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八卦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07:32
安徒生是gay,追一个叫爱德华的男人 无果之后 写了那么多伤心的童话 成吉思汗是杀人狂..蒙古军队在欧亚大陆杀了近2亿人 .... 
当时在欧洲,为了破城,把得了鼠疫死掉的尸体,放在投石机上丢入城内。当时的蒙古军队也被称为“黄祸”。 韦贤妃竟然一米八多,古人的身高orz 就是康熙据说只有一米五几…… 明朝不肯投降的臣子是肯投降的几倍 汉武帝大人据说他是男女通吃,宠的男的居然还有卫青和霍去病 郑板桥原来也是GAY 陈阿娇是拉拉,这个典故和金屋藏娇一样可信,全部出自《汉武故事》。 
恐怕还是第一对有史(野史)可寻的拉拉…… 西施貌似被淹死在湖里了。勾践说西施是亡国之人,不祥,把她沉塘了。 觉得比较出乎意料的就是发明交流电的尼古拉.特斯拉,这一位对世界无私奉献的发明者居然是被爱迪生折腾死的……没想到爱迪生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会去不计一切手段打击这位无私的发明家,就觉得不可思议以及寒心…… 王莽居然是中国第一个民选皇帝,品行居然还很不错 流氓高祖也是GAY,据说又一次流氓邦假借以身体不适不肯见手下人,其实他是在跟一个小宦官温存着么,樊哙直接闯了进去就看见流氓邦枕着那漂亮小太监,见他来了还笑嘻嘻地指着那小太监对他说:“这是我的枕膝夫人。” 秦始皇是个鸡胸,驼背马鞍鼻的侏儒。 
见刺荆轲而拔剑不出是因为手太短拔不出(秦剑一般都有一米多长)。 
这是郭沫若考证的哦 。 
 
岳飞其实是宋徽宗的儿子,所以高宗一定要杀他。 
他背上有徽宗用一道御牌烧炙留下的痕迹 。 列宁死于梅毒并发症 牛顿用他的后半生研究炼金术,给后来的爱因斯坦留了点事儿干。说到爱因斯坦,有人说他最早的研究成果其实是他老婆鼓捣出来的。 写瓦尔登湖的那个梭罗,在书里把自己描写成隐忧的智者,但据群众揭发,他的小木屋没有一天不宾客盈门,大吃大喝的。 著名的居里夫人也做过小三,华盛顿砍樱桃树纯属杜撰,梵高的耳朵是在高更的刺激下割的。 
我知道你需要什么,这里有你所需要的一半,百余链接文章等你看(最据收藏价值的日志)希望大家能分享一下以下参加了链接 想看即点击就可以了(不断更新中)
高中语文上《离骚》的时候,语文老师突然冒出句屈原是GAY,让我灰常灰常的雷,更雷的是屈原爱的是楚王。囧 失意悲伤是因为楚王变心。。。介两个一直有JQ。。 三菱集团的前身龟山社中最初的创始资金是坂本龙马靠把小弟丢给女富豪当男宠借来的,那个小弟就是后来打败清国废除日本对外不平等条约的名臣陆奥宗光 我们小时候以为爱迪生是科学家一样的人,搞发明。其实他们并非科研人员,他们捣鼓那些就是申请专利,办厂赚钱,其实就是商人。 笛福,就是写漂流记那个,做过间谍,可能不算职业间谍,反正就是靠出卖情报为生;贝尔是搞聋哑人教育的;翻译家林纾其实不懂英文 贝多芬的耳聋是因为患梅毒,他是先天性梅毒,娘胎里带出来的 郭沫若13岁时暗恋他的嫂子,他的初恋是一个姓汪的男孩,两人开过房。郁达夫在安庆时爱过一个生肺病的漂亮男孩。 刘希夷被舅舅宋之问杀了,因为要抢他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陈世美确有其人,但是人家是忠臣,人家夫妻感情好得很呢.陈是湖北人.有个老乡想找他开个后门,但被陈正直的拒绝了,于是这个老乡很阴险的写了陈世美抛妻弃子的一出戏,还到处演.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硬是把个好人污蔑成了个历史罪人,真冤! 斯大林20多岁的时候救下了一个2岁大的落水女婴,后来这个女孩成为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后来他的这个妻子自杀了…… 隋炀帝是很有才华的君主,并没有史书写的那么恶劣 司马迁本来可以不受腐刑,但要钱来输,他没有,所以就。。。 李白是当时武林高手排行榜第二,还手刃数人,给人当过两次上门女婿。 毛*青被飞机炸,是因为他要吃蛋炒饭,而且自己生火做 。 
 
李小龙只有一个睾丸,跟希特勒一样 。这样的人表现欲极强。 成吉思汗没征服多么遥远 都是他的子孙们干的 
没征服日本是因为两次强台风 倭国群众称神风 跟船的质量没多大关系 
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 日本的自爆机编队都叫神风特攻队 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老爸是商人加海盗,20岁出头就跟老爸对着干把老爸逼死了! 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罗斯福总统是自杀的 chairmen mao曾经感谢日本侵略中国,大体意思是,没有你们的侵略,就没有我们的政权。。 
林彪的飞机是周恩来下令轰下来的 
imagine这首歌完全是列农在影射中国 
我知道你需要什么,这里有你所需要的一半,百余链接文章等你看(最据收藏价值的日志)希望大家能分享一下以下参加了链接 想看即点击就可以了(不断更新中)
羅馬教廷里有一位教皇,忘了是Pope Leo IX 還是V了,非常喜歡小男孩。 
他生日的時候會讓精心挑選的漂亮正太,裸體,疊成蛋糕形狀,為他唱生日贊歌。 
唱完之后所有的小男孩都要跟教皇OOXX,但是不要以為OOXX之后正太們會就可以靠著教皇飛黃騰達了,教皇很狠的,玩過了就殺死。 卡拉瓦乔是个恋童癖,猥亵男童,从他作品里就能看得出。卓别林也是恋童癖。 最早的观音真身是两匹小马驹,后来才进化成男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照顾妇女们,不知有意无意观音就变成了女人了,还是美女涅 张飞书法画画双绝...应该都知道吧 孙中山是LOLI控 我模糊的记得三言里的白蛇就是个妖性十足的荡妇,而许仙纯粹贪她的钱财和美色,后来遇见法海后许仙立马倒戈,跟法海合作把白娘子压雷峰塔下了
 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 
 第一部分 文化娱乐  
    
古代娱乐圈--活在历史边儿上的人们    若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像对于个人,我们若不知道他怎样消遣闲暇的方法,我们便不算熟悉了这个人。--林语堂  
  中国古代有没有娱乐圈儿?如果按照今天的眼光去看的话,恐怕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娱乐圈儿。然而,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古人一定有着太多的业余时间需要打发,娱乐活动一定是必不可少。况且,在信息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纵使有精彩的大型演出,也很难流传下来。然而,演艺者的精湛技艺一直填补着我们先辈们的精神生活——尽管他们的遭际甚至不如一盘经典的老式唱片,可以被人常常从尘封的记忆中想起,一次次浸淫其中。在整个的人类发展史上,他们比起那些王公贵族来,只是配角,而已。  
  古时的娱乐圈儿中人不像今天的明星大腕儿一样可以四处走穴。当然,他们的名气也不会比今天的大腕儿们更大,最主要原因是长时间以来我们媒体的力量过于微弱所致,然而,他们足以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做到名噪一地和名噪一时。而这一地与一时恰恰被有心人记录了下来,便成了残缺不全却别有风味的古代娱乐圈儿。  
  关于他们的故事,总是零散地存在着。那,我们就看一看这些零散的与娱乐有关的人与事——  
  一篇发了三千年的新闻通稿  
  中国古代最早的娱乐记者是屈原。他的《九歌》则是一篇发了三千年的新闻通稿。  
  “九歌”是祀神的巫舞,表演者自然是巫人。共十一篇,前面十篇是每篇祭一个神,最后一篇是结束时的送神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中所表现的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抽象的、虚幻的精灵,而是充满着人的感情,这些神灵和我们一样,有痛苦、欢乐、愿望和追求。这种神灵的平凡化,已经显示出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萌芽。  
  根据《九歌》的描写,就可以大体上勾勒出这一场歌舞的轮廓:  
  喜气洋洋的节日里,祭神的坛场已经布置就绪。所祭的神中第一位是“东皇太乙”,是群神之首;另外九位,大部分是山川自然之神,如“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太阳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一部分是掌握人们命运的神,如“大司命(管理人类寿命的神)、“少司命”(管理子嗣的神);比较特殊的是“国殇”,祭的是为保卫国家民族而牺牲的战士英灵。祭品摆满了祭台;乐队排列在两旁(乐器中有钟、竽、鼓、瑟及箫、等),合唱队也做好了准备。主祭的巫师神情严肃,穿着挂满了玉饰,一路走来就会叮当作响的法衣,手持特制的法剑,首先出来迎神——东皇太乙。  
  这时,满堂的巫女开始轻盈地跳起舞蹈,她们身穿艳丽的服装,个个花枝招展,舞起来的时候,就像百花开满了神殿,在热烈的歌舞声中,主祭的巫师祝祷着神的康乐。  
  这是一场作为序幕的群舞。  
  接着,“小场子”开始了。  
  群舞结束,“云中君”上场,做空中翱翔状。巫人唱出盼望神灵降临的心愿。  
  云中君在云层中渐渐隐去。“湘夫人”上场了,她漫步在湘水岸上,等待着心爱的湘君,可是湘君没有来。她便唱出低沉的哀歌,忧伤浸透了她的心灵。最后,黯然离开。湘夫人刚刚离开,“湘君”便来了。他和湘夫人一样,同样地深爱着对方。看不到湘夫人的时候,他也唱出了内心的痛苦,因为是男性的自白,愈显缠绵悱恻。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幕决不是爱情的悲剧,只是偶然的误会罢了。他们的结局一定是可以预见的“大团圆”。  
  接着是“大司命”出场。风神为他开道,雨神洗净云路的尘埃。他独自舞着、唱着,倾诉着对爱情求之不得的感伤。如此威风八面,仍有难以如愿的怅恨,令人同情和费解。  
  “少司命”上场,他默默无语地舞着,在满堂美丽的巫女中,注视着其中那个自己钟情的女子;可是当这个女子用歌声来表现对他的爱慕之情时,他却又默无一言地飞逝而去,好像有难言之隐,空留一片惆怅。  
 
 
“东君”驾着龙辇,发出隆隆响声。他是太阳神,出场时自然满天霞光,令人炫目。他看到这场欢乐的歌舞,立刻迷醉了,简直是流连忘返。但他深知自己的职守,理智终于战胜感情,太阳神还是驾着龙车起程前进了。  
  风流潇洒的“河伯”上场了。他和女孩子们已经玩乐了一天,此时日落西山,他和她们仍然难舍难分,恋恋不舍地送别了女孩子们。  
  紧接着这些令人快乐的场面,凄厉的“山鬼”出现了。她是那样美丽苗条,但本来含睇宜笑的脸上却冷若冰霜。她正等待着失去的爱人,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顾狂风暴雨,她总是伫立在高高的山巅之上;秋风扫叶,山猿夜啼,景色的凄凉更加重了这位痴情女子的千重愁、万种恨。她唱出凄厉的歌声,倾泻着自己炽烈的爱情。  
  “小场子”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国殇”,这是一场男巫的群舞。他们都扮作战士的模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宁死不屈。歌队唱出了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歌颂之情。  
  最后,又是一场巫女的群舞,她们手拿春花,祝愿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像春兰秋菊一样茂盛,天长地久。  
  演出就在这欢乐的送神曲中结束。  
  何其精彩的演出现场记录!屈原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一点总是让人费解,《离骚》《天问》这些篇章中明明是一脑门子官司的,谈何浪漫?正因为有了《九歌》,屈原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千秋美誉。  
  不禁联想起如今的娱乐圈儿,有哪一个记者会在不拿红包的情况下把一台晚会记录得如此精彩又详尽?  
  靠跳舞发迹的安禄山  
  相传,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是,总也得不到重用。一天,听人讲起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这个大男人不禁泪如雨下——难道我注定要和飞将军一样,终生玩命却得不到任何回报?  
  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家丁不久前向他介绍的那个叫做杨国忠的地痞无赖,那人鬼精灵得很,说不定会有什么主意。可是家人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酒肆、妓院,四处打听不着此人,后来听说他居然是当今皇帝宠妃杨贵妃的远房哥哥,已经进宫做官去了。  
  这消息让安禄山差点死过去——这么一个无赖,居然也当上了官?!而且据说是身兼数要职。  
  安禄山托人打听到了杨国忠的住处,不惜血本上了一份大礼。向杨国忠倾诉了自己战功赫赫却不得重用的遭遇。杨国忠看见大礼,自然是深表同情。他又觉得安禄山骁勇善战,是个值得培养的对象,便把安禄山引荐给了杨玉环。杨玉环见安禄山生得勇武,顿时喜爱不已,当即认作干儿子,并向他传授了一个升迁秘籍——当今圣上喜爱胡旋舞,你如果会跳这种舞,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展示,比在疆场上立战功重要得多。安禄山忙问哪里去学。杨玉环当即为他跳了一曲。安禄山哪受过这待遇,跪在地上山呼“娘娘千岁千千岁”,那舞蹈极其轻盈,跳起来疾如飞鸟。安禄山万万没有想到体态如此丰满的娘娘千岁居然会跳这样的舞蹈,心中佩服不已。杨玉环为他引荐了一个民间胡旋舞师,专职教他。安禄山跳这样的舞蹈实在是勉为其难,他的体重足有200斤以上,要达到疾如飞鸟的境地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为了达到目的,安禄山不惜力气,五年寒暑终成一代胡旋舞大师。此后,杨玉环专门为他安排了一次在皇帝面前显露的机会。安禄山的表演引起了玄宗极大的好感,他对这个胖大的家伙如此精于舞蹈而感到诧异。安禄山五载苦修,一朝成为宠臣,因为胡旋舞。而后来的马嵬兵变,杨贵妃、杨国忠被逼自尽,也是因为胡旋舞。  
  安禄山的成功,可以说是得益于唐玄宗所创造的当时最豪华的宫廷娱乐圈儿,他感动了宫廷娱乐圈儿的总策划,而恰恰这个总策划的另一个职业是皇帝,于是,剩下的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不惜千金买琴摔    利用娱乐圈儿出名的方法有很多种。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年轻时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然而朝中无人,故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  
  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然不辨优劣,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  
  次日,陈子昂住所围满了人,陈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时粉碎。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不久,陈子昂就中了进士,官至麟台正字,右拾遗。  
  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也成为利用娱乐圈儿成名的一种“终南捷径”。  
  丑角唐玄宗  
  性情皇帝唐玄宗进入娱乐圈儿对于众多戏子而言,实在是个不小的鼓励。  
  唐玄宗在“梨园”戏班,非常喜欢扮演“丑角”,剧中凡有“丑角”可演,无论角色大小,唐玄宗总是很认真地登台上场。因他是一国之君,登台演出且扮演丑角,有失君威,于是在演出时,特意在脸部挂上一小块白玉片儿以遮面。后来的丑角艺人在演戏时,就效法唐玄宗,在脸上勾画一个类似白玉片的白粉块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脸谱。  
  因为唐玄宗爱演丑角,丑角便成了旧戏班中的“特权阶层”。梨园名宿和老艺人们说:“过去戏班里的演员,无论你唱得再好,演技再高,在班子里的地位也是老二,惟有唱丑角的演员才算老一,因为尊‘丑’就是尊皇帝。”旧戏班里装有黄蟒、官衣、道袍、王帽、凤冠、九龙冠、圣旨、笏板、尚方宝剑等道具的箱子,是不能随便坐的,惟有丑行演员敢坐。丑角演员在后台可以随意坐立,但其他演职人员就要按章行事。在演戏前,只有丑角演员勾画脸谱后,其他演员才能化装及勾脸。在赶庙会唱戏时,戏班子先要敬“神”,大家都要磕头跪拜,但是唱“丑”的演员,无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资历高低,都可以不鞠躬、不作揖、不磕头。这些规矩,皆因唐玄宗的缘故。  
  这个历史舞台上的主流人物,因为爱好的边缘化,变得丰满可爱起来。丑角唐玄宗比起那些把所有艺人都视为小丑的达官贵人们来,自然是多了不少人性的色彩。  
  祢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为艺术家  
  《三国演义》中记载了东汉末年青年祢衡击鼓骂曹操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  
  青年祢衡非常有才气,而且善于击鼓,颇受曹操宠臣孔融的赏识,曾几次向曹操推荐。可是,祢衡却不满曹操的为人,称病不肯前往,曹操非常生气,但碍于祢衡的才名,不便杀他,就令他在宴会上为宾客击鼓助兴,存心出出他的洋相。到了那天,祢衡在曹操的大殿上击鼓,那是著名的《渔阳三挝》,青年祢衡精通音律,在座莫不感怀。按规矩,击鼓要更衣,他慢慢脱下旧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众人都把脸遮了起来,而祢衡毫不在乎,徐徐着裤,颜色不变。  
  曹操大骂祢衡不知礼法,无理取闹。  
  “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慨然应对。  
  真正有价值的表达都会被当时的一些污浊气息掩盖着,比如祢衡的行为艺术。当然,我们把行为艺术家看作娱乐圈中人,本身就有某种不受欢迎的意味。至于是娱乐圈不欢迎行为艺术,还是行为艺术不欢迎娱乐圈,就不得而知了。   
4 回复: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转贴)  
 爱玩儿的古人--打发时光的绝妙方法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活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它何用?  
  ——梁启超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中,“游于艺”,就是“玩物适情”。由此可知,最迟在宋代,“游艺”一词已经具有玩物消遣,游戏取乐的含义。  
  古人对于玩乐与消遣,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也正是因为这种热情,才使得有关玩乐的发明层出不穷。从大类来分,主要包括节日游艺、儿童游戏、博奕、博戏、益智游艺、文字游戏、酒令、禽戏等。要是见一个说一个,那估计说上一整天也说不完。许多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玩法,填补着我们祖先们的业余时光。  
  ◎ 弄虫蚁:古人的宠物世界  
  虫蚁者,飞禽走兽昆虫鳞介也。古人弄虫蚁,与今人之养宠物相类,然而,却比今人多出许多花样来。  
  宋代佚名《东南纪闻》记录:“艮岳”初建之时,官僚们未被宏伟的土木建筑难倒,而只为四方贡献来的飞禽不能尽数调教而发愁。这时,有一专门弄虫蚁的市民薛翁,主动请求教练这些鸟儿。薛翁学着飞禽的鸣叫,召唤着飞禽,待飞禽来,用肉炙粱米,让它们吃饱了随意翱翔。教了一月有余,“艮岳”中的飞禽,不用薛翁呼唤便飞来了,而且立在鞭扇之间也不害怕。一天,徽宗驾临“艮岳”,他的仪仗一出,周围的飞禽“闻清道声望而群翔”,多达数万只,薛翁奏道“万岁山瑞禽迎驾”。这种形式别开生面,使徽宗大喜不止,遂对薛翁赏赐加爵。  
  由于这种“弄虫蚁”可以为宏大、庄严的场面烘托气氛,所以,历代政府都很重视。清代宫廷中,为欢迎西方人而举行的宴会上,就用经过训练的老鼠表演:两只用细链条拴在一起的老鼠,按主人的命令把链子缠结起来,然后解开。这种“特技老鼠”的确出乎人的意料,使观看的俄国人伊台斯勃兰德由衷赞叹:“这些卑微的动物的表演是我看过的表演中最惊人的。”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有一只大青蛙教八只小青蛙学念书一事。清代袁枚在《子不语》中又记述了一乞丐所调教的这种“蛤蟆戏”:  
  场上设一小木椅,大蛤蟆从乞丐身上所佩的布袋中跃出,坐在小木椅上,接着八只小蛤蟆从口袋中跃出落地,环对着大蛤蟆,寂然无声。乞丐喝道:“教书!”大蛤蟆便阁阁叫,八只小蛤蟆都跟着大蛤蟆阁阁叫,大蛤蟆叫几声,小蛤蟆就叫几声,如同先生教学生。乞丐突然说:“止!”这“虾蟆教书”当即绝声……  
  清代的另一本笔记小说《闻见偶录》,也有这样一则《蛙教书》。看来,清代中后期,此类“弄虫蚁”是很多的。至清光绪庚子年,在北京的天桥还可以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用一大八小,九只青蛙作的这种“老师给学生上课”的表演。更为奇绝的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记述过:  
  北京市上有人携一十二孔的木盒,每孔伏蛙,弄者用细杖敲蛙首,蛙则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宫商调曲,了了可辨。  
  清代徐岳《见闻录·奇技》又记:  
  又见一人以虾墓,小者二十四只,大者一只,按古曲高下缓急,音节不爽纤亮。  
  其虾墓畜之囊中,用大方桌一张,出纵其上,大蛙踞中南向若客,在上则北向,小蛙左右各十二,以次就位,其人依曲挝鼓,虾墓声应拍不乱。  
  这样的表演多了之后,便加入了竞赛的味道,于是,渐次发展到赌博的境地。而其中的代表动物就是鸡、鹌鹑、蟋蟀。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描写贫困的王成,见人斗鹌鹑,一赌数千,便训养了一只鹌鹑,走上街头赌酒食,每次都赢,半年便积累了二十金。王成在大秦王府邸战胜了“玉鹑”,大秦王要买下他的鹌鹑,王成出价千金,大秦王认为不值,王成却说:“小人把向市廛,日得数金,易升斗粟,一家十余食指,无冻馁忧,是何金如之?”最后王成以六百金与大秦王成交,他凭靠卖鹌鹑的金子,治田百亩,起屋作器,居然世家。  
 
 
清代孙佩《苏州织造局志》对斗蟋蟀形容得有声有色:  
  吴俗每岁交秋,聚斗蟋蟀。光棍串同局役,择旷僻之所,搭厂排台,纠众合斗,名曰“秋兴”。无赖之徒及无知子弟,各怀银钱赌赛,设柜抽头。邻省别属,罔不辐辏,每日不下数千人,喧声震动闾闬。  
  正因斗鸡、斗鹌鹑、斗蟋蟀有厚利可获,所以人们无不精心饲养调教鸡、鹌鹑、蟋蟀,由此产生了一门研究鹌鹑、蟋蟀的学问。更有人堂而皇之地著书立说,譬如清人程石邻所著《鹌鹑谱》。此书条理分明地讲述了斗鹌鹑的“相法”、“养法”、“洗法”、“养饲各法”、“把法”、“笼法”、“杂法”“养斗宜忌”等等,堪称斗鹌鹑的权威之作。相形之下,斗蟋蟀的书则显得异常丰富,宋代贾似道著有《促织经》,明代袁宏道著有《促织志》,清代陈淏子著有《蟋蟀篇》、梦桂著有《蟋蟀谱》等等。这些著作将蟋蟀在各种环境下的各种反应和表现一一详解,加之文艺家的润色之笔,如今看来,大都是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  
  边吃边玩  
  古语云:吃不言,睡不语。吃饭的时候有太多的言语怕是要因噎废食的;睡觉时说话,定是心情不顺畅所致,是不祥和。  
  这样一来,吃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该成了一种最索然无味的工作。颇有想像力的达官贵人们岂能甘于这种平淡?后来的饮宴中,慢慢就有了文化娱乐活动的上演,如听音乐、行酒令、观看歌舞表演等。这样一来,不光可以不违古训,还可以得到身心最大的愉悦,增添饮食的乐趣。  
  唐时,玄宗与后妃经常在兴庆宫内的龙池举行宴会招待诸王。席间乐声欢奏,其中明皇喜爱的乐器羯鼓,声音最为高亢,而其他乐音相比之下则有些黯然失色。为此,诗人李商隐写道: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一般说来,为了迎合皇帝的好大喜功,宫廷中的侑食之乐,大多是些歌功颂德之作。这一方面是皇帝的需求,一方面也是溜须拍马的臣子们为了谋求一己之私所致。如朱元璋就规定进俎时奏《颐和曲》,撤馔时奏《雍和曲》,到嘉靖年间,有文臣向朱厚熜进献《迎膳曲》、《进膳曲》、《进汤曲》等,得到恩准,后人得此曲谱,鼓而奏之,发现语调平缓、填词谄媚并无新奇之处。让人对这位明皇的审美趣味有了一个贴切的认识。  
  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一次庆会宴席上曾经导演了一场最为生动有趣的歌舞表演,演员是宫内的娃娃剧团,成员全系皇室子孙,最小的年龄只有4岁。5岁的卫王李范表演了一出《兰陵王》;6岁的楚王李隆基表演了一曲《长命女》;12岁的宋王李成器演出歌舞戏《安公主》;代国公主与寿昌公主对舞了一出《西凉》……娃娃们的精彩表演,使盛大的宴会呈现出空前欢乐活跃的气氛。  
  曲水流觞:文人的消遣  
  曲水流觞是文人饮酒时的一种游戏活动。活动规则非常简单:参与者坐于弯曲的流水两旁,酒杯放在船形的载体上,随水漂流,漂到谁的面前,谁就必须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  
  这种文人发明又大肆在文人间推广的游戏颇有市场。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人都有过玩这种游戏的经历。  
  公元353年,书法家王羲之邀约亲友在绍兴兰亭修禊时,共41人参加,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此次活动颇有点儿像今天的笔会,活动结束后得诗37首,汇为一册名《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并书,这就是名扬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王羲之后来无数次仿写这篇序言,但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当时所写。可见,曲水流觞所营造的氛围之佳,决非言语可以表达。  
  与此相类似的,酒会上传花,在民间也很盛行,据说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所创。欧阳修在江苏扬州任太守时,建造了江南有名的平山堂。每逢夏天,太守常携带宾朋到此宴饮,并专门差人从邵伯湖折取荷花百朵,分插四座。游戏开始时,便命官伎作乐并以花传客,当乐声戛然而止时,花在谁的手上,谁就认罚,必饮酒作诗。  
相传李清照与赵明诚两口子闲来无事,还会仿这种形式开家庭笔会。想来也是别有趣味。  
  饮酒赋诗的形式也经常被打破,改为行酒令。行酒令时多作对联,出联后如对不上或对得不工稳,则算输,进而罚之以酒。这从内容上比起诗歌来自然是简单了许多,参与者也就随之多了起来。《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就描写了鸳鸯三宣牙牌令的趣事。这次酒会不仅太太、小姐、丫环们参加了,连大字不识的刘姥姥也对出了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等谐句俚语,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四个中国人,麻将一场  
  20世纪初的上海滩,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传说浦东有个土地庙对赌徒来说比较灵验,如果年轻女子前去寄宿的话,神灵会在梦中给予指示,转天去赌的话,按照这个指示投注的八九不离十都能赢。信以为真的丈夫于是便极力鼓动妻子前去试一试。妻子虽然找到了那座建在荒郊野外的小庙,但是却在留宿的时候遭到兵痞的强奸。当她狼狈不堪地逃回到家中之后,丈夫首先不是安抚受到伤害的妻子之情绪,更没有想方设法去惩罚作恶之人,而是急急忙忙地催问神灵给了她什么指示。伤心万分的妻子悲愤地骂了一句:“你这个乌龟头!”丈夫大喜,以为这是昨夜妻子得到的神灵暗示,竟然真的跑去买了个乌龟注。赌博赌到如此境界,也确实不易。有道是:一个中国人,闷得发慌;两个中国人,就好商量;三个中国人,做不成事;四个中国人,麻将一场。  
  说来,这麻将的历史也着实不短了。麻将牌也作麻雀牌,是由纸牌衍变而成的中国民间传统游戏玩具,并结合了唐代叶子牌、宋代轿夫牌、唐字牌、明代马吊牌、清代默和牌的部分特点,一直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前,才最终成为现代麻将的范本及模板。整套麻将牌由外盒、牌块、骰子、筹码、位置牌等五部分组成,全副牌共有144张,按照牌面图案和标记,分为纹样序数、方位、季节、文字、植物等五类符号组团,由一筒至九筒36张筒牌、一条至九条36张索牌、一万至九万36张万牌、东南西北16张风牌、中发白12张剑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32张花牌组成。在竞赛的时候,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参加的4个人分坐在东西南北4个方位,集中抓取17张基本牌后,按照吃、碰、岔、杠和自行替换的方式,以各类牌型的收集程度作为单局输赢依据,以和牌数量的总数和规模的大小决出胜负。  
  在民间的传说和野史中,麻将牌上标识的每一个细节都各有出处。譬如说,最早麻将牌面上有“公、侯、将、相、文、武、百”等七个字,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所忌,大有下谋犯上、玩弄长官的意思,因此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禁忌游戏。道光年间浙江舟山有位叫陈渔门的普通群众,私下里将“公、侯、将、相”改为“东、西、南、北”,将“文、武、百”改为“中、发、白”,这种大胆的革新使濒临灭绝的麻将重获新生。而骰子本来是单独的一个游戏品种,被吸收加入以后,更以其投掷概率上的随机特点强化了麻将牌游戏的公平性。它最初是橄榄型的,到了三国时期,曹植将其改做立方体,并在六个面上分别镌刻上一点到六点的标注。现在的骰子有两种颜色的点数,即一点和四点为红色,而其余的都是黑色,其颜色的变化与唐明皇有关。传说唐明皇和杨贵妃都酷爱骰子游戏,一次该轮到唐明皇掷骰子的时候,惟有两粒骰子均为四点的时候,才能够赢了杨贵妃,唐明皇在转动的时候就不停地喊“双四”,待骰子停下来的时候果然出现了两个四点。唐明皇见此情形以为吉兆,遂令太监高力士将所有骰子的四点都涂饰成朱红色,后来又将与四点对应一面的一点也涂成了红色,此说引发民间仿效并一直流传至今。  
进入晚清,一些达官显贵、王公大夫终日把玩麻将当作第一要务,沉醉于这种被他们认为是高雅的“娱乐”之中。在北京,“京师麻雀之赌,大半侣行于仕禄之家”。仅仅数年间,麻雀“盛行于北方,上而贵官显爵,下而巨商富贾,无不趋之如狂,沉溺忘返,其一掷巨万,废时失业,为害不可胜言”。参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与众不同,赌注下得十分豪放,往往一注就超过千元。   20世纪初的北京、天津等许多地区,玩麻将竟然也成为一种时尚。《大公报》报道,“廿世纪之新中国,新机勃兴,南风北竞,首先溥遍于所谓上等社会者,厥维麻雀牌,每见嗜之者,濡首其中,忘餐废寝……且嗜之者,非维新学子,即政界阔官。”具体到天津等地,在众多赌博中,麻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对于赌徒来说,“雀牌,不但趋时,而且可以联络朋友”。  
  有识之士在报纸公开发表文章,把麻将称为“亡国奴戏”,痛陈麻将误国殃民之诸多罪状。不过,很显然,这并非是麻将的错。  
缠足--“两朵金莲”的咒语  
观看一个小脚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个走钢丝绳的演员,使你每时每刻都在被他揪着心。--林语堂《中国人•缠足》  
  有句经典的骂人的话,用以批评演说者大而无当的演说。那就是:“王母娘娘的裹脚布”。这实际上是个歇后语,后半句是“又臭又长”。臭而且长的裹脚布,自然是懒人所为,为什么会给“王母娘娘”扣上,实在令人费解。难道这句歇后语中蕴含了裹脚的历史?中国女人裹脚的历史要从王母娘娘那时候算起吗?如果依照考古学的观点,认定王母娘娘便是西王母,那么,这裹脚的历史当在五千年前。  
  可是,考古学的发掘证明,一千年前的女尸脚骨并非弯曲的,依旧是天足。于是这个漫无边际的考证宣告失败。那么,这裹脚的历史究竟从哪里算起呢?  
  史学家依据现有的文献提出了一个假说,如果这假说不被某个突然出土的时代更加久远的小脚女人的尸体驳诘的话,则会成为公认的事实。这事实的残酷之处在于:我们不得不对那个毫无政绩的天才词人皇帝南唐后主李煜开始一个全新的认识。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告诉我们,南唐后主李煜在唐人对“弓鞋”痴迷的审美基础上,别出心裁地将这种弓鞋用长长的布帛缠起来,以代替袜子。并在他的妃子窅娘身上做试验,始行缠足之法,开创了中国女性缠足的记录。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缠足一事自唐代开始,起源于波斯人的舞蹈。南唐与大唐相距不远,况且,缠足起源于舞蹈一说的可信性也较之前者尤甚。或许李后主的窅娘只是一个著名的缠足者,而非开创者?  
  小脚与天足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居然成为一种风尚,流传了如许漫长的年代?又是如何停下它的脚步?  
  ◎ 小脚文学  
  在男人们呼喊着“毛发肌肤受之于父母”,而不肯伤及自己一根毫毛的时候,却被一种近乎变态的性心理驱使着,口耳相传着女人小脚的千般妙处。“瘦欲无形,看越生怜惜”、“三寸金莲”、“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摩抚”。后世苏东坡《菩萨蛮》 咏足词云“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堪称绝唱。更有人将两只严重变形了的小脚 中部所形成的塌陷形容为“两轮弯月”,实在是处心积虑到极点了。大儒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把本是男身的观音菩萨化为美丽的女子,而且是小足观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第十二回《观音呈象化金蝉》),可见明朝的风气对小足是何等着魔!明清时期男子择偶第一标准就是看女人的脚是否够小,男子嫖妓也多玩妓女的一双 纤 足,因此被戏称为逐臭之夫。一些文人在嫖妓时就留下了专门描写玩弄妓女小脚的诗词,如彭孙燏 的《延露词》:  
朱丝宛转垂银蒜,今宵低事抛针线,怪煞大风流,频频撼玉钩。  
  千般轻薄够,可也羞灯火,渐觉麝兰微,画屏人欲速。  
  这首词把妓女的一双三寸金莲写得美妙无比。从这样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整个社会这种畸形的性审美观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变态性心理。  
  更有甚者,清朝有个叫方绚的,自称“评花御史”,又称“香莲博士”。对古代女子缠足一事从诸多角度和方位予以分题描绘,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女子小足的“专著”。同时,它也反映了封建文人和士大夫们对女子“香莲”充满丰富联想意会和封建历史积累的“审美欣赏”、“审美感受”及“审美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品藻》亦可谓是一部“香莲美学”之作。如此书中《香莲五观》一节说: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莲有术,必观其步。然小人闲居工于屟著,操此五术,攻其无备,乃得别戴伪体,毕露端倪。  
  临风;踏梯;下阶;上轿;过桥。  
  什么意思呢?方大博士说:观察大海有术的人,必观察其波涛;观察香莲有术的人,必观察其步姿。然而小人家居无事,只会掩盖其坏处而显示其好处。如果操此五术,攻其不备,就可“取真去伪”,使其端倪毕露。“五术”分别为:临风之步;踏梯子之步;下台阶之步;上轿之步;过桥之步。这可以说是体现他作为“评花御史”和“香莲博士”水平的一段文字,是教给众人在什么时机看女人的小脚可以看到“毕露端倪”的真货。细想来,这“五术”原本是人的脚最无处躲藏的地方,方绚对生活观察之细致,用心之良苦,非常人所能及。  
 
他在书中把女人小脚按照品相高下做了比较细致的分类:曰“四照莲”(端端正正,瘦瘦削削,在三四寸之间者);曰“锦边莲”(苗苗条条,整整齐齐,四寸以上,五寸以下的小脚也);曰“衩头莲”(瘦削而更修长的小脚,所谓竹笋式者);曰“单叶莲”(瘦长而弯弯的小脚也);曰“佛头莲”(脚背丰满隆起,如佛头挽髻,所谓菱角式者,即江南所称之鹅头脚);曰“穿心莲”(穿里高底鞋者);曰“碧台莲”(穿外高底鞋者);曰“并头莲”(走起路来八字的小脚);曰“并蒂莲”(大拇趾翘起来的小脚);曰“倒垂莲”(鞋跟往后倒的小脚);曰“朝日莲”(用后跟走路的小脚);曰“分香莲”(两条腿往外拐的小脚);曰“同心莲”(两条腿往里拐的小脚);曰“合影莲”(走起路来歪歪斜斜的小脚);曰“缠枝莲”(走起路来成一条线的小脚);曰“千叶莲”(六寸七寸八寸的小脚);曰“玉井莲”(跟船一样的小脚);曰“西番莲”(半路出家之莲,或根本没缠过的小脚)。  
  如果说前面所说的“五术”是一种了不起的发现,那么,这“香莲十八名”则称得上是伟大的发明了,同时也将小脚文学的成就推向了最高峰。  
  “两朵金莲”的咒语  
  而严重跟风的女性们为了这“两朵金莲”所暗含的审美趣味则付出了自由的代价。受人尊重的朱熹朱老爷子极力倡导缠足,认为这是天下大治的基础,因为女人缠了足,便可做到男女隔离、“授受不亲”、“静处深闺”。是啊,连走路都走不稳了,女人岂不就十分“老实”了?然而,正如《夜雨秋灯录》所称:“人间最惨的事,莫如女子缠足声,主之督婢,鸨之叱雏,惨尤甚焉。”这种痛苦,又有谁去“生怜惜”?曾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英国传教士阿绮波德•立德(也作立德夫人),用女性的细腻记录下了缠足的中国女孩的悲惨童年——“在这束脚的三年里,中国女孩的童年是最悲惨的。她们没有欢笑,……可怜啊!这些小女孩重重地靠在一根比她们自己还高的拐棍上,或是趴在大人的背上,或者坐着,悲伤地哭泣。她们的眼睛下面有几道深深的黑线,脸庞上有一种特别奇怪的只有与束脚联系起来才能看到的惨白。她们的母亲通常在床边放着一根长竹竿,用这根竹竿帮助站立起来,并用来抽打日夜哭叫使家人烦恼的女儿……女儿得到的惟一解脱要么吸食鸦片,要么把双脚吊在小木床上以停止血液循环。中国女孩在束脚的过程中简直是九死一生。然而更为残酷的是……一些女婴由于其父母的感情受到了束脚的伤害,往往在摇篮中就被处死。……束脚痛苦,因合了中年的父亲那非自然的口味而加在了女孩身上。”  
“两朵金莲”不啻为一个阴险的咒语,让历史的另一半呻吟了上千年。  
  放足之艰难  
  英明的康熙大帝曾经诏禁汉人裹脚,违者拿其父母问罪。有个大员上奏说:“奏为臣妻先放大脚事”,一时传为笑柄(见《菽园赘谈》),可见缠足“魅力”之强大。尽管雷厉风行,收效却不大,到康熙七年,大臣王熙上奏请求解除禁令获准,于是民间舝足之风又大盛,影响到满族女子也纷纷起而裹足。乾隆又多次降旨严禁,乾隆的禁令只煞住满族女子的裹足之风,汉族民间女子依然裹足如故。近代改革家康有为写了一篇《戒缠足会檄》,希望家乡的人放弃缠足陋习,并下决心不给自己的女儿缠足。这一举措使康有为在家乡受到很大排挤。  
  英国传教士立德夫人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南方发动了“天足运动”,并成立了“天足会”。在汉口的维多利亚剧院,商会会长亲自安排座位,让政府官员都来听立德夫人的讲演。她的听众穿着官服,带着随从,端着很大的架子。他们感到,由一个女人来和他们讨论一个中国人敏感的话题——女人的脚,是不可思议的。官员的威慑力吓得她的翻译临阵怯场。幸好一位中文讲得极好的传教士赶来救场,立德夫人的讲演才得以进行。立德夫人还借助权威,她让人把张之洞反对缠足的语录用红纸写了贴在会场里,很起作用。她认为张之洞是中国最有学问的总督。在汉阳,她在宣传集会上,让放了足的妇女们站起来,她们当着大家的面笑着站了起来,立德夫人便感到她的湖北之行成功了。  
她几乎走遍了中国南方,去了武昌、汉阳、广东和香港,又去了澳门、汕头、厦门、福州、杭州和苏州。这对于一个外国妇女来说,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她说,“如果你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踏进冰冷的海水时的感觉,那么你就能体会到我现在动身去中国南方宣传反对裹足时的心情。对那里我十分陌生,而裹足是中国最古老、最根深蒂固的风俗之一。”但是她还是一脚踏进了冰窟。缠足这种折磨中国妇女一生的野蛮习俗给她很深的刺激。她得到了回报,许多男人和女人当场捐款参加天足会,表示自己不缠足,还要妻子和女儿不再缠足。在广州的集会上,九名妇女当场扔掉了裹脚布。  
  当然,中国妇女不缠足并非因了立德夫人一人之力,但作为“帝国主义”那里来的人,她能够这样做,是值得称道的。这一行为甚至直接影响了慈禧太后,慈禧“新政”中的最初几项改革,就包括在1902年2月1日发布谕令,说官员可以劝止缠足。   茶之道--壶中天地大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卢仝(丹丘子)《七碗茶诗》  
  对于茶的品饮,算是中国古人一大贡献。  
  这不仅仅因为被中国古人喝了几千年的茶至今仍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人口基数的多寡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中国人因为茶而生出了道,才是体现古人贡献的不二法门。  
  相较于西方人的可乐与咖啡,茶真的可以称得上谦谦君子。散淡、清雅、幽香……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想出许多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惟美的词汇。而且,因茶而生的种种文本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也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平民百姓,各得其趣,各得其妙。那些散落在历史缝隙中的细节,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今日有水厄  
  在南北朝时期,喝茶这样风雅的行为曾经一度被称为“水厄”。“厄”者,困苦、艰难也,却如何与喝茶扯上了关系?  
  原来在晋惠帝司马衷时代(公元291~306)有个叫王蒙的人,特好饮茶,相识者凡从他门前经过,只要被他发现了,必请进去喝上一阵,碍于面子,相识者只好舍命相陪。爱喝茶的人还则罢了,不爱喝茶的人简直苦不堪言,不饮又怕得罪了主人,只好皱着眉头喝。久而久之,士大夫们一听说“王蒙有请”,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世说新语》)  
这堪称万千茶趣中最为有趣的一种。王蒙喝茶能够喝得让人落荒而逃,确实是不简单。  
  贡茶可做官?  
  隋文帝杨坚初登皇位时做了一个噩梦,梦见神人换他的脑骨,自此后时常头痛,苦不堪言,亦无可奈何。后来遇见一个和尚,和尚对他说:“山中有茶树,将茶叶采来煮饮,可治好陛下的头痛症。”杨坚便派人去采集茶叶,一试果然灵验,于是重重奖励了那个和尚。自此,杨坚便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臣子们也跟着学会了饮茶。听说皇帝喜欢,便有不少人投其所好,向皇帝敬贡好茶。献茶者便可升官发财。时人嘲笑说:“你钻研通了《春秋》、《周易》,还不如向皇帝送一车茶叶,可以马上封官晋爵。”  
  茶可养廉  
  《茶经》和《晋书》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陆纳任吴兴太守,将军谢安常想去陆府拜访。陆纳的侄子陆椒发现叔叔根本没有做什么待客的准备,便自作主张备下一桌十余人的酒席。谢安到来,陆纳仅以几盘水果和茶水招待。陆椒怕怠慢了贵客,忙命人把早已备好的酒席搬上来。当侄子的本以为叔叔会夸他会办事。谁知客人走后,陆纳大怒,说:“你不能为我添什么光彩也就罢了,怎么还这样讲奢侈,玷污我一贯清操绝俗的素业?!”于是当下把侄子打了四十大板。《晋书》中记载的陆纳是一个崇尚节俭的人,因此,他反对侄子摆宴席而用茶水待客,并非吝啬,也不是清高简慢,而是要提倡节俭。这在崇尚奢侈的东晋时期是非常难得的。  
  宁舍千金,不舍一壶  
  《清稗类钞》记载了一则故事:据说,潮州有一个富翁非常喜爱饮茶。一天,有一个乞丐到了门前,并不讨饭,却讨茶喝,声言:“窃闻君家茶最精,能见赐一壶否?”富翁听了觉得很可笑,说:“你一个叫花子,也懂得茶?”乞丐听了,并不恼怒,说:“我原本也是富家翁,只因终日溺于茶趣,以致穷而为丐。今虽家破,但妻儿均在,只好行乞为生。”富翁听了,以为遇到“茶知己”,果然赏他一杯上好的茶喝。这乞丐品了品滋味说:“果然泡得好茶,可惜味不够极醇。原因呢,是壶太新。”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旧壶,色虽暗淡,但打开盖子香气清冽。乞丐说这是他平常用的壶,虽然家贫如洗,冻馁街头从不离身。富翁爱之不已,请求以三千金购之。那乞丐却舍不得,说:“只要你一半钱,从此你我共享此壶如何?”富翁欣然允诺,自此相共一壶,终成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