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穴位使用手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40:26
特 效 穴 位 使 用 手 册
萧言生
萧言生,著有《人体经络使用手册》《儿童经络使用手册》《特效穴位使用手册》
自幼秉承家学,研习中医,后考入中国中医药大学,师承中医大家,获硕士学位,现专研人体经络与穴位。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你精选了人体12条正经和奇经八脉上的58个特效穴位,专门解决潜藏在人们身体里的众多疑难杂症。书中介绍了: 5种绿色护生方案,精采15个保元真穴,带你春保肝,夏养心,秋护肺,冬补肾,平安迈过四季每一天;逐步根除身体上各种不适症状和常见病的15种五脏宁穴位平衡法,让你五脏和谐,人体常青; 27种女福大穴,悉心呵护女性最担心的乳腺系统和生殖系统,让她们的身体年年春暖花开; 12种穴位易容法,由内滋外,让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能容颜明净天然; 17种救生穴位法,将许多难以根治的疑难杂症一一予以化解;最易于父母掌握、放心使用的5种儿童穴位疗法,可让孩子远离发育期的众多疾病。
目录
序 疾病是福因,健康是善报
第一章 邪气害人的方式和特点
外感六淫伤人的五大邪征
风邪是百病之源
寒邪收人气血
湿邪缠人命
把燥邪远远挡在人体的水源和肺之外
热(火)邪伤神更伤心
夏天要防的是暑邪
第二章 五脏和谐,人体长青
肝胆相照,百病难扰——肝阴虚的三种穴位良药
让肺自由地在正气中翱翔——一穴根除肺阴虚
肾脏向人体敲响的警钟——肾阳虚
三穴鼎立心胸安
用四个穴位来孝敬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
把身体的中气提起来——各类脏器下垂的穴位根治法
哮喘是外邪通过口、鼻和皮肤流窜进肺的
第三章 春夏秋冬的养生保命之穴
春季的保肝重穴——太冲、鱼际、太溪
夏季的养心大穴——阴陵泉、百会、印堂
秋季的护肺宝穴——鱼际、曲池、迎香、合谷
冬季的补肾精穴——阴陵泉、关元、肾俞
第四章 亲手把疾病送上归途
为自己的身体提气——脾俞、足三里补脾气虚最好
为自己补血——血海和足三里是让肝不血虚的首选
让自己心平气和——使用太冲和行间的奇迹
全身都要补阳
防止心阴虚的绝招
最好的减肥妙药就长在你身上——神奇的天枢、中脘
太冲、太溪、曲池是最好的降压药
拦截颈椎病的风府和手三里
第五章 性福之穴
为自己的肾喝彩——让肾不阳虚的两个天赐之穴’
让自己更强势一解救。肾阴虚的太溪和关元
每天快乐一点点——肝肾郁结的通泰大法
人体自有威而刚——追寻三个性福大穴
龙飞凤舞——让情欲高涨的三穴天然疗法
第六章 绝大部分疑难杂症其实都算小病
第七章 让她们的身体春暖花开
第八章 孕产期不适的特效穴位保健法
第九章 孩子最容易出现病的地方是肺、大肠和脾胃
第十章 献给每一位女性的养颜真经
后记 用最小的穴位来解决人根子上的问题
附录一 经络穴位使用方法
附录二 本书穴位说明书
书摘插图
先天的东西到底能不能改变?这一点似乎没有一点争议,从古至今的医家们都在说:先天的东西是从父母之精遗传而来(“精”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基因)。好像先天的东西就是铁板钉钉不可更改了,《红楼梦》里面不是也说林黛玉有“先天不足之症”,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好。
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很多运动员小时候身体不好,被家长送到体校后,经过良好的培训,最后竟然成了世界冠军。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
我在前面讲过,人的五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部分,其他器官组织都隶属于它们,肾为先天之本,主管骨,和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脾为后天之本,主管肌肉,和胃相表里,开窍于唇;心为君主之官,主管脉,和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肝主管筋,和胆相表里,开窍于眼;肺主管皮毛,和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这样一来,全身众多部位的疾病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来路与归途。
人生下来体质就是阴阳不平衡的,差异很大,这一点我们承认,但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就认命,认为这一切就是不可改变的。如果能仔细分析一下弱在哪里,是哪一脏弱,我们就能通过后天的各种方法改变它。
既然内脏通过经络和它们之外的器官相互联系,生病时可以遥相呼应,里应外合,那么人体在没病时也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最有效的穴位,激发它们的自救潜能,去提醒、改善内在的脏腑,从而进一步提高它们的防御功能和状态,这样岂不是防患于未然吗?
这就好比河与支流,如果河里的水少了,那么我们增加支流里的水量,也照样可以减轻主流的负担,或者,把支流之水返还于河,也可以让河水重新多起来。
我建议,先天体质不好的朋友一定要每天按摩下面几个穴位:肝俞、肾俞、太冲。
之所以这么选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肾藏精、肝藏血,精血是我们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每天按摩这3个穴可以补益肝肾,肝肾逐渐强大了,身体就会一步步好起来。其次,这两个穴都是背俞穴,背俞穴是督脉上的穴位,主管人全身的阳气分布,所以,刺激它可以最快地补充人体的阳气。另外,背俞穴为什么要选太冲这个作用偏“泻”的穴位呢?中医里面有句话叫“气有余便是火”,就是说如果所补阳气太多了,就会导致它们变成对人体有害的火。加用一下太冲就是给这些“火”透透气,不至于让它们在体内横冲直撞,最后变性发酵。我们在栽树的时候经常会这样:先把树苗放进坑里面,把土都填好后再双手把树苗向上提一下,有一点松动的感觉,为的就是让树苗不被土压得太紧太死,如果那样,树苗就吸收不了多少营养了。
我们经常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要想身体好,主要就是要使五脏好,既不能锻炼太过,也不能休息太过,按摩穴位也是这个道理,在身体偏弱的时候要以补为主,但是不能一味地强补,只有恰当调理,五脏和谐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先天,达到长命百岁的目的。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从黄帝开始,中国人百试百灵的养生手法
序 疾病是福因,健康是善报
第一章 邪气害人的方式和特点
外感六淫伤人的五大邪征
风邪是百病之源
寒邪收人气血
湿邪缠人命
把燥邪远远挡在人体的水源和肺之外
热(火)邪伤神更伤心
夏天要防的是暑邪
第二章 五脏和谐,人体长青
肝胆相照,百病难扰——肝阴虚的三种穴位良药
·肝血阴虚——4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这种严重的毛病
·上天恩赐的三大穴——承山、阳陵泉、三阴交
让肺自由地在正气中翱翔——一穴根除肺阴虚
·肺阴虚——小孩和中老年人身上特别多见
肾脏向人体敲响的警钟——肾阳虚
·阳虚——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容易得
三穴鼎立心胸安
·心胸一安,万事平安
用四个穴位来孝敬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
·现在的人90%脾胃都有病
·让胃永远舒服的是足三里和天枢
·何需吃药,脾俞与足三里就足以壮脾
·肚胀呕吐找足三里、中脘就行
把身体的中气提起来——各类脏器下垂的穴位根治法
·中气不虚——让五脏安居乐业
·有足三里、百会、关元,哪怕什么子宫脱垂
·治胃下垂的特效法——三穴齐攻
哮喘是外邪通过口、鼻和皮肤流窜进肺的
·冬春易复发的哮喘只要温阳就行
·夏季易复发的哮喘只要把暑湿祛掉就好
第三章 春夏秋冬的养生保命之穴
春季的保肝重穴——太冲、鱼际、太溪
夏季的养心大穴——阴陵泉、百会、印堂
秋季的护肺宝穴——鱼际、曲池、迎香、合谷
冬季的补肾精穴——阴陵泉、关元、肾俞
第四章 亲手把疾病送上归途
为自己的身体提气——脾俞、足三里补脾气虚最好
为自己补血——血海和足三里是让肝不血虚的首选
让自己心平气和——使用太冲和行间的奇迹
全身都要补阳
防止心阴虚的绝招
·心慌烦躁只用心俞这一味单方
·多汗、易感冒,风池加肺俞比玉屏风散还好
最好的减肥妙药就长在你身上——神奇的天枢、中脘
太冲、太溪、曲池是最好的降压药
拦截颈椎病的风府和手三里
第五章 性福之穴
为自己的肾喝彩——让肾不阳虚的两个天赐之穴’
让自己更强势一解救。肾阴虚的太溪和关元
每天快乐一点点——肝肾郁结的通泰大法
人体自有威而刚——追寻三个性福大穴
龙飞凤舞——让情欲高涨的三穴天然疗法
第六章 绝大部分疑难杂症其实都算小病
耳鸣、听力下降就是有肝火或者肾虚
·三穴联手泻肝火
·风池、耳门拒风邪
·肾气亏虚需太溪
用四个天敌穴位就能克糖尿病
·燥热伤肺(上消)的克星——胰俞、鱼际、太溪
·胃燥津伤(中消)的劲敌——胰俞、内庭、太溪
·肾阴亏虚(下消)的杀手——胰俞、肾俞、太;中、太溪
承山和涌泉让小腿永不静脉曲张
绝不留一分毒——让便秘从此绝根的五种穴位疗法
要命的牙疼可以用人体自生的穴位消炎药摆平
让脾肾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五更泻的标本兼治大法
肾俞、肺俞、中极就可让你不再遗尿
用太溪和太冲把阴补足就会远离更年期
第七章 让她们的身体春暖花开
气血不虚,痛经绝迹
·气血虚引起的痛经就用气海和足三里来治
·肝郁引起的痛经找气海和太冲正好
·受凉引起的痛经关元和合谷一下缓解
·虚寒引起的痛经要艾灸肾俞、关元
风调雨顺(肝舒肾强)月经准
·太溪和照海不会让你经期发热
·心俞、神门可以让你经期情绪正常如斯
·经期口腔溃疡,太溪和大钟揉一揉就会好
把经期变成一次轻松的旅行
·经期头痛要用三穴补充气血
·经期头晕只要三穴除体内痰浊即可
·经期腹泻只需用脾俞祛掉虚寒就好
·人流手术后以肾俞和京门来补
月经不正常怎么办
·月经提前怎么办
·经期很长怎么办
·月经提前,伴有心烦口渴怎么办
·月经提前,伴有手脚发热怎么办
·月经提前,伴有情绪失控怎么办
任何妇科炎症都可以用带脉治好
·带脉和关元是生殖系统健康的保护神
·白带多怎么办
·水样带怎么办
·黄带怎么办
·脓样带怎么办
·阴部干痒怎么办
·阴部痛痒怎么办
·阴部疼痛怎么办
一切乳腺疾病都可以用肝经来预防和根治
·乳腺炎用什么穴位来治
·乳腺增生用什么穴位来治
第八章 孕产期不适的特效穴位保健法
孕期呕吐要求助胃经和肝经
·三个穴位就可让你吃得香,不呕吐
·五个穴位不让你郁郁寡欢
三个穴位加食疗就可让你的奶水多多
产后怕冷要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刮痧
第九章 孩子最容易出现病的地方是肺、大肠和脾胃
孩子有呼吸道毛病就找肺经补
摩腹和捏脊可以大大改善宝宝的体质
孩子有食积,妈妈就摩腹
孩子拉肚子的两种最简单治法
捏脊消除小儿厌食
第十章 献给每一位女性的养颜真经
脸上老长痘痘不用愁
·脸颊前额长痘痘用天枢、内庭
·额头两边长痘痘揉太冲、气海
怎样让皮肤干净而清爽
怎样拥有白里透红好肤色
怎么改善粗糙、爱起疙瘩的皮肤
留住乌黑秀发秘密
怎么对付“黑头”
跟“黑眼圈”说再见
简单消除眼袋、脸浮肿的好方法
嘴唇发干老脱皮怎么办
不用唇彩,双唇仍然鲜亮
祛斑竟是如此简单
后记 用最小的穴位来解决人根子上的问题
附录一 经络穴位使用方法
附录二 本书穴位说明书
第一章 五脏病    文 / 萧言生
肝胆类
    肝阴血虚晚上腿抽筋
    睡觉时腿老抽筋,半夜经常疼醒。白天没有进行过量运动也是这样。
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肝主筋,肝的气血可以养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说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淫气”就是指精气,气血。而“筋”包括我们现在说的肌腱,它主管全身各个关节的运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
    肝阴血虚了就不能分给筋足够的气血,筋就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抽筋就是身体在提示我们要注意了。如果还是不管不问的话就会向脏腑传变。
    此时我们选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还有脾经的三阴交。
    承山穴能够舒筋活络,是腿痛转筋的效穴。《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说它治“霍乱转筋“,《针灸大成》中说主治”脚气膝肿,胫痠脚跟痛“。
    承山穴的刺激不分时节和地点,每天抽出来几分钟用手指点揉就可以了,按下去有很强的胀痛感。
    它在小腿后侧正中,后面隆起肌肉的下角处。
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但是它还是特定穴“八会穴”中的“筋会”,也就是全身筋的总汇之处,所以治疗筋病疗效突出。《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记载它“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
    阳陵泉可以用拇指进行点揉或者点拨,也可以指间关节进行刺激,以加大刺激量。
    它在膝关节的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头下方的凹陷处就是。
    三阴交是脾经的穴位,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所以叫三阴交。也正是因为是三经交会,所以可以调节三条经的经气,治疗三脏的病症。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所以每天按揉三阴交可以很好的刺激脾脏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两者正常了,那么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筋失濡养”的情况了。
    它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方四指的骨后缘处。
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睡觉前,先用热水泡脚20分钟,把脚充分泡好,然后开始按揉穴位,从上到下依次进行。先按揉两侧阳陵泉各5分钟,一定要产生酸胀的感觉才行,然后点承山,这时需要趴在床上,让家人帮着点比较好,因为坐位时小腿后侧的肌肉并不放松,不适合点穴。点按时不要使太大的力,因为这个穴位的感觉很强,刺激力量太大反而会伤到肌肉,时间也不需要太长,3分钟即可。最后按揉双侧三阴交,向着骨缘内侧点揉5分钟。
    生活禁忌:这种情况并不需要在饮食上忌什么,但是要是能多吃一点酸味的食物会好一些,因为酸甘化阴,可以补充阴津,还有肝在五味中合酸。
    要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不锻炼不好,超过自己的感受限度更不好,运动下来稍稍感觉有点累就行了,不需要追求满头大汗的效果。
    还可以去药店买白芍、甘草各等分泡茶或煎汤喝,即《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是补肝阴治疗小腿转筋的好方子。
肾膀胱类
肺类
肺阴虚咳嗽
    小儿常年多咳,但痰难咳出,怕热,睡觉时出很多汗,不喜欢盖被子
    其实这是肺阴亏虚的典型表现,因为肺通过鼻孔直接和外界大气相通,所以感受外邪侵袭的机会就大得多,但是“肺为娇脏,不耐寒暑”,它本身又容易被侵。而且小孩的内脏还没有发育好,抵抗能力就更低了
    这个孩子表面看起来是一派的“热病”表现,其实这都是假象。因为常年多咳必然导致他的肺阴亏虚,这样的话就会出现“虚热”症状,比如痰不易咳出,还有睡觉出汗,我们叫它“盗汗”,说它就像盗贼一样在人们睡着的时候才出现,之所以会怕热,不喜欢盖被子,是因为阴虚不能抑制阳,使虚热外越于表面。肯定睡眠也不好,手心脚心还会出汗。
    这种情况我碰到很多,其实用两味中药就可以轻松治愈:生地10g、五味子10g,泡水喝,不出一周就会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生地滋阴,五味子敛肺止咳滋阴。
    但是这只是把现有的症状给解决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增强体质。所以要坚持每天按揉合谷穴5分钟,只此一穴就行了,还有就是要给孩子多摩腹。
    脾胃是后天之本,既然他从小爱感冒,说明先天体质不好,那就更应该从后天脾胃上来好好调理以增强体质。每天晚上睡觉前给孩子摩腹,力量要轻,不带动皮下的肌肉为度。顺时针摩5分钟,然后逆时针摩3分钟。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在腹泻的时候一定要逆时针摩腹,这样才能止泻。
    饮食禁忌: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阳气,少吃寒凉的东西和不合时节的东西,冬天一地瓜不能吃冷饮,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养胃最好的莫过于小米粥,喝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消化比以前好了很多。天气干燥的时候要多吃梨,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用梨皮加蜂蜜煮水。
卫阳虚弱
    自小感冒不断,现在畏寒怕冷,爱喝水,四肢不温,又口干咽躁,比较容易口腔溃疡。
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失构成人体的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又包括很多种,元气、宗气、卫气。其中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包括元阴和元阳。而卫气(卫阳),有“卫护,保卫”的意思,主要起温养、防御作用,它来自我们食物转化而来的水谷精微物质。
    肾为先天之本,在我们出生以后就不能再改变先天的东西,只能通过调节后天的脏腑功能来维护我们对健康。自小感冒不断是因为先天体质偏弱,元气虚弱;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是因为卫阳虚弱,温养功能不足,阳气弱,不能使阴津上承,所以才会爱喝水,又口干咽躁;卫气虚弱,则防御功能也降低,也就是我们说的免疫力降低了,所以比较容易口腔溃疡,而且会比其他人容易感冒。
    出现以上情况时只需要用几个简单的穴位就可以解决了,合谷、鱼际、足三里。
肺类
肺阴虚咳嗽
    小儿常年多咳,但痰难咳出,怕热,睡觉时出很多汗,不喜欢盖被子
    其实这是肺阴亏虚的典型表现,因为肺通过鼻孔直接和外界大气相通,所以感受外邪侵袭的机会就大得多,但是“肺为娇脏,不耐寒暑”,它本身又容易被侵。而且小孩的内脏还没有发育好,抵抗能力就更低了
    这个孩子表面看起来是一派的“热病”表现,其实这都是假象。因为常年多咳必然导致他的肺阴亏虚,这样的话就会出现“虚热”症状,比如痰不易咳出,还有睡觉出汗,我们叫它“盗汗”,说它就像盗贼一样在人们睡着的时候才出现,之所以会怕热,不喜欢盖被子,是因为阴虚不能抑制阳,使虚热外越于表面。肯定睡眠也不好,手心脚心还会出汗。
    这种情况我碰到很多,其实用两味中药就可以轻松治愈:生地10g、五味子10g,泡水喝,不出一周就会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生地滋阴,五味子敛肺止咳滋阴。
    但是这只是把现有的症状给解决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增强体质。所以要坚持每天按揉合谷穴5分钟,只此一穴就行了,还有就是要给孩子多摩腹。
    脾胃是后天之本,既然他从小爱感冒,说明先天体质不好,那就更应该从后天脾胃上来好好调理以增强体质。每天晚上睡觉前给孩子摩腹,力量要轻,不带动皮下的肌肉为度。顺时针摩5分钟,然后逆时针摩3分钟。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在腹泻的时候一定要逆时针摩腹,这样才能止泻。
    饮食禁忌: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阳气,少吃寒凉的东西和不合时节的东西,冬天一地瓜不能吃冷饮,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养胃最好的莫过于小米粥,喝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消化比以前好了很多。天气干燥的时候要多吃梨,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用梨皮加蜂蜜煮水。
卫阳虚弱
    自小感冒不断,现在畏寒怕冷,爱喝水,四肢不温,又口干咽躁,比较容易口腔溃疡。
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失构成人体的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又包括很多种,元气、宗气、卫气。其中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包括元阴和元阳。而卫气(卫阳),有“卫护,保卫”的意思,主要起温养、防御作用,它来自我们食物转化而来的水谷精微物质。
    肾为先天之本,在我们出生以后就不能再改变先天的东西,只能通过调节后天的脏腑功能来维护我们对健康。自小感冒不断是因为先天体质偏弱,元气虚弱;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是因为卫阳虚弱,温养功能不足,阳气弱,不能使阴津上承,所以才会爱喝水,又口干咽躁;卫气虚弱,则防御功能也降低,也就是我们说的免疫力降低了,所以比较容易口腔溃疡,而且会比其他人容易感冒。
    出现以上情况时只需要用几个简单的穴位就可以解决了,合谷、鱼际、足三里。
    足三里和合谷是人体保健的要穴,平时多按揉或者用艾灸穴位就可以。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俗称“虎口”,可以称作是人体的第二保健大穴。可以很好的提高卫阳的功能,而且坚持刺激此穴能很好预防感冒。
    冬天和深秋以及夏秋之交的时候适宜艾灸合谷,春季和夏季的时候适合按揉穴位。按揉时应该朝着小指方向按,有酸胀的感觉,艾灸时应该拿着艾条距离穴位约两指的地方进行灸。
    穴位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掌背侧,第二掌骨的中点处。
    足三里和鱼际的刺激方法参考前面第一章和消渴的有关内容。
    操作方法:每天早上5~7点出门前按揉双侧合谷穴各3分钟,然后按揉鱼际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
    五味禁忌:平时可以多吃点辛辣的东西和酸味的食物,因为酸甘化阳。多吃点温性的食物以助卫阳。
    可以要注意锻炼身体,多用冷水洗脸,还可以服用玉屏风散或者防风通圣散,或者泡点黄芪当茶喝,以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
哮喘的日常保健
提起哮喘大家都不陌生,经常看见电影里有人突然发病,拿着口喷急救的场面。我接触到很多这样的病人,最近几年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很多孩子甚至还不会吃饭就要天天吃药,病人和家人都很痛苦。
    一旦发病马上去医院,这点毫无疑问,但是我们不能天天守着医院急诊来保证安全啊,怎么样才能自己掌握到和哮喘“斗争”的主动权呢?
    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针对哮喘最重要的是防止它的复发,也可以说这是哮喘病人和他的家人最应该重视的,减少了复发率就是减少危险的次数,那就是把病人一步步从悬崖边上拉开。
    那么哮喘复发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免疫力低!防止哮喘复发的关键是什么?预防感冒,防止过敏!中医理论里面有一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说,邪气聚集的地方,正气必定虚弱;正气充足的话,邪气也无可奈何。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就是这个道理。
    那么哮喘的好发季节是什么呢?冬春和夏季。前者天气寒冷,后者气候潮湿。所以从日常的保健中就要针对这两点来进行,有的放矢。
    从中医理论上讲,哮喘就是外邪通过口鼻和皮肤侵略肺系造成的,肺主管皮毛,鼻为肺窍,所以最根本的就是把肺功能增强,这样也就是加强了最外面的一道防线,就像打仗一样,边疆的兵力足够了就不怕敌人来犯。
    怎么增强?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从内就是激发人体自身的正气,那么我们选用合谷和肺俞两个穴位,而且要一年四季不断刺激,这就是主穴,然后根据哮喘复发的不同情况再进行其他的配穴和药物,这才是真正的辨证论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    合谷一年四季都进行按揉,每天不拘次数,但是每次一定要至少2分钟,力量由轻到重,重时感到稍微有点胀痛就行了。因为这样做是为了补正气,力量太大反倒会适得其反。
    合谷的位置参照前面弄章节所述。
    肺俞的刺激方法四季要有所区别,冬春季节要在上面拔罐,每天晚上在两侧同时拔罐15分钟,起罐后用拇指按揉2分钟;夏季的时候天气比较热,“用热远热”所以这个时候拔罐的时间要适当缩短,每次10分钟就行了,然后在穴位上按揉5分钟。
    下面我说一下不同人群的保健预防方法。冬春(初春)季节容易复发的哮喘病人要注意温阳,因为这个时候的感冒主要是受到了风寒邪气的侵袭,所以除了合谷、肺俞之外要加灸关元和足三里,关元用来温阳,足三里提高免疫力,每天每穴灸15分钟,灸完喝一小杯白开水。如果天气干燥的话还要加上每天按揉太溪以滋阴。
    生活禁忌:哮喘的病人应该少吃羊肉、海鲜等这些腥膻的食物,因为他们很容易诱发身体产生过敏反应,这对哮喘病人很重要,一定要尽量避免各种过敏物质。中老年人可以服用一些金匮肾气丸,年轻人坚持每天用手擦肾俞就可以了。
    天气凉的时候千万不要出门太早,尤其是5、6点钟,很多人喜欢这个时候起来运动,其实这时室内外的温差相当大,在室内毛孔都还舒张着,出去气温猛然降低,很容易感冒。所以宁可出去锻炼晚一点,也不要冒这个危险。出去时一定要记得先用双手按揉迎香1分钟,感到鼻内有些湿润的时候即可停下,然后双手干搓面部,也就是干洗脸,上下反复搓至脸上微微发热,这个时候就可以出去;了。不要觉得麻烦,其实全部做下来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外出锻炼回来要按揉一下风池穴,祛一下风寒,可以自己两手同时按,也可以让家人按揉,每穴2分钟。
还有就是要慢慢尝试用凉水洗脸,刚开始可以用温水,然后慢慢把温度降下来,因为经常用凉水洗脸可以帮助面部适应低一点的气温,有助于预防感冒。
    上面这些是要在秋冬之交就开始做的。过了春天这类人群就不怎么复发,只需要每天按揉合谷、肺俞各5分钟就行了。
    还有一点,冬季哮喘复发的病人可以去医院做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在每年夏天的三伏天,每一伏的第一天做穴位贴敷,连贴三年。效果也很好。

    夏季的时候,气候潮热,有一类哮喘病人经常在这个时候复发。为什么?第一,肺功能降低了,这是本;第二,体内也有湿热,这是标。前面我说了,外感六淫,也就是自然界的六种致病因素,其实身体内部也有几种和它们相对应,叫“内生五邪”,只比外感六淫少了一个“暑”,很显热,人体内部不可能产生暑气。但是湿热却可以在体内蕴积,刚好夏季这个时候外部的气候也是暑湿为主,所以,内外夹攻导致了这一类病人的哮喘复发。一般是那些平时就湿比较多的人:痰多,肥胖,经常发困,瞌睡多。
    这种人就不能像上面说的那一类一样去做平时预防保健。到了春夏之交就要开始做准备:增强肺功能,祛除体内的湿热,起码要把它们降低到能够诱发疾病复发的安全线以下。那怎么来检测,又不能拿什么东西来测量?靠病人的自身感觉,一定坚持每天做,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就好。
    从春夏之交开始,每天按揉合谷、肺俞,足三里、阴陵泉,提捏印堂。
    合谷仍旧是不分时间和地点进行按揉,但是每次不能少于2分钟;肺俞每天晚上拔罐10分钟,起罐之后继续按揉5分钟;每天不定时的按揉足三里和阴陵泉,每次不得少于2分钟,每天起码要多于3次;印堂比较特殊,用这个穴位是为了清利头目,让头脑清醒,因为夏天的时候很容易头昏脑涨,这个时候如果不管不问就会降低自身的抵抗力,所以感到有点累的时候就提捏一会儿印堂穴,让那种酸胀感往两旁扩散一下,立刻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的时候其实就是正气亢奋的时候,这时外来的敌人怎么能有机会偷袭呢?
    家里要常备藿香正气丸(水),不要认为它只能治疗胃肠疾病,其实它的作用就是清暑祛湿,胃肠道不适只是它适应症之一,夏季湿热造成的疾病都可以用它来祛除:感冒、中暑、腹泻、呕吐等等。而这些又是夏季的常见和多发病,所以一定要常备。
    生活禁忌:有句话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哮喘病人更要注意。夏季天热,大家都喜欢吃冷饮,而且总感觉吃少了不祛暑气,不过瘾。但是,吃多了那些寒凉的东西很容易伤着人体的阳气,“肺为娇脏,不耐寒暑”,本来就要好好的呵护,而且哮喘病人的肺脏更加脆弱,所以就更容易“受伤”,因此,一定要少吃冷饮,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腥膻的东西。
    应该多吃西瓜和绿豆粥,这两样是有名的清暑气的水果和食物,不用解释太多。但是可以多吃并不是没有节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吃到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西瓜的吃法也有一点讲究:瓜皮不要扔掉,连同外面的那层翠绿的皮一起切成小块熬水喝,有很好的清暑祛湿的作用。
    还有一点,要防止着凉,不能对着空调猛吹,空调的温度不能降的太低;睡觉的时候更要如此,一定不能躺在外面睡觉让露水打湿。
瘀阻心络 舌根发硬
有些老人说话时总觉得舌根发硬,但是检查并没有发现舌头上有什么病,睡眠也不好,夜里觉得心里憋闷,总想把窗户打开透透气。
    中医里面有一种治病因素叫做“瘀血”,又叫“坏血”,可以导致很多疾病。也许这么说有人就会奇怪:瘀血大家都见过啊,皮下有点青紫,都知道是瘀血,而且知道是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其实这和中医里面说的瘀血是两码事,中医说的既包括能看到的青紫瘀斑,还包括看不到的“离经之血”。
    那什么是“离经之血”呢?中医认为,血是运行在经络里面的,并通过经络到达身体的各个部分,但是如果血跑到了经络的外面,它不但不能滋养我们的身体,还会影响器官的正常工作。如果每一个器官是一个城市,而经络就是一条条管道,血就是管道路面的石油,但是如果石油泄漏到了外面,不但没有办法使用,还会造成污染。所以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就是“坏血”,不但对身体没有了滋养作用,还会导致其他的疾病。
    瘀血是怎么形成的?中医里面有句话叫“久病必瘀”,也就是说病的时间长了体内必定有瘀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久病了肯定身体的各个脏腑都会受到连累,气血津液都会不足,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气,气属阳,主动,有推动作用。久病的人活动能力差,这就是气虚的表现。前面我说过一句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对血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统血和行血,统血就是气控制着血在脉内运行,运血就是推动血在脉里面运行。气虚的时候对血的作用就会减弱,控制不住的话血就会溢出脉外形成瘀血,推动无力了血在买内淤积,也会形成瘀血。
    当然血热也会造成瘀血,血中有热就会消耗血内的水分,血变稠了当然就会走的慢,然后堆积就会形成瘀血。这就好比浇水一样,渠里面流的是水就能浇庄稼,如果是插筷不倒的粥那还怎么在渠里面流动?
    如果有瘀血会有什么症状呢?疼痛,闷痛,而且位置比较固定,夜里疼痛会加重;有的地方能看见肿块,有时出血时带血块;面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颜色青紫;舌头颜色发暗发紫,或者舌面上有瘀斑、瘀点,舌底的静脉曲张变粗变紫暗。
    现在我分析一下上面那个老人的症状和心、瘀血的关系。
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也就是说心主管血液的运行,那么反过来说,血的运行出现问题了也会反过来影响心的主血脉功能。“心藏神”,也就是说心主管着人的精神,心的经络的有瘀血,那么心的各种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心对精神的控制力就会减弱,所以会睡眠不好;
    “舌为心之苗”,这么说就可以了解舌头和心的关系了,它是从心上发出来的一棵苗,心就是舌的“根”,心脏有什么问题当然会在舌上反映出来。瘀阻心脉了,舌头就不能得到相应的营养来滋润它,所以会觉得舌根发硬。开始读书时对这句话也没有什么体会,后来有一年下乡去义诊,有一个人就是这个情况,其他的也没有感觉什么不舒服,就是老觉得舌头发硬,开始也是往其它病上面考虑,后来突然想起来“舌为心之苗”这句话,就问他心脏怎么样,他说有心脏病。这才觉得老祖宗的理论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每句话都有事实做根据的。
那为什么会夜里憋闷呢?血在体内的运行有个特点,就是“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和水是一样的,冬天温度低,水就结冰,就不流动了,血也是一样的。本来有瘀血,白天温度高,人的阳气也比较活跃,所以还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到了晚上,气温低了,人的阳气也消了,阴气比较盛,所以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推动血液像白天一样运行了,尤其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的时候,阴气最盛,瘀阻心络的人在这个时候也最为难受,很多心脏病的患者在这个时间犯病就是这个原因。
    这时感觉发闷、想透气其实并不是呼吸不好,不是呼吸道的问题,而是心脏本身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胸闷,如果看看舌头的话,肯定会发现舌底的静脉变粗,颜色变暗。
    因此这个时候要注意的就是活血祛瘀。穴位用内关、心俞、膈俞。
    经络腧穴里面有个“四总穴歌”,说的是几个重要穴位的“势力范围”,其中有一句叫作“心胸取内关”,就是说只要是心脏的,心胸部的病症,用上内关准没有错。我们看一下它的作用:宁心安神、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这几个作用我们要充分理解一下,宁心安神其实应该理解为“宁心→安神”,因为心藏神嘛,心安宁了自然能守住神;宽胸理气和降逆止呕则刚好反过来:理气→宽胸,理气→气顺→降逆气→止呕。对心脏病人来说,它有一个作用是非常关键:双向调节心率,心动过缓的可以调上去,心动过速的可以降下来。
    内关穴平时应该多用拇指按揉,按下去有一点酸胀的感觉。每次按的时候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续半分钟,然后松开,再重复。每次最少两分钟,每天不拘次数。
    记得以前上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讲到内关的时候说,以前爬山还没有爬多久就感觉心跳太快,必须停下来歇会儿。后来他每天按揉内关几次,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爬山的时候竟然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感觉。然后他就开始研究其中的道理,原来按揉内关可以增加心脏的无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
    它的位置也比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两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有两条大筋,内关就在两条大筋之间。
    它的位置也比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两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有两条大筋,内关就在两条大筋之间。
    心俞在后背上,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和其他背俞穴一样可以很好的调节脏腑功能,具有宁心安神、通调气血的作用。
    心俞刺激时用拔罐比较好,因为火罐具有温的作用,可以加大活血的力量。每天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两侧穴位同时进行,年龄大的人拔罐的力量要小一些,时间稍微短一些,每次10分钟即可,然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左右,以加强一下穴位的作用。
    心俞在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脊柱和肩胛骨内侧的中点),平对第5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向上四横指。
膈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穴位,因为它里面对应的是膈肌而不是一个内脏。但是它的活血作用却非常好,经常作为主穴和其他穴位一起治疗各种血病,血瘀、血热都可以用。
    它的刺激方法和心俞一样,每天和心俞同时拔罐10分钟,两侧穴位同时进行,起罐之后按揉两分钟。
    它也在足太阳膀胱经上面,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平对第七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和脊柱的中点。
    操作方法:每天不定时的按揉内关穴,每次至少两分钟,一压一放,反复进行,每天不得少于3次;晚上9点左右开始穴位拔罐,心俞膈俞同时进行,两侧都做,拔罐10分钟,力量不要太大,以感觉皮肤稍微发紧但不疼为准,起罐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然后喝一点温开水。
    生活禁忌:首先,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把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不如意放下;其次要坚持锻炼,不需要大强度的运动,但是最好每天下午或晚上出去走一走,慢走20~30分钟;再次,多吃蔬菜水果,多吃木耳、洋葱、金针菇、大豆、姜等,一定要少吃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肥肉、油炸烧烤类的也要少吃。最好每天喝一些牛奶。
脾胃类
脾胃虚弱怕冷
    胃肠一直不好,身体虚弱,天气转凉就会手脚冰凉,比别人怕冷。
    中医的脏腑学说里面把脾称作“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肾相对应。既然能称为“本”,就能看出来它的作用有多重要了。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    首先,脾主运化,其实就是运输转化,它把我们吃喝进去的东西转化成气血,然后再运送给全身的脏腑器官吸收,就相当于我们身体的“食品加工厂+运输公司”。
    其次,脾主升清。“清”是什么?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的气血,这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清”。那么清气应该怎么走呢?这和自然界是一样的,我们都听说过盘古开天的故事,说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盘古拿斧子一劈给分开了,清者向上升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我们身体和其实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甚至相同的。所以身体的清气也会向上走,浊气(食物转化后的糟粕)也会向下走,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而清气的上升就是借助脾气的力量,也就是“脾升清”的作用。
    那胃的作用都有什么呢?《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它的意思就是:人能活下来是从哪里吸取能量呢?粮食,而粮食要转化成气血就要先进入胃里,所以说胃是水谷气血之海。这么说是为了强调胃的重要性,其实胃就是我们的“粮仓”,粮食先运到这里,先进行初步的消化,形成食糜,就相当于先在这里把粮食打碎,然后再被脾加工运输。
正是因为这个作用,胃才被古今历代医家重视,《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    脾胃是互为表里的两个脏腑,一个受纳食物,一个消化食物,所以我们经常把他们放在一起称作“中焦脾胃后天之本”,当然这和现代西医里面讲的不完全一样,西医里面脾是一个免疫器官,而中医里面更注重它的功能。说到这我想起一个笑话:以前有段时间我们中医学院和西医院校在一个地方上课,因为中西医认识脏腑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他们对这个“后天之本”不太理解。碰到有脾切除手术的时候就大声喊着让中医的学生一起去看“快走啊,去看切后天之本”。
    现在我来解释一下那些症状和脾胃的关系。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脾胃虚弱,要么没有食欲要么吃了不能消化吸收,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让身体缺乏”动力“,时间一长当然会身体虚弱了。而脾主官四肢和肌肉,脾的功能降低了,四肢肌肉得不到充分的营养,所以才会感到四肢无力;同样,没有足够的能量,当然会感到手脚冰凉。
    那么怎么来调理脾胃呢?首先要分清是脾的问题还是胃的问题,虽然时间长了两者都会有问题,但是要弄清是谁先病的,治疗时要根据这个来制定针对性的办法。
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所以如果是食欲不好或者吃过饭一段时间消化吸收不好的话那就是脾的问题;如果觉得有食欲但是吃下去不舒服,那就是胃的问题。以前我有一个同学,经常在外面吃饭,吃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回去之后总会拉肚子,找西医说是胃肠炎,而在中医里面则是“胃强脾弱“,很明显,胃没问题,但是脾运化不了,也不见得脾就弱,但是超过它的负荷能力了,没有办法只好拉出来了。这就和卡车运货一样,承载量是2吨,虽然也能装上去3吨,但是车胎可能会爆,车厢下面负重的钢板可能会变形。
    所以我们分开来看,首先看病在胃的脾胃虚弱。这种情况主要症状是:有食欲,饭前也有饥饿感,但是吃过饭就觉得胃不舒服,发胀发闷(当然是纯粹的胃不舒服,排除心脏病)。这是胃弱,所以主要增强胃功能,一定要遵循以下几点。
    首先,坚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坐下来时没事就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但是饭前饭后各半小时的时候一定要做。
    其次,坚持饭后摩腹,顺时针方向,每次10分钟。
    再次,一定要记得“少吃多餐“,很多长寿的人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每餐只吃七分饱。
    千万不能饭后立刻躺下睡觉,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饭后1小时内不能作任何剧烈运动。
还有,饮食一定要清淡些,吃饭要尽量细嚼慢咽。人们在说起胃的时候都用“养胃“这个词,这就说明要有耐心和细心,像孩子一样才能养好。而养的繁体是这么写的”養“,上面是个”羊“,下面是”食“,不是让我们吃羊肉,而是像羊一样吃东西:细嚼慢咽。当然我们没有四个胃可以反刍,但是我们一定要细嚼慢咽。我们说人吃饭快用”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从来没有人用羊来形容过,就是这个道理。
    还可以在饭后吃一点甜食、山楂,糖葫芦或者其他甜或酸的东西来助消化。最好去药店买一些保和丸,帮助消食,防止在胃里形成食积。中医里面经常讲“胃不和则卧不安”,这里的“和”就是“和平、安宁”的意思,胃不舒服当然就会睡不好。而保和丸就是为了保证胃的“和平”,再加上它的药性比较平和,所以叫“保和丸”,在中药店里都能够买到。每顿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候服8粒即可。
    下面我们说脾弱。前面我说了,脾主管运化(消化),所以脾弱不弱主要看两点:食欲和饭后的消化。有些人到了吃饭的时候根本没有食欲,从来不觉得饿,或者吃过饭2个小时了还觉得很饱,这肯定是脾运化的功能有问题了,因为这个时候食物已经经过了胃的初步腐熟形成食糜了,剩下就该脾去“加工”了,就像磨面粉一样,把200斤麦子倒进去了1个小时,却只出来了20斤面粉,毫无疑问是磨出了问题。
    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个“磨”的功能给调上去,首先考虑从我们身体自身来找这个动力源:穴位。选用脾俞和足三里。
    足三里采用按揉的方法,每天不定时,每次3分钟,力量还是轻→重→轻的顺序,每顿饭后的按揉是必不可少的。脾俞最好用拔罐的方法,隔天一次,每次15分钟,每天晚上睡觉前1小时进行就可以了。它的位置参照前面第一章中的描述。
    这个时候吃饭也要注意一些,不必“少吃多餐”但是不能暴饮暴食以防加重病情以外;还要对食物特别注意,一定要吃比较松软易消化的食物,煎炸烧烤一类的东西必须少吃。
中成药可以选择补中益气丸或者健脾丸,两种药都是补脾的,相对来讲健脾丸的作用更专一些,对消化病的作用更好,而补中益气丸作用的范围更广,作用层次也更深,适用于病程比较长的情况。
    前面我说过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脾气除了运化食物和水液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叫“脾主升清”,升就是上升的意思,升清有两个作用,一是把运化后的清气送给上面的心、肺、头目;二是借上升的力量维持体内脏腑位置不让它们下垂。如果脾气(中气)虚了,那这个维持的力量就会减弱,开始也许只是觉得头晕眼花等氢气不能上供的症状,再发展的话就会不能维持脏器的位置,就会出现脏器下垂,比较常见有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 脾胃虚弱 怕冷
胃肠一直不好,身体虚弱,天气转凉就会手脚冰凉,比别人怕冷。
    中医的脏腑学说里面把脾称作“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肾相对应。既然能称为“本”,就能看出来它的作用有多重要了。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    首先,脾主运化,其实就是运输转化,它把我们吃喝进去的东西转化成气血,然后再运送给全身的脏腑器官吸收,就相当于我们身体的“食品加工厂+运输公司”。
    其次,脾主升清。“清”是什么?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的气血,这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清”。那么清气应该怎么走呢?这和自然界是一样的,我们都听说过盘古开天的故事,说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盘古拿斧子一劈给分开了,清者向上升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我们身体和其实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甚至相同的。所以身体的清气也会向上走,浊气(食物转化后的糟粕)也会向下走,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而清气的上升就是借助脾气的力量,也就是“脾升清”的作用。
    那胃的作用都有什么呢?《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它的意思就是:人能活下来是从哪里吸取能量呢?粮食,而粮食要转化成气血就要先进入胃里,所以说胃是水谷气血之海。这么说是为了强调胃的重要性,其实胃就是我们的“粮仓”,粮食先运到这里,先进行初步的消化,形成食糜,就相当于先在这里把粮食打碎,然后再被脾加工运输。
    正是因为这个作用,胃才被古今历代医家重视,《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    脾胃是互为表里的两个脏腑,一个受纳食物,一个消化食物,所以我们经常把他们放在一起称作“中焦脾胃后天之本”,当然这和现代西医里面讲的不完全一样,西医里面脾是一个免疫器官,而中医里面更注重它的功能。说到这我想起一个笑话:以前有段时间我们中医学院和西医院校在一个地方上课,因为中西医认识脏腑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他们对这个“后天之本”不太理解。碰到有脾切除手术的时候就大声喊着让中医的学生一起去看“快走啊,去看切后天之本”。
    现在我来解释一下那些症状和脾胃的关系。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脾胃虚弱,要么没有食欲要么吃了不能消化吸收,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让身体缺乏”动力“,时间一长当然会身体虚弱了。而脾主官四肢和肌肉,脾的功能降低了,四肢肌肉得不到充分的营养,所以才会感到四肢无力;同样,没有足够的能量,当然会感到手脚冰凉。
那么怎么来调理脾胃呢?首先要分清是脾的问题还是胃的问题,虽然时间长了两者都会有问题,但是要弄清是谁先病的,治疗时要根据这个来制定针对性的办法。
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所以如果是食欲不好或者吃过饭一段时间消化吸收不好的话那就是脾的问题;如果觉得有食欲但是吃下去不舒服,那就是胃的问题。以前我有一个同学,经常在外面吃饭,吃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回去之后总会拉肚子,找西医说是胃肠炎,而在中医里面则是“胃强脾弱“,很明显,胃没问题,但是脾运化不了,也不见得脾就弱,但是超过它的负荷能力了,没有办法只好拉出来了。这就和卡车运货一样,承载量是2吨,虽然也能装上去3吨,但是车胎可能会爆,车厢下面负重的钢板可能会变形。
    所以我们分开来看,首先看病在胃的脾胃虚弱。这种情况主要症状是:有食欲,饭前也有饥饿感,但是吃过饭就觉得胃不舒服,发胀发闷(当然是纯粹的胃不舒服,排除心脏病)。这是胃弱,所以主要增强胃功能,一定要遵循以下几点。
    首先,坚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坐下来时没事就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但是饭前饭后各半小时的时候一定要做。
    其次,坚持饭后摩腹,顺时针方向,每次10分钟。
    再次,一定要记得“少吃多餐“,很多长寿的人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每餐只吃七分饱。
    千万不能饭后立刻躺下睡觉,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饭后1小时内不能作任何剧烈运动。
    还有,饮食一定要清淡些,吃饭要尽量细嚼慢咽。人们在说起胃的时候都用“养胃“这个词,这就说明要有耐心和细心,像孩子一样才能养好。而养的繁体是这么写的”養“,上面是个”羊“,下面是”食“,不是让我们吃羊肉,而是像羊一样吃东西:细嚼慢咽。当然我们没有四个胃可以反刍,但是我们一定要细嚼慢咽。我们说人吃饭快用”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从来没有人用羊来形容过,就是这个道理。
    还可以在饭后吃一点甜食、山楂,糖葫芦或者其他甜或酸的东西来助消化。最好去药店买一些保和丸,帮助消食,防止在胃里形成食积。中医里面经常讲“胃不和则卧不安”,这里的“和”就是“和平、安宁”的意思,胃不舒服当然就会睡不好。而保和丸就是为了保证胃的“和平”,再加上它的药性比较平和,所以叫“保和丸”,在中药店里都能够买到。每顿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候服8粒即可。
    下面我们说脾弱。前面我说了,脾主管运化(消化),所以脾弱不弱主要看两点:食欲和饭后的消化。有些人到了吃饭的时候根本没有食欲,从来不觉得饿,或者吃过饭2个小时了还觉得很饱,这肯定是脾运化的功能有问题了,因为这个时候食物已经经过了胃的初步腐熟形成食糜了,剩下就该脾去“加工”了,就像磨面粉一样,把200斤麦子倒进去了1个小时,却只出来了20斤面粉,毫无疑问是磨出了问题。
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个“磨”的功能给调上去,首先考虑从我们身体自身来找这个动力源:穴位。选用脾俞和足三里。
    足三里采用按揉的方法,每天不定时,每次3分钟,力量还是轻→重→轻的顺序,每顿饭后的按揉是必不可少的。脾俞最好用拔罐的方法,隔天一次,每次15分钟,每天晚上睡觉前1小时进行就可以了。它的位置参照前面第一章中的描述。
    这个时候吃饭也要注意一些,不必“少吃多餐”但是不能暴饮暴食以防加重病情以外;还要对食物特别注意,一定要吃比较松软易消化的食物,煎炸烧烤一类的东西必须少吃。
    中成药可以选择补中益气丸或者健脾丸,两种药都是补脾的,相对来讲健脾丸的作用更专一些,对消化病的作用更好,而补中益气丸作用的范围更广,作用层次也更深,适用于病程比较长的情况。
中气虚脏器下垂
    前面我说过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脾气除了运化食物和水液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叫“脾主升清”,升就是上升的意思,升清有两个作用,一是把运化后的清气送给上面的心、肺、头目;二是借上升的力量维持体内脏腑位置不让它们下垂。如果脾气(中气)虚了,那这个维持的力量就会减弱,开始也许只是觉得头晕眼花等氢气不能上供的症状,再发展的话就会不能维持脏器的位置,就会出现脏器下垂,比较常见有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
    既然都是脏器中气虚弱或者说中气下陷造成的,那么就会有共同的症状和相同的办法来治疗。共同的症状有:神疲乏力,总感觉没有精神,尤其是稍微有一些活动之后,食欲也不强。那么共同的治疗方法就是针对病因来讲的,补益中气
    但是不同脏器下垂还会有自己的特点,下面我就分开来说一下。
脱肛,有的地方又叫作“掉底子”,其实就是直肠头露了出来,大便以后不能正常缩回去了,轻的露出来的少,休息一下还能自己缩回去;严重的不但露出来的部分比较多,还需要用手托着才能回去。这么说好像有点不登大雅之堂,但是这种情况在小孩儿和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因为小孩的脏腑功能还都偏弱,而且吃饭上不好把握,很容易伤了脾胃,从而导致脾气虚弱,中气下陷;而老年人各种脏腑机能都在下降,本身的气血就弱,如果长时间的劳累过度或者饮食不当,就会导致脾胃受累,进而不能维持内脏的位置,导致脱肛;还有那些得病时间比较长的人,久病气虚,稍有劳累就会更需,所以也容易得脱肛。
很多人脱肛是由长时间的痢疾或者腹泻引起的,本来稍微有一点痢疾或者腹泻对身体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时间一长,身体的正气随着被一并泻了出去,从而导致了气虚
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里记载了一首方子,我在前面也提过,叫作补中益气汤,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可以治疗各种中气下陷导致的脏器下垂。汤剂的作用当然更强一些,但是有些人怕苦,喝不下中药,所以丸药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药店里都有补中益气丸,分大蜜丸、浓缩丸和水丸,大蜜丸饭后1小时服用,每次一丸,一天三次;如果是浓缩丸或者水丸则要比说明上注明的服用量稍微大一点:浓缩丸每次10~12粒,水丸每两次三袋。
    还有,每天坚持按揉足三里,在脾俞上拔罐,艾灸百会。
    足三里和脾俞我在前面已经不止一次提过,足三里还是要每天不拘时间和次数的按揉,每次不要少于3分钟,力量要由轻到重,一定要产生酸胀的感觉才好。
    脾俞每天晚上睡觉前一个小时拔罐,拔罐的时间不要太长,每次10分钟,然后起罐,在穴位上按揉5分钟,双侧同时进行,这个当然需要家人的帮忙。
    脾俞的位置参考第一章所述。
    百会穴不但可以治疗头痛,头晕,还可以治疗脏器下垂,因为它可以升提阳气。
    以前听一个名老中医的讲座,她说自己遇到一位老太太,已经脱肛时间很长了,尝试不少治疗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而脱出的直肠头和衣服长时间的摩擦,变得红肿,疼痛难忍,老人都不敢走路。这位老师没有开任何药,就让老太太回家让家人给她用大艾炷灸百会,每次灸20分钟左右。结果半个月之后,那位老太太的脱肛竟然完全好了!由此可见百会的作用有多强。
这里说的艾炷是艾绒搓成的小柱状东西,也可以把艾条拆开用里面的艾绒搓,但是自己经常压得不够结实,导致点燃以后热度不够,而且传热慢。所以不妨直接用艾条灸,每次灸20分钟,离皮肤不要太远,但是要一部感觉烫为度。买艾条的时候要注意挑一下,选那些捏着比较硬的,这样的艾条里面的艾绒压的紧,艾灸的时候温度高,传热快,效果好。
    艾灸百会的时间就放在每天晚上在脾俞拔罐之前,可以坐着,也可以躺下让家人帮忙进行。灸过之后喝一点温开水。
    它就在两个耳尖在头顶连线的中点。
    子宫脱垂除了感觉神疲乏力、稍微活动就感觉累以外,还经常感觉会阴部有下坠感,活动或劳累后感觉更明显。常见于产后妇女和老年妇女,多是因为平时身体就差或者产后下地劳动过早或者生育过多导致的,久咳,腹泻或者便秘常常是诱因。
    子宫脱垂的治疗除了上面说的服用补中益气丸和按揉足三里、灸百会之外,还要加上灸关元。因为关元在任脉上,任脉又称“妊脉”,和生殖系统的关系很密切,而且关元向内就对应子宫,可以加大固脱子宫的力量。
    艾灸的时间就放在百会前后就可以,每次15分钟,要坚持每天进行。
    胃下垂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每次饭后总觉得胃胀胃痛,有下坠感。时间一长,食欲也下降不少。
中气虚 脏器下垂
前面我说过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脾气除了运化食物和水液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叫“脾主升清”,升就是上升的意思,升清有两个作用,一是把运化后的清气送给上面的心、肺、头目;二是借上升的力量维持体内脏腑位置不让它们下垂。如果脾气(中气)虚了,那这个维持的力量就会减弱,开始也许只是觉得头晕眼花等氢气不能上供的症状,再发展的话就会不能维持脏器的位置,就会出现脏器下垂,比较常见有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
    既然都是脏器中气虚弱或者说中气下陷造成的,那么就会有共同的症状和相同的办法来治疗。共同的症状有:神疲乏力,总感觉没有精神,尤其是稍微有一些活动之后,食欲也不强。那么共同的治疗方法就是针对病因来讲的,补益中气
    但是不同脏器下垂还会有自己的特点,下面我就分开来说一下。
    脱肛,有的地方又叫作“掉底子”,其实就是直肠头露了出来,大便以后不能正常缩回去了,轻的露出来的少,休息一下还能自己缩回去;严重的不但露出来的部分比较多,还需要用手托着才能回去。这么说好像有点不登大雅之堂,但是这种情况在小孩儿和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因为小孩的脏腑功能还都偏弱,而且吃饭上不好把握,很容易伤了脾胃,从而导致脾气虚弱,中气下陷;而老年人各种脏腑机能都在下降,本身的气血就弱,如果长时间的劳累过度或者饮食不当,就会导致脾胃受累,进而不能维持内脏的位置,导致脱肛;还有那些得病时间比较长的人,久病气虚,稍有劳累就会更需,所以也容易得脱肛。
    很多人脱肛是由长时间的痢疾或者腹泻引起的,本来稍微有一点痢疾或者腹泻对身体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时间一长,身体的正气随着被一并泻了出去,从而导致了气虚。
    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里记载了一首方子,我在前面也提过,叫作补中益气汤,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可以治疗各种中气下陷导致的脏器下垂。汤剂的作用当然更强一些,但是有些人怕苦,喝不下中药,所以丸药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药店里都有补中益气丸,分大蜜丸、浓缩丸和水丸,大蜜丸饭后1小时服用,每次一丸,一天三次;如果是浓缩丸或者水丸则要比说明上注明的服用量稍微大一点:浓缩丸每次10~12粒,水丸每两次三袋。
    还有,每天坚持按揉足三里,在脾俞上拔罐,艾灸百会。
    足三里和脾俞我在前面已经不止一次提过,足三里还是要每天不拘时间和次数的按揉,每次不要少于3分钟,力量要由轻到重,一定要产生酸胀的感觉才好。
    脾俞每天晚上睡觉前一个小时拔罐,拔罐的时间不要太长,每次10分钟,然后起罐,在穴位上按揉5分钟,双侧同时进行,这个当然需要家人的帮忙。
    脾俞的位置参考第一章所述。
补中益气丸是针对病因来治疗的,所以这时候吃肯定没有错,我想起一个关于补中益气汤的笑话:以前认识一位老先生,是中医的爱好者,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中医的书。后来他老伴被检查出来有胃下垂,于是他就坚决反对吃西药,于是照着书上给开了个补中益气汤让老伴喝。病自然是治好了,老先生告诉我说:吃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吃饭以后没有什么不舒服了,于是原来的坏脾气又回来了,我还寻思是不是这个补中益气汤提的太过了,把她的脾气提的太靠上了哪“。
    除了药物还要用上穴位,足三里和脾俞、胃俞。足三里和前面说的刺激方法一样,脾俞胃俞都用拔罐的方法,脾俞和胃俞每天晚上同时拔罐。
    胃俞也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就在脾俞的直下方大约两指的地方,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
    治疗胃下垂还有一个很有效的辅助方法,需要家人进行操作:病人趴在床上,露出后背,双手放在后背上使肩胛骨翘起来,然后家人手心朝上,四指并拢插到肩胛骨下面,开始向外上方顶,一般把手指插进去3cm左右,这时候病人会感觉胃在向上提,维持这种感觉2分钟,然后松开手,再重复3~5次,对胃下垂作用很好。
    内脏下垂的生活禁忌:上面说的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内脏下垂,都是中气虚这个“本“造成的。除了药物、艾灸、拔罐和按揉穴位以外,还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调养。首先,饮食一定要清淡,生冷,油腻的东西一定要少吃;注意休息,不能工作或者活动思会见太长,本来脾气就虚弱了,一定要给它休养恢复的机会和时间;如果是产妇,一定要注意多休息,不要过早的下地劳累。
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需要平时精心的维护,虽然现在医学很发达,但是经过太多次的修理之后,这台机器会变得非常脆弱。即使能够达到所谓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平衡并非牢固,所以一定要坚持平时生活中的各种保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正气存内,百病莫侵“。
食滞中焦肚胀呕吐
    有些朋友吃饭之后总感觉有些发胀,过了很长时间了还是觉得饭就没往下走,有时呕吐,有时拉肚子。
    这是中焦脾胃的运化出了问题,单是一个呕吐或者胃胀,其实有很多种原因,上面说的这种其实是食积造成的,但是为什么会有食积呢?
    首先是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减弱了,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够像往常一样转化成气血,每次遗留一些,直到达到影响我们的身体时才被我们发现。我们的胃不像有些动物的胃一样,可以把东西拿出来反复的研磨直到完全消化,所以发现不舒服的时候已经是有积食了。
    其次就是自己不注意饮食,暴饮暴食或者没有规律,或者寒凉过多伤着胃阳了。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所以首要的就是要把食积给消除掉。但是不能用泻的方法,因为废物在大肠的时候可以泻,在胃中的时候要“消”,要“消食和胃”。
    这个时候应该直推胸腹部,然后按揉足三里和中脘。
    直推胸腹就是从上腹部向下直推到小腹部,力量要稍微大一点,带动皮下的肌肉为度。每天饭后半小时开始,重复30次。
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是胃的经气会聚于腹部的位置,在体内对应的位置也是胃。能够消食和胃,经常和足三里合用治疗胃肠道的各种消化疾病。《针灸聚英》中说“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循经考穴编》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    它在任脉的循行路线上,身体的前正中线。我们把胸骨和肋骨的结合处叫做胸剑联合,就是平时所说的“心窝”处,中脘在肚脐和“心窝”连线的中点。
    每天吃过饭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点揉5分钟即可。
    足三里每次按揉3分钟,方法参照前面所说的。
    操作方法:每次饭前先点揉足三里2分钟,振奋一下胃气,饭后半小时的时候开始推腹部30次,然后点揉中脘、足三里以助消化。
    还应该吃一些保和丸配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保和丸里面有山楂、神曲、陈皮,其中山楂专消各种肉食,神曲消各种米面食品,陈皮能够健脾理气,所以保和丸可以治疗各种食积。如果是孩子的话还可以吃肥儿丸。
    饮食禁忌:在很多养生的秘诀里面都有一句话叫做“每餐只吃七分饱”,当有食积的时候这句话也适用,每顿饭都不要吃十分的饱,适量的减轻以下胃的负担。多吃一些酸味的东西,山楂、话梅。
    还有一点:不要在饭前吃甜食,但是可以饭后吃一点糖,麦芽糖更好,因为它能消各种面食。

第二章邪气致病特点
    中医里面把导致疾病的因素总共分为四类,即内因、外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和其他病因。外因就是指我们平时听到的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相当于心理因素;还有饮食、劳逸;病理产物就是痰饮、瘀血、结石等;其它的包括外伤、虫兽咬伤抓伤以及烧烫伤等等。
    这里我着重说一下外感六淫。
    什么是“淫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淫”字。《汉书·大禹谟》中说“罔淫于乐”,后面的解释是“淫,过也。”《诗经·关雎序》中说“不淫其色”,注解为“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所以,”淫“应该理解为”过“。
    其实我们看一下外感六淫的内容就知道,风寒暑湿燥火是四季当中的六种气候,本来应该是人们生活万物生长的条件,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说的那样: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就是靠着天地的各种气候和四季的法则来生存的。这些指的都是正常的气候,如果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比如春天应温反寒,秋季应凉反热),那么六气就转化成了对身体有害的六淫;还有一种情况:气候变化异常了,但是一般人都没有发病,但是对那些适应能力低的或者身体比较虚弱的人来说,就能够致病,那么这些对他们就是六淫
外感六淫致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和转化性。所谓外感性就是说这些外界的邪气多时从人的基表口鼻来侵犯人体从而导致发病的,比如外寒,天气冷了,寒气就是通过皮肤、口鼻一步步深入到经络脏腑的。
    季节性是指外感六淫致病常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春季多风、夏季多暑、秋季多燥、冬季多寒。
    地区性是指六淫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关系比较密切。比如西北高原地区天气寒冷干燥,人们就容易被寒邪、燥邪侵袭;西南地区气候多湿,人们就容易得湿病。
    相兼性就是说外感六淫在侵袭人们的时候经常进行“合作“,比如暑邪就经常和”湿“夹在一起,所以才有”暑必兼湿“的说法;风邪也多夹杂着其他邪气,风寒、风热、风湿;燥邪和寒邪混在一起形成凉燥,和热邪混在一起形成温燥等等。
    转化性就是指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比如风寒之邪可以转化为里热,这是因为人的体质是偏热的或者感受邪气时间较久而没有祛除,结果邪气向里传变而导致的。《医宗金鉴》说:“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这,何也?盖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胜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这就是说为什么两个人感受了同样的邪气却症状或者辩证不一样呢?因为感受了以后邪气会和人的体质相结合而产生不同症状。比如湿邪,两个人一个体质偏寒,一个体质偏热,那前者就会出现寒湿症状,而后者体内就会有湿热之邪。
    先说风邪,我们都知道风是由空气的对流形成的。所以风有“动”的特点。风邪的特点也是古今历代医家根据自然界的风的特点相互比较得来的,总的来说有四点。首先,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轻扬开泄就是说风邪侵袭人体时容易让毛孔舒张开,这一点我们在吹风的时候都有感觉,很多人都说舒服的感觉就像是“全身毛孔像被风吹了似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至于易袭阳位就更好理解了:什么地方容易有风?当然是高的地方了,没有跑到屋顶去避风的。高的地方就是阳位啊,低的地方是阴位。而背部也是阳位,腹为阴背为阳嘛。还有一点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背部也容易被风邪侵袭:所有人在避风的时候都是背对着风,所以它机率也大啊。这也是因为背部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条阳经循行经过,阳气相对较足的原因吧。
    其次就是风邪善行而数变。就是说风邪致病常常导致发病部位不确定,在身上来回游走窜动,而且病情变化快。这都是和自然界风的特点相一致的。这些特点在风湿病人的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的关节疼痛常常是来回变动;还有风水水肿,常常是刚开始就眼睑肿,很快就蔓延到整个脸部,然后很快就会全身水肿。这个时候治疗就不光是消肿利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祛风!把风邪祛除之后病情就会变得稳定,治疗起来就争取了主动权。
中气虚 脏器下垂
有些朋友吃饭之后总感觉有些发胀,过了很长时间了还是觉得饭就没往下走,有时呕吐,有时拉肚子。
这是中焦脾胃的运化出了问题,单是一个呕吐或者胃胀,其实有很多种原因,上面说的这种其实是食积造成的,但是为什么会有食积呢?
首先是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减弱了,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够像往常一样转化成气血,每次遗留一些,直到达到影响我们的身体时才被我们发现。我们的胃不像有些动物的胃一样,可以把东西拿出来反复的研磨直到完全消化,所以发现不舒服的时候已经是有积食了。
其次就是自己不注意饮食,暴饮暴食或者没有规律,或者寒凉过多伤着胃阳了。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所以首要的就是要把食积给消除掉。但是不能用泻的方法,因为废物在大肠的时候可以泻,在胃中的时候要“消”,要“消食和胃”。
这个时候应该直推胸腹部,然后按揉足三里和中脘。
直推胸腹就是从上腹部向下直推到小腹部,力量要稍微大一点,带动皮下的肌肉为度。每天饭后半小时开始,重复30次。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是胃的经气会聚于腹部的位置,在体内对应的位置也是胃。能够消食和胃,经常和足三里合用治疗胃肠道的各种消化疾病。《针灸聚英》中说“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循经考穴编》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它在任脉的循行路线上,身体的前正中线。我们把胸骨和肋骨的结合处叫做胸剑联合,就是平时所说的“心窝”处,中脘在肚脐和“心窝”连线的中点。
每天吃过饭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点揉5分钟即可。
足三里每次按揉3分钟,方法参照前面所说的。
操作方法:每次饭前先点揉足三里2分钟,振奋一下胃气,饭后半小时的时候开始推腹部30次,然后点揉中脘、足三里以助消化。
还应该吃一些保和丸配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保和丸里面有山楂、神曲、陈皮,其中山楂专消各种肉食,神曲消各种米面食品,陈皮能够健脾理气,所以保和丸可以治疗各种食积。如果是孩子的话还可以吃肥儿丸。
饮食禁忌:在很多养生的秘诀里面都有一句话叫做“每餐只吃七分饱”,当有食积的时候这句话也适用,每顿饭都不要吃十分的饱,适量的减轻以下胃的负担。多吃一些酸味的东西,山楂、话梅。
还有一点:不要在饭前吃甜食,但是可以饭后吃一点糖,麦芽糖更好,因为它能消各种面食。

中医里面把导致疾病的因素总共分为四类,即内因、外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和其他病因。外因就是指我们平时听到的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相当于心理因素;还有饮食、劳逸;病理产物就是痰饮、瘀血、结石等;其它的包括外伤、虫兽咬伤抓伤以及烧烫伤等等。
这里我着重说一下外感六淫。
什么是“淫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淫”字。《汉书•大禹谟》中说“罔淫于乐”,后面的解释是“淫,过也。”《诗经•关雎序》中说“不淫其色”,注解为“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所以,”淫“应该理解为”过“。
中医里面把导致疾病的因素总共分为四类,即内因、外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和其他病因。外因就是指我们平时听到的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相当于心理因素;还有饮食、劳逸;病理产物就是痰饮、瘀血、结石等;其它的包括外伤、虫兽咬伤抓伤以及烧烫伤等等。
这里我着重说一下外感六淫。
什么是“淫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淫”字。《汉书•大禹谟》中说“罔淫于乐”,后面的解释是“淫,过也。”《诗经•关雎序》中说“不淫其色”,注解为“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所以,”淫“应该理解为”过“。
其实我们看一下外感六淫的内容就知道,风寒暑湿燥火是四季当中的六种气候,本来应该是人们生活万物生长的条件,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说的那样: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就是靠着天地的各种气候和四季的法则来生存的。这些指的都是正常的气候,如果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比如春天应温反寒,秋季应凉反热),那么六气就转化成了对身体有害的六淫;还有一种情况:气候变化异常了,但是一般人都没有发病,但是对那些适应能力低的或者身体比较虚弱的人来说,就能够致病,那么这些对他们就是六淫。
外感六淫致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和转化性。所谓外感性就是说这些外界的邪气多时从人的基表口鼻来侵犯人体从而导致发病的,比如外寒,天气冷了,寒气就是通过皮肤、口鼻一步步深入到经络脏腑的。
季节性是指外感六淫致病常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春季多风、夏季多暑、秋季多燥、冬季多寒。
地区性是指六淫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关系比较密切。比如西北高原地区天气寒冷干燥,人们就容易被寒邪、燥邪侵袭;西南地区气候多湿,人们就容易得湿病。
相兼性就是说外感六淫在侵袭人们的时候经常进行“合作“,比如暑邪就经常和”湿“夹在一起,所以才有”暑必兼湿“的说法;风邪也多夹杂着其他邪气,风寒、风热、风湿;燥邪和寒邪混在一起形成凉燥,和热邪混在一起形成温燥等等。
转化性就是指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比如风寒之邪可以转化为里热,这是因为人的体质是偏热的或者感受邪气时间较久而没有祛除,结果邪气向里传变而导致的。《医宗金鉴》说:“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这,何也?盖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胜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这就是说为什么两个人感受了同样的邪气却症状或者辩证不一样呢?因为感受了以后邪气会和人的体质相结合而产生不同症状。比如湿邪,两个人一个体质偏寒,一个体质偏热,那前者就会出现寒湿症状,而后者体内就会有湿热之邪。
先说风邪,我们都知道风是由空气的对流形成的。所以风有“动”的特点。风邪的特点也是古今历代医家根据自然界的风的特点相互比较得来的,总的来说有四点。首先,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轻扬开泄就是说风邪侵袭人体时容易让毛孔舒张开,这一点我们在吹风的时候都有感觉,很多人都说舒服的感觉就像是“全身毛孔像被风吹了似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至于易袭阳位就更好理解了:什么地方容易有风?当然是高的地方了,没有跑到屋顶去避风的。高的地方就是阳位啊,低的地方是阴位。而背部也是阳位,腹为阴背为阳嘛。还有一点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背部也容易被风邪侵袭:所有人在避风的时候都是背对着风,所以它机率也大啊。这也是因为背部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条阳经循行经过,阳气相对较足的原因吧。
其次就是风邪善行而数变。就是说风邪致病常常导致发病部位不确定,在身上来回游走窜动,而且病情变化快。这都是和自然界风的特点相一致的。这些特点在风湿病人的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的关节疼痛常常是来回变动;还有风水水肿,常常是刚开始就眼睑肿,很快就蔓延到整个脸部,然后很快就会全身水肿。这个时候治疗就不光是消肿利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祛风!把风邪祛除之后病情就会变得稳定,治疗起来就争取了主动权。
再次就是风性主动。这一点主要是强调风邪致病时经常导致病人的肢体或者肌肉发生抽搐、不自主的颤动。比如现在我们经常见到的帕金森病人。还有那些面肌痉挛的人,前一天出去被冷风吹了,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刷牙时从嘴角漏水,开始是疼,这是寒邪的特点。然后发现回不自主的面肌抽动,这就是因为受风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风为百病之长,这个长就是首长、头领的意思。就是说风邪致病比较广泛,它可以夹杂着其他几种邪气一起侵袭人体。《临证指南医案》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伤人,故曰百病之长”,所以古人甚至把风看作是外感致病的总称,就象《素问•骨空论》说的“风者,百病之始也”。
寒邪:寒就是寒冷的意思,寒邪就是指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简单的说就是那些寒冷寒凉的东西。所以在冬季气温比较低的时候以及淋雨、涉水、汗出吹风、贪凉露宿、过饮过食生冷食物都可以感受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有三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这个应该这么理解:阴阳是相互对立的,寒邪是属阴,侵袭人体以后肯定先伤害和它相对立的阳气。阳气可以温养、温煦我们的身体,这就是为什么受寒了以后会感觉到怕冷了。因为我们的阳气受到伤害了,温煦功能弱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胜,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胜利,而是说在身体里占据了过胜的优势,就像两个党派一样,一个党派过于强大就会影响另一个的正常发展。
食滞中焦 肚胀呕吐
寒性凝滞,很好理解。一到冬天,河水就会结冰,冰就是凝固的水啊。而气血就是流淌在经脉里的“生命之水”,人体感受寒邪之后,气血也会在经脉里发生“凝结”,也就是经脉阻滞,然后就会产生疼痛等各种症状,因为“不通则痛”嘛。大家都知道,感冒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整个后背疼痛,为什么会这样?寒邪侵袭足太阳膀胱经,气血凝滞,太阳经的经气不通,所以会痛。所以《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寒性收引:这里说的收引就是收缩的意思,就像是热胀冷缩一样,经脉受到寒邪的侵袭也会发生收缩,气血也会发生收缩。人们在怕冷的时候总会缩蜷成一团。气血和经脉也是一样,它们都不是死的,都是可以自己作出一些自动的调节的。比如经脉受了寒气,就会感到屈伸不利索,这就是因为经脉收缩拘挛的缘故。
湿邪:这里说的湿邪和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造成水湿在体内停留虽然原因不一样,但是却相互影响的。居住环境潮湿,或者长期在水里工作,或者淋雨涉水都容易感受外来的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有: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首先说第一个特点。因为湿其实属性和水是一样的,水属于阴,所以湿也是阴。因为它是有形之邪,不像前面说的风和寒一样是抽象的,湿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它进入身体以后会侵入经络,从而会阻挡气在身体内的运行。因为五脏六腑中脾主生化气血和运输气血,而且就脾的特性而言,脾喜燥而恶湿(因为脾主官运化水湿,如果湿邪多了,就增加了脾的负担),一旦体内的湿气超过了脾的运化能力,就会导致脾功能受困,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腹泻、痢疾。又因为湿是阴邪,所以它必然会伤害它的对手阳气。正如清代大医叶天士所说“湿胜则阳微”。
湿性重浊:重就是困重、沉重;浊就是混浊。这是因为湿邪是阴邪、浊气。这在症状上表现的非常明显:湿邪侵袭肌表的时候人们会感觉浑身困重,四肢发沉无力,头像裹了一条湿毛巾一样。所以这里提醒一点:睡觉的时候最好要等头发干了以后再睡,要不然第二天很容易头疼,因为头上都是一些清窍,只能接受脾运输的清气,如果头发湿着就睡觉很容易让那些水湿侵袭头目,所以第二天就会头痛。湿邪困脾的时候经常会导致痢疾,大便脓血,这就是秽浊之气。所以这时候治疗都是以清利化湿、健脾利湿为原则。
湿性粘滞是指感染了湿邪之后常常是病情缠绵难愈,比如湿邪导致的发烧,经常是时高时低,很长时间也降不到正常的体温,即使用西药的抗菌素、抗病毒药也不行;而且症状也经常出现粘滞不爽,前面我说了痢疾就是这种情况。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比较好理解:因为湿是水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比如湿邪导致的水肿,就是以下肢水肿较为明显。
燥邪:燥就是干燥,是秋天的主气,这个我在人体四季保健那一章仔细谈过。燥邪的特点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我觉得这两个不难理解,干燥的气候最容易耗伤人体津液,就像天干的时候河水容易断流一样,燥邪侵袭人体以后也在加倍的消耗人体的“河流”,而津液就是我们身体的水分,就是我们的河流。所以感受燥邪的时候经常会口干舌燥,鼻咽干燥
燥易伤肺是因为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而燥邪最容易从人的口鼻侵袭,因为口鼻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城门一样,有隙可乘。而且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这等于说它本来就害怕燥邪,所以燥邪救肯定会先找既怕它又有隙可乘的脏腑去“侵略”了。所以这个时候经常会出现口干舌燥、干咳少痰或者痰粘难咯、大便干结(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受邪容易传给大肠,大肠津液损失当然会大便变干)等症状。
热(火)邪:热和火其实是一类,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一般认为是温→热→火的顺序。火热之邪致病的特点有以下五个: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火性炎上;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易扰心神;热邪易致疮痈。
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火热属阳,所以一旦侵袭人体,肯定帮着和它属性一样的东西,就会打破原来的阴阳平衡,阳热偏盛就会消耗更多的阴液;另一方面,热邪进入身体以后会加速阴液向外的增发。人体的阴津好比是盛在锅里的水,自然蒸发很慢,但是一旦你再过下面加上火,那就会很快蒸发掉。所以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的时候除了会发热、怕热之外,还会觉得口渴、咽干、大便干燥,因为它让我们的身体缺水了。而气是依附在津液上面的,津液是气的载体,使运载工具,津液的蒸发时也会顺便带走一部分气,所以这个也会出现一些耗气的症状,比如乏力、懒言等。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的“壮火食气”,火大了,把气都给吃了,很形象。
说火性炎上是看着火的形状和性质来说的,大家都知道火势是向上的,没有说火苗是向下走的。所以火热之邪也是这样,它在身体内也是向上走的。所以我们可以看见那些上火的人脸红、耳鸣、牙疼、咽喉疼、头痛,很少听见人说:这两天上火了,脚疼“。
热邪容易生风动血是指火热之邪容易导致肝风内动和血热妄行的病症。其实这个时候的生风并不是热邪直接转化成风,而是热盛时容易导致肝阳亢奋,肝阳化风,引起肝风内动,出现抽搐、角弓反张(身体强制性的向后痉挛,整个脊柱就像反过来的弓一样,常为肝风内动导致,破伤风时也可见到),所以这时给这种内风起了个名字叫“热极生风“。
前面我说瘀血的时候说过“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那么热邪侵袭身体以后,进入血内,就会导致血热,血行就会加速。这个时候气对血的控制力就会减弱,所以就会出现各种血热妄行或者出血的症状,比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等。
热邪易扰心神是指热邪经常扰乱心主神明的作用。我们知道心主管人的神志,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属于躁动的邪气,它就会很容易主动与和它五行相合的心联合。本来心火就需要下面肾水的滋润才会保持这种水火的平衡,这样才不会出现各种“心火上炎“的症状,结果外来的火热之邪加上之后,心火就会变得强大,肾水就失去了制约的能力,于是就会出现”心火上炎、心神妄动“的症状,比方说心烦意乱,睡眠不好,严重的还会出现狂躁不安。我们经常会见到发烧的人说胡话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热邪扰乱了心神,心神失控导致的。
热邪易致疮痈:这是说火热之邪侵袭人体之后,进入血内,然后可以聚集在一个地方,腐蚀血肉而发给红肿热痛的疮痈。早在《灵枢•痈疽》中就说“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素问•病机十九条》说”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医宗金鉴》说的更加直接,”痈毒原是火毒生“。
暑邪:暑邪是外感六淫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它只能出现在夏天,一般把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的火热之邪都称为暑邪。《素问•热论》说:“先夏至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当然这只是指热邪来说的。暑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有外来的邪气,不能内生,这在六邪中是独有的。
暑邪的特点有: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暑性炎热这一点好理解,因为暑邪本来就是夏季的火热之邪,因为它和其他时节的火热之邪相比还有其他的特点,所以才称为暑邪。而且就热度来说,暑邪比一般的热邪害要厉害,因为夏季是一年当中温度最高的季节。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这一点和前面说的热邪一样。夏天的时候温度比较高,人们的毛孔都基本上都处于舒张的状态,皮肤肌肉也都不紧张,所以津液比较容易通过毛孔以汗液的形式外泄出来。这样人体的津液就比较容易流失,同时气也会随着汗液流失。所以中暑的时候人们经常会感到口渴、四肢倦怠无力。这里所说的升散其实也应该和伤津耗气联系在一起理解,因为它是指感受暑邪之后的一种方向,不象是受寒那样凝结在里面,而是向外向上的,是发散的。
暑多兼湿,有很多医家都说是“暑必兼湿“,因为夏季的时候不光是温度高,而且多雨,也比较潮湿,而且热气蒸腾起来那些湿气,所以空气里其实是暑热加上湿气混合在一起的,所以夏季感冒或者中暑的人经常还能看见一些受湿的症状,比如头昏头重,像裹了条湿毛巾似的;还有胸闷、大便不爽等等。
以上就是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和他们的好发时节,所以在每个季节到来的时候我们都要作好准备,防止被它们侵袭,即使是受到侵袭也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去尽快做出针对性的治疗,具体的内容和做法请参考前面我说的四季保健按摩。
第三章四季保健穴位按摩
春季多风,五行属木,而木的特性就是生长生发;五脏里面肝属木,肝的特性就是“体阴而阳”,就是说虽然从阴阳上分它属于阴,但是它的功能特色确是阳,因为它并不主静,我们经常说一些脾气暴躁的人肝火旺,中医上把很多高血压和脑中风辩证为肝阳上亢,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事实证明脑血管病确实是在3、4月份发病率最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尽量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古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治病”,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时刻注意调理身体,注意养生,那就是自己的“上医”。
春季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温燥、多风”,这时我们的身体容易出现肝阳上亢和感受温燥之邪的症状。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每天按揉太冲、鱼际和太溪,不拘时间,每穴3分钟,具体方法是:早起先按揉太冲穴3分钟,白天不拘时的按揉鱼际和太溪,晚上晚饭之后用热水泡脚,然后依次按揉鱼际、太冲、太溪穴,每次每次每穴3分钟。
其次,条件允许的话,坚持泡菊花茶,可以平肝火,祛肝热
还有,多吃梨,梨皮润肺,燥邪最易伤肺阴,而肺通过口鼻和大气相通,最容易受燥邪侵袭。还可以用天麻和枸杞熬粥,天麻平肝热,枸杞滋肾阴,滋水涵木,两味药药性都很平和,不会产生吃补药上火的情况。
夏季易感受暑湿之邪,有句话叫做“暑必兼湿“,暑邪的特点就是耗气伤阴,而湿邪的特点就是病程缠绵难愈,这样就好理解为什么夏季感冒或者拉肚子、痢疾的时候总是时好时坏,难以痊愈了。
针对暑湿的特点我们在预防的时候首先要保持身体的气阴正常,因为这两种物质少的时候我们的抵抗力低。那我们依然从几个方面来预防。
首先,坚持每天按揉阴陵泉和百会、印堂。前面我们说过阴陵泉,它可以健脾利湿,坚持每天按揉此穴,可以保持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正常,还可以把多余的“湿”祛掉。
百会位于头顶最上方,也就是两耳尖眼头顶连线的中点处,可以提升阳气,清利头目。用两手的中指叠压起来按在穴位上3分钟就可以了。
印堂在两眉的中间,可以清利头目,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眉间的皮肤稍向上拉,就能感觉到一种胀胀的感觉向两侧放散。之后就能感觉到头目都清醒了许多。
其次,要多吃祛暑气的瓜果,西瓜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不能多吃。西瓜不但能祛暑还能利尿,这就能帮助把多余的湿气排出来。
还有饮食,很多人都知道绿豆粥可以祛暑益气,绿豆皮可以利尿,和西瓜的功能差不多。恐怕很少人知道西瓜皮还能清暑热吧,中药里面有个古方叫“白虎汤”,是清热的好方子,而西瓜皮就有“天然白虎汤”的美誉。用它加冰糖熬水喝不但可以清热益气,就算是轻微中暑时喝了也能见到很好的效果。
秋季的保健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区别对待。秋在五行和金相对应,《内经》说“金曰肃杀”,所以我们看到秋天的时候万物开始变得萧条,枯萎。秋天主要是燥,但是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在由夏季转为秋季的时候,湿气虽然退了,但是气温并没有下来,我们都知道有“秋老虎”之说,民间都说“秋后还有一伏”,可见温度之高了。所以这时候的燥是和温热结合在一起的。很多人这时感冒会觉得咽干口燥,有痰难咯。
所以在秋季的前半程我们要像春天那样,不同的是不用把重点放在平肝上面。穴位的选择主要是肺经和大肠经上的。鱼际、曲池、迎香。
鱼际的刺激方法参考前面所说的就可以了。
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有很好清热作用。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即中午1~3点的时候按揉2分钟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做。
它在肘关节的外侧,把胳膊屈曲时肘尖和肘外侧横纹的中点处。因为肌肉比较丰厚,所以按的时候要先加一点拨的手法。具体操作:先用另一手的拇指按下去,又胀感之后再向外拨。
迎香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从它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它可以使人“闻香臭”,可以治疗各种鼻炎、鼻塞。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可以湿润鼻腔。鼻腔湿润了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力量,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秋季。
双手按在两侧迎香穴上,反复旋转按揉2分钟,就可以明显感觉到鼻腔湿润了许多。
迎香穴位于鼻翼旁边,平鼻子的最下端,鼻唇沟内。
操作方法:每天出门前先按揉两侧迎香2分钟,待感觉鼻内湿润时再出门,然后不拘时的按揉鱼际穴,每穴3分钟;中午1~3点的时候揉拨曲池穴3分钟。
饮食禁忌:这个时节一定要少吃辛辣的食物,比如辣椒,还有那些煎炸的食品。多吃些滋阴润肺的东西,比如梨、百合。还可以去药店买些桑叶泡茶喝,或者用百合、麦冬熬粥,还可以稍微加点白糖或者冰糖。
如果有干咳口渴的症状时千万不要随便去买点止咳药,因为咳嗽也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不应该去强行的止咳,而要通过润肺宣肺达到祛咳的作用,买一些川贝枇杷露喝,效果会更好。
秋季的后半段,热气慢慢下去了,于是燥又同冬季的主气“寒”“勾结”在一起,形成了凉燥。它也是主要通过口鼻来侵犯我们的身体,但是感受了凉燥之邪之后,人们不再觉得身热怕热,而是觉得有些怕冷,虽然也会觉得干,但是没有初秋时的那么干渴的严重,有点怕冷,很少出汗,有痰的话也是稀痰。
这时候我们要用“温润”来指导我们的保健预防。常用的穴位除了鱼际合迎香外,还要加上合谷。
操作方法:每天早上出门前先按揉迎香至鼻内湿润。全天不定时的按揉合谷和鱼际。每次每穴不得少于3分钟。
生活宜忌:这个时节可以吃一些温热的东西,也可以吃点辣的,但是一定要自己把握好度,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而没有限制。不要吃太多的凉东西,多喝温性药物泡的水,陈皮,苏叶两者合用最好。还可以用麦冬、陈皮、桔梗熬粥喝,其中桔梗要稍微少一些,因为有点苦味。
冬季主要就是寒气了,但是南北方有差别,南方是寒湿较重而北方则是寒气为主,所以也要区别对待。
贵州、重庆的朋友可能有这个体会,冬天在家里吃火锅时一般都不会上火,但是在北方就会上火,为什么?因为火锅是辛辣的,在南方吃刚好可以化解那里的寒湿之气,在北方比较干燥,辛辣的吃多了消耗体内的阴津,所以会上火。
所以南方的朋友在冬季要以温阳化湿为养生的原则。平时多利用一下几个穴位:阴陵泉、关元、肾俞。
这几个穴位的位置和用法在前面都谈过了,但是这里要变通一下。
具体操作:关元要用艾灸的方法,每天晚上艾灸10分钟,然后喝一小杯温开水,然后在肾俞上面拔罐15分钟,起罐之后按揉两分钟,但是肾俞穴不必天天拔罐,每周拔罐两三次就行了,其余的时间按揉就行了;阴陵泉还是用按揉的方法,每次每穴3分钟即可。
五味禁忌:在寒湿的天气里要多吃些温热的东西,羊肉、狗肉、辣椒,少吃太油腻的肥肉。少吃寒凉的东西,但是温热的东西也要有度,不能一味追求温阳,吃多了辛热的东西反而会伤及人体的阴液。
北方的冬季,寒气里面经常夹杂着一点燥气,所以既要温阳还要注意不能化燥,要防燥,也就是要适当的滋阴。
要每天坚持刺激以下几个穴位:关元、肾俞、太溪。
具体操作:每天晚上临睡前1小时开始操作,先泡脚20分钟,然后按揉太溪穴,每穴5分钟,然后艾灸关元10分钟,然后艾灸肾俞穴5分钟。
生活禁忌:有句话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不是说春夏补养阳气,秋冬补养阴气,而是因为春夏人们喜欢吃凉食,容易伤者阳气,所以要注意保护阳气;而秋冬季节,人们很注意温养阳气,尤其是在北方,天气比较干燥,只顾养阳气,却忘了那些辛辣之品容易化燥伤阴,结果经常好上了阴津,出现了阴阳不平衡的病症。所以一定要在补阳的同时稍微加一点滋阴的东西。在吃温热食物的之后喝些枸杞茶,或者熬点枸杞粥。吃点六味地黄丸和起居地黄丸,就像开药方的时候经常在一些性味相似的药物中加上一两味性味相反的药一样,这叫“反佐”,虽然药性相反,但是作用却是相佐的。
有人说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那么阴阳就像是对孩子的夸奖和批评,在成长过程中一个都少不了,但是哪个多了对孩子都不好。用四个天敌穴位就能克糖尿病     中医所说的「消渴」,就相当于我们现下说的糖尿病。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症状的概括,而后者是具体的病名。中医根据不同的症状把消渴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其中口渴多饮的是上消,多饮多食的为中消,多饮多尿的为下消。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因为阴虚燥热,阴虚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补阴是最根本的。
燥热伤肺(上消)的克星---胰俞、鱼际、太溪
口渴多饮:虽然喝水很多,但是仍然觉得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量多。
中医里面讲,「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是人体上面水的源头,而且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就是肺要调节、疏通好全身的水液代谢。《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如果肺阴不足了,而且有外来的燥邪入身,这样就在人体内形成了恶性循环,自然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就失常了。当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个脏腑器官时,虽然喝的水多,但是吸收不了那么多,所以人仍然会觉得口干舌燥;同样,大肠里面的水分少了,所以大便会干燥;喝的水没有吸收只能排掉,所以小便多。
这个时候穴位我们要选胰俞、鱼际、太溪。
胰俞是经外奇穴,它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和其它五内的背俞穴作用一样。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用这个穴位都非常合理。
这个穴位主要采用按揉和拔罐的方法刺激,以拔罐为最好。
胰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在线面,在脊柱旁开四指的膀胱经第二条在线,肩胛骨下角下面约两指的地方。
鱼际是肺经的荥穴,五行属火,火克金,从穴性来看,鱼际可以滋阴降火,作用是偏泻的。所以选用它可以降肺上的燥热治标。
这个穴位的刺激不分时节。对于这种慢性病来说,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是疗效的累积,所以有机会就要去按揉。
鱼际位于大拇指第二节后面,连接手腕和拇指第二节的骨中点处,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
肾经的太溪在五行中属水,肺为金,而用太溪是取「金生水,金水互生」之意。而且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补肾阴同时也是补肺阴。
操作方法:消渴属于本虚标实的病症,我们在操作时也要考虑到这个原素,先去其标,再补其本。每天晚上9点左右,先大力按揉鱼际3分钟,以产生酸疼感为好,双侧交替进行;然后在两侧胰俞上拔罐10分钟,起罐之后用手指按揉两侧胰俞各2分钟;最后按揉两侧太溪穴,每侧3分钟。
五味禁忌:阴虚是根本,又有燥热,所以要少吃辛辣和煎炸的食品,少吃那些容易上火的水果,多吃酸味东西。多吃梨,但是不要削皮,因为梨皮可以润肺,既滋阴又降火,非常适合食用。平时可以用百合、天门冬、天花粉等熬粥,这些都是滋阴的药物,而且没有什么苦味。还有就是要常服六味地黄丸。
胃燥津伤(中消)的劲敌---胰俞、内庭、太溪
每次吃饭都能吃很多,而且很容易又感觉饿了,但是体重却在下降,感觉口渴,尿多,大便乾。
「胃为水穀之海」,负责把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而胃阴胃阳的平衡是保证胃功能正常的根本所在。胃阴不足,又有燥热,就会出现阳偏盛的情况。阳主动,阴主静,胃火相对炽盛,所以会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的情况。但是这些食物并没有转化成牙体所需要的气血物质被吸收,而是很快地被排泄掉,所以身体看起来才会变瘦;「六腑以降为顺」,「火性炎上,易伤津液」,胃火偏盛,整个肠道的正常功能就会系乱,该降不降,所以会便秘。
这时除了选胰俞外,还要选内庭泄胃火,太溪补肾阴。胰俞和太溪的操作同上。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善去热邪,十二经的荥穴一般都可以治疗相应脏腑或经络的热病。虽然这里的胃热并不是实热,而是「标」,但是「标实不去,本虚难补」,所以一定要加上善去胃热的内庭。
每天的上午7~9点是胃经的旺时,可以这个时候按揉两侧内庭,给糖尿病以「迎头一击」。同时,晚上刺激两侧胰俞和太溪时还应该配合著再做一遍。
内庭在脚二、三趾的结合处,稍向里一点,也就是脚背与脚底交界的地方。
操作方法:每天上午7~9点之间,按揉双侧内庭各5分钟,要产生强烈的酸胀或胀疼感,应该从脚趾向脚跟方向按,这样才能产生较强的感觉。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再重复做一遍,接著在两侧胰俞上拔罐10分钟,然后再按揉双侧胰俞2分钟,最后按揉双侧太溪各3分钟。
五味禁忌:中消的饮食禁忌和上消一样,少吃辛辣食物,平时要熬些麦冬、山药、梗米粥以养胃气滋胃阴,还可以泡槴子茶以清火气,祛标邪。
肾阴亏虚(下消)的杀手---胰俞、肾俞、太冲、太溪
尿频尿量多,而且尿的颜色混浊,脸色开始发黑,口干舌燥,常觉得腰膝酸软,有时睡觉会出汗,有时心烦失眠。
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一般病程久了才会发展到肾阴受损的地步。肾阴不足,肾主收藏的功能就减弱,所以会小便频繁;水榖精微不能吸收,都随小便排出,所以小便颜色混浊;五脏与五色相配,肾脏与黑相合,脸色发黑是肾脏本脏色的显现,有此现象,说明疾病发展的程度已经很深了。同时,肾阴虚会导致虚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必然出现「心肾不交」的症状,如腰膝酸软、睡觉出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燥等表现。
这个时候除了选胰俞外,要把主要力量放在补肾阴上面,再取肾俞和太溪;同时降虚火,引火下趋,选太冲,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是取「实则泻其子」的意思。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9~11点的时候先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揉两侧太冲穴,从太冲向脚趾方向边揉边推,每穴按揉3分钟;接著按揉两侧太溪穴,每穴3分钟;最后在两侧肾俞和胰俞上拔罐10分钟,起罐之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
五味禁忌:尽量少吃辣味和煎炸的食物,每天要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量,要多吃酸味食品,一定要少吃甜食,多吃杂粮、米、麦,配合菜蔬、豆类、瘦肉、鸡蛋,忌浓茶和咖啡。还要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坚持熬山药粥。
一定要注意避免受外伤,因为消渴(糖尿病)患者伤口很不容易愈合
瘀阻心络 舌根发硬
有些老人说话时总觉得舌根发硬,但是检查并没有发现舌头上有什么病,睡眠也不好,夜里觉得心里憋闷,总想把窗户打开透透气。
中医里面有一种治病因素叫做“瘀血”,又叫“坏血”,可以导致很多疾病。也许这么说有人就会奇怪:瘀血大家都见过啊,皮下有点青紫,都知道是瘀血,而且知道是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其实这和中医里面说的瘀血是两码事,中医说的既包括能看到的青紫瘀斑,还包括看不到的“离经之血”。
那什么是“离经之血”呢?中医认为,血是运行在经络里面的,并通过经络到达身体的各个部分,但是如果血跑到了经络的外面,它不但不能滋养我们的身体,还会影响器官的正常工作。如果每一个器官是一个城市,而经络就是一条条管道,血就是管道路面的石油,但是如果石油泄漏到了外面,不但没有办法使用,还会造成污染。所以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就是“坏血”,不但对身体没有了滋养作用,还会导致其他的疾病。
瘀血是怎么形成的?中医里面有句话叫“久病必瘀”,也就是说病的时间长了体内必定有瘀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久病了肯定身体的各个脏腑都会受到连累,气血津液都会不足,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气,气属阳,主动,有推动作用。久病的人活动能力差,这就是气虚的表现。前面我说过一句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对血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统血和行血,统血就是气控制着血在脉内运行,运血就是推动血在脉里面运行。气虚的时候对血的作用就会减弱,控制不住的话血就会溢出脉外形成瘀血,推动无力了血在买内淤积,也会形成瘀血。
当然血热也会造成瘀血,血中有热就会消耗血内的水分,血变稠了当然就会走的慢,然后堆积就会形成瘀血。这就好比浇水一样,渠里面流的是水就能浇庄稼,如果是插筷不倒的粥那还怎么在渠里面流动?
如果有瘀血会有什么症状呢?疼痛,闷痛,而且位置比较固定,夜里疼痛会加重;有的地方能看见肿块,有时出血时带血块;面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颜色青紫;舌头颜色发暗发紫,或者舌面上有瘀斑、瘀点,舌底的静脉曲张变粗变紫暗。
现在我分析一下上面那个老人的症状和心、瘀血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也就是说心主管血液的运行,那么反过来说,血的运行出现问题了也会反过来影响心的主血脉功能。“心藏神”,也就是说心主管着人的精神,心的经络的有瘀血,那么心的各种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心对精神的控制力就会减弱,所以会睡眠不好;
“舌为心之苗”,这么说就可以了解舌头和心的关系了,它是从心上发出来的一棵苗,心就是舌的“根”,心脏有什么问题当然会在舌上反映出来。瘀阻心脉了,舌头就不能得到相应的营养来滋润它,所以会觉得舌根发硬。开始读书时对这句话也没有什么体会,后来有一年下乡去义诊,有一个人就是这个情况,其他的也没有感觉什么不舒服,就是老觉得舌头发硬,开始也是往其它病上面考虑,后来突然想起来“舌为心之苗”这句话,就问他心脏怎么样,他说有心脏病。这才觉得老祖宗的理论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每句话都有事实做根据的。
那为什么会夜里憋闷呢?血在体内的运行有个特点,就是“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和水是一样的,冬天温度低,水就结冰,就不流动了,血也是一样的。本来有瘀血,白天温度高,人的阳气也比较活跃,所以还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到了晚上,气温低了,人的阳气也消了,阴气比较盛,所以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推动血液像白天一样运行了,尤其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的时候,阴气最盛,瘀阻心络的人在这个时候也最为难受,很多心脏病的患者在这个时间犯病就是这个原因。
时感觉发闷、想透气其实并不是呼吸不好,不是呼吸道的问题,而是心脏本身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胸闷,如果看看舌头的话,肯定会发现舌底的静脉变粗,颜色变暗。
 因此这个时候要注意的就是活血祛瘀。穴位用内关、心俞、膈俞。
 经络腧穴里面有个“四总穴歌”,说的是几个重要穴位的“势力范围”,其中有一句叫作“心胸取内关”,就是说只要是心脏的,心胸部的病症,用上内关准没有错。我们看一下它的作用:宁心安神、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这几个作用我们要充分理解一下,宁心安神其实应该理解为“宁心→安神”,因为心藏神嘛,心安宁了自然能守住神;宽胸理气和降逆止呕则刚好反过来:理气→宽胸,理气→气顺→降逆气→止呕。对心脏病人来说,它有一个作用是非常关键:双向调节心率,心动过缓的可以调上去,心动过速的可以降下来。
内关穴平时应该多用拇指按揉,按下去有一点酸胀的感觉。每次按的时候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续半分钟,然后松开,再重复。每次最少两分钟,每天不拘次数。
记得以前上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讲到内关的时候说,以前爬山还没有爬多久就感觉心跳太快,必须停下来歇会儿。后来他每天按揉内关几次,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爬山的时候竟然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感觉。然后他就开始研究其中的道理,原来按揉内关可以增加心脏的无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
它的位置也比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两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有两条大筋,内关就在两条大筋之间。
它的位置也比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两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有两条大筋,内关就在两条大筋之间。
心俞在后背上,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和其他背俞穴一样可以很好的调节脏腑功能,具有宁心安神、通调气血的作用。
心俞刺激时用拔罐比较好,因为火罐具有温的作用,可以加大活血的力量。每天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两侧穴位同时进行,年龄大的人拔罐的力量要小一些,时间稍微短一些,每次10分钟即可,然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左右,以加强一下穴位的作用。
心俞在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脊柱和肩胛骨内侧的中点),平对第5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向上四横指。
膈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穴位,因为它里面对应的是膈肌而不是一个内脏。但是它的活血作用却非常好,经常作为主穴和其他穴位一起治疗各种血病,血瘀、血热都可以用。
它的刺激方法和心俞一样,每天和心俞同时拔罐10分钟,两侧穴位同时进行,起罐之后按揉两分钟。
它也在足太阳膀胱经上面,脊柱旁开1.5寸的直线上,平对第七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和脊柱的中点。
操作方法:每天不定时的按揉内关穴,每次至少两分钟,一压一放,反复进行,每天不得少于3次;晚上9点左右开始穴位拔罐,心俞膈俞同时进行,两侧都做,拔罐10分钟,力量不要太大,以感觉皮肤稍微发紧但不疼为准,起罐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钟,然后喝一点温开水。
生活禁忌:首先,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把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不如意放下;其次要坚持锻炼,不需要大强度的运动,但是最好每天下午或晚上出去走一走,慢走20~30分钟;再次,多吃蔬菜水果,多吃木耳、洋葱、金针菇、大豆、姜等,一定要少吃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肥肉、油炸烧烤类的也要少吃。最好每天喝一些牛奶。
脾胃类
脾胃虚弱怕冷
胃肠一直不好,身体虚弱,天气转凉就会手脚冰凉,比别人怕冷。
中医的脏腑学说里面把脾称作“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肾相对应。既然能称为“本”,就能看出来它的作用有多重要了。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脾主运化,其实就是运输转化,它把我们吃喝进去的东西转化成气血,然后再运送给全身的脏腑器官吸收,就相当于我们身体的“食品加工厂+运输公司”。
其次,脾主升清。“清”是什么?水谷精微,也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的气血,这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清”。那么清气应该怎么走呢?这和自然界是一样的,我们都听说过盘古开天的故事,说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盘古拿斧子一劈给分开了,清者向上升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我们身体和其实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甚至相同的。所以身体的清气也会向上走,浊气(食物转化后的糟粕)也会向下走,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而清气的上升就是借助脾气的力量,也就是“脾升清”的作用。
那胃的作用都有什么呢?《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它的意思就是:人能活下来是从哪里吸取能量呢?粮食,而粮食要转化成气血就要先进入胃里,所以说胃是水谷气血之海。这么说是为了强调胃的重要性,其实胃就是我们的“粮仓”,粮食先运到这里,先进行初步的消化,形成食糜,就相当于先在这里把粮食打碎,然后再被脾加工运输。
正是因为这个作用,胃才被古今历代医家重视,《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脾胃是互为表里的两个脏腑,一个受纳食物,一个消化食物,所以我们经常把他们放在一起称作“中焦脾胃后天之本”,当然这和现代西医里面讲的不完全一样,西医里面脾是一个免疫器官,而中医里面更注重它的功能。说到这我想起一个笑话:以前有段时间我们中医学院和西医院校在一个地方上课,因为中西医认识脏腑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他们对这个“后天之本”不太理解。碰到有脾切除手术的时候就大声喊着让中医的学生一起去看“快走啊,去看切后天之本”。
现在我来解释一下那些症状和脾胃的关系。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脾胃虚弱,要么没有食欲要么吃了不能消化吸收,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让身体缺乏”动力“,时间一长当然会身体虚弱了。而脾主官四肢和肌肉,脾的功能降低了,四肢肌肉得不到充分的营养,所以才会感到四肢无力;同样,没有足够的能量,当然会感到手脚冰凉。
那么怎么来调理脾胃呢?首先要分清是脾的问题还是胃的问题,虽然时间长了两者都会有问题,但是要弄清是谁先病的,治疗时要根据这个来制定针对性的办法。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所以如果是食欲不好或者吃过饭一段时间消化吸收不好的话那就是脾的问题;如果觉得有食欲但是吃下去不舒服,那就是胃的问题。以前我有一个同学,经常在外面吃饭,吃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回去之后总会拉肚子,找西医说是胃肠炎,而在中医里面则是“胃强脾弱“,很明显,胃没问题,但是脾运化不了,也不见得脾就弱,但是超过它的负荷能力了,没有办法只好拉出来了。这就和卡车运货一样,承载量是2吨,虽然也能装上去3吨,但是车胎可能会爆,车厢下面负重的钢板可能会变形。
所以我们分开来看,首先看病在胃的脾胃虚弱。这种情况主要症状是:有食欲,饭前也有饥饿感,但是吃过饭就觉得胃不舒服,发胀发闷(当然是纯粹的胃不舒服,排除心脏病)。这是胃弱,所以主要增强胃功能,一定要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坐下来时没事就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但是饭前饭后各半小时的时候一定要做。
其次,坚持饭后摩腹,顺时针方向,每次10分钟。
再次,一定要记得“少吃多餐“,很多长寿的人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每餐只吃七分饱。
  千万不能饭后立刻躺下睡觉,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饭后1小时内不能作任何剧烈运动。
还有,饮食一定要清淡些,吃饭要尽量细嚼慢咽。人们在说起胃的时候都用“养胃“这个词,这就说明要有耐心和细心,像孩子一样才能养好。而养的繁体是这么写的”養“,上面是个”羊“,下面是”食“,不是让我们吃羊肉,而是像羊一样吃东西:细嚼慢咽。当然我们没有四个胃可以反刍,但是我们一定要细嚼慢咽。我们说人吃饭快用”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从来没有人用羊来形容过,就是这个道理。
还可以在饭后吃一点甜食、山楂,糖葫芦或者其他甜或酸的东西来助消化。最好去药店买一些保和丸,帮助消食,防止在胃里形成食积。中医里面经常讲“胃不和则卧不安”,这里的“和”就是“和平、安宁”的意思,胃不舒服当然就会睡不好。而保和丸就是为了保证胃的“和平”,再加上它的药性比较平和,所以叫“保和丸”,在中药店里都能够买到。每顿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候服8粒即可。
下面我们说脾弱。前面我说了,脾主管运化(消化),所以脾弱不弱主要看两点:食欲和饭后的消化。有些人到了吃饭的时候根本没有食欲,从来不觉得饿,或者吃过饭2个小时了还觉得很饱,这肯定是脾运化的功能有问题了,因为这个时候食物已经经过了胃的初步腐熟形成食糜了,剩下就该脾去“加工”了,就像磨面粉一样,把200斤麦子倒进去了1个小时,却只出来了20斤面粉,毫无疑问是磨出了问题。
 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个“磨”的功能给调上去,首先考虑从我们身体自身来找这个动力源:穴位。选用脾俞和足三里。
足三里采用按揉的方法,每天不定时,每次3分钟,力量还是轻→重→轻的顺序,每顿饭后的按揉是必不可少的。脾俞最好用拔罐的方法,隔天一次,每次15分钟,每天晚上睡觉前1小时进行就可以了。它的位置参照前面第一章中的描述。
这个时候吃饭也要注意一些,不必“少吃多餐”但是不能暴饮暴食以防加重病情以外;还要对食物特别注意,一定要吃比较松软易消化的食物,煎炸烧烤一类的东西必须少吃。
中成药可以选择补中益气丸或者健脾丸,两种药都是补脾的,相对来讲健脾丸的作用更专一些,对消化病的作用更好,而补中益气丸作用的范围更广,作用层次也更深,适用于病程比较长的情况。
    前面我说过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脾气除了运化食物和水液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叫“脾主升清”,升就是上升的意思,升清有两个作用,一是把运化后的清气送给上面的心、肺、头目;二是借上升的力量维持体内脏腑位置不让它们下垂。如果脾气(中气)虚了,那这个维持的力量就会减弱,开始也许只是觉得头晕眼花等氢气不能上供的症状,再发展的话就会不能维持脏器的位置,就会出现脏器下垂,比较常见有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
第一章 五脏病
肝胆类
肝阴血虚晚上腿抽筋
睡觉时腿老抽筋,半夜经常疼醒。白天没有进行过量运动也是这样。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肝主筋,肝的气血可以养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说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淫气”就是指精气,气血。而“筋”包括我们现在说的肌腱,它主管全身各个关节的运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
肝阴血虚了就不能分给筋足够的气血,筋就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抽筋就是身体在提示我们要注意了。如果还是不管不问的话就会向脏腑传变。
此时我们选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还有脾经的三阴交。
承山穴能够舒筋活络,是腿痛转筋的效穴。《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说它治“霍乱转筋“,《针灸大成》中说主治”脚气膝肿,胫痠脚跟痛“。
承山穴的刺激不分时节和地点,每天抽出来几分钟用手指点揉就可以了,按下去有很强的胀痛感。
它在小腿后侧正中,后面隆起肌肉的下角处。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但是它还是特定穴“八会穴”中的“筋会”,也就是全斫畹淖芑阒Γ灾瘟平畈×菩怀觥!缎轮穗蜓ㄕ刖耐季分屑窃厮爸蜗ド觳坏们浔越挪蝗省?br>      阳陵泉可以用拇指进行点揉或者点拨,也可以指间关节进行刺激,以加大刺激量。
它在膝关节的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头下方的凹陷处就是。
三阴交是脾经的穴位,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所以叫三阴交。也正是因为是三经交会,所以可以调节三条经的经气,治疗三脏的病症。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所以每天按揉三阴交可以很好的刺激脾脏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两者正常了,那么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筋失濡养”的情况了。
它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方四指的骨后缘处。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睡觉前,先用热水泡脚20分钟,把脚充分泡好,然后开始按揉穴位,从上到下依次进行。先按揉两侧阳陵泉各5分钟,一定要产生酸胀的感觉才行,然后点承山,这时需要趴在床上,让家人帮着点比较好,因为坐位时小腿后侧的肌肉并不放松,不适合点穴。点按时不要使太大的力,因为这个穴位的感觉很强,刺激力量太大反而会伤到肌肉,时间也不需要太长,3分钟即可。最后按揉双侧三阴交,向着骨缘内侧点揉5分钟。
生活禁忌:这种情况并不需要在饮食上忌什么,但是要是能多吃一点酸味的食物会好一些,因为酸甘化阴,可以补充阴津,还有肝在五味中合酸。
要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不锻炼不好,超过自己的感受限度更不好,运动下来稍稍感觉有点累就行了,不需要追求满头大汗的效果。
还可以去药店买白芍、甘草各等分泡茶或煎汤喝,即《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是补肝阴治疗小腿转筋的好方子。
肾膀胱类
肺类
肺阴虚咳嗽
小儿常年多咳,但痰难咳出,怕热,睡觉时出很多汗,不喜欢盖被子
其实这是肺阴亏虚的典型表现,因为肺通过鼻孔直接和外界大气相通,所以感受外邪侵袭的机会就大得多,但是“肺为娇脏,不耐寒暑”,它本身又容易被侵。而且小孩的内脏还没有发育好,抵抗能力就更低了
这个孩子表面看起来是一派的“热病”表现,其实这都是假象。因为常年多咳必然导致他的肺阴亏虚,这样的话就会出现“虚热”症状,比如痰不易咳出,还有睡觉出汗,我们叫它“盗汗”,说它就像盗贼一样在人们睡着的时候才出现,之所以会怕热,不喜欢盖被子,是因为阴虚不能抑制阳,使虚热外越于表面。肯定睡眠也不好,手心脚心还会出汗。
这种情况我碰到很多,其实用两味中药就可以轻松治愈:生地10g、五味子10g,泡水喝,不出一周就会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生地滋阴,五味子敛肺止咳滋阴。
但是这只是把现有的症状给解决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增强体质。所以要坚持每天按揉合谷穴5分钟,只此一穴就行了,还有就是要给孩子多摩腹。
脾胃是后天之本,既然他从小爱感冒,说明先天体质不好,那就更应该从后天脾胃上来好好调理以增强体质。每天晚上睡觉前给孩子摩腹,力量要轻,不带动皮下的肌肉为度。顺时针摩5分钟,然后逆时针摩3分钟。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在腹泻的时候一定要逆时针摩腹,这样才能止泻。
饮食禁忌: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阳气,少吃寒凉的东西和不合时节的东西,冬天一地瓜不能吃冷饮,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养胃最好的莫过于小米粥,喝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消化比以前好了很多。天气干燥的时候要多吃梨,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用梨皮加蜂蜜煮水。
卫阳虚弱
自小感冒不断,现在畏寒怕冷,爱喝水,四肢不温,又口干咽躁,比较容易口腔溃疡。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失构成人体的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又包括很多种,元气、宗气、卫气。其中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包括元阴和元阳。而卫气(卫阳),有“卫护,保卫”的意思,主要起温养、防御作用,它来自我们食物转化而来的水谷精微物质。
肾为先天之本,在我们出生以后就不能再改变先天的东西,只能通过调节后天的脏腑功能来维护我们对健康。自小感冒不断是因为先天体质偏弱,元气虚弱;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是因为卫阳虚弱,温养功能不足,阳气弱,不能使阴津上承,所以才会爱喝水,又口干咽躁;卫气虚弱,则防御功能也降低,也就是我们说的免疫力降低了,所以比较容易口腔溃疡,而且会比其他人容易感冒。
出现以上情况时只需要用几个简单的穴位就可以解决了,合谷、鱼际、足三里。
肺类
肺阴虚咳嗽
小儿常年多咳,但痰难咳出,怕热,睡觉时出很多汗,不喜欢盖被子
其实这是肺阴亏虚的典型表现,因为肺通过鼻孔直接和外界大气相通,所以感受外邪侵袭的机会就大得多,但是“肺为娇脏,不耐寒暑”,它本身又容易被侵。而且小孩的内脏还没有发育好,抵抗能力就更低了
这个孩子表面看起来是一派的“热病”表现,其实这都是假象。因为常年多咳必然导致他的肺阴亏虚,这样的话就会出现“虚热”症状,比如痰不易咳出,还有睡觉出汗,我们叫它“盗汗”,说它就像盗贼一样在人们睡着的时候才出现,之所以会怕热,不喜欢盖被子,是因为阴虚不能抑制阳,使虚热外越于表面。肯定睡眠也不好,手心脚心还会出汗。
这种情况我碰到很多,其实用两味中药就可以轻松治愈:生地10g、五味子10g,泡水喝,不出一周就会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生地滋阴,五味子敛肺止咳滋阴。
但是这只是把现有的症状给解决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增强体质。所以要坚持每天按揉合谷穴5分钟,只此一穴就行了,还有就是要给孩子多摩腹。
脾胃是后天之本,既然他从小爱感冒,说明先天体质不好,那就更应该从后天脾胃上来好好调理以增强体质。每天晚上睡觉前给孩子摩腹,力量要轻,不带动皮下的肌肉为度。顺时针摩5分钟,然后逆时针摩3分钟。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在腹泻的时候一定要逆时针摩腹,这样才能止泻。
饮食禁忌: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阳气,少吃寒凉的东西和不合时节的东西,冬天一地瓜不能吃冷饮,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养胃最好的莫过于小米粥,喝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消化比以前好了很多。天气干燥的时候要多吃梨,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用梨皮加蜂蜜煮水。
卫阳虚弱
自小感冒不断,现在畏寒怕冷,爱喝水,四肢不温,又口干咽躁,比较容易口腔溃疡。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失构成人体的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又包括很多种,元气、宗气、卫气。其中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包括元阴和元阳。而卫气(卫阳),有“卫护,保卫”的意思,主要起温养、防御作用,它来自我们食物转化而来的水谷精微物质。
肾为先天之本,在我们出生以后就不能再改变先天的东西,只能通过调节后天的脏腑功能来维护我们对健康。自小感冒不断是因为先天体质偏弱,元气虚弱;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是因为卫阳虚弱,温养功能不足,阳气弱,不能使阴津上承,所以才会爱喝水,又口干咽躁;卫气虚弱,则防御功能也降低,也就是我们说的免疫力降低了,所以比较容易口腔溃疡,而且会比其他人容易感冒。
出现以上情况时只需要用几个简单的穴位就可以解决了,合谷、鱼际、足三里。
足三里和合谷是人体保健的要穴,平时多按揉或者用艾灸穴位就可以。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俗称“虎口”,可以称作是人体的第二保健大穴。可以很好的提高卫阳的功能,而且坚持刺激此穴能很好预防感冒。
冬天和深秋以及夏秋之交的时候适宜艾灸合谷,春季和夏季的时候适合按揉穴位。按揉时应该朝着小指方向按,有酸胀的感觉,艾灸时应该拿着艾条距离穴位约两指的地方进行灸。
穴位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掌背侧,第二掌骨的中点处。
足三里和鱼际的刺激方法参考前面第一章和消渴的有关内容。
操作方法:每天早上5~7点出门前按揉双侧合谷穴各3分钟,然后按揉鱼际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
五味禁忌:平时可以多吃点辛辣的东西和酸味的食物,因为酸甘化阳。多吃点温性的食物以助卫阳。
可以要注意锻炼身体,多用冷水洗脸,还可以服用玉屏风散或者防风通圣散,或者泡点黄芪当茶喝,以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
哮喘的日常保健
提起哮喘大家都不陌生,经常看见电影里有人突然发病,拿着口喷急救的场面。我接触到很多这样的病人,最近几年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很多孩子甚至还不会吃饭就要天天吃药,病人和家人都很痛苦。
一旦发病马上去医院,这点毫无疑问,但是我们不能天天守着医院急诊来保证安全啊,怎么样才能自己掌握到和哮喘“斗争”的主动权呢?
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针对哮喘最重要的是防止它的复发,也可以说这是哮喘病人和他的家人最应该重视的,减少了复发率就是减少危险的次数,那就是把病人一步步从悬崖边上拉开。
那么哮喘复发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免疫力低!防止哮喘复发的关键是什么?预防感冒,防止过敏!中医理论里面有一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说,邪气聚集的地方,正气必定虚弱;正气充足的话,邪气也无可奈何。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哮喘的好发季节是什么呢?冬春和夏季。前者天气寒冷,后者气候潮湿。所以从日常的保健中就要针对这两点来进行,有的放矢。
从中医理论上讲,哮喘就是外邪通过口鼻和皮肤侵略肺系造成的,肺主管皮毛,鼻为肺窍,所以最根本的就是把肺功能增强,这样也就是加强了最外面的一道防线,就像打仗一样,边疆的兵力足够了就不怕敌人来犯。
怎么增强?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从内就是激发人体自身的正气,那么我们选用合谷和肺俞两个穴位,而且要一年四季不断刺激,这就是主穴,然后根据哮喘复发的不同情况再进行其他的配穴和药物,这才是真正的辨证论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合谷一年四季都进行按揉,每天不拘次数,但是每次一定要至少2分钟,力量由轻到重,重时感到稍微有点胀痛就行了。因为这样做是为了补正气,力量太大反倒会适得其反。
合谷的位置参照前面弄章节所述。
肺俞的刺激方法四季要有所区别,冬春季节要在上面拔罐,每天晚上在两侧同时拔罐15分钟,起罐后用拇指按揉2分钟;夏季的时候天气比较热,“用热远热”所以这个时候拔罐的时间要适当缩短,每次10分钟就行了,然后在穴位上按揉5分钟。
下面我说一下不同人群的保健预防方法。冬春(初春)季节容易复发的哮喘病人要注意温阳,因为这个时候的感冒主要是受到了风寒邪气的侵袭,所以除了合谷、肺俞之外要加灸关元和足三里,关元用来温阳,足三里提高免疫力,每天每穴灸15分钟,灸完喝一小杯白开水。如果天气干燥的话还要加上每天按揉太溪以滋阴。
生活禁忌:哮喘的病人应该少吃羊肉、海鲜等这些腥膻的食物,因为他们很容易诱发身体产生过敏反应,这对哮喘病人很重要,一定要尽量避免各种过敏物质。中老年人可以服用一些金匮肾气丸,年轻人坚持每天用手擦肾俞就可以了。
天气凉的时候千万不要出门太早,尤其是5、6点钟,很多人喜欢这个时候起来运动,其实这时室内外的温差相当大,在室内毛孔都还舒张着,出去气温猛然降低,很容易感冒。所以宁可出去锻炼晚一点,也不要冒这个危险。出去时一定要记得先用双手按揉迎香1分钟,感到鼻内有些湿润的时候即可停下,然后双手干搓面部,也就是干洗脸,上下反复搓至脸上微微发热,这个时候就可以出去;了。不要觉得麻烦,其实全部做下来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外出锻炼回来要按揉一下风池穴,祛一下风寒,可以自己两手同时按,也可以让家人按揉,每穴2分钟。
还有就是要慢慢尝试用凉水洗脸,刚开始可以用温水,然后慢慢把温度降下来,因为经常用凉水洗脸可以帮助面部适应低一点的气温,有助于预防感冒。
上面这些是要在秋冬之交就开始做的。过了春天这类人群就不怎么复发,只需要每天按揉合谷、肺俞各5分钟就行了。
还有一点,冬季哮喘复发的病人可以去医院做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在每年夏天的三伏天,每一伏的第一天做穴位贴敷,连贴三年。效果也很好。
夏季的时候,气候潮热,有一类哮喘病人经常在这个时候复发。为什么?第一,肺功能降低了,这是本;第二,体内也有湿热,这是标。前面我说了,外感六淫,也就是自然界的六种致病因素,其实身体内部也有几种和它们相对应,叫“内生五邪”,只比外感六淫少了一个“暑”,很显热,人体内部不可能产生暑气。但是湿热却可以在体内蕴积,刚好夏季这个时候外部的气候也是暑湿为主,所以,内外夹攻导致了这一类病人的哮喘复发。一般是那些平时就湿比较多的人:痰多,肥胖,经常发困,瞌睡多。
这种人就不能像上面说的那一类一样去做平时预防保健。到了春夏之交就要开始做准备:增强肺功能,祛除体内的湿热,起码要把它们降低到能够诱发疾病复发的安全线以下。那怎么来检测,又不能拿什么东西来测量?靠病人的自身感觉,一定坚持每天做,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就好。
从春夏之交开始,每天按揉合谷、肺俞,足三里、阴陵泉,提捏印堂。
合谷仍旧是不分时间和地点进行按揉,但是每次不能少于2分钟;肺俞每天晚上拔罐10分钟,起罐之后继续按揉5分钟;每天不定时的按揉足三里和阴陵泉,每次不得少于2分钟,每天起码要多于3次;印堂比较特殊,用这个穴位是为了清利头目,让头脑清醒,因为夏天的时候很容易头昏脑涨,这个时候如果不管不问就会降低自身的抵抗力,所以感到有点累的时候就提捏一会儿印堂穴,让那种酸胀感往两旁扩散一下,立刻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的时候其实就是正气亢奋的时候,这时外来的敌人怎么能有机会偷袭呢?
家里要常备藿香正气丸(水),不要认为它只能治疗胃肠疾病,其实它的作用就是清暑祛湿,胃肠道不适只是它适应症之一,夏季湿热造成的疾病都可以用它来祛除:感冒、中暑、腹泻、呕吐等等。而这些又是夏季的常见和多发病,所以一定要常备。
生活禁忌:有句话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哮喘病人更要注意。夏季天热,大家都喜欢吃冷饮,而且总感觉吃少了不祛暑气,不过瘾。但是,吃多了那些寒凉的东西很容易伤着人体的阳气,“肺为娇脏,不耐寒暑”,本来就要好好的呵护,而且哮喘病人的肺脏更加脆弱,所以就更容易“受伤”,因此,一定要少吃冷饮,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腥膻的东西。
应该多吃西瓜和绿豆粥,这两样是有名的清暑气的水果和食物,不用解释太多。但是可以多吃并不是没有节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吃到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西瓜的吃法也有一点讲究:瓜皮不要扔掉,连同外面的那层翠绿的皮一起切成小块熬水喝,有很好的清暑祛湿的作用。
还有一点,要防止着凉,不能对着空调猛吹,空调的温度不能降的太低;睡觉的时候更要如此,一定不能躺在外面睡觉让露水打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