锡
    第一师,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  师长:洪超,彭绍辉  政委:江华       参谋长:彭绍辉
    第一团团长:王炳良   政委:余筠  第二团团长:李寿轩 政委:余化民,方强
    第三团团长:姚喆,曹德清
    第二师,下辖第五团、第六团、第七团   师长:郭炳生   政委:彭雪枫    政治部主任:倪愚,李志民
    第五团团长:白志文  政委:张平凯    第六团团长:乐毅,唐亮
    第七团团长:龙昌汉,常子杰   政委:李志民
    第三师,下辖:第九团、第十团、第十一团   师长:彭鳌   政委:徐策   参谋长:吴异生
            政治部主任:孙发力
    第九团团长:吴桂桥,黄英特  政委:李芬   第十团团长:彭绍辉     第十一团团长:何思栋,文年生
    1932年8月,红五军北上参加攻打乐安时,各师改由红三军团直辖,该红五军番号撤消。      2。董振堂红军第五军
    1931年12月,由原西北军第五路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的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团共计约17000人,于江西宁都起义,改编为红五军团,军团部序列如下:
    军团长:季振同,董振堂    副军团长:董振堂,赵博生    政委:肖劲光,朱瑞,李卓然
    参谋长:赵博生,陈伯钧,曹里怀,刘伯承  政治部主任:刘伯坚  组织部长:张南生  宣传部长:黄镇
    政治保卫局局长:欧阳毅  供给部部长:傅兰荪     卫生部部长:陈义厚,姬鹏飞
    1935年7月21日,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下辖第三十七团、第三十八团、第三十九团共三个团,序列如下:
    军长:董振堂   代政委:曾日三     代参谋长:曹里怀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
    保卫局局长:欧阳毅        供给部部长:傅兰荪          卫生部部长:姬鹏飞
    1936年1月,红五军与红三十三军合编,下辖第十三师与第十五师每师两个团,序列如下:
    军长:董振堂     政委:黄超     副军长:罗南辉     参谋长:李屏仁,毕占云
    政治部主任:杨克明              保卫局局长:梁旷生
    1936年7月,红五军下辖五个团
    第三十七团 团长:刘佩,王彦秉,李屏仁,吴克华,李连祥  政委:谢良,陈道贵 政治部主任:张南生
    第三十九团 团长:董俊彦,吴代朝  政委:庄振风,朱金畅  参谋长:吴克华
    第四十团   团长:郭锡山  政委:谢良        第四十三团  团长:万汉江  政委:何志余
    第四十五团 团长:叶崇本  政委:张力雄
    1936年10月,第五军合计约4100人隶于西路军总指挥部下向宁夏、甘肃进军,1937年1月,董振堂率两个团驻守高台,遭敌军一万余人围攻,9天后城破,董振堂以下2000余人阵亡。驻守临泽的另两个团在同西路军总部会合后,与第九军、第三十军一起在倪家营子遭到敌军约5万人围攻,7天后残部向西北突围,3月,红五军残部改编为西路军右支队,试图向东撤退,途中大部战死。全军仅参谋长毕占云等少数人员分散绕道生还陕北。该红五军失败,建制消失。
      3。沔阳第五军
    1927年9月,  鄂中特委发动沔阳农民武装起义,起义部队称为沔阳游击队,11月一度攻克沔阳县城,后来游击队转移到沔西活动,部队改称沔阳工农革命军第五军,下设一个师,师下辖一个团,当时合计约200人,枪约80支,序列如下:
    军长:肖人鹄       师长:刘镜珊         团长:赵文允
    1928年与其他游击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九路军,该军番号撤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 
    史载同期红6军共有3个。
    一是鄂西长阳红6军,成立于1929年7月,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部队共编为两师,第1师师长刘良臣,第2师师长陈子清。全军共3000余人。红6军组成后,分三路开赴沿头溪,打败大土豪邓甲山,首战告捷。8月间,红6军在资丘遭敌伏击,部队损失惨重,军长李勋等77人遇难,部队溃散,红6军至此即告结束.
    二是赣西南红6军,是由赣西南红军游击队合编而成的。1930年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到达遂);l月18日至 21日, *** 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5军军委在遂川之零四圩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湘赣边特委和赣西特委合并,集中由红色游击队和游击纵队等江西红军独立第2、3、4、5团编为红军第6军。红5军及时派出43名有活动能力之骨干参加6军工作。军长黄公略,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担任红6军政委(后改为陈毅担任),毛泽覃任政治部主任。红6军下辖3个纵队,开始以旅的名称,柯武东、罗炳辉等分任旅氏,李文林、曾炳春、刘作述等分任政委、书记,不久改为纵队。第1纵队长柯武东,政委李韶九;2纵队长罗炳辉,政委王如痴;3纵队长徐彦刚,政委刘作述。1930年7月,红6军改为红3军,编入红1军团;
    三是鄂西红6军、是由鄂西红军中央独立师改编的。独立师前身系鄂西洪湖地区由周逸群、段德昌领导的几支革命武装。后合编成中央独立师,段德昌任师长,下分两个纵队。1930年2月5日,按照鄂西特委的指示,鄂西中央独立师1、2纵队于监利汪家桥会师改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军长孙德清(继由旷继勋任),政委由周逸群兼任。6军下辖3个纵队,1纵队司令员段德昌,政委王鹤,下辖4个大队;2纵队司令员段玉林,政委许光达,下辖3个大队;3纵队是由当地“神兵”改编的,特委派任司令,全纵队共有3000余人,因在长阳游击交通不畅,与军部联系较少。红6军还组织了党的前委,正式委员7人:孙德清、段玉林、段德昌、徐昌贤、张传贤、王鹤以及中央派来负责军队党务工作的一位同志;后补委员3人:许光达、李子扬、王一鸣。1930年7月,红6军与红2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2军团。     1。黄公略红六军
   详见上文三-1,黄公略红三军。                       
     2。旷继勋红六军
    1929年2月, *** 鄂西特委将江陵、石首、监利三个县的游击队合编为游击大队,下辖两个中队,建立洪湖根据地。序列如下     大队长:段德昌       党代表:王鹤
    1929年8月,洪湖游击大队改称鄂西游击总队,下辖三个大队及一个教导队,当时合计约1000人,枪400余支,序列如下: 总队长:周逸群       参谋长:段德昌
               第一大队大队长:王尚武      第一大队党代表:王鹤        第二大队大队长:段玉林
               第三大队大队长:卢先瑚      红军医院院长:张典吾
    1929年12月底,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军独立第一师又称红军中央独立师。下辖两个纵队,共10个中队,当时合计约5000人,枪1000余支,师长段德昌。
    1930年春节(2月5日)中央独立师于监利汪家桥扩编为红军第六军,下辖2个纵队另一个教导大队,当时合计约7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李鸣珂,孙德清,旷继勋(前二人均因故未能到职)
                        副军长:段德昌                  政委:周逸群
                        参谋长:孙德清,许光达
                        第一纵队    司令员:段德昌      政委:王鹤          参谋长:王一鸣
                        第二纵队    司令员:段玉林      政委:周容光,许光达
    1930年5月,中央红军代表会议决定恢复师团建制,红六军进行改编,下辖第十六师与第十七师,序列如下:  军长:旷继勋        副军长:段德昌       政委:周逸群,柳克明        参谋长:许光达
      第十六师,下辖第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四十八团      师长:王一鸣     政委:王鹤
        第四十六团团长:李子奇      第四十七团团长:贾鸣中  政委:邱宏锡
        第四十八团团长:程光明      政委:谭抗
      第十七师,下辖第四十九团、第五十团、第五十一团    师长:许光达      政委:李剑如
        第四十九团团长:刘仁载,向鲁清    政委:戴文彬      第五十团团长:张海清
        第五十一团团长:徐文炳,陈华山    政委:冯三光,段德福
    1930年7月4日,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会师,合编为红二军团,红六军序列如下:
      军长:旷继勋,段德昌,汤慕禹      政委:柳克明   参谋长:刘仁载  副官处处长:彭国林,谷玉成
        第十六师  师长:王一鸣   政委:王鹤   第十七师  师长:段德昌,许光达 政委:许光达,李剑如
        警卫团    团长:秦桂林   政委:吴协中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该红六军番号取消。
      附:新红六军
    红二军团自洪湖转移后,在杨林寺一战中与军团主力失散的红二军第十二团和红六军第四十八团、第五十一团各一部返回洪湖,经过整编后成为洪湖红军主力,被称为新红六军,与各县赤卫队合编为江左与江右两个军指挥部,半年后该部改称为独立团。
       3。李勋第六军
    1929年6月成立的长阳人民自卫团和李勋率领的长阳县保安团一部于1929年7月在长阳西湾发动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六军,下辖一个师,当时合计约1000人,枪约400支,序列如下:
    军长:李勋    副军长:陈寿山    参谋长:李子俊    前敌指挥:陈泽南       师长:向泉山
    1928年8月,第六军在资丘遭到伏击,军长李勋以下77人阵亡,该军失散。
      4。陈伯钧第六军
    1933年6月,中革军委决定由红16师、红17师、红18师合编为红六军团,由于3个师分散在湘赣与湘鄂赣两个根据地,并未成立军团部,由红17师师部进行指挥,1934年8月12日正式成立红六军团军团部,下辖第十七师与第十八师(1933年7月由湘赣调到湘鄂赣),当时合计约9700人。
    军团长:肖克    政委:王震     参谋长:李达    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政治保卫局局长:吴德峰
    供给部部长: 俞杰    政委:陈希云               卫生部部长:戴正华
    1936年7月2日,成立红二方面军后,红六军团改称红六军,隶归红二方面军建制,下辖第十六师,第十七师。第十八师和模范师,当时合计约5500人。序列如下:
    军长:陈伯钧     政委:王震     副政委:罗志敏    参谋长:谭家述,彭绍辉   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保卫局局长:罗章       供给部部长:俞杰,张启龙   政委:易清元             卫生部部长:顾正钧
      第十六师  师长:张辉   政委:晏福生    参谋长:杨旻     政治部主任:刘礼年
               供给部部长:黄导充           卫生部部长:李华清,刘金龙,尹冬先
      第十七师  师长:贺庆积 政委:汤祥峰    参谋长:李科,刘忠
                政治部主任:王赤军           供给部部长:何维忠         卫生部部长:彭方复
      第十八师  师长:张正坤 政委:余立金    参谋长:刘子奇,苏鳌       供给部部长:罗振坤
      模范师    师长:刘转连 政委:彭林    参谋长:陈宗尧  政治部主任:王赤军 供给部部长:陈宗德
    1936年11月,红六军改编,撤消师建制,军下辖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第五十三团共3个团,当时合计约3500人,序列如下:
    军长:陈伯钧     政委:王震     副政委:罗志敏     政治部代主任:刘道生
          保卫局局长:罗章          供给部部长:陶和顺,何维忠  政委:陈宗德   卫生部部长:彭方复
      第四十九团团长:陈外欧  政委:谭文邦      第五十一团团长:刘忠  政委:陈文彬,杨尚高
    1937年8月25日,第六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地359旅第717团,该红六军番号撤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 
    是1929年12月11日,广西百色起义时建立的。这一天也是广州起义纪念日。广西百色起义在党中央派邓小平、张云逸、叶季壮等同志到广西开展艰苦的工作,逐渐争取了广西省绥靖司令李明瑞,并掌握了李部武装后,胜利举行起义的。参加起义部队有广西省政府警备第4大队、教导总队一部以及后改编的第8大队全部和第5大队第5营,共计2000余人。起义后即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龚楚,政治部主任陈豪人。下辖1、2、3纵队。1纵队由原警备4大队编成,司令员李谦,政委沈静斋;2纵队由机关枪营、特务营及地方武装合编而成,司令员胡斌(后为冯达飞),政委袁任远;3纵队由韦拔群领导的东山、凤山一带的农民武装编成,司令员韦拔群,政委李朴。经党中央批准,红7军组织了七人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红7军组成后,在前委和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下,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的疯狂进攻,坚持了右江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秋,红7军奉命北上。此后主力转战黔、桂、粤、湘、赣五省边境,经大小战斗百余次,历尽艰辛,行程1.2万里,于1931年2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7月3日,进入中央苏区,编入红3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 
    史载红8军有3支,一支为广西龙州红8军,该军由广西龙州起义部队编成。它的主要成分是由俞作豫率领的广西警备第5大队。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一说何世昌任政委)。下编3个纵队,分别由何家荣、宛旦平、王飞虎任纵队长。红8军成立后,有力地策应了右江地区的革命斗争,但不久就遭到国民党李宗仁部的进攻。由于部队分散,又刚刚组建,加之敌我力量悬殊,部队损失惨重,全军由2000人精减为百人。同年秋,这100多名干部、战士经过艰难转战到达右江地区编入红7军;另一支为鄂东南红8军,该军是由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5军5纵队转战鄂东南之后发展壮大起来的。1930年1月2日,中央巡视员了解到红5军第5纵队由赣入鄂发展壮大很快的情况后,指示“除原有5纵队外,阳新一带原有的红军编为第六纵队。新由15旅哗变来的编为第7纵队。暂时归第5军指挥。”但是“应当于最近将来准备扩充另编一军(8军)”。1930年4月,党中央致信湖北省委正式提出;“鄂东原有的第5军第5纵队,中央已决定扩大为第8军(军长与政治委员中央已另有决定)。”当时,由于部队负责人李灿两次负伤,久治未愈,何长工在上海开会前后达三月之久,中央拟派黄公略为红8军军长因故未到职,红8军一直未得正式成立。全国红军会议后,何长工等由上海返鄂,落实全国红军会议精神正式成立了红8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下辖1、2、3纵队,分别由刘文棋、程子华、谢振亚任司令员,彭雪枫、郭一清、黄克诚任政治委员。红8军成立同时,与红5军组成红3军团;再有一支为湘赣红8军。该军系独立1、3两师改编。1932年3月14日,中央给湘赣省委写信,指示省委扩大现在红军为一个军。根据中央指示,湘赣省委以红军独立1师和3师为基础组成了红8军。兼代军长李天柱,代政委王震。因李战伤未愈,以冯达飞代军长,归3军团指挥。因为缺乏干部,没有成立军部。同年10月,中央派蔡会文、肖克到湘赣领导军事工作。10月底,组建了军部,将正、3两个师的政治部合编为军政治部。11月,又将1、3师抽出之部分工作人员组成军司令部,并设立了军医处。部队也进行了改编,l师改为22师,3师改为24师,独立师编入8军为23师。红8军军长肖克,湘赣军区总指挥蔡会文兼政委,政治部主任李朴。三个师师长分别为谭家述、杨茂、戈勇,三个师的政委分别为王震、谢国喻、胡楚文。全军共计2200余人。1933年6月,红8军改编为红6军团第17师。                红八军   
      1。俞作豫红八军
    1930年2月1日,驻防龙州的广西第五警备大队在大队长俞作豫和原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李明瑞的指挥下占领龙州,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序列如下:
    军长:俞作豫     政委:邓小平    参谋长兼第二纵队纵队长:宛旦平         政治部主任:何世昌
    第一纵队    纵队长:何家荣       政委:潘浴明       参谋长:袁也烈      政治部主任:潘思文
    第二纵队    政委:涂振农       
    军教导队    队长:唐克  政委:甘堪泽   游击纵队 纵队长:黄庭儒  队长:冯飞龙     队长:钟显章
    1930年4月,红八军余部约500人与红七军会合,编入红七军,该红八军番号取消。
      2。何长工红八军
    1929年12月,程子华发动大冶兵暴,计五个连的国军驻军部队在兵暴中加入红军,组成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程子华,党代表陈奇。加上1929年10月时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的红十二军(由阳新、大冶、鄂城的游击队于1929年9月合编而成),红五军第五纵队兵员达到约6000人,开创了鄂东南根据地。因此于1930年4月15日提出从速成立第八军。1930年6月下旬,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后,在大冶由红五军第五纵队改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当时下辖三个纵队,分别由原第五纵队的三个支队改编而来。序列如下:
    军长:李灿,何长工  政委:邓乾元    参谋长:卢匿才   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军医院院长:欧阳修
    第一纵队    纵队长:程子华,李锷,陈毅安     政委:郭一清
    第二纵队    纵队长:谢振亚,卢匿才(兼)     政委:石衡中,黄克诚
    第三纵队    纵队长:何时达,刘文祺           政委:徐策,彭雪枫
    1930年7月,红八军以两个大队组成军留守处,该部随后与广济、黄梅、蕲春三县的游击队合编为红八军第四纵队,纵队长陈奇。同时,从赣西北的岷山、赤湖游击区抽调约480人与约420支枪至阳新,成立了红八军第五纵队,纵队长黄刚。(这两个纵队随后于1930年10月,合并成立为红十五军。)
    1930年8月,在平江长寿借,红八军将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合编为第四师与第六师,各支队合编为5个团。序列如下:
     军长:何长工       政委:袁国平        参谋长:卢匿才         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第四师(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 师长:卢匿才,黄叶珍,黄云桥,邹平
            政委:石衡中,黄克诚     参谋长:彭绍辉
     第一团团长:周玉成、龙云   第二团团长:叶长庚
     第三团团长:黄云桥,吴自立,胡金生         政委:黄克诚,王愚
     第六师(下辖第七团、第八团) 师长:郭炳生  政委:彭雪枫
     第七团团长:吴自立,龙昌汉                 第八团政委:乐毅
     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八军各师由红三军团直辖,红八军军部被取消。至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该红八军番号正式取消。
      3。肖克红八军
    1930年9月,浏阳游击队(第一支队与第二支队),茶陵游击队(第二纵队),万载游击队,宜城、萍乡游击队,醴陵游击队,安源工人纠察队合编为红军湘东独立师,下辖第一团与第三团,当时合计约800人,枪约500支,序列如下:
    师长:刘沛云     政委:谭思聪     参谋长:谭家述       政治部主任:田可平
    第一团团长:张维,彭子云   政委:田可平(兼),陈正华  第三团团长:谭家述(兼)   政委:王震
    1931年2月,由莲花,萍乡,攸县,茶陵等县游击队合编成第二团,并改名为湘东南独立师,当时合计约1500人。
    第二团长彭年    政委:谢国喻
    1931年10月,改称湘赣红军独立第一师,当时合计约2800人,序列如下:
    师长:刘沛云,李天柱     政委:谭思聪,王震     参谋长:谭家述,陈韶   政治部主任:陈韶,王震
    1931年11月,成立了湘赣红军独立第三师,当时合计约800人,下辖第七团与第九团,序列如下:
    师长:冯建元     政委:甘泗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第七团团长:罗发桂   政委:刘锋               第九团团长:侯梯云        政委:赵克强
    1932年2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下辖独立第一师与独立第三师,并以独立第一师第二团与第三团各一部(主要是原茶陵县的游击武装)组成新独立第一师,以独立第一师师部代理第八军军部。序列如下:
    代军长:李天柱,冯达飞  代政委:王震  参谋长:李达  政治部主任:李朴,陈韶 供给部部长:许仁光
    新独立第一师        师长:谭家述,杨茂    政委:曾毅之,谢国喻    政治部主任:谭牛山,袁任远
    1932年10月,正式成立红八军军部,并将独立第一师改称第二十二师,新独立第一师改称第二十三师,独立第三师改称第二十四师,三个师均隶于红八军建制,当时合计全军约4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肖克      政委:蔡会文,王震(代)     参谋长:李达,杨茂      政治部主任:王震,袁任远
    第二十二师(下辖第六十四团,第六十五团,第六十六团) 师长:李天柱,谭家述    政委:王震(兼)
    第二十三师(下辖第六十七团,第六十八团,第六十九团) 师长:杨茂,叶长庚  政委:彭辉铭,袁任远
    第二十四师(下辖第七十团,第七十一团,第七十二团)   师长:弋勇          政委:胡楚父
    1933年6月,红八军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师,该红八军番号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 
    史载红9军有3支。
    一支为鄂北地区红9军。由襄、枣、宜等地红军游击队组成。首先建立的是红9军第26师,鄂北特委杨秀吁担任师政治委员,张香山担任师长。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打下蔡阳、璩湾、古城三市镇后部队枪支猛增至三千有余。后因政委杨秀阡战斗中牺牲,致使部队连连受挫,大伤原气。1931年2月,中央又派赵侗、何尚志就任师长和师参谋长,不久不幸阵亡,继由程组武任师长。此后,部队屡战未胜,26师几乎溃散。1931年春,均县暴动革命武装,发展到200支枪,改编为红9军第2纵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不久,即改编为红9军第25师,师长汤穆禹,政委朱勉之。1932年春,成立红9军军部,总指挥张木千,继任曹明文,参谋长韦克择。不久,红25军即由房县转移到洪湖地区,编入红3军9师,26师改编为各县游击队,红9军番号即行取消;
    另一支为闽西红9军,是1930年3月,应闽西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改编的,其主要成分系闽西各县赤卫队。军长邓伟任,政委高静山(后邓子恢),政治部主任陈正,参谋长郑益。红9军共编5个团。龙岩编第1团、上杭编第2团,永定编第3团,连城编第4团,武北、汀南合编为第5团。红9军共约3000人众,2000多支枪。1930年4月,党中央指示闽西地区红军改编为12军,红9军番号遂取消,改称红12军
    再有一支是红4方面军下辖的红9军。1933年6月,根据红4方面军军事会议将师扩编为军的决议,于7月上旬开始整编,4方面军下辖之12师连同巴中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第9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辖有25、27两个师,25师下辖73团、74团、75团,27师辖79团、80团、81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 
    史载红10军有两支。
    一支为赣东北红10军,由赣东北红军独立团改编的。在“猛烈扩大红军”的中央会议精神之下,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决定“浔阳、湖口、鄱阳一带红军应立即集中,正式成立第10军。猛烈扩大,以切断长江为主要目的。”1930年7月,按中央指示,赣东北特委决定正式成立红10军,21日编制完毕,22日举行成立典礼。军长周建屏,代理政委胡庭铨。因兵力不足,10军只编3个团,每团编6个连,每连80人左右,枪支63支,另编一个特务营。同时,组织了前委,中央指定七人为常委:周建屏、宣大统、李文滔、李辑三、方志敏、李上连、胡庭铨。指定胡庭拴担任前委书记。10月28日中央批示,邱伴林为特委书记,涂振农为军季书记,参加特委。邵式平任军政委,军长周建屏,方志敏专任苏维埃主席。红10军组建后,艰苦奋战,巩固和发展了赣东北根据地。1933年亚月25日,红10军奉命到贵溪上清宫与中央红军会师,被改编为红11军,归l方面军指挥;
    另一支为闽浙赣新10军。该军是由闽浙赣地区的赤卫队、警备师编成的。该军共计1500多人。王如痴兼任军长、政委。1934年秋,红10军与红7军团合编为红10军团,组成北上先遣军。                        红10军
    有两支,即赣东北的红十军和闽浙赣地区的新红十军。
    赣东北的红十军:由赣东北红军独立团扩编而成。1928年1月2日,方志敏等领导农民革命团在弋阳、横峰举行起义,成立了功能革命军第二军。1928年夏,这支武装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1929年10月,赣东北革命武装发展到一千余人,扩编为六个连和一个机枪连,又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1930年6月20日,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根据5月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决定浔阳、湖口、鄱阳一带红军应立即集中,正式成立第十军。7月,中共赣东北特委根据长江办事处的指示,正式成立红十军,于22日举行成立典礼,周建屏任军长,吴先民任代理政治委员。红十军因枪械不足,只编为三个团,每团编六个连,另编一个特务营。同时组织了前委,中央指定涂振农任军委书记,邵式平任军政治委员,因中央不能派人来,军长仍由周建屏担任。1933年1月25日,红十军奉命到贵溪上清宫与中央红军会合,被改编为红十一军,归红一方面军指挥。
    闽浙赣地区的新红十军:由闽浙赣地区的赤色警卫师、赤卫队扩编而成。1933年初,原闽浙赣地区的红十军南渡信江,进入中央根据地后,由该地区原有的赤卫队、游击队、赤色警卫师共一千五百人,重新组建了新的红十军,王如痴任军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11月,红十军与红七军团合编为红十军团,担任北上抗日先遣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 
    史载红11军有两支。
    一支是由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鄂豫皖先后爆发的黄麻、商南、六霍起义武装组建的。成立于1928年7月,工农革命军第7军在柴山堡的尹家咀召开会议。会上宣布改编工农革命第7军为第11军31师,吴光浩为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为党代表。师还成立了司令部,曹学楷为参谋长,全师共分4个大队。11月间,又成立了政治部,陈定候为主任。1929年5月,商南爆发起义,起义部队集中到班竹园整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周维炯为师长,徐其虚为党代表,漆得伟为副师长。下辖两个团。8月,还成立了师司令部和手枪队。1929年11月初,六霍起义建立游击队后,1930年1月20日,六安中心县委召开党团干部会议,宣布成立红军第11军33师,徐百川为师长,姜镜堂(张明)为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团和一个特务队。1930年4月,依照中央指示,红n军31、32、33师改编为红1军;
    另一支是由1929年秋成立的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下辖的46、47、48、49、50团改编的。原来,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计划将东江地区红军编为两个军。1930年5月22日,中央军委写信,明确表示“中央不同意这一意见。因为现在红军,不是要多立军的名义,而是要充实每一军的内容……东江可以成立三师,为红军十一军”。于是,按照中央指示,红军总指挥部及下属部队“改编为中国红军第十一军第二师,共分三团,一教导营”。军长为古大存,政委为胡丙泰,参谋长为龚楷(后为严凤仪),政治部主任为罗欣然。1930年8月17日,红11军攻克梅县县城,收缴反动武装甚多,在东江一带声威大振。                        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 
    史载红12军有3支。
    一支为鄂东南12军。由大冶中心县委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部队组成,成立于 1929年7月,共200余人,枪支100余支。由中央派出的谢振亚总负责。1929年秋,李灿、何长工率红5军第5纵队,由江西转战鄂东南,开辟根据地,扩大工农武装,红12军编为红5军第6纵队。1930年红8军成立后,又改称为第3支队,支队长谢振亚,政委彭雪枫;
    一支为闽西红12军,是由红9军改编的。军长武中豪(后由罗炳辉代军长),政委邓子恢(后为谭震林),参谋长林楚。红12军共编3个师(后改为纵队),师长分别为邓毅刚、胡少海、。1930年红12军编入红 1军团;
    还有一支为闽西新12军。是1930年6月,由红20军、红21军合编而成的。下辖 3个步兵团,1、2团共 11
00支枪,2600人,3团枪500支,人500余。代军长为贺沉洋,政委为施简,政治部主任为李力一。成立后便立即集中岩城,改编训练,准备11月30日前出击敌人,向漳州进展。闽酉新12军改编不久,中央派左权前去任军长。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后,新12军老12军会师并合并编制,仍称12军。代军长游瑞轩,政委黄苏。新12军直属1方面军建制,1933年6月间,新12军改编为独立1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13军 
    系由浙南地区农民武装改编的。1929年冬,中央派全贯真为浙南巡视员、浙南特委书记,担负地方暴动和组织13军的使命。经其努力,武装斗争发展很快。1930年6月,浙南特委决定在一个月内集中力量,扩大红军1万人,正式建立13军。这一决议得到中央的同意,并派两位懂军事的同志往浙南协助组建13军。8月间,13军正式成立于温州补溪,军长为胡公冕,政委为陈文达(又名柴连福)。红13军建立后,战绩颇丰。据《红旗日报》1930年8月24日报道,“浙南红军现有极大的发展,该处 *** 干部曾召集臣海道十六县县委联席会议,讨论积极进攻计划。近已调集各方大队,与各县革命民众会合向乐清台州进攻。”8月31日,“红军一千余攻入给云县城……红军入城,开放监狱,及宣布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地少及无地农民,烧毁县署的文契,召集民众大会,肃清反革命,建立苏维埃。9月3日,自动退出县城”。后来,13军在敌人的进攻中失败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 
    系由江苏通海、如泰地区的农民武装改编的。1930年3月,组建了红14军军部,何昆为军长,李超时为政委,余乃诚为政治部主任。红12军下辖两个支队,通海地区红军编为第1支队,刘延杰为支队长;如泰地区红军编为第2支队,军长何昆兼任队长。红14军成立后,于4月16日,展开了进攻“老虎庄”的战斗,获得初战胜利。8月27日,为南通如皋交通要道的南通平湖市五楼桥,被红14军2师4团6营会同五六万农民所攻下。10月间,红14军主力部队被敌人打散,许多指战员壮烈牺牲,余下少数人转移到中央苏区,红14军至此即告结束。
                
                   红14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诞生和战斗在江苏省通海如泰地区,包括南通、海门、启东、如皋、泰兴、泰县、靖江、东台八个县。                          
    这里,地处长江北岸,东海之滨,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在加剧,阶级矛盾激化,政治反应敏捷。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曾在南通、如皋等地引起巨大反响。一批进步青年,从此开始努力追求真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寻求解放和改造中国的道路。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之前,在我党著名政治活动家恽代英和江苏省早期共产党员吴亚鲁等同志的努力下,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即通州师范,今名南通师范)建立了通海如泰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不久,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党的力量也得到迅速发展。至一九二七年,泰兴、如皋、南通、东台、海门等地,相继建立了中共县委,党的领导大大加强。党在工农群众中积极地开展了组织、教育和宣传工作。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在党的"八七"会议正确方针指引下,在著名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发生了多次武装起义,以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通海如泰农民武装起义和在起义烈火中诞生的红十四军的斗争,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于一九二八年春,坚持到一九三○年冬。这个历时三年的农民革命斗争,直接威胁着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鼓舞着当时大江南北的人民,是我党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次起义是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发动起来的。一九二八年三月,省农委书记王若飞同志到南通、如皋巡视工作。若飞同志分析当时斗争形势,指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工农政权的重要性,指出要把农民工作深入一步,领导群众进行武装起义,支援苏南和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不久,党就在泰兴、如皋等县领导了五一农民起义。
    一九二八年秋,根据省委指示,通海如泰地区成立了党的南通特区委员会,派出干部到农村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农会组织,开展游击活动,逐步建立起红军游击队和游击根据地。党提出"不完租、不完粮、不还债、不交捐"的口号,组织年关斗争,使红军游击队威信日高,每天都有农民参军。
    一九二九年下半年到一九三○年上半年,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有迅速的发展。通海如泰地区群众斗争和武装游击运动也有新的进展。因此,党中央、江苏省委在一九二九年冬决定在苏北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江苏省委先后派何昆(李维森)、徐德、黄火青等大批熟悉军事的干部加强部队工作。任命何昆为红十四军军长,通海特委书记李超时兼军政委,薛衡竞为军参谋长,余乃诚为军政治部主任,徐德、黄火青分别为如泰边境和通海边境的军事特派员。
    红十四军军部成立后,将红军武装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党的建设和纪律教育,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一九三○年三月红军攻下四甲坝以后,连反动报纸也不得不承认:共军"布告安民,人民悬挂红旗,商铺照常开门,无甚骚乱"。军部还将全区游击武装统一编制。通海方面红军编为第一支队,刘廷杰为支队长;后改为二师,秦超为师长,陈雪生为政治部主任。仇建忠、唐楚云、陈宗恒、俞海清等分别担任各大队(营)的领导工作。如泰方面的红军编为第二支队,后改为一师,由何昆兼任师长,黎时中为政委。张爱萍、何扬、许坤(周方)、曹玉彬(郑文林)、沈诚(孙大椿)等分别担任各大队(营)的领导工作。从此,通海如泰地区武装斗争进入了新阶段。经过整顿,部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战斗力大大加强。在反击敌人的"六县联合包剿"中,接连打了许多胜仗。三月下旬,通海方面红军一大队接连打下敌重要据点四扬坝和四甲坝,如泰红军打下了卢庄,红军声威大振。
    一九三○年四月上旬,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了有数万群众参加的庆祝建军大会。红十四军指战员和周围几十里内的赤卫队员、农会会员、妇女会员、少先队员,扛着洋枪、土枪、大刀、梭标、铁叉等各种武器,兴高采烈地来到会场。贲家巷方圆几里内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通海特委代表张辛同志在万众欢腾中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成立,宣读了负责干部名单。发表了《告工农及一切劳动群众书》,其中说: "我们郑重地向全国和全世界的工农宣告,我们是工农的武装,我们是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卫队。我们誓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十大纲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所有这些任务,需要广大工农群众的努力,不仅要拥护刚才生长出来的红军,并且要踊跃地参加红军。工农兄弟们,我们紧握着手,向国民党反动派及其主人战斗吧!"此后,红十四军进行了两次规模空前、影响很大的战斗,即围攻如皋老虎庄和南通汤家直的战斗。
    老虎庄位于通海和如泰两大游击区之间。高堡深沟,易守难攻。敌人驻有保安团、县警察大队和省保安队一个中队,严重地影响我东、西两个游击区之间的联系。我军早已准备拔掉这颗钉子。四月十六日,红十四军二支队(一师)三个大队加上赤卫队和自动前来支援的群众一万几千人分三路进攻。二大队由张爱萍同志指挥,从东老虎庄和前老虎庄之间渡河,直取中老虎庄敌保安团团部。进攻发起后,我担任主攻的二大队奋勇向前。由于敌人集中火力顽抗,加上河水很深,部队冲不上去,军部重新调整部署。何昆军长亲自带领战士冲锋,端着手提式机枪向敌炮楼猛扫,把敌人机枪打哑,战士们纷纷冲上去。但就在这时,何军长突然中弹,英勇牺牲。何昆牺牲后,由李超时继任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石钧接替通海特委书记,张世杰(朝鲜籍)任一师师长。老虎庄战斗结束不久,活动在通海方面的红军二师打响了进攻汤家直的战斗。五月二十日,我二师指战员带领广大赤卫队浩浩荡荡向汤家直进攻。战斗发起后,敌人躲在碉堡里打机枪。南北两路的红军和赤卫队便放火烧碉堡。这一仗歼敌六、七十人。
    这两次战斗推动群众走向斗争新高潮,在苏北农民斗争史上,留下了很大影响。此后,红十四军又挫败了敌人的"八路围剿"。
    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通海如泰东西两大游击区得以形成和发展。通海方面(东区),我军以南通东五区为中心,北到如皋东乡(今属如东县)的掘港、马塘、南坎、北坎,东到余东、五里墩、土地堂,南到海门的凤凰桥,西到石港、骑岸、十总渡等地。这个游击区我主力约七百多人(二师)。如泰方面(西区),我军以如皋的江安、卢港两区为中心,西起扬州的吴家桥、高汉庄,东抵南通的平潮、白蒲,南到江边,北至东台的莫庄、青墩。这个游击区我主力约六百多人(一师)。
    军事胜利推动着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一九三○年,在宣布红十四军建军的鼓舞下,游击区各地纷纷建立了工农革命委员会,通过了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建立和扩大红军游击队,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决议。
    关于当时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工农政权的情况,通海特委在一九三○年六月向省委写的一份题为《行将破晓的南通东区》的报告中,有过详细、生动的叙述。报告说: "就斗争的形势看,二月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前后,群众斗争是一小群一小群的。目前只要一发动,参加斗争的群众便是成千上万的。就斗争的内容说,以前不过是分粮分衣,现在开始要求分配土地。就参加的群众成份来说,广大的贫农、雇工、青年、妇女都起来了。特别显著的是党的影响已经深入到那些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的孩子中间。"这时候,如皋、泰兴、靖江、泰县的农民革命运动,也由春荒斗争发展到分配土地的斗争。赤卫队发展到五万人,除了配合红军作战外,还帮助成立乡村苏维埃。
    红十四军斗争的消息,不断传到上海。有些原来家住这个地区的工人自动回乡参军。斗争引起了文化艺术界的注意。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着手搜集关于红十四军的题材;胡也频、丁玲等也曾到红十四军驻上海的秘密办事处(黎时中、石德俊同志负责)去采访。上海革命文艺工作者还推动南通市的文艺活动,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第一个分盟就在南通成立。
    一九三○年六月,李立三"左"倾路线迅速传到通海如泰地区。此后,红军不断遭到挫折。九、十月间,红军主力部队被打散,许多同志在作战中英勇牺牲,少数同志转移至中央苏区,还有一些荫蔽下来继续战斗,红十四军遭致失败。此后,从一九三○年底到一九三三年间,江苏省委曾多次派同志到通海如泰地区进行恢复工作,但都没有成功。
    红十四军的失败,有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特别是由于通海如泰处于敌人统治的腹地,敌人便于调集兵力,就近组织"包剿"。敌人用来进攻红十四军的反动武装,不下万余人,无论在人数和武器装备方面都大大超过我们。从主观上说,除了缺乏经验,主要是三次"左"倾路线的危害。第一次,地区的领导受到"不顾环境,一暴了事"的影响,使初期的农民运动(五一起义)遭到挫折。在第二次"左"倾路线时期,则给红军提出了力不胜任的任务,又在游击区实行了若干"左"的政策,加上其他错误,使红十四军遭到失败。在第三次"左"倾路线时期,人们的斗争是十分勇敢的,但采取了一些不适合于当时当地实际情况的斗争方式,使恢复工作屡遭新的严重损失。相反,当特委和军部领导执行了中央的"八七"会议、"六大"等正确的决议,和省委从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指示时,党和红军就发展壮大。红十四军从生长、发展到失败的历程,使通海如泰地区的党和人民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教育,得到了十分宝贵的教训。
    通海如泰起义和红十四军的斗争虽然遭到失败,但它在苏北大地上,特别是南通地区,撒下了革命火种。荫蔽下来的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到抗日战争开始,江北特委重建,新四军东进,这里建立起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后,又成为解放战争的一块基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 
    史载红15军有两支。一支为徐海蚌地区红15军,是由1930年7月上旬徐海蚌地区爆发之农民起义武装合编而成的。陈资平为军长,下辖三师,以萧县之黄口、王寨、永固地区的暴动队伍编成第1师;以铜山县东黄集、太湖、贺村地区的暴动队伍编为第2师;以宿县西北的百善及县东的东三铺、也池铺等地的暴动队伍编成第3师。各师编成后,分别向萧县、铜山、宿县等县城发起进攻。但该军成立不久就在敌人进攻中失败了,军长陈资平不幸被捕,番号遂之取消;一支为鄂东南地区红15军。该军系由红8军攻打长沙部队一部和鄂东南各县游击队、赣东北部分游击队及红8军部分痊愈伤病员编成的4、5纵队改编的。军长为蔡申熙,政委为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下辖1、3两团,1团团长查子清,政委李奚石;3团团长黄岗,政委陈西。全军约千余人。活动于黄梅、广济、宿松、太湖等县。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在商城南部的长竹园会合,遵照中央指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16军 
    该军是在1930年7月, ***  湖南省委为配合红3军团进攻长沙时决定成立的,其部队来源主要是湘鄂赣边境的红军,修水、合平、铜鼓等各县赤卫队。军长为胡一呜、副军长孔荷宠。红16军编成后,即遵照省委指示,配合5军、8军向长沙进攻。1930年7月27日下午8时,一举攻克了长沙。8月上旬,敌人反扑,红军退出长沙城。8月24日,红军1方面军分三路向长沙进攻,红16军奉命由军长孔荷宠率领配合平江群众尾追罗霖进攻永安市。此后,红16军一直战斗在湘赣地区。1933年夏,编入红6军团,缩编为16师,师长为高永生,政委为温锦惠。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 
    该军系指红8军。 *** 青年团浏阳县委在告全县工农劳苦群众书中曾提出,以独立红1、2师编为18军,配合红16军、红17军成立红6军团。这里所指红17军即是湘赣红8军。此时,在湘赣地区的只有16、8、18三个军,红6军团成立时,这三个军没有按计划改编为16、17、18军,而是编16师、17师、18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18军 
    由湘鄂赣根据地各县游击队改编。1933年2月10日,在浏阳县正式成立第18军。军长为严图阁,政委为徐洪。下辖52师和54师,全师共计3000余人。同年7月,红18军南渡袁水,到湘赣根据地与红6军第17师会合,编入第6军团,改番号为18师。师长、政委为原军的建制继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19军 
    史载红19军有两支。
    一支为河北完县19军,于1930年8月,由河北完县爆发武装起义的农民群众组成,号称红军19军。其领导人为葛占农。红19军组成后,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还在红军中建立各级党的组织,加强红军纪律,由于敌众我寡,该军不久便失败了;
    一支为闽西旧县红19军。于1933年8月6日,由上杭、南阳、旧县一带的红军游击队组成的。军长为叶剑英,政委为杨尚昆。19军成立后,立即投入中央根据地第4次反“围剿”战斗。1933年6月,红19军改为12军34师,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21军 
    史载红21军有两支。
    一支为闽西红21军。闽西特委在1930年6月底将闽西最初之红军4军4纵队与12军1纵队合编为21军留问,人2000,枪千余支。军长先为邓毅刚,后为武中豪,政委李任予。红21军直辖5个纵队。21军成立后,奉命出击广东,连连受挫,1930年11月,该军与红20军合并合编为12军;
    一支为赣南红21军。其前身为信康独立营与龙南、安远、寻邬等地方武装编成的独立师。21军成立于1932年7月,成立后主要方向即在定远向三南与粤边行动。军长为刘畴西,政委为李井泉。1933年6月,该军与红7军合编为红3军团第5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22军 
    史载红22军有两支。
    一支为赣南红22军。1930年6月,红4军由间回赣时,在赣南将原有的26、27、28等纵队编成红22军。军长为陈毅,政委为邱达三。枪2000余,下辖5个纵队。属红1军团建制。红22军成立后,即同红35军及赣南地方武装连续攻打赣州,部队受到削弱,1930年底缩编为64师,师长为粟裕,政委为高自立;
    一支为赣南新22军。于1932年7月,由赣南独立4师和独5师合编的。军长为肖克,政委为梁锡枯,共2000余人。活动于赣南地区配合红12军开辟建宁、黎川、南丰的新局面。同年10月,中央军委又决定以12军在江西军部和36师与22军合并为22军,此时军下辖3个师。军长为罗炳辉,政委为m朱权,政治部主任为谭政。22军的使命主要向赣东、闽北发展,造成夺取江西首先胜利的东方一翼。红22军成立后,连下黎川、建宁、泰宁、邵武四个城市,与闽北苏区取得了直接密切的联系。1933年6凡红 22军改编为第一军团第3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 
    1933年3月25日,江西军区五分区于赣南成立工农红军第23军。23军成立后,即在信丰之古坡等地打击地主靖卫团匪,连获胜利。1933年6月,红23军改编为20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 
    史载红24军有两支。
    一支为山西平定红24军。该军为平定地区领导西北军一部发动武装起义后建立的,时间是1931年7月。军长为赫光,政委为谷雄一。中央还派来20个干部到24军加强军政领导。但当该军转战到河北阜平后,连战失利,郝光、谷雄一先后被敌逮捕杀害。红24军又转战入陕与敌展开斗争。此时,24军军长为蒲子华。最后因势单力薄,终于失败了;
    一支为鄂豫皖24军。1933年7月20日,博古在中央一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报告上说:“四方面军离开后,创造了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八三个军,整理和恢复自己力量向敌人进攻。”经考证,该军实为红27军。
                      
                      再现被湮没七十年的红二十四军军史
                        ——一群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党史的一项重大发掘
                        □王海安
    1931年7月4日,在山西省平定县爆发的武装起义是中国 *** 在北方领导的唯一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
    1931年7月5日,平定起义后在山西省盂县组建的红二十四军是中国 *** 在北方创建的第一支红军正规军
    1931年7月27日,红二十四军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建的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是我国北方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山西省阳泉市及其所属的平定县是中国 *** 在北方创建工农革命武装力量的策源地 翻开中国 *** 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有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红二十四军)的记载是一段空白。其实,红二十四军的历史是一段悲壮的历史。70年前,它曾经在我国北方巍然屹立过,但在此后却被岁月风沙湮没…… 但是,山西省阳泉市的党史工作者们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党史、军史专家张宏志的帮助和指导下,终于使红二十四军的辉煌军史在湮没史海70年后被发掘出来——
                        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向中国 *** 举起了屠刀。此后,国共分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同年8月1日,中国 *** 在江西省南昌市领导了贺龙等部的武装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8月9日,中国 *** 又在湖南省领导了秋收起义。此后,这两支队伍会合在江西省井冈山,造就了我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武装割据的根据地。
    1930年12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以蒋介石大获全胜而终结。冯系军阀高桂滋所部国民党第47军减员至4000余人,只好由原来的3个师缩编为1个师,并改名叫“正太护路军第一师”,驻防山西省平定县等地。 还在1926年,第47军驻防安徽省阜阳时,以赫光、苗广义等为首的10多名 *** 员就打入了高桂滋部,并在第一、第三团都成立了支部,发展党员约五六十人。初始,赫光在军部任少校参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们认识到,要想兵变成功,必须掌握兵权,赫光便主动要求离开军部到下面的一个营里当了营长(后来队伍到平定缩编,营改连,赫光成了连长)。 经过4年的努力, *** 员在这支部队里分别担任了营、连、排、班等干部,控制了相当一批武装力量。当时,正太护路军不属蒋嫡系,也不属阎系统。兵饷没有来源,士兵生活极苦,抢劫、逃跑之事时有发生。不失时机的,我地下党加紧准备在这支部队举行兵变。
    1930年4月15日,党中央发出指示,确定在高桂滋部组织兵变。同年9月,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后,时任 ***
中央总书记的瞿秋白和军委书记的周恩来与中央北方局书记贺昌谈话,将山西省作为北方革命的重要省份,对山西的革命斗争做了重要指示。同年秋天,中央北方局决定将 *** 山西特委改为山西省委,由刘天章任省委书记。10月,中央北方局在天津召开扩大会议,认为山西省已具备发动武装暴动、创建北方苏区的条件,决定选派干部,加强山西党的领导。此后,刘天章重新组建了山西省委,北方局军委书记谷雄一接受党的指示从天津回到山西。山西省委指派李志敏以特派员的身分来到平定,整顿高桂滋部的党组织,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二.
    1931年1月,党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成立顺直省委。 4月,山西省委改为山西特委。贺昌、薄一波代表顺直省委入晋,与山西特委共商起义大计。根据中央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决定由谷雄一负责平定起义,从驻防平定县的高桂滋部拉出3个团,举行武装暴动,依托五台山,开辟晋冀边根据地。计划上报党中央后,中央批准以此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红二十四军的番号开始出现。 此后,山西特委先后派出李志敏、马芳庭、牛清明、吴耀礼等人到高桂滋部进行兵运工作。李志敏与特委委员、团委书记娄凝先负责发动经济斗争配合起义,并负责刻制印章、发布文告、制订土地革命纲领等工作。赫光则负责成立军事委员会、军需委员会、政治部宣传队和特务队等工作。在准备起义过程中,娄凝先为起义军的军旗书写了大字,他的妻子杜涤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妹妹)连夜刺绣制作了两面起义军的军旗:一面是司令部用,一面是政治部用. 5月,高桂滋部一批党员的身分暴露,党组织将他们转移到吕梁山区,与陕西特委一起组建了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拓克宽,副大队长阎红彦、吴岱峰,政治委员黄子文,总支书记杨重远。这支游击队后来进入陕甘宁边区活动,更名为陕甘游击队,与刘志丹会合在一起后组建了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一道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此后不久,中央红军反国民党第二次围剿取得了胜利,而党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和总书记向忠发先后被捕叛变,导致在上海的中央机关和国统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上海的一个叛徒供出高桂滋部一团二营八连的排长刘玉珊是 *** 员。电报拍到平定县,刘玉珊马上被捕。高部中的党组织立即派副营长刘明德到太原向特委汇报,特委书记刘天章决定乘高桂滋回北平(现北京)为其父祝寿之机,派谷雄一协助赫光提前举行起义。 7月3日,是个星期五。下午3时,装扮成国民党军官的谷雄一、杨大华携带起义旗帜、印章及各种印刷品,坐火车到达阳泉火车站。赫光派出数十名士兵骑马到车站迎接。谷雄一到达后,立即召集十几名党员在军营外的一个小坟岗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趁高部的3个团长全部跟随高桂滋去北平为其父祝寿,星期六(7月4日)晚上12时高部军官全部放假、士兵可以自由活动之机,举行起义。为保证起义万无一失,7月4日,谷雄一又主持召开了骨干会议,研究了行动方案,确定起义口号为“立”,暗号为拍三下枪托,要求人人必须系红领带,表明为革命敢于牺牲。这条红领带,红二十四军的指战员叫它“牺牲带”。
                        三
    眼看起义在即,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我一地下党员、高桂滋手枪连连长喝醉了酒,将起义计划说了出去,被高桂滋的表弟贺纪善得知,报告了二营营长刘孔章。刘孔章马上派勤务兵叫8连连长王子冈(党员)、7连连长窦世雄(党员)到司令部去“开会”。 王、窦二人发现情况不妙,将勤务兵扣下。但是,敌人已经加强了戒备,控制了县城的交通要道。赫光下令,起义提前半小时。当夜,天降大雨。11时30分,高部1200多名官兵在一团二营驻地城隍庙集合,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派,举行起义。起义军在城隍庙门口将高桂滋的表弟贺纪善击毙。营长刘孔章听到枪声后,急忙从后门开溜。 当时,起义部队的分工是:一团负责攻占敌司令部和县政府,破狱解救被捕的刘玉珊等同志,封锁反动军官住宅,切断敌人通讯线路,收集军需物资和畜力,严密监视晋军孙楚和李生达部在阳泉的动向。二团、三团党员数量少,驻地距城较远,负责破坏阳泉火车站和敌人的营房。不料,由于敌人早有准备,占据了城墙,居高临下,一团没能攻下县城;加之二团没能带出,原准备的阳泉煤矿工人组织起义的计划也落空;最终,只有一团的全部和三团的一部拉出来了。眼看攻打县城无望,起义军遂撤出平定,经河下、白羊墅,越过正太线,沿五渡、杨树沟、三都向盂县挺进。7月5日凌晨,起义军到达盂县清城村,随后进行了整编。在全军大会上,谷雄一宣布了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任命赫光为军长、谷雄一为政委、窦世雄为副军长、刘明德为参谋长、刘子祥为政治部主任。红二十四军下辖两个纵队及军部直属连,一纵队长靳树生、参谋长王子周,二纵队长穆春芳、指导员牛清明、参谋长蒲子华。 全军以举手表决的形式对这一任命予以了通过。红二十四军的军旗开始高高飘扬,国民党盂县县长听说红军打到清城,携眷逃离县城,只留其他一些官员把守城门。高桂滋派骑兵连和步兵团会同井陉、盂县、五台所部对红二十四军设法堵截追击。敌追至清城村,红二十四军放弃在此地建立根据地的打算,斜出牵牛镇、河底、韩庄、西南舁,边战边走,经白土坡又迂回到盂县境内。
    7月8日,红二十四军在盂县上社歼敌一部;11日,在五台县柏兰镇生擒敌保安队队副;12日夜,由柏兰镇向东经黑山关于13日进入河北省平山境内;15日,经灵寿向阜平挺进;18日,打败保安团300多人,县长朱涛望风而逃,攻克阜平县城…… 攻克阜平县后,红二十四军排军列阵于城外的沙滩上,宣布进城纪律。各界群众代表30多人来到队前,向红军三鞠躬,欢迎军长进城   进入阜平县,红二十四军开仓放粮3天,每天来领粮的有2000多人。群众看到,这支队伍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军长与政委和士兵一样,排队领取每人3块光洋的饷金。经过宣传鼓动,穷人纷纷报名参加红军,这支队伍很快就扩大到3000人。
    7月27日,在有1000多人参加的大会上,红二十四军和 *** 阜平县委联合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牛清明为阜平县苏维埃主席。苏维埃阜平县政府设立的机构有教育委员会、农民委员会、邮政委员会等。苏维埃阜平县政府开办了穷人学校,穷人的孩子免费入学,由红二十四军中有文化的干部担任老师。 此时,蒋介石正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对红二十四军的活动和苏维埃阜平县政府的成立,国民党惊呼:“事实虽小,情节甚大。北方之朱毛较之江西有过而无不及也。”高桂滋则向全国发出通电,称:为剿灭红军,“誓愿追随党国,捐躯致死,沥血披阵,伏维昭鉴”  时任国民党陆海空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命令石友三部的沈克师对红二十四军进行围剿,并给其“陆军新编第一师”的番号作为诱饵。为示与红军相区别,沈克师所部脖子上都围着绿毛巾,号称“绿军”。
                        四
    沈克师的26旅旅长赵海清和27旅旅长赵渤开始以诈降与红二十四军联系 两赵诡称,阎锡山不可靠,石友三投向了韩复榘,张学良不要自己,所以,请求红军收编。 年轻的红军缺乏对敌斗争的经验,认为,沈克师反蒋失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来投靠自己是自然的事。谷雄一拍案道:既然肥肉到了口边,还有不吃的道理?于是,决定受降。
    8月9日,红二十四军政委谷雄一、副军长窦世雄、苏维埃阜平县政府副主席刘应融等率军部人员及当地干部群众一行18人,用十几头骡子驼着牛羊、粮食和银元,赶到沈克师的驻地王快镇进行慰问。结果,全部中计被捕。
    8月10日,沈克将谷雄一等5人押往北平请赏,同时派赵海清的26旅开往阜平县城,声言奉谷政委的命令前来接受改编。当天下午,赵海清派副官到红二十四军驻地,说部队给养困难,人心涣散,要求军长赫光立即接见,以稳定人心  经过激烈的辩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红二十四军决定收编26旅,但不让他们进阜平县城,而是让他们沿城南沙河岸到距县城5华里的法华村等待整编。
    8月11日上午,赵海清又以一个营投降为幌子,敦请我红二十四军军长出面训话。红二十四军军长赫光、政治部主任刘子祥及6名战士带着慰劳品来到法华村。赵海清在村中的老槐树下举行了所谓的欢迎会。8时多,赵海清请赫光给他写了几个大字标语后,双方一起来到会场。赫光发现赵海清部荷枪实弹,岗哨林立,对其意图有所觉察,但还是大义凛然地走上讲台,大声说:你们起义,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你们参加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中国…… 赫光的讲演,深深打动了国民党士兵的心,大家静静地听着,一动也不动,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摆这个鸿门宴。 赵海清原来与部下约定,以他捋胡子为号动手,但他连着捋了好几次胡子,还不见动静,顿时脸色大变。赫光发现后,向赵海清提出了严重警告。敌兵这才醒悟过来,扑上去抱住了赫光的腰。赫光掏出手枪,打中赵海清的大腿,但终因寡不敌众,倒在村中的碾子旁,壮烈牺牲。时年赫光仅29岁。 赫光牺牲后,敌军将其头颅用铡刀铡下,装进酒桶,送到北平,拍成照片,命令士兵传阅。 遭此沉重打击,红二十四军不得不撤出阜平县城,经龙泉关进入山西,向晋西北转移。
                        五
    失去领导的红二十四军推选刘明德为军长,王子周为副军长,蒲子华为参谋长,继续战斗。在山西应县小石口歼灭敌两个连以后,红二十四军派牛清明秘密回到太原,向山西特委请示汇报。特委书记刘天章接到报告后大吃一惊,决定亲自到红二十四军领导武装斗争。 刘天章率领山西特委的军委委员梁子修和牛清明及陕西府谷籍的青年学生王宗舆等人,化妆成客商,经苛岚、兴县到达保德,准备渡过黄河,与红二十四军取得联系。在保德,刘天章等人住在王宗舆哥哥开的店铺里边,先派牛清明、梁子修过黄河,到对岸的府谷县寻找红二十四军的下落。牛、梁二人过河后,被敌人当做红军的探子抓了起来。刘天章只好返回太原,等待上级指示。9月11日,经叛徒指认,刘天章被捕。 还在9月初,红二十四军就于山西河曲西渡黄河,进入陕西北部的绥远地区。国民党绥远省(解放后,划归陕西、内蒙古管辖)政府主席傅作义、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电令绥、陕国民党军对红二十四军严密防堵。在十里滩,红二十四军同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的段振西团展开殊死较量,作战失利,只好放弃攻打府谷的计划,转移到神木地区,与当地党组织负责人李天民取得了联系。 在神木的木瓜堡、清水一带,红二十四军又与敌3个团1个营的优势兵力展开了激战。经过反复冲杀,作战不利,红二十四军打消了在陕西北部建立根据地的意图,突围到绥陕交界处,打算继续向西转移。 期间,为了取得和上级的联系,军长刘明德返回太原寻找党组织,下落不明。继任军长蒲子华在与党组织联系时,不幸被捕,光荣牺牲。
    9月20日,党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中央及河北、陕西、山西的党组织必须共同派出10到20名干部到晋绥边新成立的红二十四军中去加强政治上、军事上的领导。但为时已晚。 为了消灭红军,敌人沿长城线布防堵截,**弹尽粮绝的红二十四军进入蒙古草原。在内蒙古的河口、王免、彩当一带,红二十四军陷入重围。失去领导的红二十四军战士,英勇奋战,大部被敌人打散,许多战士被俘后被敌人活埋。一部分战士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派出代表与井岳秀谈判,结果代表被井收买,近千枝枪械落入敌手。最后,红二十四军兵败于两岔河。
                        在血腥镇压红二十四军的同时,敌人对被捕的 ***  干部也下了毒手。1931年7月上旬,刘玉珊在北平东门外的新市街口就义;8月上旬,谷雄一在北平西直门外护城河边被敌陆海空军司令部行营军法处枪杀,牺牲时年仅26岁;8月27日,窦世雄在北平就义;11月1日,刘天章在太原就义……  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省瑞金宣告成立。
                         六
    红二十四军在两岔河失败以后,残部在陕北神木地区继续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春,在神木地区南区东乡正式成立了“临时特务队”,并在此基础上于1933年8月正式成立了陕北红军第三支队,最终成为陕北红军第二十七军的一部分,与红二十六军一道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镇压过这支英雄队伍的国民党将领,以后都走上了与 ***  合作的道路: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双十二”事变,对蒋介石进行兵谏,**蒋抗日;1948年,傅作义在华北起义,和平交出北平;井岳秀(此时已去世)部于1949年6月1日在榆林起义;高桂滋脱离国民党反动派,于1949年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张宏志对此现象概括道:“红二十四军的历史是一段悲壮的历史。革命胜利后的今天,我们去追索这段历史的时候,必须看到,红二十四军的英烈们所从事的事业把他们的对手全部征服了。” 
    在山西省平定县爆发的武装起义是中国 *** 在北方领导的唯一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 平定起义后在山西省盂县组建的红二十四军是中国 *** 在北方创建的第一支红军正规军;
    红二十四军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建的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是我国北方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山西省平定县及其所属的阳泉市是中国 *** 在北方创建工农革命武装力量的策源地。
    由于种种原因,红二十四军的将士和烈士所从事的事业在我党史、军史里没有被提及,在将近70年的时间里被忘记了。 但是,群众没有忘记这些先烈,他们自发地收集烈士的遗骸,建成烈士塔,以志怀念;山西省阳泉市的一批党史、军史工作者,也没有忘记这些功臣,他们本着存史、存学、存真、存信于后人的信念,在线索稀少、资料匮乏、当年亲历者陆续去世的情况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8省3市,艰苦寻觅4年,终于使红二十四军的辉煌军史在湮没史海70年后重新为人民所知晓。
    记者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两个人。一是山西省平定县党史研究室的梁忠德,他是从事红二十四军军史发掘工作的带头人;一是山西阳泉市政府的干部王伟,他经过努力,主创了两集文献纪录片《一支红军阳泉来》,再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填补了我党史、军史研究的空白。在中央电视台的协助下,这部文献纪录片已经拍竣并播出。
    为什么要对红二十四军的军史进行发掘?张宏志认为:“我们党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存史、存学、存真、存信于人民。在这4个‘存’字当中,存真、存信是核心。没有真实,人民也就不相信这个历史了。正是本着这么一种精神,我们这一批党史工作者才从事了这段历史的发掘和研究。” 记者得知,这些党史、军史工作者们发掘了如此珍贵的革命历史后,向山西省阳泉市郑重提出,希望阳泉市以 ***  阳泉市委的名义向中央军委打报告,请求将红二十四军正式列入当年红军的战斗序列,还红二十四军历史的原貌。                      
                         七                                                                         “长城怀抱英烈骨,大漠无语血泪痕。自古燕赵多豪杰,大义为民献吾身。” “板胡一曲泪满襟,黄河沉吟忆故人。碧血尽洒华夏地,丹心迎来万木春。”
    张宏志为红二十四军创作的这些诗歌,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现在听说红二十四军军史后万分景仰的心情。面对祖国今天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我们不由得要缅怀为祖国捐躯的这些革命先烈,也十分敬仰为烈士树碑立传的张宏志等人。
    义无返顾不问归①,英雄流血不流泪。史海长眠七十载②,歌声引得红军回③。”  这是张宏志为红二十四军做的又一首诗。
    注1:红二十四军军长赫光为了闹革命,结婚后多年与媳妇不同房。平定起义前,他专门回家看了媳妇一次,牺牲后留下一遗腹子。
    注2:“史海长眠七十载”,意指红二十四军的军史被湮灭了70年。
    注3:当年,在山西省太原等地广泛流传着一支《兵变歌》,歌曰:“莫打鼓来,莫打锣,听我唱支兵变歌,兵变歌,为谁作,为的士兵吃苦多;莫打鼓来,莫打锣,听我唱支兵变歌,兵变歌,为谁作,为的天下穷人多;莫打鼓来,莫打锣,咱们唱支兵变歌,兵变歌,百姓作,24军人马多;莫打鼓来,莫打锣,咱们唱支兵变歌,江西南,山西北,南方北方红军多。”在研究红二十四军军史过程中,这首《兵变歌》也再次在群众中流传,故称“歌声引得红军回”。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 
    军最早组建于1931年10月,属4方面军建制。军长为旷继勋,政委为王平章,下辖73师、74师、75师。红4方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留下25军一部坚持斗争。年冬,恢复25军建制。军长为吴焕先,政委为王平章,下辖74师、75师。1933年9月间,红25军在演麻公路遭敌包围,25军被分割。75师由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突围会鄂东仍保留25军番号,74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重新组建28军。半年后两军会合仍编为25军,军长为徐海东,政委为吴焕先,下辖74、75两个师。后中央指示25军又进行了改编,军长为程子华,副军长为徐海东,政委为吴焕先,参谋长为戴季英,政治部主任为郑位三。全军3000人。“11月,红25军开始长征,1935年8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9月18日,于陕北之水平镇25军与陕北26军、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
                       出自《长征事典》,郑广瑾著
红二十五军[1934。11---12]
    军长:程子华    政委:吴焕先    副军长:徐海东    参谋长:戴季英[12月后]   政治部主任:戴季英    郑位三[后]    副主任:郭述申    参谋主任:薛云阶    供给部长:吴维儒    医院院长:钱忠信
   军下辖:二二三团,二二四团,二二五团,手枪团。
    [全军近3000人]                          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 
    史载红26军有两支。
    一支为河北南部红26军。该军系1930年9月19日,河北东明、长垣两县及附近农民联合暴动后组成的。人2000余,枪800余支;
    一支为陕甘红26军。该军是1932年秋改编陕甘游击队成立的。番号为红26军42师第2团。政委为杜衡(后叛变),并兼42师2团政委。军师部均未成立,只组建了2团团部,参谋长郑毅(后为刘志丹),团下辖步兵、骑兵、少年先锋3个连,共200余人,150支枪。1936年6月13日,又将渭北、富平游击队改编为红26军第4团,下辖3个连和一个骑兵班,共120人,80余支枪。1933年11月,正式组成红军主力部队红26军42师及其师部。师辖第3团、骑兵团。师部有司、政、供给机关和警卫连。师长为王泰吉(后为刘志丹),政委为高岗(后为杨森),全师共人枪500余。1935年9月,陕甘红26军与红25军、红27军共同组成15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 
    史载红27军有两支。
    一支为鄂豫皖27军。是由4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集合留在该地之81团、英山独立团及霍山独立团和霍邱一个战斗营等部组成的,成立的时间是1932年秋。军长为刘士奇,政委为郭述申,副军长为吴保才,政治部主任为江求顺,徐海东为师长。红27军当时又称红军东路军,活动于皖南一带。不久,该军分别编入红25军和红28军;
    一支为陕北红27军。该军是由陕北独立师改编的,番号为第27军84师,下辖1、2、3团,师长为杨棋,政委为张达志。9月,该军同25军、26军合编为红15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 
    史载红28军有两支,
    一支为皖西红28军。该军是1932年秋红4方面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后,由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省、道委负责人刘士奇、郭述申、沈泽民、吴焕先、王平章、徐宝珊、郑位三等同志,共同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省委、道委,组织皖西红28军。军长为廖荣坤、政委王平章,领导原25军特务营、224团、246团。翌年春,28军和25军会合,为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两军进行整编,28军改编为25军73师。后遭敌围截,25军被分割,徐海东率74师回皖西,重新组织28军,军长为徐海东,政委为郭述申,政治部主任为夏云华,下辖82、84两师,约3000人。1934年春,红25军到皖西,28军再次编入25军。后来,25军西征后,留下的部队又重组28军,归皖西道委书记高敬亭领导,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1938年初,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一支为陕北红28军。该军是1935年12月,中央军委指示陕北红军统编后组建的。共3个团零11个连,1200多人,步枪670支,轻机枪5挺。军长为刘志丹,政委为宋任穷。                        中国工农红军第29军 
    史载红29军有两支。
    一支为川陕边29军。该军是1933年2月,奉 ***陕南特委成立红29军的指示,由川陕边游击队改编的。人2000众,枪400余支。军长为陈氵戈伦,政委为李良。下辖两个团,共10个连,军直有教导队、保卫队。不幸两月后,发生了“马儿岩事变”,陈伐伦、李良等21名同志被害,部队元气大伤。后红4方面军任命红29军政治部主任王大舜带40余人来找部队,汇合了留下的两个连,改编为陕南游击队,后撤至四川,改名为赤北县大队,归入红4方面军序列;
    一支为陕北红29军。这是一支由红4方面军原11师基础扩编的。军长为余天云,政委为李先念,下辖88、89、90三个师,下辖8个团。军部有司令部、政治部、经理处、军医院和一个包括炮兵、侦察、通讯、警卫等分队的特务营。                        中国工农红军第31军 
    该军系以原4方面军73师为基础,连同起义部队、独立团等,于1933年7月4日改编的。军长为王树声(原为孙玉清),政委为张广才,下辖盯、92、93三个师。下辖7个团。军部设有司、政两部和经理处、军医院,以及一个包括炮兵、侦察、通讯、警卫等分队的特务营。                        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 
    史载红32军有两支。
    一支为东北地区红32军。该军是1932年9月应 *** 满州省委指示,由吉林省磐石、海龙县农民武装组成的。共五、六百人。由李红光、孟洁民负责。11月间,杨靖宇受党的派遣到32军,负责领导工作。从此,32军政治影响日益扩大,参军者日众,仅党员就发展至3000多人。1933年9月,该军受命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1独立师;
    一支为红9军团红32军。根据中央政治局毛儿盖会议决定,由红9军团改编的。军长为罗炳辉,政委为何长工,政治部主任为黄火青。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路线,南下逃跑,阴谋分裂党和红军,故先后撤换了32.军领导人以售其奸,均未得逞,甘孜会师前由李干辉任政委,朱明任政治部主任。红2、4方面军实现甘孜会师后,经过朱德、贺龙巧妙斗争,又把32军从张国焘那里要归红2方面军。1936年10月,32军随红2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伟大战略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 
    系依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由川东游击军改编的。从1929年4月起组成的川东游击军第1路军,几经反复到1930年7月26日又成立了第3路军。由于“左”倾路线影响和敌人围攻,部队损失严重,1931年夏,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会议,决定重组川东游击军,总指挥为王维舟,并任川东军委书记。下辖3个支队,设总指挥部于宣汉东南芭蕉场附近,此后,声威日震,活跃于川东。1933年10月,川东游击军同4方面军会合于川东,月底即宣告组成33军,属4方面军序列,军长为王维舟,政委为杨克明。下辖三个师。97师师长王波,98师师长冉南轩,99师师长蒋群麟,全军共约1万余人。1935年11月,与红5军团合并为5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34军 
    该军是1933年由升钟寺独立师和原川陕军区的几个独立师组成。红34军下辖2、3、5三个师。2师师长丁武选,3师师长徐长勋,5师师长袁克福。升钟寺独立师后改为师,吴世安带33军1个团改称为4师。34军成立后,部队始终没有集中起来。所以,不久这个番号便撤销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35军 
    红35军是应1930年夏赣南行委第3号通告的决定成立的。11月19日赣南特委又发出八号通告,明确了各级编制,重新任命了领导人。军下辖3个师5个团及一个特务营。赣县、兴国赤卫军合编为第1师第2团;瑞金、于都、桥头部队合编为第3团;寻乌、安远部队合编为第2师第5、6两团;原7、8两团及独立营合编为第3师第7团;寻乌赤卫队编为红35军独立营。军不设师部,由军部直接指挥。军长为邓毅刚,原军长罗贵波改任政委,原政委邱达三调任赣南暴动总指挥,副军长为曾毅生,参谋长鄢一心,廖水、朱左芬为参谋,秘书长为刘一平,军部副官长肖云,政治部主任谢嘉禧。同时成立军委,由罗贵波、邓毅刚、谢嘉禧、商辑伍、曾方春等,罗贵波为书记。红35军成立伊始,即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战争,发挥了很好作用。第3次反“围剿”中,红35军配合各地群众武装,先困敌于崇贤、东固间,继而,同红军主力聚歼敌于莲塘、良村、黄陂、老营盘等地,毙歼敌3万余,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3次“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