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和最昏庸无能的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25:33
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和最昏庸无能的皇帝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先生”。 陈寿《三国志》中载有“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等诸事。所以,从三国时至今千百年来,世人尽以“诸葛”、“孔明”为智慧的代名词。从后人文学作品及口语间的“小诸葛”、“赛诸葛”、“顶个诸葛亮”等等可见,“诸葛”已成为后人用来测量聪明程度的标尺。诸葛亮之受人景仰和敬重,绝非姜子牙、张良、刘伯温等人能比,其他人等更是免谈。称诸葛亮为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绝不为过。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第一次北伐曹魏,出师之前给刘禅上奏疏一篇,后人称之为《出师表》。
公元227年,时诸葛亮46岁,距“三顾茅庐”已21年,距223年春“白帝托孤”四年多。
刘禅,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长子。公元227年时,年值22岁,嗣位已五年。
《出师表》流芳千古,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可以说,《出师表》也是成就诸葛亮一代英名的因素之一。可是,《出师表》中的刘禅是个什么形象呢?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提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在这里,我们还是先要明确一下当时刘禅的基本情况:年值22岁,嗣位已五年。对这样的皇帝,诸葛亮说了这样几句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试问,把这些话说给刘备听如何?不行,这是教训人的话,不合适。再问,那由张昭说给孙权听如何?也是不行。孙权年少有为,曹操不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吗?孙权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是无须别人教训的。
这就对了,以诸葛亮的才智,他是不会无的放矢的。诸葛亮之所以对刘禅说这些话,是因为刘禅在这几方面没有做好,是需要别人教导的。说他“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就是因为他“引喻失义”,经常说一些不恰当的话; 说他“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就是因为他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说他“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是因为他对宫中事务一概不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说他“营中之事,悉以咨之”,是因为他娇生惯养,没有经受过锻炼,不像诸葛亮、关羽、张飞的儿子那样上过战场;对他说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是因为他忠奸不辨黑白不分。
一个22岁的大男人,一个已继位五年的皇帝,连这都不懂,连这都需要别人教导,那你还能做什么?与说“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有何区别?怪不得他“乐不思蜀”,那“扶不起的阿斗”也就名不虚传了。
再说刘备,人说“子不孝,父之过”,可这“子不才”,能脱了刘备的干系吗?刘备死时刘禅十七岁,这十七年里你刘备对孩子除了娇生惯养外还做了什么?失职!除了“摔孩子”还做了什么?拉拢人心!就阿斗这素质,你当父亲的能不清楚吗?竟还假惺惺地“托孤”,说什么“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话能是真心的吗?虚伪呀!
呜呼!把最聪明的人与最昏庸无能的皇帝组合在一起,这是上天对芸芸众生的戏弄。悲剧啊,双重的悲剧。诸葛亮辅佐刘禅,犹能匠雕朽木、巧妇炊无米,结局在起点处已确定;然刘禅受诸葛亮辅佐,如赶鸭上高架、禾苗被助长,欲将稻禾培养成参天大树,也只能徒留“扶不起”的怅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