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辽代 幅员万里-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33:58
  风云辽代 幅员万里

                                              辽的建立和政制



  辽(公元916-1125年),是以契丹贵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国北半部达两个多世纪,其强盛时所辖地域幅员万里。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号辽。历史上又称大契丹。公元1125年被女真人所灭。辽亡后,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北走可敦城,建立西辽,在历史上存在近百年。

  辽建国后,创契丹大、小字,定法律。官制有北面与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治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即国初所定“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制保存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残余。契丹的科举完全仿汉制。辽朝的经济生活,以渔猎、畜牧为基本的生产方式,汉人与渤海人民住地以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辽朝中期以后,手工业、冶铁、瓷器制造以及金银矿的开采等较发达。辽朝的商业十分繁荣。五京是各地区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商业中心,与其周邻诸国的贸易交流也甚为密切,如与宋朝、女真、西夏以及西亚各国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

  辽朝的建立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由秦汉时期东胡族系鲜卑宇文别支发展而来。契丹族最早居于辽河上游潢水(今西喇木伦河)及吐河(今老哈河)一带。早在南北朝时期,契丹与中原地区已发生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自五世纪中叶,即向北魏“岁贡名马”。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曾在契丹居地设置松漠都督府和十个州,并任以各部落首领为都督和刺史。八世纪中叶以后,契丹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学会冶铁、纺织等生产技术,并开始筑城居住,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各部族中以耶律氏最为强大。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当选首领。以后,阿保机逐渐统一契丹各部,并征服了突厥、党项、吐谷浑等,于916年正式称帝,建立契丹政权,改元神册,国号大契丹。

  公元918年,阿保机令汉人康默记等人建京城,名“皇都”。公元938年,将皇都改为上京,府名临潢,改国号为大辽。继而灭渤海。公元927年耶律德光继位,占燕云十六州,以幽州为燕京,改国号为辽。

  辽朝的疆域

  辽朝疆域,东到海,西至今黄河河套一带与西夏为邻,北到黑龙江流域,南以白沟河(今河北省境内的拒马河、大清河、海河)与北宋对峙。辽极盛时期的版图,北至今克鲁伦河、色楞格河流域,东临黄海,南至河北中部,山西北部,西近阿尔泰山,幅员万里。

  辽建国后,一方面加紧营建国都,同时将其部族改编并对外扩张。渤海王国,在唐代是以靺鞨的粟末部人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政权。阿保机在征服诸部和南掠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势力日渐强大。他看到汉地不易取,就转而东攻渤海,渤海亡,阿保机改为东丹国(东契丹),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主其国事。忽汗城改称天福城。天显元年(926)七月,辽太祖阿保机在征服渤海的归途中,死于扶余城。

  中央机构和南北官制

  辽朝国土广大,汉人与渤海人生活在南部,以农业为主;契丹人及其他北方民族生活在北部地区,以畜牧业为生。为了适应南北地区这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辽太宗制定了“因俗而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统治办法,于是在辽朝的中央统治机构中,便分别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

  北面官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契丹有崇拜太阳的习俗,以左为尚,皇帝的宫帐坐西朝东,北面官的办事衙署(牙帐)由于设在皇帝的北面(即左面)故称“北面官”。

  南面官制:是辽朝“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的中央机构,是为了统治汉人而仿唐朝官制设立的。南面官的官使任用,主要是汉人,但也杂以汉族和契丹贵族。凡是作南面官的契丹人也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由于南面官的办事衙署设在皇帝宫帐之南(即右面),故而称作“南面官”。

  行政区划和地方机构

  辽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以五京为中心,分全国为五道: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京道。五道共辖“州、军、城百有五十六,县二百零九,部族五十二,属国六十”。


作者: 静气轩    时间: 2009-2-5 20:31

 辽代略图

图片附件: 1.01b.jpg (2009-2-5 20:31, 79.2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6
http://bbs.wenbo.cc/attachment.php?aid=104850


作者: 静气轩    时间: 2009-2-5 20:34

辽上京

辽上京城址平面图


  上京是辽朝前期的国都。上京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上京未建成前,名“西楼”,是辽太祖阿保机创业之地,建成后称皇都,后改称上京,府曰临潢。上京城幅员广阔,气势恢宏。有南北二城,北曰皇城,南曰汉城,两城相连。全城周长12.5公里,与《辽史》记载的基本相合。

  皇城是契丹贵族阶级居住的地方。城呈方形,又分内外两部,即外城和皇城(又称大内)。皇城城墙夯(hāng)土筑成,夯层清晰可辨,城墙高5-6米。墙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梯形。城墙外壁有马面(半圆形的土垒)。皇城内近年经考古发掘,现存城门4个,宫殿建筑遗迹100余处,其中暴露于地表的建筑台基50座。城内西部山丘上有寺庙和窑址。

  汉城位于皇城南面,是劳动人民居住的区域。它的北墙就是皇城的南墙。皇城与汉城已被河水隔开,城呈不规则形,墙为土筑,残存三段,墙高4米,周长57公里。墙较皇城低矮且无马面、瓮城之设。除西门址遗留下来,其余不存,西门豁口宽10米,残存柱础,应为金凤门或雁儿门。由于白音戈洛河河床逐渐北移至皇城附近,故城内遗迹受到洪水冲刷,现仅保存了汉城的北部的中央部分。

作者: 静气轩    时间: 2009-2-5 20:37

辽中京

辽中京城址平面图


  辽中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以西约15公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中京是辽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与中原地相近,自古为辽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数民族杂居地带,为辽国的咽喉,在辽代后期军事、战略、经济上有极重要的重要作用。

  辽中京由城市布局仿北宋汴京制度营建,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城墙全部用版筑,现残迹最高达4米,是辽代城址中保存得较好的一处城。

  外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00米,南北长3500米,南城正中有门,并有瓮城,四角有角楼,但未发现马面。自南门朱夏门到内城南门阳德门,全长1400米,正中有一条宽64米的大道,道两侧有用木板覆盖的排水沟,直通朱夏门,两侧城墙下的石涵洞。在外城南部东北角,靠近内城南墙,有一座残塔,现人称“大明塔”。在大塔的西南方,另一较矮的与大明塔形状相同的塔,现称“小塔”。这就是中京城有名的南北二塔。

  内城址。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200米,南北长1500米。城南中央城门称作“阳德门”。阳德门与皇城南之间有一条宽40米的大道。

  宫城址。宫城即称“大内”,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000米。北墙即利用内城的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现今尚可见到东、西两墙南端的角楼址。皇城南门北中轴线上有一处大型宫殿址。据史料记载,这里应是称作武功殿和文化殿,分别是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的起居处。

作者: 静气轩    时间: 2009-2-5 20:38

辽南京

  辽南京城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广安门外,马莲道卢沟桥乡境内。辽南京为辽代重要的陪都,又称燕京,府曰幽都,周长27华里。经考古调查发现,南京城的东、西、南、北城墙均有部分遗迹存在,故南京城的周长与史料记载相吻合。皇城位于城西南隅,四墙均有门。宫殿遗址在西城垣南端,东北隅有角楼。具体位置应在今南线阁胡同。

  辽南京的布局,有外城、内城和皇城的三重城。城内有纵横交错的街道,有市楼、坊市、寺观等建筑。这些多是仿唐代时的建筑格局。

作者: 静气轩    时间: 2009-2-5 20:39

庆州城

庆州城示意图


  城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苏木(乡),南距旗所在地大板镇98公里。城北12.5公里是庆云山。辽朝圣宗、道宗、兴宗及他们的皇妃陵均葬于此地。

  庆州城由内、外双重城构成,平面呈回字形。内城保存完好,城墙高4-4.5米。每隔100-110米设有马面。马面高出城址1-2米。城东西长1090、南北宽930米、几近方形。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均有瓮城。

  城内偏北正中为辽代的行宫遗址。内城西北角有一密檐式的白塔,即有名的庆州白塔。近年,在白塔塔刹内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的佛教文物,如瓷、银、水晶、漆器及丝织品等。白塔北侧有一组建筑群,应是主殿,两侧有回廊。北侧有后殿,在附近还发现了石经幢。

作者: 静气轩    时间: 2009-2-5 20:41

祖州城

祖州城示意图


  城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的山谷中。辽代城址中,除上京、中京、南京、西京和东京之外,祖州城是辽时州城中很重要的一座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四辈先人都在这里出生,阿保机秋猎活多在这里举行,建城后取名祖州。这里埋葬辽太祖阿保机的祖陵。

  祖州城略呈长方形,残墙四周长约1785米,四城墙各有一城门,墙高3米,墙体为夯土板筑,无马面瓮城。城四角各设一座角楼。祖州城分东、西两个城区。内城位于西部,呈长方形,内有宫殿遗址四座。皇城门设在东墙的中部,门朝东,保留了契丹族崇尚东方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