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飞鸟和走兽是不可以同在一个群体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3:16:38

【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4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5而不辍6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7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8人之徒与9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二人一起在田里耕地,孔子坐车路过这里,便叫子路去问一下,通往渡口的路在什么地方。

长沮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的。”长沮说:“他是知道通往渡口的路的啊。”

子路于是便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你是鲁国的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象你们这样的人天下多得很,但是谁能改变这个世道呢?而且你与其跟随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这乱世的人?”边说边不停地耙土耕种。

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飞鸟和走兽是不可以同在一个群体的,我不是这个人的学生而谁是呢?天下若是政治清明,我孔丘也不会想去改变它。”

【说明】本节是描述这个乱世社会的隐士的。接舆是有品德的隐士,长沮、桀溺亦是有品德的隐士。子路向他问去渡口的路,他即说孔子是知道“路”的,一个是问走路的路,一个回答是人生的道路。长沮说,既然是孔丘,他当然知道人生的路该怎样走,这段对话很幽默,也很富有哲理。还记得在《公冶长》第十九节中,我们讨论过“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之事,齐国的陈文子厌恶坏的事情,听说崔杼杀了齐庄王后,丢掉偌大的家产离开了齐国,他不愿意与弑君者为伍,这样的人应该算是有仁义的了。确实,不愿意与坏人为伍,应该算是好人,但陈文子在抛弃家产的同时,也抛弃了国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这个陈文子的表现只能算是清白、清高,他连对国家的尽忠都不尽了,只顾自己的清白、清高,怎么能算是上是“仁”呢?他不思救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能“临危受命”,不能“见义勇为”,而只顾自己,这实在是很自私的。这也是孔子所不屑为的。孔子之周游列国,并不是逃避乱世,逃避坏人,逃离自己的国家,但许多人不这样看他,这使孔子很是怅然。因此孔子认为他们是飞鸟而自己是走兽,没有办法同在一个群体。但桀溺的一句话确也点醒了他,“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滔滔”是形容词,是形容大水奔流的状貌,《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后来就有人将其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如《楚辞·东方朔·七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桀溺所说的“滔滔”,即是比喻为历史的长河之意,意思是说这个社会的发展有如滔滔长河,奔腾不息地逝去,有谁能改变它呢?孔子一听,有道理,大江大河之滔滔流淌,有它一定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如滔滔之江河水一样,有其发展的规律,我只能顺其规律而作为,不能逆其规律而作为。因此,孔子认为这个长沮和桀溺可以当老师,而自己可以当他们的学生。

——————————————————

【注释】1.长沮(句)、桀溺:是当时两个不知真姓名的隐士。

2.耦(ou偶)耕:战国之前普遍实行的以两人协作为特征的耕作方法。当时因工具和技术较为落后,许多生产活动均非一人所能独立完成。清代学者程瑶田以为:“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为言并也,共事并行,不可相无之谓耦。”这一说法符合于战国以前的实际状况,但两人如何具体协作,目前因有关材料太少而难以弄清,故在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争论。古书中早有关于耦耕的明确记载,如《诗经》中有西周时往往“千耦其耘”,“十千维耦”。《左传》记春秋初年郑刚迁到东方时,即“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国语·吴语》说:“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这些记载说明耦耕在农田劳动中的重要性。由于各种农田劳动都要求两人协作,因而在劳动以前就需要对劳动力加以组合。一般是在岁末由官吏来主其事,如《吕氏春秋·季冬纪》:“命司农计耦耕事。”《周礼》中对此有更为具体的记述,如《地官·里宰》云:“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郑玄注云:“锄者,里宰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于此合耦。使相佐助。”战国时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田地被分割成百亩,由五口之家的小农去耕种,各家之间的互助协作已无必要,耦耕也随之而不复存在。

3.津:《书·禹贡》:“又东至于孟津。”《书·微子》:“若涉大水,其无津涯。”《管子·五辅》:“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水津注·河水》注:“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说文》:“津,水渡也。”这里用为渡口之意。

4.易:《易·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书·君牙》:“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朕命不易。”《诗·周颂·敬之》:“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论语·学而》:“贤贤,易色。”《管子》:“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离娄上》:“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荀子·富国》:“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玉篇·日部》:“易,转也,变也。”《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

5.耰:(you忧)《管子·小匡》:“深耕、均种、疾耰。”《孟子·告子上》:“播种而耰之。”《汉书》:“民以耰鉏櫄梃相挞击,犯法滋蟓,盗贼不胜。”本意古代的一种农具,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亦指覆种之意。

6.辍:(chuo绰)《管子·戒》:“公辍射,援绥而乘。”《老子·五十四章》:“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韩非子·说林上》:“戍东边,荆人辍行。”《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说文》:“辍车小缺复合者。”这里用为暂时停止之意。

7.怃:《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怃然,为间。”这里用为怅然失意的样子。

8.斯:《书·酒诰》:“有斯明享。”《诗·召南·殷其雷》:“何斯违斯,莫敢或遑?”《诗·豳风·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将。”《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诗·大雅·思齐》:“誉髦斯士。”《诗·大雅·抑》:“斯言之玷。”《诗·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八佾》:“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尔雅·释诂》:“斯,此也。”《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假借为“此”,用为这、这个、这里之意。

9.与:(yu.于)通“欤”,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用法跟“乎”大致相同。《论语·学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先进》:“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礼记·中庸》:“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