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科考试改革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34:06
肇庆学院中文系教授  王福湘
(邮编:526061  地址:广东肇庆市)
摘要:生本教育的理念在理论上为考试改革打开了通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发扬人的主体性。传统文科考试的题型应逐步转变到以主观题为主,同时不应该强调标准答案来限制师生的独立思想,才有利于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考试  改革  素质教育
自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考试改革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例如牵引全国人民目光的高考改革,多年来就是一个突出的焦点,似乎成了老大难问题,近几年也开始迈出较大的步子,考试科目和内容的改革都有了一些新举措。本文则想就普通高等教育中特别是传统文科教育中考试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推进素质教育,决不是轻视考试,更不可能取消考试。高等学校作为就业前大规模集中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只能以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质量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衡量出来。考试是永远需要的,问题是考什么,怎么考。应试教育之弊不在有考试,而在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更在对考试的定位。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检测方式,决不应该异化成为“指挥棒”,逼着教师和学生围着它转。有的学校和教学管理人员因为对考试的定位不适当,惟恐考试的改革动摇了考试管理部门的权威,于是固守过时的考试理念,不思改革。或者只是做点表面文章,强化试卷和考场的管理,目的只在防止学生和教师作弊,形式上严肃紧张,实质上陈腐落后。或者通过考试造成大批学生不及格,迫使学生按学分缴费重修,把考试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增加收入改善条件的渠道。或者更加大力度,实行所谓末位淘汰制或百分之二淘汰制,不管三七二十一,对考试成绩排名最后的学生取消学籍,把考试当成惩治“差生”的法宝。这种僵化的考试理念和管理方式,看起来非常严格,本性却极端主观,既以学生为敌,也不相信教师,使考试成为阻碍教学改革的“瓶颈”,制约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生本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大学生毫无疑问应该是高等教育的主体。而传统的考试理念不仅不是以生为本,而且也并不是以师为本,从终极目标上看它乃是以官为本,即把考试当成贯彻长官意志的工具。这一点在理科和新兴学科中表现不明显,而在传统的文科考试中尤为突出。现在传统的高考尚且能够改革,大学传统文科的考试改革当然也势在必行。可以说,生本教育的理念在理论上为考试改革打开了通路。
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讨论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内涵是相通的,思想是一致的。生本教育主张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深化传统文科考试的改革,目的就是要调动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中央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有些人把素质理解为操作技能,花大力气增设技能课和艺术课,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些工作当然是必要的和有成绩的;但是,如果把素质教育的重心放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上,甚至以为这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也许就在教育理念上走进了一个误区,有舍本求末的危险。培养专门人才之“专门”,首先体现为专门的主干课程。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搞得好不好,首要的和基本的是看它的主干课程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削弱主干课程,而是要改革主干课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颇有危机感的传统文科对此必须高度注意。学生的良好素质当然要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来全面培养,但其中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主干课程来培养,所以,素质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主干课程上。这些课程一般都有牢固的传统,改革难度较大,我们必须知难而进,打一场教育改革的攻坚战。探讨传统文科主干课程的考试改革问题,乃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本质特征的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必然提出的新课题。
有些人一面在讲推进素质教育时轻视主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一面却又把主干课的考试列为强化传统管理模式的重点,这两方面在认识上的共同误区就是对素质理解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当务之急是迅速走出误区,真正理解素质的内涵和素质教育的意义。必须认识到,教育学中的素质概念是由生理学和心理学而来,一般指人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的各种特性、品质与能力的总和。人的素质发展在哲学深层意义上表现着人的主体性的展现程度。而历史的主体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主体性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和主体。人的素质发展到怎样的水平,人就有怎样的主体性和自由度。 从个体素质到群体素质,道理一样。推而广之,国民素质的核心和关键则是国民自身具有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肯定并且发展了黑格尔对自由和必然关系的论述,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因此,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共产党宣言》预言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的确是一脉相承,深化教育改革,深化考试改革,大力推进以培养和发扬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正是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果上述有关考试改革的理论探讨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应该顺理成章不难解决。考试的改革主要是考试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在目前的条件下,作为对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检测手段,闭卷考试还有它不可取代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废止,但试卷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配置和处理却大有考究的余地。大学传统文科的考试照搬西方学校的所谓标准化考试模式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这种从命题到评分全都标准化可以用电脑操作的考试只能考记忆性的客观题,而不能考研究性的主观题。例如标准化试卷使用最多的选择题,不论其如何花样翻新变化多端,但终归只能检测被考者对已有知识掌握的准确和熟练程度,却无法检测被考者运用已有知识并且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有些人十分热衷于用客观题进行标准化考试,而怀疑主观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其实质恰恰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在这种考试指挥棒引导下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充其量只能制造出一批只善于记录和再现知识的资料储存器。而在电脑普及的时代,人脑作为资料储存器的功能远不及电脑,但人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却是电脑没有的。重客观题轻主观题的弊害,乃是在人才培养上扬短而避长,实在是误人子弟。题型的非素质教育偏向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暴露出这种考试理念在意识深层的对人的不信任,企图靠机器管人,把人机器化的反人性的哲学本质。所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与上述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在考试中增加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在传统文科考试中更应逐步转变到以主观题为主要题型,通过考试既检测又导向,鼓励学生把培养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放在第一位,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自由的人。
与此相联系的是所谓标准答案问题。有些人特别喜欢标准答案,习惯于靠标准答案进行评卷和管理,在他们近乎僵化的头脑里,无法想象竟然还有不用标准答案甚至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这也是他们重客观题轻主观题的一个原因,因为只有客观题才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评分简单,管理容易,而主观题可以表现考生的不同个性,评分和管理就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传统文科的主干课程,学术界对许多内容尚存在争议,有些问题还正在探讨过程中,即便是大量已有定论的专业知识,也可以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加以阐释、补充、质疑、修正,更何况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提供新的事实材料或学术成果,教学大纲和教材还来不及把他们吸收进来更新自己。种种因素决定了这些课程的考试不应该用所谓标准答案(包括“参考答案”)限制主观题的答卷和评卷,正是这类有争论或有新意的主观题最能展示也就最能检测学生以及教师的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和个性自由度。马克思说得好:“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独立性的形式。”“这种独立性按照事物本质的要求去对待各种事物。”“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耳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真理探讨本身应当是合乎真理的,……难道探讨的方式不应当随着对象改变吗?”“因此,你们就像损害主体的权利那样,也损害了客体的权利。你们抽象地理解真理,把精神变成了枯燥地记录真理的检察官。”(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传统文科以探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真理为己任,马克思所强调的精神独立性正是对文科学生和文科课程来说须臾不可缺少的主体性。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主观题则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和测试。西哲有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摆脱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也有助于传统文科的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自我更新,永葆生机活力。当然,研究、探讨和创造都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没有标准答案决不意味着可以凭空乱想,通过主观题同样能够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王福湘,广东肇庆学院中文系教授
地址:广东肇庆市肇庆学院西1-601   邮政编码526061
电话:0758-271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