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自我 增进心理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22:14

第四章   正确认识自我 增进心理健康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介绍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分析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的相互关系,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特征和自我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旨在提高心理保健的意识,获取相关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成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如何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教学难点:

什么是"心理"

三、教学时数:

8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讨论和案例法 

六、教学程序:

一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导入新课

谁都不会忘记2002年2月23日,北京动物园的两只黑熊被人蓄意用浓硫酸“毁容”,造成严重烧伤,凶手当场被抓获,经查是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据这名电机专业的高才生供认,用硫酸泼熊是为了测试黑熊的嗅觉灵敏度。此事件发生时,恰逢全国人代会召开期间,人代会代表、从事心理教育的学者、网民就此事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究竟如何看待此事?教育部副部长、人大代表袁贵仁委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今天学生的教育至少存在四方面的欠缺。一是心理教育。具有正常心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这位同学的心理方面有些缺欠。现在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知识也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心理健康,以增强对复杂影响的抵抗力。二是从环境教育来说,这位同学是单亲家庭,内向,不爱交流,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不是非常好。如一开始他能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从教育角度来说,应该提供宽松环境。很多学校只重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创造学校和宿舍的文化氛围中,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三是人文精神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大学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内化为自觉。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要形成整体,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朝一个方向用力,为学生制定一个统一的努力目标。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否保证自己健康成才,心理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又一修养课题。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我国第一次正式明确指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

1、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心理是脑的机能

       首先、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从植物、动物到人,物质相互作用而留下痕迹的反映过程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A有机物反映--感应性,是一种直接作用的有生物学意义的反映,如绿色植物向阳、变形虫食物等;B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反映--感受性,不一定直接作用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蚂蟥随着水的响声而动;C较高级心理反映--知觉性,对事物总体属性的反映,如狗对主人的认识;D更高级心理反映--具体思维,如幼儿借助手指数数、或借助实物玩游戏等;E最高级心理反映--抽象思维,如人们借助客观现象能认识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并能提出和认可日心说等,这是随着人脑重量、机能的大大完善,发展了人类独有的语言中枢,才产生了抽象思维这一最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其次、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与其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联。新生儿脑重约300克,仅有基本的感觉、知觉;至3岁左右,快速增长到900克左右,已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少年直至成人,脑重约1400克,已能进行复杂、完整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脑功能随着脑重量和机能的完善而不断完善。

2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包括磁力电波、日月星辰、大地山河、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乃至人类社会,“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模写、镜象”(《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第244页。)。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所谓主观:心理要经受个体知识、经验、性格、人生观的制约是在人类头脑中变形、变位了的物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第17页。)同一事物,不同人对它的反映是不同的,有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再如一个水杯中装有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杯水”,而悲观的人却说“哎,只有半杯水了!”

      所谓能动: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象镜子映物般被动,而是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如月亮,人们对它的反映就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先人们认为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一个广寒宫和一只玉兔,还诞生了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而对于月食,人们曾认为是天狗咬月,而今天人们不仅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还实现了通过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探索月球奥秘的宏伟计划,不久的将来,月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故乡。

3、 心理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1心理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如狼孩,被解救时7、8岁却只有三个月婴儿的智力,经过人类的悉心照料、精心教育和他自己的不断学习,2年后才能站起来,6年后才能走路,4年后才学会了3个字,7年后才学会了45个词和说几句话,17岁死亡时才具备4岁幼儿的心理水平。虽然成绩是有限的,但狼孩的心理确实随着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2 心理对现实活动起支配、调节作用。心理不仅反映现实,还对现实活动起着支配、调节作用。如渴求饮、饥求食,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及心理反映,但随着人的情感、情操及高尚气节等心理的发展,它又可支配、调节人的实践活动,“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方正之士不饮盗泉之水”即是一例。

3实践活动是检验心理反映正确与否的标准。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心理活动得到强化,相反,错误的心理反映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得以纠正。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1、现代健康观

20世纪40年代WHO章程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即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且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 最终标准。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这一术语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人的精神障碍过程中提出来的。早期的西方,凡行为古怪者均被当作展品在周末展出,尤其当社会发生变革或遭遇天灾人祸时,对异人的怀疑、蔑视、憎恨和迫害就会加剧。随着心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异人的看法逐步改变了。心理学家发现,那些行为古怪者的心理异常是导致精神不适和行为怪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心理异常象生理疾病一样是可以矫治的。相反,惩罚不仅不能矫正心理怪异者的古怪行为,而且会进一步恶化其古怪行为,心理健康的问题随之被提了出来。

      20世纪初,有一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叫做比尔斯的美国人,曾因耳濡目染其哥哥癫痫病发作的惨状,惧怕此病有遗传性而天天忧虑,终致心理失常而跳楼自杀,后经人抢救送至精神病医院呆了3年。他因亲身经历了精神病人的悲惨处境,又体验了社会对精神病愈后人员的歧视与偏见,决心毕生致力于精神病的改善和心理疾病的防治。为此他将自己在精神病院的生活写成一本举世闻名的书--《我找回了我自己》。比尔斯揭露了精神病院对病人的种种不合理待遇,提出了改善的意见及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心理疾病的防治等问题,从此心理卫生研究便纳入了科学轨道。

    心理健康,是一种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表现为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具体说来,它包括人的知、情、意、行的健康状况,即具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正常的智能发展,高尚的情操,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案例:凌晨我杀死了妈妈
(三)、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在校期间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入学适应期、稳定发展期和准备就业期。入学适应期是整个大学阶段最困难的时期,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和陌生的学习方式,原有的心理定势被打破,此时心理健康容易出问题。在稳定发展期,大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新的心理平衡已初步建立起来,在此期间大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可塑性,每个人都按照自身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而逐步成长起来。准备就业期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这使他们面对又一次环境变迁、角色变化,其心理上将又起波澜,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刚入学时相比,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为走向社会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尽管大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但总的看来,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心理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有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注重内省,自觉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此外,大学校园又十分强调独立、注重自我,使他们以大视角来关心社会的进步与提高;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

     2渴望独立和仍旧依赖的矛盾。大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强烈要求社会承认其成人资格。但他们又无法完全靠自己来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特别是经济上的不独立,他们仍须一靠父母二靠学校。所以在大学生身上,出现了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3心理的闭锁性与寻求理解的矛盾。大学时期是一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期。一方面,大学生爱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探索、反省,追求闭锁;另一方面,大学生又害怕孤独,希望自己的情感有宣泄的对象,有可以共鸣的知己。这种心理上的二重性,使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更为复杂。

4情感丰富而不稳定。从生理角度看,青春期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尚不平衡,往往兴奋占优势;从心理角度看,大学中环境、生活、个人地位的变化等引起很多心理矛盾,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识水平又未达到能真正独立、正确处理和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这使大学成为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思维空间急剧延伸,必然导致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其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起伏大,情绪冲突多。

5智力发展达到高峰。大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一方面,大学生由经验型思维转向理论型思维;另一方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第三,思维具有一定创造性,但由于他们的辩证思维和识别能力还不高,观察分析问题易带主观片面性。

6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性意识日趋强化。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促使其按性别特征来塑造个性和形象;另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也带来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但性心理却远远落后于性生理成熟,会产生诸如不善于处理与异性间关系、渴望追求异性又缺乏勇气、失恋、性自慰、婚前性行为等,带来许多痛苦与困扰。

7社会需求迫切。由于大学生要接受系统专业训练,比同龄人在校园呆的时间长,这使他们与社会有一定距离。正因为此,他们渴望加入社会的愿望更为迫切。他们身在校园,却十分关注社会,品评各种社会现象,希望能加入社会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社会现象,并把专业知识献身社会以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价值。

总之,大学时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在此期间,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

案例:恋爱咨询案例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大学生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学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八条:

1、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优缺点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

3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人际关系。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能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要素的能力、气质、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其所思、所言、所行协调一致。大学生人格完整具体表现为:既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又能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6接受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能享受生活而不认为是重负,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并能从工作中积累知识、经验、技术,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

      7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心 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需要相矛盾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迅速自我调节而不是逃避现实。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人认知、情感、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年龄段的要求,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课堂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要点提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八条:1、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6、接受生活,乐于工作。7、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为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我们还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大致分三个等级: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身心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即上图的“纯白”区,无须做心理咨询。二是、轻度或中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甚至在一定时段表现出变态人格或人格异常,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的心理学模式或临床医学心理学模式的干预,可恢复常态。在上图中即浅灰区和深灰区,很大部分大学生处于浅灰区及小部分大学生处于深灰区。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精神病患者,即上图纯黑区,他需要的是完全医学模式的干预。“灰色区”理论所描述的,处于巨大的灰色区的大学生并非生活不正常,而是生活质量不高,太多的麻烦由自己造成而一时又难以自我解决,所以为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干预人人需要,是极正常的事。

      此外,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否心理健康与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简单地给大学生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第二,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过度带。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第三,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既可以从不健康转变为健康,也可以反之。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有发展变化的眼光。第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难以维持,应该及时调整。第五,上述心理健康标准仅仅反映了大学生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更高境界。每个大学生都应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做不同程度的努力,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

案例: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正常生活和工作必备的条件。有一种“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的容积由组成该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所决定。同理,决定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大小的因素中,身体、心理素质是同等重要的,短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行。另外心理学者郑日昌有一个对“人”的精辟诠释:一个大写的人是由一撇一捺所支撑的,而这一撇一捺正是人所不可缺的两条腿--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缺乏其中任何一项,这都是一个残缺的人,不但走不快而且是个残疾。可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才何等重要。

     1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和前提。优良品德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相关。如良好的性格结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一个人品德面貌的具体体现。健康的性格特征可构成优良品德的基础,有的则直接转化为优良品德的组成部分。而扭曲的性格,如狭隘自私、狂妄自大等,是形成其政治意识模糊、思想落后和道德品质低劣的基础。

2维护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教育很重视学习潜能开发。而人的潜能仅仅用了大约10%。世上不存在没有潜能的人,只有潜能没被开发出来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发潜能,而要让如此巨大的资源发挥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完美的个性与人格比智力和能力更重要。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一旦心理处于非健康状态,智力操作的基本功能将受到影响。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对人的智力发展和成就的取得有推动作用。

3、心理健康对促进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一方面,身体缺陷或躯体疾病使人自卑、烦恼、忧虑,进而影响人的整个心理状态,甚至造成严重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长期不适,会使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致内分泌失调,以至内生态环境失衡,久而久之免疫力下降必然带来躯体病变。如现实生活中男性比女性胃溃疡患者多,就和男儿有泪不轻弹有着很大关系,因为在这方面男性较女性压抑过多,心理能量不能得到及时释放。即所谓“心可致病,亦可治病”,个人心理健康的增进必然有助于身体健康。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勿庸置疑,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乐观的,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心理不适与困惑,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扭曲的状况。

      1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很多大学,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休、退学人数在休、退学总人数中占相当高的比例,分别为37.9%和64.4%。2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3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障碍,而重性精神病危害极大。在许多高校,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学生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到76.1%多和54.8%多,而神经症 中又以神经衰弱为主。(马建青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33页。)因神经症而休学、退学的有,但更多的则仍在继续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已受到严重影响。4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在大学生中,约1/5的人有各种程度不一的心理卫生问题,至于偶尔出现的、或者轻微的、局部的心理困惑则出现在更多的学生身上,它们不同程度地干扰着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5尽管大学生中存在如此普遍的心理困扰,但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五大类,依次为:

      1环境应激导致心理困扰。A学校环境的变迁。大学校园对大学新生来说,是陌生而充满新奇的,意味着他们必须独立生活,这给每个大学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B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入学前都是优等生、学习尖子,而入大学后优势地位丧失;另一方面,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学习困难,大学与中学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结果不少学生无所适从。C生活习惯的变化。D语言隔阂,极个别偏远地区学生因语言隔阂问题而导致学习困难和交往障碍等。

      2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A理想自我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B在发展自我过程中的不适应。大学生有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需求,但追求自我发展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C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其混乱。自我同一性是指对自我存在意识的一种感受。大学生需要完成对某种职业的选择,对个人终生目标的确立和人生观的建立。在此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会陷入混乱。

      3人际关系及人格中的问题。A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大学生渴望交往,为将来进入社会作准备。但有些由于观念错误、自我封闭或人际交往能力较低,可能遭遇挫折。B人格中的不完满。部分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不良方面,它会严重影响其学习、人际关系、社会性活动及自我完善,限制个体的顺利发展。C对身体内部的发展变化不适应。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个体内分泌和自律神经机能都在发生变化,带来了心理需求的变化,部分学生陷入强烈动机冲突中,表现为焦躁不安,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休息而产生心理问题。

4与性有关的不适应。A性意识的困扰。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大学生的性心理也渐趋成熟,同时也受到自我性意识的困扰。B与性行为有关的心理问题。伴随性意识的是性行为,未婚大学生的性行为多停留在自慰性行为水平,如手淫、触摸等;而部分学生对性有不正

当认识和理解,造成诸多心理压力;还有

极小部分大学生有了婚前性行为,却又难

以承担后果,造成巨大心理压力。C

行为异常。在某些特定因素长期作用下,

极少数大学生可出现性变态行为:如同性

恋、露阴癖、恋物癖等。D早年性经历

带来的影响。在幼年或童年性启蒙后,一

些较表面化的性行为,如游戏性性交,异

性及同性间相互观察或触摸、手淫,可能

至成年后仍遗留一些较严重的心理阴影。

F失恋造成的不适应。

5其他。A对重大丧失的不适应。在大学期间,一些严重的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各方面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继而出现心理问题,如严重外伤或疾病、亲人亡故或疾病、家庭遭受重大灾害、经济状况严重不良、丧失重要机遇等。B早年灾害性体验带来的不适应。

案例:学会与压力共处

(三) 我国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1神经症是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

      A、神经衰弱。表现有三:第一、兴奋性增高,易激惹,入睡难,睡眠表浅。第二、衰竭性增强,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第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病因:由于某些精神因素使大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性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所致,并非大脑劳动量过大所致。

      B、焦虑性神经症。这不同于正常人的焦虑,不仅对特殊事情焦虑,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可无理由地焦虑并且难以控制。表现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前者是突发的,有紧张、恐惧、要发疯或濒临死亡感;后者是持续较久的焦虑,终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

案例:神经衰弱咨询案例

C、强迫性神经症。即主观上感到没有必要但又不可抗拒、被迫无奈的观念、意向或行为。包括(1)强迫观念:如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联想等,如写信时老检查是否错字、漏字,老思考无意义问题,如为什么人不象狗一样4条腿?人为什么不生下来就会跑?(2)强迫意向:明知这种欲望、冲动违反己愿,且后果不堪设想,却不能摆脱。如站在高楼上就想往下跳,见了刀就想砍人,他并不付出行动,却无法控制内心冲突。(3)强迫动作:如强迫性数数、洗手、检查、仪式动作、锁门等。病因: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及强烈的情绪体验的影响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人格因素也有关,如主观任性、优柔寡断、过于谨慎、墨守成规、追求完美等。    

案例:同性恋咨询案例

D、恐怖性神经症。大学生中出现最多的是社交恐怖,如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回避与人说话、见面,怕见异性,不敢出门、上街等。

E、疑病性神经症。对自己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尽管医生确认身体正常仍持己见,即对身体状况估计之坏、关心之过与身体实际情况不相称。

      F、抑郁性神经症。一种以持久抑郁为特征的神经症,把外界一切看成灰暗的,对前途悲观失望,精神不振,活动减少,兴趣减退,对自我评价下降,有想死念头却矛盾重重,常疲乏无力、失眠,一般能主动求治。

      G、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明显精神因素所致的精神障碍。可表现为昏睡状态,鬼魂附体,交替人格,假性痴呆,以及躯体障碍(痉挛、肢体瘫痪、震颤、站立不能、步行不能、不言症、失音症)等。

案例:抑郁性神经症咨询案例

2、精神分裂症。它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即互不配合),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常见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情感障碍,情感反应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外界刺激不配合;意志行为障碍,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并伴有幻觉、妄想。若精神障碍至少三个月并造成以下情况:(1)丧失学习能力,(2)生活不能自理,(3)无法与之进行有效交谈,(4)丧失自知力,基本可以断定患有精神分裂症。

      3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即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见B0219)。人格障碍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难以改变。大学生人格障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报复心重;(2)暴发型人格障碍:易因小事而暴发强烈情绪冲动,难以自控;(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冲动大、自我中心、不顾他人痛苦与社会损失;(4)分裂型人格障碍:过分内向孤僻、怪异退缩、常沉溺于白日梦;(5)强迫型人格障碍:刻板保守、过分认真、苛求完美、程序化;(6)表演型人格障碍:过分情感化或夸张,装腔作势、受暗示性高;(7)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自信和主动、感到无助、无能、精力缺乏。

      4性变态指寻求性欲满足的对象和性行为方式违反社会习俗。包括同性恋、异装癖、恋物癖、窥视癖、裸露癖等。

      5、心身疾病:这是一种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上的疾病。如偏头痛、原发性高血压、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哮喘等。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量存在并非偶然,它是生理、

心理、社会诸因素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 社会因素的影响

      此处是指家庭、学校、社会等个体以外的客观因素。

      A、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增强。。

      B、学校文化氛围中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际关系复杂化。 (2)学习生活的紧张化。(3)业余生活的单调化。(4)教育思想贯彻的片面化。较长时间以来,学校教育重智育而轻德、体、美、劳、心等各育,智育中又重分数而忽视能力,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由于上述社会因素的影响,2/3以上的学生时时感到一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是引起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它本身也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 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生理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A、大脑的器质性病变。脑器质性病变会直接导致各种心理异常,出现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严重遗忘症等。

      B、躯体疾病。各种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常使人烦躁不安,敏感多疑,情绪稳定性降低,行为控制力减弱,兴趣缺乏,人际关系紧张,严重者可致心理障碍。

      C、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与遗传有很大相关。

      D、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这将使心理出现某种障碍,导致病态人格等异常,或引起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案例:运用内观疗法重新认识自我

3、 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A、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冲突:尽管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正当途径适当释放性的生理能量,如集中经理于学习、工作,或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等,但不少大学生仍有不同程度的性压抑。当他们感觉到自己对性的关心和欲求时,又往往伴随着羞耻心和不安感,导致心理障碍。

      B、心理素质的脆弱:一方面,来自整个社会的紧张刺激增多带来巨大应激和压力,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很多学生成长历程过于顺利,极少遭遇逆境,一旦遇到挫折,或惊慌失措,茫然痛苦;或悲观失望、萎靡不振。

      C、个性缺陷: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卑或过分自尊;急躁冲动、固执多疑、易偏激;有太高的个人期望和太强的个人欲望;不善人际交往,唯我独尊,爱慕虚荣,娇生惯养,感情脆弱等个性特征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D、人生观的动荡模糊。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逐步确立阶段,而他们面临的是多元价值体系的选择,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使他们人生观的确立变得困难而复杂、动荡而模糊,错误的人生观往往限制了他们的视野。

      E、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自立与依赖的矛盾,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等,当他们长期处于内心矛盾中,或内心矛盾冲突强度过大时,就会破坏心理平衡而引起心理、生理疾病。

      F、情绪发展中的不稳定性: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最丰富、最动荡的时期,他们的情绪易冲动,缺乏冷静思考,有时失去客观性。

      总之,大学阶段是一生中苦闷、烦恼最多,体验最深刻的时期,其内心敏感而脆弱,易受伤害,当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与不良的生理、心理因素交互作用时,会导致心理平衡的失调,损害人的健康。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对于大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对人生就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科学地分析相关事物,冷静地、妥善地对待各种问题,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

1、    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就客观来说,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维护心理健康,主要应在主观方面下功夫,重在自我维护。(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等。(4)、确立力所能及的奋斗目标。(5)、加强自我心理调节。(6)、积极参加课余活动。

随着大学生中各种心理困扰的增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卫生,不仅要增进人际间的相互了解,也要重视对自己的了解。既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别人。如果不幸被异常心理所困扰,则要正视它。解除心理障碍药有很多种:或许是一个好朋友,或许是一本好书,或许是一封信、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或许是一面干干净净的镜子……

互动:心理适应性测验

本测验共20题,每题均给出5个备选答案,请你从中选择一项最适合你的答案。
1.假如把每次考试的试卷拿到一个安静、无人监考的房间去做,我的成绩会更好一些。
    A.很对。B、对。C、无所谓。D、不对。E、很不对。
2.夜间走路,我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
    A.是。B、好像是。C、不知道。D、好像不是。E、不是。
3.每次离开家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爱闹点毛病,如失眠、拉肚子、皮肤过敏等。
    A.完全对。B、有些对。C、不知道。D、不太对。E、不对。
4.我在正式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常比体育课或平时练习的成绩好些。
    A.是。B似乎是。C、吃不准。D、似乎不是。E、正相反。
5.我每次明明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却总要出点差错。
    A.经常如此。B、有时如此。C、吃不准。D、很少这样。E、没有这种情况。
6.开会轮到我发言时,我似乎比别人更镇定,发言也显得很自然。
    A.对。B、有些对。C、不知道。D、不太对。E、正相反。
7.在冷天我比别人更怕冷,热天比别人更怕热。、
    A.是。B、好像是。C、不知道。D、好像不是。E、不是。
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能集中精力学习、工作,效率并不大幅度降低。
    A.对。B、略对。C、吃不准。D、有些不对。E、正相反。
9.每次检查身体,医生都说我“心跳过速”,其实我平时脉搏很正常。
    A.是。B、有时是。C、时有时无。D、很少有。E根本没有。
10.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熬一个通宵,精力充沛地学习或工作。
    A.完全同意。B、有些同意。C、无所谓。D、略不同意。E不同意。
11.当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朋友来我家做客的时候,我尽量回避他们。
    A.是。B、有时是。C、时有时无。D、很少有。E、完全不是。
12.出门在外,虽然吃饭、睡觉、环境等变化很大,可是我很快就能习惯。
    A.是。B、有时是。C、是与否之间。D、很少是。E、完全不是。

13.参加各种比赛时,赛场上越热烈,群众越加油,我的成绩反而越上不去。
    A.是。B、有时是。C、是与否之间。D、很少是。E、不是。
14.上课回答问题或开会发言时,我能镇定自若地把事先想好的一切都完整地说出来。
    A.对。B、略对。C、对与不对之间。D、略不对。E、不对。
15.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比大家一起干效率高些,所以我愿意一个人做事。
    A.是。B、好像是。C、是与否之间。D、好像不是。E、不是。
16.为求得和睦相处,我有时放弃自己的意见,附和大家。
    A.是。B、有时是。C、是与否之间。D、很少。E、根本不是。
17.当着众人和生人的面前,我感到窘迫。
    A.是。B、有时是。C、是与否之间。D、很少是。E、不是。
18.无论情况多么紧迫,我都能注意到该注意的细节,不爱丢三丢四。
    A.对。B、略对。C、对与不对之间。D、略不对。E、不对。
19.和别人争吵起来时,我常常哑口无言,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是已经晚了。
    A.是。B、有时是。C、是与否之间。D、很少是。E、不是。
20.我每次参加正式考试或考核的成绩,常常比平时的成绩更好些。
    A.是。B、有时是。C、是与否之间。D、很少是。E、不是。
    ●评分与解释凡单号题1、3、5……从A到E这5种回答依次记1、2、3、4、5分,即:很对(1分),对(2分),无所谓(3分),不对(4分),很不对(5分)。
    凡双号题2、4、6……从A到E这5种回答依次记5、4、3、2、1分。
    81—100分:适应性很强。61—80分:适应性较强。41—60分:适应性一般。
    21—40分:适应性较差。0 —20分:适应性很差。

案例:谈妒嫉

案例:社交恐怖症不恐怖五法

2、借助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运用

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那些解决自己

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有一定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和指导,陪伴和分享其思想、经验和经历,

促进共同成长。

案例:噩梦醒来是早晨1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论述了身心均健康是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当代大学生身心均健康,智能与人格均平衡地发展,尤其是注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因为健康的心理不仅是优良道德品质的体现,还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

      在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之后,本章还立足于大学生的成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特点及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获得强大的心理免疫力,如认知正确、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耐受挫折、人际和谐等,主要从如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增进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主动增进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及相关技能;另一方面,当遇到心理困扰确实难以自我排解时,还要能主动借助心理咨询以使心理健康发展。

课后作业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2、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是怎样的? 

3、大学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素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