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IT史上的9个转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29:18
webzen发布于 2008-06-20 19:50:01
人们往往会问:如果当时做出了其他的决定或者选择了另外的道路,历史会怎样?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年IBM没有在它所发明的PC中使用专利芯片,而是采用了非专利元件的话,那么今天的计算机行业会有怎样的不同。至少,PC机的克隆市场就不可能出现,而领导计算机革命的就将是IBM而不是微软。 还可以设想,假如Steve Jobs根本没去过施乐PARC观光,根本没见过施乐PARC开发的图形界面的话,那么他能否研制出Macintosh?还会不会有今天的Windows? 这里所呈现的就是塑造了今天的IT业的9个重大转折点,其中有些事件仍将继续影响着IT业的未来。
苹果收购NeXT
上世纪90年代末,苹果公司陷入绝境,企业形象暗淡无光,市场份额极度萎缩,而Windows NT和Windows 95在功能和技术上都已超过了“老迈”的Mac OS。
而苹果当时绝密的新操作系统,即代码为Copland的操作系统如果能够交付的话,则有可能一举恢复苹果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然而,在历经十年的研发之后,自命不凡的Copland已经成了眼高手低的无效劳动。
1996年,在Copland的发布仍然遥遥无期之际,当时的苹果CEO Gil Amelio无奈地做出了苹果历史上最困难的抉择——放弃Copland这座所谓的“金矿”,转而收购了新兴企业NeXT。后者不仅拥有自主版权的基于Unix的操作系统可在Mac机上运行,更重要的是,它的CEO就是苹果的共同创始人Steve Jobs。
两家公司合并后,Jobs开始致力于重塑苹果。他不但让Mac OS焕然一新(Mac OS X),而且推出了包括iMac、iPod以及一系列的服务器、工作站和便携设备。Amelio的抉择虽然导致了他自己的离去,但是他收购NeXT的举措却让苹果公司起死回生了。
施乐与自由软件的曙光
198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很多程序员一边咒骂着新安装的施乐激光打印机,一边奔跑到楼上去看自己的打印任务是否完成了。
而在以前,情况不是这样的。那时,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位“黑客”简单地修改了施乐打印机的软件,每当用户的打印任务完成后打印机都会自动地给用户发送一封e-mail。但是最新的施乐打印机有些不同,因为牵涉到版权和商业机密,施乐不再提供打印机驱动的源码了。
这位黑客名叫Richard Stallman,他对施乐的做法深恶痛绝。Stallman很快就成了传奇人物,他声称要向专利软件宣战,创建了GNU项目和自由软件基金会。
Handspring创造智能手机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创造出PDA市场的Palm正在拼死抵抗包括微软在内的众多竞争者的蚕食。结果是Palm的一群高管离开公司自创了Handspring公司。
Handspring的PDA可以容纳很多附加的硬件模块,可以与其合作伙伴共同测试各种功能,比如说,你的PDA不只能存储电话号码,而且还能通话,那会怎么样?
结果就是被称为VisorPhone的计划出笼。很快,结合了手机与PDA功能的紧凑设备面世了。
2001年,当Handspring发布Treo时,Palm终于觉醒。2003年,Palm收购了Handspring,单一功能的PDA走到了头,取而代之的就是更加实用的智能手机。
上世纪70年代的垃圾邮件
现代互联网的前身是由美国防部研制的ARPANet,可允许计算机专家、厂商和其他的政府合同商相互之间用e-mail进行长距离通信。
1978年的某一天,DEC的营销人员Gary Thuerk利用这种新的通信方式想出了一招推销“妙招”。他在想,为何只给ARPANet上的一两个人发信,而不一下子发给所有人呢?这不正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在短时期内便得知DEC新推出的主机产品的最佳办法吗?
他所群发的邮件就成了全球第一封垃圾邮件,这让ARPANet的管理者们很不高兴。“这是对ARPANet只作为美国官方政府网络原则的公然违背,”Raymond Czahor少校写道。“必须采取适当行动以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但是,Raymond少校,你是否知道“此类事件”已经愈演愈烈了呢?
微软Office逐渐形成垄断
假如你在1986年购买PC的话,你可以用WordPerfect或者Lotus 1-2-3来写文章或者填写表格。这些DOS程序功能完备、速度又快,很少有谁会想到它们居然会被微软的平淡无奇的产品所取代。
遗憾的是,无论Lotus还是WordPerfect都未曾预料到Windos的成功。它们以为用户会根据应用去选择相应的操作系统,而不会倒过来。但是当用户们争相使用基于图形界面的软件时,微软便迅速地利用Word和Excel填补了这一空白。
1990年,微软在推出这两款应用之时,还引进了新的PowerPoint,捆绑在一起便成为“Office套件”。和Lotus及WordPerfect这样功能单一、只适用于DOS系统的软件相比,微软的Windows显然更有优势。最终,先前的市场领导者们虽然也增加了更多的功能,但是它们拒绝支持Windows的决定却让它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Web放弃同步通信方式
在Web上看e-mail是很耗费资源的,因为Web是基于页面的。每个HTTP请求都意味着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一次往返,需要刷新整个页面,这对于像e-mail客户端这样高度活跃的应用来说并不是好事。所以,为了让Outlook Web Access 2000更好用,微软就开发了一种让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通信的新方法,就是异步下载一部分内容给客户端。
没成想,这种做法相当有效。尽管IE的缺陷不断,但是Mozilla还是给2002年的Mozilla 1.0配备了相似的功能,称之为XMLHttpRequest。从此,闸门大开,一种Web编码的新方法由此诞生。
我们很难相信,Facebook、GMail、Google Maps和其他无数基于Ajax的网站的生存都得归功于微软的这一技术。只不过这些网站做得更好罢了。
Linux击垮SCO
2003年,一朵乌云压向了开源阵营。由新上任的CEO Darl McBride带领的SCO声称自己拥有Linux内核一些关键部分的所有权。它警告Linux用户,要他们向SCO支付许可证费用,否则就有可能吃侵权官司。
然而,SCO显然低估了Linux对于企业,尤其是对于IBM的重要性。谁都不禁要问:SCO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够胜过蓝色巨人呢?结果呢?IBM的律师们一条一条地驳斥了SCO的指控,确立了Linux的合法地位。
随着官司的缓慢进展,McBride和SCO受到了业界的嘲笑,最终破产。与此同时,Linux业务却在迅猛增长。由于像CA、IBM、Novell和Red Hat等巨头的支持,Linux如今已站稳了脚跟。原本想置Linux于死地的这场官司到头来反而成就了Linux的黄金时代,这的确颇具讽刺意味。
英特尔突破MHz局限
在PC处理器制造的初期阶段,速度就是一切。厂商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加快时钟周期,然后就能看到对处理器性能饥渴的用户蜂拥而至。然而当新的世纪开始的时候,时钟速度已达到GHz,旧的芯片设计已无法跟进。芯片会很快过热,消耗大量的电能。此时,在以色列海法的英特尔实验室,由Mooly Eden领导的一个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芯片,即Pentium M。
虽然Pentium M只是用于笔记本电脑的,但是因为它比同时代的各种CPU的能耗更低、指令集也更高效,所以它很快就给英特尔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
如今,英特尔于2006年推出的芯片内核技术都是源自Pentium M的。从那时以来,处理器芯片不仅赢得了速度上的赛跑,而且变得更加智能。
外包全球化
当2000年来临时,美国的企业都把Y2K(千年虫)危机视为严重的威胁。它们无法预测这一危机到底会对企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
由于解决Y2K危机的人手奇缺,企业的IT部门便开始向外界寻求帮助。于是它们在无意中挖掘除了一座金矿。互联网的普及再加上社会和经济的变革,在发展中国家培育出了一支数量庞大的高技术人才大军。
印度的一批企业,如Infosys和Wipro,是首先开始离岸外包业务的,随后便有俄罗斯、东欧、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也开始进入外包服务市场。与此同时,1990年的《移民改革与控制法案》创建了H-1B美国移民签证程序,使得美国公司引入外籍员工变得更为容易。
今天,Y2K问题早已无人问津,但是外包的趋势却丝毫未见减弱。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了互联网经济,IT工人如今必须在一个日益扁平的世界中进行职业竞争了。
文/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