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河姆渡7000年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7:35:57
   7000年前地蛮荒時期,河姆渡人为何选择在這裡栖息?他们到底借助什麼生存、繁衍,并创造了繁荣地原始文化?

    這一光辉灿烂地文化为什麼在延续了2000年之後逐渐消失?

    這一切都是千古之谜。

    从1999年春天開始,三位普通地余姚人開始探寻河姆渡神秘文化兴衰之旅

    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掘後,辉煌灿烂地河姆渡原始文化令世人赞叹不已。

    但是,由于史前時代無文字记载,在相当长地一個時期内,专家對河姆渡文化地研究停留在从物到物地层次,难以深入下去。

    蛮荒時期,河姆渡人为何选择在這裡栖息?他们到底借助什麼在這裡繁衍,并创造了繁荣地原始文化?

    

    這一光辉灿烂地文化为什麼在延续了2000年後逐渐消失?

    

    前不久,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文化兴衰和水环境关系地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個大胆地观點:水造就了灿烂地河姆渡文化,也最终淹没了河姆渡文化。

    

    1998年地一次洪灾,给河姆渡研究者带来了灵感

    

    這项研究有一個颇具戏剧化地開端。

    

    1998年,我國遭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又一次洪水灾害。

    

    洪灾,给河姆渡文化研究者、余姚市政协常委邵九华带来了灵感:河姆渡先民在5000年前是不是也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時,第一文化层之上,及第二文化层和第三文化层之间,自东向西,有逐渐增厚地淤泥层;干栏式建筑遗迹有水流冲刷地印记……

    

    邵九华根据文献资料记载以及對宁绍平原远古水环境地分析和推测,写成了《五千年前宁绍平原地特大洪水》一文,发表在浙江省《水利水电科學》杂志上。

    

    1999年春天,余姚成立了由邵九华、余姚市水利局總工程师夏梦河和市规划局高级工程师邵尧明组成地课题组,致力于河姆渡文化兴衰和水环境关系地研究。

    

    沿姚江而行,凡拐弯处都有被洪水冲刷地痕迹

    

    课题组从姚江改道研究開始,寻找河姆渡文化和水环境地关系。

    

    沿姚江而行,凡姚江拐弯处都有大洪水冲刷地痕迹。姚江两岸受洪水一次次地剥蚀,河岸一圈圈地剥离砂石,形如梯田。在大隐溪和姚江地结合部,還发现一片俗称“活化石”地溪滩岩。這些溪滩岩被冲刷得扁平、光滑、無棱無角。而這裡宽150米地河道,水流平缓。从流体力學角度分析,只有被猛烈地洪水年复一年地冲刷,河道才会形成今天地樣子。

    

    那麼,姚江古河道在何处?它是怎樣滋养了灿烂地河姆渡文化?课题组认为,据省地质部门地勘察,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動期间,有一条次级断裂带在河姆渡─大隐一线形成,和姚江段河道重合。而1967年余姚大旱,姚江全线干涸,惟有姚江河道两端這二处缝罅清泉不竭。這条断裂带地地质条件具备造河要求,它应是全新世海退以前就存在地东路古姚江地源头。海退以後,這条古河道继续留存,是河姆渡先民生产、生活地主要水源。

    

    独特地“工”字形地貌,使河姆渡成为宁绍平原最早地陆地

    

    對照河姆渡地地貌特征,四明山和慈南山相横峙,是羊角尖山和乌石山从中间连接了两块山地,形成了一個大大地“工”字。河姆渡地地貌原来是一個天然地“工”字形,其促淤地功可以甚至超過了人工堆筑地丁坝和顺坝。

    

    在宁绍平原,這樣地“工”字形地貌独此一处。所以,在河姆渡文化早期,河姆渡這一带特殊地“工”字形地貌使其在全新世海退初期最先成为陆地。当姚西平原還是一片浅海地時候,河姆渡已是宁绍平原上地一块“风水宝地”。而每当洪水過後,這裡都是最早露出,并迅速变成绿地。河姆渡先民正是借助“工”字形高地地优势,在這裡栖息、繁衍,并创造了长江流域璀璨夺目地河姆渡文化。

    

    洪水最终将“工”字形高地冲出一個大缺口,先民被迫背井离乡

    

    但是,這种依靠自然地理环境地原始文化毕竟是脆弱地,只可以在特定地环境下达到辉煌。当生存环境逆转恶化時,它地衰落也就開始了。

    

    全新世海退结束時形成地杭州湾喇叭口地形,使姚江平原地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水流北排不畅,洪涝成灾。

    

    在连续不断特大洪水地切割下,“工”字形高地终于被冲出一個大缺口,姚江完成了改道东流地剧变。這時,海水沿河道上溯,對河姆渡文化来說不啻是致命地一击:河姆渡常常经受洪水地威胁,而变成一片水乡泽國,先民赖以为生地水稻生产连遭淹没,连年减产,甚至颗粒無收。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開這块生息了2000年之久地土地。

    

    今年11月,由南京大學完成地河姆渡遗址微古、孢粉检测报告,印证了“河姆渡文化兴衰和水环境关系地研究”所得出地结论。

    

    和此同時,河姆渡文化地研究又有了新突破:浙江仙居山间平原、温州楠溪江下游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址;台湾地考古學家从大岔坑、圆山等遗址中发现了河姆渡文化类型地陶器。。

    

    這些发现向我们大家勾勒出河姆渡文化南迁地轨迹。作为独立地河姆渡文化不复存在,但河姆渡文化地影响并没完全消失,河姆渡地後人仍然生活在辽阔地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