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必须打出去的7张王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5:48
【做人必须打出去的7张王牌】


〓内容简介〓

    有些东西应该藏而不露,那叫成熟,叫有城府;有些东西却必须露而不藏,不仅应该让入看见,而且必须像旗帜一样高高举起,最好使之成为你的一种符号,一种身份的代名词,这也叫成熟.也叫有城府。

  有一个成语"衣锦还乡"。楚霸王项羽解释说,富贵如果不还乡,则如"锦衣夜行"。我们在此暂且不探讨"锦衣"与"还乡"之间的人生哲理关系,单说"锦衣夜行"有什么不好:穿着新衣服晚上行走路人便看不出来,看不出来"新衣服"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所谓打出去的牌,就是要给人看的牌,这种牌要大,要正,要能说明问题,还要镇得住人,让人一说就竖大拇指,故称之为王牌。


  王牌,就是必须高高举起的旗帜,就是应该穿给人看的"新衣服"!



   第一:靠得住——做人的金字招牌


  靠得住是做人的一种素质,也是一种智慧,更是做人的一面金字招牌。


  靠得住,才能被人信任,被人信任才能获得机会,有机会才能展现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有能力才能创造一番事业——这是一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适用于任何时代。

  谁都想出人头地,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其中,可靠处处受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基础部份,而一个不讲信用,做事不负责任,说话不算数的人,就不可能通过这一关。

  第二:宽胸襟——能容人才能容天下


  人与人不一样,事与事有区别,不可能人人都和我们心思,事事都如我们所愿,但是,生活还得继续,我们依然每天要与人交往,每天要办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途径就是学会宽容,能容人才能与人相处,才能最终容天下。



  宽胸襟是一种做人的肚量,也是一种修炼之后的大悟大彻,求同存异,是不变的生存法则,懂得宽容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胸怀宽广,是一个心态处世风格的整体反映,没有人不喜欢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他的周围是充满人气。


   第三:善结缘——左右逢源方能事事顺达


  朋友多可以互相帮忙,共同发展;朋友越多可供选择的路就越多,办事就会愈发通畅、快捷,成功机率就会大大增加,而少树敌会使自己少受一些恶意攻击和损伤,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善于结缘,多交朋友,编织一张结实的“关系网”,就能聚集自己的人脉,使自己做人如鱼得水,做事左右逢源,一生顺达,事事如意。


   第四:厚而精——做人要厚道,为事要精明


  厚道不是愚钝、蠢笨,不是死心眼,一根筋,厚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实用大智慧,是让人信服并且愿意与之交往的一张王牌,是我们聚集人脉,获得机会的“吸铁石”,精明不是耍滑头,玩小聪明,更不是使小伎俩坑害别人,精明是解决问题使双方获利从而实现“双蠃”的必要手段,真正的精明应该体现在结果上而不是过程中,是别人感觉很舒服却看不出的东西。


   第五:高心气——志存高远,生气不如争气。


  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看到别人功成名就,有名车有别墅,有丰厚的收入,我们该怎么办?眼红,生气是无济于事的,那样永远也没有机会超过别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人的大富大贵,腰缠万贯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生气不如争气,相信自己,别人能我们也能,化心动为行动,做人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有所成就。


   第六:好共事——求同存异,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好共事不是简单的好说话的脾气,而是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的生存策略与艺术。好共事,能够与人和谐相处,是人与人合作的基础,也是成就大事的必然选择。

  合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那种想凭借一已之力,靠单打独斗成事的个人英雄主义,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步伐,不与人合作或者不会与人合作就不可能成大气候。


  第七:能办事——做人要有几样真本事


  靠天靠地靠关第,不如靠自己。做人不能全是虚的,有本事,能办事,才能在社会上稳住脚跟。一切都会改变,唯有真才实学是别人无法抢走的,也无须担心时运不济,没机会时我们可以韬光养晦为别人服务,那时我们是一块有价的“香饽饽”,逮着机会立刻就能趋势而起,那时想停都停不住。



第二张王牌 宽胸襟--能容人才能容天下

  人与人不一样,事与事有区别,不可能人人都合我们的心思,事事都如我们所恳,但是,生活还得继续,我们依然每天要与人交往,每天要办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途径就是学会宽容。能客人才能与人相处,才能最终容天下。宽胸襟是一种做人的肚量,也是一种修练之后的大悟大彻。求同存异,是不变的生存法则。懂得宽容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胸怀宽广,是一个人心态处世风格的整体反映,没有人不喜欢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他周围总是充满人气。



   1.能大亦能小,能伸亦能曲

  胸襟宽广之人才能有所成就,他们的首要紊件是曲伸有道,有海纳百川的宽宏肚量。他们能够像龙一样吞云吐雾,呼风唤雨。升腾于宇宙之间;也能够像小虫一样不露形迹,消声匿迹,潜藏于地底深处;他们能够随时局的变化而伸曲自如、能大亦能小。



  不能隐忍,胸襟不够宽广则只能做一条小虫,而不能成为能屈能伸的龙。三国时期刘备历尽艰辛终于拥有了东西两川和荆州之地。然而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夺了过去,关羽也被杀害。刘备听说之后,悲愤交加,发誓要为关羽报仇,他要起兵伐吴。刘备的这一决定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吗?不是。此时,他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心态所控制。赵云劝刘备说:"现在的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应该付伐曹丕,而不应该讨伐东吴,倘若一旦与东吴开战,战争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别的计划就不能实施。望陛下明察。"赵云的这番话颇有道理,确实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此时的刘备已彻底向心态屈服了,他已不可能明察时势了,他已不可能审时度势了。他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之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诸葛亮也劝刘备要以天下为重。刘备答道:"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什么意思?"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审时度势的能力。最后他感情用事的结果就是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大败而归。




  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应该的,这也是入之为人的特征。然而,事情是复杂多变的,感情常常左右人们的理智,使人们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我们又说: "一个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此时的刘备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心态这一点上,他就无法与曹操相比了。殊不知,曹操一家都被入杀害,因此,他有切齿之恨。曹操平定了州青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交好曹操,便亲自出境欢迎曹嵩一家,并连续两日大设宴席热情招待,他还派兵五百护送曹嵩。谁知这样一来,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原来护送曹嵩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军余党,他们只是勉强归顺陶谦,而陶谦并未给他们任何好处。如今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物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于是在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了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我要尽起大军,洗劫徐州。"



  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刘备仅仅死了一个义弟关羽,而曹操却死了一家老小四十余人,曹操的恨应该更大更强烈。然而,当曹操率军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吕布率兵攻打兖州,占领了濮阳。怎么办?这边大仇未报,那边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曹操被复仇的心态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祭觉不出情况的危急,就如同刘备伐吴一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正因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他说: "兖州失去,这就等于让我们没有了归路,不可不早作打算。"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营退兵,去收复兖州了。曹操的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当然正确,因为,这个决定没有受他复仇心态的任何影响,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静的心态之上。因此,曹操能够摆脱这次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刘备与曹操截然相反,刘备伐吴的计划完全建立在复仇心态之上。这一心态使他不可能对局势做出客观准确的认识。他没有认识到东吴已经经营很长时间,孙权善用贤人,上下团结一心,绝对不像刘璋之辈那样柔弱;与此同时,北边曹丕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向刘备的蜀汉政权发动攻击,而自己的政权才建立不久,还需要进一步稳定人心。从大局来看,三国鼎立,魏国强大,蜀吴弱小,只有联吴抗魏,才能长治久安。然而,刘备根本就顾不得这一切,只凭自己复仇的心态而制定实施了伐吴的计划。因此,其失败是注定的。




  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是否够能成为云中龙还是草中虫,是大龙还是小龙,不仅仅看你有无志气,还由你胸怀是否宽广、度量大小决定的。胸襟宽广之人能看清形势,形势不利于己时可以做条隐忍的小虫,形势大好时再显露本事做条伸展的龙。



  【编者点评】



  人生的道路就如那音乐,充满着节奏,有时激昂,有时低沉;有时顺畅,有时阻塞。低谷时,就要平和地接受现实,踏实积累,不能只躺在昔日的荣光里,停滞不前;高峰时,亦不要沾沾自喜,趾高气昂。总之,大度处世,曲伸应变。



  2.以德报怨乃大丈夫所为

  与人交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襟怀坦荡、胸怀宽阔的人善于宽容他人,因为他们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心胸狭窄只能加深误解和折磨自己。因此,真正的大丈夫往往能够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宽厚的胸襟去容纳曾冒犯自己的人,以德报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可能犯错误,这就一般而论,"容过"可能比较容易。但是有这样一种"让",他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伤害,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即使这样,仍要有宽容的胸怀。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大家都喝得有点醉意。正在这个时候,一阵大风把大厅的蜡烛都吹灭了,大厅一片漆黑。正在此时,楚庄王的宠妃把他拉到一边,说有个人乘乱调戏她,但是宠妃已经把他的帽子上的盔缨拆了下来,要楚庄王狠狠地惩罚他。然而,楚庄王却马上传令:先不要点灯,群臣统统把盔缨拆下。群臣有点不明白,宠妃也埋怨楚庄王,但是楚庄王却不以为意。后来,有一次在战场上,敌人把楚国军队团团围住,情势万分危机的时刻,有一员战将不惜冒死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非常感动,要重重封赏他,但是这位将军却泪流满面地告诉了楚庄王实情:他就是那位调戏宠妃的将军。今日死战,便是为了报答当日庄王的宽宏大量。

  可见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甚至会成为一种人格上的魅力,可以让人为此而拼死效命。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交往的都是普通人,甚至有的是小人,品质不好,行为不太检点,因而对令你看不惯和讨厌的人来说,和他过不去难道不应该吗?和他们交往岂不是降低自己的身份?


  就感情而言,这种人的确很令人憎恶和讨厌,但这并不等于非和他别扭,更不应该置之死地而后快,只要他不是顽固不化、不可救药的人,就应当真诚地接近他、提携他、感化他、帮助他。这并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是你具有高尚品德的明证。相反,要是人家一有缺点和不足,就把人家往死里打,往绝路上推,这不但暴露了自己人格的低下,而且显得心胸也太过狭窄了。

  楚庄王在爱妾被手下将领调戏并有证据在手的情况下,还让人熄灭灯火,拔掉盔缨,用这种方式去为犯错的将领掩饰,正是这种以德报怨的宽广胸襟,才使他后来在被敌人围困时得以被犯错的将领拼死救出。也由于楚庄王有这样宽广的胸襟,才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编者点评】



  原谅别人过失,需有胸怀,以德报怨需有大胸怀,受人敬重。就如兵法所之,此谓,以静制动,不战屈人之兵。同时,这也是一种智慧,以德报怨,不仅能制服别人,化敌为友,而且还为自己赢得好名声。

   3.眼睛里揉得进沙予方能成大事


  人们通常都容不得别人冒犯自己,背叛自己,正所谓"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但是,要想成大事,眼睛里就必须能揉进沙子,这就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不凡的度量。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骄奢淫逸,民不聊生,各路豪杰和农民起义军纷纷兴起,与王莽政权抗争。结果,王莽政权被推翻了。然而在王莽政权倾覆之后,各路豪杰为争皇位,又打得不可开交,其中就有一支由刘秀领导的队伍。刘秀用大司马的名义,召集人马,又招募了4000精兵。他的部将任光向天下宣告说:"王郎冒充刘氏宗室,诱惑人民,大逆不道。大司马刘公从东方调百万大军前来证伐。一切军民,归顺了,既往不咎;抗拒的,决;卞宽恕!"任光还派骑兵把这个通告分发到巨鹿和附近各地。老百姓看到了通告,纷纷议论,把消息越传越远。王郎手下的兵将听到了,都害怕起来,好像大祸临头似的。



  刘秀亲自率领4000精兵,打下了邻近好几座县城,势力渐渐大起来。没过多少日子,又有不少地方首领,看到通告,率兵投靠刘秀,于是刘秀向巨鹿发起了攻击。




  不久,刘玄也派兵来征伐王郎。两路大军联合起来,连续攻打了一个多月,仍然没有攻破巨鹿城。有几位将领对刘秀说:"咱们何必在这儿多耗时日呢?不如直接去攻打邯郸。打下了邯郸,杀了王郎,还怕巨鹿城不投降吗?"刘秀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留下了~部分兵马继续围攻巨鹿,自己带领着大军去攻打邯郸,接着连打了几个胜仗。王郎的军队支持不住,就打开城门,献城投降。刘秀率领大军进入邯郸,杀了王郎。



  刘秀住进了王郎在邯郸修建的宫殿,命令他手下的人检点朝中的公文。这些公文大部分是各郡县的官吏和豪绅大户与王郎之间往来的文书,内容大多数是奉承王郎,说刘秀坏话,甚至帮助出主意剿杀刘秀的。对这样的文书,刘秀看也不看,把它们全部堆在宫前的广场上,并召集全体官吏和将士,当着他们的面,把这些文书一把火烧掉了。有人提醒刘秀说: "您怎么就这样烧掉了呢?反对咱们的人都在这里头,现在连他们的名字也查不到了。"刘秀对他们说:"我烧掉这些,就是要向所有的入说明,我不计较这些已经过去的恩恩怨怨,好让大家都安心,让更多的人拥护我们。"



  劝说的人这才明白过来,刘秀不追究那些曾反对自己的人,那些人就会心安理得地服从刘秀,而不会因为害怕刘秀报复,投入反对刘秀的一方。大伙都佩服刘秀的深谋远虑和开阔的胸怀。一些过去反对刘秀的人,见了刘秀的这种举动,也愿意为刘秀效力了。



  刘秀这种"眼睛里也能揉进沙子"的宽宏大量,为他赢得了好的名声,也为他赢得了人心,也正是靠着这样宽广的胸襟才使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编者点评】



  眼睛里揉得进沙子,需要忍耐,需要气度。其实"沙子"的存在并非全是坏事,至少在与"沙子"相处中,人会得到很好的历炼,逐渐走向成熟。



  



   4.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




  



  在自然界中,空心的谷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饱满的谷穗总低头向地。在八际关系中也是如此,无知的人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常常眼高于顶;而有智慧的人,总是不耻下问,谦虚好学。



  法国哲学家爱罗西法古说: "如果你要得到敌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当我们的表现比朋友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容易形成羡慕嫉妒的情绪。



  社会上,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他们善于放下自己的架子,虔诚、恭敬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反之,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什么事都爱露一手,仿佛就自己行,对别人不屑一顾,他们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惟我最大,舍我其谁。因此,只要是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或调整时,他都采取"当仁不让"的态度,因而什么都想沾,什么都想贪,这样的人到最后只会受到人们的鄙视。正如希腊一位叫希尔泰的学者所说的:"傲慢始终与相当数量的愚蠢结伴而行,愚蠢总是在傲慢到来之时,准时出现。傲慢一现,谋事必败。"




  因此,对自己的成就轻描淡写,以低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安身立命的方略。学会谦虚,学会低头,才能永远受到人们的欢迎。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在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一生。"这个故事,何尝不是给了我们一大启发呢!



  谦虚的人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会有虚怀若谷的度量,也才能让人愿意亲近,这样做事才有基础;反之若恃才妄为、高傲自大,成了"孤家寡人",也就一事难成了。




  【编者点评】



  谦让他人,有虚怀若谷的度量和宽广的胸襟,任何时候都保持谦虚会让人终生受益,而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不能容人,不能容物,只能使自己形象扭曲、为人耻笑。



  



   5.嫉妒会堵死自己进取的通路



  




  嫉妒是一种卑下的情感,它会使人失去理智。会使人头脑发昏,也会堵死自己向上进取的通路,甚至还会使人堕落,嫉妒就像一股祸水,害人又害己。



  嫉妒是对别人的行为感到不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产生于自信的缺乏,因为它是由别人引导的活动。嫉妒会导致任何情绪上的低落,真正自信自爱的人,并不会嫉妒,更不会允许嫉妒使自己心烦意乱。



  有一位名叫卡莱尔的书店经理,无意中发现了一封店员对他极尽辱骂讽刺的信,说他是个差劲的经理,希望副经理能马上接替他的职务。卡莱尔读了这封信以后,就带着信跑到老板的办公室。他对老板说: "我虽然是一个没有才能的经理,但我居然能用到这样的一位副经理,连我雇用的店员们都认为他胜过我了,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



  后来,他的老板不但没有撤换他,反而更重用他了。



  卡莱尔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他对比自己能干的人非但毫不嫉妒,反而大加肯定,为别人感到高兴,这种人的精神着实可嘉,最终他也会得到老板的信任的。




  迈克尔·乔丹是驰名世界的篮球明星,他在篮球场上的高超技艺举世公认,而他待人处世方面的品格也值得称道。皮彭是公牛队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但乔丹没有把队友当作自己最危险的对手去嫉妒,反而处处加以赞扬、鼓励。



  为了使芝加哥公牛队连续夺取冠军,乔丹意识到必须推倒"乔丹偶像"以证明"公牛队"不等于"乔丹队",1人绝对胜不了5个人。一次乔丹问皮彭:"咱俩3分球谁投得好?""你!""不,是你!"乔丹十分肯定。乔丹投3分球的成功率是28.6%,而皮彭是26.4%,但乔丹对别人解释说:"皮彭投3分球动作规范、自然,在这方面他很有天赋,以后他还会更好,而我投3分球还有很多弱点!"乔丹还告诉皮彭,自己扣蓝肘多用右手,或习惯用左手帮一下,而皮彭双手都能扣蓝,且用左手更好一些,这一细节连皮彭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乔丹把比他小3岁的皮彭视为兄弟。"每回看到他打得好,我就特别高兴;反之则很难受。"乔丹的话语中流露着他们之间的情谊。




  正是乔丹这种心底无私的慷慨,树立起了全体队员的信心并增强了凝聚力,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1991年6月,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决战中,皮彭独得33分,超越乔丹3分,成为公牛队这个时期17场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这是皮彭的胜利,也是乔丹的胜利,更是公牛队的胜利。



  嫉妒往往是个人才能与意志缺乏的体现。伏尔泰说: "凡缺乏才能和意志的人,最易产生嫉妒。"因为自己技不如人,就只能用嫉妒的心理去排解心中的不平,一旦任嫉妒心理自由发展,你就会疏远那些各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到头来不仅孤立了自己,而且也会阻碍自己的前进,堵死了前进的通路。



  卢梭说:"人除了希望自己幸福之外,还喜欢看到别人不幸。"这句话不仅道出入类容易嫉妒的心理,对人类幸灾乐祸的想法更是一针见血。



  嫉妒源于私心。如果真正大公无私,能全方位考虑问题,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能如此,他人会为你的崇高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并以"见贤思齐"来要求和勉励自己。不嫉妒不仅会激励别人,更能涵养自我。




  苟子说:"君子以公理克服私欲。"孔子说: "君子明于道义,小人明于势利。"义,是天理所应实行的;利,是人情所应思索的。君子根据天理行事,便没有人欲的私心,所以能泛爱人;小人放纵私欲,不明天理,所以嫉恶别人。



  嫉妒是一种慢性"毒药",可以使人不辨是非。对人无端生怨,对己则身心俱损。嫉妒是产生"恶毒仇恨"、"无名怒火"的重要根源。嫉妒会杀了自己,也会毁了他人。




  有一个画家,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不菲的收入,但他从不看重这些,也不嫉妒他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永远是个小学徒"。他追求艺术的理想还像童年那样执着单纯,他追求成功但绝不嫉妒比他更成功的人。也许他成功的奥秘正在于此。



  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自己所厌恶或轻视的人、与自己同性别的人都处在好的位置,这些都是引发嫉妒的主要条件。如果本人无意加以比较,或认为自己无法达到那么一个高度,或二者本来就生活在不同层次的世界,或嫉妒的对象不在自己身边,或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得到了结果,嫉妒将不再产生。



  淡化嫉妒也就是淡化优位--你不比别人强,别人嫉妒你什么?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强,这一下子别人反倒不再嫉妒你,也会认为你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优位。



  你被派去单独办事,别人去没办成,而你却一下子办妥了。这时,你若显出你聪明能干,会招致嫉妒。如果你说"我卖力肯干",就容易让入觉得你处于优位,办成事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会嫉妒你能干。但你说"多亏了先生们大力帮助",这就使人产生"还没忘了我的苦劳"这样的心理平衡。




  处于优位自是可喜可贺的事.加上别人一奉承,更是容易让人喜形于色,无形中加强了别人的嫉妒之心。所以,面对别人的赞许应谦和有礼,不仅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而且博得对你的敬佩。谁都希望成功而得到他人的夸奖,但事实上总会有悬殊的差别。当同事、朋友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其中有人成功,别人菪不是提及,有时还不觉得,一旦有人提起,其他人听了就不好受,难免不妒火中烧。



  嫉妒心理是由于个人虚荣心在作祟。加强思想修养,克服虚荣心,把别人的成就和荣誉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这是甩掉嫉妒的根本方法。甩掉嫉妒,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谦逊的美德。学会淡化嫉妒心理,将有利于减少人们彼此的敌意和隔阂,使人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



  【编者点评】



  别人有所成就,我们不要心存嫉妒,要有大度的气量,要以正常的心态看待别人所取得的成功。嫉妒会湮灭智慧,无法进取,带人进入小肚鸡肠。



  



   6.沉得住气,才能发得了力




  



  欲成大事者必须胸怀宽广,能屈能伸,在形势不利于自己时,只有沉得住气,积蓄力量,方能在时机来临时发得了力,一举克敌,获取胜利。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是基督教会的首脑。那时候,由于各个王国内封建主割据林立、连年混战,造成王权衰弱,局势混乱,这时只有罗马教皇可以统一指挥各国、各地区的教会,加上各民族又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教会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罗马教廷成了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政治实体。国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来主持;和国王同行时,教皇骑马,国王只能步行;接见的时候,教皇坐着,国王要屈膝敬礼。当时神权高于王权。



  不仅如此,教会还在各个国家拥有1/3的土地,并且向各国居民收取"什一税",一个人从出生、成年、结婚一直到老死,处处都要受教会的管理和控制,教会拥有自己的监狱和刑法,还用"开除出教"的办法来对付一切反抗者。这是一种最令人胆战的惩罚,连国王、皇帝也不例外。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在矛盾激烈的关头,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而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了一个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号召力非常之大,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国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了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追妥协,于1077年1月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只带着两个随从,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认罪忏悔。但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去拜见教皇。



  到了卡诺莎后,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当时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了教籍,保住王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然后派兵把一个个封建主各个击破,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和封地,把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消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最后客死他乡。




  显然,亨利的"卡诺莎之行"是别有用心的。在他与教皇对峙,国内外反对声一片,特别是内部群雄并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能不惜受辱取得暂时的谅解,以便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为和教皇较量赢得喘息时间。结果,他胜利了。



  织田信长是古代日本著名将领,他看似鲁莽,实则工于心计。在争战不已的诸雄面前,他尤其善于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武田信玄在位时,势单力薄的织田信长自知不是其对手,因而对武田信玄百般屈从。他经常煞有介事地在武田信玄耳边私语道:"我太钦慕你了,你真是古今无双的大英雄",并一再表示"请您多多指点我这个晚辈"。一有机会,他还往武田信玄家里送各种奇珍异品,甚至提出想和武田信玄家联姻。极尽谄媚取宠之能事,让武田信玄认为他是一个奴颜卑膝、胸无大志的小人。因而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武田信玄去世后,其子武田胜赖骄狂好战,攻取了织田信长的l8个城寨。织田信长遭此欺凌,仍然装出一副委琐、不敢还击的样子。自然,织田信长绝非苟且偷安的平庸之辈,只是因为时机未到,不敢轻举妄动。他一面整军备战,蓄力以待;一面挑动武田胜赖与其他诸侯的矛盾,让他们相互厮杀,坐视着武田军队的消减衰弱。隐忍七年之后,他看到时机来了,才出兵讨伐武田胜赖,并一举成功。




  蓄力以待,相机而行,也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一副良方。织田信长以无比的忍耐力,捕捉敌我势力消长之契机,获得成功。



  公元l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也正是采纳了谋士朱升的韬晦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减少了敌人,发展了势力,待时机成熟后,一旦称王,稳稳当当,终于成了明朝开国皇帝。古今中外英雄成功的历史说明,目标如果不在实力、威望达到适当程度时进行,只会招致失败。时机不成熟时,就必须以退为进,积蓄力量,等待能发力的时机。



  但是,古往今来,在政坛、商界,各行各业,哪有人不明白"忍"功的重要?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的很少,在紧要关头,偏偏忍不住,而是意气用事,则正应了"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相反的,能忍得住,也能狠得下心委屈自己,那自然稳操胜券了。做人要有宽广的胸襟,长远的目标,形势不利时就要容下难容之事,忍住一时之气,为长远考虑;而沉不住气,时机未成熟就贸然行动,只会使自己败得更惨。



  【编者点评】




  坦然和平静是一种难得的心态。形势不利时要能够容忍一时之气,不做意气之争,隐忍是为了积蓄力量,待机勃发,只有沉得住气,才能最终发得了力。



  



   7.得理饶人最聪明



  



  中国有句俗话:"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告诉人们,凡事都应该适可而止,要给别人留有余地,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折寓圃杂记》中记述了杨翥的两件小事。杨的邻人丢失了一只鸡,便指明骂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杨翥,杨说:"又不只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还有一邻居,每遇下雨天,便将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进杨翥家中,使杨家深受泥污潮湿之苦。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干燥的时日多,落雨的日子少。"



  久而久之,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贼人欲抢杨家的财宝。邻人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一场灾祸。



  古时有个叫陈器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器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这事被陈器发现后,心想,你不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吗?我满足你。他等纪伯走后,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又宽出许多,知道陈器在让他,他心中很惭愧,主动找上陈家,把多侵占的统统还给陈家。



  忍让和宽容、能饶人处且饶人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忍让和宽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人的一生谁都会碰到个人的利益受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侵害。为了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勇于接受忍让和宽容的考验,即使感情无法控制时,也要紧闭住自己的嘴巴,忍一忍,就能抵御急躁和鲁莽,说服自己,就能把忍让的痛苦化解,产生出宽容和大度来。



  宽容和忍让、得饶人处且饶人是制止报复的良方,也是收服别人、让人忠心为自己做事的高妙手法。清朝红顶官商胡雪岩就深通此道。




  有一段时间,胡雪岩与庞二合伙做丝业收购,两人齐心协力,逼压洋人,抬高国人丝价,为了这件事,胡雪岩费了大量心血,做得实在不容易。谁知到了后来临近交货时出了一个乱子,被朱福年暗地里捣了鬼。



  朱福年是庞二的档手。人送外号"猪八戒",他自己野心勃勃,想借庞二的实力,在上海丝场上做江浙丝帮的首脑人物,因而对胡雪岩表面上"看东家的面子"不能不敷衍,暗地里却处心积虑,想打倒胡雪岩。但是,他不敢明目张胆地跟胡雪岩对着干,所以一切都在暗中操作。所幸尤五最先发现问题,派人告诉古应春,古应春又来告诉当时身在苏州的胡雪岩。听得古应春细说原委,胡雪岩渐渐有了办法,要治服朱福年。



  其实很容易,只须将庞二请出来,几个人合伙给他演一出戏,慢慢揭穿他的把戏,朱福年就没得混了。做得狠一点的话,让他在整个上海都找不到饭碗。



  在对待吃里扒外的朱福年时,胡雪岩牢牢记住,"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的道理,因此,胡雪岩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是极为漂亮的。




  朱福年做事不地道,不仅在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庄的事情上作梗,还拿了东家的银子"做小货",他的东家庞二自然不能容忍。依庞二的想法,他是一定要彻底查清朱福年的问题,狠狠整治他一下,然后让他滚蛋。但胡雪岩觉得不妥。胡雪岩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之后请他走人,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心服口服。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不足为奇,要烧得他服帖,死心踏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胡雪岩的做法是:先通过关系,摸清了朱福年自开户头、将丝行的资金划拨"做小货"的底细,然后再到丝行看账,在账目上点出朱福年的漏洞。然而他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点破朱福年"做小货"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让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明实情。同时,他还给出时间,让朱福年检点账目,弥补过失,等于有意放他一条生路。最后,则明确告诉朱福年,只要尽力,他仍然会得到重用。



  这一下,朱福年心惊不已,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却不明白胡雪岩何以了如指掌,莫非他在恒记中埋伏了眼线?照此看来,此人莫测高深,真要步步相逼,他的疑惧流露在脸上,胡雪岩就索性开诚布公地说出了一席话,这段话很有水平:"福年兄,你我相交的日子还浅,恐怕你还不知道我的为人,我的宗旨一向是有饭大家吃,不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所以,我决不肯轻易敲碎人家的饭碗,不过做生意跟打仗一样,总要齐心协力,人人肯拼命,才会成功,过去的都不用说了,以后看你自己,你只要肯尽心尽力,不管心血花在明处还是暗处,我说句自负的话,我一定看得到,也一定不会抹杀你的功劳,在你们二少爷面前帮你说话。或者,你若看得起我,将来愿意跟我一起打天下,只要你们二少爷肯放你,我欢迎之至。"




  这番话,听得朱福年激动不已:"胡先生,胡先生,你说到这样的金玉良言,我朱某人再不肯尽心尽力,就不是人了。"他对胡雪岩是毕恭毕敬,显然是对胡雪岩彻底服帖了。要知此人平日里总是自视清高,加之东家庞二"强硬",所以平日里总在有意无意间流露"架子大"的味道。此刻一反常态,才是真正内心的表现。胡雪岩得理也饶人,因此收服了朱福年。



  即使自己一方有理,也要容忍三分,要用宽广的胸怀去感化对方,而不是得理不饶人,死盯住对方不放。得理也要饶人会使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更加和平友善,会把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编者点评】



  宽恕别人的过错、宽容别人的过失,有容人之量,适时地放对方一马,会使事情更加圆满地解决,别人也会对你感恩戴德。不能得理不饶入,抓住别人的一点弱处就穷追猛打,兔子急了也咬人。若是做过、做绝,不依不饶,定给自己埋下"复仇的祸根。"所以,得理也饶人,不仅是为了眼前自保,也是为长久平安。




  



  ■¤¤■ 8.给对手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